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下靜思
-
2 # 成都小冷
其一,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因為司馬懿在戰前對公孫淵的戰略規劃和戰術行為廟算推斷得切合實際,所以他才能有所預謀、才能見招拆招地僅率四萬軍隊去戰勝僅想佔據遼河天險和襄平堅城的公孫淵及其十餘萬大軍。
孫子兵法有云: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其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曹魏家大業大兵精糧足,有足夠的糧食和金錢支援司馬懿的長途遠征和長期征戰,這是司馬懿能夠戰勝公孫淵的最基本原因 其三,在廟算準確、後勤無憂的基礎上,司馬懿根據廟算採取的軍事行動詭譎多智,能夠制人而不受制於人地打破敵人的遼河地利,所以他才能始終掌握戰場主動權地不斷打敗燕軍。 其四,禍兮,福之所倚:連綿大雨(天時)既給司馬懿及魏軍攻打襄平城帶來了麻煩,也幫了司馬懿大忙,司馬懿再也不擔心敵人會逃跑。同理,福兮,禍之所伏。連月大雨既給了公孫淵有利的天時,可以讓他及遼東軍縮在城中笑看司馬懿和魏軍吃苦,又將公孫淵棄城逃跑、儲存實力繼而堅壁清野、拖垮魏軍的可能扼殺,公孫淵徹底被司馬懿圍困,離敗亡不遠。其五,司馬懿在朝中安插有弟弟司馬孚、中書令孫資、中書監劉放等親信,這樣一來,司馬懿得以與後者互通戰場資訊,而後者根據有利的資訊,在司馬懿大功告成前的堅持作戰中屢屢鼓勵皇帝信任司馬懿,支援皇帝杜絕了群臣想要司馬懿退兵的提議,確保司馬懿在消滅公孫淵時無後顧之憂;
其六,雨過天晴後,戰場形勢轉危為安,在司馬懿狂打一拉的征服策略下,負隅頑抗的公孫淵敗死,識時務的綸直、賈範獲得善待,其他各郡聽說順昌逆亡之事後,皆聞風喪膽望風而降,魏軍由此一勞永逸地平定了遼東四郡。
-
3 # 巴山夜雨涮鍋
公孫淵除了人數上比司馬懿多,其餘各方面都被碾壓,輸了很正常。
下面以資治通鑑的記載來說明。
首先,兵力情況。曹魏方面是出兵4萬人,公孫淵方面,有說“公孫淵使大將軍卑衍、楊祚將步騎數萬屯遼隧”,數萬是多少,沒說。作為一個參考,蜀漢在三國末期的兵力是10萬2千。公孫淵佔據遼東和半個北韓半島,怎麼說也比蜀漢要差,估計拼湊出五六萬軍隊也就頂天了。
後面司馬懿在圍城階段,有“賊眾我寡,賊飢我飽”的說法,那麼公孫淵部數字上可能確實超過4萬,尤其公孫淵本土作戰,能夠徵調大量民兵,而司馬懿如果強行突城,這些民兵全部都會變成敵對。
但是,曹魏這4萬人是十里選一的精銳部隊,而公孫淵的五六萬人是把統治範圍內能拿得動兵器的都徵集起來了。就算是拉開了戰場對打,公孫淵也不是對手的。要比指揮能力,曾經對東吳和西蜀都打過不少打仗的司馬懿及其部將,自然更不是遼東這些彪子們能相比的了。
其次,從戰爭性質和士氣上,公孫淵反覆無常,為了個人野心而稱王反魏,是不得人心的。他自己的部下很多人都反對,被公孫淵殺的殺關的關。所以燕軍內部矛盾重重。這樣,人多勢眾的燕軍,只有在打勝仗時候才能有一鼓作氣,一旦吃虧,很容易陷入潰敗。
再看戰爭過程:
六月,司馬懿軍至遼東,公孫淵……步騎數萬屯遼隧,圍塹二十餘裡。諸將欲擊之,懿……多張旗幟,欲出其南,衍等盡銳趣之。懿潛濟水,出其北,直趣襄平;衍等恐,引兵夜走。諸軍進至首山,淵復使衍等逆戰,懿擊,大破之,遂進圍襄平。第一階段。魏燕軍在遼水對峙,燕軍數量略多,魏軍更精銳,燕軍佔據陣地,以逸待勞。整體來說,燕軍有一定主動權。可是司馬懿用聲東擊西,先假裝從南邊迂迴,等燕軍被調動後,再突然從北邊繞過,直撲燕軍老巢襄平。燕軍趕緊回援。結果公孫淵這棒槌逼著燕軍出去迎戰,首山一戰大敗。
原本魏軍遠道而來,燕軍以逸待勞,現在燕軍跑的路程比魏軍更長,既有陣地丟了,變成半途野戰,大敗虧輸也很正常了。
秋,七月,大霖雨,遼水暴漲,運船自遼口徑至城下。……懿曰:“……今賊眾我寡,賊飢我飽,水雨乃爾,功力不設,雖當促之,亦何所為!自發京師,不憂賊攻,但恐賊走。今賊糧垂盡而圍落未合,掠其牛馬,抄其樵採,此故驅之走也。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賊憑眾恃雨,故雖飢困,未肯束手,當示無能以安之。取小利以驚之,非計也。”第二階段,燕軍吃了敗仗,司馬懿趁著雨季,水路運糧食,同時故意不合圍,讓燕軍繼續待在城中。這一階段,司馬懿從野戰改打補給戰,卻又不切斷燕軍的補給,給敵人留下念想。燕軍果然乖乖待在城中。
雨霽,懿乃合圍,作土山地道,楯櫓鉤衝,晝夜攻之,矢石如雨。淵窘急,糧盡,人相食,死者甚多,其將楊祚等降。……任午,襄平潰,淵與子修將數百騎突圍東南走,大兵急擊之,斬淵父子於梁水之上。等到雨停了,司馬懿立刻合圍。魏軍佔據了城外有利地形,又有充分的糧食補給。而燕軍是軍民混雜的烏合之眾,被斷絕了糧食後,當然只剩死路一條了。
簡單說,此戰司馬懿的軍隊從整體戰力、補給力和指揮能力方面都遠勝公孫淵,又採取了正確的戰略,步步算計。而公孫淵完全被司馬懿牽著鼻子走。區區數量上的優勢是算不得什麼的。
-
4 # 老玉米看世界
打仗並不是一個人多就能戰勝的遊戲。是一個比拼綜合能力的遊戲,比的是天時地利和人和,遠的不說就說近的,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以少勝多的戰例。公孫淵一庸才而已,司馬懿可是雄主,他的謀略在整個三國都是出了名的,司馬懿打贏公孫淵沒什麼可值得驚訝的。
-
5 # 大腳汽車
而公孫淵,則趁亂率領少數親兵從城南突圍而出,不料卻被埋伏在城外的魏軍堵了個正著,最終,公孫淵父子全部戰死於梁水附近。突圍錯失良機,沒有匈奴騎兵救援,吳使者被殺死,沒有同時配合攻打魏國,是在突圍被殺死的,逃跑成功真的能起來,這用兵差了就如此
-
6 # 飛天琴羅
“遼東王”公孫淵
公孫淵,也作公孫泉,字文懿,三國時期成立燕國政權。公孫康庶子,公孫晃之弟
太和二年(228年)脅逼叔叔公孫恭退位。先後周旋於東吳和曹魏之間。
嘉禾二年(233年),孫權派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領兵萬人,金銀財寶,九錫備物,渡海封公孫淵為燕王。但公孫淵怕孫權遠水救不了近火,斬殺張彌、許晏等。魏遣使者傅容、聶夔封公孫淵為大司馬、樂浪公,但來使被公孫淵派兵包圍才受拜。
青龍五年(237年),原魏遼東太守公孫淵自立為燕王,置列百官,對抗朝廷。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曹叡遣59歲的司馬懿率軍4萬,前往征討,六月進至遼水。
公孫淵急令大將軍卑衍、楊祚等人率步騎數萬,依遼水圍塹20餘里,堅壁高壘,阻擊魏軍。司馬懿採用聲東擊西之計,佯攻圍塹,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直取公孫淵根據地襄平,迫使敵軍放棄圍塹回軍救援襄平。司馬懿督軍回首山,迎戰敵援軍,三戰皆捷,遂乘勝進圍襄平。
當初公孫淵聞魏軍來攻,曾求救於孫權,孫權也出兵為其聲援,並寫信給公孫淵說:“司馬懿善用兵所向無前,深為弟憂也。”
適逢連降大雨,遼水暴漲,平地數尺,魏軍恐懼,諸將思欲遷營。司馬懿下令有敢言遷營者斬,都督令史張靜違令被斬首,軍心始安。公孫淵軍乘雨出城,魏將領請求出擊,司馬懿不予採納。一月有餘,雨停,水漸退去。魏軍完成對襄平的包圍,起土山、挖地道、造樓車、鉤梯等攻城器具,晝夜強攻。守軍糧食將盡,軍心動搖,楊祚等先降。
八月,襄平城破,公孫淵率數百騎兵突圍,被殺於梁水。遼東四郡為魏所據。
對於公孫淵這一戰,公孫淵輸最主要有3大原因
其一:公孫淵這個王位得來不正,內部矛盾劇烈,外部援軍甚遠。
其二:遼東地帶,向來少受戰爭磨礪,公孫淵空有10萬大軍,戰爭素養不高
其三:對手是司馬懿,強如西蜀,有魏延,姜維這些猛將在諸葛孔明帶領下都沒能在司馬懿手上拿到便宜,何況是沒經歷過大戰的公孫淵?
如果打仗,單純論兵的多少就等於結果。那樣還需要軍師和將軍作甚?
-
7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司馬懿以少勝多消滅"大軍閥"公孫淵是有原因的。
公孫淵祖父起,至父公孫康,都是割據遼東。魏文帝遣使封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公孫淵卻首鼠兩端,他一方面接受魏的爵位,另一方面上又和孫權聯絡。
景初元年(237年),魏明帝遣幽州刺史一母丘儉攜璽書徵淵去洛陽。公孫淵知道不好,遂發兵反,自立為燕王,署置百官。司馬懿在這種場合,被魏王授權出兵征伐遼東。
景初二年春,馬懿帶兵四萬人,從洛陽出發。六月,軍至遼東,公孫淵遣將軍卑行、楊祚率步騎數萬屯遼隧,作圍塹南北六七十里,以迎戰司馬懿。
司馬懿開始展示計謀,他使出聲東擊西之計。他多張旗幟的,出其南,結果引的公孫淵以精銳大軍向南迎戰,而司馬懿卻從北潛渡遼水直趨襄平。
於襄平西首山地方一場決戰,大破遼東軍,把公孫淵圍困在襄平城。當時正值下雨,司馬懿沒有強攻,而是等。大雨下了一個月,遼水暴漲。這時司馬懿開始行動了。他用運船自遼口直接運抵城下。天晴後,起土山,發石連弩射城中,城內糧盡,人相食,死者甚多,將軍楊祚等出降。公孫淵眼看形勢不妙,從南方突圍逃走。 司馬懿縱兵追擊,斬殺淵父子於梁水之上。
-
8 # 枝枝葉葉
公孫淵 兵多嗎?東北天氣寒冷,古代一直到清朝中期遼東都人口稀少,滿族入關以前,全部控制人口都不多,在三國時代,蜀國滅亡後,清點人口只有不到100萬人,公孫淵總人口 有蜀國1/3 就不錯了,算30萬,司馬懿領了4w 兵,公孫淵 在這個人口數里 把壯丁抽完,應該勉強4 w,所以說公孫淵兵多這個假設不成立。
古代大規模戰爭的勝負,主要決定於可以高速機動的騎兵的 數量和質量。
回覆列表
司馬懿在諸葛亮病逝後,被封為太尉,在洛陽總督軍馬保衛邊境。魏主曹睿有司馬懿戍邊,自己則在許昌大興土木、花天酒地歌舞昇平。曹睿的享樂引起了在北方遼東的公孫淵野心,由於對封號貪心不足,公孫淵決意造反,自立為燕王,此舉直接激怒了曹睿,便決意讓司馬懿帶兵討伐。由此,引出了一場《三國演義》中如同彩排過的經典戰役,戰鬥中的一切程序都按照司馬懿的想法打,讓人歎為觀止。
戰役算計最為精確用精兵。公孫淵造反,起兵十五萬進攻中原,而司馬懿在戰役準備時,只調動了馬步官軍共四萬人去平叛。在魏主曹睿質疑兵力太少時,司馬懿堅定的認為,兵不在多,關鍵是要會用奇謀取勝。
用計準。知彼知己,方可百戰百勝。司馬懿兵馬未動,已先分析透了公孫淵的進攻策略:
淵若棄城預走,是上計也;守遼東拒大軍,是中計也;坐守襄平,是為下計,必被臣所擒矣。
敢於在戰前就能十拿九穩地必然擒殺公孫淵,這顆定心丸源於司馬懿的老謀深算和豐富的作戰經險。
時間短。司馬懿在時間路程的計算上,可以說是神乎其神了。
四千裡之地,往百日,攻百日,還百日,休息六十日,大約一年足矣。
多麼自信的時間計算,連休息幾天都計算好了,真是兵馬未動而胸有成竹、勝券在握!司馬懿不僅謀劃好了去遼東的作戰,就連對付西蜀、東吳的防禦之策都安排到位了。
戰役控制最為完美調虎離山困頑敵。司馬懿進兵後,公孫淵卻在遼東堅守城池,準備與司馬懿長期抗戰,或等退兵時再乘勢攻擊。為了調動敵人,司馬懿審時度勢,直接攻敵軟肋襄平城。
這一招調虎離山計非常管用,遼東城守將卑衍、楊祚二人出兵救援,卻落入司馬懿的埋伏,卑衍被殺死,大部遼兵在運動戰中被殲滅,其餘敗兵逃入襄平城。
斬將立威凝軍心。嚇破了膽的公孫淵躲在襄平城內堅守不出,害苦了圍城的魏軍。秋雨中,將士皆在泥水中圍城,右都督仇連不看事,向司馬懿乞求移營,惹怒司馬懿,直接斬首示眾,使全軍震懾,從而使眾官兵凝神圍城。
定時定點斬公孫。雨晴時,司馬懿帳外觀星相,見流星墜於襄平東南,便斷言:五日後,流星落處斬公孫淵。司馬懿觀星相之說,與曹操望梅止渴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於給將士一個希望,激發士氣。
將士久在泥水中作戰,苦不堪言,在得知五天後斬公孫淵,都想結束戰爭早回家轉。果然,士氣振奮,圍城築山、挖地道、造雲梯等等,日夜攻打。司馬懿卻悄悄的實施了圍三闕一的策略,當公孫淵求降不允後,孤注一擲,從圍城薄弱的南門出向東南逃竄,卻不偏不倚地落入司馬懿設好的圈套中,公孫淵父子被擒,皆被斬首。
戰役效果多方共贏消除北方隱患。公孫淵父子被殺後,司馬懿不僅將其宗族和同謀官僚進行了清洗,同時也對青壯年進行了殘酷的屠城,使遼東十數年內缺乏青壯年,再無力起兵反叛,暫時性的消除了隱患。
鞏固個人地位。此次遠征,司馬懿培養了一批軍中力量不說,僅其如神算般的戰鬥勝利,使他的統帥地位更加牢固,在朝中樹立了很高的威信。
消除魏主猜忌。司馬懿平遼東時,首先就考慮了功高蓋主的後果,因而才採取了殘酷的屠城策略,此舉,會讓北方百姓痛恨、讓朝中百官痛罵,而這些,都是曹睿希望看到的。司馬懿知道,只有揹負罵名才能生存下去。事實上,司馬懿班師後,曹睿還是對他放心和信任的,在自己病危時,還託孤於他。
總結公孫淵是一個貪心不足、首鼠兩端的人,缺乏戰略眼光和軍事指揮能力,卻想獲得超出自己能力水平的王位寶座,只能引來殺身之禍。公孫淵雖擁有重兵,卻用兵無方、戰備不足,沒有調動官兵士氣,作戰中毫無謀略可言,軍隊如同一盤散沙。而司馬懿兵力雖少,卻是指揮有方,紀律嚴明,進攻有謀略、作戰有士氣,以一當十,兵雖少卻無往而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