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ackAng

    太平軍火器主要來源是繳獲或走私,型號繁雜,彈藥供應不足,清軍特別是湘軍淮軍成軍後武器都是官方定向採購,供應鏈管理比太平軍簡單許多,可以說最後是供應鏈管理問題導致了太平軍在軍事上最終一蹶不振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始終無法走上正軌的供應鏈管理體系說到底還是背後的政治因素及決策問題。

  • 2 # 長歌行a

    太平軍中期以後戰鬥力下滑的厲害,基本上喪失肉搏的能力了,主要靠大量裝備的火器,而且太平軍佔領的江浙一帶,是富裕地區,繳獲了大量金銀,超過一半的錢都拿來跟洋人買洋槍洋炮了,比如李秀成部就擁有各類洋槍超過十萬支,其幾千人的衛隊清一色裝備來福槍,部署在蘇州的部隊就擁有洋槍3萬支,再比如,一個名不經傳的歸王,手下就擁有一個5000人的洋槍隊,至於火炮,太平軍一樣大量從洋人處購買,特別是大量擁有當時比較先進的開花炮,威力相當大,

  • 3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太平軍一直在想盡辦法引進先進武器,但他們的裝備水平一直落後於對手。

    不過,“高手在民間”。不得不說,太平軍非常有創造力。他們在裝備的開發和運用上的可圈可點的表現,成為中國近代戰爭中不多見的亮點。

    太平軍裝備水平一直落後於對手

    太平軍大規模使用了火炮,而且,有些部隊的裝備非常不錯,因此,許多朋友認為太平軍的裝備並不差。

    這是誤解。太平軍的整體裝備水平一直落後於對手。

    1、起義之初:粗糙的自制武器落後於官方產品。

    搞造反的隊伍,早期裝備當然只能偷偷摸摸在家“自主研發”、“自主生產”了。

    太平軍的冷兵器,主要是在金田村(韋昌輝家)偷偷打造的。

    這種民間偷偷打造的冷兵器,與大清官方打造的兵器在質量上還是有一定差距。

    當時,就連胡以晃這種高階將領,手裡拿的都是“三股叉”這種村鬥級別的武器,就更不必說其他人了。

    當然,高手在民間。像石達開這樣的民間發明家,也曾自己鑄炮,為太平軍貢獻了稀缺的火器。

    不過,坦率地說,石達開能自己鼓搗出火炮來就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至於工藝、質量,和大清官方生產的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雖然大清的鑄炮技術也不咋地)

    這段時間,儘管清人認為“長毛”作戰勇猛、人心團結,但裝備落後、兵器不精。

    2、大進軍時期:短暫的平衡。

    太平軍兵器改善,還是在離開廣西,開始運動戰之後。

    跑起來的太平軍,可以從攻陷的城市、殲滅的清軍中大舉繳獲。

    如此,太平軍的裝備得到了極大改善,武器水平一度和對手拉平。

    進入湖南後,太平軍在道州獲取了大量的火藥、武器;在岳陽時,太平軍獲得了大量大清儲藏的裝備、火藥(包括吳三桂留下的一些裝備);

    從武昌到南京,勝利進軍的太平軍從武昌、安慶、南京繳獲了大量清軍裝備。

    可以說,這個階段,雙方裝備水平基本拉平。

    3、僵持階段:總體水平相當,但大清系統優勢開始彰顯。

    太平軍進入南京後,想盡辦法提高裝備水平。

    一方面,太平軍有自己的領土了,他們自己開設工廠,生產裝備,使自己的裝備水平得以改善。

    僅僅在梅家洲新城和石鐘山要塞,就有大炮1200多尊!

    另一方面,大清也多方嘗試從西方引進先進裝備。

    太平軍多次表態:錢好商量,火藥、火炮,有多少我要多少!

    但是,英法等國“嚴守中立”,除了鴉片,別的東西都不貿易!

    沒辦法,太平軍只能透過走私渠道獲取先進裝備。

    因此,儘管太平軍能獲取一些不錯的裝備,但數量有限。

    同樣,由於英法嚴守中立,大清也還無法獲得最先進的武器。

    但是,曾國藩對湘軍系統性的打造,使湘軍獲得了相對優勢。

    曾國藩將各種船隻分工,使艦艇的戰鬥力超過了完全由民船組成的太平軍水師。

    同時,湘軍在打造期間,就從英法獲取大量落後的前膛舊式火炮。

    雖然雙方都是前膛火炮,但是英法供應的是熟鐵精煉的,太平軍用的是生鐵打造的,雙方效能、質量上差距明顯。

    因此,儘管雙方總體裝備水平相當,但湘軍裝備系統性更強,使他們在水師的作戰效能上壓倒了對手。

    由此,掌握了制水權,在長江上佔據了優勢。

    4、後期:清軍裝備的壓倒性優勢。

    在《北京條約》簽訂後,英法徹底倒向大清,清軍的裝備水平開始完全壓倒了太平軍。

    尤其是李鴻章的淮軍,他們從一成軍,就獲取了英法的大量裝備,甚至教官的支援,武器幸能、武器操作水平,都遠遠超過太平軍。

    而太平軍呢?儘管李秀成們繼續透過走私、繳獲獲得了一定數量的好武器,但數量有限。

    因此,在整個太平天國戰爭時期,儘管太平軍一直想方設法改進裝備,但他們的整體裝備水平始終落於下風。

    太平軍對武器的創造性運用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太平軍的裝備不如人,但太平軍能折騰這麼久,還在於他們對武器獨道的理解和運用。

    1、傳統裝備玩出花來。

    太平軍一直嘗試把古老的裝備玩出花來。

    早在攻打桂林時,太平軍就造出古老的呂公車來!

    而太平軍對古老的擂石、滾木用起來也頗有心得。

    在金壇,太平軍依靠擂石,大破洋槍隊!

    2、火器玩出花來。

    太平軍在玩火方面,則更是一絕。

    太平軍依託傳統火藥和礦工,開發了成熟的地道戰法。武昌、南京,都被這種戰法所破。

    太平軍依靠傳統的火球,批次生產“先鋒包”,在密集隊形近戰中投擲出去,頗有手榴彈的殺傷力。

    太平軍自創了煙幕戰法。

    他們製造出煙幕彈,投擲後煙霧瀰漫,遮蔽對手視野,為接近敵軍、撤退創造條件。

    這種戰法,在當時全球範圍內都不多見,直到一戰時,才被廣泛運用。

    同時,太平軍的煙幕彈中,還有一種獨特的“綠毒煙”。

    他們將黃漆葉、黑砒石、人糞配成獨特的毒煙彈,聞之者頭暈眼花,戰鬥力衰退,可謂“非致命毒氣”。

    總的來說,太平軍的裝備水平一直落後於對手。

    不過,太平軍將士在已有條件下,創造性地運用、開發了多種奇特的裝備、戰法,使他們依靠落後武器,仍然多次大敗清軍、洋槍隊。

    這充分說明:華人從不缺乏智慧。依靠創造性發揮,我們是可以彌補裝備劣勢的。

    只可惜,洪秀全等人醉心於奇葩宗教和無休止的內訌,非成事之主,終不能領導太平天國走向勝利。

  • 4 # 咖哩咖哩醬

    太平天國初期的武器裝備與清軍無與倫比,中後期幾乎相同。但是,太平軍卻贏得了許多戰役,動搖了清朝的基礎,不是靠武器,而是靠精神。太平天國成立於1851年,當時咸豐皇帝在位。早在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時,清軍在與英國侵略者作戰時並沒有使用所有的長矛和長矛。還有許多明朝繼承的老式槍支。其原理和樣式與英軍相似,但都是人造的。工藝不如英國。它具有射程短,射速慢,射擊距離小,射擊精度差和彈殼力弱的缺點。但是無論如何,與太平天國的武器相比,它們還是要好得多。更重要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廷承認了現代武器的重要性,併購買了許多外國武器。太平天國從一開始就是農民起義。每個人都很貧窮,買不起武器。他們都是自己創造的。根據清軍“平賊”的記錄,廣西金田,白沙和紫荊山有許多小型軍火庫,主要生產冷武器。在深山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他們秘密地製造土槍,甚至還可以製造火炮。也就是說,太平軍的武器裝備主要是冷武器,並輔以粗炮。實際上,當時的清軍也採用了這種常規,但是質量要比太平軍更好。但是,在中後期,太平軍的武器並不遜色於清軍,因為清軍大量沒收了新武器。簡而言之,建立太平天國不是因為其武器比清軍更好,也不是因為其武器比清軍還差而被摧毀。主要是人,而不是武器![我是沙粒,如果喜歡的話,跟我來! 】

  • 5 # 楓丹白露211735932

    1860年8月,李秀成率大軍第一次進攻上海,在青浦大敗清軍和"洋槍隊。1982年初春,李秀成率五路太平軍,第二次進攻上海,消滅外國侵略軍"洋槍隊"一個團、清軍五幹人,打死"洋槍隊"總指揮華爾。

    透過二次對外戰役,太平軍從"洋槍隊"繳獲大批洋槍洋炮,僅洋槍達二萬枝以上,還有許多先進的開花大炮,以及大量彈藥。

    此時,太平軍的武器裝備大大改善,由大刀、長矛、烏統、臺炮,更新為現代化新式武器。遠遠超過了當時大多數清軍正規部隊。

  • 6 # 李厚何

    金田起義時太平軍主要兵器是刀矛和舊式槍炮。韋昌輝家曾經是太平軍打造兵器的地點,為了掩蓋打鐵聲韋昌輝養了很多鵝,建國後曾在韋昌輝宅後的池塘裡找到很多舊鐵渣。

    桂平金田村韋昌輝故居,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前在這裡大量打造鐵質冷兵器

    太平軍的鐵製冷兵器主要有刀(長刀為中國舊式朴刀型,稱雲中雪,短刀為仿西式雙柄馬刀型,稱順子),矛,三指叉,四指叉等,因為鐵兵器數量不足,還大量使用竹矛,稱“竹軍裝”,因為起自廣西,太平軍很善於使用藤牌,尤其善於把藤牌和槍炮混編。

    收藏在金華侍王府博物館內的太平天國藤牌

    太平軍在金田時期起就鑄造舊式前膛銅鐵炮,1851年初清軍已在戰場上繳獲過帶“太平左右軍“銘文的炮,顯然是太平軍自己鑄造的。除了火炮,太平軍還製造抬槍(稱抬炮或長隆)、鳥槍(稱“小槍”),以及土造前膛手槍,還有噴筒、火球、炸彈等舊式土造火器,除了自造,很多也依靠繳獲。

    太平軍自制的火器質量不高,火炮炮管含雜質較多,設計也比較粗糙,容易炸膛,準確性也不高,因此雖然從品種上和同期清軍差不多,但質量則相差很遠,後者在鴉片戰爭後更強調製式化,火器品質較為規範平均。

    除此之外,清軍後勤搞得比較好,火藥、彈丸供應充足,質量較好,而太平軍自制的火藥“有硝無磺”,且硝也是自制的土硝,因此爆炸、燃燒性尚好但發射效能很差,結果就是同樣的槍炮,太平軍比清軍的射程要近得多,穿透力則差很多(阜城戰役中太平軍名將吉文元就因此在和清將比槍時吃虧,兩人同時開槍但子彈先擊中了吉文元)。正因為土炮、土藥質量太差,因此1852年底在嶽州無意中獲得清初吳三桂窖藏火炮、火藥後太平軍居然如獲至寶,而清軍也登時感到對手戰鬥力大增,。

    南京太平天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收藏的部分太平軍武器

    定都天京後雙方都開始使用洋槍洋炮,湘軍1854年在靖港之役中已能識別出太平軍懸掛白洋呢旗幟的船為“洋炮船”,同年底在九江、湖口之役中太平軍黃文金部已使用洋槍,這個程序和清軍大抵相當。

    太平軍這一時期控制長江若干個港口,又一度佔領寧波,加上許多中外商人、外國軍艦甚至清朝兵痞為牟利冒險走私,因此獲得了許多西式新武器,包括洋槍、洋炮和軍刀等。

    這一時期太平軍對新式槍炮的稱呼和清軍差不多,將用西式反射爐制鐵法鑄造的前膛炮稱作“洋莊”,西式後膛加農炮稱“大炮”,西式後膛榴彈炮稱“炸炮”,後二種通稱“洋炮”,西式滑膛槍、雙管槍、線膛槍稱“洋槍”,帶彈倉的洋槍稱“連珠槍”,手槍、左輪手槍稱“短洋炮”……

    1863年太平軍嘉興守將廖發壽鑄造的銅炮,屬於舊式前膛炮

    這一時期太平軍火器裝備數量非常多,《行軍總要》敘述的是1854年前後的情況,說一個“兩”裝備抬槍兩支,鳥槍5支,一個“兩”編制只有25人,實際上一般不滿編,這樣的裝備密度和同期清軍差不多。後期太平軍中洋槍洋炮極多,李秀成部有多達三千人的直屬洋槍隊,而他的部將陳炳文在最後期居然有多達七千人的洋槍隊,級別略低於陳炳文的鄧光明,洋槍隊數量也達四千人之多。這個密度已超過淮軍以外所有清方正規軍(常勝軍等和洋人合辦的僱傭軍例外)。

    但實戰中太平軍很少能在槍炮火力上佔上風,除了前面說到的“制式化不足”、“火藥質量不過關”外,還有彈丸不行(土製槍炮有用回收彈丸、卵石、銅錢甚至蘿蔔當炮彈子彈的,洋槍則用熔點低的錫代替鉛彈,炸炮經常因為沒有開花彈而發揮不了全部效力),以及走私等渠道來源的槍炮質量參差不齊,很多是濫竽充數騙錢的劣質貨(英國艦長吳士禮、何伯,翻譯富禮賜、外交官密迪樂,以及曾為太平軍服役的英華人呤唎、美華人白聚文等都吐槽過“不法洋人”和“奸商”兜售的劣質槍炮如何誤事),這些劣質槍炮聽上去挺響,但根本達不到合格槍炮的殺傷力。

    除了陸軍,太平軍水師前期曾經很有威勢,但因為大量使用民船,且缺乏優秀水師將領,經常把大小船混編作戰,加上損失後難以補充,中後期就只能靠小船小艇湊合,太平軍自制的水簰、龜船和八槳快船,以及仿製湘軍的快蟹、長龍、三板,數量和質量都跟不上對方,火力差距更大。後期太平軍曾靠繳獲或投奔洋人攜帶,獲得過幾艘武裝輪船,如“高橋”號和“飛而復來”號等,但數量太少,難以改變大局,李秀成嚐到武裝輪船甜頭後曾讓俘獲“飛而復來”號的呤唎等人設法再去上海“採辦”(其實就是搶),結果未能得手。

    呤唎在《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中採用的插圖,描繪的是太平軍“飛而復來”號輪船在太湖擊敗清軍水師

  • 7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太平天國初期的武器裝備和清軍根本沒法比,中後期兩者就差不多了。不過,太平軍能打許多勝仗、動搖了清朝根基憑的不是武器,而是精神。

    太平天國是在1851年建立的,清朝當時是咸豐帝在位。

    早在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對抗英國侵略者時清軍用的也並不全是大刀長槍,還有許多從明朝繼承的老式火器,原理和樣式都和英軍的差不多,只是製造工藝不如英國的好,具有射程近、射速慢、射擊範圍小、射擊精度差、炮彈威力弱的缺點。

    但不管怎樣,和太平天國的武器比起來還是要好上很多。

    何況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廷認識到近現代武器的重要性,往國外購置了許多回來。

    而太平天國一開始就是農民起義,大家都窮,根本無力購買武器,都是自己製造的。

    根據清軍《平賊紀略》的記載,在廣西金田、白沙、紫荊山區等地有很多小型兵工廠,主要是製作冷兵器;在深山區及少數民族地區,則暗中製作土製銃槍,甚至還能製造火炮。

    也就是說太平軍的武器裝備以冷兵器為主,粗製槍炮為輔——其實當時的清軍也是這種套路,只是在質量上要比太平軍的好。

    不過等到中後期,太平軍的武器就不比清軍差了,因為從清軍那裡繳獲了大量的新式武器。

    總之,太平天國能建立不是因為武器比清軍的好,被滅亡也不是因為武器比清軍的差。主要在於人而不是武器!

  • 8 # 九品侍衛

    與清軍相比太平天國當時所裝備的武器簡直差的一塌糊塗,首先清軍手中擁有大炮和先進的西洋火槍,可太平天國這邊絕大多數都是大刀與長矛,還有一些簡陋的土槍土炮,甚至還有拿著農具上戰場的。

    可是為什麼太平天國的武器裝備那麼差,清軍依舊是打不過呢?原因非常的簡單,因為從明朝開始便一直都是重文輕武,而到了清朝接班雖然開始的八旗部隊作戰很勇猛,但等入了關之後逐漸與鬆懈起來了。原來的八旗部隊拿錢不出力,到了打仗的時候現抓壯丁擴充軍隊,再加上指揮系統的臃腫和後勤系統的落後,自然要被士氣高漲的太平天國打的屁滾尿流。

    但是隨著曾國藩與一些官員自己掏錢組織團練(也就是清朝那會兒私人軍隊的叫法),士兵的戰鬥素養被一點點的提高,等到在打仗的時候就能看出雙方實力的不同,再加上後期清政府大量購買更加先進的武器來投入到鎮壓叛亂的戰鬥當中,太平天國的覆滅也只是時間問題。

  • 9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史間奇事,曉悟歷朝真理!

    之前看過一部歷史紀錄片,在歷史記錄片當中,太平天國的軍團有著5000多位火槍火炮的大將軍,而清王朝只有800多位拿著大刀長矛的清軍雙方在一起廝殺,最終的結果是太平天國的軍隊完虐清王朝的軍隊。

    那麼真實的歷史情況是如何的?與清軍相比太平天國的武器裝備又如何呢?雙方能否站在同一個維度上進行抗衡呢?

    事件回顧

    最開始的金田起義,太平天國的主要裝備為刀矛等冷兵器,除了這些冷兵器之外,最常見的就是農家工具,比如鋤頭,木棍,以及甘蔗棍等能夠採取的一切最為常見的武器都可以當做兵器,甚至還有石頭將軍,所謂的石頭將軍是用兩根鐵線摻住兩塊巨石,然後透過巨石向外掃去來擊潰敵軍。

    這就是太平天國最開始的軍隊,而這樣的軍隊卻一而再再而三的戰勝了清王朝的精銳之師,據統計清王朝最開始鎮壓太平天國的軍隊,基本上屬於全副武裝,包括鐵騎、戰甲、弓、槍、箭、弩一樣不差,甚至還有一些西方的大炮。

    最開始的戰役就已經出乎意料了,太平天國的軍隊極具有作戰性,他們的樣子看起來和藹可親,甚至都有可能是街邊的田園大爺,而且似乎也沒有太多的力氣,可一旦打起仗來都不要命一般的往上衝,憑藉著自己的肉身以及石頭木棍等極其低劣的裝備,一而再再而三的攻城拔地,戰勝了清王朝。

    當太平天國自己的勢力逐漸壯大時,太平軍已經不滿足目前的狀態了,畢竟自己好壞也算是半個正規軍了,每天拿著兩個土坷垃或者兩個石塊去打仗,實在是有點丟人現眼,當太平天國的軍隊順利攻佔武漢,南京的過程中就已經設定了諸多類似於造工廠等大型企業,這些企業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全方位立體化的幫助太平天國的軍團,為他們量身打造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

    而當太平天國的軍隊定都南京之後,透過與外國企業、公司或者帝國談判,來收購大量的武器裝備,這些武器裝備極其先進甚至完全超越了清王朝的主力軍隊。當然因為太平天國自身所具有的侷限性以及農民起義看透物質的難度,最終導致了太平天國的失敗,但不可否認的是太平天國前中期的武器極其落後,後期的武器卻極其先進。

    沒錯,這就是事實

    為什麼呢?為什麼太平天國的武器幾乎在剎那之間就改變了原有的模樣,形成了一股極其龐大的力量。甚至在太平天國發展中期,清王朝已經沒有辦法與太平天國的武器裝備相對比呢?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太平軍一直對西方的先進武器有著某種癖好,而這種癖好已經達到了痴迷的狀態。正因為如此,在太平軍剛有了立足之地的時候,就迫不及待的邀請西方使臣、西方大型公司來進行商業談判,企圖透過用大量的金錢銀兩,來為太平軍源源不斷的構築屬於自己的武器裝備。

    也就是在那個時間段,數不清的洋槍大炮開始源源不斷的入駐華夏,只不過他們並不是為了向清王朝進貢或者與清王朝妥協談判,而是將武器裝備丟進了太平軍的口袋裡面。

  • 10 # 士說新語

    1848年1月,在廣西紫荊山傳教的馮雲山和盧六,被當地團練頭目、惡霸地主王作新逮捕,後來經拜上帝教信徒營救,馮雲山於10月出獄,然而盧六病死在了監獄中,從這一次被捕實踐中,馮雲山認識到,必須製造武器,進行反清武裝鬥爭。

    定都天京前的太平軍武器裝備情況

    馮雲山重返紫荊山,不久趕到金田村,部署韋昌輝秘密進行“開爐火打刀槍,共除妖魔”的準備工作,之後洪秀全又勸楊秀清“開爐鑄軍器”,並讓胡以晃在平南縣羅壽鄉田垌心村上帝坪借舊有的兩三座鐵爐“鑄造武器”。

    金田起義時,太平軍的武器裝備,基本自制,十分落後,後來胡以晃說,太平軍將士當時慘到以農具作為武器,用於作戰。當時,太平軍沒有大炮,用松木制炮(不知道怎麼造,疑惑中......),沒有火藥,“取河中石子用之”,在永安突圍前,太平軍的裝備水平,都要遠遠落後於清軍。

    永安突圍後,太平軍攻打桂林,遺憾沒有打下來,後來經過全州,馮雲山被炮斃,過蓑衣渡,又被清軍伏擊,損失慘重,這一段歷程,很大程度上就是武器裝備太落後造成的。

    太平軍之後突入湘南,佔領道州後,武器裝備才逐漸得到了較大的改善。意識到武器裝備的落後,太平軍在道州展開了大規模的“修補戰具,補益軍目”的擴軍備戰活動,僅造炮一項,搜取道州城內的銅鐵,造了大小炮三百多尊。

    在攻打長沙未克後,太平軍佔領嶽州(岳陽),在這個湖南湖北的咽喉要道上,太平軍繳獲了大量的清軍軍械火炮(主要是百十年前吳三桂反清遺留在這裡的古董。)還有大量儲存的火藥,依靠這些軍械的補充,太平軍很快攻克了武漢三鎮。值得一提的是,林鳳祥同學一個人在嶽州繳獲大炮四尊,小炮十三尊,由此升任指揮。

    攻克湖北重鎮武漢後,太平軍的武器裝備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在武昌就得到了大炮兩百多尊,同時還獲得了大量的糧草,依靠這些武器,太平軍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沿江而下,攻克了一座座長江重鎮,繳獲了更多的武器裝備,迅速攻入了南京。

    從金田起義到攻克南京,太平軍的武器裝備主要來源,是自戰爭中的繳獲,而此時從清軍中繳獲的仍主要是舊式火器、刀矛等冷兵器。而且,這一時期,太平軍的武器裝備與清軍比起來來,依然處於劣勢。,陳徽言曾在《武昌紀事》中對太平軍的戰術、裝備等曾這樣總結:

    “賊善偵探 ,善設伏 ,善結營 ,善致死於我 ,善據險要地勢 ,善詐為我軍狀 ,善為奇正抄合之術。其所短在器械不精備 , 不善用銃炮 ,馬匹瘠疒音 ,臨陣多顛蹶”

    其一,主要是透過外商和各種渠道大量購買西方軍火器械。太平天國戰爭爆發後,外國軍火商看到中國內戰有利可圖,先後從香港、新加坡等地將大量軍火用輪船裝運到上海,再轉運到天京、鎮江等太平軍佔領區進行銷售。

    從1853年開始,太平軍的軍火交易規模一年比一年大,到了1860年李秀成戰略蘇州後,由於蘇州距離上海近,且與上海之間水網密佈,眾多河湖交叉極利於軍火走私,由此很快蘇州就成為了太平天國境內新的軍火貿易中心。

    在佔領寧波後,太平軍的軍火貿易開始走向半公開化,整個太平天國時期,寧波市太平軍佔領的唯一出海口岸,在它被太平軍佔領的5個月中,太平軍獲取了大量的西方近代化武器。

    其二,透過作戰繳獲敵方大量近代化武器

    太平軍能夠從外國軍火商中買到近代化武器,清軍也一樣能夠買到,甚至交易規模更大。而透過與清軍作戰,太平軍繳獲的近代化武器數量也很龐大,而太平軍繳獲敵方近代化武器,始於同湘軍作戰。

    但實際上湘軍本身也沒有多少近代化武器,繳獲數量有限,太平軍大量繳獲地方近代化武器,當始於同華爾的洋槍隊交戰。、

    1860年6月2日,就在太平軍攻佔蘇州的同一天,華爾洋槍隊在上海成立,從華爾洋槍隊成立,再到後來華爾浙江慈溪被擊斃,以及後來清軍與英法侵略軍組成的“常勝軍”,在2年時光裡,太平軍繳獲了大量的西方近代化武器。

    其三,除了以上兩種方式以外,還有特殊辦法獲得近代化武器。

    太平天國後期,清政府得到了列強的支援,開始對太平軍佔領地區實施封鎖、武器禁運政策。這一時期,太平軍的軍火貿易規模日益萎縮,不得不採用其他特殊辦法。

    首先是戰俘交換,比如1862年6月,太平軍在青浦俘虜了“常勝軍”副領隊法爾思德,經過雙方協商,華爾以“一百萬發彈藥、二百套武器以及十箱鴉片”的高昂代價,贖回了法爾思德。

    其次是投誠人進貢,太平軍準清軍佔領區的軍民(民主要指的是地主士紳)投誠,是要交錢的,而其中要求了進貢近代化武器。

    同時,太平軍還派人去敵佔區活動,俘獲近代化武器。比如,李秀成曾派同情、支援太平軍的英華人呤口利等去上海活動,於1863年11月俘獲了敵方“飛而復來”號輪船,這搜輪船上有一門很好的三十二磅旋轉炮,船尾還有一門十二磅榴彈炮,船中軍火彈藥充足。

    當然,太平軍也設廠補充近代化軍火不足,早在1856年的時候,太平軍就在鎮江請了四位洋兄弟開廠造炮,之後又在油車匯、蘇州、崑山、湖州等地創辦軍火工廠,主要伸長開花彈、大炮、大西炮架等西方軍火器械。

    可以說,太平軍之所以能夠席捲東南,堅持14年的戰鬥,與他們獲取大量的近代化武器是分不開的,但總體上而言,他們的近代化軍火與清軍相比依然處於劣勢,畢竟到了太平天國後期,西方列強站在清政府一邊,導致了其軍火貿易的衰減,而自家的軍工廠,顯然產能有限,質量上也有很大問題。

  • 11 # 薩沙

    總體還是差了很多。

    清軍認為同太平軍相比,他們佔有三個優勢,兵多,糧足,火器精良。

    其中,火器精良 是拉平士氣以及戰術差距的唯一方法。

    太平軍很早就開始使用火器。

    雖然金田起義時,太平軍除了少量農村土火銃以外,都是冷兵器。

    但隨後一系列作戰大敗清軍後,太平軍繳獲了不少火器。

    太平軍基本都是漢人,有著非常強的實用主義,不拘泥於什麼洋人、奇巧淫技的觀念。

    只要能夠打勝仗,洋槍洋炮一樣使用。

    隨後太平洋連續攻佔湖北、安徽、江蘇等地,又繳獲大量火器,自己也設法制作了一些土造火器,戰鬥力有很大提高。

    到了定都南京以後,太平軍佔領蘇州,又打開了同洋人走私武器的通道。

    當時太平軍出巨資讓唯利是圖的洋人走私洋槍洋炮,也從腐敗的清軍將領手中購買武器。

    當時李鴻章認為,太平軍每攻陷江浙一座城市,繳獲的一半金銀都用於購買洋槍大炮。

    所以,太平洋建立了很多洋槍洋炮部隊,還重金聘請一些洋人教授武器使用和製造的方法。

    比如上海某個洋行,走私給太平軍三千支洋槍,800門大炮還有大量的火器和子彈。

    而新加坡的洋行在1年內運到太平軍控制區的大炮,就有3000門。

    然而,太平軍的火器雖不少,但相比清軍還是差的。

    當時除了太平軍專業洋槍洋炮部隊,普通軍隊10個人只有二個人配有火槍。

    即便是主力部隊,25人往往才有2支抬槍,5支火槍,一共才7支。其餘戰士都是用冷兵器作戰,所以火力比較弱,不是清軍的對手。

    湘軍不太重視火器,但火器和冷兵器可以達到1:1的比例,李鴻章的淮軍就更高了。後期淮軍已經很少裝備冷兵器,主力部隊多是拿著洋槍作戰。

    另外,太平軍火炮雖多,但效能較差,在和華爾洋槍隊和後來常勝軍的交手中,洋人可以用先進火炮輕鬆壓制太平軍,雙方火炮射程相差太遠,太平軍往往是光捱打不能還手,軍隊很容易崩潰。

    另外缺少火器的表現,就是太平軍長江水師的覆滅。曾經它有數千艘民船的規模,很快就被清軍水師殲滅。

    原因很簡單,雙方艦船火炮相差太遠,清軍船隻上面都是洋炮或者仿造的洋炮,效能優秀。而太平軍船隻則都是土炮甚至火槍,射程近,威力弱,在長江炮戰中根本不是清軍對手。

    原因也很簡單,太平軍其實只是割據幾個省的軍閥,就經濟實力上不能和滿清相比。洋槍大炮無論購買還是自造,都要大筆金錢,誰有錢自然誰厲害。

  • 12 # 黎塞留的野望

    由於太平天國各時期的武器裝備有著巨大差別,而清軍也不例外。為什麼呢?別看太平天國起義持續時間只有13年,但這段時間正值近代中國武器裝備快速更替的時期。故而關於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分成三個時間段(1851年至1852年、1853年至1859年、1860年至1864年)去看太平天國的武器裝備相對清軍而言到底如何。

    首先看看1851年至1852年,這一時期也就是太平天國起義初期。當年洪秀全為了起兵可以說準備了多年,既然是準備多年,而這其中也包含了武器裝備的籌備。而要組織龐大的起義,其武器裝備不能去靠買,否則會被察覺。為了穩妥,洪秀全等人在廣西等地都有自己的簡易兵工廠,這些兵工廠為了不被當地清朝官員發現,他們白天就以製造農具和打鐵偽裝過去,當了深夜則悄悄製造兵器。而火器則只能在較為隱蔽的深山等地製造簡易、老舊的火器(比如土炮、抬槍等)。但由於各種條件限制,火器數量並不多,且質量參差不齊,這使剛起義時太平軍手上以冷兵器為主,包括傳統的長矛與大刀。不過即便是籌備已久,太平軍裝備的冷兵器也仍然不乏農具作為暫時之用,諸如鋤頭、鐮刀之類的。而在起義之後,由於太平軍行軍作戰左衝右打,位置變動十分頻繁,這期間的武器裝備的補充則主要依靠從清軍手上繳獲,這就更使太平軍武器裝備參差不齊。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清軍雖然在武器裝備上較之西方列強有明顯的差距,但對於太平天國,清軍的武器裝備還是佔有優勢的(誠然,洪秀全等人為了起義,在武器裝備上籌備了多年,但和經營了200多年的清軍比還是差很多)。清朝擁有自己正規的兵工廠,而當時作為清軍主要力量的八旗和綠營。火器方面,清朝多地的火器普及率在50%左右,其中裝備著大量鳥槍、子母炮、威遠炮等。冷兵器方面,有腰刀、排刀、長矛等。

    接著我們再看看1853年至1859年,這一段時間裡,太平天國在長江中上游擁有了自己的一塊大後方,不僅後勤有了些許保障,還透過奪取諸多戰略要地繳獲了大量武器,太平軍的武器裝備也開始了制式化。當1853年3月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後,太平軍武器裝備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並且結合戰爭形勢進行了合理的編制。在天京等地也有了正規的兵工廠。就拿火器來說,太平天國有特別負責批次製造銃炮、銅炮的兵工廠(諸如興國子藥廠等等)。太平天國在武器裝備發展上正式進入到了冷熱兵器交替期。而且伴隨著太平天國擁有了自己的水師,太平天國的水師也有自己的造船廠(諸如安慶的船炮廠)。有著一定數量的八槳快船和車輪船,當然更多戰船都是在漁船的基礎上進行改良。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清軍在這一時期的武器裝備上並沒有得到多少改善,相反由於在1853年以來敗仗連連,有丟失了許多重要的兵工廠。此時與太平天國作戰的清軍在武器裝備上未必對太平軍有多少優勢可言。這一時期與太平軍作戰的湘軍倒是在武器裝備上購買了許多洋槍洋炮(這個時候無論是太平天國還是清朝都會透過各種渠道向西方列強購買武器裝備),使湘軍的武器要強於太平軍,但唯一不足的是此時的湘軍正處於起步和發展期,人數規模有限。而在冷兵器方面由於此時的冷兵器正在走向沒落,雙方在冷兵器上並無明顯差距。

    最後便是1860年至1864年,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段時間清軍和太平軍的武器裝備都得到了巨大改善,這主要是受西方列強的影響。後世歷史愛好者們對於清軍和太平軍武器裝備的印象大多停留在這一階段。不過冷兵器在這一階段可以忽略掉了,因為無論是清軍還是太平軍都在跟進時代發展更加註重熱兵器。先說說太平天國的武器裝備,進入1860年,李秀成向江浙一帶發展,由於這裡離西方人的勢力範圍比較近,儘管英華人對太平天國有著武器上的禁令,但依然透過一些外國商人購買了許多精良的武器裝備。特別是1861年太平軍佔領寧波後,與西方商人的軍火貿易,火炮以三位數引進、槍械以四位數引進,而彈藥則成噸購買。例如1862年4月,上海的一家洋行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向太平軍出售3000支槍械、近800門火炮,還有近2萬發子彈和近500桶火藥。此外太平天國在列強的租借地還有特別的秘密軍火代理人,不僅如此,太平天國還擁有著許多“洋兄弟”,他們幫助太平軍訓練火器部隊。1862年10月,當李秀成率部與圍困天京的湘軍進行交戰時,劉秀成部擁有的洋槍數量達到了2萬支,李秀成的衛隊更是配備清一色的來復槍。

    接著我們看看這個時候的清軍武器裝備。當1861年湘軍攻克安慶後,清朝開啟了洋務運動,清軍的武器裝備在此後得到了巨大改良,這不僅包含透過在各地建造軍械所來裝備新式的槍炮,也包括從海外購得的洋槍、洋炮。不過這一時期,清軍有多股勢力,這包括朝廷的八旗、綠營,地方的湘軍、楚軍、淮軍等,各股力量的武器裝備也都不同。這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李鴻章建立的淮軍。由於李鴻章非常看重近代化的裝備與訓練,他在建立淮軍之初就淘汰了老舊的抬槍、劈山炮等舊式武器,積極透過各種渠道購買洋槍洋炮(這其中就有恩菲爾德1853、米尼1857等),還聘用了許多外華人作為教官。這使淮軍在1862年後成為清軍中武器裝備和訓練水平最強的一股勢力。

    綜上所述,在1851年至1852年,太平天國的武器裝備相比清軍處於劣勢;1853年至1859年太平天國的武器裝備上甚至略優於清軍;1860年至1864年太平軍和清軍在武器裝備上則是各有千秋。

  • 13 # 歷史穿越記

    整體上說,太平天國的實力落後於清軍。

    從人數上來說,太平天華人數少於清軍,太平天國鼎盛時期人數五十多萬,而清軍有二百多萬人,戰時甚至能動員到四百多萬。 而從裝備上來看,太平天國鼎盛時期的裝備絕對比清軍先進。在初期,太平軍使用的是簡易的刀槍;而在鼎盛時期,太平軍使用的是洋人提供的洋槍和洋炮。

    在太平天國初期,由於軍隊剛剛建成,制度也不完善,又加上武器裝備也都是最簡易的刀槍棍棒,所以,太平天國初期的力量非常薄弱。而慢慢發展到後期,制度裝備完善了,又加上洋人的支援,所以軍事實力迅速提升,一度打得清軍節節敗退。

  • 14 # 魯班大師

    太平軍使用的兵器以冷兵器為主,但熱兵器也不少,冷熱兵器所佔比例大概在9:16。許多文藝作品裡,太平軍戰士的形象,都是裹著紅頭巾,穿著寫有“太平天國”的號衣,手裡拿把大刀或拿根長矛。 且不說頭巾、號衣是否貼合真正太平軍的打扮,單說武器,就只能打50分:太平軍的武器裝備可不光有刀矛,還有很多火器。 早在金田起義時期,太平軍中就有不少槍炮,咸豐元年(1851年)六月二十七日,清將烏蘭泰進攻新墟,一次就奪得太平軍火炮13門,都鑄有“太平左右軍”字樣,顯然,這些炮是起義後自行鑄造的,桂平當地也有韋昌輝“開轅門造炮”的記載。 除了炮,早期太平軍也有不少其它火器,據被俘的李進富稱,在紫荊山的太平軍士兵,每人都要帶一個裝火藥的布口袋,可見用量是不少的。 1855年左右出版的《行軍總要》規定,太平軍最基層的戰鬥單位“兩”(有25個人),裝備抬槍兩杆,鳥槍5杆,抬槍是由兩人操作的,照此計算,太平軍步兵裝備火器與裝備刀矛的比例為9:16,考慮到太平軍一般不讓新兵直接上陣,實際比例要更高。與太平軍對敵的湘軍,一個營分四哨,每哨八隊,其中四隊刀矛,兩隊抬槍,兩隊小槍(鳥槍),另有親兵六隊,其中三隊刀矛,兩隊劈山炮,一隊小槍,冷熱兵器比為1:1,兩相對比,差距固然有,但不算大。 大炮對於太平軍而言十分珍貴,1852年太平軍在湖南嶽州意外獲得當年吳三桂留下的鐵炮,便如獲至寶;進入南京後,重炮多被集中調配,如江北要塞瓜洲,就曾被分配裝備重2000斤的銅炮。相對而言,抬槍、鳥槍和小炮就普及得多了。 對於洋槍的使用,太平軍也並不落後,1855年湖口之戰時,汪海洋等太平軍“先鋒隊”就使用洋槍突擊,1858年的繁昌之戰,太平軍劉官芳部已大量使用洋槍。後期太平軍裝備的洋槍洋炮數量極多,如忠王幾千人的衛隊都以洋槍為武器,蘇州城裡裝備洋槍計程車兵更多達20000人。 清軍不論八旗、綠營或湘軍,習慣上都將冷熱兵器分別編組,如湘軍,每個營的8個隊(每隊100人),要麼全部裝備刀矛,要麼全部裝備火槍,且鳥槍和抬槍都分別編組。而早期太平軍則將冷熱兵器混編,最基層的“兩”也不例外。 冷熱兵器混編的好處,是所有士兵都可以學習火槍技術,便於普及、推廣和擴軍,且每個小單位都能具備獨立作戰能力。但在太平天國時代,火槍的發射速度很慢,只有組成大隊進行分組齊射,才能形成彈幕,衝破敵陣或阻止敵人衝擊,從這個角度講,湘軍的編制模式更有利於大兵團的陣地戰。 後期太平軍一些部隊也採取了將洋槍集中編組的形式,如陳炳文、鄧光明部的洋槍隊分別多至7000杆和4000杆,1862年雨花臺大戰,忠王李秀成率領13王、十多萬人猛攻曾國荃湘軍,更是將所能蒐集到的幾萬杆洋槍和幾百門新舊洋炮“悉萃於此一枝”,還摸索出用彈幕轉移替代兵力轉移進行壓制的方法,起到了一定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代的“宗人府”是幹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