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華夏魏氏

    民以食為天,民又以夜宵為神。

    夏天,是一年夜間經濟裡最好的時候。穿著趿拉板兒(大拖鞋),一個大背心兒,相約“狐朋狗友”來一波麻小,吃點烤串兒,再灌上點酒,美!即使是到了冬天,相約在雪夜吃上一頓火鍋,那也是人生幸福之源。

    不過咱們都懂的,老祖宗哪會不懂呢~

    那麼科普時間到!不要走開啊!

    什麼叫夜市

    夜市,是指在夜間進行的商業經營活動或場所。根據不同時代、不同時間,夜市的分類也是不一樣的。

    按照時間分,有臨時夜市和長期夜市,臨時的夜市多因節日、風俗等出現;按照形態分,有店鋪式的經營場所和流動攤販、半固定攤之流,大概就是正經大館子和街邊小板車的區別吧;按照性質分,又分為商業夜市和文化夜市,商業就是逛吃逛吃,文化就是各種文化場所經營啦;按照功能分,夜市又可以分為商品交易、消費娛樂和綜合型三種。

    那麼中華民族是怎麼踏上逛吃這條“不歸路”的呢……咳,很久很久以前……

    中華兒女的逛吃不歸路

    (1)吃還是不吃呢~

    按照古書記載,最遲到漢朝,更準確說是東漢初期,中國就出現了夜市。有明確記載的其中一個夜市地點位於姑臧,今天的甘肅武威。由於地處邊境,貿易相對繁榮,故形成夜市。除去西北,嶺南、四川等當時算作偏僻的地方也有關於夜市的史料存在。

    但是,這個時候的夜市尚不成熟。因為,不論是因傳統習俗而起的夜市,還是因商品交易需求而起的夜市,都只是個別地方習慣,並沒有一定的範圍性,僅僅是一種特殊的經營現象。

    (2)那個……我就偷偷去一下……

    到了唐朝時期,夜市慢慢走進了公眾的視野。

    初唐時期,“宵禁”制度嚴格,用擊鼓聲傳信。早中晚各有鼓聲一次,提醒人們的生活作息。日暮時分,隨著“咚~~咚~~~”的聲音響起,人們一天的生活就此結束了。夜晚所有的活動,都受到嚴格管制,經濟活動當然更不例外,否則就是“犯禁”。只有第二天的晨鼓聲響起,人們才能出來玩耍。

    夜市?犯法的!

    不過大家想吃想玩兒,豈是鼓聲可以阻擋的!

    隨著唐朝進入中後期,由於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商業的興起、戰亂的頻繁等多種原因,嚴格的宵禁制度似乎發生了變化。

    中晚唐時期,各大城市及農村集市中,夜市就已經是有範圍的存在了,但是宵禁制度鬆動不代表沒有哦!這個時候的夜市,依然不合法。這個時候,常用“鬼市”一詞表達這個時期的夜市。

    在遠離長安的海邊及島嶼上,鬼市就不少啦,因為海邊交通太不方便,去正規市場太麻煩了。““半夜而合,雞鳴而散”,人們在這裡買賣著各種“異物”,比如珠一類。

    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

    如今不是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

    詩人張籍《送南客》詩云:

    夜市連銅柱,巢居屬象州。

    看來南方的小夥伴很早就懂得夜間出去浪的真諦了嘛!

    唐代後期,隨著淮河流域工商業的發展,許多中小州縣都出現了夜市。夜市上有絹帛、茶葉、藥材、酒、食物等交易買賣,以及酒肆的熱鬧景象。而長安城,後來也受不住“誘惑”了。唐文宗開成年間(836-840)曾下令:“京夜市,宜令禁斷。“然而夜市仍在發展,以至崇仁坊“盡夜喧呼,燈火不絕。”

    我們可以站在百姓角度想想看,自打唐中期後商業自市越出滲入坊間,頒政坊的餛飩曲,長興坊的畢羅店(一種抓飯),勝興坊的小車蒸餅,輔興坊的胡麻餅……為什麼到點了就不讓吃呢!!!

    老祖宗們的深夜覓食渴望,怎麼可能不強烈!

    (3)不知不覺,又吃多了

    宋朝,在大家心目中是非常可愛的存在。商品經濟的發展空前發達,市民社會漸漸形成,也開始逐漸鬆弛了宵禁制度,允許了夜市的發展。

    從此,夜市真正的與全國人民走到了一起。中國人民的光明正大的逛吃之路,由此慢慢開啟……

    【此處預警,記得擦口水】

    夜市和早市上買賣經營的絕大部分是飲食品,北宋都城汴京夜市依時令有不同食品出售,種類總計達56種之多。雖說和現在不能比,但是按照當時的發展來說,可以說相當不錯了。

    “坊巷橋市,皆有肉案”,“至晚即有燠爆熟食上市”。

    《東京夢華錄》卷二中記載:

    出朱雀門,直至龍津橋。自州橋南去,當街水飯、熝肉、幹脯。王樓前獾兒、野狐、肉脯、雞。梅家鹿家鵝鴨雞兔、肚肺、鱔魚、包子、雞皮、腰腎、雞碎,每個不過十五文。曹家從食。至朱雀門,旋煎羊、白腸、鮓脯、凍魚頭、姜豉子、抹髒、紅絲、批切羊頭、辣腳子、薑辣蘿蔔。

    燋酸豏、豬胰、胡餅、和菜餅、貛兒、野狐肉、果朩翹羹、灌腸、香糖果子之類。” “㸇子姜豉、抹髒、紅絲水晶膾、煎肝臟、蛤蜊、螃蟹、胡桃、澤州餳、奇豆、鵝梨、石榴、查子、榲桲、餈糕、糰子、鹽豉湯之類。

    冬夏兩季的宵夜不盡相同,夏季多冷飲甜品,冬季則葷食居多。

    比如《東京夢華錄》記載:

    夏月麻腐雞皮、麻飲細粉、素籤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兒、生淹水木瓜、藥木瓜、雞頭穰沙糖、綠豆、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廣芥瓜兒、鹹菜、杏片、梅子姜、萵苣筍、芥辣瓜旋兒、細斜餶飿兒、香糖果子、間道糖荔枝、越梅、鋸刀紫蘇膏、金絲黨梅、香棖元,皆用梅紅匣兒盛貯。

    以及吳自牧《夢粱錄》 :

    冬月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滳酥水晶鱠、煎角子、豬髒之類,直至龍津橋須腦子肉止,謂之雜嚼,直至三更。

    老祖宗會玩啊!!放飛自我開始吃就算了!!是一年四季都知道吃了啊!!!

    據說,民間美食的發達程度甚至能與宮廷有的比!傳說,宋神宗在夜晚加班批閱奏摺累了,也會和普通人一樣,去街邊的小吃攤上吃個夜宵。

    南宋時期,都城臨安的夜市有如下特點:夜市數量多,經營方式靈活多樣,時間長,有的還可以通宵買賣。即使是在冬天,臨安城的夜市也照樣很熱鬧。固定坊市制的突破,是商業發達的一個重要標誌;而夜市的盛況,則是城市繁榮的佐證。

    關於臨安夜市……

    不好意思,再放一波毒:

    ……廟巷口賣楊梅糖、杏仁膏、薄荷膏、十般膏子糖……瓦前車子賣香茶異湯,獅子巷口熝耍魚,罐裡熝雞絲粉,七寶科頭,中瓦子武林園前煎白腸、雞腸,灌肺嶺賣輕餳,五間樓前賣餘甘子、新荔支,朩簷市西坊賣焦酸餡、千層兒,又有沿街頭盤叫賣姜豉、膘皮牒子、炙椒、羊脂韭餅、糟羊蹄、糟蟹,又有擔架子賣香辣罐肺、香辣素粉羮、臘肉、細粉科頭、姜蝦、海蟄鮓、清汁田螺羮、羊血湯、糊齋、海蟄、螺頭齋、餶飿兒、齋面等,各有叫聲。

    在市民文化發展方面,夜市也有相當的貢獻。相國寺的文化夜市, 以“書籍、玩好、圖畫,及諸路散任官員土物之類”為特色, 吸引著各地商賈、文人士子來這裡“尋寶”;觀賞性的表演每晚都在夜市上演,歌舞、把戲、講史、雜技等,讓市民願意走出家門,享受生活,滿足自身的精神需求。

    兩宋時期的都城,汴京和杭州,當真是不夜城。那麼兩者有什麼異同呢?有學者認為,汴京夜市習俗注重豐富汴京人的生活內容,反映汴京城市的發展水平;臨安夜市生活則更加多樣化,交易與娛樂融為一體,內容多樣、趣味十足,而且帶有更多的夜間消費性質。

    (4)向更自由的生活,努力前進

    到了明清時期,更多的地方出現了夜市,並且每個地方的城市因為經濟發展水平、政治背景、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人文風俗等不同因素的影響,使得夜市具有各自的特色。

    例如因運輸業的發達而帶起的杭州北關夜市,我們可以透過一首未署名的詩來感受當時的景象。

    《北關夜市詩》

    地遠那聞禁鼓敲,依稀風景似元宵。

    綺羅香泛花間市,燈火光分柳外橋。

    行客醉窺沽酒幔,遊童笑逐賣餳簫。

    太平風景今猶昔,喜聽民間五袴謠。

    春節前夕,店鋪就已經開始售賣各式花燈,到元宵節的時候,夜晚時分,人們便紛紛舉著花燈遊玩,花燈萬盞,燭火輝煌,“花市燈如晝”。元宵燈會不僅在正月十五這天,初八、十三都會舉行,稱為“上燈”。但正月十五最盛。新年時節,南京糊花燈、賣花燈的人到處都是,燈以素絹製成,再加些彩繪,也有用紙剪成人和動物形狀、粘在紙輪下。輪子的中心有軸,可以自動活動,稱“走馬燈”。這天夜晚,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兒童持燈在街上游玩,謂之“跳燈”。

    中秋節人們在月下玩賞聚飲,有一些店鋪便會在晚上售賣各種熟食、小吃和飲品。金陵名菜桂花鴨,時令蔬果如熟菱、鮮藕、芽棗、板栗。最繁華當屬秦淮河畔的夫子廟、三山街一帶,可謂是商鋪林立、商販雲集、燈火通明。

    這個時候怎麼會少了成都的影子~成都作為西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豐富有趣的夜生活自然是少不了,隨著時間的推進,夜市也更加具備規模性和專業性。傅崇矩《成都通覽》 記載清末的成都夜市

    城守署至菜臺署走馬掏口,售飲食者為多;由桌署起至新街口,售尋常書畫銅器名為多;新街口至色市口,售古笆玩器銅貉及鮮花者為多,魚市口寶鹽市口,售鮮花、舊書、玩具、洋貨條器、冠帽、銅首飾者為多。

    在新世紀的夜晚,與你相約

    到了20世紀,人們的自由程度更勝從前。

    按照民俗學家金受申老先生記載,北京的夜宵在大柵欄、王府井大街、西單牌樓、鮮魚口、隆福寺街等地都有。人們來到夜市逛商店,看電影、戲劇,聽曲藝,還有重要的一項是吃夜宵。北京夜宵以葷食為主。傍晚開始佈置,街燈和攤頭燈亮就開始營業,最早收攤也要12點,最晚能到凌晨2-3點。

    為了客流,這些宵夜攤大都扎堆聚到一起。“比如有賣火燒的,因火燒可以夾肉,旁邊就有燻豬頭肉的攤子、五香驢肉攤子、醬羊頭肉攤子、白羊頭肉攤子,形成一條流水線,顧客可以憑自己的意思隨便搭著吃。”“賣夜宵的都琢磨透了吃夜宵的顧客心理,”金受申寫道,“都是工作一天的人,所以多半預備了白乾酒,供顧客小飲幾杯消寒。1956年夏天,最熱的時候,北京劇場對面的餛飩、肉火燒攤子添加了冰鎮鮮啤酒。”

    今天的人們有了夜宵,有了外賣,有了可以通宵的娛樂場所;我們看著天空由亮變暗,再由暗變亮……人們在這裡快樂、心酸、感動、辛勞,為城市點亮一盞盞燈。

    夜宵為什麼不可或缺?

    食物是最簡單的、最直接的、最快的讓人獲取幸福感的方式,所以人們會不斷渴望、不斷選擇在夜晚出遊。也許是叫上朋友,吃上一份熱氣騰騰的夜宵,說著生活的不如意;或者只是在街上走一走,感受與平日不一樣的光景。今天的我們擁有隨時隨地得到這種小幸福的能力,比起老祖宗們,可以說好太多。

    工作不如意,感情不開心,生活裡的不順心算什麼?

    逛吃逛吃不好嗎?胖又如何?

    畢竟我們的胃被熱熱的食物填滿之後,離胃不遠的心臟也會更溫暖一些呀。

    參考文章:

    1、漢代夜市考 言金星

    2、雛議唐代夜市經濟的雛形——鬼市 劉志遠

    3、中國古代夜市研究綜述 張金花

    4、試論宋代夜市文化 張金花

    5、明清時期中國城市夜市研究 潘虹

    6、中國夜宵文化:最好吃的是人,尤其是在深夜 vista看天下

  • 2 # 旺仔沒有唐

    早在清朝,我們中國就出現了當今方便食品的王者,泡麵,不過當時被稱為千里面,其製法和吃法都和如今的泡麵相似,再次就不贅述了。除了泡麵之外,清朝也出現了罐頭食品,道光年間的美食家薛寶辰就在自己的《素食說略》中提到了罐頭,當時的罐頭種類比如今更要豐富,除了肉類和水果外,蘑菇、冬筍、黃瓜等都可以拿來做罐頭。

    其實古代人的生活並不比如今差多少,只是限於技術和食材,許多如今的菜式不好做出來,但有這麼多吃的,想來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 3 # 泡麵侃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問一下小友,你是不是也喜歡吃夜宵呢,雖然人類已經進化了很多了,但是很多習慣實際上都是差不多的。

    夜宵對於古代的吃貨來說的話,是一定少不了的,就是說民以食為天,這個是非常的重要的。所以不管古今,吃貨宵夜基本不會少的。

  • 4 # 買我車的都發財

    古人是不吃宵夜的,為什麼呢?古人一般一天只吃兩餐,9:00-11:00一餐,下午4:00一餐,古代政府是禁止吃宵夜的。

  • 5 # 鍵鼠俠

    古人云,過午不食,別說夜宵,晚飯也沒得吃。吃完飯是宋元時期了,當然對於富人來講,一天十二時辰,啥時想吃就可以吩咐下人去做。晚上少去逛街,很多朝代或很多時期是實行宵禁的。

    玉米紅薯這些都是明朝以後傳入中原,窮人餓了只能喝水!

  • 6 # 開心爸爸奕哥

    古代人會吃夜宵的

    最早的“宵夜”指晚飯,不過不過晚飯不是住家飯,而由妓院提供。夜宵較晚飯來說多了一些不容易吃飽的小吃。夜市是指在夜間進行的商業經營場所,根據不同的時代,夜市分類也不同。

    古代人一天吃兩餐飯,早晚各一餐。那麼問題來了,上到皇帝大臣,下單平民百姓,他們晚上都不會餓嗎?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古人的生活。

    古人的作息時間和太陽的規律差不多,古人起得早也睡的早,早飯被稱為朝食,晚飯被稱為飱食,吃完飯就要休息,晚上一般不允許外出活動,直到宋朝被打破,經濟繁榮,打破的宵禁,有了早市、夜市,城內百姓開始吃夜宵。

    皇帝妃子和大臣的作息時間和百姓相比,每天也是兩頓主食,兩者的待遇截然不同,古代機制嚴明,皇帝勤於政事,一天兩頓遠遠不夠,於是御膳房需要定時為皇帝送各種點心。

  • 7 # 打漁張大象

    夜宵是指夜晚的小吃。古代夜宵應該起源於盛唐時期,唐朝當時社會風氣開放,重要節日開放整個通宵。因此人們在夜晚會逛街到很晚,逛累了就會餓,所以大街上出現了很多賣小吃的攤位。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打破了傳統的飲食習慣。夜宵慢慢的被人們所接受並喜愛,隨之夜宵不僅是小販擺攤販賣,而且還成為了人們的一種生活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

  • 8 # 一曲離別殤一首煙花笑

    古人一般是一日兩餐,即朝食(又稱饔)和矓(又稱飧),這是和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勞作制度與當時食源不充足相適應

    漢代把午飯稱為“餉”,《說文》:“餉,晝食也。”

    餉的讀音同晌,餉食就是晌午飯。

    雖春秋戰國時代已經形成三食制,但一般平民仍然每日兩餐。

    陳直《漢書新證》也說:“漢代統治階級日三食,一般人民日兩食。”

    二餐制:

    商代每日兩餐。

    由於照明困難,古人只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以早飯不能太早,晚飯不能太晚,每日兩餐正是同這種生活習慣相適應的。

    朝食

    第一頓飯叫朝食,又叫饔(yong)。

    時間大約在上午九時左右。古人把辰時(上午七至九時)稱為“食時”,就是人們用早飯的時候。

    也有的古書記載朝食在巳時(上午九至十一時),比辰時晚一個時辰。

    因此我們估計朝食在辰巳之間,即上午九時左右。

    《漢書·韓信傳》記載,韓信未得志時曾寄食於下鄉南昌亭長家裡,亭長的妻子很討厭他,一大早就做好飯吃了,等到“食時”韓信來吃飯,已經什麼都沒有了。

    《左傳·成公二年》記載齊晉之戰,齊侯下令“餘姑翦滅此而朝食”,就是想消滅了晉國軍隊再吃早飯,表現了齊候的麻痺輕敵,結果吃了敗仗。

    哺食

    第二頓飯叫哺(bu)食,又叫飧(sun)。

    時間大約在申時(十五時至十七時)。因此古人又稱申時為“哺時”,又寫作“晡時”。

    古人哺食多半是把朝食剩下的熟食加熱一下就吃,不再做新飯。

    飧字,《說文》:“飧,哺也 ” 。解釋為“食之餘也”,就是剩飯。

    由於每日兩餐,兩餐之間工作、學習,所以古人沒有睡午覺的習慣。

    《論語.公冶長》記載,孔子的弟子宰予晝寢,孔子大發脾氣,罵他“朽木不可雕也”,正是因為一天工作時間只有六個多小時,中間再睡個午覺,那就幹不了什麼事了。

    兩餐制的情況一直延續到現代,至今北方農村在農閒季節仍然保持每日兩餐的習慣。

    說明兩餐制是與古代一般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從事農業生產的需要相適應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覺得六小齡童拍的電影《敢問路在何方》的票房會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