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輝650
-
2 # 庭州行者
德國的歷史,若沒有奧地利人希特勒的參與,是否還會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實際上這個問題在一戰結束之後,協約國的總司令,法國元帥福煦已給出了答案。一戰結束之後為了懲罰戰敗國,鞏固戰勝國的利益並對戰敗國的殖民地,領土進行瓜分,於法國的凡爾賽召開會議,最終簽訂了《凡爾賽和約》,確定了一戰之後歐洲大陸的秩序。福煦元帥聽聞和約簽訂的訊息後,說出了一句經典的話:
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休戰此言可謂是一語成讖,在《凡爾賽和約》簽訂之後二十年,德國再一次令整個歐洲為之顫抖,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這倒不是福煦元帥真的有所謂的超能力,能“開天眼”預測到未來的事,而是根據一戰後戰敗國和戰勝國的關係,以及戰爭性質,戰後的秩序等綜合因素,做出了合乎歷史邏輯的判斷,可以說,福煦元帥的眼光是很犀利,很精準的。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戰之後劃定的世界秩序所帶來的必然產物,至於希特勒,只不過是起到了歷史代理人的作用,他敏銳地察覺到了德國國內的矛盾,並果斷出手,抓住了歷史給予他的機會。即使沒有希特勒,德國的社會狀況,依舊會塑造類似希特勒的法西斯式的狂人,只不過是時間長短不同而已。無論如何,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可避免?那麼,得出此結論的內在邏輯,究竟在於何處?
一戰結束後,為了鞏固戰勝國的勝利,徹底消除同盟國成員,尤其是德國的戰爭能力,對其進行了嚴酷的壓榨。以德國為例,《凡爾賽和約》對德國提出了非常苛刻的制裁措施,包括:
承認波蘭獨立,將西里西亞,西普魯士等地區割讓給波蘭;原屬於德國的石勒蘇益格北部經過公投,歸屬丹麥;但澤成為自由市,由國際聯盟共管;將普法戰爭中獲得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新割讓給法國;同時薩爾煤礦的十五年開採權交給法國,主權歸屬在十五年後由該地區公投決定。
根據統計,德國因為凡爾賽和約的簽訂,喪失了13%的領土。同時,萊茵地區成為了非軍事區。可見,這份和約對於自俾斯麥以來戰無不勝,將鐵血精神熔鑄進血脈的民族而言是多麼屈辱。更令德國人不可接受的是,這還不算完,除了領土主權受到嚴重的侵害之外,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完畢,且陸軍人數被限制在十萬,禁止發展重機槍等武器,且須承擔鉅額的戰爭賠款。尤其是最後一項,不僅給德國的經濟造成巨大的下行壓力,更令德國人不服:戰爭是大家一起發動的,憑什麼只有我們要賠款?就因為我們戰敗了嗎?
《凡爾賽和約》的一些列不平等,在德國人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逐漸萌芽,生長,最終爆發。
一戰之後,德國在經歷了一陣平穩期之後,不久又一次陷入了危機之中。二十年代末,一場席捲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成為了暴風雨的前兆,這場危機之中,所有的歐美國家都被捲入,受到巨大沖擊。各國為緩解經濟危機對於本國的影響,紛紛放棄金本位制,設定高額關稅,撤回海外資產。而德國戰後的經濟,極為以來英美的投資,經濟危機一爆發,則德國的經濟立刻受到影響,民怨再次沸騰。而德國的魏瑪共和國政府無力解決經濟危機,共和制受到了民眾的普遍抨擊。
不僅普通百姓,即便是德國的壟斷資本家,也對政府感到不滿,他們希望出現一位極權領袖來恢復德國經濟,帶領德國走向強大。因此,當希特勒憑藉自己出色的口才走上競選臺之時,幾乎德國所有的煤鋼壟斷資本家都明確表示了對希特勒的支援,希特勒的上臺已經勢在必行。在民族仇恨和經濟危機的雙重作用下,德意志,這座龐大的戰爭機器再次發動。
德國在磨刀霍霍的同時,英法則完全沒有做好準備。英國在一戰之後,實力大為減弱,日不落帝國的輝煌不再,因此國內政治家極力避免戰爭,幻想透過和平局面來維持大英帝國殘餘的統治力;同時,由於經濟危機的影響和對一戰之中巨大傷亡觸目驚心的印象,英國國內普遍存在悲觀,反戰的情緒,政治家的政策,自然是順應選民的要求,極力避戰;而法國在一戰結束之初,極力尋求制約甚至瓦解德國,但由於第三共和國政府的更迭,右翼保守勢力掌權,其對外政策日趨保守,同時,法國的經濟危機雖然出現時間較晚,但規模大,持續時間長,因而其根本無法應對戰爭,只能謀求和平解決一切爭端。
德國國內的民眾情緒激昂,復仇之火熊熊燃燒;而外部環境寬鬆,歐洲大國普遍對德國的“過分舉動”採取妥協政策。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爆發。
故而,希特勒個人的作用,對於二戰爆發的結果而言,影響極為有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歷史的必然,是一戰之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積累矛盾的集中爆發,從一戰結束的一刻起,二戰便註定要爆發。
-
3 # 銳度何老師
沒有希特勒二戰照樣會爆發。
只不過沒有希特勒的二戰,爆發的形式、陣營、格局會和有希特勒的二戰,區別非常大。會是完全不同的一場二戰。
細節!咱們看書、看歷史、政治國際,要仔細的品細節。細節品的透,也許你會看見另外一個世界。
這裡咱們就先從二戰的一個小細節談起。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德國進攻蘇聯。而就在德軍發起進攻前的幾個小時,有兩個德國士兵叛逃到了蘇聯,並向蘇聯報告了德軍馬上就要進攻的訊息。這兩個德國兵不是倆人組團去的,而是不約而同,從各自的部隊逃到了蘇聯一邊。
實際上這個現象很反常,不合情理。
因為德軍是優勢一方,裝備精良,幾百萬大軍枕戈待旦,馬上就要發起進攻。這時候叛逃到蘇聯,第一這是典型的叛國,是大罪。更主要的是蘇聯屬於劣勢一方,屬於捱打的一方。揹著叛國的罪名,逃到劣勢敵人的一方去報信,這合理嗎?
而且還是兩個士兵沒經過商量。這是冒死跑過去的。那麼,是不是還有其他人也想過去,叛國,報信,只不過膽子不夠或者是條件不允許而沒過去的?這其實是一股潛藏的勢力。
這兩個士兵為什麼做出了這麼反常的行為?因為他們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德國共產黨員。
德國共產黨往往是被我們忽視了的一股勢力,甚至是美化、弱化了的一股勢力。
一戰德國戰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內部發生了革命,導致前線沒法繼續作戰。而一戰末期在德國內部鬧的就是德國共產黨這些人。在戰後,他們的勢力發展的非常強大。
後來德國內部就產生了兩股最強的勢力,一個是德共,另一個就是希特勒領導的納粹。
在很長時間裡,德共和納粹的勢力不相上下。而且德共和納粹一樣,都是主張鬧革命的,而鬧革命也就是暴力奪權。所以在打砸搶、械鬥方面德共也有一定的戰鬥力。但後期確實是幹不過納粹。
納粹黨當時最主要的對手就是德共。當時德國面臨著在德共和納粹之間二選一的局面。而最後,總統興登堡選擇了希特勒,選擇了納粹。興登堡讓希特勒當德國總理。他並不喜歡這個人,但他更不喜歡德共。為了不讓德共執政,他只能選擇納粹。
納粹黨是在希特勒帶領下崛起的,而在希特勒帶領下的納粹黨也只和德共打了個半斤八兩。最後是興登堡讓希特勒獲得了優勢。
如果沒有希特勒,納粹黨就不可能那麼強大,到時候,掌握德國政權的就是:德共。
這是必然的。
而德共、蘇工,是一家!
首先蘇聯這套共產主義思想就起源於德國。蘇聯人拿著德國人的思想,跑到自己的國家裡去實踐。德國對於蘇聯而言,那是老師。蘇聯那邊成功以後,德國這邊的共產黨也非常熱切的想把這一套再引回德國。
國家之間的關係都是千絲萬縷的,你不能說畫一條線,這邊是德國那邊是蘇聯,雙方是死敵。這邊是美國那邊是俄國,雙方是死敵。這邊是美國那邊是中國,雙方是死敵......世界不是這樣的。哪怕是二戰期間蘇德打的那麼慘烈,但在另外一方面,他倆之間也有著很深的交往,沒斷過,就像德共和蘇共。
德國和蘇聯的交情非常深。
如果沒有希特勒,德共掌權,那麼蘇德的結盟就是必然的。
現在是時代變了,共產主義也在改革。以前的共產主義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理念:意識形態高於國家主權。各國的共產黨是一家人,在理論上是允許互相干涉內政的。這是當時的政治信仰,在這裡咱也不用去探討對策。咱們上面說的兩個逃到蘇聯的德共士兵,按照他們的理論,其實這種行為是允許的,不算犯罪。因為他們認為黨高於國家。
所以如果沒有希特勒,德共必然執政,蘇德必然結盟。
這就和我們真實發生的歷史產生了巨大不同,會產生以共產主義蘇德為一方,資本主義英美法為一方的兩大陣營。到時候,美國還會不會繼續幫助中國,對抗日本就不好說了。
蘇德VS英美法,這樣一個佈局,也必然會打起來的。
德國還沒經過二戰的失敗和摧殘,應該非常氣盛,再加上背後蘇聯的支撐,開戰的慾望會非常強烈。而美國的崛起也已經不可遏制,非常想插手歐洲,再加上英國是老牌的海上強國,法國也自認陸軍天下第一......
大家都有實力打,那就肯定會打起來。
最後很可能出現這樣的局面:蘇德還是迅速擊敗英法陸軍,佔領法國,甚至繼續佔領西班牙。佔領全歐洲,中國最終很可能也會進入這個陣營。形成歐亞大陸一片巨大的共產主義大聯盟。然後英美日的海軍控制海洋,他們形成一個海洋大聯盟,封鎖歐亞大陸。
有些事細想會很有趣,如果當年有一次感冒、一次交通意外、一次轉行、一次愛情、一顆子彈......沒能讓希特勒走上歷史的舞臺,我們現在的世界會極其不同。當初希特勒考美院,院長沒錄取他,看看,闖了多大的禍事!
-
4 # 歷史評說
如果歷史上不曾有希特勒這個人,我覺得二戰這場人類史上的最大悲劇仍然不可避免的將會發生。
要談二戰就不得不從一戰說起,一戰的結果大家都很清楚,德國奧匈帝國以及奧斯曼土耳其組成的同盟國遭受了失敗。但是大家可能並不清楚的是,直到德國投降都沒有一個外國兵踏上德國的領土,相反的,德國的主力還在他國的領土之上作戰。
而且在此之前,隨著與蘇聯的媾和,德國從上到下對戰爭的勝利充滿自信。可是由於水兵起義,導致了德意志帝國的崩潰,就這麼稀裡糊塗的投降了,應該說德國投降的莫名其妙。明明是佔據攻勢的一方,明明是入侵敵國的一方,明明戰火還在敵國境內蔓延,可是他們卻投降了。
正因為如此,在許多德國人的心裡是很不服氣的,他們並不承認失敗,他們時刻準備著在戰場上炮火,洗刷一戰戰敗的恥辱。所以說在德國國內就有不安分的土壤,這對於產生希特勒這樣的人物,有著極大的催化作用。
其次,對於凡爾賽條約的不滿,也是催生希特勒這樣的人物最好的養料。凡爾賽條約是一個很不公平的條約,不僅德國受到了戰勝國的肆意的切割,就算在戰勝國團隊之內也是大家勾心鬥角,鬧的不可開交。
義大利和日本作為戰勝國,看著美國,英國,法國這三強,吃香的喝辣,自己在巴黎和會上一點好處都撈不到,心中憤憤不平。於是一個國內軍國主義興起,一個國內法西斯政黨誕生,都走向了武力擴張的道路。
就算是英法美三國,他們內部也是面和心不和,為了不讓法國肢解德國,維護歐陸的平衡。作為補償,英國人答應法國,如果法國遭受了德國的入侵,英國和美國一定會組成聯軍來幫助法國。
可是英國在這個時候又給自己留下了一個後門,要等美國批准了該項協議之後,這項協議在英國才會生效。果然不出英國所料,這件事情在美國就沒有得到透過,於是英國人也就不必兌現承諾。你看看巴黎和會就是這麼個貨色,所有人各懷鬼胎,沒有人對最後的結果心悅誠服,更不要說作為戰敗國的德國了。
德國在凡爾賽條約中,丟失了大批的領土,殖民地全部被收走,鉅額賠款,軍隊規模裝備受到了極大限制,這讓德國人非常憤怒。要知道,德意志民族可以算是當時真正的戰鬥民族,作為前身的普魯士王國,就是一個有國家的軍隊。為德意志戰鬥,是烙在每一個德國人血液裡的東西。
面對如此苛刻的條件,德國人心中的怒火可想而知。在民族主義情緒的推動之下,就會產生極端主義。所以在對凡爾賽條約的憤怒,以及民族主義的推波助瀾之下,納粹黨這個毒草,逐漸生根發芽,就算沒有希特勒,德國仍然會走上覆仇之路。
不僅如此,當時的國際大環境,也對德國法西斯的崛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巨大的人員以及經濟損失,代表歐洲秩序的英法兩國,不約而同地進入了一個厭戰期。
而且隨著國力的下降,英法兩國對於德國的影響力,威懾力,在逐漸下降。為了迎合國內的民意,這兩國政府還一味地對法西斯德國進行綏靖,這也促使了,德國在納粹黨的手中發展壯大,逐漸形成了對英國,法國的反噬能力。
所以說,在多方面內因外因的作用之下,就算沒有希特勒,二次世界大戰仍然不可避免。差別只在於規模的大小和死亡的人數。
-
5 # 大國木劍講歷史
一戰後德國受到屈辱
一戰是一場非正義戰爭,列強為了爭奪殖民地而引發的戰爭,時間是1914-1918,兩方分為協約國和同盟國,最後戰爭的結果以德國被首的同盟國失敗!
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收到了很多屈辱,特別是英法為首的戰勝國對德國進行侮辱和壓榨,凡爾賽一紙條約讓德國割地賠款,還限制了德國軍隊的規模和武器水平。踐踏德國的尊嚴和主權讓德國人受到了屈辱,在當時德國人民的意願也想發動戰爭復仇英法。
即使沒有希特勒也會出現別的德國領導人發動戰爭除了德國在一戰後受到的屈辱讓德國人的精神受到打擊還有就是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各國貿易壁壘使得戰後德國經濟雪上加霜,通貨膨脹,民眾購買力下降導致德國人民的生活極度困難,這時候的德國人需要一個能帶領德國走出經濟泥潭對列強進行復仇的強勢領導人!
希特勒的上臺不僅僅是因為希特勒的個人魅力,也是當時德國人希望有一個希特勒一樣的領導人帶領他們進行復興和報仇,所以希特勒沒有上臺德國人也會支援希特勒式的領導人從而發動二戰。
各國實力此消彼長,德國的崛起英法的衰落德國不但需要一個希特勒式的領導人帶領他們復興,同時外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英法兩國因為一戰導致實力大損,英國沒有了當時日不落帝國的榮光,法國在一戰傷亡巨大國力大損同時國內反戰聲音高漲,法軍實力沒有上升反而戰法落後。
面對敵我態勢的此消彼長,蒸蒸日上的德國面對衰落的宿敵英法等國,肯定會將戰爭蔓延到這兩個國家,而且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德國四十天滅亡法國,將英國壓在英倫三島就可以看出英法的實力早已不如從前!
邪惡的軸心,二戰中的亞洲戰場事實也證明了日本在德國之前早就開始了侵華戰爭,發動了二戰。而日本作為小國資源緊迫無法一口吞下中國肯定會選擇進攻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和偷襲一直對日本採取資源禁運的美國。
總結從當時德國和日本的處境來看,二戰是肯定會爆發的,即使沒有希特勒這兩個法西斯陣營裡的主要國家也會結盟共同發動二戰分別入侵歐洲和亞洲地區。
退一步來講,即使德國沒有和日本結盟,那德國也會利用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單方面對英法等國復仇,引發歐戰。日本也會因為侵華戰爭資源不足去招惹美國和列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這兩個國家引發的戰爭規模肯定不會比二戰的傷害小,甚至更加瘋狂!
這既是我的回答。
-
6 # 銀河系超超
引用電影《荊軻刺秦王》中嬴政與太子丹的對話“你殺了我這件事也會有人去做的,不是我也許就是你,六國是一定要滅的,不能改了,誰也不能改了…”
-
7 # 風雲焦點說
德國就算沒有希特勒,也會有其他人,戰爭早晚也會發生,原本納粹法西斯就是墨索里尼提出來的,希特勒只不過是抄襲他的。這就是一場復仇戰,因為德國在一戰戰敗,戰後協約國提出的《凡爾賽條約》十分苛刻,基本把德國逼到了絕路上,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工廠也被佔領,就連國境線都是重新劃定的,一戰所有的經濟損失,都要德國用黃金來嘗還,他們就算砸鍋賣鐵都還不起,整個國家金融體系崩壞,而德華人天生自帶的驕傲感,怎麼會被他們如此踐踏?
德國做出了自己炸潛艇抗議的舉動,但是無效,根本沒有國家鳥他,所以當條約簽訂之日起,這顆復仇的火種,就深深的種在了每一個德華人心中。
所謂時勢造英雄,希特勒正是利用了德華人心中的這股怒火,利用當時他們想要復仇、給協約國一點顏色看看的心態,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自己的陣型,成立了黨衛軍,然後一路保駕護航,成為了德國元首,他們深信,希特勒會讓他們重回巔峰,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沒有希特勒,會有其他人帶領德華人進行復仇,不同的是,這場戰爭的規模和持續時間,畢竟也不是誰都有能力向全世界挑戰的。
-
8 # 伊貝林的貝里昂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德國是如何走上戰爭之路的。
第一個原因,是凡爾賽條約的束縛。凡爾賽條約的核心是民族自決原則,但是它卻禁止德國與奧地利合併,這就給了納粹以口實。此外,協約國將嚴苛的懲罰強加給德國,也讓納粹抓住藉口認為當初遭到了欺騙。
第二個原因是蘇聯內戰。蘇聯內戰後有大量的俄華人逃到德國,再加上這一時期德國各地的左派革命運動,加劇了人們對布林什維克的恐懼,也將更多人推倒右翼的懷抱。首當其衝就是慕尼黑。
第三個原因大家都知道,就是經濟大蕭條。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納粹等極右翼走上了歷史舞臺。
實際上,解除凡爾賽條約的束縛不僅僅是希特勒的事。早在魏瑪共和國時期,施特雷澤曼就已經為此而努力,並且使得德國在歐洲重新掌握了外交主動權。希特勒上臺後也是巧妙的利用西方各國的矛盾。
在此背景下,德國地緣政治學家豪斯霍費爾提出了他的德國地緣戰略。並被納粹利用形成了生存空間理論。成為納粹發動戰爭的理論依據。
除此之外,我們也不能忽視希特勒的個人蠱惑人心的演說技能。以及他對自己壽命的預測。(基辛格認為這點很重要)。
綜上,我認為,即使沒有希特勒,德國走上戰爭之路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大的。但是也不能排除在出現一個新的施特雷澤曼的可能性。
-
9 # 王祖蔭1
作為一種假定,不妨探討一下。當時德國政壇上有三種勢力。一是以總統興登堡為代表的舊官僚財閥。一是希特勒的納粹黨。一是受共產國際支援的德共。把納粹去了,剩下德共與舊政府鬥。德共力量不夠,興登堡有英法支援,戰爭或不會立即出現。但德國內部危機未除,以後還難說。
-
10 # 寰球視野新觀
縱觀歷史,其實沒有幾場戰爭是因為某個團體甚至某個人的一己私利或者瘋狂而開始的,因為戰爭事關存亡,參與者成千上萬,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確實是由希特勒發起的,但這是全體德華人民的決定,為什麼全體德華人願意與希特勒一道,把整個國家當做賭注,孤注一擲?究其原因,還是怪英法等國壓迫德國太狠。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8年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為了制裁德國等國,交戰雙方簽訂了《凡爾賽條約》。
按照《凡爾賽條約》,德國喪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八分之一領土,16%的煤炭產地和50%的鋼鐵產業,普法戰爭期間佔領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新回到法國,北石勒蘇益格迴歸丹麥,薩爾煤礦由法國開採15年…………
領土經濟被剝奪一空,軍事上只允許擁有十萬人以維護邊界,德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
也不擴張了,忍辱負重專心發展經濟行不行?
法國以實際行動告訴德國:不行。戰後的德國一貧如洗,沒錢還戰爭賠償,法國二話不說出兵佔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毫無反制措施的德國只能靜靜等著法軍撤走。
哪怕只是一個常人,面對法國如此行徑,又怎麼能不想報仇?
根據戰後解密的二戰前德國資料顯示,早在希特勒上臺之前,德國就已經開始著手製定進攻法國的計劃,只不過後來政局動盪,計劃暫時擱淺了,由新成立的納粹政府開始制定軍事方案。
希特勒出兵萊茵蘭,吞併奧地利,佔領蘇臺德的整個過程中,都沒有來自於德國內部的反對,即使有也不是反對希特勒的侵略計劃,而是擔心希特勒太過冒進。
由此可以看出,希特勒發動二戰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1944年刺殺希特勒的行動只是因為戰爭即將失敗所做出的舉動,如果戰爭持續勝利,沒有人會反對希特勒。
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只是歐洲戰場,早在1931年,日本就已經開始了侵略步伐,1937年7月更是將戰爭規模擴大化,直到兩年後的1939年9月,歐洲戰場才全面爆發戰爭。
戰爭不是一個人決定的,沒有希特勒,戰爭仍在,但是猶太人的命運或許會好一些。
-
11 # 煮酒論英雄89
謝謝邀請。第二次世界大成的爆發,有其偶然性及事後發展成必然性。如果沒有希特勒,我肯定地回答,二戰一樣會爆發,只不過,形式不同,過程不同。因為《凡爾賽和約》對當時的德國進行了嚴厲的懲罰,大量的賠款,全國七分之一的土地和十分之一人口全部失去了,就是這個條約,嚴重盤剝了整個德國的國力,造成社會矛盾非常尖銳非常巨大,當時的英法美則各懷鬼胎,為各自的利益控制如瓦解德國,因為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發生過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擺脫經濟及政治社會危機,德意日法西斯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形成了與美英法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立,由於德國受條約限制,國民生活國家利益受重挫,此時希特勒的出現及他宣揚的納粹精神受到民眾及不同階層的擁戴,所以說,沒有希特勒,但只要有人提出這個突破口,都會獲"得當時德華人的支援,只不過此人剛好是希特勒,剛好他的政剛對口當時的德國罷了!
-
12 # 超然視野
首先必須明確一點,希特勒在德國的上臺並使德國成為二戰歐洲戰場的策源地不是偶然,沒有希特勒還會有另外一個阿道夫,戰爭不可避免!
在國際歷史學家中有相當一部分認為,二戰是一戰的延續,而一戰結束後各國簽訂的《凡爾賽條約》對於德國的制裁過於嚴苛,讓德國喪失了八分之一的領土,十分之一的人口,320億戰爭賠款,以及每年約無疑5億美金的利息,不得保留空軍,海軍主力艦艇也不得超過六艘,軍隊總人數不得超過十萬,德國的工業產品出口還必須額外承擔26%的關稅,喪失全部海外殖民地,可以說《凡爾賽條約》徹底將德國釘在了恥辱柱上,讓德國長期沒有翻身的機會!連法國陸軍元帥就敏銳的意識到條約的不足,這個條約不過是將戰爭推後一二十年而已,並不會讓戰爭消失!
要知道賠款總額320億美金,以及每年5億美金的利息在當時可不是一個小數目,那個時候的美元幣值與如今的美元幣值比率相當於1:50左右,也就是說換算成如今的幣值約1.6萬億美金,這幾乎是高速發展了幾十年的現代德國的三分之一,更何況是一戰後滿目蒼痍的德國呢?
很顯然當時德國根本沒有能力支付這麼高額的戰爭賠款,而每年的利息更是如滾雪球一樣讓德國揹負了喘不過氣的債務,當然在一些經濟制裁和殖民地方面的支援的多重作用下,德國經濟發展舉步維艱,這直接激起了德國民眾對《凡爾賽條約》的巨大不滿,而上世紀三十年帶代,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更是雪上加霜,而法國更希望德國能夠快速還款而解決本國的問題,為此還出兵佔領了德國重要的工業區魯爾工業區,讓德國幾乎陷入絕境,這也為希特勒走向德國政治頂層造就了民意基礎。
也就是說沒有希特勒的上臺,也會有一個極端的政黨或人員出現,並走向德國的政治舞臺!
-
13 # 青年維也納
這個問題下的很多回答其實都不能叫機械的歷史決定論。而只能叫膚淺的歷史必然論,也就是不顧事實,不考慮細節,單純的宣佈發生了的都是必然發生的。確實人類歷史上很少有哪一場戰爭是為了某個人的一己私利或者瘋狂發動的,但二戰的歐洲部分剛好是希特勒發動的。
(納粹事後總是試圖營造一個自己眾望所歸的神話,而為了抓眼球地攤兒文學也喜歡照搬他們的這套神話,事實上在這張照片所表現的“波茨坦日”納粹黨自己的議席是無力過半數的)
希特勒能代表全體德華人的意志麼?我覺得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就是選票,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為總理之後,在3月5日組織了魏瑪德國曆史上最後一次選舉。在這次選舉當中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佔了好幾個優勢。首先是因為1932年7月20日的總統特別法取消了普魯士共和國的政府,轉而由當時的總理巴本擔任德意志國家駐普魯士共和國的特別代表。由巴本任命對他這個特別代表負責的國務秘書組成普魯士政府。而1933年初希特勒就任總理之後,雖然巴本依然擔任普魯士代表,但巴本把對選舉最有影響力的職位,也就是普魯士內政部長交給了希特勒的干將赫爾曼-戈林。
(阿道夫希特勒內閣,右側前排是副總理兼普魯士專員巴本,後排是紅果果的保皇黨胡根貝格,赫爾曼戈林為納粹黨奪取權力出了大力,所以得到了空軍)
戈林成為普魯士內政部長意味著納粹黨掌握了佔據全德國三分之二領土和五分之三人口的普魯士邦領土上的公安機關。並且把原本反對納粹的人數多達八萬的普魯士警察為己所用。過去納粹黨的衝鋒隊和黨衛隊的所有暴力行為和恐怖行為即使不會被警察直接阻止,也會受到警察的妨礙。但是隨著戈林掌握普魯士警察,尤其是柏林警察局。納粹黨在選舉活動中的恐怖行動和暴力襲擊就受到了警察的保護。所以3月5日的大選期間,衝鋒隊肆無忌憚的向德共、社民黨和中央黨的群眾集會發起進攻,而普魯士警察要麼裝看不見要麼甚至配合納粹的行動。衝鋒隊在某些襲擊活動中甚至使用了炸藥。
(作為普魯士內政部長的戈林把柏林警察的政治警察部門,還有普魯士警察機關的類似機構合併起來,成立了普魯士國家秘密警察,魯道夫迪爾斯成了這個機構的最初長官,這個機構後來有一個更酷炫的名字蓋世太保)
其次是那些親納粹的財經掮客,現在終於可以讓原本對納粹採取壁上觀態度的德國大工業家出錢資助納粹黨了。因為事實上直到1932年底,德國大工業家雖然越來越容忍納粹黨,甚至對希特勒擺出一副友好態度,但在最關鍵的錢的問題上,始終不肯對納粹作出真正的支援。1928年到1932年之間的納粹黨拿到的政治獻金其實非常有限。納粹黨是仰賴貸款和小筆資助才得以投入選舉活動的。而1933年當沙赫特公開對德國大工業家們表示1933年的大選將是最後一次大選之後,納粹黨終於收到了這些工業家開出的支票。
(沙赫特的老爹不是精神美華人,而是真的去過美國,只是沒能功成名就才回到德國,但依然以國際貿易為生,沙赫特是德國地域歧視鏈末端的弗里斯蘭人)
第三是因為希特勒已經成為總理,納粹黨的所有反對派實際上已經氣餒。德共此時已經計劃轉入地下堅持鬥爭,而社民黨的一些高階幹部甚至已經準備移居瑞士。面對納粹黨的暴力攻擊和流氓行為,反對黨實際上並沒有在1933年的大選裡投入太多的精力。
但是!結果如何呢?在這場幾乎兼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選裡,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拿到了多少選票呢?1727萬7千多票,是不是很驚人?那麼幾乎已經採取聽天由命的態度的納粹的反對黨拿到了多少選票呢?德共拿到484萬8千票,社民黨拿到了718萬1千票,中央黨和巴伐利亞人民黨拿到了549萬8千票。也就是說在納粹的炸彈、步槍、橡木棍子的襲擊之下,在納粹黨一擲千金的揮灑大工業家給他們的資金,動員了包括飛機、廣播、錄音在內的一切宣傳手段,而且納粹黨已經大權在握的情況下,只有1727萬人投票支援納粹黨,同時有1752萬人投票反對納粹黨。納粹黨真的是德華人民的選擇麼?
(實際上納粹黨的敵人比納粹黨要穩固的多,納粹之所以能上臺依靠的並不是選票而是民主制度之外的總統非常法)
也可能有人表示因為納粹黨已經大權在握所以很多納粹的支持者就不投票了,但是1933年3月的這次大選選民投票率高達99%。換而言之當時所有人都認識到魏瑪共和國已經到了最後關頭,所以除了極少數人之外大家都去了投票站。如果不相信的話我們可以對比1932年的兩次選舉,7月31日的大選投票率是84.1%,而11月6日的投票率跌落到了80.6%。
而且如果我們把觀察的尺度放大到1932年7月31日到1933年3月5日之間的三次大選,我們會發現,1932年7月31日納粹黨自力更生取得的最好成績是1377萬9111票。而上臺執政和取得大筆政治資金甚至動用了警察和流氓組織之後,納粹黨拿到的選票也只有1727萬7183票。換而言之所有這些利好因素只給納粹帶來了349萬8027票。而反過來反對納粹的三個主要政黨的選票,面對所有這些劣勢,也不過是從1904萬9287票,跌落到1752萬8169票,只有152萬1118人不再給這三個黨投票。
從這個數字對比裡我們就可以看出反對納粹的民主派勢力其實非常鞏固,跟氣餒的黨內執行部相比這些黨的黨員和選民實際上鬥志昂揚。而相比之下納粹黨的的票數卻已經是強弩之末了。不但納粹黨是強弩之末,我們只要再對比一下1932年7月31日和11月6日兩次大選,之間納粹黨的損失,我們就可以看出,納粹的選民其實極其不穩定。7月31日的大選里納粹黨拿到了1377萬9111票,而在希特勒總統選舉失敗,又無力過半陣列閣,而興登堡又明確表示不會任命希特勒當總統內閣的總理的情況下,納粹黨在短短的98天后的第二次大選裡,就只得到11737391票。98天裡損失了204萬1720選民。比其他三個黨面對炸彈、兇殺、棍棒甚至警察的逮捕損失的還大。平均一天損失一萬選民。
(德共的準軍事組織紅色戰士聯盟,很多人都說他有點太像衝鋒隊了)
從這個事實裡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德國存在著一個幾乎接近選民的半數的堅定的反納粹勢力,而支援納粹的其實是非常不穩定的烏合之眾,少有風吹草動就會拋棄納粹黨。這也是古往今來大部分民粹政治運動的共同特徵。所以希特勒不可能在3月以後再給他的反對者第二次集會。他只能取消魏瑪共和國的民主制度。但取消民主制之後的德國實際上處在一箇中間狀態,支援希特勒執政的貴族、軍官團、大工業家和金融家還有興登堡總統其實是希望納粹黨充當皇帝復辟的打手。替皇儲威廉也就是保皇黨人眼中的威廉三世皇帝掃清復辟的障礙。而希特勒自己又不願意放棄權力,但此時面對軍隊和軍官團還有所有那些舊帝國的精英集團,他又沒有民主政治和選票作為合法性的依據。
(你們以為這是納粹?錯了這是支援社民黨的國旗隊!其實1933年被迫轉入地下的反納粹勢力很多,而且他們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社民黨有國旗隊,德共有紅色戰士聯盟,甚至連右翼的鋼盔團也不太服衝鋒隊,只要找到機會他們就會聯合起來發動武裝鬥爭)
所以希特勒唯一的選擇就是對外軍事冒險,如果能夠避免戰爭而擴大領土,像在萊茵非軍事區、合併奧地利、蘇臺德這些問題上那樣取得流氓外交的勝利,那麼納粹黨就能生存下去。一旦失敗了戰爭爆發,至少也可以把試圖發動政變推翻納粹黨的國防軍帶到國外,同時在戰爭狀態下避免和軍官團為了皇帝復辟的問題攤派。所以希特勒進行了1936到1939年之間一系列輕率而愚蠢的流氓外交冒險,最終把德國拖進了世界大戰。
如果我們認識到這一點那麼如果沒有希特勒,甚至僅僅是興登堡總統拒絕任命希特勒為總理,拖到1934年,納粹黨就會成為魏瑪共和國曆史上一次轉瞬即逝的民粹情緒大爆發,更不會有什麼世界大戰。
-
14 # 使用者聽松閒人
德國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可日爾曼人的普魯士精神還在。19世紀德意志境內最強大的邦國透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的勝利統一了北德意志邦聯和巴伐利亞。1871年,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宮加冕成了皇帝。
德國日爾曼民族的祖先如此"輝煌",靠著侵佔別國建立起了強大的北德意志邦聯。無疑,日爾曼民族視祖上的"輝煌"為驕傲,並將這種驕傲看作是一種"精神"即普魯士精神。希特勒的骨子裡就有深刻的"普魯士精神"。正因為普魯士具備的是擴張野心,且由這種精神強化著日爾曼人的心靈,在這種基礎上,德國當時民眾的心理根本沒有擺脫普魯士精神的教化,因此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思想根由也有這種思想根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了。德國國內遭到了英法的割地賠款,民眾的生活處於萬劫不復的境地,日爾曼人的精神世界受到了無從有過的摧殘,自尊性的屈辱引發了德華人的極大憤懣。無疑這個昔日曾有過"輝煌"歷史的日爾曼人必定會聯想到"普魯士精神"。正因為此,希特勒的演講極大地鼓舞了大部分民眾,希特勒抓住了民眾迫切須要改變生活環境,也抓住了民族自尊性的再次復甦心理;二戰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觸即發。(可檢視星空前期的問答:《希特勒的演講水平有多高?》)同時希特勒的演講又起到了凝集起民眾的作用。
上述,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是有其民眾根本性思想根源和德國當時國內的窘逼。加上當時歐洲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德國發動戰爭靠掠奪來改變現狀就有其的必然性和逼切性。如果沒有希特勒,只要納粹黨存在,只要日爾曼人思想上的"普魯士精神"不消除,這場戰爭早晚得爆發!只要日爾曼人中有一個領袖產生。
1943年,以美英蘇在德蘭廢除了普魯士的稱謂,從此在地圖上再也沒有了普魯士的地域名稱。
-
15 # 琅琊利劍
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發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因為德華人實在太無聊,為了給自己的生活找點樂趣,原本想著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沒想到戰爭的火越燒越旺,直接停不下來,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然而最後卻以失敗告終,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被迫簽署《凡爾賽條約》開始,就註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之後,德國在美英法等戰勝國的要求下,被迫簽署了條件非常苛刻條約,因為在山東的權益原本要轉給日本,中國沒有簽署條約,和德國另行簽署的條約,zg沒有要賠償。
《凡爾賽條約》內容包括瓜分他的海外殖民地,同時向戰勝國支付天價賠償金,德國則不被允許進出口武器重武器,更加不能生產,廢除義務兵制度,戰列艦的數量要在控制範圍之內,空軍海軍受到嚴格限制,重工業工廠也被佔領,德國還要把領土割讓出去,整個德國籠罩在悲傷絕望的情緒中。
德華人心中早就已經埋下了復仇的種子,一旦條件成熟,二戰勢在必行。 德國的當時的情況,註定了必須得有一個強權人物出現,就算不是希特勒,也會是其他人, 這個人會把德華人心中的怒火激發出來,帶領他們向曾經剝削德國的列強宣戰,重新找回日耳曼民族的尊嚴,德華人心中的怒火已經達到了頂點,只不過是沒有一個人把他們心中的憤怒宣洩出來。
此時希特勒的出現,他極具感染力的煽動言論正中他們下懷,他們復仇的怒火被點燃,所以對希特勒十分擁戴,無論是誰,只要能讓他們復仇, 這個人就一定會受到全德華人的支援,德國國家元首代表的就是整個德意志人民的意志。
-
16 # 張大雷最有錢6699
假如沒有希特勒,二戰不可能爆發。一戰德國的失敗,割地賠款,一時間,德國經濟走到了衰退頻臨崩潰的境地,工人大量失業,民眾生活水平不斷下降,此時的希特勒,以我們要生存,我們要工作為名,煽動民眾報一戰戰敗之仇,藉此機會,屠殺聰明、手工製造技術發達、控制著德國經濟主體的猶太人,二戰徹底鋪開。
-
17 # 蘇州律師杜哥
具體的歷史是由一系列偶然構成的,希特勒是一個偶然的極端存在,沒有他,至少在那個歷史時期不會發生歐洲大戰。(日本挑起的東方戰事可能依然發生,算不算二戰?)
但人類有爭強好鬥的天性,也有爭奪資源的需要,所以人類的戰爭是必然的,每隔一段時間就可能發生大戰,所以即使沒有德國和日本,也會有人類之間的大戰,一次、二次、三次,無窮匱也!
-
18 # 大白的日常生活
P社的鋼4,有一個MOD叫“KR”,簡單說就是如果一戰德國打贏了,世界會怎麼樣。
如果一戰打贏了,一戰裡做大頭兵的小鬍子就做不了元首,所以就沒有小鬍子了。
德皇威廉二世仍然在位,將會在比利時成立自己的公國,因為比利時是協約國戰敗。
法國大機率會因為大戰的失利,進入革命潮,變成法蘭西公社,雖然是革命主義,但是還是會和英國一起在“第三國際”裡面。
奧匈帝國,由於歐洲民族主義的逐漸覺醒,在歐洲還是分裂成了若干個小國,但是由於舊同盟還在,奧地利還是會在哈布斯堡王室的帶領下,捲土重來,把整個巴爾幹半島納入自己的版圖。
義大利由於一戰後期的反水,很可能被分裂成若干個小國,而且位於羅馬的教宗很可能也會獨立出來。
由於,一戰的革命主義覺醒並不完善,所以沙俄和中國也不會有更多的運動和革命。俄國很可能走上法西斯政權。
而中國很可能還是軍閥割據,但由於德皇的勝利,1936年溥儀可能也會在德皇的影響下繼續君主立憲制。而中國的眾多口岸,仍然受德國和日本控制。
逐漸強盛的日本,肯定還是要在亞洲實行侵略政策的,而軍閥也會在日本和德國之間來回遊走。
越南作為法國的殖民地,將會屬於德國,德日在亞洲的矛盾將越來越激化。
美國可能會像西班牙一樣,面對經濟危機後內部分裂,再次進行內戰。
說得夠具體了吧~這麼看第二次戰爭應該還是會爆發,只不過對立國家變成了德日,法德。
-
19 # 無花觀主
肯定會爆發,這是毫無疑問的。法國元帥富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就說過:戰爭並沒有結束,現在不過是延期開戰罷了。
-
20 # 歷史區旅法師
19世紀就是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的時代,世界大戰就是新興國家打破英法體系的戰爭。
一戰是這場世界大戰的上半場,二戰是下半場。
有沒有希特勒,世界格局在當時都是不可調和的。
蘇聯作為一個讓所有歐美資本恐懼的國家正在崛起,歐美不可能視而不見,日本的擴張慾望已經控制不住了,就像吸毒一樣日本無法拒絕戰爭,戰敗的德國承受著鉅額的賠款,經濟危機又是雪上加霜,法德的世仇,燃燒在整個德意志文化圈的民族主義情緒,美國尋找著取代英國的機會,義大利的領頭人是個希望恢復羅馬帝國的狂人……
一旦這樣的摩擦和矛盾變多,就會形成站隊,站好隊了的國家集團就會開打。
就算沒有納粹上臺,德共要是上臺了情況就會更好嘛?
不存在的。
回覆列表
沒有希特勒也會爆發戰爭,只是可能不是從德國,
也許會從義大利,會從日本,會從波蘭,會從英國,當時這些國家都有問題,只是誰先出事的問題。
戰爭最早是從波蘭義大利發端的。從日本算就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