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旭奕
-
2 # 愛古典的好娃娃
胡適說屈原,包公,周公,皇帝,這些人,都是箭垛式人物。
胡適說這些人,其實並沒有那麼多光鮮亮麗的故事,並沒有那麼多可圈可點的豐功偉績,都是後人不知怎麼,就把許多別人的故事附會強加給這些名人。
用現在的話說,叫蹭熱點。
當然,這是好的一類箭垛式人物,可以說成是“歸功”式箭垛。
還有一類壞的箭垛式人物,就是“歸惡”式箭垛。也就是什麼髒水都往他身上潑,其實好多髒水跟他並不相干。
歸惡式箭垛的代表人物,我覺得當數商紂王了。商紂王作為商朝最後一位皇帝,被後世強行附加了許多本不屬於他自己的暴行,比如炮烙之刑,酒池肉林,剖腹觀嬰,挖心看竅,這些其實都是後人強加給紂王的。
-
3 # 大雪妹妹的文字作坊
這是胡適創的名詞。他在文章中也有詳細的敘述。在《<三俠五氣>序》中說:
“歷史上有許多有福之人。一個是黃帝,一個是周公,一個是包龍圖。上古有許多重要的發明,後人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只好都歸到黃帝的身上,於是黃帝成了上古的大聖人。中古有許多製作,後人也不知道究竟是誰創始的,也就都歸到周公的身上,於是周公成了中古的大聖人,忙的不得了,忙的他‘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
這種有福的人物,我曾替他們取了個名字,叫‘箭垛式的人物’;就同小說上說的諸葛亮借箭時用的草人一樣,本來只是一紮乾草,身上刺蝟也似的插著許多箭,不但不傷皮肉,反可以立大功,得大名。
包龍圖——包拯——也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古來有許多精巧的折獄故事,或載在史書,或流傳民間,一般人不知道他們的來歷,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兩個人身上。在這些偵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間的傳說不知怎樣選出了宋朝的包拯來做一個箭垛,把許多折獄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龍圖遂成了中國的歇洛克·福爾摩斯了。”
所以說,在故事眼裡,皇帝,周公,包拯都屬於箭垛式人物。但是歷史有偶然,也有必然,能夠成為人物,並且千古流傳,自是有他的必然道理的。
-
4 # 青雲R
胡適曾提出過“箭垛式人物”的概念,他舉的例子中有包龍圖:“古來有許多精巧的折獄故事,或載在史書,或流傳民間,一般人不知道他們的來歷,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兩個人身上。在這些偵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間的傳說不知怎樣選出了宋朝的包拯來做一個箭垛,把許多折獄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龍圖遂成了中國的歇洛克·福爾摩斯了。
所謂“箭垛式的人物”,無非是許多事蹟堆砌某人身上,作為某種精神的信仰和楷模,同原型有一定距離,原型不過是一個充當箭垛的符號。當然包拯或是別個清官之所以被選作箭垛,必然具有某時代所需要的精神,體現人們關於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惟此,才可能作箭垛,成為人們的偶像。
除了包拯之外,還有黃帝,周公等人物都可以稱為箭垛式的人物。
-
5 # 大大馬哈哈
所謂箭垛式人物,就是議論集中評點的物件,類似於我們現在說的‘窪地’。
通俗講就是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時,好的就格外的好,糟的就出奇的糟。
以致隨著時光的逝去,漸漸遠離原本真實的樣子,卻普遍被大眾接受。
中國歷史上最符合負面‘箭垛式人物’概念的,莫過於殷商王朝最後一任君主——帝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商紂王)
原始材料中,他的‘罪狀’不過兩條:一是信任婦人之言;二是不敬先祖、疏於祭祀——這都出自《書經》中武王姬昌的誓師動員詞。
因為周代中後期形成了儒家思想的緣故,而文武父子兩代又被儒家尊王‘聖王’,為彰顯自己所處的王朝‘得國之正’,只能拼命的編排紂王犯下的‘罄竹難書、令人髮指’的罪行:這些捕風捉影的指控在漢代初年已經形成基礎文字,又在後世一千多年不斷被新增,諸如酒池肉林、使男女裸體相逐、修造露臺、剖開孕婦的肚子以驗證胎兒的性別、斬斷人的脛骨來檢驗其母受孕的年齡……據古史辨派的顧頡剛先生考證,這是一個‘典型性的層累的造成中國的古史’的案例:統計下來,這種記載商紂王空前絕後的暴行的記載到清末已經有不下1000條,而經顧先生以‘史源學’的方法一一辯偽,無一盡經得起推敲。
總結:商紂王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箭垛式人物,
你所熟知的每一條關於他兇殘暴虐的故事,都是後人虛構的。
-
6 # 一臉驕矜之色
箭垛式人物,就是傳說中有一個人物,隨著時間的演化和傳播範圍的擴大,人民會不斷地依據對這個人的想象,往這個人身上增加新的傳說。比如包拯,各種關於探案的傳說,都會新增在他身上;比如屈原,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詩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屈原已經成為知識分子愛國情懷和高尚品格的象徵。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箭垛式人物,最大的原因是口頭傳播,每一次的傳播都包含了個人的思想傾向在裡面,傳說不斷變化,人物的形象不斷地完善。
回覆列表
這個段子出自笑林廣記,說是有一個將領在戰場上被圍遇險,眼看就要戰死的時候,突然出現一個神仙將他就走,這個將軍非常感動,就問道:謝謝上仙救命之恩,敢問您是哪路神仙?這個神仙說:我乃箭垛仙,救你是為了報恩。將軍不解,神仙說:我成仙前乃你校場的箭垛,你從不曾命士卒射我,故來報恩。這是一個諷刺段子,諷刺當時軍隊武備懈怠,戰鬥力差。
像是漢朝的李廣利,南北朝時期南朝劉宋的王玄謨,明朝的李景隆,都是典型的將不知兵的草包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