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佐鄰佑社

    晚清時期,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和張之洞四個人被稱作中興四大名臣。每個人都替清朝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沒有它們,滿清王朝可能會提前五十年滅亡。那麼在這四個人當中,誰最厲害,誰才是晚清第一名臣呢?我們透過一個人的“嘴”來看看對他們四人的評判,這個人是誰呢?對近代史有所瞭解的可能聽說過這個人,他叫辜鴻銘,被稱作“清末怪傑”。

    下面我們先了解一下辜鴻銘這個人。

    辜鴻銘(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湯生,字鴻銘,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又別署為漢濱讀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縣,[1] 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創穫甚巨;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華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併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當時有人問辜鴻銘:“張之洞和曾國藩比較,誰更勝一籌呢?”辜鴻銘沉思了一會說道:“張之洞是儒臣,曾國藩是大臣而不是儒臣。教化天下,這是儒臣的工作;謀劃天下的安危,討論行政的得失,這是大臣的工作。國家沒有大臣就解決不了政事,國家沒有儒臣就無法教化百姓。政事關乎國家的興亡,教化關乎人類的存亡。”他這一段話,明顯指出張之洞比曾國藩不相上下。

    接下來他又提到了李鴻章,辜鴻銘說道:“在同治光緒年間,朝廷的清流黨之所以對李鴻章不滿意,其實不是不滿意這個人,而是對曾國藩所定下的天下大計不滿意。因為李鴻章所執行的政策方略,全部是曾國藩規定下來的。李鴻章就好像是漢朝的曹參,如同一個傀儡,事事只遵守蕭何的留下的法規。那麼清流黨為什麼不滿意曾國藩的天下大計呢?因為曾國藩只注重政事而不注重教化。李鴻章緊隨曾國藩的腳步,更不知道教化是什麼,所以他用人只論利益而不論氣節,只論才能而不論人品。這才是讓清流黨憤憤不平的原因。”

    上面三人都說過了,接下來就只剩左宗棠了,此人一生可謂是傳奇,沒有考取過功名,卻立下了豐功偉績。早期曾經參與平定過太平天國,又為清朝收復了新疆,如果他能多活五十年,清朝絕對不會那麼快滅亡。左宗棠一直不服曾國藩,兩人經常吵鬧,其實這只是假象,為的是讓統治者放下對漢人大臣的戒心。其實兩人惺惺相惜,左宗棠更佩服曾國藩。所以這四個人當中,曾國藩應該在首位,左宗棠功勞最大,次一位;張之洞教化天下,又次一位,李鴻章只能墊底。

  • 2 # 塗賢國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一、曾國藩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二、李鴻章

    李鴻章,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肥東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李鴻章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因其盡忠輔清,才幹了得而聞名。官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追贈太傅,追晉侯爵。

    中國近代地方武裝淮軍的建立者和領導者。在經濟上與英國的大財閥羅斯柴爾德家族有私人來往,李鴻章曾被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授予皇家維多利亞勳章。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三、左宗棠

    左宗棠,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曾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二十歲鄉試中舉,但此後在會試中屢試不第。他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平叛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歷史事件。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戰爭時,自請赴福建督師,光緒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追贈太傅,諡號“文襄”,併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四、張之洞

    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咸豐二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炮臺失守,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有《張文襄公全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誰最厲害?

    論文學: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都是進士出身,只不過前兩人為道光年間進士,而張之洞為同治年間進士而已,只有左宗棠是舉人出身,據說這個舉人的身份還是僥倖撿來的,但是真實的到底是怎樣還有待考究。

    論功績:曾國藩建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居功至偉;左宗棠在曾國藩領導下建立楚軍協助曾國藩剿賊,後剿西捻軍和反清回民軍,其一生最輝煌的功績在於收復新疆大部,此一舉使其成為民族英雄,足以載入史冊;李鴻章武功卓著,文治亦顯,尤其是外交才能與智慧,可以說是無人可及;張之洞文治的效果極佳,改革創新的魄力和智慧對後世的影響巨大。

    論官位:曾國藩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官至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封一等肅毅伯;張之洞官至軍機大臣,充體仁閣大學士,且兼管學部,慈禧逝後成為顧命重臣。可以說四人都是位極人臣的地位,死後又受封賞,這個可以說是不相上下的。

    論學識:曾國藩,繼承“安徽桐城派”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著述頗豐,有《曾文正公全集》傳世;左宗棠,曾屢試不第,轉而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等,涉獵頗豐,有《左文襄公全集》傳世;李鴻章,二十四歲就進士及第,又精通詩文,其“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一句,膾炙人口,亦有《李文忠公全集》傳世;張之洞,少時就博聞強記,後歷任翰林院編修、教習、侍讀、侍講學士及內閣學士等職,從其所從職務上,即可窺見其才學之一斑,亦有《張文襄公全集》傳世;可見四人學識均屬上乘。

    其實歷史人物真的要評選出一個誰第一誰第二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何況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都有著非常卓著的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秦吹隋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