-
1 # 東秋妮
-
2 # 朝花夕拾杯中酒
為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唐朝中期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節度使,賦予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見天寶十節度使)。其中特別是北方諸道權力的集中更為顯著,經常以一人兼任兩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就是憑藉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而發動叛亂的。安史之亂爆發後,為了抵禦叛軍進攻,軍鎮制度擴充套件到了內地,最重要的州設立節度使,指揮幾個州的軍事較次要的州設立防禦使或團練使,以扼守軍事要地。於是各地出現不少節度使,防禦使,團練使等大小軍鎮。後來擴充到全國。這些本是軍事官職,但節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觀察處置使(由前期的採訪使改名)之名,觀察處置使也兼都防禦使或都團練使之號,都成為地方上軍政長官,是州以上一級權力
機構。大則節度,小則觀察,構成唐代後期所謂藩鎮,亦稱方鎮。方鎮並非都是割據者,在今陝西省、四川省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鎮絕大多數服從朝廷指揮,貢賦輸納中央,職官任免出於朝命。但是今河北地區則一直存在著名義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實際割據一方,不受朝命不輸貢賦的河北三鎮:今山東,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長一段時期記憶體在類似河北三鎮的藩鎮;還有一些倚仗自己實力對中央跋扈不馴,甚至舉行叛亂的短期割據者。
-
3 # 天狼星下
節度使安祿山為了取得邊功,故意多次殺掠契丹、奚,導致契丹、奚殺死兩個公主(假公主)造反。安祿山發兵擊破契丹、奚。隨後安祿山多次與契丹、奚交戰,先敗後勝,擒獲奚王李日越。安祿山不斷與契丹、奚交戰。唐朝仍然要在東北
-
4 # 飛紅入海流
安祿山當上節度使的時代是在開元末期及天寶初期,這時候的唐朝處於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極盛時期,除了阿拉伯帝國和吐蕃,基本上不把任何少數民族看在眼裡。
所以,安祿山幾乎不需要防範任何少數民族,因為當時那邊的所有少數民族譬如契丹、奚族、靺羯等都在被他壓著欺負。據史料記載,安祿山這個時期經常故意挑起邊境紛爭,就是為了有仗可以打,以便他隔三差五的申報軍功。
回覆列表
✍范陽節度使
臨制奚族、契丹族,治幽州(天寶時為范陽郡),統轄經略軍、靜塞軍、威武軍、清夷軍、橫海軍、高陽軍、唐興軍、恆陽軍、北平軍,管兵九萬一千四百人。
✍平盧節度使
鎮撫室韋族、靺鞨族,治營州(柳城郡,今遼寧朝陽),統轄平盧軍、盧龍軍、榆關守捉、安東都護府,管兵三萬七千五百人。
✍河東節度使
防禦突厥族,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統轄天兵軍、大同軍、橫野軍、岢嵐軍、雲中守捉及忻州(定襄郡,今山西忻州)、代州(雁門郡,今山西代縣)、嵐州(樓煩郡,今山西嵐縣北)三州郡兵,管兵五萬五千人。
這三地之間地域相連,兵力又於諸鎮之中最強,擁兵近20萬,實力強大。
主要防範奚族、契丹族,室韋族、靺鞨族,突厥族等少數民族!安祿山豢養了同羅、奚、契丹投降來的八千多士兵,稱為“曳落河”。曳落河,胡語的意思是壯士。
安祿山曾率領范陽、河東、平盧三鎮兵馬六萬討伐契丹,以奚族騎兵二千作為嚮導。遇大雨,大敗。奚族也背叛了唐軍,與契丹合兵,前後夾擊唐軍,唐軍死傷殆盡。
邊防小戰爭打打停停,基本無事!公元755年,安祿山和他的部將史思民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結束了大唐帝國的盛世神話!任何一個國家,軍隊必須牢牢掌握在政權者手中,否則會造成擁兵反叛的歷史悲劇,血的教訓,引以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