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白菜兒

    《卡農》感覺很好聽的原因:

    可能是因為它憂傷中帶著一絲甜蜜寧靜,既快樂又憂傷,在悠然不動中脈動著勃勃生機。

    一個好的作品背後必然有一個深入靈魂的故事。相傳其背後有著一個悽美而浪漫的故事,一個小村莊,芭芭拉因喜歡帕卡貝爾而去學習彈琴,之後被帕卡貝爾一通責罵,然後離開,然後二人發現彼此喜歡,因此,當他準備寫一首歌向芭芭拉求婚的時候,也就是他完成卡農的1/3時就被招去打仗了,戰亂中多次九死一生,但他還是堅持完成了這一曲,而芭芭拉在他走後自殺了。故事雖未考證,但因為相信所以存在。

    人們在生命的某個幸福或不幸福的時刻,用心去聆聽卡農能體會到其中無窮的音樂元素,一種淡淡的憂傷,油然而生,卻又帶著一絲甜蜜和安靜。

    一遍又一遍的聽,讓自己沉醉,然後莫名感傷,接著沉默,繼續開始發呆,沉溺在感動中。

    卡農,能給人造成一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效果,恍若融合在一起,不分離,一種纏綿至極的音樂,彷彿兩個人生死相隨或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般安寧的追求,地老天荒的愛情,也許就是卡農所要表達的。

    這段音樂會不斷的迴旋往復,但其旋律之美仍不會讓人覺得單調,反而悅耳動聽。

  • 2 # 戀愛菌

    卡農是唯一一首讓我感覺到如果天堂有背景音樂,那放的一定就是這首。

    第一次聽到這首卡農的時候,我13歲,現在我都30了。這17年來聽過的音樂,各種型別的不勝列舉,豆瓣上新增的聽過的專輯也有上千張了,後來不用豆瓣了,網易雲上也是每天要聽歌的。而且我也喜歡沒事兒用cubase編個曲、鼓搗個音源。音樂是生活中或不可缺的一部分,雖然我不是專業的,但這個愛好從來沒斷過。

    而在這些所有的音樂中,卡農永遠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之間隔著一個宇宙。時至今日,加班回家的路上,當耳機裡響起它的時候,我還是會一片赤誠之心面對著理想,胸腔裡微微發熱。那種閉上眼睛,心都揪起來了,馬上就要哭了的感覺,就好像回到了還在上學的時候。

    卡農對我而言,是這世界上全部至誠至熱的美好之物,是人類感情的凝聚。無論用多誇張的詞來形容它我都不覺得過分,我就是這麼喜歡它。一邊聽一邊讚歎著:“人類這麼渺小的生物為什麼會寫出這樣熱烈的曲子。”,小到人世情愛,大到宇宙星河。

  • 3 # 佩琪綜藝秀

    復調音樂的一種,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絃,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極至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卡農Canon是一種曲式的名稱,這種曲式的特徵是間隔數音節不停重複同一段樂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啟奏,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後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後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僅有兩小節的旋律供重複拉奏;大提琴的調子從頭到尾只有兩小節,重複達廿八次之多,可是聽者卻陶醉在這旋律之中,絲毫不會感到單調。能御簡如繁,作者可說已臻化境。

    作者是德國人 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年),曾是巴赫的老師。不過有人說是當時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為了售出此曲而冒稱是當時享有盛名的帕卡貝爾的作品。一種純以模仿手法構成的復調音樂形式。當先後進入的各個聲部自始至終在相同或不同的音高上演奏(唱)一旋律時,即稱為卡農。其最先出現的聲部稱為起句或主句,隨後進入的各聲部稱為應句或答句

  • 4 # 流行音樂菌

    卡農就像生命一樣,雖然在不斷的在重複似乎相同的旋律,可是每次的旋律總和和上面的不一樣。就像生命一樣,雖然每天看似平凡的重複著相同的畫面,可是每天的生活卻和昨天的不同。

    雖然日復一日近乎規律性的重複,過著少起波瀾的沉悶生活,但卻無時無刻不蘊含著美麗的光彩或許是卡農演繹出來生命的本質。也是為什麼覺得好聽的原因吧。因為太貼近生活了。似乎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每個人聽卡農,都能聽出許多不同的感受。因為卡農裡承載的東西太多。悲傷,歡喜,愉悅,關於生和死輪迴的不可捉摸。

    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刻聽卡農。都會有不一樣的心情吧。喬治溫斯頓的卡農,應該是比較接近原版的一個了。以輕柔的和絃起音,慢慢加重,回憶和往事會這樣隨著音樂慢慢的湧上心頭。前一部分,是從容而溫柔的低語,彷彿在詢問自己,還記得那些時光麼,還記得那些或者美好,或者憂傷的故事麼?或者是和愛情有關,或者是和成長有關,而那些都已經成為了回憶。

    而聽到我們最為熟悉的那段往復的旋律時,我常常會沉浸在溫暖和憂傷裡。3分38秒有一段小音階。每次聽到這裡,或者彈到這裡的時候,心中總有種說不出來的難過。音階像是再也不可找回的過去,不可找回的愛情,不可找回的時光,惘然而惆悵。

    卡農並非只和愛情有關。迴圈往復的是時間,不可回來的也是時間。在時間的洪流裡,宇宙的洪荒裡,有些事,雖然已深深沉澱,但卻有一道傷痕,不會磨滅。只是在細細回憶時,恐怕已是風燭殘年。

  • 5 # 男孩音樂

    你好!

    卡農富有很強的渲染力和音樂本質魅力,在你辛福時你能聽到歡樂,在你頹喪時你能聽到悲傷。讓你在不同情緒的時候感受不一樣的音樂心情。

    卡農節奏性強,時而低沉,時而高亢,給人一種彷彿坐過山車的情景,讓人置身於其中。節奏性的起伏,加快了卡農的本質,更容易使聽眾感到愉悅與悲傷。這種交叉情緒,緊緊懸扣著每一個

    卡農迴圈性也很強,因為它是以大提琴起奏,由三把小提琴以間八拍的形式先後加入,使得卡農旋律上更加隨和不拘小節。牢牢抓住聽眾的耳膜。

    這就是為什麼卡農那麼好聽,為什麼能夠經久不衰的原因。卡農魅力無限,感染力十足!讓人流連忘返!

  • 6 # 自由生活著

    每個人聽卡農,都能聽出很多不同的感受。即使是同一個噴,在不同的時刻聽卡農,都會有不一樣的心情。像我在下雨天聽時,聽到最為熟悉的那段旋律時,常常會沉浸在憂傷裡,心中有種說不出來的難過。

  • 7 # 愛車愛旅行愛家人

    卡農是經典曲目,是有它的亮點。

    在不同的心情下,聽卡農有不一樣的感覺,很貼情緒。而我喜歡它,是因為聽了泰國版的廣告,感人。後來,發覺這個曲目可以讓自己堅強,挺有精神財富。

  • 8 # 維基音樂檔案

    請先了解下卡農音樂

    卡農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輪唱」,原意為“規律”。指的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寫作技法。

    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隨著另一聲部,數個聲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現,交叉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纏繞,而聲部幾乎是單調意義上的重複。

    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絃,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至極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

    因為卡農的復調原理,在演奏或是演唱時只要在規則裡隨意性的即興或是重複某個旋律都可以輕鬆的任性發揮,像是對話一般,給人輕鬆愉悅的感覺。

    舉例說明:你在聽一首喜歡的歌,但只會那一兩句簡單的旋律,你便可以隨著旋律輕鬆同步唱出或主唱唱出幾個之後你在唱出,心裡舒服愉悅,也無違和感。這個應該是就是卡農曲式的魅力了。

    ~~~~~~~~~

    用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就叫作“卡農曲”。卡農(Canon)雖不像浪漫派作品那樣高潮起伏、驚心動魄,但在看似反覆平常的進行中,卻交相共鳴出多種音色效果。平凡的韻律脈動著瞬息萬變的生命力,如同天使一般讓人迷醉和沉靜。我們熟悉的輪唱曲就是卡農曲的一種。卡農出現於十三、十四世紀。後人常採用古代曲調作為卡農主題。如巴赫的《五首卡農變奏曲》。十九世紀的交響曲、奏鳴曲也常用卡農手法,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 9 # 賣騎士的小房子

    老祖宗的東西,就好比古箏,五聲音階,沒道理的好聽

    卡農屬於西方的

    但是人都是一樣的人,

    就好比路邊的燒烤,聞著特香,這個是大腦的第一直覺,並不是從外界學習來的,沒有人告訴你這個燒烤的味道是好的,但是聞著就有食慾,能調動人的細胞,讓人愉悅。也沒人告訴你糞便的味道是壞的,這是來至於我們大腦的反應,來至於我們五官的所接受到的東西。這不是別人教的。

    好比很久以前,都吃生肉,突然雷電交加把樹木點燃了,然後把生肉烤熟了,以至於後來的人們都想辦法用火烤,而不是選擇生吃。這些東西沒人教,源自於大腦。

  • 10 # 婷子14

    卡農是一曲非常歡快的音樂,覺得好聽是因為你是一個比較快樂的人,如果是一個傷感的人就會覺得煩躁。個人理解啊,不喜勿噴。

  • 11 # 塵埃將軍

    我也覺得好聽,聲音乾脆,歡快有節奏。

    帕赫貝爾的卡農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創作的D大調卡農和吉格舞曲)。帕赫貝爾的卡農約作於1680年,三百年後,魅力依然不減,成為最受現代人喜愛的器樂小品

  • 12 # 小康aAA

    復調音樂的一種,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絃,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極至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最重要的是他是深入人心的

  • 13 # 大劉愛看劇

    卡農Canon——復調音樂的一種,原意為“規律”。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的一個小節,最後的一個和絃,融合在一起,給人以一個神聖的意境。

    卡農是一種音樂譜曲技法,復調音樂。卡農的所有聲部雖然都模仿一個聲部,但不同高度的聲部依一定間隔進入,造成一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效果,輪唱也是一種卡農。

    在卡農中,最先出現的旋律是導句,以後模仿的是答句。

    卡農根據各聲部高度不同的音程差,可分為同度卡農,五度卡農,四度卡農等;根據間隔的時間長短,可分為一小節卡農,兩小節卡農等;此外還有伴奏卡農,轉位卡農,逆行卡農,反行卡農等各種手法。

    卡農的所有聲部雖然都模仿同一個聲部,但不同高度的聲部依一定間隔進入,造成一種此起彼伏的效果,連綿不斷的效果,輪唱也是一種卡農。在卡農中,最先出現的旋律是導句,以後模仿的是答句。

    簡單的講,卡農(canon)是一種作曲手法,意思是:“同樣的旋律間隔兩拍或一小節、兩小節不等先後演奏”。“卡農”就是根據嚴格模仿的原則,用一個或更多的聲部相距一定的拍子模仿原有旋律的曲式。至於用什麼樂器,幾個聲部,就要隨作曲家的便了,一般來說,2-6個聲部就差不多了,要是非有人寫個幾十個聲部也未嘗不可,倒是現代音樂裡常有的事。卡農是最基本的復調音樂的一種,一般好多作曲家在學復調音樂時都要作一大堆卡農去練習技巧,不過都是練習罷了,編了號算作品的好像不多,而且是什麼樂器都有,興德米特的教程裡就有不少,長笛和鋼琴的,中提琴和鋼琴的……在許多地方都可以聽到卡農,不只是帕赫貝爾的那首,想必巴赫也有不少的卡農,只是我沒聽過巴赫的作品,不好去胡說。好多的交響作品裡都會有用卡農的技巧作的部分,只是沒有單獨提出來像帕赫貝爾那樣單獨算作一首作品罷了。順便提一句,卡農也不是非要把旋律一點不差的模仿下來,可以加快和放慢節奏(這一點在帕赫貝爾的卡農中應當能夠看到),還可以做倒影處理。 除偉大的帕赫貝爾卡農以外,還有形形色色的卡農,其中不乏名家,如:巴赫寫過一首古鋼琴變奏曲,叫做《戈爾德堡變奏曲》(即《哥德堡變奏曲》),包含一首詠歎調和三十個變奏,其中第3, 6,9,12,15,18,21,24和27變奏都是卡農,除了第3變奏是同度卡農外,其餘八個變奏,依次把旋律移高或移低2度到9度進行模仿。比才作曲的《阿萊城姑娘》第二組曲中的《洛朗多爾舞曲》第一部分,構成了兩聲部的八度卡農,旋律先由雙簧管、單簧管和小提琴齊奏,兩拍以後,大管、圓號、中提琴和大提琴把旋律移低八度進行模仿。近代歌劇中的重唱曲和合唱曲,也常採用卡農的形式。如貝多芬的歌劇《費臺里奧》第一幕中的四重唱,就是一首四部卡農。在柴可夫斯基的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第二幕第二景中,一對朋友連斯基和奧涅金變成了仇人,他們在決鬥之前,也唱了一首卡農。在古典音樂常識中,卡農和賦格一樣是一種復調形式。

  • 14 # 海濤藝術中心

    我喜歡搖滾版卡農鋼琴練習曲,用了4天把曲子彈熟練的。個人感覺卡農屬於抒情曲,大家也比較耳熟能詳。所以會對這種鋼琴曲信手拈來吧

  • 15 # 90後的小學生

    每個人聽卡農,都能聽出許多不同的感受。因為卡農裡承載的東西太多。悲傷,歡喜,愉悅,關於生和死輪迴的不可捉摸。

    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刻聽卡農。都會有不一樣的心情吧。喬治溫斯頓的卡農,應該是比較接近原版的一個了。以輕柔的和絃起音,慢慢加重,回憶和往事會這樣隨著音樂慢慢的湧上心頭。前一部分,是從容而溫柔的低語,彷彿在詢問自己,還記得那些時光麼,還記得那些或者美好,或者憂傷的故事麼?或者是和愛情有關,或者是和成長有關,而那些都已經成為了回憶。

    而聽到我們最為熟悉的那段往復的旋律時,我常常會沉浸在溫暖和憂傷裡。3分38秒有一段小音階。每次聽到這裡,或者彈到這裡的時候,心中總有種說不出來的難過。音階像是再也不可找回的過去,不可找回的愛情,不可找回的時光,惘然而惆悵。

    卡農並非只和愛情有關。迴圈往復的是時間,不可回來的也是時間。在時間的洪流裡,宇宙的洪荒裡,有些事,雖然已深深沉澱,但卻有一道傷痕,不會磨滅。只是在細細回憶時,恐怕已是風燭殘年。

  • 16 # 扯扯車言論

    卡農是唯一一首讓我感覺到如果天堂有背景音樂,那放的一定就是這首。

    第一次聽到這首卡農的時候,我13歲,現在我都30了。這17年來聽過的音樂,各種型別的不勝列舉,豆瓣上新增的聽過的專輯也有上千張了,後來不用豆瓣了,網易雲上也是每天要聽歌的。而且我也喜歡沒事兒用cubase編個曲、鼓搗個音源。音樂是生活中或不可缺的一部分,雖然我不是專業的,但這個愛好從來沒斷過。

    而在這些所有的音樂中,卡農永遠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之間隔著一個宇宙。時至今日,加班回家的路上,當耳機裡響起它的時候,我還是會一片赤誠之心面對著理想,胸腔裡微微發熱。那種閉上眼睛,心都揪起來了,馬上就要哭了的感覺,就好像回到了還在上學的時候。

    卡農對我而言,是這世界上全部至誠至熱的美好之物,是人類感情的凝聚。無論用多誇張的詞來形容它我都不覺得過分,我就是這麼喜歡它。一邊聽一邊讚歎著:“人類這麼渺小的生物為什麼會寫出這樣熱烈的曲子。”,小到人世情愛,大到宇宙星河。

  • 17 # 橙子味的巧克力

    卡農是復調音樂的一種,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絃,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極至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這就是卡農為什麼好聽的原因,有愛的東西都是美好的。

  • 18 # xiao純潔

    作者是德國人 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年),曾是巴赫的老師。不過有人說是當時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為了售出此曲而冒稱是當時享有盛名的帕卡貝爾的作品。一種純以模仿手法構成的復調音樂形式。當先後進入的各個聲部自始至終在相同或不同的音高上演奏(唱)一旋律時,即稱為卡農。其最先出現的聲部稱為起句或主句,隨後進入的各聲部稱為應句或答句。

    隨後衍生出各種版本,感覺都不錯。各有各的精彩。

    除了心中的哈姆雷特,應該就是卡農了吧。一千個卡農就有一千種不一樣的感覺。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絃,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極至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 19 # 涼城電影說

    Canon原本只是個很短的音樂段曲,經過這麼多年的不同演繹,各個版本都融合了人們不同時期的感情在裡面.而卡農的特點就是在於旋律的持續反覆和昇華--人們感情的不斷的深入體會. 個人而言,卡農裡面的情緒很多時候符合心境,難免有共鳴,我也很喜歡

  • 20 # 釣三水

    第一次聽卡農我就覺得他是我的,很好 雖然很幼稚很啥 但是我真的是這麼想的 覺的好熟悉 覺得可以在這種感覺裡融化 甚至我可以死在這首曲子裡

    天啊 它簡直會抽走我的靈魂 天啊

    聽說過 安魂曲 沒聽過 但是我想那也不過就是這種感覺吧

    誰能告訴我 為什麼卡農是這樣的呢

    那就是你救了我 呵呵 我女朋友也喜歡 超過喜歡我 氣憤

    呵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普通家貓喂剩飯剩菜能不能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