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社野老

    劉禪是一個只知道安逸享樂的人,一旦還政於他,蜀國就會很快被魏吳吞噬。再者,諸葛亮總想著功成身退,一旦還政於這個無能的主子,自己的事業將會功潰一簣,鬧不好,連生命也會被人暗算。

  • 2 # 愛你無悔132539948

    因為到時候會,內憂外患,劉禪本身就是個扶不起的阿斗。況且當時諸葛亮在朝中的地位根深蒂固。富有威望。謀略過人。

    1.內 還政於劉禪,其恐會安於現狀,搗亂北伐計劃,不能實現先帝未能完成的大漢一通的願望。

    2.外 還政於劉禪,諸葛亮外出北伐之際。劉禪在朝中易受讒言蠱惑。廟堂不穩定,如何安天下。

  • 3 # 大漠飄大雪

    諸葛亮沒想還政給劉禪,他另有所圖。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是劉備對諸葛亮臨終託孤時的話,

    1.這話看似發自肺腑,其實暗含試探甚至敲打之深意。

    2.既然是敲打,劉備肯定也做了一定安排,畢竟諸葛亮不是靠幾句話就能嚇住的。

    3.劉關張兄弟感情最深,千百年來只此三人。最令人羨慕。從關羽、張飛對諸葛亮的態度看,劉備對諸葛亮的情分,遠遠達不到送江山的程度。

    4.從後來的發展來看,劉備應該給諸葛亮兩個任務,一是克復中原,掃除蜀國外邊威脅。二是,從劉禪比較出色的兒子中挑一個,完成權力交接。畢竟,他們都知道劉禪是靠不住的。

    5.所以,諸葛亮壓根不想還政於劉禪,他要還政給劉禪的兒子

    只可惜,他心力憔悴,只活了53歲,最終還是沒有完成劉備囑託。

    諸葛亮鞠躬盡瘁,對得起劉備。劉備三顧茅廬,認人真準。

  • 4 # 鋒在起時

    諸葛亮從劉備手中接過 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爛攤子,但這個爛攤子經過他幾年的整治後開始出現了生機。而當初劉備託孤說 也很清楚:“若嗣子可輔 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很顯然,劉備表面上是告訴他有兩個選擇,第一,你可以輔佐劉禪你就輔佐,如果不能輔佐,你就取代他。當然,這純粹是扯淡

    首先,劉備知道劉禪可以輔佐;其次,諸葛亮不會做出取代劉禪帝位的事情來。事情也正如劉備所說的那樣,劉禪是個可以輔佐的人。但是,“輔佐”一詞與 取代”完全是兩回事,諸葛亮從劉備死後獨攬大權一直到死,始終不肯放下手中的權力 劉禪等於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 諸葛亮才是真正的蜀國執政者。有人說,諸葛亮之所以不放下權力,是因為劉禪對朝政不熟。這又是無稽之談了。

    首先,劉禪雖然沒有受過正規的太子教育,但跟隨劉備多年,總有些耳濡目染,絕不至於如諸葛亮所言的那樣,在朝政上一無是處。任何一個帝王的治國經驗都是在實踐中得到的,諸葛亮不會笨到不知道這一點。他越是這樣就越會讓後人覺得他有私心,可諸葛亮的確沒有私心,在劉備那樣的人手下,如果有半點私心,早就被清除出去了。那麼,諸葛亮為什麼直到死才把政權還給劉禪呢?

    大概有如下原因。第一、諸葛亮的確是任重而道遠,劉備戰敗而死,不僅僅是丟了一個荊州那麼點代價。蜀國自劉備死後,人心不安,士兵數量急劇下降。這都是一個國家潛在的不安定因素。

    諸葛亮的《出師表》裡談到:“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這段話很有深意,諸葛亮自我解釋了劉備為什麼要託孤給他,因為他謹慎小心。此時的蜀國必須要由這樣一位謹慎小心的人來主持,才能轉危為安。所以,諸葛亮不敢放手。第二、此時的蜀國內外交困,危機四伏。

    《出師表》也談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可不是小題大做之人,他能這樣說,就說明現實的確如此。當時,諸葛亮不但面臨著“北邊有曹魏,虎視眈眈;東邊有孫吳,不懷好意”的外部壓力,還有很讓人擔心的內部壓力。

  • 5 # 高臺民俗博物館鄭

    史載,劉備在白帝城病危時,曾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乍一聽,這是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的一番推心置腹之辭,細究起來其實不然。這裡面其實包含著劉備深深的疑慮,因此,史書這樣描述劉備這種矛盾心理:“先主之疑,終身而不釋”。也就是說,撕開君臣間表面那層脈脈溫情,其實劉備對諸葛亮的猜疑伴隨其終身。他臨終託孤時的一席話,看似發自肺腑,其實暗含試探甚至敲打之深意。

  • 6 # 陳先生侃歷史

    要解讀這個問題,不得不說白帝城託孤——“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子嗣可輔,輔之;若子嗣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聞言泣不成聲“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對於即是君主又是老友信任遺託,諸葛亮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回報。撥動時針,讓時光倒流千年之前。此時蜀國,荊州已失,關羽被殺,張飛已死,黃忠、法正、龐統已故,劉備東征失敗。蜀國已是滿目瘡痍,日薄西山!諸葛亮歸政於劉禪,劉禪有能力守衛蜀國嗎?諸葛亮歸還內政軍權,劉禪會接嗎?個人認為不會。理由如下:首先,於情,劉備臨死前囑咐“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雖不聰慧也知道劉備與諸葛亮亦君亦友,劉備臨死前的囑託絕不是戲言,是對諸葛亮為人的肯定。更何況蜀國之內,諸葛亮威望甚高,不是自己能比擬的;朝內軍中都是以諸葛亮馬首是瞻,不是自己能駕馭的了的。其次,於理,劉禪雖不昏庸,但才智一般。內政上,自己比得了諸葛亮嗎?自己能慧眼識珠,培養人嗎?不能。自己能挽救蜀國內日漸式微的經濟形勢嗎?也不能。軍事上,自己能比諸葛亮更會運籌帷幄,帶兵打仗嗎?不會的。自己能應對缺兵少糧,將領漸少的局面嗎?不能的。魏國兵強馬壯,吳國虎視眈眈,自己接了權,能談笑風生,從中斡旋,守衛蜀國嗎?恐怕也不能。劉禪可能深夜難眠之時,也常常思考,假設自己掌權後得與失,權衡之後,還是選擇信任諸葛亮。失去諸葛亮,無疑自毀長城!最後,劉禪向諸葛亮要權,諸葛亮會不交還於他?恐怕是劉禪自己不想要,也不會去要。江山還要依仗諸葛亮掙著,蜀國的脊樑!漢朝末年,雖是群雄逐鹿,但去古未遠之際,忠義之風尤其醇烈,忠誠死節之事,屢現於世。諸葛亮以《出師表》,表明心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如有企圖,以當時之權,之智,翻手而已。皆是以報劉備知遇,知識,知己之恩。

  • 7 # 副史

    《三國演義》中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前夕給劉禪寫《後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可以說諸葛亮忠心耿耿,全心全意地輔佐劉備建立自己的國家的,在劉備死後,為了完成先帝遺願輔佐劉嬋。

    但諸葛亮剛剛接受先主劉備託孤時,劉禪年僅17歲。

    因為年輕閱歷少,必須有能人輔佐,治國不是兒戲,諸葛亮豈敢還政與劉嬋,玩意有任何閃失,將會愧對於先帝之恩。

    最重要的原因,諸葛亮剛接過朝政大權時,屬於臨危受命,那時的蜀漢正是危難時期。蜀漢丟失了荊州,又傾全國之力征討東吳,結果卻是慘敗。蜀漢國力大減,人心不安,士兵數量急劇下降,蜀漢需要一個有能力有威信的人,這個人非諸葛亮莫屬。諸葛亮在蜀漢,善於理政,經過幾年治理,蜀國漸漸恢復元氣。所以,諸葛亮不敢放權。

  • 8 # 隱者康司馬

    諸葛亮如果還政於劉禪,諸葛亮就控制不了劉禪了,也控制不了蜀國的政治局面了。劉禪寵幸禍國秧民的黃皓,恐怕五年之內蜀軍就的滅亡。

    劉備興蜀國75萬大軍討伐東吳,被陸遜用火攻的方法把劉備打敗,蜀國的精銳大軍幾乎全軍覆滅。年輕的將領馮習、張南、傅彤,程畿、沙摩柯都戰死了,黃權萬般無奈率領本部軍事投降魏國了,不然的話也得被陸遜給消滅了?

    劉備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招諸葛亮晉見託孤。劉備是亂勢驍雄,他知道自己的兒子劉禪是什麼水平,如果沒有諸葛亮輔助恐怕是一事無成。劉備傳旨請諸葛亮做於龍塌旁邊,撫摩著諸葛亮的後背說:*我自從有丞相追隨,有幸成就帝業;可是我見識淺陋,沒有采納丞相的良言,悔恨已經來不及了,馬上就要不行了。我的兒子劉禪軟弱無能,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說完,淚留滿面。諸葛亮也哭著說:*願陛下善保龍體*!劉備說了三件事主要是讓諸葛亮輔佐劉禪,如果劉禪真的不行,就讓諸葛亮取而代之,這是考驗諸葛亮呢?諸葛亮嚇得磕頭如搗蒜,說:*臣怎麼敢不盡股竑之力,臣願盡犬馬之勞,來報達先帝的知遇之恩*!劉備讓內侍扶諸葛亮起來坐著。還有就是矚附趙雲,大意是咱們哥倆是患難與共,我死後要照顧好你大大侄子;還有一件事就把告訴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等等。

    劉備說完這些話,就死了,是年63歲。

  • 9 # 江湖秋意濃

    因為諸葛亮知道劉禪阿斗是個豬一樣的孩子,扶不起來,諸葛亮身受先帝遺囑託孤,其實託的是蜀國社稷,孔明深知先帝遺願,當然盡力想完成使命,如果一開始就把蜀國軍政大權完全交給阿斗,這孩子會把蜀國帶到溝裡!這才是對先帝最大不負責任,孔明何等聰明忠心,怎會不知這個道理呢,你看看阿斗這娃的長相就知道原因了。

  • 10 # 月夜luck

    諸葛亮在老百姓心中,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他神機妙算、足智多謀,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病死於白帝城。臨死前,劉備召見了諸葛亮,將劉禪託付給了他。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國,繼承我的大業。如果我那個兒子可以輔佐,你就輔佐;如果輔佐不了,你就取而代之吧。”諸葛亮聽到後,流著眼淚說:“我一定竭盡全力,輔佐好少主,直到我死,絕對不敢有異心。”然後,劉備又下詔書給劉禪,希望他對待丞相,就跟對待父親一樣。這就是“永安託孤”的故事梗概。正史相關描述如下:

    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不久就去世了,劉禪即位,時年十七歲,改元建興。

    那麼,劉禪有沒有完全聽從劉備的話呢?

    對此,我的答案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劉禪一即位,就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允許他開府治事,不就又封他為益州牧。用陳壽的話說,“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也就是說,蜀漢上下所有的政事,全部都由諸葛亮一人說了算。

    毫不誇張地說,劉備一死,諸葛亮就成了蜀漢名副其實的一把手,他管理著蜀漢上下的所有政務,包括對外政策、官員任免、頒佈法律,等等。這樣的狀態長達十一年,直到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

    因此,有個問題來了:諸葛亮為什麼一直不肯還政於劉禪呢?對於這個問題,主要有三種觀點,其三最不可信。

    第一,諸葛亮不敢還政於劉禪。

    劉禪當皇帝時,劉禪年僅十七歲。按照古代“二十而冠”的說法,劉禪還是一個未成年人。因此,諸葛亮並非不想還政於劉禪,而是不敢呀。劉禪年紀輕輕的,他缺乏治國理政的經驗。況且劉禪無論在朝中,還是在軍中,都沒有威望。諸葛亮很清楚,如果將朝政大權還給劉禪,劉禪很難鎮得住那些文臣武將。所以,諸葛亮就算為了蜀漢的前途命運著想,也必須要牢牢地掌握朝政大權。

    諸葛亮不僅不敢還政於劉禪,就連劉禪出宮,他都是要管的。劉禪當了皇帝后,大概就一直沒有出宮過。直到諸葛亮去世一年多後,劉禪才去都江堰看了一次岷江。據胡三省注《資治通鑑》,諸葛亮死後,劉禪去了都江堰,居然沒有人阻止他。可以想象,諸葛亮在世時,劉禪是去不了都江堰的。原因很簡單,諸葛亮不放心,他怕劉禪這個孩子出宮後,會成為一個浪跡於煙花柳巷的皇帝。

    第二,劉備的遺言歷歷在目,諸葛亮誓死要北伐曹魏,還於舊都。

    諸葛亮是一個曠世奇才,只有他才可能光大蜀漢。劉備死前說的很清楚,諸葛亮的才能十倍於曹丕。一定可以誅殺曹賊,興復漢室。不過諸葛亮有自知之明,他知道曹魏太過強大,不可卒除。然而要想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就得儘快北伐曹魏,攘除奸兇,還於舊都。

    這一點,我們看看《出師表》就知道了。

    《出師表》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時,給後主劉禪寫的一封奏章。諸葛亮說,自從他接受先帝遺命以來,時刻寢食難安,壓力山大,恐怕自己不能繼承先帝的遺志,讓先帝失望。因此,他才會“五月渡滬,深入不毛”。現在南方已經平定,應該率領三軍,北定中原。

    因此,諸葛亮有一種緊迫感,他想趁自己在世時,趕快北伐曹魏。況且“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也就是說,魏蜀吳三國鼎立,蜀國是最弱小的,時刻有被消滅的危險。既然如此,諸葛亮怎麼能放心還政於劉禪呢?

    第三,諸葛亮權力慾望過太,他想一直大權獨攬。

    也有極少數人認為,諸葛亮不顧蜀漢實力,舉全國之力一直北伐曹魏,就是權力慾望過大的表現。而蜀漢國力本來就弱,再被諸葛亮這麼一折騰,就不堪重負了。有人甚至認為,諸葛亮窮兵黷武,不停地北伐曹魏,蜀漢的滅亡,跟他脫不了干係。當然了,持這種觀點的人,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這種觀點,也是最不可靠的。諸葛亮用他的一生,踐行了什麼才是真正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相信幾乎所有人,都不會懷疑諸葛亮有異心。

  • 11 # 武經總要

    劉禪登基的時候十七歲,這個時候蜀漢政權遭遇了慘敗,形勢極其可謂,按照劉備的想法,諸葛亮則成為丞相擔任輔政大臣。

    這個時候沒有諸葛亮,那就不可能穩定。

    諸葛亮掌權時,蜀漢國內很清楚,真正的掌權者並不是皇帝劉禪,而是諸葛亮,

    魏國和吳國也知道這一點,所以說曹丕派人勸降的時候就是派遣王朗這些和諸葛亮有點關係的人去。

    在蜀漢的內部,李嚴也想試探一下諸葛亮,就勸他受九錫,如果接受的這種方式,那就相當於要建國了,這就是公開造反的節奏,但是諸葛亮並沒有接受這種建議。

    劉禪本人後來也曾經說過,諸葛亮掌權時期蜀漢的情況就是“政歸葛氏,祭則寡人”,劉禪自己也明白,諸葛亮才是真正的一把手,自己則是個吉祥物。

    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得到了劉禪批准的甲士百人護衛上朝的特殊待遇。

    諸葛亮的甲士百人這說明了諸葛亮的地位非常的高,向所有的人都表明諸葛亮這個人的地位是超難的,

    皇帝對諸葛亮也是非常的重視的。

    皇帝派遣的軍人都是百裡挑一的人物,所以說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護諸葛亮的安全,在北伐戰爭中這些軍隊計程車兵也會保護諸葛亮的安全。

    諸葛亮在蜀國國內的待遇的確是超然的,他不想反正給劉禪,一方面是自己是一把手了,沒有必要主動的放權。畢竟誰都要享受權利的滋味,在這裡我們也不能排除諸葛亮個人的私心。

    第2點是劉禪的政治經驗不足,這個時候還需要學習諸葛亮,也不可能放權給劉禪。

    那樣政局就要不穩定了。

    第3點就是諸葛亮始終沒有越雷池一步,沒有真正的去謀朝篡位。

    可以說也為自己贏得了好的名聲,他這種做法也是非常的聰明的,既享受了權力的滋味,又獲得美好的名聲。

  • 12 # 奇葩歷史大觀

    公元223年(建安二十六年),夷陵慘敗後,劉備就病死了,在死之前就託孤給諸葛亮

    臨終遺命:“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聽起來,是肺腑之言,實際上這是一種試探。此時劉禪不過是個剛剛斷了奶的少年,英年十七。

    等到諸葛亮帶著劉備的棺槨返回成都,劉禪見到諸葛亮的第一句話就是。

    “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這樣一來,蜀國的軍政大權就落到了諸葛亮的手中。諸葛亮入朝不趨,帶劍履上殿,率甲士上朝。

    由此可見,不是諸葛亮不讓劉禪親政,而是相權基本包攬了一切,劉禪只說同意或不同意,或者再議,僅此而已。

    諸葛亮為什麼不還政給留下的第1個原因就是劉禪的能力不足,而且劉備已經託孤給諸葛亮的諸葛亮,諸葛亮為了完成劉備的心願還是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不能輕易的將大權交給劉禪。

    第2點原因就是諸葛家族佈局。魏蜀吳三家都有諸葛家族的影子,而且都掌握著不小的權利。既然諸葛亮已經掌握了這個大的權利,自然不肯輕易放棄權利,不要把諸葛亮想象的多麼美好,誰也不能拒絕權力的誘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女演員讓你覺得紅得莫名其妙,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