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illan
-
2 # 暖人貓
1,加入搞笑的段子
2加入反話
3,加入打臉的東西
4.加入搞笑的動圖或者影片
-
3 # 德笑天下影片
最自然的笑我覺得才是最搞笑的。
看了這麼多喜劇演員
其實個人最喜歡兩個人
一個是岳雲鵬
一個是王寶強
我覺得他們兩個人都一個共同特點
很多搞笑情節很自然
沒有看上去那麼可以的表演
但是其他很多喜劇演員真的太過於誇張
我記得一個女演員,經常會說的一句話
“誰啊”
“幹啥啊”
其實我真的不知道大家都在笑什麼
個人對那種刻意的為了搞笑而搞笑的節目
其實是非常厭惡的
不知道你怎麼看
-
4 # 爆笑小怪獸
紫霞仙子老纏著孫悟空。孫悟空怒道:“你他媽老纏著我幹嗎,都跟你說我不喜歡女人了!”紫霞仙子:“我知道。可我去問月老姻緣,他給我了一根紅線,紅線的一頭是我,另一頭卻纏著.....”悟空:“另一頭纏著我?所以你一直纏著我?”紫霞仙子:“不!另一頭纏著你的金箍棒!你要是肯把它給我,我自然就不會纏著你了!”
-
5 # 努力努力再努力YJX
第一,你得說的讓人感覺身臨其境。
第二,如果是表演,你得把笑點自然的表現出來,不能做作,要流暢,不能為取得觀眾笑就肆意誇張。
第三,若是文字,要言簡意賅說重點。文字使用對話的方式讓人代入感更強,畫面感也更強。
第四,若是圖文,在笑點文字處配上符合笑點的圖;若是以圖為主,那就要在圖下配上精準的文字。
第五,多看多學,看多了,自然就學會了。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很多搞笑的事情發生,只要你用心觀察去發現並記錄它,你的創作會源源不斷。
-
6 # 雙全陶
如何培養幽默感呢?培養幽默感最好先從笑話入門。先聽別人說笑話,再廣為收集笑話,當然,所收集的一定是要那些曾經使你發笑的笑話。等到收集夠多了(至少百篇以上),再分類,並詳加研讀,揣摩其中意境,務必找出每一篇笑點,以及處理笑話的手法(即所謂的『急轉彎』)。如果可能的話,將它背起來,並嘗試著用自己的話對人重述一遍,然後觀察對方的反應做為自我修正的參考。
有關說笑話,有下面四點要注意:
一、笑話不能聽兩遍─再好的笑話,第二次聽到也會感覺到枯燥無味。
二、笑話是不能解釋的─只能意會。描述太多就會走味。
三、不要給對方太高的期望─最忌諱的是這樣的開場白:「今天我要講一個世界上最好聽的笑話給大家聽…」。
四、不要人未笑自己先笑─要「後天下之笑而笑」
笑話講順了,就可以開始“諷刺”了;和笑話比起來,諷刺需要更精煉的語言,才能顯示出其「快」、「準」、「狠」的特色。當然,除了被諷刺的當事人以外,諷刺也一樣能帶給大家歡樂。
-
7 # 縱觀天下奇趣
搞笑就是讓你聽完以後會覺得很好笑,然後哈哈大笑;而幽默則是讓你哈哈大笑後越想越覺得有意思,會讓你每次想起來都會會心的微笑。如果說幽默與搞笑有區別,那就是幽默可以讓人在回味中“頓悟” 。
幽默是一種很有深度的修養,看個人的情形而定。
幽默是一種能讓身邊的人感到快樂的方式,是普通的人不能正確運用的技能。 但是,幽默是要看時機,情況的,如果時機不對,或不能讓人感到快樂,那它既成為一種成熟的沉澱物——渣子,即不成熟。
幽默是成熟的標誌。孩提時期只有搞笑,只有成熟以後才能把這些變成幽默。幽默是一種成熟以後才會有的品質。當然搞笑有時候在形式上會和幽默表現得一致,區分的依據是看其是刻意為取悅什麼而為之還是自然流露得渾然一體。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下,人為什麼會發笑?
發笑的機理主要有三個,分別是:
①優越感。當你看到有人因為愚蠢或倒黴而出醜,你會在對比之下,產生一種優越感,從而引起發笑。
比如,當你在街上看到一個人踩到香蕉皮,而摔得四腳朝天,你會忍不住大笑。因為你覺得自己走得好好的,而他卻摔跤了,對比之下,你的優越感產生了,也就笑了。
②宣洩感。哲學家斯賓塞說過:笑是對壓抑神經的釋放。也就是說宣洩也能產生笑。人們會透過幽默的方式,來釋放緊張感和壓抑感。
三種機理中,我們平時最經常運用的是意外感。當前流行的段子、幽默笑話基本都是基於意外感創作的,其重點在於打破預期。
搞笑一般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鋪墊,第二部分是笑點。鋪墊在前,笑點在後。前面鋪墊不需要好笑,只需要陳述一個事實,越稀鬆平常越好,第二部分,再抖笑點。當笑點出來,我們發現,原來跟我們想的不一樣,從而打破預期。
比如,趙本山曾說過一個段子:
大媽回答:“怎麼看啊,我爬窗戶看啊。”
我們來看這個段子,前半部分:“大媽,你對過年燃放煙花爆竹怎麼看?”,這個就是鋪墊,看前半部分,我們會想到的是:記者是問大媽怎麼看待過年燃放煙花爆竹的現象。但後半部分“怎麼看啊,我爬窗戶看啊。”的笑點出來後,我們才發現大媽誤以為:記者是問怎麼觀看過年燃放的煙花爆竹。跟我們想的不一致,有了意外感,從而產生幽默。
那鋪墊具體是怎麼轉向笑點的呢?
其過程是這樣子的:
每當我們看到一個鋪墊的時候,腦海中會自動產生一些預期解讀,也叫假設。這些假設是基於我們想當然、推測、猜想、固有習慣得來的想法。我們之所以作假設,是因為人類有一個深層次的需求,即把事情弄明白。如果有事情不明白,我們會加入資訊來搞清楚,我們會基於過去的經驗來作假設。
當笑點出來後,給出一個與鋪墊資訊匹配卻又意外的解讀,我們才發現自己的預期解讀(假設)原來是錯的,從而打破預期,產生意外感。
而能讓我們產生預期解讀,又可以有個意外解讀,是因為鋪墊和笑點之間有個連線點。這個連線點的定義是:至少有兩種解讀的事情,對連線點的第一種解讀提供預期解讀,而另一種解讀提供意外解讀。
所以,除了鋪墊跟笑點,搞笑的構成部分其實還隱含著預期解讀、連線點和意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