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自己問過很多的種地大戶,都是賠錢,從基礎農作物到經濟作物都不行。
8
回覆列表
  • 1 # 普門永續Permaculture

    農業,被嚴重誤導的行業。無論體量還是作用都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發達國家中,其農業必是發展之重。換句話說,沒有發達的農業,根本成不了發達國家。農業的路有很多,但我們國家農業雜亂無章,卻有著最多的從業人員,可普遍知識有限。涉農政策無章可尋,我經歷過勞務輸出,和這幾年的回鄉創業,明顯前後矛盾。這樣的決策應該還有很多,所以政策是左右農業出路的關鍵,或者說領導層根本沒有把農業當成正事,涉農補貼還有門檻限制,大學生回村會被看做失敗者,年輕人在農村連媳婦都不好找……。總之農業出路很多,就是沒人願找。又有多少人心甘情願,在落後,無助中去碰壁,我是其中一個,你呢。出路總是有的,就看怎麼對待了。

  • 2 # 求圖55

    農業出路,目前只是一個夢、一句口號而已!起碼一個最根本問題就難以消化,起碼現在沒有這個條件,那就是農業人口比例偏高。目前我國的農業人口保守的說應該不會低於50%,也就是說解決農業出路的根本問題是先解決我國將近一半人口(6.5億左右)的出路問題。我們暫且不說怎麼解決,就算確實都解決了,也都達到小康或以上的生活水平,那麼接下來就會出現“飽暖思淫慾、人閒惹事非”的糟糕亂像和局面,與其這樣被動,不如讓你處在溫飽的邊緣安逸的工作、賺錢、還債還房貸省心呢!

    農業出路很簡單,國家想辦一定會辦得到,但6.5億人的出路、不出格、不出軌才是大問題!因此,解決農業出路問題的根本不是農業問題本身,而是眾多農業人口的平穩出路問題!不解決可能會太平無事,一旦解決了農業人口出路問題,才是大問題!!!相關統計:韓國8%人口從事農業、臺灣6%,中國卻有43%,即過去三十年在亞洲四小龍發生的情況,不可能完全在中國重演。中國必須繼續增加工業就業人口,才可吸收來自農村的勞動人口

  • 3 # 常在機關應答人

    本來我不是這個行業的,但是因為家是農村的,現在家裡還種有地,又接觸過一些農業方面的東西,有這麼一點自己的看法。

    一個是小農經濟要逐漸消亡估計。前兩天我給父母打電話,順便問麥子收完沒有。聽了後,一個是覺得現在麥收工作真是容易多了,機器收割後,直接在地頭上賣掉了,只留下一年的口糧。另一方面,收入太低。

    今年一畝地麥子產量不如去年,也就千把斤,價格是1.07元一斤,一畝地也就是千元收入。如果除掉肥料、機耕、機收的成本,也就幾百塊錢淨利潤。這還不算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如果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都加上,那就沒有什麼利潤了。

    由是,單門獨戶的小戶耕作,確實太浪費資源,浪費人力。所以,從我見到的來說,農業出路可能朝著兩個方向發展,最終朝著一個方向發展,即規模化操作。

    這兩個方向,一個是城郊農業,一個是規模農業。

    現在農民能夠掙錢的,就是城郊農業。就是挨著大城市的農村,靠賣菜掙錢,一畝地一般都是萬元以上的收入。但是,這個太耗費人力。有句話說是,“一畝園,十畝田”。種一畝地的菜,相當於種十畝地的糧食,因為他需要精耕細作,不能搞粗放操作。

    即便如此,即便搞精細農業成為城市的“菜籃子”,但依然會出現“賣菜難”和“蒜你賤”等菜賤傷農的事件。為什麼,沒有辦法抵禦風險。

    現在,理想的做法,當然,現在有些地方已經實踐了,就是土地流轉起來給種糧大戶、種田大戶,不管是種糧食還是種菜,作為農民,可以把土體流轉出去,一畝地一年七八百甚至千把元的穩定收入,然後再在這個類似農場的土地上做工,賺個工資收入,旱澇保收。

    而這些大戶,擁有較強的資訊整合能力和資源轉換能力,包括學習能力,抵禦風險的能力會更大些。

    當然,這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得慢慢來。但是,現實工作中,我們往往會操之過急,甚至越俎代庖,群眾不買賬。

  • 4 # 水馬哥日記

    以前家家地裡都是莊稼,除了自己留下口糧外,剩餘的部分被賣掉來賺錢,但是透過賣糧食掙的錢很少,因為我們這邊的地按人頭分,而且每個人頭得到的地不多,基本都是一兩畝地,多的也就三畝多地,少的甚至有幾分地。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發現自己買米買面比自己種地還要方便,所以一些人開始種植價值更高的綠植樹木苗圃和蔬菜大棚,這些專案週期短,利潤高,就是投入偏大,但是回報卻很高。

    現在農村養殖業發展很快,人們爭相蓋起了養殖場,養雞場,養豬場,養鵝場,還有養貉子的,各式各樣。

    反正總結起來就是,現在農村的農業越來越多元化,人們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傳統的經濟作物至少在我們老家這裡現在走下坡路了,而利潤較高的苗圃和蔬菜大棚發展的比較成熟。

  • 5 # 渭河一艄公

    這個話題從沒有離開我的探索範圍,我最近到了老家陝西一趟,現在有一種奇葩現象:種地的沒地、嫁進的沒地、新人(1990年後出生的)沒地,這是其一;再者在認知上有兩個誤區:機械化等同現代化、經營權等同法制化。所以依法治農才能保護一線農民的權益,保護耕地不被流失,惠農不被暗箱操作。農業與中央一號檔案零距離銜接,如何解讀國家給予農民的權益才是重中之重!當前農業必須轉型!刀耕火種與投資性農業是很難銜接的,2028年第二輪承包到期,能不能、敢不敢做硬體全覆蓋,應該是其發展的盲區。梨作為某一特定區域特有的產業,其生長週期長達百年,未來十年會不會因為人為因素而淘汰?有待考量。

    作農業必須作長期,政策和硬體是先決條件,我回答了網友的許多提問,認為政策的指導起決定性作用!

  • 6 # 高金波

    傳統農業流程:組團隊、融資、生產、分銷通路建設、運輸、倉儲、零售、消費者。一路推動,每個環節都要賺錢,成本極高。因此,農業看上去很美,但實際很少有能賺錢的農業專案。

    農業的出路:顛倒順序來做。從消費者端做開放股權的眾籌。把訂單和融資兩個環節二合一。通俗來說,反正消費者早晚要拿出錢來買農產品。那麼,每個人提前交10塊錢訂金[GAME],預訂1000元的綠色農產品,獲得所有農業創新專案的1股。先透過遊戲把消費者集結起來。不要小瞧10塊錢,1000萬人的10塊錢就是1個億。這個資金足以吸引農業創新者提出各種靠譜的解決方案。消費者再透過投票表達選擇最優團隊,在一個地區試點,這種試點的成功機率幾乎為100%。原因有4點:1、沒有融資成本,消費者的錢本來就是要花掉的。2、消費者會充當最好的宣傳員。無論在任何一點落地,當地參與的消費者都可以快速將專案提供的綠色果蔬推薦給周邊朋友。形成整合規模優勢。3、技術團隊經過1000萬消費者中的技術專家線上稽核與考察。4、錢找資源容易,試驗點可以選擇消費購買力最旺盛的地區。試點成功後,消費者可以以10元錢為1個單元,繼續玩遊戲,每個單元總量1億。繼續在試點周圍複製試點模式。形成大規模生產、集約運輸與配送、集中消費使所有環節的成本大幅度下降。1000萬人,每人投入100次10元,總量100億。就可以形成一個現代農業產業叢集,精細化配套會隨著產業叢集的形成而自然追隨而來。同時,這個雲端平臺可以在所有地區複製“1000元X1000萬人=100億投資款”的融資方式。後期的融資之所以可以擺脫10元方式的原因:1、落地專案的淨資產已經成為擔保物,可以為任何1份1000元投資擔保;2、其他地區創新只是在複製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稍加變通。

    關鍵點1:長期開放眾籌平臺。10元訂金1C股,該眾籌平臺的股權。邀請1名新預訂人,再獎勵給邀請人1C股。股權總數=註冊人數X2,註冊人數是變化的,股權總數也是變化的。C股佔總股本的50%。B股佔總股本的50%。B股的60%歸各個專案運維方(技術人員和員工),B股的20%歸資源提供方(農民)。B股的20%歸眾籌平臺(對沖各種風險)。渠道價值騰訊+(2+萬億),只要大家參與就是白撿的收益。

    1000元X10億人=1萬億

    10萬元投資(想投資農業的人)X1000萬=1萬億

    只有把這個閒錢匯聚成大資本,才能啟動智慧農業。才能走出,你投100萬,他投200萬,她投300萬,他投50萬.....各自為戰,低水平重複虧損的泥潭。只有讓創新者可以站在1億平臺之上,他才能擺脫賣概念、賣有機、賣環保、賣旅遊的思維怪圈。

    關鍵點2:起步就與世界同步。反正錢是大家的,10塊錢就是一個遊戲。因此,所有試驗點不搞虛的品牌和概念,只追求產品和品質。荷蘭人智慧溫室技術好,就引進荷蘭人的溫室技術;以色列的滴管技術好,就引進以色列的滴管技術,網際網路直播的可追溯性好;就直播所有專案的生產過程,讓每個10塊錢看到自己的10塊錢的生產過程,體驗高科技帶來的成就感。XX企業的全自動生產體系做的好,就和XXX企業合作,聯合打造智慧生產系統,這種面前未來的生產系統本身又是全新的利潤點。

    關鍵點3:各個專案獨立核算。運維方只持有自己專案的股權。且全員持股,給每個員工股權和福利保障體系,把智慧農業的從業者從農民工、臨時工的名單中拉出來,讓他們的專案成為他們未來的福利之源。

    關鍵點4:全產業鏈投資。有人擅長做農業,有人擅長做軟體,有人擅長做物流,有人擅長做裝置,有人擅長做.....把資金投入到全產業鏈。如,依託農業做輕資產的電商(消費者已經有了,眾籌參與者就是消費者),用電商反補農業。用電商控制配送體系,攤薄農業配送的成本。

    關鍵點5:提貨權機制。人民幣被創新專案拿走,消費者獲得2倍提貨權。預付消費者用提貨權消費,既使價格略高於市場,依然十分實惠,從而保證訂單充足。當平臺足夠大,提貨權都是利潤。就如同比特幣,它是從無到有。隨著,提貨權使用範圍的擴大,創新專案獲得提貨權收入依然可以花出去,會出現創新專案分給消費者(小微投資人)提貨權越多,創新專案獲得的訂單越充足。訂單越充足,生產能力的釋放越充分,盈利能力越強,投資力度越高。

    關鍵點6:眾籌平臺的運維方願意平等的對待農民,而不是幫助的視角。以每畝耕地未來產出為抵押,可以發行1萬元提貨權。18億畝耕地可以發行18萬億提貨權。農民用這個資本僱傭城市人幫他們建設與規劃新城鎮,使農民轉化為市民。農業人口下降95%,農業才能實現真正的智慧化。否則,幾乎佔到人口40%的農民都要靠小塊耕地解決溫飽,農業不可能有真正的智慧化。效率提高的必要條件是:就業人數結構性減少。如果只有100萬農民,每個農民年收入高於100萬。所有人都會吃到安全、綠色、低價的食品。

    感興趣的新農人可以聯合建群,湊人。我願free幫大家做平臺和方案。

    整體方案的核心:你以你得農業園區服務為抵押,打產品白條投資農業服務平臺;同理,其他從事農業的同仁,也以自己未來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為抵押,打白條投資這個股權共享的平臺。假設有1000家農業同仁,每家平均投資100萬產品或服務承諾,該平臺內會產生10億通用儲值。這10億通用儲值的90%作為第1次分紅,每家投資人透過該平臺預售給消費者(也是RMB投資人),可以提前獲得9億收入。另外,10%的通用儲值同樣預售給消費者(RMB投資人),會產生1億利潤。產生1億利潤的平臺價值最低為20億(參照物20億人民幣存銀行1年最高可以獲得利息1億,因此產生1億利潤的平臺股權價值與20億人民幣等價)。這就產生了3方共贏結果(如下圖)。

    提示:你的白條沒有信譽。她的白條也沒有信譽。他的白條同樣沒有信譽.....但你我他的白條匯聚到一個股權共享的支付寶的APP內就會產生較強信譽。關鍵點:銀行是別人的,你以XXX為抵押叫做貸款,貸款落地生息,有風險。股權共享的支付寶是大家自己的,大家以XXX為抵押,叫發行通用儲值,生存款,存款落地生利潤。

    中國,世界工廠,合則取,取之則不盡。

    中國,世界工廠,獨則求,求之則不得。

  • 7 # 農學谷

    農業需要發展,國家大力支援,人民不斷湧入,投入那麼多的人力物力,中國農業的出路在哪呢?

    在規模方面,未來農業一定是走規模化路線,小規模的農業投入更多,管理更成本更高。中國農業要想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必須集中土地,集中人力,集中物資,走規模化路線。規模化便於生產,便於管理,既省成本,又節省人力。中國農業要想發展,出路唯有規模化發展。

    在健康方面,未來的農業,化肥農藥的農業絕大多數部分會被淘汰,使用催熟劑、抗生素類的農產品會慢慢淡出我們的視線,而有機食品逐漸走上我們的餐桌。我們已經過了保溫時代,隨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們對食品的追求慢慢從量過渡到健康,只有綠色健康的食品才滿足人們的需求。

    在技術方面,未來的農業是自動化,科技化主導的行業。實踐證明,人力的生產成本之高,而且遠不如機械的效率高。隨科學技術不斷突破,許多農業機械被利用到農業產生之中,未來還可能引入人工智慧技術。目前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但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人工智慧技術會涉及到農業的方方面面。

    未來的農業發展,會向規模化、科學化、安全化發展,這是大勢所趨。農業是立國之本,結合網際網路技術,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農業會有突飛猛進的發展,更好的造福於人類。

  • 8 # 長豐縣小朱

    確實如題主所言,農業很苦很累,而且農業的成本高、收益低,能從事農業的人的確很不容易。其實每年的中央一號檔案上也說了中國農業要怎麼發展,所以中國農業的出路,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是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休閒農業的幾個要素無非就是“吃、住、行、遊、娛、夠”,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推進農業與旅遊業、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特色休閒農業。

    二是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發展優勢特色農業,把地方的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

    三是農業和網際網路相結合,推進農村電商發展,農產品網上銷售既能拓寬農產品的銷售途徑,也能賣出一個好價格,帶動周邊的農戶增收,而且農產品網上銷售,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模式,也是一個趨勢。

    四是農業清潔化、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始終是大家關心的,如果一個農產品再出名,但是一旦發生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對整個地區的農產品的打擊都很大,所以未來中國農業發展一定要重視。

  • 9 # 北斗七星2017

    現代農業的出路到底在哪兒?這是一個農業大國值得深思的問題了,我們農業人口多,老一輩農民文化水平又低,而且只懂傳統養殖與種植技術,糧食生產豐收根本就搞不上去,再加上國外西方世界種植,養殖規模大,成本低,技術先進,糧食,肉類價格低,衝擊著我們的傳統農業市場,極大地打擊損害了國內糧農們的積極性。

    過去,國家提出加快城鎮化建設,實行農村土地流轉,政府政策出發點雖好,但問題是農村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走向城市居住下來之後,他們年輕人還可以找到工作,還可以在城裡生存下來。

    那麼我們的貧困戶,貧困人口,手裡無錢購買城市住房,年齡上了四五十歲的人文化水平又低,又只能打蠻工,而到了五十多歲,他們重體力活又幹不了,輕鬆一點的工作又做不了,那他們的生活今後又靠什麼來支撐呢?

    所以,北斗七星認為,中國農業的出路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必須具備下列幾個條件。

    第一個,加強教育投資,提高國民文化知識水平。

    第二個,加強科技投入,讓中國製造速度增快。

    第三個,加強工業化,吸收農業人口進廠上班。

    第四個,加快土地流轉,實行農場制,實行農業現代化,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產量,降低產品價格,讓我們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更有竟爭能力。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北斗七星回答,不勝感激!]

  • 10 # 全165297604

    中國農業出路在政策的改變!

    一、各行各業支援農業,放寬貨物流通,並農業機構幫扶,減小中間商壓價,農資抬價,應由政府統籌。

    二、小型農業商品幫扶(家庭式),放寬城市管制,不得以違法、阻塞交通、亂買亂賣為藉口進打壓,市場留有一定地方並幫助銷售。

    三、對於進口農業產品對農民衝擊有一定補助。

    四、各級領導部門應有農民說話的地方,由市長或副市長領導。四、農產品適當調價,不能以一斤穀物價低於一瓶水。

    五、農業部真正為農業服務。

    中國農業是否能折轉形勢,國家政策有很大關鍵。

  • 11 # 惠農網鄧武傑

    農業的出路在於品牌與現代化,因為:

    1、品牌化是中國農業的發展突破口。透過品牌化實現市場增值,增值才能最大程度啟用產地的勞動力與資源重新配置

    2、現代化是中國農業的增長根本。透過現代化實現土地資源整合,未來最有前途的職業一定是新型農民。

    所以對於準備投身農業的可以從幾個方面綜合考慮入手:

    1、選品:綜合考慮當地的資源,一定要依據地域優勢選擇品類

    2、定位:根據自己的資源,擅長營銷可以定位做品牌,擅長技術的可以專注源頭生產

    3、整合:做農業是一個慢熱的事情,對於政府的補貼可以去申請,但是一定要首先靠自己的能力去佈局市場,善於整合資源。

  • 12 # 呀呀呱呱咕嚕咕嚕

    非常仔細的閱讀了題主對題目的註解,非常認同,也很有共鳴!能有這麼深領悟的人,也是一個在農業領域經營很久的人。

    有人說,做農業靠情懷。沒有什麼不對的,但是如果做農業只剩下情懷,那還是轉行的好。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說農業很苦、很累,因為農業是一產,這裡必然需要更多的體力勞動,需要更大的勞動強度,因為農產品的價格需要控制,這樣才能夠穩定市場;為什麼,也有人通說做農業很好,那是因為要麼這部分人不以農業為生計,只是圖個樂,要麼找到了農業的發展方向。

    農業的出路到底在哪裡?題主其實說的很到位,消費者的選擇多了,定位提高了,他們需要消費不再滿足於溫飽,而是追求更高質量。既然如此,農業的發展在滿足糧食安全的基礎之上,更應該關注品質,更應該關注提質增效。綠色發展和質量安全是下一階段農業發展的主題。然而僅僅做到這兩點還不夠,還要延長、打通、完善農業的整個產業鏈,需要做強品牌,需要把傳統的農業與電商、與超市、與加工業、與旅遊業等等結合起來發展,需要作出規模,也只有做出了規模才能夠實現機械化最大化,把生產力解放出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 13 # 世外香格EverLife

    在中國搞農業是個苦活計,想靠搞農業發財致富一直比較難。不說歷史上對農民的長期差別對待,即便是改革開放後的幾十年裡,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民間,對農業反哺都非常的有限。

    雖然中國社會對高質量的食用農產品很期待,但無論是政策上,還是生產和供應上,基本都無法形成氣候。蒜你狠,那只是小插曲。

    面對一個山寨盜版普遍的大環境,生產加工高質量的食用農產品,成本太高而收益可能倒掛;吃慣了低質量食用農產品的大部分華人,覺得也沒有吃死人,甚至形成了不願意想高價錢去買高質量農產品的意識。

    食用農產品的特供情況,很難準確界定,我想,即便是中央部委的幹部,也無法長期靠特供來解決日常食用農產品問題的。

    更關鍵的是,一旦強制中國食用農產品供應全面提質達標,意味著整個國家將頃刻間壓力巨大,甚至天下大亂。不僅要銷燬大量生產製造低質量農產品的產能,涉及眾多的就業崗位,而且,受制於土壤及水資源全面汙染,受制於生產加工成本的大幅度提升,高質量的食用農產品滿足市場供應,短時期簡直是天方夜譚。而低質量食用農產品轉為高質量食用農產品,對應讓民眾的生活開支大幅度上升,一下子就讓中國民眾收入和生活品質露出了底褲。

    特定角度講,如果現在社會嚴格斷絕低質量農產品的生產和供應,中國會出現飢餓危機,飢餓危機就是最直接的政治危機。也可以說,低質量的食用農產品還救中國了,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苦澀且滑稽的沉重笑話。

    長期以來,除了極少部分臨近大城市的農民靠拆遷發了大財,但絕大部分的其它農民收入仍然是微薄的,社會保障也是脆弱的。

    而在農業生產經營上,別說種植高質量的食用農產品入不敷出賺不到錢,就是種植一般的食用農產品也是沒有多少純收益。

    上帝對中國農民的公平之處,無非是自己吃的糧食和蔬菜儘量少上農藥和化肥,自己吃的豬羊雞鴨不過於激素催生。所以,即便是農村醫療醫保很低檔,但農民的身體很耐折騰,因為,吃高質量的食用農產品,就是減少生病,就是最基礎的抗病藥,而且,勝過百藥的療效。

    我有時候到一些比較原生態的地方吃農家飯,和農家飯的主人聊的投機時,他們常常放出這樣的話:你們現在吃的,可是我們平常吃的,這可不是我們平常供應你們城市吃的那些東西呀。聽的我十分的悲催沮喪。

    中國鋼筋水泥的城市化其實早已快速完成了,城市軟體配套部分則比歐美不知落後了多少年。另則是,一方面是城市粗放式野蠻擴張,另一方面是農村區域迅速破敗,大片農田無人精耕細作甚至荒蕪廢棄。農民工被城市擋在門外,又漂移在農村之外。

    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的各種情況彙集逼迫,讓部分農村轉移到城市的人口重新回到農村,已經成政府一項重大的新系統工程。戰略上推動農村環境和農村經濟迴歸良性可持續,鼓勵農民不離家安心生產和加工高質量的食用農產品這一條,是最實用和最管用的一條。要讓他們安心生產和加工高質量的食用農產品,就需讓高質量食用農產品賣上好價錢,就需要放開農村各種生產要素的社會參與,提高生產效率。農民不一定非要自己當地主,你給地主當長工有好收入還不受虐待,也一樣是社會主人。

    其實,無須生硬使用行政手段從城市驅趕人口到農村,你就不斷的加強對食用農產品提質達標,讓其回到合理的價位,生產加工這些高質量食用農產品的農民可以發家致富,並配套提升農村區域的教育和醫療條件,過不了幾年,相當一部分人就會自願回到農村去了。

    關於中國食用農產品的層級劃分,以及食品安全問題的研究分析,我們世外香格美中團隊將在巜世外香格》app中《國際VIP有機健康生活之路系列》進一步詳述,希望我們努力能讓更多的人注重健康飲食,以獲得長久的身體健康。

  • 14 # 好好先生140453599

    農業的出路:一,機械化。—— 隨著城市化發展,農業人口大量減少,機械化,是解決勞動力不足,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唯一出路。二,科學種田,提高畝產量,保障糧食安全。三,發展特色農業。中國地大物博,各地環境、自然條件都不一樣,只有結合實際,揚長避短,走特色農業的路子,才能事半功倍,使農民儘快富起來。四,條件成熟時,南水北調,解決北方、大西北缺水問題,使農業獲得更大發展(所謂條件成熟,—— 一是指,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重心:是經濟轉型,是中國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二是指,南水北調方案科學,具有可行性。再一個,就是國家要有錢。

    所以,事有輕重緩急,南水北調,即使可行,也要在中國經濟轉型成功以後,方可實施。)。

  • 15 # alhqqcom我是揚

    中國農業在不久的將來要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國家對農業的投入將加大,無論從基礎建設,農業科技,農業產業,種植模式都有變化。首先要產生新型職業農民,他們將主宰農業,改變農業。再就是土地規模化,目前小農戶分散經營,不利於大型機械化的推廣,土地規模化後機械化自然形成,特色產業化,土地規模合作化以後,必然形成特色產業,訂單農業有機化,資訊化,產供銷一條龍,讓產品走進起市,走出國門!

  • 16 # 永心大愛

    市場經濟的大潮吞沒了彼此的信任,過度包裝,過度宣傳。以次充好,無續競爭。無情新增,胡亂使用。層層加碼,環節過多。本是新鮮的果實吃到嘴裡卻變質無味,沒有了安全感。因此中國農業應超越市場做集體對應社群的牽手有機種植,做生態共享農業,集中人力和智慧,全民動手動腦,有機利用資源,向著有機,生態,安全,幸福的未來前進。

  • 17 # 勇先創景旅遊規劃

    鄉村振興的基礎是農業的振興,而農業未來出路是特色農業。勇先創景根據多年實踐經驗歸納國內外特色農業八大模式。

    一、精準農業

    基於資訊科技建立的農田地理資訊系統,根據作物生長的土壤狀況,調節對作物的投入,是資訊科技與農業投入產出最佳化配置的新型農業。特點: 1、農業規劃、佈局精準,農業專案的安排及分佈與資源稟賦特點高度契合。2、農業生產投入精準,農業生產投入量、投入時間、投入方式等與每塊土地的狀況及每個生物的個體生長狀況恰好吻合。3、農業產出精準,農業產出量、產出結構、產出時間等與市場需求契合較好。透過這一系列的精準作業系統,能夠有效降低生產成本,顯著提高土地產出效率,節約流通費用,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迴圈生態農業

    瑞典迴圈生態農業是一種迴圈經濟理念在農業中的運用,它致力於將迴圈經濟應用到農業經濟中的每一個環節,透過生物的內部迴圈,實現生物質的閉環式流通,延長了農業生產鏈,將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理念進行了“一體式”的整合。迴圈生態農業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手段,以農業經濟發展為目標的先進農業發展模式。

    三、彩色農業

    彩色農業有三種:1、種植多彩的農作物,如花卉和彩色農作物。2、同一作物的不同顏色,如彩色棉花。3、不同顏色覆膜的農業型別。

    四、立體農業

    立體農業主要分佈在丘陵地區,根據地勢分佈形成不同的種植區域,林業佔了立體農業大部分。

    五、基塘農業 基塘農業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特點,創造的一種獨特的農業生產方式。魚塘的塘基上種桑、種蔗、種果樹等,與魚塘結合分別稱為桑基魚塘、蔗基魚塘、果基魚塘。基塘互相促進,以桑基魚塘最典型。基塘農業是珠江三角洲農業的特色,集中分佈在順德、南海等市。 六、觀光農業

    觀光農業的核心在於農業,透過引入旅遊功能,實現農業與旅遊的功能性滲透和延伸,兩者的結合既實現了農業的發展,同時也能為人們的精神享受提供一種新型的途徑與方式。

    七、網際網路農業

    本質是網際網路+農業。從種植、養殖到銷售都引進網際網路。

  • 18 # 手機使用者王官武

    農業的根本出路還是要集約化經營。糧食種殖面積要確保,華人的飯碗要掌握在自己手裡。現在的農田拋荒現象只有走集約化道路才能種上莊稼。農村青壯年都出去打工,家裡的田靠老弱病殘種殖,只有拋荒。希望國家出臺集約化經營的更好優惠政策。

  • 19 # 使用者農民大叔

    所有涉農的部門,企業,和個人,都不要把農村農民當成肥肉,進行猛烈的掠奪與摧殘,要接合當地實際聯合起來合作共贏,要建農村,發展農民積極性,要讓利給農民,先繁榮起來必將走向繁華和富強!

  • 20 # 民間百味

    農業加網際網路肯定是正確解答。

    當然抱團取暖也是重中之重。

    但是,單打獨鬥幹這個風險極高。

    在你沒有很牛的人脈關係的情況下,營銷工具可能是你農產品傳播的唯一快捷方式。

    00:10

    程式搭建好之後(一切順利的情況下,不包含被坑或者花了鉅額代價)你就要想想你自己擅長什麼?譬如你擅長寫文案嗎?擅長小程式後臺資料分析或者運營嗎?小程式做好了你要上架你會不會產品拍照?會不會美工修圖?如果你都不會你該腫麼辦?是不是請運營人員來,如果你運氣好的話可能請一個兩個全能人才,如果運氣不好,特別是四五線城市網際網路運營人才稀缺的情況下,可能你還要在當地人才市場或者招聘網站以及相關的譬如58同城或前程無憂花費一些費用。但是效果卻是保證不了的,可能打水漂後一個人都沒有找到。如果你運氣好都找到了,一個會寫文案的運營、一個會拍攝修圖的美工,一個客服。或者客服你來兼著(你懂點電腦的基礎,如果啥都不懂,那繼續花錢吧)

    人員都到位了,這個時候可能你已經支出小程式開發費用1萬以內,人員可能一個人四千左右,倆人八千來算,差不多2萬元搞定。不算中途有沒有花費招募費用等等。這個時候重點來了,也是決定成敗的時候,就是從0到1.你上面所走的過程僅僅是入門了,正式的燒錢是推廣階段。怎麼推?找誰推?

    最重要的來了,就是如何用小程式做農產品?

    綜上所述的都是用小程式做農產品所必須經歷的一些困難。如果你都克服了。那就是運營了,我的建議就是深耕,把你賣的產品深耕成一個領域的專家。譬如你賣阿克蘇蘋果,很多人都知道冰糖心在新疆。但是分不清新疆哪裡的蘋果才是最好吃的。到底孰是孰非。那你就要普及,做個業內的專家,讓大家認同你。

    你要認真去分析究竟這些蘋果有什麼關係,他們的來龍去脈,發源地在哪裡,哪裡的才是最好吃的。就像我就知道阿克蘇溫宿縣紅旗坡的才是當地最好吃的。才是冰糖心的發源地。你必須要比別人懂得多。形成一個獨特的IP。譬如說沒事在山頭搞搞直播,把自己的蘋果的優勢體現下,無非是不打農藥不套袋等等。好的東西要說出來。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如果你本身就沒有任何優勢,想出頭的可能性確實很難。做農業還是和別人抱團取暖比條件不成熟的自己要好很多。多向當地政府靠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怎樣提高執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