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曦曦觀史

    初初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頭腦閃過的一個念頭,就是萬曆皇帝是一個很可憐的人。

    萬曆皇帝10歲即位,面對剛剛執政的政權,萬曆皇帝必然需要仰仗一些大臣,而最值得說道的就是大臣張居正。

    這位萬曆年間的首輔大臣張居正,在其擔任內閣首輔的十多年之間,憑藉自己的政治手腕、過人的戰略眼光,可謂是名利雙收。

    萬曆皇帝統治大明朝整整四十八年之久,但是身為皇帝,在他執政的這四十多年裡,幾乎是譭譽參半,這主要是因為他被身邊最親密的人欺騙。

    萬曆皇帝在執政初期將所有的信任給了首輔張居正和大伴馮保,但是這兩個人卻一直合起夥來欺騙自己。

    在萬曆皇帝發現這些密謀和欺騙之後,由此而來的信任危機,讓萬曆皇帝覺得這世間沒有一個人可以信賴、倚靠。

    在萬曆皇帝年幼的時候,他便尊敬這位不苟言笑、恪守原則的首輔大臣張居正。雖然張居正對自己有很多的要求,要求自己在學習上勤學奮進,在生活上克己復禮,在政事上勤勤懇懇,但是他卻很很信賴這位言行一致的首輔大臣。

    因為他推行的政策,緩解了社會矛盾、加強了政治統治,穩定了明朝的統治基礎,所以他將張居正作為學習的榜樣,他希望有朝一日,他可以成為張先生那樣的有為的君主。

    因此,萬曆皇帝長大後,他實施了很多的政策,包括推行一條鞭法、下令治理黃河、實施新的賦稅政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階級矛盾,所以萬曆皇帝的前半生得到了很多百信、官員的愛戴。

    只是天有不測風雲,張居正離開了人世。而萬曆皇帝的心情卻是很複雜的一方面他不用再束縛在張先生的要求裡,但是另一方面,他不會再有一位像張居正這樣有智慧的肱骨大臣了,萬曆皇帝的心情還是很低落的。

    但是在張居正死後半年,萬曆皇帝卻轉變了態度,他慶幸張居正離開了人世,否則自己還將被張居正玩弄於股掌之下。

    大量的證據顯示,張居正在擔任首輔期間,縱容僕役欺辱縉紳、收受賄賂、任用私人、獨攬大權,所以很多的大臣聯名上奏,要求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的生前身後名。

    兩年之後,萬曆皇帝平衡了諸多的利弊,他決定對張居正實施清算,褫奪了張居正的所有榮譽,並且流放了張居正的家人。

    但是這一清算,卻改變了萬曆皇帝的一生。

    萬曆皇帝發現,他一生敬重的首輔張居正,實際上卻是一個虛情假意的騙子,他生前對自己要求嚴格,但是他卻並不遵守,他把自己當做他手握重權的棋子,這讓萬曆皇帝失望透頂。

    他看透了這世間的所有虛假,他原本想要成為張居正那樣恪守原則的人,現在他卻不齒成為張居正這樣的人。

    而萬曆皇帝的後半生,他一直把自己放到溫柔鄉里;他深居後宮二十多年,不曾接見一位大臣;他固執己見想要立常洵為太子,不顧所有的大臣勸諫,只是當時的文官集團已經足夠有實力獨擋一面,就算萬曆皇帝撂挑子不幹了,他們也還是能夠讓這個國家正常運轉。

    所以,萬曆皇帝對整個世界都採取一種漠然的態度,他逐漸心灰意冷,對很多的事情都採取長期消極怠工的態度。

    因此,我一直覺得萬曆皇帝是一個極其可憐的人,他在受到張居正的背叛之後,發現整個社會都是一片虛假,他漸漸對這個皇位沒有了興趣,也漸漸發現他始終被這個文官集團所操縱。

    所以,他不在對這個政治機器抱有希望了,萬曆皇帝漸漸心灰意冷,他的前半生的功績和後半生的享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2 # 老都

    聊起萬曆,不能不提兩個人:張居正和鄭貴妃。

    虛歲十歲登基時朝廷由張居正一手遮天。他還是萬曆的老師,他的生母對張居正也唯命是從,還有個大太監也是站在張居正那邊。

    從十歲起他以至高無上的地位受著三個成年人的嚴格管控卻沒有一個能夠傾訴的物件。明明是臣下的老師對他嚴厲有加,偶爾練習一下書法都被厲聲呵斥!雖然朝政在張首輔的領導下蒸蒸日上,但對萬曆皇帝來說可謂是孤獨壓抑的少年-青年時代。內心深處埋下了對文官集團的極大厭惡。

    由此形成的陰鬱的性格,導致他的後宮也冷冰冰。他的眼裡那些妃嬪無非都是行屍走肉。但有一天留宿鄭貴妃宮,他隨口哼唱出《西廂記》的一段詞,沒想到鄭貴妃立刻完整地接下了下一段。萬曆驚喜不已。

    此後萬曆與鄭貴妃開始了模範式先結婚後談戀愛,他對鄭貴妃的愛可以說至死不渝。然後鄭貴妃給他生下了老三朱常洵(洛陽福王)。

    愛屋及烏,他想立老三為太子。卻遭到了文臣集團的抵死反抗,於是有了14年的國本之爭,萬曆最終輸給了前仆後繼的文臣集團。不上朝!萬曆早就不想看到那些一臉忠義的大臣們了。

    張居正剛死去的一兩年萬曆還是一度雄心勃發的,但國本之爭隨後開始,他就開始了怠工。

    他在位時努爾哈赤已然崛起,三大徵掏空了國庫,文臣不僅和皇帝鬥,自己還分成“東林黨”、“浙黨”、……等內耗不已。

    是一個可憐的人。

  • 3 # 方夢白

    萬曆(1573年-1620年七月)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是明朝最長的年號,共用了48年。

    評價萬曆皇帝,要分三個階段看。

    第一個階段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剛登基到萬曆十年,名相張居正逝世。

    第二階段是萬曆親政,親自主持了萬曆三大徵。

    第三階段是三大徵後,萬曆的懶政時期,基本不再聽政。

    第一階段,在生母李太后和張居正的嚴厲督促下,勤於學習,用功刻苦。

    這個階段萬曆也極其信任張居正,對張居正推行的萬曆新政十分支援。所以,萬曆前十年,明朝出現了一片中興的景象。無是清丈全國田畝;再就是推廣“一條鞭法”。全國的經濟狀況出現重大改善,政治面貌也煥然一新。

    不過,這一階段,在萬曆剛即位不久,當時的三大顧命大臣高拱和張居正間的爭權也讓萬曆深深體會到,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

    張居正推倒高拱後,加上萬歷皇帝的信任,張居正的權力已經是專權。萬曆皇帝也體會到了張居正幾乎震主的權力威脅。所以對張居正也漸生怨念,終於在張居正死後兩年,萬曆親自下旨抄了張居正的家。

    第二階段,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親自主政,他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

    先後展開了三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分別是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明軍雖然三次戰役都取得了勝利,但是,國庫消耗極大。

    第三階段,萬曆皇帝開始沉溺酒色,荒廢朝政。

    萬曆十四年,萬曆皇帝因為寵愛鄭貴妃,想扶立他與鄭貴妃的兒子福王朱常洵為太子,從而與內閣形成了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而朝廷中也漸漸演變出越來越多的黨派,黨派林立,互相傾軋。

    就是因為立太子之事萬曆皇帝和內閣爭持不下,最後居然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上朝,不批奏章,不接見大臣,致使朝廷政務荒廢。

    萬曆皇帝,為了寵溺鄭貴妃和福王朱常洵,開始不斷斂財,到遼東開礦、徵稅。弄得遼東民心大亂。

    萬曆皇帝在不理朝政的三十年間,遼東的後金反而開始崛起,對明朝開始動兵。明朝在遼東對後金的幾場主要戰爭大敗後,後金竟演變成了明朝致命的威脅。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三月,萬曆皇帝在長期縱情酒色,內憂外患之下,終於一病不起。

    朱翊鈞是明朝所有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前面十年有張居正輔助,勵精圖治,奮發圖強,已有中興之象。後期親政之後,不理朝政,貪權貪財貪色,終致明朝衰弱,將明朝推入深淵。所以有史論家認為“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萬曆帝)”。

  • 4 # 薰泣絳石

    一位有爭議的有為之君。人們談到明朝的歷史,大都以為萬曆皇帝對明朝走向滅亡負有重大責任,認為明朝“實亡於萬曆”。這是美國學者黃仁宇帶的節奏。那麼,萬曆皇帝真是黃仁宇所描繪的那樣嗎?

    萬曆皇帝即朱翊鈞。穆宗三子。帝號明神宗。生於公元1563年,卒於1625年。明朝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被先皇穆宗立為皇太子。朱翊鈞十歲即皇帝位,年號萬曆。

    登基伊始,萬曆皇帝曾釋出謹天戒、任賢能、親賢臣、遠嬖佞、明嘗罰、謹出入、慎起居、節飲食、收放心、存敬畏、納忠言、節財用十二事於座右,以自警。

    執政初期,重用張居正。針對官僚作風和文牘主義,實行“考成法”。支援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對外軍事也接連獲勝,朝廷呈現中興氣象,締造了歷史上的“萬曆中興”。

    萬曆二十年,開啟著名的“三大徵”模式。清算權臣張居正後,萬曆皇帝開始親政,並先後在明王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鞏固了漢家疆土。後世有說明軍雖均獲勝,但軍費消耗甚鉅。事實上,三大徵實際軍費由內帑和太倉庫銀足額撥發,三大徵結束後,內帑和太倉庫仍有存銀。

    萬曆十四年,因疲於應對黨爭,開始怠政。同年十一月,萬曆皇帝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身體虛弱,每況愈下。因此,朱翊鈞執政中後期,幾乎很少上朝。他處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透過諭旨的形式向下面傳遞。

    不過,萬曆皇帝怠政期間,似乎進化成了“財奴”。為了增加內庫的內帑,萬曆皇帝開始透過派遣礦使向各地徵收礦稅銀,結果出現高淮辱遼、楊榮亂滇兩大事件,使之成為萬曆一朝的最大弊政,致使民變四起,倭寇、清兵為患,也成了後世攻擊萬曆皇帝拖垮明朝的一大例證。

    儘管如此,萬曆皇帝卻是我國封建史上最具國際視野的君王。萬曆年間,西方傳教士紛紛來華傳播基督教,使得中西之間文化上得到交流。

    萬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601年1月25日),萬曆皇帝召見了教皇國(今梵蒂岡)傳教士利瑪竇,下詔允許利瑪竇等人長居北京。

    萬曆三十年,萬曆皇帝在反覆閱覽了利瑪竇進呈的《萬國圖志》和《地球大觀》後,下旨命工部營繕司員外郎李之藻和利瑪竇共同繪製以大明為中心的世界地圖,即後來的《大明坤輿萬國全圖》

    萬曆四十七年,十月十四日(1619年9月1日),俄國彼德林使團到達北京,由於未帶供品,也無國書,萬曆皇帝沒有接見他們,但下旨允許他們在中國進行貿易。使團在北京停留了一個多月,於10月11日離開返回俄國,帶回了一份萬曆皇帝的回信。

    萬曆皇帝執政48年之久。雖沒有明太祖、明成祖那樣的雄才大略,但相比沉迷煉丹修道昏庸老朽的明世宗,即便執政晚期有沉溺酒色財貨、怠政懶朝之嫌,萬曆皇帝亦非平庸之輩。近三十年“萬事不理”,卻沒有宦官之亂,也沒有外戚干政,也沒有嚴嵩這樣的奸臣,朝內黨爭也有所控制。而且他不盲目保守,接納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培養了李之藻、徐光啟、邢雲路等具備早期先進科學思想的中國科學家。正如《劍橋中國明代史》評價的那樣:按照他時代的標準,萬曆皇帝仍然博聞廣識

  • 5 # 聊以自娛2

    大明王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在歷史上的標籤多為“二十八年不上朝的皇帝”。或是學術界多以“明實亡於萬曆”作為對其一生的蓋棺定論。柏楊說他:“世界上再找不出這種政治形態,關門緊閉,人們無法進去,奏章投進去如同投進了墳墓,得不到任何的迴音。人民的號哭,官員的焦急,如火如荼的民變軍變,遍地的詬詈罵聲和反抗暴政的革命,朱翊鈞都無動於衷。明政府現在已成了一個斷頭的殭屍”。這個不公平的,萬曆皇帝真是這麼不堪嗎?我認為不是,至少前半生不是。下面就談談萬曆皇帝朱翊鈞,請讀者自己去評判吧!

    朱翊鈞(萬曆帝,1563 -1620年),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朱翊鈞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1572年,朱翊鈞即位大統,年號萬曆,在位共48年。前十年,勤於政務,支援張居正改革。1620年,明神宗朱翊鈞崩,終年56歲,廟號神宗,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明穆宗朱載垕共有四子,長子朱翊釴、次子朱翊鈐,俱早亡。朱翊鈞是明穆宗的第三子。四子朱翊鏐與朱翊鈞同為李氏所生。朱翊鈞小時候沒有名字,隆慶元年(1567),明穆宗朱載垕繼位,廷臣上疏請立皇太子,明穆宗才為他賜名“朱翊鈞”,並立為太子。皇太子就是未來的皇帝,需要將來治國理民,所以應該從小接受教育,瞭解治國的經驗教訓,熟悉朝章典故,掌握駕馭臣民的本領。朱翊鈞雖然年幼,卻懂得這個道理。明穆宗任命張居正等大臣為教官,輔導他讀書。朱翊鈞學習也很用功。

    明神宗朱翊鈞的生母李太后身世卑微,原是宮女出生,後來母以子貴才晉升為貴妃的。李氏教子非常嚴格。朱翊鈞小時候稍有懈怠,李太后就讓他在自己面前長跪。每次遇到講筵的時候,李太后都令經筵講官當面親授。

    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朱載垕駕崩,十歲的朱翊鈞繼位,由於高拱與太監馮保不和。高拱離任宰輔,由張居正接任。朱翊鈞將內廷的事務託給馮保,朝中大事悉歸張居正。朱翊鈞從思想上到行動上,全力支援張居正,合力進行改革,推行“萬曆新政”。清丈全國田畝;推廣“一條鞭法”。 在朱翊鈞的大力支援下,張居正在政治上、經濟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狀況也大為改善。扭轉了正德、嘉靖兩朝以來的經濟頹勢。

    萬曆十一年(1583年),明神宗朱翊鈞真正掌握大權,熱心朝政,希望勵精圖治,第二年,京城一帶大旱,朱翊鈞不辭勞苦,每天與百官頂著烈日,往返近40裡,到南郊祈雨。任用徐貞明為少卿,帶來百姓興修水利、疏浚渠道,三年時間,開墾良田39000,北京城河道全部疏浚一次。

    朱翊鈞親政後,主持了明王朝著名的“萬曆三大徵”。先後在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是:萬曆二十年(1592年),明名將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明大臣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為鞏固和擴大大明王朝疆域、維護藩屬利益做出了巨大貢獻。外交方面也頗有建樹:西方傳教士紛紛來華傳播基督教,使得中、西之間文化上得到交流、發展。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向朱翊鈞進呈自鳴鐘、聖經、《萬國圖志》、大西洋琴等方物。荷蘭約道庫斯·洪第烏斯編制的萬曆三十八年明朝版地圖。

    萬曆十四年(1586年),朱翊鈞開始沉湎於酒色、荒於政事。特別是在“萬曆三大徵”以後,就基本不臨朝理政了。對於大臣們的奏章,他就更不感興趣,也不再接見朝臣。後來索性二十多年做到了“八不”。即:“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最後終了一生。儘管他不理朝政,萬曆一朝,沒有出現宦官之亂,也沒有出現外戚干政,更沒有出現嚴嵩這樣的奸臣。你說怪不怪?

    明代歷史以萬曆紀元的時間為準,朱翊鈞是明代歷史中在位最久的皇帝,持續將近48年之久。 明神宗在位期間,前十年奮發圖強,中間十年由勤變懶,後近三十年“萬事不理”。中國歷史對萬曆皇帝評價不高。外國曆史卻把明神宗朱翊鈞評價較高。你說怪不怪?但不管怎樣,絕不是像柏楊說的那樣一無是處。歷史也應該一分為二、辯證的看待問題不是?不知道讀者是如何評價的呢?

  • 6 # 挑戰英語打卡1000天

    萬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同時他也是明朝歷史上最懶的皇帝,曾長達二十多年不上朝。明神宗實錄裡說“明實亡於萬曆”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萬曆十年以前,大明王朝所取得的成就不能算在萬曆頭上,那是張居正用盡一生的心血換來的“萬曆中興”。張居正死後,萬曆對其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清洗和報復,張家十幾口人活活被餓死,張家家破人亡,萬曆甚至要對張居正進行鞭屍。可見萬曆“刻薄寡恩”。

    萬曆因為長子朱常洛是宮女生的,他便不喜歡,不想立他也太子,他想立他寵愛的鄭貴妃生的兒子朱常洵,但是大臣和太后不同意,這次的“國本之爭”萬曆和大臣們爭了十幾年,慢慢的萬曆感覺到當皇帝也不自由,他就開始了消極怠工,慢慢不在上早朝,而且一不上就是二十多年。

    萬曆把大臣們都當敵人,不想見他們,導致萬曆朝時期很多政府部門的工作都沒有辦法做,皇帝怠工,官員也怠,朝廷的工作處於一種馳的狀態,有的部們很久都沒有人管了,也沒有出來過問。導致整個帝國處於一種極其不正常的運作狀態。

    萬曆年間,努爾哈赤慢慢的成長並狀大,並在“薩爾滸之戰”中大敗明軍,努爾哈赤最終成長為大明的勁敵。

    萬曆年間,土地兼併日益嚴重,農民起義不斷,最終形成崇禎年間已李自成為首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最終敲響了大明王朝的喪鐘。

    萬曆雖然沒有暴君那樣對臣子進行屠殺,但是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怠政狀態,幾十年的不作為導致國家不能正常運轉,致使大明王朝最後滅亡的兩大因素都在萬曆朝形成,所以“明實亡於萬曆”!

  • 7 # 坐古談今

    看了其他朋友的回答,我想先從萬曆的廟號簡單談起,透過對“神宗”地解讀談談對他的評價。

    定陵地宮

    (1)廟號、諡號沒必要太較真

    廟號是後世給立廟或太廟建室之用,皇帝專用。許多人分不清廟號和諡號,其實我覺得也沒必要分得那麼清楚。那東西記它也沒大用。再者,它們本來就相關。廟號許多都是參考諡號定的。諡號先完備、廟號規則一直未完備,廟號參考諡號也很正常。

    以唐朝為例,從德宗開始廟號首字其實與諡號相同。肅、德、順、憲、穆、敬、文、武、宣、懿、僖、昭十二位皇帝都是參考諡號。

    透過詞典的朝代表可以看出:唐朝之前都是用諡號稱呼帝王,唐宋(遼金)元以廟號稱呼,明清以年號做稱呼。主要是為了方便,諡號越來越長、廟號重複、明清年號開始固定隨意方便。

    (2)明神宗的廟號,或“神”的諡號用於廟號,對評價他很有參考意義

    那麼,有什麼情況諡號可用“神”呢?民無能名曰神;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聖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應變遠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萬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顯仁藏用曰神;則天廣運曰神。

    我就透過對以上情況的解讀,來評價一下萬曆。“神”這個詞很貼切。

    治民無為?“無為”可是好詞兒呀!“無為”講的是順應天意。但“無為”其實也是無不為。這個和“萬曆長期不朝政”有關。有些人說上朝不上朝工作沒耽誤呀!

    但他何以能掌控天下?利用特務統治!

    不上朝肯定是不對的。首先這就割斷了與朝臣的關係。

    有些人說,萬曆時期官員少,但問題是官員少,官員僱的各種地痞流氓——衙役還多了呢。其實,危害更多。

    再比如“陰陽不測”?同樣也是好詞兒,講的是“道”的初始狀態陰陽難以區別,這個很適合解讀“國本之爭”。

    同樣,也有人說透過“國本之爭”,萬曆看出文臣多麼無可信任。其實,搞錯了物件,這件事兒本來萬曆做得就不對。為了冊立自己心儀的兒子做皇帝,與大臣們對峙十五年。皇帝從來就不是你說幹什麼,就幹什麼的職業。那就昏君桀紂。

    任何職業都是要受限制的,皇帝也是如此。當朱元璋將儒家重新樹立為“治國之思想”,並要求臣下、百姓服從儒家思想開始起,儒家和皇權之間就有了捆綁!皇帝也要遵守儒家教育。而且,廢長立幼對於漢政權來說,確實是動亂原因之一!

    同時,你既然都鬥了15年,為何不堅持下去!再堅持15年,長子估計也就被氣死、嚇死了。

    其他的就不詳述了,要不然字數太多了。

    綜上所述

    萬曆皇帝以特務統治掌控天下,致使之後閹黨霍亂天下始。儘管今人有許多人為閹黨鳴不平,但是,萬曆時期宦官為害天下也是史實。高寀以吃人腦為樂,萬曆竟然不予懲治,這怎麼說也說不過去。當然,你會說是文官汙衊。但可惜,沒有證據,沒證據的事兒,就不要說了。

    一味地批判文官、胡亂地樹立閹人和皇帝“永遠正確”的心理並不正常。

  • 8 # e_listen141814398

    你說崇禎時期東廠等特務組織地位大幅度提高權力大幅度增強。其實南明弘光朝廷馬士英也恢復了東廠等特務組織,整天就想著整人害人,大規模的報復迫害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這在傳統戲曲《桃花扇》中都能夠看出一些來。

    但萬曆時期,東廠等特務組織似乎比較鬆散,據說東廠衙門的門前都長滿了草,由於皇帝長期不上朝,官員的編制很不滿員缺額很多。百姓也敢議論國事,敏感的政治問題被排上了戲曲,正在執政的官員們也真名真姓的被寫入戲曲中,關於所謂忠與奸正與邪作為評判取捨官員的輿論環境,有點兒像歐洲國家那樣,但本質上,皇權並沒有受到削弱,後來魏忠賢當政了以後高壓態勢逐漸加強,崇禎時期,不但沒有輕鬆反而更加厲害。在萬曆時代,甚至皇帝家的國本之爭也被寫到戲曲中,皇帝想立自己喜歡的兒子當皇太子也不行,好像比後來的清朝要大膽多了,主要是皇帝不太管事兒,而且皇帝的權力也受到了很大制約。

  • 9 # 獨行山人

    萬曆皇帝,一個譭譽參半的封建帝王。有人說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說他是一代昏君。在我看來,他對歷史有貢獻,但他又親手敲響朱家王朝的喪鐘。

    一、人物介紹

    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萬曆皇帝就是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的第三個兒子。十歲時即位,五十八歲駕崩。

    二、主要成就

    萬曆皇帝十歲即位後,由母親李太后聽政,張居正輔政。即位初期,在張居正的輔佐下,實施了一系列的變革措施,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萬曆中興的局面。萬曆皇帝喜歡讀書,他讓太監把祖先的《實錄》抄出副本供他閱讀,他還要求太監在北京城收羅各個領域出版的書籍,供他閱讀。萬曆年間,明王朝三次大用兵,一是平定寧夏蒙古哱拜之亂;二是平定播州土司楊應龍之亂;三是抗倭援朝戰爭。這三場戰爭的特點是戰爭規模較大,持續的時間也比較長,困難較大。但是最終三場戰爭都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儒家學派的萬曆皇帝運籌策於圍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這是一種無為而治。所以後世有人認為萬曆皇帝的戰功超過了康熙和乾隆。

    三、飽受詬病的無為

    萬曆皇帝從小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一言一行都具有很高的道德標準,性格不瘟不火,行為中規中矩,一派仁君作風。有時候溫柔的像一個老太太。皇帝溫柔,大臣就瘋狂,他後期的不上朝,實施“靜攝”,就是躲避大臣們的口噴,對拿祖訓來進柬的言官實施冷處理。想象萬曆皇帝,一位儒家經典教育出來的帝王,不忍亂殺無辜,實施“靜攝”的悲哀。不上朝倒是也不等於不理朝政。就當時的那個時代,那種體制下,常年不上朝基本上夾斷了和多數大臣的事務溝通,同時也掐斷了和群臣的感情聯絡,使得大明王朝這臺國家機器處於半運轉狀態。

    四、最終的結局

    萬曆皇帝,人如其號,他是明朝在位最長的一位皇帝,呆的時間長,遇到的事情多,大明王朝最後滅亡的各種理由好像都能在他的身上找到端倪,所以,史學界給他定論,明朝亡於萬曆。可就這麼一位充滿爭議的皇帝,他的陵寢早早的被髮掘,一輩子的皇帝,半輩子安逸,死後卻不得安寧。“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萬曆皇帝的身後可不寂寞,讓人開了棺,還焚了屍。倒黴的萬曆。

  • 10 # 磨史作鏡

    萬曆皇帝朱翊鈞,廟號明神宗,是明朝十六帝裡的第十三個,1563年出生,1572年即位,死於1620年,在他死後24年,也就是1644年,他的孫子崇禎皇帝煤山上吊自殺,大明朝亡了。所以有“明實亡於萬曆”一說。

    要簡要評價萬曆皇帝,個人認為可以用“一二三四”幾個數字來提綱挈領說說。

    “一”是指萬曆皇帝登基的第一個十年。

    萬曆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沖齡即位,在首輔大臣、著名政治家張居正的主導下,進行了改革,稱為“萬曆新政”,明帝國有蒸蒸日上的勢頭,因此史學家有的管這段時間叫“萬曆中興”。不過好景不長,隨著張居正的去世,不但他本人被清算,家人被迫害,新政也夭折了。更為要命的是萬曆皇帝越來越懶,到執政後期乾脆28年不上朝,神宗真夠“神”的!

    “二”是指萬曆皇帝兩個兒子之間的“國本之爭”

    萬曆皇帝共有八個兒子,但是好幾個夭折的。長大成人的裡面兩個兒子最年長,一是長子朱常洛(即後來的一月天子明光宗),是一次萬曆臨幸宮女所生,他不喜歡。而另一個兒子福王朱常洵,是他寵愛的鄭貴妃所生,在鄭貴妃的枕頭風之下,萬曆想要立朱常洵為太子。廢長立幼,遭到了他母親李太后和大多數朝臣的反對,一直對峙好久,據說這也是萬曆消極怠工的一個重要原因。最終萬曆妥協了,也不上朝了。

    “三”是指萬曆年間的所謂“三大徵”

    萬曆三大徵,即三次戰爭:寧夏之役、播州(今天的遵義)之役、抗日援朝之役,都取得了勝利。前兩次是平叛,鞏固了西北西南邊疆,後一次是反抗侵略。三次戰爭反映了經過新政改革明朝還是有一定實力的,但是也耗費了老本,讓關外的滿洲漁翁得利,萬曆皇帝死前一年的1619年,明朝和後金薩爾滸之戰,明軍打敗了,此後,明朝對後金從戰略攻勢變為守勢。

    “四”指的是雒於仁上疏指責萬曆皇帝“酒色財氣”四病

    雒於仁是大理寺評事,看到皇帝老是藉口生病不上班,但是斂財美女喝酒一樣都沒耽誤,憤而上疏,指責萬曆皇帝的病其實是“酒色財氣”四種病,語氣之尖銳直接比海瑞罵嘉靖皇帝的厲害多了。萬曆皇帝當然大怒,找到大臣們一起商量怎麼處理這傢伙,不想大臣們心理覺得雒於仁說的有理,不願意加重處分,最終把雒於仁撤職了事。應該說,雒於仁說的是實話,萬曆皇帝的辯解無力!大明朝就這樣在皇帝的“四種病”中也病入膏肓了!

  • 11 # 頑石愛生活

    萬曆皇帝在位期間長期不理朝政的事情。萬曆十五年(1588年),為了躲避群臣的騷擾,萬曆宣佈實行“靜攝”,從此不上朝。許多人認為朱翊鈞長年“不朝”,是萬曆怠政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國事艱難的原因。事實上,不上朝和不理政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萬曆三大徵”的勝利就是在不上朝的時期取得的。萬曆中期後雖然不上朝,但是不上朝之後並沒有宦官干政,也沒有外戚干政,也沒有嚴嵩這樣的奸臣,朝內黨爭也有所控制,日本入侵北韓、女真入侵和梃擊案朱翊鈞都有反應,表示奏章還是有在看,並透過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朱翊鈞在位初之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開創了“萬曆中興”局面。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家疆土。 執政後期荒於政事,因無像張居正的人可以督導、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強徵礦稅亦是在位期間被稱為一大詬病,使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衰亡。

  • 12 # 慈父守中線

    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第二年改年號叫萬曆(咱們熟悉的戚繼光就是這個時代的)也就是後來我們叫的萬曆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朱翊鈞在位初之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這貨歷史上對他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吧)主持政務,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開創了“萬曆中興”局面。執政後期荒於政事,據說還有28年沒上朝的一說,萬曆皇帝之後呢整個明朝基本就廢了,又是東廠西廠,錦衣衛的(不過這時候也為好多關於錦衣衛和東廠西廠的電影提供了很好的歷史題材)反正這傢伙感覺跟乾隆差不多,前期勵精圖治,後期驕奢荒淫。反正功過都有吧,畢竟歷史上真正說勤勉的皇帝都是開國皇帝,能做到這樣已經可以了,如果說讓咱們去當說不定還沒人家做的好呢!想再去細瞭解明朝的可以去看《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也挺有意思的。還有一本專門寫萬曆的《萬曆皇帝傳》

  • 13 # O亮劍O

    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1572-1620年),明神宗在位前十年,由於年幼,由母親李太后代為聽政,太后則將一切軍政大事交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實行了一條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對外軍事也接連獲勝,朝廷呈現中興氣象,史稱萬曆中興。任賢有道親政無方的明神宗朱翊鈞,也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朱翊鈞即位時年僅10歲,由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輔政。張居正接任首輔後,在李太后的支援下,於萬曆元年(1573年)進行政治經濟改革。

    在政治上整頓吏治,實行考成法,對各級官吏進行考察,作為升遷、黜陟的依據。在軍事上整飭軍備,加強邊防,選用能征善戰、帶兵嚴格的將領,對蒙古採取安撫睦鄰政策。在經濟上清丈全國田地,推行一條鞭法,基本內容是賦役合併,化繁為簡;統一役法,攤丁入地;田租徵銀:官收官解。這稱得上是中國賦稅制度的一次大變革,促進了貨幣經濟的發展。張居正還治理黃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些措施使社會矛盾有所緩和,國勢漸見中興。

    張居正死後初期,萬曆帝尚能保持對朝政的興趣,但不久就開始怠政。他先採取非常手段,擺脫張居正、馮保和李太后的影響和控制,表現出一定的魄力和能力。但萬曆皇帝並沒有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而是居功驕傲,怠於政事,從勵精圖治到消極怠政。

    萬曆十四年後,萬曆帝就開始連續不上朝。李太后年紀漸大,對明神宗也實在無力再管束。最後萬曆帝竟三十年不上朝,只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勉強到金鑾殿上,許多朝臣都沒見過皇帝一面,導致國力衰退。

    明萬曆皇帝在位期間,朝政日趨腐敗,黨派林立,黨爭迭起。明末黨爭指明末東林黨與宦黨、浙黨之爭。明末黨爭從萬曆二十二年“京察”(考核官吏)開始,一直到弘光元年(1645),始終沒有停止過。無論是在政治問題上,還是在軍事問題上,都爭論不止。

  • 14 # 阿康同學

    在當年明月的筆下,萬曆是一個雖然不上朝,但還是一個冷眼旁觀掌控全場的人物。

    1.他喜歡讀書。他曾經讓太監到北京市面上給他買書,佛經、小說、醫書、繪本無所不讀。並下令重抄了一套歷朝《實錄》留著自己看。第一次妖書案裡鄭妃出版的那本《閨範》,也是東廠交給皇帝、皇帝賜給鄭妃的。他後期不出面參加經筵,卻讓翰林官定期把講義寫出來給他看。

    2.好面子。做過的事兒基本上沒撤回的。萬曆朝貶謫的人,基本沒有回朝的,結果神宗在位太長,據說氣得某些“君子”跳腳。萬曆三十年(1602)病危,跟首輔口授遺詔,說好了要撤回各地的礦監、稅監,結果第二天好轉了,就把這事兒取消了。

    3.對宦官頗為防範。馮保之後的司禮監掌印張宏,是絕食而死的。下一任張誠,被貶為南海子看宮牆的淨軍。少時寵信的張鯨,後來失寵,

    4.喜歡敢於任事的大臣,不喜歡大臣被彈劾之後就要辭任。有病的話把檔案拿到家裡去辦公也行,對彈劾自己的言官表示無視,但常常對彈劾大臣的言官下重手。但也不會給予過度的寵信。

  • 15 # dlymer

    萬曆前十年(1573-1583年),大學士張居正輔助神宗處理政事,更張祖制,社會經濟發展較好。20歲時,張居正逝世,朱翊鈞開始親政,有一段時間勤於政務,主持“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家疆土。後期罷朝近30年。在這一時期內,江南一帶的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全國和經濟總量達到了中國古代的巔峰,但是階級矛盾也日益加劇,文官集團的黨爭使得政治日益腐敗黑暗,東北的女真趁虛興起,因而種下了明朝滅亡的禍根。

    萬曆帝曾作為一代英主,在張居正的輔佐下,使大明王朝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他也曾窮奢極欲,橫徵暴斂,揹負了千古罵名,在他五十八歲的這一年,他終於回到了天上,他終於可以擺脫心中善與惡的鬥爭了。

  • 16 # zhangchi1209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萬曆皇帝天資不錯,張居正,申時行等人都有評價,雖多有溢美之詞,但文人的春秋筆法還是能看出些端倪。

    其次,萬曆皇帝的開局不錯,繼位時候雖年幼,但外有張居正,內有馮保,母后也比較賢德,前十年的改革,使得萬曆親政後,府庫充盈,無外患內憂,可以說萬曆好命。

    但是,凡事有利有弊,由於張居正和馮保聯手的專權,使得皇權旁落,而太后對萬曆私生活的關注,也使得萬曆的家庭生活不太和諧,所以說萬曆中後期的惰政是有原因的。

    第一 萬曆早年騎馬墜落,留下了傷殘,據說

    定陵地宮

    定陵

    後來考古的發現,萬曆的腿長度不一,所以是個跛子,這對於皇帝的威嚴多少是有損害的,所以萬曆不太願意上朝,更不願意輕易出巡。

    第二 萬曆早年張居正的專權,使得萬曆皇帝對於士大夫的虛偽認識深刻,張居正雖然號稱節儉,卻個人生活奢靡,號稱公正,卻肆意打壓異己。萬曆皇帝一朝,始終對士大夫表現出了不信任,君臣心結很重,故而惰政也是一種抗爭。

    第三 萬曆的皇后王氏,早年是太后宮裡的婢女,一次意外臨幸後,萬曆便不再關注,即使懷孕了,萬曆還不願意認賬,因此被太后申飭,等長子出生後,卻長時間不冊立皇后,只是在群臣太后的一再堅持下才冊立皇后,但對他們母子極為冷淡,太子之位也不早早確立,可謂薄情。另一方面,萬曆又是個專情的人,寵愛鄭貴妃前後不下30餘年,對鄭貴妃所出也是寵愛有加,尤其是福王,萬曆特別喜愛,明眼人都能看出他是想傳位給福王,行廢長立幼之事,於是國本之爭開始了,前後20餘年,萬曆最終妥協,立王皇后所出長子為太子,但大明付出的代價卻是皇帝故意惰政,甚至不補缺官員,帝國在不斷地內耗中沉淪。

    所以如何評價萬曆是個很複雜的事情,萬曆惰政,但並未放鬆權柄,內廷外臣基本都在掌控之中,朝中黨爭始終在一個可控範圍,太監權利擴大,但也能收到節制,在對外軍事上的三大徵,分別為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北韓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有人說這三大徵靡費甚多,是萬曆好大喜功的表現,迂腐啊,其實這三場大戰都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所以說萬曆絕不是所謂昏君,其性格里的弱點也明顯,心胸狹窄,好斂財,作為個大地主,萬曆是合格的,但是作為皇帝,卻顯得小家子氣。晚年其在應對遼東局勢上的失算,做大了後金,直接導致了數十年後明王朝的滅亡,明亡於萬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最後我總結如下,萬曆皇帝早年喪父,張居正是其成長中類似父親那樣的榜樣,可是榜樣的塌陷,壞了萬曆的心態,母親對於婚姻生活的干預,埋下了國本之爭的禍端,大臣們與皇帝的國本之爭,耗盡了皇帝的精力,家庭生活的不美滿和遺憾,摧毀了皇帝的雄心壯志,萬曆終究是一個缺愛的人,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一個不合格的丈夫,父親,一個聰明但自私的人,也是一個可憐的皇帝,他臨死見不到心愛的兒子,死後甚至不能和心愛的女人葬在一起。我們在以歷史客觀眼神冷漠地看待他時,請不要忘記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收起

  • 17 # 老樊說史

    萬曆皇帝朱翊鈞根本不具備做一個帝王的基本素質。他的上位水到渠成,朝廷環境優於任何一位大明帝王面臨的處境。他的身邊有三個關鍵人物,應該是他成就一番事業、建立清明政治的得天獨厚的條件。

    第一個就是他的生母李太后。她是一個深明大義的女人,對萬曆皇帝十萬嚴厲,不遷就,不溺愛。九歲的朱翊鈞一登基,李太后就搬進乾清宮,與兒子住在一起,親自督促小皇帝按時上朝,聽經筵講學。一旦小皇帝偷懶、不守規矩,李太后從不放任、遷就。嚴格的家教足以鍛鍊他健康成長。

    第二個關鍵人物就是貼身太監馮保。從小在宮中培伴萬曆皇帝,無論生活、學習,都能做到嚴格規範,一絲不苟。馮保個人素質高,懂音樂、詩詞歌賦,兼備文人風骨。他還具備一定的政治才幹,關心天下社稷,為萬曆皇帝勤勉為政,完全可以發揮積極的帶動作用。

    第三個人更為關鍵,那就是內閣首輔張居正明代最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新政的領軍人物。他知識淵博,對朝廷忠心耿耿,全身心投入到國家建設的洪流之中。張居正為人剛毅,作風正派,是一名十分出色的帝師。特別是他倡導和推行的改革,有利於地方管理,推動朝廷各項制度向規範化進步和發展。

    這三個關鍵人物足以培養出一個流芳千古的帝王,然萬曆皇帝的表現實在差強人意,不懂為君之道,制定不出好制度,培養不出有用人才,整個朝廷毫無生機。特別是中後期,置朝廷於不顧,連續二十八年不上朝,不培養後代,以至兒孫無法經歷必要的正規學習,甚至成人後還是文盲,更不要說學習掌握為君之道。

  • 18 # 萬歲1148858845

    萬曆皇帝是明君,道理很簡單——看萬曆通寶!明朝嘉靖萬曆的銅錢都是用料很足純銅銅錢,足見當時國庫充足財政收入良好,而反觀崇禎通寶則摻雜了大量的鉛鐵等廉價金屬,當時明朝人稱嘉靖萬曆錢為制錢,而崇禎錢為皮錢,五六枚崇禎錢才能換一枚制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醫的未來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