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謝邪乎
-
2 # 文軒9272
這是賈寶玉聽了山門曲子,赤條條來去無牽無掛,在原先感情糾結中想得到印證,產生的鬱悶,產生了參禪的想法。但只是第一層境界,求證。而更高的境界是無可雲證,不用印證,是精神層面,而黛玉的無立足境,是連精神層面的印證也不要了,就像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境界,才是乾乾淨淨無煩惱。
-
3 # 魯源
無立足境,是指凡塵沒有立足的境界;
是方乾淨,有看破參禪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把什麼希望進入最高境界的想法也拋棄掉,才是真正的乾淨,才是真正的徹悟。
-
4 # 吉誠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無立足境,是方乾淨。”是《紅樓夢》“第二十二回 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制燈迷賈政悲讖語”中的句子,賈寶玉好心不討好,遭到湘雲黛玉埋怨而“翻身起來至案前,遂提筆立佔一偈雲: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
寫畢,自雖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
無我原非你,從他不解伊。肆行無礙憑來去。茫茫著甚悲愁喜?紛紛說甚親疏密?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
也寫在偈後。自己又念一遍,自覺無掛礙,心中自得,便上床睡了。”
許多人都問這偈子與詞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因而特註釋如下:
上下文對照來看:
偈子的本意就是萬事皆空:
(賈寶玉)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
是無有證,斯可雲證。
無可雲證,是立足境。
(林黛玉續)
無立足境,方是乾淨。
這裡,證,就是求證、印證、領悟真理的意思。
“你、我、心、意”這幾方面的領悟:“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歸根結底,都是有形的具體方面的個別領悟,從而都算不得是真正的領悟。只有打破了這些有形的具體方面的框框:“是無有證”,而達到了無形的一般性的領悟,才能談得上是真正的領悟:“斯可雲證”;而如果已經看透世界,達到沒有新的一般性真理需要領悟的水平了:“無可雲證”,那就真正有了立足之地了:“是立足境”。
而如果連立足之地都可以放棄,萬事皆空,那才是終極的領悟:“無立足境,方是乾淨”。
詞則是進一步解釋上面的偈子的:
“無我原非你,從他不解伊”:你我他之間只是相對而言的一種差異而已——沒有我,你也就不是你了,從他那裡是解釋不了他的。其他解釋如莊子論等都有些牽強或過猶不及。其實字面意義就再明確不過了:你我他之間只不過是相對而言的差別而已,哪裡有什麼悲愁喜與親疏密可言呢?以表示寶玉由此而參禪悟道,參悟了“萬事皆空”的佛理禪機。
“肆行無礙憑來去”:所以,我行我素,任意來去;“茫茫著甚悲愁喜?紛紛說甚親疏密?”:四海茫茫,又從哪裡談起什麼悲愁喜與親疏密呢?“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那麼以前都為什麼忙忙碌碌呢?回頭想想,一切都毫無趣味與意義-----萬事皆空。
古代許多小說,都會穿插一些關於人生思考的具有思辨意味的文字,增加小說可讀性和神秘色彩,然後透過儒釋道多種理論學說去探尋其中高深的學問。以上句子從現代哲學命題而言,只不過是研究探討人對自我和他人的認識和思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討論下去。
擴充套件資料
偈語,佛經中的唱詞,偈陀之省。如:偈頌(偈文,偈句,偈言,偈語,偈誦。均為梵語“偈佗”。即佛經中的唱頌詞)。
附綴於佛經的一些讀後感或修行的實踐中得到的體悟寫成的語句。因為多為四句組成,兼具文學的形式與內容,朗朗上口,儘管不是佛經的主要內容,也成為與佛經相提並論的典故。
偈語是佛法之本,佛經是樹幹與青柯,偈語是果實與花朵。因為每首偈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而成為僧人頓悟的美談。
著名偈語有唐代高僧惠能大師《菩提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等。
讖語
指迷信中將要應驗的預言、預兆,一般指一些“兇”事,不吉利的預言。一句話說中了,就是“不幸而言中”(不吉利的事情,詛咒別人似的),那就是“一語成讖”。也有“讖語成詩”的說法,比如古時候占卜算卦或抽籤,把預測可能會發生的事寫成詩文,詩中有讖,一些不吉利的話不能當面解,要過後再叫懂的人去解釋。
-
5 # 茶憝
此偈用意雙關,既是參究禪理,又是言情.就禪理而言:證:即指印證、驗證,又
指領悟、徹悟.佛教修行講"信、解、行、
證"四個階段,"證"是修行之後所達到的心領神會、大徹大悟的最高境界.《俱舍論》
二五:"如實覺知四聖諦理,故名為證
."心證意證:以心去印證、領悟禪理.無可證:即無證.禪宗認為要達到大徹大悟,
要能領悟萬物皆空;而從萬物皆空的意
義上,又是無所謂徹悟、印證的.《傳燈錄》:"無得無證,然後謂之解脫."斯可雲證
:指只有無所謂徹悟、印證,才可談到參
究禪理.無可雲證:指達到參禪的最高境界,就再無所謂徹悟、印證之類.立足境:猶
安身立命之地.而就言情而言,此偈大意
是:彼此都想從對方印證彼此的感情,不斷地以心去探測;看來只有到了滅絕情意,無
須再驗證時,方談得上感情上的徹悟;只
有到了萬境皆空,一切都無可驗證之時,才算是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地.此偈表現了賈寶
玉面對現實中的重重矛盾,思想苦悶,企
圖從佛道思想中尋求解脫.
-
6 # 傲睿
賈寶玉寫了三句話: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林黛玉續了一句:無立足境,是方乾淨。什麼是立足境?就是好的,對的,正確的。林黛玉的思想境界是:真正的無慾無求,才是真正的乾淨和徹悟。
-
7 # 歐體楷書另類奇談
生活中,總有許多牽掛和放不下。許多人,尤其是一些財富自由的人,開始追求禪修,追求一種精神境界——似乎可以隨意進出,當我需要世界時便擁抱世界,當煩惱這個世界時便可以回到自己的境界——這何嘗不是又一種自欺欺人呢?又是一種執念呢?又是一種自私吧?
放下這些,大道至簡,風動由它動去,我本自然之物,何必再故意捏造一個特殊的我呢?
工作的不快,生活的煩惱,就在那裡,讓它們就在那裡就好了!
-
8 # 河北阿連
寶玉談禪,寫道: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林黛玉續了一句:無立足境,是方乾淨。
從理上解說,寶玉說禪,已足嘉許。千證萬證,總是託累。清代陳寶箴即有“委蛻大難求淨土”之詩,便通此意。不如無證,方不左求右索,耗神勞心,方可稍稍立足。而黛玉一句“無立足境,是方乾淨”則掉脫桶底,較寶玉說更進一步,無行無立,才近乾淨,才近自在。說理上黛玉顯然更高一著!
禪宗另一著名公案蓋彷彿之。五祖宏忍門下弟子神秀呈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而當時身為舂米僧之慧能應聲而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見地、境界顯高一著,以頓悟超出漸修,遂得五祖心印。
但說禪容易行禪難,禪究竟不是口頭活計。古人說偈,皆是證量,非口頭禪可以比擬。王陽明更講知行合一。如無實證而縱口天地大道,則成妄語矣,君子足戒!
-
9 # 我就是竹韻
林黛玉說的“無立足境,是方乾淨”,是在賈寶玉的“無可雲證,是立足境”基礎上說的,然後薛寶釵用唐朝惠能祖師的典故來解釋這兩句話。這一情節發生在《紅樓夢》的第二十二回,幾個人的對話禪機重重,挺有意思。
賈寶玉在幾個女孩之間周旋失敗,心生感慨寫下這句話。賈府上下在看戲,賈母獎賞了小旦與小丑。王熙鳳對大家說,那小旦打扮起來很像一個人,大家猜猜是誰?
寶釵、寶玉都看出來了,但都不說,只有湘雲快言快語說像林姐姐,寶玉知道要壞事,趕緊給湘雲使眼色,湘雲馬上感到不悅,說收拾東西回家走人,寶玉過來哄她。
湘雲摔手道:“你那花言巧語別哄我!我也原不如你林妹妹……這些沒要緊的惡誓、散話、歪話,說給那些小性兒、行動愛惱的人、會轄治你的人此人為誰?聽去!別叫我啐你。”湘雲說,你這甜言蜜語說給會轄制你的人聽去,很顯然她不忿賈寶玉和林黛玉的關係親密。
這邊湘雲怒懟寶玉,對他不理不睬,賈寶玉只得來看黛玉,他更怕她的林妹妹生氣。
寶玉來尋黛玉,又“好妹妹”叫了很多聲,可黛玉卻推他不讓他進門。黛玉說:“ 再你為什麼又和雲兒使眼色!這安的是什麼心?……你又拿我作情,倒說我小性兒,行動肯惱。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惱他。我惱他,與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與你何干?”賈寶玉真是百口莫辯,裡外不是人。
寶玉見哄不了湘雲,當下又哄不黛玉,突然想起前些時間看的《南華經》的句子“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山木自寇,源泉自盜”等語,心想著就湘雲、黛玉兩個女人都調和不了,將來怎麼辦?於是便打算離開黛玉,回自己的房間。
黛玉則再說上一句:“這一去,一輩子也別來,也別說話。”(女人就是奇怪,寶玉來哄她,她依然生氣,寶玉去了,又叫人家一輩子也別來,那到底是想怎麼樣?)
寶玉回到自己房間,因此越想越無趣,又想起聽的戲文裡有一句“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不僅悲從中來,大哭起來。遂來至案前,看破紅塵似的寫下一首偈語: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寫好之後,寶玉感覺自己悟了,又怕擔心別人看不懂,再寫了《寄生草》,相當於註釋:
無我原非你,從他不解伊。肆行無礙憑來去。茫茫著甚悲愁喜,紛紛說甚親疏密。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湘雲、黛玉、寶釵對寶玉的“文采斐然”進行批評、教育。襲人拿了寶玉的“佳作”給黛玉看,黛玉一看這水平,可笑又可嘆,攜上湘雲、寶釵到寶玉的房間進行批評、教育。
黛玉一見到寶玉便笑問:“至貴者是寶,至堅者是玉,你有何貴?你有何堅?”
黛玉這是以寶玉的名字為契機而去問的,若是正常的回答,寶玉應當回答本來面目,至貴至堅,亦無貴無堅,本來面目是寶玉的自性,貴、堅是相,而說貴與賤、堅與脆則是用。
但是寶玉哪懂這些,所以回答不了。於是三個女孩就笑寶玉這麼鈍愚,還參禪呢!黛玉繼續給寶玉上課,說道:
你那偈末雲,“無可雲證,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據我看,還未盡善。我再續二句在後。”因念雲:“無立足境,是方乾淨。”黛玉的禪學自然是比寶玉的高出一大截,寶玉的“無可雲證,是立足境”,是立足於絕對的虛無而成立一個境,實際還是有相,黛玉的“無立足境,是方乾淨”則是不執著於任何的境,這才是真真正正的乾淨與自在。
寶釵也是懂禪理的,聽完黛玉的話,則再進一步對寶玉說了一個唐朝時的公案,說的是禪宗宗第五祖弘忍大師讓兩個弟子神秀、惠能作偈,誰的境界高,便能得到衣缽成為禪宗第六祖。
神秀作的偈語是: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惠能作的偈語是: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弘忍大師看了後,認為惠能的境界更高,於是惠能成為了禪宗第六祖,實際上寶釵說這個公案,意思是說寶玉的“無可雲證,是立足境”相於神秀境界,黛玉的“無立足境,是方乾淨”相當於惠能的境界。
本質上,黛玉的無立足境,與惠能的本來無一物意思相同,黛玉的是方乾淨,則是何處惹塵埃。兩者的禪理契機都在於人本自具足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本來面目,或名如來藏、一真法界、圓覺自性,名稱不同,但所指的是同一樣東西。
接著黛玉嘲笑寶玉,讓他“以後再不許談禪了,連我們兩個所知所能的,你還不知不能呢,還去參禪呢。”
寶玉自以為開悟,但被黛玉一說,又不知道怎麼說了,最後寶釵說了句更有禪理的話:此皆素不見他們能者(一說即錯)。
《紅樓夢》裡的這個情節,是曹公以黛玉、寶玉等角色闡述了中國傳統禪佛文化,黛玉懂禪理,卻逃不過小說中的宿命註定,而真正的禪理,能改變人的命運,人人都是一本小說,小說的作者是每個人自己。 -
10 # 文化領域創作者
黛玉此語出自《紅樓夢》二十二回。原文說的是寶玉本想調和黛玉和湘雲二人,卻落了個兩頭不討好,分別受到二人的責備,聯想到白天聽的戲文,心有所感,提筆寫下一偈(jⅰ)語。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證即驗證、印證)。寶玉寫的這個一語雙關,既談禪又談情。談禪來講,第一句是說要從外界來進行驗證。第二句是說無求於外界,不需要驗證。第三句是說,萬物皆空,到了無需驗證的時候,才是禪的真諦。
談情來講,是說彼此都想從對方得到感情的驗證,增添了煩惱。只有到了感情滅絕,不需驗證時,才稱得上感情徹悟。再到萬境歸空,什麼都無可驗證時,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
黛玉看到寶玉寫的這一句後,感覺寫的還不是盡善盡美,在後面又續了兩句"無立足境,是方乾淨"。聯絡起來,意思是連禪境都放棄了,才能算是最徹底的領悟。寶玉領悟的是追求精神境界,而黛玉卻連精神追求都不要有了,才是空無純明的境界。
-
11 # 我就是軒軒媽
紅塵歷練,寶黛的來意本來就不一樣。頑石凡心熾熱,一定要來繁華盛世體驗紅塵滾滾,享盡凡世間的種種福氣。絳珠草報恩還淚本就是為了了卻一段情緣糾葛,才追隨神瑛侍者入凡而來。林黛玉與這滾滾紅塵的唯一一點聯絡就是甄賈寶玉,所以她靈臺清明,不染塵埃。無立足境就是她與賈寶玉也斷了情緣的時候,方是乾淨就是她會頭也不回無牽無掛的離開。賈寶玉是頑石,他想做人留戀紅塵,所以被繁華盛世迷惑,以為做人幸福。他悟道的過程是階梯式的。對人世間的失望是漸進式的。直到最後毅然出家,就是凡心已死,甘願回去老老實實的在那大荒山繼續做頑石了。
-
12 # 高挺真
如果孤立地看黛玉這句話,那我們就一定認為這是表達神秀偈子裡表達的意思一一萬境皆空,虛無主義。但這只是假象,因為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
這一回的回目是什麼呢?“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謎賈政悲讖語",也就是說,這兩件事存在著內在的因果關係。賈政悲的是什麼?是女孩子們悲慘的遭遇,這個悲劇是怎麼產生的,賈寶玉反覆思考,終於悟出了答案。但讀者是否明白呢?肯定一時難以明白。作者寫下來是希望讀者能悟出其中的玄機。這是因為作者的立意本旨是敘述真事,而不是真的談禪。
寶玉的這首偈子也有真假兩個層面,表面的談禪是假,隱寓的意思才是真。第一句,“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意為:你乾隆寫歷史,我也寫歷史,誰寫的符合事實呢?你我心裡都清楚;第二句,“是無有證,斯可雲證",意為:這段歷史你乾隆銷燬了一切證據,沒有證據憑你一說又怎麼能可以證明你說的就是對的呢!第三句,“無可雲證,是立足境",意為:沒有證據可說,那就看我們雙方眼下各自的處境,你乾隆把人殺了,把錢搶了,把權奪了,而被你鎮壓的家族呢,很多人死了,僥倖活下來的人也是缺衣少食,在死亡線上掙扎。
黛玉續的一句是,“無立足境,是方乾淨"。“乾淨"這個概念書中有註釋,“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無立足境"就是無家可歸。賈政悲的就是這個悲慘的境遇,寶玉悟的禪機就是這個果的“因",黛玉續的一句就是和前面的“紅樓夢曲"聯絡起來,將這個境遇具象化,引導讀者也悟出禪機。
-
13 # 浮木盲龜
很簡單,讀《紅樓夢》不要斷句,在現在就是把標點符號都去掉,這樣就可以看到一本“乾淨”的《紅樓夢》。不過,能這樣把全文讀完首先需要極大的忍耐力,還要悟性和天賦。
“無立足境”也就是《心經》所言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其療效為“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以上均非理性的思辨,而是另一種認知世界和自己的具體的方法,切記不是要反對理性,而是對理性的補償和救濟,《紅樓夢》不是文學藝術而是一劑虎狼藥,救世人之厄。
-
14 # 一時清淨
意思:心不住在一切境界,或者一切處無心,或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等同於賈寶玉的一句話:我已經有了玉,還要找什麼玉。
回覆列表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
此偈用意雙關,既是參究禪理,又是言情。
此偈表現了賈寶玉面對現實中的重重矛盾,思想苦悶,企圖從佛道思想中尋求解脫.
黛玉所續之句的意思是連禪境都放棄了才算是最徹底的。
簡單地說寶玉最終追求的是精神境界,而黛玉卻連精神境界也一併不要了,從而達到空無純明之境。
“心體亦空,萬緣俱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