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詞名句鑑賞
-
2 # 阿祥79874
應邀簡答:本人不懂樂器。樂器的演奏技巧無從談起。只知道嗩吶是古老的民族樂器。適合紅白喜事的場合演奏。有渾厚的高低音,有強烈的感染力……
-
3 # 民謠是態度
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 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製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在臺灣民間稱為鼓吹;在廣東地區又被稱為嘀嗒,是廣東“八音”樂器中的一種。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髮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西晉時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
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明代武將戚繼光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明代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什麼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後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 到了近現代,嗩吶成為中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
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4 # 穿越再現彼岸
小時候,一聽到嗩吶聲就知道周邊的村子裡有事情發生了,最多猜測是哪村哪家娶媳婦了,或者那村哪家老人過世了。嗩吶聲音高亢,穿透力特別強,幾里地之外就能聽到它的聲音。最讓人難忘的是有嗩吶藝人居然手足並用,自己一個人負責幾種樂器,而且能用鼻子吹嗩吶,來觀看的人非常多。現在在農村幾乎看不到、聽不到了!
上高中時,我們的音樂老師的專業主修樂器是嗩吶,他喜歡每天傍晚吹一段時間,據說和老婆吵架之後就會出現這種情況,用音樂抒發自己的感情。嗩吶的聲音全學校都能聽得到,成了學校生活的回憶之一了。(嗩吶吹奏圖,遍及全國各地的人都有吹奏,大都聚集在民間。)
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納入中國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舶來品——嗩吶。嗩吶傳入中國據考證最早在公元三世紀,是由波斯、阿拉伯地區傳入我國的新疆地區,波斯語原名SURNA(suona horn,英文),音譯過來就是嗩吶,在傳播的過程中,在各地形成不同的稱呼,嗩吶的其他名稱有滴答、喇叭、鼓吹、蘇爾奈、銷吶、鎖奈、唆哪,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區域的名稱也各自不同。
嗩吶傳入中國在三世紀是有確鑿依據的,主要依據是西晉時期的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中第38石窟中的壁畫,壁畫中的人物有吹奏嗩吶樂器的形象,這直接證明嗩吶傳入中國新疆地區最晚在公元三世紀前後,當時新疆等地已經開始有吹奏嗩吶的人物出現了。
嗩吶正式傳入中原地區是在金、元時期,這些王朝的統治轄區比較廣闊,和西域文化交流也比較頻繁,逐漸由少數民族統治區傳入中原漢文化圈。(克孜爾石窟圖,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有嗩吶吹奏壁畫,壁畫作於公元三世紀)
嗩吶的其他功能。嗩吶在金、元傳入中原地區,其聲音高亢、穿透力強、傳播比較遠,嗩吶一出眾樂器被他壓制,可謂技壓群雄了。不過嗩吶的這個特色卻被金、元的軍事將領們看到了其作用所在,可以用嗩吶來發布號令,命令軍隊統一行動。古代指揮軍隊一般用旗幟、其次用聲音,如遇到黑夜、大霧、大雪等特殊天氣情況時,嗩吶傳達命令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據戚繼光所編著的《紀效新書·武備志》中稱:
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嗩吶就是軍中的號角、命令,這也是沿用了金元時期的軍中規則了,也是古代的軍號。
更有明朝時期的詩詞中對嗩吶也有非常詳細的記載: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什麼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朝天子.詠喇叭》)
這首詞中所說的喇叭、嗩吶就是樂器了,詞中所記載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明朝明武宗時期的宦官們為明武宗朱厚照修建一些隱藏的軍事基地,這些基地就是寺廟,這些寺廟坐落在北京周邊,遍佈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地。負責修建這些軍事基地——寺廟的宦官們,到各地徵收稅賦、勞役之時,宦官隊伍鳴鑼開道的樂器就是嗩吶,高亢、穿透力強,這也就告訴到達地的官、軍、民做好迎接準備,宦官大爺馬上來徵收東西了!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毛澤東《憶秦娥 婁山關》)
毛澤東在這首詞中也提到了喇叭,其實喇叭也是軍號!(吹嗩吶雕塑)
嗩吶除了普通樂器之外,還兼有軍號、鳴鑼開道顯示官威的作用了!
獨佔鰲頭之嗩吶。嗩吶的聲音太高亢,嗩吶一出,群雄低首,因此這些樂器們都不願意和嗩吶配合,它太搶耳了!因此很多人不喜歡嗩吶這種樂器,認為它是“下里巴人”,不是什麼“陽春白雪”。
在民間,嗩吶的地位尤其崇高,一般一個普通人從出生到去世也就那麼幾次能夠聽到自己的嗩吶聲音,第一次是父母結婚(尚未出生)、第二次是出生(聽不懂)、第三次就是去世了(聽不到了),因此,才有申屠佳穎所寫的如下詩篇,感動人心:
初聞不識嗩吶意,再聽已是棺中人。
黃泉路上人消瘦,望鄉臺上憶前塵。
奈河橋上渡殘魂,孟湯一碗忘前生!
(百鳥朝鳳圖,嗩吶名曲有《百鳥朝鳳》)嗩吶吹奏的時普通人的一生,必須響亮! -
5 # 火雲音樂邪神
有圈子的地方,就有鄙視鏈,音樂圈也不能倖免。無論是與鋼琴小提琴比,還是跟吉他架子鼓比,中國民族樂器的地位都比較尷尬。一方面,民樂頗有幾分處廟堂之高的意思,說起來都是民族自豪感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這些樂器如今民間不聽不奏,實在沒有多熟悉。2017年有一部電影叫《閃光少女》,編劇是以《失戀33天》成名的鮑鯨鯨。她在採訪中談起,自己曾學了十年的民樂,在學校裡處於鄙視鏈末端,總被學西洋樂的同學欺負,這個故事,有幾分“想替14歲的鮑鯨鯨報仇”。電影中的主角也是被瞧不起的民樂學生,對面陣營甚至有這樣一句臺詞:“音樂可是分階級的。”這部電影貢獻了一個名場面,民樂學生和西洋樂學生大混戰,用揚琴、二胡、琵琶等民族樂器,對戰鋼琴、小提琴、豎琴等西洋樂器,你來我往,火花四濺。不難猜到故事的走向。《德彪西第一號阿拉伯風華麗曲》也好,《野蜂飛舞》也好,嗩吶一出場,鬥琴就基本結束了,西洋樂器壓不住也跟不上。嗩吶向來有“樂器界流氓”之稱,其聲之嘹亮高亢,響起來八個單簧管都壓不住。坊間傳聞,音樂學校考試現場,但凡來了吹嗩吶的,另闢單獨考場,不然整棟樓的學生都別想考試了。論搶C位,好像真沒哪個樂器是嗩吶的對手。聽起來彪悍,但在現實裡,嗩吶的形象總離不開婚喪嫁娶。就連電影裡這段鬥琴,也被戲稱為“金色大廳VS紅白喜事”。就算同為民樂,與古琴、琵琶這些樂器相比,嗩吶的形象也要遜色些許。嗩吶與老百姓的關係要更為親密,但或許也正是因此,它在百姓心中始終無法得到高貴的名聲。說起其他民族樂器,有“高山流水”,有“朱弦玉磬”,有“伯壎仲篪”,個個優雅矜持,輪到嗩吶,立刻畫風突變:這首《詠喇叭》作於明朝正德年間,正是嗩吶最風行的時候,從出生到頭七,一個人的一生,都能在嗩吶聲裡走完。可是不稀奇了,也就俗氣了,古也罷今也罷,這一點總是顛撲不破。
-
6 # DJ之家
Hello,大家好,我是(韓風現場)是一名音樂優質領域創作者。我熱愛音樂,喜歡跳舞
-
7 # 天中煙香
我瞭解的不多,印象當中嗩吶好像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就應該是從外面傳入的,然後現在好像有個人發明了一個什麼簧片之類的東西,使嗩吶的聲音,聽起來比原來更好聽。
-
8 # 蝦扯音樂秀
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
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製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在臺灣民間稱為鼓吹;在廣東地區又被稱為嘀嗒 [1] ,是廣東“八音”樂器中的一種。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髮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嗩吶由哨、氣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構成。在木製的錐形管上開八孔(前七後一),管的上端裝有細銅管,銅管上端套有雙簧的葦哨,木管上端有一銅質的碗狀擴音器。嗩吶雖有八孔,但第七孔音與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與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傳統嗩吶的管身一共有八個孔,分別由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來按(慣用手不同者可換左右),以控制音高。發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蘆葦制的哨子(亦即簧片),用力吹氣使之振動發聲,經過木頭管身以及金屬碗的振動及擴音,成為嗩吶發出來的聲音。
傳統嗩吶的常用音域為十七度音其音域由低音A至高音A(高音B偶爾使用,但很難吹出)。
現代改良的加鍵嗩吶,增加了按鍵及半音孔,以增加音域和穩定音準。常見的加鍵中音嗩吶,常用音域一般為十八度音。
D調高音嗩吶用高音譜表按實際音高記譜。它的總音域為a(1)-b(3),樂隊中的常用音域為a(1)-d(3)。
嗩吶的最大特色,在於其能以嘴巴控制哨子作出音量、音高、音色的變化,以及各種技巧的運用。
-
9 # NO160962515
這還真不瞭解,在我印象中,它能帶給人極度的喜慶,也能讓人進去低谷的悲哀。中國名族品牌之一,應該得到傳承和延續!
-
10 # 依然范特西l
百般樂器,嗩吶為王,不是昇天,就是拜堂,千年琵琶,萬年箏,一把二胡拉一生。嗩吶一響全劇終,曲一響,布一蓋,全村老小等上菜,走的走,抬的抬,後面跟著一片白。棺一抬,土一埋,親朋好友哭起來,鞭炮響,嗩吶吹,前面抬,後面追,初聞不知嗩吶意,再聞已是棺中人。兩耳不聞棺外事,一心只蹦黃泉迪,一路嗨到閻王殿,從此人間不留戀。
嗩吶[suǒ nà]
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
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製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在臺灣民間稱為鼓吹;在廣東地區又被稱為嘀嗒[1],是廣東“八音”樂器中的一種。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髮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中文名
嗩吶
外文名
suona horn(英)、suona(意)
別名
嘀嗒
俗名
喇叭
應用學科
音樂學、音樂表演等
歷史沿革
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
西晉時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
在金、元時期,傳到中國中原地區。曾譯作“鎖吶”“銷吶”“蘇爾奈”“鎖奈”“唆哪”等名。
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明代武將戚繼光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明代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什麼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後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
到了清代,嗩吶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
到了近現代,嗩吶成為中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
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廣東地區,嗩吶又被稱為嘀嗒。
-
11 # 正步音樂
木質的錐形管上一共有八個孔,音色明亮,音量大,有這麼一段話:三年笛子五年蕭,一把二胡拉斷腰;千年琵琶萬年箏,一隻嗩吶吹一生。
由五部分構成,可以吹出半音階和十二音體系。屬於民族樂器。
-
12 # 使用者5377279167
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 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製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在臺灣民間稱為鼓吹;在廣東地區又被稱為嘀嗒,是廣東“八音”樂器中的一種。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髮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西晉時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
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明代武將戚繼光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明代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什麼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後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 到了近現代,嗩吶成為中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
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13 # 山東炒家
我對嗩吶還是有一定見解的
說來話長,樂器流氓,嗩吶為王,不是昇天就是拜堂,它能把你送入洞房,也能把你吹上天堂,沒有嗩吶迎不來的妻,也沒有嗩吶送不走的魂,沒有嗩吶揭不起的紅布,也沒有嗩吶壓不下的白布,一曲終成眷屬,一曲逝者安息,他能把你從滿月吹到頭七,讓鞭炮伴奏讓鋼琴哭泣,躺著聽嗩吶,站起來上班,站不起來就上山,眼一閉布一蓋,親戚朋友等上菜,嘴一抹筷一扔,全村老少齊出徵,走的走抬的抬,身後跟著一片白,到那時候就會明白初聞不知嗩吶音,再聽已是棺中人,一曲嗩吶吹斷魂,黃泉路上它不回頭啊!!!
回覆列表
身邊有人出生過滿月,結婚或者有人去世,過紅白事的時候都會用到嗩吶。幾乎可以說嗩吶聲伴隨著人的一生。所以有人形象的形容嗩吶:百般樂器,嗩吶為王,不是昇天,就是拜堂,千年琵琶,萬年箏,一把二胡拉一生,嗩吶一響全劇終。曲一響,布一蓋,全村老小等上菜,走的走,抬的抬,後面跟著一片白。棺一抬,土一埋,親朋好友舉起來。
初聞不是嗩吶聲,我們第一次聽嗩吶的聲音是自己剛出生時擺的滿月酒上;再聽已是棺中人,最後一次聽嗩吶的聲音是自己去世之後的葬禮上。
嗩吶的聲音很有穿透力,現在,陝北地區依然沿用這樣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