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洛小潯

    東漢王朝,中國的四大發明佔了其中三個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

    中國對世界所具有影響的“三大發明”:是司南(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藥。並認為它們是“整個古代沒有能與之相匹敵的發明。”1621年,英國哲學家培根也曾在《新工具》一書中提到:“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

  • 2 # 小熙15030

    中國古代為指導農耕,創造了十分先進的歷法,還有許多天文觀測工具。更不用說四大發明對世界的貢獻。古埃及建造了金字塔,隨同歷史一起沉澱的還有許多未解之謎。近代德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不可否認的是德國在科技軍事領域的創新。

  • 3 # 小滿豫看文化歷史

    人類歷史上對人類文明貢獻最大的最多的,毋庸置疑是中國,這點上引以為豪。

    一、中國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

    1、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古代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係。

    2、指南針,古代叫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南極指向地理南極(磁場北極),利用這一效能可以辨別方向。

    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有三類部件,分別是司南、羅盤和磁針,均屬於中國的發明。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磁山一帶。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3、火藥,又被稱為黑火藥,由硝酸鉀、木炭和硫磺機械混合而成。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藥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藥的重要組成部分。火藥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也改變了人類的戰爭史。

    4、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時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宋朝雖然出現活字印刷術,但並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

    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後傳到北韓、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

    這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艾約瑟提出併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二、古印度

    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元號。所謂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只是透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而已。

    三、古巴比倫

    古巴比倫時代的科學以數學和天文最為發達,計數法採用十進位和六十進位法。六十進位法應用於計算周天的度數和計時,至今為全世界所沿襲。當時的曆法為太陰曆,將一年分為12個月,一晝夜分為12時,一年分為365日。為適應地球公轉的差數,已經知道設定閏月。古巴比倫人在天象觀測方面的長期積累,使後來的新巴比倫人能預測日月蝕和行星會衝現象,並進一步推算出一年是365天6時21分32秒,比近代的計算只多了23分33秒。

    四、古埃及

    埃及是世界古國中的古國,有著曠古悠久而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博大精深、絢爛多彩,其自古以來的民族認同就是看文化,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地理位置、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傳統藝術形式有 詩歌、雕塑、繪畫等,古埃及文明對後世的古希臘、古羅馬、猶太等文明產生巨大影響。

  • 4 # 眾談文史

    人類歷史上有哪些國家有領先世界的科技發明?別的國家暫且不說,只說說中國的吧。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歷史上取得了十分輝煌的科技成就,

    首先,說一下古代的科技成就:

    世界上關於日食月食的記錄,最早出現在中國商朝;

    西漢時期的《九章算術》在世界同期是最先進的;

    東漢時期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的造紙術世界領先;

    張衡的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能夠測量地震的儀器;

    畢昇的活板印刷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

    北宋時期應用於航海的指南針使中國航海技術領先於世界;

    唐宋時期使用火藥武器的時候,西方尚且處在冷兵器時代。。。。。。。

    接著我們說說現代的科技成就:

    民以食為天,中國的超級雜交水稻遙遙領先世界,被稱為第五大發明;

    中國的鐳射技術目前領先世界15年;

    中國的橋樑建設技術領先世界;

    中國的高原鐵路技術目前世界遙遙領先;

    中國的超級計算機以超越美國躍居第一;

    中國反衛星武器技術睥睨世界;

    。。。。。。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任務尚且間距,我輩仍需努力

  • 5 # 禾呈言似川十甫下有寸

    要說領先世界的發明或許有以下幾個國家,可供大家參考。

    歐洲諸國

    從客觀方面來講,歐洲諸國做出的貢獻不可磨滅,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進行了工業革命,相當於為人類從封建制度的脫胎換骨有巨大的貢獻,從此以後人類文明,鳴響長笛,向科技發展進軍,從而誕生了許多影響世界的發明,如蒸汽機,錄音機,汽車。

    中國

    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也誕生了許多燦爛輝煌的發明,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四大發明了,最為可惜的就是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國並沒有發生天翻地覆的革命,從而沒有在短時間裡富強,就連領先世界的發明也沒有物盡其用,反而流向了西方,讓西方國家用上了這偉大的發明。

    美國

    作為當今世界上的第一大經濟體,美國是典型的,起步慢,發展快,在經歷金融危機之後,美國經濟突飛猛進,其實也可以說美國的發明是由歐洲帶動的,所以說美國利用歐洲帶來的發明,創造了領先世界的品牌微軟,蘋果,但美國的本土發明也很多,畢竟誕生了發明之王愛迪生。

  • 6 # Zhang說歷史

    1498年至2008年,中國沒有一項領先世界的科技發明嗎?

    話說不久前正值畢業季,北京大學某學院舉行研究生畢業典禮,一位知名教授發表了熱情洋溢、激動人心的演講,博得一片喝彩。不久,演講內容就在網路上不脛自走,一夜爆紅。

    這位教授的演講有一個特點:先引洋人的話為準繩,然後以此立論,發揮自己的觀點。如,他一走上臺就引用一名叫Jack Challoner的英華人所編書中的資料,說是從舊石器時代到公元2008年的250萬年間,人類有1001項改變世界的重大發明,其中中國僅有30項,佔3%。如果以1500年劃界,1500年前全球共有163項重大發明,30項佔18.4%。中國最後一項重大科技成就是1498年發明的牙刷,而1498年至2008年間,人類社會的838項重大發明,沒有一項是屬於中國的。也就是說,510年間中國對對人類的科技貢獻是0。這位教授在演說中總結道:1500年後中國近代科技落後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沒有“自由”。

    我查了一下資料,確實有一個叫傑克•查羅納的英華人,他編了一本書名曰《改變世界的1001項發明》(張芳芳、曲雯雯翻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版)。作者是倫敦科學博物館的一名工作人員——“工作內容主要是向遊客講解各種科學知識”,也就是說,編者身份是博物館的一位導遊兼講解員,平時愛好編書,利用工作性質編了這本通俗性、趣味性的科普讀物。很清楚,那不是一本出於專業人員之手的科研成果,作者也不是一位職業科學史家,書中的主要內容都是採集、綜述他人的研究成就而來的。因此,如果要引用這本書,務必事前要經過慎重、認真的核查和考證。

    我們從不否認,近代自然科學產生在英國,從15至16世紀起,中國相對於西方,在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方面就明顯落後了,這是事實。不過,1500年前的中國,重大的科技發明不止30項,1500年後的中國,在科技上對人類也不是0。同樣是英華人,已故的大英帝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生前著有數百萬字、長達七卷本的《中國科學史》鉅著,這是專門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權威性著作。該著記載的中國古代有1600多項領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美國記者羅伯特•坦普爾把李約瑟的書提煉為一個濃縮本,題名為《中國: 發明與發現的國度——中國科學技術史精華》(陳養正、陳小慧、李耕耕等譯,21世紀出版社1995年版),這本書選擇出中國古代的100個“世界第一”的科技發明與發現,並配上100幅圖片,加之活潑流暢的文筆,成為普及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通俗讀本。

    羅伯特•坦普爾透過比較研究,驚奇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現代世界賴以建立的種種基本發明和發現,可能有一半以上來源於中國……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尾舵、羅盤、多重桅杆等改進航海及導航技術,歐洲絕不會有導致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也就不可能建立那些殖民帝國。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馬橙,使騎手能安然地坐在馬背,歐洲就不會有騎士時代。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槍炮和火藥,也就不可能用子彈擊穿騎士的盔甲, 從而結束騎士時代。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造紙術和印刷術,歐洲可能要更長期地停留在手抄書本的狀況,書面文獻不可能如此廣泛流傳。”

    至於說中國在明朝以後的發明“只有一個牙刷”,我們只要舉出幾則例項,就足以證明這種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如在工業上,1521年,四川省嘉州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石油井,而當時的歐洲人還不知石油為何物;1596年,明朝發明了火爆法採礦技術,17世紀傳入歐洲。再如在軍事上,1549年,明朝製造出世界上第一顆水雷, 1590年製造的“水底龍王炮”,是世界上第一顆定時爆炸水雷(以後還研製了“混江龍”水雷),而歐洲直到19世紀才在戰爭中使用水雷。再如在醫藥方面,眾所周知,近代歐洲的“牛痘免疫法”使數以百萬計的西方人避免了死亡的威脅,但西方醫學界從不掩飾這一技術是從中國傳入的——1567年,明代江南寧國府太平縣發明種“牛痘”預防天花病的方法,此為世界上的第一例“牛痘接種免疫法”的臨床應用。每談到明代的醫藥學,人們都要提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這是一部什麼書呢?這是李時珍歷時近30年撰寫的鉅著,書中收錄各種藥名1892種,並附有精美的插圖1109幅,1647年波蘭人卜彌格首先將《本草綱目》譯為《中國植物誌》於1657年在歐洲以拉丁文出版,此為世界歷史上的第一部《植物誌》,出版後對整個歐洲的植物學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753年瑞典著名植物學家林奈寫作《植物種志》時,就從友人那裡得到了《本草綱目》記載的1000種植物標本。該書被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稱為“1596年的百科全書”,李約瑟曾評價說:“毫無疑問,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是李時珍那部在本草書中登峰造極的著作《本草綱目》。”

    在航天方面,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利用火箭推理原理而飛天的人是明朝的萬戶。萬戶真名叫陶成道,他曾把47個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一手牽著一個風箏,這是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牽力把自己送上天的壯舉,結果萬戶卻因此殉身。為了紀念這位世界航天始祖,世界科學家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火山命名為“萬戶山”。

    在音樂與數學方面,朱載堉運用珠算開方的辦法,在世界上首次研究出了十二平均律。所謂“十二平均律”,亦稱“十二等程律”,是一種音樂定律方法,它將一個純八度平均分成十二等份,每等分稱為半音,是最主要的調音法。這一方法17世紀傳到歐洲,半個多世紀後在歐洲才出現了此種定音法,現在的鋼琴就是根據十二平均律定音的。如果細數,明代重大的科技成就不止這些。

    至於說到直至2008年前中國沒有一項領先世界的科技發明,這也是一個偽命題,完全不符合史實。事實表明,新中國成立後在科技發明上取得了長足進步,如,“人體斷肢再植”現已普遍運用到臨床醫學上,而世界上第一例人體斷肢再植手術就是上海醫生陳中偉於1963年首創的。再如,上世紀60年代中國科學家發明的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是世界上的第一例,楊振寧先生一再說這是完全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重大科技成就。青蒿素的發明也是上世紀60—70年代的事情,這一發明拯救了地球上眾多的生命,是造福全人類的重大科技發明,屠幼幼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獎。

    上述例項足以說明,英華人傑克·查羅納的書並不具有專業性和權威性。查羅納為該書寫的《引言》還是比較客觀的,他說:“由於篇幅有限,有許多發明我不得不忍痛捨去。”由於文化和知識背景的侷限,他無法擺脫“西方中心主義”的束縛,從目錄上我們就不難看出,他一沿歐洲人寫史的套路——從“羅馬時代”到“工業革命”,一路寫下去,仍然是以歐洲為中心,對待東方民族,他知之甚少。他寫道:“印度河流域的許多重要發明並不為世界的其他國家所知曉,但是中國的發明享譽海外,尤其是‘四大發明’:火藥、造紙、指南針和印刷術。”“如果沒有伊斯蘭學者的傳承,古希臘文明可能就遺失了。”這些話不乏實事求是精神,是應該給予肯定的。作為一位業餘和通俗讀物的作家,尤其作為一名西方人,他有著這種侷限,一點都不奇怪。

    奇怪的是中國那位知名的北京大學教授,面對一位英國年輕人的通俗作品,不知為什麼就喪失了科學的質疑精神?他毫不懷疑,毫無分析,毫無批判,既不質疑也不求證,而是拿來就用,奉為真理。面對一群即將走向社會的畢業生,他那充滿煽情的演講實際上是在竭力推銷一種以西方中心主義作為精神支柱的虛無主義。北大作為中國近代的名校,歷史上是以批判、質疑的科學精神而著稱的,或許今天的北大與歷史上的北大並非一校,二者沒有實質性的脈聯和必然關係,

    但是,作為任何一所大學的教授、任何一位有科學頭腦的學者,都不應對自己從未涉足過的領域失掉理性的分析與質疑,否則,我們還有什麼資格站在講臺上來“傳道、授業、解惑”呢?當然,對於那些懷揣民族虛無、歷史虛無、文化虛無情結的人來說,要說他們一點質疑精神都沒有,也有失公允。例如,有人對李約瑟權威性的科學史著作,就一直不乏質疑的聲音,指責李約瑟“揚中抑西”。再如,對待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遺產,要求他們“文化自信”,那完全是徒勞的。在他們眼裡,“凡是中國的都是垃圾的”,只能“全盤質疑”、“全盤否定”,甚至連西方人都承認的“四大發明”,也是垃圾,也要否定。唯獨對待西方的一切,哪怕是一位西方非專業水平的通俗作品,也不容有半點的質疑,因為,“凡是西方的皆為真理”。總之,他們一方面持選擇性的質疑,一方面持選擇性的崇拜。人們不禁要問:這種“選擇性質疑”、“選擇性崇拜”,究竟要把中國的青年學子引向何處去呢?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7 # 鳳鳴周原

    毫無疑問是我們偉大的祖國,古代中國對世界的最大科技貢獻就是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特別是造紙術和印刷術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對西方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起到了主推作用,而火藥和指南針推動了歐洲的地理大發現,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到來。所以,古代中國的科技文化教育長時期遙遙領先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雪景攝影如何才能不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