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塵世曉書僮

    朱熹的《觀書有感》中有哪些話是讓人們珍惜時間的?你怎麼理解?

    朱熹的《觀書有感》一共是有兩首,而且兩首都充滿了哲理,這也是宋詩比較獨特的一個地方,大部分的詩人,他們在創作中都會融入進自己的思想,從而也就使得作品處處充滿了哲理,而對於我們這些普通的讀者來說,只要能夠真正地理解其中的哲理,那對於自己的人生也是會有幫助。

    另外朱熹除了是一位詩人之外,還是一位思想家,同時也是繼孔子和孟子之後,儒家最重要的繼承者,並且還在儒學說的基礎上創立了“理學”,以至於後世的明清兩朝,那都是以他的思想為主體,即使是當時的科舉考試,那也是以他的答案為標準。由此不難想象,對於這麼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他的作品自然是獨樹一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那這是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流傳最為廣泛,通篇描寫得很細膩,詩人正是借用池塘裡的水,以此來告訴世人,一個人做學問,不能只是照本宣科,應當要像流動的水一樣,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做好學問。所以在這首詩中,他正是闡述了一個觀點,池塘裡的水為什麼清澈見底,那是由於源頭正是有活水為斷地注入,也就使得池塘裡的水更加清澈。相反對於做學問來說,那也是一樣,一定要勇創新,要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理解書中的思想,學問才能夠做好。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衝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第二首也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雖然這首詩的名氣沒有前面第一首大,但是總體上來說,它所要講述的哲理是一樣,昨天夜裡江邊正好是漲了大水,使得那龐大的船隻也猶如一根羽毛一樣,顯得微不足道。如果是在以往即使是花費太多的力量,也是不可能將它推動,可是到了今天在水中卻是能夠行駛自如。

    朱熹正是以泛舟為例,以此來告訴了世人許多道理,這也正是此詩最獨特的一個地方,所以我們讀這樣的作品,不能僅僅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還要深入地去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理解其中的意思。

    兩首詩都是同一種風格,所傳遞出來的哲理也是一樣,朱熹正是在讀書之餘有感而發,於是寫下了這麼兩首有趣的詩,當然也是告訴了我們要奮發圖強,要認真做學問,只有做好了學問,那麼一切也就通了。

  • 2 # 戴訓德退休教師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詩是告訴人們要像池水一樣不斷充實自己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池水的清潔在於有活水不斷更新,人要充滿智慧就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更新知識結構。

  • 3 # 西文東

    觀書有感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白話翻譯:

    其一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

    要問為什麼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裡江邊漲起了陣陣春潮,巨大的艦船輕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來行駛要白費很多推拉力氣,今天卻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順漂。

    理解如下:

    1.人要多讀書,博學多才。就像半畝方塘一樣,面積不大,卻能倒映天光雲影,任得天光雲影徘徊遊動。這塘就是人,塘雖小,可是能裝下天地的知識。

    2.人要不斷學習。半畝方塘雖能倒映天光雲影,因為它能吸收上游源源不斷的活水而不是自我封閉成為一潭死水。

    3.人學習讀書的一個目的是要成為鏡子。鏡子中去映襯自己,使自己不斷完善,倒映社會,可以反思社會發展,倒映Sunny,帶去光明。

    4.人學習要懂得輸出。不能夠學富五車卻自我封閉不造福社會,貢獻自己,要將一泓清泉灑向大地,灌溉滋養更多的人。

    5.讀書學習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看到清水感嘆水的清澈,還要追問水為何清澈,找到原因。

    6.在知識面前,要永遠謙虛。自己的一點兒知識只不過是知識海洋中的一點點。汪洋中的小舟,永遠謙虛好學。

    7.讀書學習一定要順遂時勢。不能與時代背離,不能超越時代。

    8.學習讀書要掌握方法。必須順流而行,而非逆風而上,自取滅亡。

    個人分享,不甚周全,若有所得,不勝榮幸!

  • 4 # 食禹人

    學習筆記有如下:

    朱熹的《觀書有感》詩句有兩首: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於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汙濁,永遠“深”而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雲影”,而且能夠反映出“天光”和“雲影”“共徘徊”這麼一種細緻的情態。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此時春水猛漲,鉅艦卻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源頭活水”表達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則表達了“文思勃發”。 如果從時間動感來講:為有源頭活水來 。最為貼合思考尤為重要,只有思考才會讓那些學到的東西由“死”變“活”,才能給自己的思想之湖注入“活水”。“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終其一生的事情。

  • 5 # 夏陽晢煜

    《觀書有感二首》是朱熹的哲理詩,主要是關於讀書的心得體會。

    其一: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看似在寫池塘的水源,實際是告訴我們,要多從生活中、書本中汲取營養,掌握創作的源泉。多讀書,開卷有益,看書能夠豐富人的知識結構,帶著問題去讀書與思考,那麼就會有源源不竭的靈感,這樣對於文學創作、個人修養都有好處。看書是需要下苦功的,只有付出時間和精力,才會有所收穫。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啟示我們要珍惜時間,多看書,多思考。

    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這首詩寫的是江邊漲起春潮,推動了大船行駛。實際上告訴我們,量變能夠引起質變,多讀書,廣閱讀,不斷擴充套件自己的視野,是金子總會發光,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只要有積累,定能有所成就。當然,有時候成功也需要一些運氣,創作的靈感是十分可貴的,當靈感到來時,需要牢牢把握住。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啟示我們要珍惜時間,不能忽視平常的點滴積累,還要牢牢把握突然迸發的靈感。

  • 6 # 登攀

    1、《觀書有感·其一》說的是,池塘裡的水常清是因為有活水不斷注入,藉助此來說明:一個人,要肯於,要不斷地去接受新鮮的,未知的事物和現象,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思想,思維處於一種不斷活躍和進步的狀態。如果你總是排斥新事物,安於現狀,守舊不前,就不能做到,與時俱進,更談不上開拓創新。

    2、《觀書有感·其二》說的是,一艘很大很大的船艦不需要人的推動,卻能夠在水中進退自如,自由遊弋,是因為藉助了猛漲的春水的力量。說明的是:想要創作出好的文學作品,需要有靈感的推動。苦事冥想固然需要,但思維的靈感能讓人腦洞大開,創造出更新更好的作品。但靈感的爆發要基於個人平時不斷理性地去思考,理性地去摸索,但並非空穴來風,一拍腦門兒就來那種感覺。

    個人愚見,不對請噴!

  • 7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朱熹的《觀書有感》是一首哲理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河水來。這首詩主要講的是不斷地讀書學習的重要性,當然讀書需要珍惜時間,對珍惜時間的道理也暗暗地包含其中。半畝方塘猶如一面清亮的鏡子,把天光雲影映入其中,問問渠水為什麼這樣清亮呢?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流來。這是表面的意思,而它的內在含義可就相當深奧了。意思是說,人的思想,也好比這一方塘,也要保持長久清亮,你要想看到面前鮮亮無比的大千世界,就必須源源不斷地接受新的事物,這就需要不斷地學習。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站的高看得遠,保持方塘的長久清亮。事物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的,不斷地更新的,人的思想也要適應事物的發展變化,若停留在原來的基礎上,方塘將會變為死水一潭,失去如鏡的清亮,這個人將會落伍,被時代所淘汰。同時還反映了學無止境的道理,知識是無止境的,學習也是無止境的,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永葆青春。面對新鮮的事物,不僅不斷地努力學習,還要在學習的基礎上,不斷地創新,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使學習意義,這個方塘才能永遠地保持長久的清亮。比如,一個教師,新的知識不斷的出現,不學習就不懂這個知識,不懂這個知識就無法任教;一個醫生,新的醫學知識出現了,就必須學習,不學習就不好從醫。這也是不斷地學習的道理。我只講了這兩個行業,其它行業也是如此。說明都要不斷地學習,緊跟時代的節奏,才能使方塘永遠保持鏡子一般的清亮,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月份汽車總銷量為220萬臺新能源車8萬臺佔比僅僅3.6%,您還會買新能源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