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胖講歷史
-
2 # 童話小博士
春節俗稱“年節”,古稱“元旦”。傳統的年節持續時間比較長,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有的地區甚至要到“二月二龍抬頭”才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最為隆重熱鬧。
其實,春節和年節本來並不相同。
自漢武帝太初元年開始,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春節的說法,直到民國才有,民國採用公曆計年,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由於春節與大年緊密連線在一起,再加上時代的需求,人們逐漸將這兩個節日合二為一。
到了今天,每逢過春節,我們最通俗的說法都是過年。那麼,圍繞這個流傳了千古的“年”,以及與“年”相關的漢字和詩詞等,還有哪些有趣的傳說和故事呢?
年的意味
出土於河南安陽等地的甲骨文中,“年”字相當常見。
年的甲骨文寫法,上面是“禾”、下面是“人”,是一個人揹負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將收成的穀物搬運回家。年成,年景,年荒,都有這層意思。
年的產生與農耕生活如此密切,以至於當“年”被引申為計時單位,它最初是指莊稼的一個成長週期。
西周的農夫在農曆的十一月間慶祝豐收和新年的到來,這被認定為是新年的習俗起源。但這時的年沒有固定在某一天,直到漢武帝時期才結束這種局面。
如何過慶賀新年,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流傳至今。慶祝方式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隆重而又豐富多彩。
不過,有些歷史名人慶祝新年的方式比較特別。
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每到過年的時候,他就備足乾糧,帶上儀器,一個人早早離開了家,然後找個山頂,去觀察天象去了。他心裡明白,春節是一年中天象最複雜的一段時間,寧肯不吃團圓飯也要抓緊研究天文,堪稱漢代模範科學家啊,難怪他終成一代科聖,發明出渾天儀和地動儀。
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的白居易一生寫了許多詩,現存2741首,數量堪稱唐代冠軍,其中與新年有關的詩有近20首。但是,他不僅寫詩還燒詩。每逢春節,白居易都會把自己一年來所寫的詩謄抄在紙上。然後淨手,焚香,燒詩稿。白居易一邊燒,還一邊禱告:“詩人先祖們吶,學生把一年的作品都燒給您們,如果覺得哪首哪句不滿意,請託夢給我。我改,過年再給您們燒。”為了寫出好詩,白大詩人真夠拼的!
歲與壓歲錢
歲和年的意思十分接近,但在它成為計時單位以前,歲最早指的是年終大祭時對奴隸斫足施刑,它的甲骨文寫法和當時的刑具相似,以下是“歲”的兩種甲骨文寫法:
由於上古時期的人們觀測到木星的特別之處:木星的光芒僅次於太陽和月亮,體積特別龐大。對它的崇拜與日俱增,就特意拿了“歲”,那個原本代表血淋淋的祭祀方式的字來為它命名,也就是說木星原本叫歲星,同時又造了一個“劌”字來表達原來那重血腥祭祀的含義。
1976年出土的“武王徵商簋”上刻有四行銘文,記錄了武王伐紂前,特意觀天象選吉時,以歲星處於合適位置的甲子日清晨出征,一夜之間滅掉了商朝。
無獨有偶,與歲同音的“祟”字也和祭祀有關,指的是祭祀、占卜時神秘出現的不祥靈異現象,孩子們過年最期待的壓歲錢就和這個不不吉利的“祟”有關。
據說,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戶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作“守祟”。有一對夫妻倆老年得子,十分寵愛孩子,在大年三十拿出八枚銅錢給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閤眼守在旁邊。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過年時給孩子發壓祟錢,孩子就太平無事了。又因歲祟諧音,後來人們都把“守祟”稱為“守歲”,把“壓祟錢”叫作“壓歲錢”了。
一年之計在於春
給大家出一個字謎:總有一天出頭日。
如果你覺得有難度,請思考一下小草在什麼時候發芽?哪一個季節溫暖和煦花開最多?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什麼節?相信經過這些提示,你會很快找到字謎的答案——春。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春天格外喜愛,歌頌春天的詩句不勝列舉。例如,唐朝詩聖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寫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南宋詩人葉紹翁寫過:“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現代散文名家朱自清更是以《春》為題,寫了一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讚歌:“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裡醞釀。”
春天的詩意不僅屬於文學家,還屬於尋常百姓家,每逢新春佳節,哪一家哪一戶不要貼上喜慶的春聯?“春回大地千峰秀,日暖神州萬木榮”“一年四季春常在,萬紫千紅花永開 ”。
沒錯,春是屬於每一個人的,它決不做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畢竟它有著“草根”的出身。最初的春字,在甲骨文中,刻寫成一棵嫩芽剛剛鑽出地的樣子。它的背後是有故事的,
它本是一顆埋在土裡的種子,經歷過萬物凋零的寒冬,好不容易迎來陽光,等到大地升溫,開始紮根生長,最終破土而出。不過,那個時候的春字是以“屯”的形式出現的。
“屯”字的尾部彎曲,所以在春天生長的草木,曲折而又艱難,古人創造這個字的時候,大概是想借用植物萌芽剛剛鑽出地面的狀態,來表示春天。
後來春字逐漸多了起來,寫法也越來越複雜。儘管如此,這些春字都有一個相同特點,無論是甲骨文,金文還是小篆,幾種不同寫法的春字裡,都同“屯”字作聲符。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以“草木”和“日”會意“春”字。
在隸書中,“春”字的寫法開始嚴重變形,最終有的寫作“春”,“屯”形消失。
由此可見,春的本義就是指草木的種子在冬後的暖陽裡生根發芽。然而,隨著歷史發展,今天的春的含義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春代表一年的第一季,春色,春暉,雨後春筍,都是這樣的含義。春還表示生機,例如:枯木逢春,萬古長春。同時,也有人以春為姓,主要分佈在雲南、內蒙古、安徽、河南、四川等地。
關於“春”字還有一段故事,抗日戰爭時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特地回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一天,他來到一所保育院看望無家可歸的受難兒童。他把孩子們集合到一個大教室裡,把一個大大的“春”字寫在黑板上,說:“大家看,在這個“春”字裡,我們彷彿能看見中華民族的希望。”孩子們盯著黑板看了半晌,不解其意。只聽陶行知解釋道:“‘春’字是由‘三’和‘人’,還有‘日’這三個字組成的。三人為眾,只要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就可以把日本帝國主義打倒!”孩子們聽了這番通俗有趣的講解,不僅認識了“春”字,還激發了愛國熱情。
一元復始永珍新
元宵節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 “元”在甲骨文中寫作或 ,人字上方,畫了兩個短橫,用來表示人的頭部。元的本義,指頭。由於頭部位於人體的頂端,是人體上部的第一個大的器官,所以,元又有開始、第一的意思。
宵指夜晚。宵字的形旁為宀(表示房屋,也有說表示天蓋),“宀”光線陰暗,與夜晚近似,肖是聲旁。
元宵,是指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就是正月十五,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魏之後發展成為以觀燈為主的重大節日,到了宋朝,元宵節尤其熱鬧。
宋朝元宵節,除了“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外,還有官員派發利是、君王與百姓同賞元宵。刑獄機構會利用燈飾、影象演繹獄戶故事或陳列獄具等,對人們進行普法教育。
元宵賞燈持續五天,家家戶戶要懸掛燈籠,城市中也會舉辦盛大的燈會,街頭巷尾,人頭攢動,燈火輝煌,通宵達旦。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元宵節也是青年男女約會的節日。北宋歐陽修的詞《生查子·元夕》,記述了元宵之夜,花市被燈火照得如同白晝,一對相愛的人來到這裡約會,“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而在第二年的元宵節,他們再也沒有相見,不禁“淚溼春衫袖”。
林則徐的啟蒙老師林希五曾在元宵燈會上,利用4部彩車揭發了牽涉通城官員的貪腐大案。林希五的彩車分別載著紙紮的五個戴歪帽的道士、搶金錢的紙褙雙獅、藕絲紗糊的兩臺不點燈的樓閣和一個燭光通明的臺閣,蘊含著當時一首民歌:“五道冠(官)不正,雙獅(司)搶金錢,兩臺(制臺和撫臺)黑暗暗,唯有燭(祝)光明!”這首民歌說的是通城官員都是貪贓枉法的,只有福州知府祝光明一人是清官。林希五別出心裁的舉報方式,引起朝廷重視,結果總督(制臺)伍拉納、巡撫(撫臺)蒲霖等人伏法。據傳,當年林則徐的父親正好帶林則徐去觀燈。林則徐深受那組諷世花燈的影響,長大後立志清廉為官,他後來也的確成為了人們景仰的民族英雄。
-
3 # 985淘房杭州站
現在的春節,又叫過年,年三十被稱為“年關”。大年初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放鞭炮,見了面要互相說“恭喜”。這些個傳統,聽說是有原因的。
話說在上古的時候,中華大地上到處都是毒蛇還有猛獸,尤其最為可怕的是還有一種叫“年”的大怪獸,一到每年的最後一天大年三十晚上就跑出來,專門吃人害命。這個“年”獸一張開嘴巴,用力一吸,就可以吸死很多人。如果這樣下去,人們就會被“年”獸吃光。大家在一起商量,覺得應該想個方法來制服“年”獸。
這時候有個叫洪鈞的老頭想了個好辦法,覺得要把毒蛇猛獸消滅掉,還要制服“年”獸。他找到“年”獸,對他說,像他那樣專門害人是不對的。可是“年”獸看到眼前的這個老頭,一點不在意。洪鈞於是對他說:“聽說你本領很大,可是你敢吸馬蕩山的毒蟒嗎?”
“年”獸最怕別人說它膽小,它聽完後馬上就把毒蟒蛇給吸了。洪鈞又故意激它說:“虎頭崖的猛虎你敢吸嗎?”聽完洪鈞的話後,“年”獸又把猛虎吸了。結果從此之後,剩下來的毒蛇猛獸害怕被“年”獸吸走,都躲到深山老林不敢輕易出來了。洪鈞看到利用“年”獸解決了毒蛇猛獸的威脅,於是就把“年”獸收了,然後騎著它飛上了天上。
原來洪鈞是天上的神仙,他臨走之前告訴人們,每年三十貼紅紙,可以防止“年”獸偷偷溜下來害人,因為它最怕紅色。所以從此以後,家家戶戶貼紅色對聯,一來防止“年”獸,二來互相恭喜。
-
4 # 春秋風雲
過年是漢族人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的節日。臘月三十是舊年最後一天,全家圍在一起吃年飯,這一天叫團年節;正月初一這一天是新年第一天,叫大年節;初三叫送年節;十五叫元霄節;過年這一節日現在演變為過春節,不僅漢族在過,其它少數民族也在過。
過年,起源於殷商祭祖,希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消災納福、人丁興旺、戰無不勝。
歷史上,窮人過年叫過年關。該交的糧交不上,該交的錢交不了,該還的銀子沒著落。有人賣兒賣女,有人投河上吊,有人凍餓破廟,有人落草為寇。富人過年叫過節,是消費財富的日子,是展示豪華的日子,是放飛心情的日子;嬌妻美妾、輕裘寶馬、豪宅莊園、錦繡畫廊、歌舞花燈,唱不完的奢華,道不盡的富貴。
今天,過年是跟過去告別。甩掉陳舊的包袱,擦乾曾經的眼淚,撫平過去的創傷,整頓心情迎接未來。
今天,過年是休息。往日的負重到了驛站,喝點水,吃點飯,等攢足了勁,背上行李重新出發。
今天,過年是團聚。為了工作和生活,家人、朋友、親戚、同學、戰友、天南海北,只有過年才能互訴衷腸,聊表相思。
今天,過年是相親的日子。甲喜歡乙,乙在水一方;丙喜歡丁,丁在喜馬拉雅;過年了,零距離審視夢中情人。對眼了,抓緊時間結婚;不是菜,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今天,過年是聯絡感情的日子。正派人你來我往圖的是互相問侯與尊重;心機君請客送禮,圖的是打破公平爭權利;
今天,過年是曬成就的日子。張三家開了寶馬回家,李四家買了賓士進屋,王五找了女朋友,劉六娶了大美女,陳七北京買了房,周八深圳購了屋,盧九升了官,馬十發了財。
今天,過年是交流的日子。A在山東發了財,要帶親友共發家;B在山西賺飽了,要帶發小共致富;c在河南淘了金,要帶父老奔前程;D在河北撿了寶,要帶同學追小康;
今天,過年是享樂的日子。吃最好的食品,喝最好的飲料,穿最好的衣服,玩最想玩的東西,儘可能滿足老人小孩所有的要求,儘量滿足情人的最愛。
今天,過年是展望的日子。每個人都會燃起新的豪情,努力奮鬥,勇往直前,在新的一年譜寫更加美好的篇章!
-
5 # 辣根俠
山海經裡說啊,年是上古異獸,每當一年新的開始的時候呢,它就會出來作亂騷擾,民間,後來有人發現發生異響,能嚇走這隻怪獸,所以以後人們每當這一天的時候呢?就我敲鑼打鼓,弄出巨大的聲響來嚇走年獸,時間一久遠了,人們就開始與鞭炮來代替,人們把,虛偽年獸的這一天呢?稱之為過年,傳到至今
-
6 # 喜約100
據說在遠古時期在世間有兩頭兇猛的怪獸,一個叫“夕”,一個叫“年”。而這兩頭怪獸的性情剛剛相反,每隔365天他們都要出來活動一次。而“夕”出來活動時專做壞事,傷害人畜,而“年”則溫和的多,每次出來活動都會給人們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
為了消除怪獸帶來的災難,迎接美好幸福的生活,經過勞動人民的長期摸索實踐,發現有三樣法寶能鎮得住“夕”這頭怪獸,那就是:貼春聯、燃放煙花爆竹、開燈守夜。這個活動一搞“夕”這頭兇猛的怪獸居然不敢出來了;而“年”這頭怪獸偏偏喜歡這幾樣東西,這個時間他也會靜悄悄的出來參與到人間的喜慶熱鬧氛圍之中,同時帶給人們溫暖和下一個階段的幸福驚喜。
於是,貼春聯、燃放煙花爆竹、開燈守夜這些活動就流傳開了。人們透過舉行這些喜慶祥和的活動,壞的怪獸再也不敢來了,好的怪獸則經常悄悄的光臨,送給人們越來越多的幸福驚喜。
所以,這一活動就被定義了下來,流傳至今。每到這個時間,人們透過這些活動除“夕”守夜迎接“年”的到來,也就慢慢的簡化叫“過年”了!
-
7 # 白雲港
過年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至於從何時開始,本人知少學少。至於為什麼過年,中華民族是勤勞的民族,自古以農耕為主,通常農人一年到頭忙個不停。經過一年的辛勤勞作,五穀收完,好好的慶賀一番,也為自己的勞作好好的放放假,與親朋共聚慶賀一番,漸漸的型成了一個習俗。
-
8 # 悟語言
據說在遠古時候,有種動物叫年,每逢這時節從山上下來害人,有人說年怕火,又不能天點火,高人說用紅紙帖在門上年就不來了,久而久之寫上了吉利話,年來了就過去了,漫漫演化為過年了。不知對否.,請眾友指教。
回覆列表
春節簡介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永珍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建立曆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