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開心一樂222222
第一個,當時人口很少,曹操在詩中都感嘆,十室九空,人口就是戰略資源,五萬已經不算少了,而且都是精銳之師!第二在錢財上損失估計更大,可能是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儲蓄,當然不單單是劉備的儲蓄,也包括他搶佔四川,前面人留下的,這樣人少,錢財也沒有了,幾年緩不過來呢!
-
3 # 霞滿天書屋
五千人都是大數。赤壁之戰,孫權只能動員5萬人,還分兩次。第一次3萬,第二次2萬。此時,劉備只有兩萬。損失5萬,幾乎是大喪元氣。
-
4 # 風神翼龍12
夷陵之戰的失敗,是對蜀漢政權最沉重的打擊。也是對三國鼎立格局的一次重塑。
從大勢來看,蜀漢集團在赤壁之戰後一直處於上升勢頭。在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後,這種上升勢頭達到了頂峰。此時的蜀漢集團,擁益州,據漢中,跨荊襄,勢頭之盛已經超過了曹魏與孫吳集團。
此時的曹魏集團接連戰敗,勢力被迫退回中原。而孫吳集團也不樂觀,孫權所倚重的周瑜和魯肅相繼過世。既覬覦荊襄九郡而不可得,又在北方面臨曹魏集團的巨大壓力。
此時劉備集團看到了實現隆中對戰略構想的希望。也是奮鬥了大半輩子的劉備最接近成功的時刻。但是,在最關鍵的時刻,孫權背盟,呂蒙白衣渡江偷襲關羽。致使荊襄九郡丟失。在這裡要為關二爺說句公道話,歷來都指責二爺大意失荊州。但是,孫權突然背盟的舉動,連劉備和諸葛亮都沒有想到,真的不能把責任都讓關二爺來背。而且,失荊州對蜀漢集團並不是致命的損失。張飛遇刺,劉備盡出精銳,卻敗在了陸遜手裡,才是對蜀漢集團最沉重的打擊。
其實劉備出兵並沒有錯,畢竟是孫權背盟在先。最終結果就是吳蜀僵持不下,找個臺階各讓一步的局面。不過,劉備終年打雁卻被大雁啄了眼,敗在了陸小英雄的手裡。
不但精銳損失殆盡,關鍵是蜀漢上升勢頭受到了遏制,從此再也沒有能力一統天下了。
-
5 # 英華101261221
戰略氣勢,輸到底了。荊州丟了,意味統一大業的希望很渺茫了,但還有一絲曙光。但夷陵之敗宣告希望徹底破滅。戰略主動性一去不復返了。
實力上,也是墊底完敗。蜀漢人口最少(古代實力主要看人口,蜀漢面積只是略少。人口可就太少了,才不到百萬)。並且夷陵損失的是精銳,是老本,除了士兵,大批的精英也交代了,這是幾十年無法彌補的,,培養一代人才可太難了。即使不損失都成不了大氣候,損失後實力上徹底涼涼了。後期雖然可以補充,但你發展別人也在發展,落後會成為常態。除非對方內亂。問題是,後期,東吳和大魏基本沒犯錯,所以就徹底沒機會了。
-
6 # 獨行彩雲間
荊州丟了以後,關羽本部精兵大概4萬多已經gg了,就剩劉備手下11萬加少數蠻兵一萬,夷陵之戰損失的4-5萬都是蜀國精銳,可以說是精兵。本來蜀國地方就是最小,人口不足百萬人少的可憐,又接連吃到敗仗,可以說蜀國的精氣神都打沒了,連續兩次大敗,可以說主動權已經不在他們這邊了,剩下的日子就是苟延殘喘了。
-
7 # 國富民強123456789369
謝邀,夷陵之戰,劉備大敗損失了幾萬人馬,蜀漢為何就一蹶不振呢?我以為有幾方面原因。1.蜀漢損失的是劉備的精銳。當時,吳與蜀力量相當,但蜀方氣勢很盛,一方面為關張報仇,一方面想乘機奪取東吳大片地方,或乾脆消滅東吳集團,發展壯大自己,於是,盡遣主力,攻擊東吳。而東吳因偷襲荊州,在道義上背盟,而且北方曹魏虎視東西,本不想跟劉備為敵,只是劉備大軍壓境才被迎戰。所以,劉備開始是佔得先機的。不想陸遜小兒死守不出,戰事曠日持久,劉備又驕傲輕敵,反被陸遜一把火,劉備所帶精銳大部為殲滅,這些都是能徵貫戰之士,戰鬥經驗豐富,一旦受損,要想復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夷陵之戰,蜀漢在三國中是最弱一個了。2.這還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蜀漢之主劉備在夷陵戰敗又氣又恨,不久病亡了。這一打擊比之損失幾萬人馬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繼承者阿斗能為有限,雖有諸葛亮當軍師輔之,但這時決策者非雄主劉備,而是謀臣諸葛亮。此人輔佐他人是塊好料,但做主帥還是欠缺了點什麼。首先人才,蜀軍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可見人才之少。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諸葛亮難辭之過也。次之戰略,以攻為守,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國力更弱,這一戰略為後人存疑。再者能力,當年劉邦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定三秦,襲趙攻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而諸葛亮在蜀軍力量不如別人時還穩紮穩打,不用奇謀,怎能獲勝,騷擾曹魏只是勞民傷財罷了。可見,諸葛亮打天下的能力也是一般,沒法與劉邦相比,大政決策方面竊以為他還不如劉備,蜀漢一蹶不振就很正常了。說到底夷陵之戰後蜀漢無能人,人是決定一切的,阿斗及實際掌權者諸葛亮都無中興能力。
-
8 # 不沉的經遠
在正史裡並不像演義那樣動輒幾十萬軍隊,五萬人已經是非常巨大的一股軍事力量。
和《三國演義》裡不同,真實的三國曆史上各家的軍隊規模都不大,以決定三國鼎立局面的三次大戰為例,在官渡之戰前,袁紹控制了河北四州,也不過“眾十餘萬”。在官渡之戰時,曹操的軍隊要分守許昌、徐州等地,在官渡和袁紹對峙的直屬部隊“兵不滿萬”。
而在赤壁之戰中,曹操在赤壁一線的部隊不過七、八萬,孫權命周瑜、程普各領萬人,和劉備的兩萬部隊匯合共同抵禦。夷陵之戰劉備動員了四、五萬人,而陸遜也是帶了五萬大軍來迎戰,雙方兵力總共不過十萬。
我們還可以從蜀漢能動員的總兵力看一下五萬人意味著什麼。鍾會、鄧艾滅蜀以後,蜀漢投降時共有軍隊“帶甲十萬兩千”,這之前鍾會攻佔陽平關和漢中消滅了部分蜀軍,鄧艾擊敗諸葛瞻消滅了部分蜀軍,加起來的總和就是蜀漢能維持的軍隊規模。
但是這不意味這蜀軍能出動十萬以上的部隊,在正常情況下,蜀漢各地都要有一定駐軍,特別是漢中、永安、南中和成都。漢中除了被鍾會消滅的蜀軍外,還有樂城的王含所部和漢城的蔣斌所部各五千,這些都是留守漢中的部隊,並不能機動。而諸葛瞻所帶領的部隊應該是原來的成都守軍,平時也不能動用。實際上蜀漢能機動的部隊,就是投降時姜維所帶的四、五萬人。
所以說,劉備在夷陵失敗損失的部隊雖然不過四、五萬,但是已經差不多是蜀漢機動部隊的所有力量,即使考慮到此時蜀漢國力比後來強,那麼蜀漢的機動部隊也起碼可以說是損失了大半。而且此時的蜀軍是劉備征戰數十年所“糾合四方之精銳”,要靠益州一州之力來恢復是非常困難的。
這也就難怪劉備夷陵之敗以後,先有漢嘉太守黃元造反,後有南中諸郡叛亂,諸葛亮要說“益州疲弊”了。也幸虧益州地勢險要,加上諸葛亮在內政、軍事上都有相當的能力,逐步挽回了蜀漢的頹勢,不僅穩定了局面,還有能力實行北伐。換個能力差點的,估計蜀漢在夷陵之後不久就要滅亡了。
-
9 # 蔡公子講歷史
劉備為了關羽張飛報仇的目的,在他稱帝以後,組織軍隊發動了一場對東吳的戰爭,其結果就是在和東吳陸遜的戰鬥中徹底的失敗了,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所率領的部隊被東吳消滅的幾乎是損失殆盡,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以後就撒手人寰。從此蜀漢政權在益州之地被動的存在了四十一年,蜀漢的部隊就幾乎沒有再踏足過中原之地,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下面就由我來為大家講解。
要說夷陵之戰,不得不說關羽的樊城之戰,這是發生夷陵之戰的前因。樊城之戰的發生,是在關羽水淹七軍之後,曹操和東吳共同達成協議,一起進攻荊州關羽,平分荊州九郡。由徐晃帶領的曹軍在正面和關羽對陣,在後面是東吳的呂蒙白衣過江,雙方夾擊關羽,最後關羽在沒有救援的情況下敗走麥城,被東吳馬忠所擒,梟首送給曹操,蜀漢在荊州的五萬精銳損失殆盡,東吳得到了荊州六郡。一代英雄關羽的結局有點悲慘,但是戰爭就是如此的殘酷。
荊州之地易主,這對蜀漢來說損失是巨大的,使得當時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的《隆中對》失去了一半的意義。荊州這個地方對於平衡三個勢力的重要性太強大了,無論是誰得到了荊州,都可以用為鉗制其他兩方的作用,無論是曹操孫權劉備都知道這個事實。在戰略上荊州對蜀漢的重要性,北依靠長江天險可以抗拒曹魏,荊州東可以順長江東下鉗制東吳,荊州之地對蜀漢來說是個發動戰爭的跳板,進可以攻擊其餘兩股勢力,退有益州可以休整。
在加上荊州之地,本來就是巴楚故地,人口興旺,劉表經營荊州多年,物阜民豐,荊州水軍也是可以和東吳水軍相提並論的。荊州有如此的條件,就是一個香餑餑,誰得到了荊州,就有了統一的實力和前提。在這裡且暫時不論劉備是否是為關羽張飛報仇,就單單在荊州的問題上,劉備為了荊州要發動的戰爭,也是避免不了的,因為他清楚的知道,奪不回荊州,他復興漢室的夙願就變得很渺茫了。
夷陵之戰是蜀漢政權在劉備時代沒落前的一次迴光返照,也是蜀漢政權在建立以後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大戰,經過這一場大戰,直接導致了蜀漢的加速沒落。劉備所率領的部隊號稱七十萬大軍,其實也就是十萬左右最多了。但是這些士兵當中有很多是跟隨多年的老兵和漢中兵,這些都是蜀漢中的精銳,一下子都被下了餃子,對於蜀漢的軟實力是很大的打擊。還有五溪蠻王沙摩柯也陣亡了以後,南蠻新王孟獲漸漸脫離的控制發生叛亂,就有了後來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此場戰役漢軍深入南蠻之地,因為不瞭解當地風情,也是損失不少,對於當時的本來就贏弱的蜀漢又是雪上加霜。
蜀漢的人才出現了斷層,其實並不是在夷陵之戰之前,回溯的話應該在關羽的樊城之戰以後,人才的缺失是蜀漢政權一蹶不振的重要原因之一。關羽和其義子關平同時陣亡於樊城大戰,後來的張飛戰前死於非命,馬超病死,黃忠中計而死,蜀漢的五虎上將只剩下一個趙雲了,而且在劉備死後並沒有受到什麼重用,關興張苞英年早逝。在老一代的能臣干將相繼去世以後,蜀漢沒有培養出下一代的精練人才。而最後諸葛亮收姜維作為他的接班人,也正是說明了在蜀漢人才在後期匱乏的程度有多麼之大,廖華在七十多歲的時候擔任先鋒出徵,一句蜀中無大將廖華做先鋒的口頭禪,隱含了對蜀漢人才的無奈和揶揄。
其實在其中有一個能夠振興蜀漢的機會,馬超在涼州和雍州的名氣很大,如果馬超可以收復雍州和涼州,對蜀漢的幫助是很大的,這兩個地方從黃巾之亂開始到群雄割據,沒有受到很大的破壞,雍涼之地民風彪悍,對於增強部隊的戰鬥實力是有很大的幫助,無奈錦馬超英年早逝,自己的殺父之仇的沒報,就早早的撒手人寰了,收復雍涼之地也成了一場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後期的蜀漢政權地域狹小,人口太少,人才不能有效的選拔,相比於曹魏來說蜀漢無法組織一個很強大的集團勢力。東漢時期全國劃分為十三個州,曹魏佔九個,東吳佔三個,蜀漢只有一個。在古代戰爭當中,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拼的就是人口,人口代表了生產力,國防兵員,各個階層的管理人員,維護國家秩序的司法結構,這都是需要有人來完成的,在劉禪投降的時候蜀國的人口才九十四萬,原來可能更少。在現在來說還不如一個地級市的人口多,當時曹魏的人口是四百多萬,東吳兩百多萬,只有蜀漢的最少了。地方小,人口少,在這些硬性條件上,蜀漢在後期的一蹶不振也是不太容易改變的。
諸葛亮發動的北伐戰爭,幾乎是把在把當時弱小的蜀漢往後拉,在多次的北伐中,消耗的兵員糧食資源,無疑是在架空整個蜀國的實力。但是就現在我們對北伐看法是,諸葛亮發動的一場以攻代守,相互消耗,從而各自安好的戰爭,他的戰爭目的不是佔領,而是在對曹魏不斷的戰爭中,幾乎是處在一種哪怕是燃燒自己也不讓曹魏消停的一種態度。如果曹魏安定了,在其強大之後,肯定第一個就是要拿蜀漢開刀,都知道柿子專拿軟的捏的道理。直到諸葛亮死後姜維接手,蜀漢的北伐就再沒有對曹魏造成太大的困擾,然而沒過多少年蜀漢就滅亡了。
總上所述:在蜀漢夷陵大戰失敗以後,蜀漢在三股勢力當中,處於了最弱勢的一方,據益州之地很難再發展起來了。失去荊州以後蜀漢在戰略位置一直處於被動,隆中對失去了意義;,劉備集團沒有培養出來下一代的接班人,導致了出現人才斷層的局面;馬超的過早去世,也讓蜀漢失去了最後一個翻盤的機會;益州地方狹小限制了蜀漢的發展,這是一個硬性的事實,誰也無法改變;諸葛亮的北伐方針,在不斷的架空蜀漢實力,這是為求自保的悲愴之舉。所以我們總是會說失敗的原因太多,成功的原因只有一個。但是對於蜀漢的命運,我也只能用: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樣的一句話來總結吧!
-
10 # 戴眼鏡的獴
夷陵之戰之後,劉備集團失去了全部荊州的據點,這導致諸葛亮制定的北伐雙管齊下的戰略徹底破產,同時蜀漢失去了統一全國的最後一線機會。
五萬士兵對於只據有益州的蜀漢來講,損失是巨大的,同時此戰後不久劉備的去世,對於這個建立在其個人名望上的國家打擊是巨大的。國內叛亂四起,諸葛亮花了大概五年的時間重建軍力,平定叛亂,才能再次進行對外為戰爭。
-
11 # 笑看江湖唯我獨尊
你沒讀過歷史吧?小說也沒讀過?問這麼低智商問題!懂點歷史的自己都能回答這個問題!或者自己用腦袋都能想出來!根本不需要問!甚至上網提問!夷陵之戰起因是關羽在荊州被吳國設計殺害!或者是魏國和吳國!關羽死後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大規模發兵東吳想一舉消滅東吳結果被陸遜使用火一把燒光了蜀國大部分主力!還有自從劉備報仇失敗就在白帝城整天鬱悶!最終鬱鬱而終!而緊接著張飛也因為打罵部下被殺害!這劉備心情就更不好了!最終病死了!劉備是蜀國主要統治者!皇帝!他死後蜀國也徹底滅國了!最主要的統治者死了!他還沒有像樣的兒子!諸葛亮最後也是垂死掙扎!最重要的蜀國兵力沒有魏國多!再怎麼抵抗也是垂死掙扎!我今天先不說歷史!就先說小說情節吧!後期蜀國大部分猛將個個都老去!蜀國還能有抵抗之力?年輕時候蜀國基業跟這些猛將脫不了關係!你提問題之前自己動動腦袋!不要淨問這些低智商!乏低自己智商的提問!你要是乾脆沒讀過歷史問這些幼兒問題那還友情可原!不過現在上初中的都應該讀過歷史了!你莫非小學沒畢業?歷史學得好也是種寶貴的財富!再說一下後期蜀國已達到無猛將地步了!非常厲害的都老死了!能帶兵打仗的就那麼幾個!劉備的兒子劉禪(阿斗)軟弱無能!這樣的皇帝有最好的軍事!最好的猛將有又什麼用?!有姜維他不重用!!而魏國其實已經被司馬家吞了!後期的不是魏國是司馬家!司馬懿老謀深算!諸葛亮歲數已經不行了!怎麼能跟能夠耗起的司馬懿對抗!天下都是司馬家的!那個時候已經定下天下是司馬家的了!!!!!
-
12 # 生有涯而學無涯
從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到劉備白帝城託孤,之間一直以興復漢室的元從派為主導方向,這一派別名望、能力均為上乘,也願意為自己的遠大目標努力、犧牲,所以他們能不計一城或一時的得失,所以每次劉備經歷失敗均能復起。然而當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勢力範圍達到頂峰,雲從者甚眾,這就導致雖然劉備麾下人多了,但人心也不是那麼齊了。劉備為什麼不顧一切發動伐吳之戰,一定程度上講也是要保住元從派的主導地位,沒想到夷陵一場大火不僅使的元從派元氣大傷,更主要的是元從派主導的兩次大敗讓元從派不得不拱手讓出了主導地位,使得蜀漢政權從堅定的伐魏興漢變成偏安一隅、審時而動。所以才有後面的一系列政治波動。雖然諸葛亮始終掌權,但人心的變化也使得蜀漢無力甚至無心北伐,而諸葛亮死後姜維威望不足,魏組織的一次全力南征便舉國投降。對比東漢初年光武帝徵蜀可謂是人無守志了。
所以兵法有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13 # 天山月3
夷陵之戰蜀漢雖僅失去幾萬人,但卻大傷了元氣,從此一钁不振。主要原因是,蜀漢的荊州早已被東吳佔領,戰略要地失去一處,諸葛亮的恢復漢室的規劃從此化為泡影。其次劉備不討伐篡漢的曹魏,而去為義弟報仇失去了民心。再者夷陵戰敗失去了不少蜀國的中生代,使其後繼無人。老一代五虎將具都逝去,蜀漢人才凋零,除諸葛亮外單獨統軍掛帥之人無有。蜀漢本就幅原不廣,人口稀少,加上邊遠之地,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使國力衰三竭。
-
14 # 墨著mZ
夷陵之戰後,蜀漢失去荊州,劉備白帝城託孤。蜀漢的創業之父損落,雖有諸葛亮匡扶漢室,但比劉備時期的蜀國,政治統一還是弱了一點。加上失去荊州後,糧食,軍隊補充不足,影響後續發展。
回覆列表
關羽失敗之後,劉備最多還有11萬軍隊,東征荊州4萬,蠻兵一萬。夷陵戰役戰役後,劉備退居白帝城,全部兵力估計只有七萬。而關羽損失的大約4.5萬與劉備損失的4萬,是整個蜀漢的全部精銳。
戰敗後,蜀漢集團只有益州。人口少,經濟落後,兵員質量與數量都遠遠不足,當然也就再也無法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