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都說2歲是寶寶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這個時候的寶寶上躥下跳的,一點不如意就撒潑打滾,做為家長,應該怎麼應對好呢?
3
回覆列表
  • 1 # 閆秀明手機使用者

    2歲左右是寶寶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家長應根據寶寶不同的逆反心理,採取相應的應對方式,幫助寶寶順利度過這一時期。 研究顯示,2歲左右是寶寶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當聽到自己的“小尾巴”對自己說“不”的時候,作為家長,你會不會驚訝呢?孩子的否定行為表明孩子開始產生自主意識,試圖瞭解周圍的環境,建立自己的好惡觀念,表達個人的需求,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表現為孩子對家長的話說“不”。雖然孩子有“自我主張”是一件積極的事情,如果家長處理不好,也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

    一、怎樣的叛逆表現是“正常”的 在孩子獨立的過程中,你會遇到以下種種事情: 1、拒絕父母的要求; 2、和父母唱反調; 3、不理睬父母; 4、不要父母摟抱,不和父母親熱; 5、不呆在父母身邊,從父母身邊跑開。 從孩子一歲開始,這些事情就時有發生,在兩歲左右更加頻繁和激烈。這是因為他們的語言功能沒有發育完善,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意思,因此不能完全執行父母的意思,而且,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詞彙表達自己的感情和需要。所以,在父母會感覺,孩子是和故意他們對著幹。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又會變得很“乖”,3-5歲的孩子記憶力增加,思維能力增強,他們透過傾聽和使用語言來學習更多的東西,也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二、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得不到滿足。2歲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什麼都要摸摸、碰碰,這常會惹惱成人,輕則行動被限制,重則受到訓斥、體罰。這樣簡單地對待孩子,勢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雖小,也有自尊心,成人應尊重他們,根據他們的身心特點進行教育,那種“棍棒底下出孝子”、諷刺、挖苦、辱罵、體罰,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遇事嘮嘮叨叨。有些爸爸媽媽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會兒說注意這,一會兒說注意那,嘮叨沒完,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厭煩,產生逆反心理。 不顧孩子的個別差異和意願,強行“定向”。一些爸爸媽媽望子成龍心切,他們要孩子學這學那,如規定每天讀多少單詞、練幾小時琴等,否則給予懲罰。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 缺乏感情溝通。爸媽缺乏與孩子經常的感情溝通,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孩子也會以不尊重來對待爸媽。 成人對孩子過分遷就。孩子認為犯了錯誤不會受到批評,這種錯誤的資訊讓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長想管教時,孩子就很不適應,出現逆反。 家長式的作風。專橫式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暢、壓抑,因而便以反抗來回答爸爸媽媽。 孩子對家庭和父母不滿意。尤其當父母感情不和使得孩子心理發生障礙時,孩子往往以逆反行為來表示自己的不滿。還有,常因父母沒有榜樣作用而使孩子感到沒有精神支柱而苦惱時,也會以逆反情緒作為發洩。 缺乏滿足感。由於種種原因父母不能經常和孩子在一起,儘管物質上極為豐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卻感到十分飢餓,時間長了,在缺少雙親愛的情況下就會以逆反和沉默來表示自己的不滿。

    三、幫助“叛逆”寶寶渡過反抗期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家長也不必太過擔心。事實上,孩子在這個年齡只是追求自己的獨立人格而已,並不像有些家長想的那樣存在很強烈的逆反心理。只要父母指導得法,是完全可以順利地度過這一危險年齡的。 1、父母要擺正自己的心態,既不要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要求孩子對自己的話言聽必行,也不要把孩子作為實現自己夢想的替身,把大人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企圖要孩子按照父母安排好的生活模式生活。而應該給孩子一定的生存空間,尊重孩子的選擇與意願。 2、在孩子和父母之間出現牴觸情緒的時候,父母可以透過軟處理、冷處理等 方式,來避免矛盾的激化、化解矛盾。給相互一個反思,緩解的空間。 3、父母對孩子應該充分尊重和信任,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建立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樂意和父母溝通交流,把父母當成是知心的朋友,而不是認為父母跟他們之間天生就有代溝,難以理解他們,從而導致疏遠。

  • 2 # 阿雲1987

    我的小朋友一週八,也是處在這個階段。

    首先上躥下跳,是無法避免的,我們要保證他安全的情況下,就讓他盡情的玩吧(過一段時間他就膩了)。不要太擔心怕受傷就嚴厲阻止,或者因此寧願抱手裡。我的小朋友非常喜歡走門口的臺階,不厭其煩的走幾十遍,甚至跳,但是我會在旁邊看著,沒去阻止,他玩的開心就好。

    一點不如意就撒潑打滾,我也遇到過,我就很奇怪他是哪裡學來的。這其實也是他這一階段的天性,我有個小建議:當他故伎重演的時候,我們假裝走開,不能馬上滿足他的要求(但是你不能讓他躺馬路上,注意車輛,注意在自己可控的安全環境裡),然後說“走咯,我們走咯”。他跟上後,你要給他一個棒棒的擁抱,並帶他去做別的事情轉移注意力,讓他忘記自己的“陰謀”,多次以後,他知道撒潑打滾這招沒用,會漸漸不使用的。

  • 3 # Grace15

    說的沒錯,當孩子長到2~3歲的時候,往往大人叫他們做什麼事他們偏不做,叫他們往東,他們往西,無論什麼事情都要用“不”來反抗,而且許多事情要自己來做,鞋子要自己穿,飯也想要自己吃,與其他小朋友玩耍也易發生爭吵。孩子什麼事都有自已的主見了,大部分事不講理由,非要堅持已見去做,家長不同意就哭鬧。其實這是孩子自發性良好的表現。

    。做父母的一定要了解這樣一個事實:孩子並不是存心反抗,因為這樣小的孩子還不懂得忍讓和剋制,他開始懂得什麼想要什麼不想要。孩子這時的“反抗”,並不意味著不依戀父母、疏遠父母,也不能僅僅用淘氣來解釋。這是孩子自發性、獨立性萌芽的表現,是一種“積極的反抗行為”。

      那麼,怎麼對待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呢?

    1.別“以惡制惡”

      面對孩子的逆反行為,首先家長不必緊張,關鍵是不要“以惡制惡”,跟他對著幹或是硬碰硬,這樣的做法最終會導致惡性迴圈,造成更壞的結果。

      2.尊重孩子的想法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處處約束、管制孩子,不要講不能如何如何,而要給孩子講清應該如何如何。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出現的反抗現象,成人應給予支援和理解,讓孩子感到“我的獨立是被承認的”,並創造條件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

  • 4 # 孩子王育兒顧問

    前兩天,有位媽媽跟我說,

    “不知道孩子是不是到了叛逆期,最近的寶寶學會了說"非要怎麼怎麼樣。他想做的事情,就會說非要幹嘛,比如非要吃那個,非要不去屋裡,非要不睡覺等等,反正就是和我反著來。有時吃飯我會把寶寶吃的飯先盛出來一部分,給他小碗裡一點讓吃的時候,另外一個碗我放在我們餐桌上,他就會要求必須放在他的餐椅上,還說"非要放旁邊",用這個"非要"表達著自己的小想法,自己的感受,有時聽到這個詞語弄得我哭笑不得。”

    從1歲左右開始,很多麻麻發現寶寶開始不聽話、叛逆起來了,其實這只是所有寶寶都要經歷的成長階段。看起來是寶寶反叛,事實上卻是成長,是自我意識的萌芽。在這段時期,麻麻要真正理解寶寶叛逆背後的心理需求,理解寶寶的行為,就不會為寶寶的“叛逆”而傷心了。

    首先,麻麻要學會毫不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善於發現寶寶的閃光點、表揚寶寶,當然不能天馬行空地亂吹,要根據寶寶的行為來傳達你的讚美。比如,寶寶今天乖乖吃飯了,麻麻應該說,“寶寶真乖,吃了好多飯哦!”

    其次,麻麻還要教會寶寶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傳達給寶寶一種資訊:這個世界很大,你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麻麻可以讓寶寶多和小區周圍的小朋友一起玩,寶寶在與他人相處過程中,也會發現自己對比“別人家寶寶”的不足之處。

    這個時期,寶寶以自我為中心也不是壞事,麻麻要理解寶寶,陪伴寶寶在這段時期更好地成長!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階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 5 # 黃爸爸的育兒經

    在叛逆時期,每個寶媽寶爸都會遇到共同問題,就是孩子愛激動,亂髮脾氣,與大人唱反調等。

    2-3歲、4-7歲的孩子最愛亂髮脾氣,父母說東做西,常常大聲叫,很激動。反正父母說什麼,孩子都是不愛聽,如果父母打罵,孩子還會跟你對著幹,根本就是無法理喻的。

    一般以獎勵或以交易形式的家長跟孩子說:"孩子不能做這個,你不做這個好不好?我就會獎勵你,"

    假如孩子一旦沒有得到獎勵,孩子就會亂髮脾氣,亂打人。

    於是父母採取了強硬的措施,非打即罵。漸漸地,孩子表面上恢復到以前那個言聽計從的"乖孩子",實際上,已關上心靈深處那扇與父母交流的大門,從而可能誤入歧途,甚至跌進犯罪的深淵。

    其實可以換個角度來看,孩子這個行為是為了什麼呢?

    因為孩子自己有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所以會選擇以事物的主要性來表達孩子心中的不滿。反而在叛逆的時間段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最佳時刻。

    那應該怎麼操作呢:

    第一步:

    父母可以把孩子抱到一個比較安靜的空間裡(比如臥室、書房、寶寶房間等),跟他進行一對一的溝通。首先問下孩子的情況,講述當時發生什麼事情。讓孩子回憶下。

    第二步:

    等孩子回憶過程中,就直接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子做?孩子就會嘰嘰咕咕說,此時父母要坐下來認真傾聽孩子講述,雙眼對視孩子眼睛,等孩子講完。

    第三步:

    接著父母要蹲下來跟孩子溝通。孩子覺得大人與自己的視野是平等的,孩子就會放下心中的包袱,會很好的溝通,孩子就會聽的進去。

    其實認真與孩子溝通,是從接納---講述---蹲下的過程的。

  • 6 # 阿甘中高考

    “第一叛逆期”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到了這個階段,孩子迫切地想要獨立,又不會表達,不得不用打人、咬人、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變得難纏、不可理喻。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健康地度過這個階段。

    在“第一叛逆期”,像成年人那樣跟寶寶講道理是行不通的,反而遊戲最容易讓孩子理解和接受。這裡為大家推薦幾個適用1-3歲兒童的親子游戲,簡單有趣又對孩子有益,輕鬆安撫你家的搗蛋鬼!

    大自然的顏色匹配

    玩法:

    1、用彩色粉筆在地上畫出不同的色塊。

    2、讓寶寶收集各種顏色的植物(樹葉、果實等任何身邊的事物),顏色種類越多越好。

    重點:觀察能力、顏色辨別能力。

    提示:家長可以先引導孩子瞭解關於顏色的知識,如粉色、深粉、淺粉、粉紅等,使寶寶當遇到不能完全匹配的花草顏色時,可以選出同一個色系裡相近的顏色。

    走線

    玩法:用膠帶在地板上黏貼出各種路線,如直的、彎的、折線的、盤山路、公路、河邊小道、顏色紅的、顏色藍的等等,然後設定各種情境、任務,讓寶寶發揮想象力去完成。

    重點:平衡感、想象力。

    提示:家長可以用各種方式來玩,在室內用膠帶、在戶外可以用粉筆;在沒有工具時,家裡的沙發、床邊,室外的花壇、馬路牙,都能成為寶寶玩走線的“道具”。

    粘住啦

    玩法:先用雙面膠在門(牆)上粘出幾個目標位置,再準備幾個小氣球。讓寶寶在距目標一定距離的位置上,透過踢、扔、打、頂等方式,將氣球到達並粘在雙面膠上。

    重點:大運動、協調性

    提示:這個遊戲需要全身性的運動,可以增強寶寶的協調性和體力,也可以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調節雙面膠的面積、位置和孩子與雙面膠的距離,來調節遊戲的難易程度。

    重點:語言能力、注意力。

    提示:傳話的內容要從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參與的成員越多越好,讓寶寶覺得他在家人的溝通中不可或缺,激發寶寶對遊戲的興趣並逐漸理解大人們的語言。

    瓶蓋配對

    玩法:將家裡的礦泉水瓶、罐頭瓶及護膚品瓶子等瓶與蓋分離,讓孩子重新配對擰上。

    重點:精細運動、認知能力、邏輯思維。

    提示:要防止寶寶誤吞,在玩遊戲時,把塑膠、玻璃、陶瓷、軟硬度等知識教給寶寶,還可以跟寶寶比賽,看誰先所有的瓶蓋都蓋上。

    給小動物們洗澡

    玩法:準備一個加了水的“浴缸”,放入小動物玩具,給寶寶提供沐浴露、香皂、海綿、小刷子、洗澡巾等工具,讓他給小動物們洗澡。

    重點:認知學習能力、語言能力、精細動作、自理能力。

    提示:要做好防滑和全程監護,在給小動物洗澡的過程中,家長可以跟寶寶一起學各種動物叫或跟小動物聊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料理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