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庸俗或孤獨
-
2 # 蘿蔔絲皮兒丶
一般情況下,一個專業會有兩級化的情況,偏理論或者偏應用。應用數學、應用物理偏理論,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則偏應用。
對於上述這兩類專業,學碩和專碩的培養其實並無二致。
但有些專業並非如此,這些專業不偏不倚,或者說又偏理論,又偏應用。對於這種專業,學碩和專碩的培養方式可能就大相徑庭了。
社會對於應用型人才的重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雖然理論性人才擁有轉換為應用型人才的潛力,但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並不願意花費這個時間。
p.s.我的專業的特點是,有的導師帶著學生做專案,吃香的喝辣的,有的導師卻只能帶著做科研,寫論文。
-
3 # Dailei
01
我身邊好像不是這種情況,恰恰相反,往往是學碩比專碩更招人喜歡,也許是被現實逼的。
學碩就是科研人員,整天泡在實驗室,做實驗,發文章,臨床看病的事情不管不顧;
專碩就是臨床上的小醫生,天天待在臨床,收病人,管病人,給教授打下手。
專碩的好處就在於研究生學習和規培是同步的,畢業的時候“四證合一”(畢業時拿到《規培合格證》、《執業醫師資格證》、《畢業證》、《碩士學位證》四個證書,既讀了碩士,也完成了規培)。學碩畢業後還要再參加3年規培,然後才有資格正式上班。
專碩讓你儘快步入職場,開始養家餬口掙錢。但是,但是,但是,現在大的三甲醫院要求高的嚇人,醫生不僅僅是個醫生,更要是個醫學科學家,簡而言之就是你科研一定要強。
沒有科研,你只能度日如年艱難的熬下去;科研厲害,你可以平步青雲快速的衝上來。
02我們醫院研究生的宣講會我去聽了,整場下來兩句話被不同科室的不同教授反覆強調:
你們現在還年輕,先搞幾年科研,做出些成果,不要急著上臨床;我們沒有歧視,非常喜歡女生選我們科室,但是我們科室太辛苦,不建議女孩子選,太累。醫院裡存在著兩個極端:
有很多醫生是“萬年主治”。因為沒有科研,沒有文章,職稱升不上去,評不上教授還有副教授。哪怕醫院內部心疼,讓他享受著副教授待遇,但退休時依舊是個主治。相反,又有很多青年才俊被從國外引進回來,他們早早評上了副教授或者教授或者享受著相應的待遇。空降回來當了某個科室的主任也不是少見的事情。這就存在一個博弈與取捨。你是想早入職晉升慢,很快就到達了平臺期。還是想晚入職,晉升快,存在一路向上的可能。
你肯定會想問為什麼不能工作幾年後再去搞科研?其實也行,只是難度很大。
臨床工作很繁瑣,工作後很難脫身,很難有大塊的時間讓你去學習和做實驗。要不然只能脫產搞科研,幾個月或者好幾年不上班,重頭學起,醫院也不一定批。年紀越大越好面子,大部分人很難拉下臉面去向二十多歲的研究生學技術。不恥下問和不恥上問究竟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沒有前期的科研經歷,基礎和成果,你很難申請到國自然,沒有資金的支援,做實驗就是天方夜譚。一般來說申請國自然的青年基金,男性需要35歲以下。完成青年基金才更有資格申請國自然的面上專案。所以,你搞了好幾年臨床,時間就會耽誤一些,越來越難。所以搞科研有一個視窗期,上學的時候搞科研是最好的,然後小有成就,留院任職,有自己的實驗室,學生陸陸續續到來,你指導他們搞實驗,就不需要親力親為,指導提供方向就好。
03為什麼國家和大型頂尖醫院如此重視科研。很簡單的道理,醫生是根據課本和指南來看病的。課本上的知識還有指南是怎麼來的?是靠科研來的。人們不斷研究這個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然後使用某種藥物或者手段打破這個鏈條;對於某種不同型別的腫瘤是用手術還是放化療?使用多長時間?使用多少劑量?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要靠基礎還有臨床科研進行研究的。醫學課本或者指南上的每一條建議,背後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不是憑空冒出來的。
此外,現在的醫生不僅要搞臨床,還要搞科研,為什麼要搞科研呢?看好病不就行了嗎?科學研究全部交給專職搞科研的基礎醫學院的教授們多好(微生物,免疫,病生,生化,神經生物,那麼多專業),為什麼不行呢?基礎研究就像是從起點走向終點,發現一個新的東西,看能不能用於臨床。而醫生搞科研有時候更像從終點到起點:從臨床現象出發,然後不斷迴歸到分子機制加以解釋,最終闡明為什麼會發生這個現象。獨特的優勢造成了臨床醫生科研的重要性。
-
4 # 不一樣的90後醫書
這不是感覺,現實本來就是這樣子。如果需要想成為一名臨床醫生的話,那麼醫學專碩就會比醫學學碩吃香。這隻能說是多學制,多種培養綜合下出現的情況吧。
醫院偏愛專碩型醫學研究生。我們都知道醫院招人的目的就是想要醫生可以工作。那麼如果招收了一名學術型研究生的話,還需要經過三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這是一個很大的時間成本,一般情況下醫院都不會這樣子。所以他們招收了一個專碩型研究生的話,就可以直接工作,而不需要再經過三年的規培。所以就出現了專碩比學術更加吃香的情況。研究院或者學校更加偏愛學術性研究生。學術型研究生,他們在研究生期間的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是用來搞研究、寫課題、發表論文。因此他們對於這些的掌握是非常的強,而剛好研究院學校他們需要這些理論性非常強的人員來充實他們自己,從而提高他們在學術界的影響水力。所以學術型研究生會比較青睞於研究院或者學校這一類的職業。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並沒有說哪一個會比較好,哪一個就比較差,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那就無怨無悔。
回覆列表
首先,大多數情況下是這樣。但並不絕對,如果你在北京,上海的三甲區別就不大了,甚至說知名的大醫院,或者說Top50,30的醫院更愛學碩,也可以這麼說,實際上目前長三角,北京,廣州,武漢,成都等等一些醫療資源較為發達的城市,他們的三甲醫院幾乎是很少招聘碩士的,因為人才過剩,有的博士都要挑挑撿撿。
一般情況下,專碩在應聘時確實要比學碩優勢,但一些大醫院還是更愛有文章的碩士。
另外,這個個人意願不同,並沒有誰好誰壞。
讀學碩的一般是想培養系統性科研方法和科研思維,通俗點說,就是學會寫SCI,這點讓你受益終身。
最重要的是,學碩更容易讀博,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醫學一線四校:協北復交。規模最小的是北京協和醫學院,他的招生規模最小,附院最少,協和也是唯一個專博名額比科博多的。
規模最大的是上交,也是各大榜單排名第一的醫學院,他的科博名額是專博名額的三倍多,同樣復旦,北醫的比例都是三倍左右。另外,學碩在研二研三時擁有碩博連讀的機會,假如你的老闆是博導,且只有你一個學生,那麼幾乎100%直接轉博了。
但如果你不能碩博連讀,考博也沒考上,那就要規培三年。
另外,在上海是專注於培養學碩的,所以很多大老闆,院士,院長,副院長,科主任他們根本不帶專碩,他們寧願帶好幾個直博八年制推免統招,因為他們不需要人給他們打工,但每個人都需要文章。有些王牌科室根本不招專碩,像整外第一的九院整外,內分泌第一的瑞金內分泌,好幾個院士的瑞金血研所每年很少有專碩名額,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所在海醫大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的肝膽外科也是。
最後,關於錄取分數線這個沒有意義,因為除了協和,華科,復旦,南大等等少數幾個學校,大部分學碩是自命題,難度不同。還有很多名校專碩名額少,考專碩的又多,自然分數就高。
舉個例子,華西的學碩專業課考內,外,婦產,兒科,生理,生化,病理,診斷等多達八門課,別說考多高,你敢考就說明基礎不錯了,光考綱幾十頁看著都讓你懷疑人生。
其實很多人並不是不接受學碩,只是自命題需要自己找資料,自己獲取資訊,過於孤軍奮戰了。而專碩統考西綜,可以聽各大考研機構的專業課,可以與同學交流,不需要考慮資訊,所以人們就順從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