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名單0127203903
-
2 # 澹奕
朝代更替是歷史的必然,無論國祚綿延時間長短,封建王朝都是註定會滅亡的。明正統亡於農民起義的大順政權,南明亡於滿清。
任何朝代都有利有弊,明朝也不例外,明朝雖然有強盛時期,但也有衰弊之患。明朝中後期,土地兼併嚴重,上層社會已經沒了明初的勤儉傳統,窮奢極侈,傳統的理學也日漸衰落。再加上萬歷三大徵幾乎耗盡了明朝最後的國力,國內大規模的頻繁農民起義與關外女真之患,朝廷也再無力鎮壓抵抗。
所以攘外必先安內,內憂不息,何以全力攘除外敵?縱然崇禎皇帝有治國之才,也為時已晚,無力迴天。腐肉已爛到深處,已經回天乏術。
明朝的滅亡,導致華人在海上的勢力徹底消失,原本由中國主導的整個東方秩序,也開始越來越薄弱,北韓等開始鄙夷中國,宗藩體系被西方破壞。
明朝時期的科技發展速度雖然比不上唐宋時代,但依舊領先於世界,但明朝的滅亡,導致了中國科技文化,開始徹底滯後,落後於西方。
無關民族主義,不可否認的是,入主中原的女真(滿洲)的確是野蠻的落後民族,其文明發展程度難以與漢文化相提並論。這種民族自卑和恐懼感,也導致了滿洲為了統治,對漢文化無所不用其極的加以摧殘。
大肆屠殺敢於抵抗的漢人百姓與明朝宗室;剃髮易服以及文字獄、整理《四庫全書》都對華夏文明造成了巨大傷害,損失無法估計。
清朝建立之後,消失許久的奴隸制度又再次出現,文化上的摧殘與奴役,使得明朝時代的“骨氣”完全消失,到鴉片戰爭時,華人已經變得軟弱不堪,麻木不仁。
-
3 # 熱帶魚198590252
一、明的滅亡並不是失去了民心,彆著急開罵,咱們擺事實講道理。
1、明末起義此起彼伏,但起義軍的口號並沒有明確的提出推翻明王朝。李自成的口號是‘均田分糧’,張獻忠是‘剪除貪官汙吏’,這是有別於其他起義的。黃巾起義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太平天國明確提出殺清妖,陳勝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些都是直白的改朝換代。如果明朝人心盡喪,那麼明確提出推翻的口號,不是更有號召力?
2、明末大勢已去後,甚至在崇禎死後,明朝都沒有分崩離析。相對的漢末,唐末,清末,在中央政權失勢後,地方勢力都紛紛自立。明末的左良玉,何騰蛟,鄭成功等地方勢力,依然要尊奉南明政權,大順,大西軍甚至歸降了南明。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清楚,對於中原百姓而言,只有朱明的金字招牌才有號召力。
3、滿清入關,打出的是為崇禎報仇的旗號,為什麼?收攏人心!也是明朝未失民心的證明。
4、反清復明的口號,在整個清朝就沒斷過,相當有市場,如果明朝盡失民心,不可能會這樣。
當時的人們,更多的是發出‘大明氣數已盡’的哀嘆。
二、對於崇禎,我覺得真的沒有黑他的必要,尤其是漢民族。他可能能力平庸,但確實已經盡力了。
在北京景山公園,一棵樹下,有塊官方立的石碑,‘明思宗殉國處’,碑文對崇禎以身殉國,死前為民請命的行為,給予了高度評價。我站在石碑前,曾想過他為什麼一定要死?直到看到旁邊的紫禁城,想起另一個曾在那裡的末代皇帝,才豁然省悟,這樣的死,比那樣的活,要有價值的多。
-
4 # 中國大廚李騎賓
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小冰河時期的影響,使得糧食受到嚴寒的挑戰,糧食產量大幅度減產。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這導致了明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先是秦晉,後河洛,繼之齊魯、吳越、荊楚、三輔,出現了全國性的大旱災。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同時鼠疫也開始蔓延,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終於在山西爆發,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區。
-
5 # 燕山飛雪大如席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啊,只能說一句,活該。對於罪大惡極黑暗腐朽的濫明,窮苦百姓和少數民族都不會放過他的!
-
6 # 仁壽羅海
首先我們來說說改革,你看張居正,他就看的很透徹,他就能改革,如果按照他的觀點來變法,明朝是可以從新輝煌的。還有就是朱家的藩王,和宗室太多了,朝廷每年供給他們的都是一大筆開支。
只要是朱元璋的後代,從生下來到死,朝廷都是包了的,這其實和八旗子弟沒有區別,他們也是這樣一步一步的腐朽才導致滅亡的。
還有一個皇帝的無能,為什麼我要說崇禎無能呢?因為當時的明朝制度已經很完善了,即使皇帝不管這些,朝廷機構一樣能運轉。
比如說裁剪機構,李自成失業。取消江南商業稅,把稅加到農民頭上。當時的農民都叫崇禎為從徵。
本來小冰河時期,到處都鬧饑荒,你還要給百姓加稅,這不是胡來嗎?哪他們活不了肯定是要反的。
在加上外面的滿人又虎視眈眈,在寧遠邊關駐軍,又要花費一大筆錢,這樣的話百姓苦,朝廷也沒有錢。
如果在給崇禎幾百萬兩銀子,哪明朝肯定是能保住的,崇禎皇帝像大臣們要錢的時候他們給沒有呢?答案是沒有給,後來全部被李自成拿去了。
所以我認為,一是沒有錢,收不上商業稅。二是皇帝亂指揮,亂折騰,朝廷機構已經成熟了,其實不用他去瞎折騰的。三就是制度問題,從朱元璋時代就定下的宗室有特權,生下來朝廷供養一輩子,這個和八旗子弟是沒有區別的。
-
7 # 惜花公子
暢談歷史風雲,看小人物眼中的歷史。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大明朝作為封建王朝中最為有骨氣、有血性的王朝,對其失敗感到只有惋惜與遺憾。
一、歷史通病
官吏腐敗、民不聊生。官逼民反,讓著大好河山毀於一旦。為著中華民族的屈辱歷史埋下了伏筆。
二、政策失誤、官吏整治失策
家中有糧心中不慌,面對四處狼煙四起的邊關戰事與統治下的各類造反及各類自然災害。使得國庫空虛,入不敷出。面對此情下,卻將大部分的賦稅強加到農民,對於各類大地主、商人等都不怎麼收稅。對於官場中的官吏整治處置過激,使其失去平衡。失去對官員的約束手段,與監督機構。從而造就官員欺上瞞下,官風不正,政令不通等局面。
三、經濟建設保守
在元朝末年,聰明的中國商人們就開始與倭國、南洋及西亞等地區進行貿易往來,建立起海上的絲綢之路。使得大量的中中國產品走向世界,成就了一批批的富人,出現了早起的資本主義萌芽。由於長久的和平、循規蹈矩的遵守傳統,缺乏開創性的探索與發現。讓其盛極一時的大明朝開始走向沒落。對於新文化、新知識一味地排斥,讓其錯失了再次騰飛的機會。
四、墨守成規、社會矛盾激化
逐步形成統一後的大明朝後期的歷代君主,缺乏開疆擴土的決心與能力。一味地遵守老舊的統治思路,在邊關穩固後。熱衷與內鬥,針對此類千古通病。不透過社會發展與變革進行化解。對於各類自然災害、邊關之亂等都缺乏較為有限的防治措施與應急能力。對於民間經濟變革發生的變化不去了解、統治中存在的弊端不加以解決。整日沉寂在鶯歌燕舞與雞毛蒜皮的朝堂之上,就這樣日復一日的為明王朝的滅亡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總之,沒有什麼制度是最完美的,沒有什麼東西是恆古不變的,我們只有隨時關注社會變化的趨勢,在特定時期使用特定的手段來維護好社會和諧與人民的利益。不要積壓社會矛盾與問題,而是要積極的想辦法去疏導與解決問題。
-
8 # 西南官腔
明朝作為漢人統治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中國歷史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朝代。
明朝皇帝朱元璋出生在極為貧寒的家庭,為了鞏固自己的子孫後代至萬世皇位,朱元璋可以說想盡了一切辦法,甚至無所不用其極。
比如罷免宰相的權利,設立東廠西廠等特務組織,禁止太監參與國政,嚴厲懲治貪官汙吏。可是大明朝經歷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之後,也走完了它的盡頭。
到最後也免不了被李自成的農民軍起義軍所滅亡,明朝的滅亡有咎由自取,也有天災人禍。那麼我們就來看一下!
皇帝的剛愎自用
作為家天下的封建社會,一個國家怎麼樣還得看他的當家主人是誰,他是如何去運轉這個國家的。
崇禎沒上位以前,一直是信王,沒有學習過正兒八經的帝王治國之道,做事完全憑著自己的性子來。他能做皇帝完全是因為自己有個短命哥哥,這也導致了他把自己做王爺時候的作風來管理國家,這如何能管理好一個國家?
崇禎皇帝性格多疑善變,在位17年換了50個宰相,兵部尚書換了14個,刑部尚書換了17個,統兵大將殺了11個,巡撫以及各地方的一級行政長官更是多不勝數。這也導致了國家,地區,甚至軍隊都無法正常運轉。
宗室蛀蟲
明太祖開闢大明基業之後,為了讓自己的子孫後代免於自己當年所受的苦難,於是給兒子們封了王爺,讓他們永遠享受榮華富貴。以國都南京為中心,朱元璋的兒子們像一張張蜘蛛網一樣撒向全國。
然而朱元璋如何也想不到自己雖然只有26個兒子,但百年之後光是直系宗親就有近數十萬之多,旁系更是直逼百萬,而且有記載在萬曆朝時期,光河南的皇室宗親就達8萬多人。
山西的慶親王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後代,還上書中央要求審查一下他有多少後代,後來調查出,兒子94人,孫子163人,曾孫500多人,想想都可怕,一個宗室就有近千人,而這樣的宗室每個省盡然有十多個甚至數十個。
作為皇室,他們不僅不能離開封地,而且還不能工作,一切都需要當地財政來供養,居萬曆當時的資料顯示,大部分的地方財政百分之七十都用來供養這些皇室,甚至有些地區還入不敷出。都從這些縮影來看,整個明朝皇族人數之龐大可想而知!
黨爭,宦官,廠衛
歷朝歷代都有黨爭,有些是皇帝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人為地製造黨爭,以取得朝局的平衡與穩定。但這得看皇帝的手腕,然明後期的皇帝一個比一個不靠譜,這就導致黨爭幾乎失控!
魏忠賢,劉瑾等等大太監,陷害忠良,打擊異己,把持朝政。使得朝堂一片黑暗!
錦衣衛,東西廠開始時是監察百官,為皇帝刺探百官動向,調查百官有沒有貪汙、反叛行為的機構,當然也是保衛皇帝的機構。在前中期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安全域性和反貪局。對百姓、對國家來說,這樣的機構十分重要,國家有之安,民有之福。但之後的廠衛卻變成了宦官的劊子手,無論是朝堂大吏還是邊境小民對於廠衛那就是聞風喪膽。
戰爭和小冰河
萬曆三大徵分別是:萬曆二十年的寧夏之役,萬曆二十五年的抗日援朝,萬曆二十八年的平定播州之亂。
十年時間發動三次大規模的戰爭,對於任何一個處於巔峰的王朝來說,都是一次要耗盡國力的舉措。然而這還得感謝張居正的改革才使得明朝有精力對付這些戰爭,況且發動戰爭不僅僅是消耗國力那麼簡單。
當然,歷史告訴我們萬曆這三次戰爭都勝了,可是勝利的意義卻無法讓明王朝的車輪走向正規,反而朝著衰亡的方向越走越遠。
小冰河出現的時候正值明朝末期,當時出現了眾多的氣候災害。當時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又奇寒無比,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
這場長達七十年的氣候冰河期導致明末北方糧食減產,瘟疫流行,災民增多。
中國有句老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朝歷代的滅亡不是一件事或者一個人就能毀滅的,他有天災也有人禍,俗話說,百年樹木,毀於一朝!當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人,五臟六腑甚至根基都爛的透頂的時候,隨便一個人都可以輕易把他推到!
總之一句話,明朝氣數已盡咦!
-
9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明亡,亡於制度,其實崇禎皇帝還真不像之前的明朝皇帝一上臺就準備自己的後事,新皇帝上臺就開始準備自己的墓地建設是明朝的傳統,他用財政的錢是準備幹大事的。
但是也就是因為自己的心太高了,對於具體實施的政策只顧表面不重實效,只顧時間節點絕不顧及能夠達到,這在平常和平年代還能糊弄過去,但是對於在內憂外患的交織下的大明帝國,如此的不和實際,就是在和自己過不去,等於是幫了李自成和努爾哈赤的大忙,確要了自己的命。
還有,那時候的運氣確實太差,難道是天意?外有勁敵,是最強悍的遊牧鐵騎,內有起義軍,兩邊的作用下,慢慢垮掉...你來打外患,內亂就起,你來打起義軍,外患就來襲擾,苦不堪言。另外更雪上加霜的是,那時候正好天氣原因,很多地方等於是顆粒無收,餓殍遍野,更是三重打擊。
-
10 # 飄蕩在太平洋上的心
一支軍隊,一個國家,一個王朝取決於其創始人的性格。作為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朱元璋的性格決定了大明的一切。
明朝歷時兩百九十四年,在大一統的王朝中同清朝和唐朝相似,比漢朝和宋朝短一些。漢族封建王朝始自安徽人,終於安徽人,也算是冥冥中的命數吧。
朱元璋是歷任開國皇帝中起點最低的,劉邦屬於地方黑勢力,李淵是皇帝的表弟,趙匡胤是大院子弟,起事前好歹都有些文化基礎,懂得官場的規則。朱元璋是一個一文不名,大字不識,祖宗八代都根正苗紅的貧農。
劉邦是因為犯了法,躲在芒碭山兩年,趕上秦末大亂,跟著項家軍造反,渾水摸魚,靠著大家幫助當了皇帝。起義時已近40多歲,當了皇帝成天忙著平叛,辛苦命。劉邦的整合能力超群,不論哪個陣營的都能整合過來,為我所用,韓信說他“能將將”!漢朝的性格也是整合能力超群,最後連宿敵匈奴都共榮了!
李世民18歲起兵,少年英雄,目標就是要爭天下,當皇帝,極具開拓精神,唐朝氣勢磅礴,開拓進取。只有她敢持續用外華人當高階將領,當主政官員。自信過了頭引發了安史之亂,悲劇了!
趙匡胤是個厚道人,愛讀書,有文化,如果不是周世宗死的早,估計當個宋國公,安享晚年。大宋是個文化藝術極為發達的王朝,政治開明,經濟發達,文化昌盛,就是武力差點事兒,運氣賊差碰到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大殺人狂魔成吉思汗,亡了!
朱元璋的早年經歷基本上是劉邦和趙匡胤的山寨版,真實情況很可能如他同李善長私下講的,“當年只是想打個家截個舍,混口飯吃,不成想當了皇帝”,“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就是對大明最好的總結,除了明成祖朱棣,皇帝無絲毫的開拓精神,大明的任務就是“我家大門常關閉,種好自己一畝三分地”。大明是保守的,皇帝大多貪財,除了斂財,還是斂財。大明成了全球的吸銀怪獸,光從日本一年就入超200噸白銀,地理大發現後,整個美洲80%的白銀都到了明朝皇帝和官員的腰包,白銀的大量湧入,平抑了物價,活躍了江南的經濟,維持著大明的壽命。從明朝中葉開始中國的歷史正式稱為世界歷史的一部分。
然而歷史進入十七世紀後,歐洲亂了,三十年戰爭,土波戰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近鄰日本的江戶幕府也“閉關鎖國”了,大明還在,可是銀子沒了!接著,通貨緊縮,國庫空虛,經濟凋敝,外族入侵,然後就over了!李自成根本無所謂,滿清入主中原早晚的事情,有他只是快了幾年而已。
銀子是關鍵,如果不是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大明就有銀子,就能苟延殘喘下去!
但是這樣一個苟延殘喘,極端保守落後的王朝有必要繼續存在嗎?大清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比大明強的多!
沒有滿清,中國在近代史的命運不會比土耳其強多少,能保住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就不錯了!
-
11 # 歷史雜貨鋪
縱觀中國歷史,明朝都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政權,在明朝最巔峰時候可是揚威海外,不僅僅是在中國強大,在當時全世界的白銀都在流向明朝,可惜的是,晚期的明朝卻是腐朽不堪,可以說明朝在晚期的時候,滅亡是必然的,內憂外患全部都給明朝碰到了,恰巧最後一任皇帝還沒能力,唯一的能力就是夠努力,夠勤勉。
首先在十五世紀的時候,世界進入小冰河時期,全世界的氣候都在變冷,很多地方受災,中國應該是當時受災最嚴重的國家,大明朝遭遇了極端天氣,氣候寒冷乾燥,很多地區旱災長達七十年之久,這是個什麼概念?明朝又無力賑災,有趣的是明朝晚期每年的財政都是個大問題,舉個例子朱元璋的子孫全部能免費拿俸祿,人數非常多,每年這筆錢就是不小的開支。
明朝的時期還爆發了大瘟疫,根據史料記載在山西等地,十戶人家有九戶人家病死,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百姓造反很正常。崇禎並不是個有能力的皇帝,他在位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肯為其真心效力,是崇禎的猜疑心導致了這種局面,崇禎在位十七年,內閣首腦換了五十個,更不用說其他職位的人。
滿清以及李自成的起義,這些都讓明朝顧不過來,甚至有一次為了平叛,需要朝廷拿出十萬兩軍餉,崇禎愣是拿不出來,可後來李自成在那些大臣家中搜出的錢財何止這些,等到李自成軍隊來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將領都選擇了投降。
大明朝的確不是猝死,準確的說是慢性死亡,至於說南方有很強的力量,南方的確非常富裕有很強的力量,可是也不足以支撐起整個大明朝。假如說明朝最後一任皇帝是朱元璋或者是朱棣,或許明朝都不會那麼快滅亡。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太大,我只是一直有個疑問,崇禎也說過文官個個還殺,主要由於明末完全是一群,腐朽不負責任的東林黨把持朝政,如果崇禎上來不搬倒魏忠賢,政治上維持平衡,大家也知道魏忠賢雖然貪汙,對外敵還是說一不二的,那麼對大明的江山有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