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憑藉多年來對亞洲和日本政治、社會的研究,麥克阿瑟深刻理解天皇裕仁,在普通民眾心目中的位置,他們對裕仁就像神一樣供奉著,可以說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要想推行一系列改造,就必須保護這種政體,才能以和平的方式實施改造。

    不過,保留天皇不代表麥克阿瑟,要繼續這種制度。他認為,被稱為日本國教的神道教,是一切罪孽的根源。這種以崇拜祖先為主要內容的宗教,過於神靈化,特別是天皇被認為是太陽神的後裔,並且是其在人間的代表,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換句話說,皇權就是神權,而軍國主義分子就是利用該教煽動民族情緒,鼓吹以日本為中心,建立以神道教為統治的“大東亞新秩序”,效忠天皇是人的一生中最高目標。說白了,神道教就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根基,麥克阿瑟決定,必須剷除。

    二是,一切有關神道教的建築物、紀念碑和節日一律拆除或取締,同時引入西方的基督教給日本人“洗腦”。麥克阿瑟鼓勵來訪的牧師留下來,並宣稱:“如果有更多的傳道士來到這裡,那麼就可以把更多的佔領軍撤回國內”。

    更關鍵的是,審判戰爭罪犯,清洗軍國主義。遠東國際法庭處決了7名罪大惡極的戰犯,其中就包括了帶給麥克阿瑟恥辱、痛恨的本間雅晴和山下奉文。並按照其“罷免和清除”計劃,共有20萬日本人被開除公職,1300個政治團體被取締。

    儘管“清理”這20萬人不是個小數目,而且大都是有文化、有才幹的“社會精英”,但在麥克阿瑟看來,這項舉措畢竟了淨化了日本政壇,由沒有政治汙點的新人上臺執政,也有利於對日本進行一場“翻天覆地”的大改造。

    解決民生問題,是爭取日本民眾支援,最有效的措施。

    1945年的冬天,戰後的日本失去了一切經濟來源和生活保障,而只有16%可用作耕地的土地,無論如何也解決不了7600萬人的口糧。於是,大饑荒成了麥克阿瑟面臨最大的挑戰,但有挑戰也預示著機會,他要“趁機”爭取日本民眾的好感。

    當時,日本人一天的口糧僅為200克,即使這樣也時不時地斷供,人們只能靠挖野菜充飢,可到了冬天連野菜也挖不到,走投無路的人們紛紛走向街頭抗議示威。最多的時候達到25萬人到皇宮廣場集會請願,要求成立民主政府,改善民生。

    心裡有數的麥克阿瑟,一面嚴正警告集會違法,“……再有此類事件發生,將採取必要的手段”;另一方面從美國調運糧食並很快解決了糧荒。日本人的思想開始發生了轉變,天皇不是萬能的,佔領軍沒有讓他們捱餓就是最好的證明。

    民生得到改善的日本民眾,不再敵視佔領軍,甚至將麥克阿瑟當作他們心目中的“神”,他們感謝這位凌駕於天皇之上的“獨裁者”。日本民族的特性,既有“井底之蛙”、張牙舞爪的一面,更有被徹底被打服、制服,“卑躬屈膝”的一面。

    如今日本人的表現,正是麥克阿瑟需要的結果。就在他自鳴得意的時候,國內的反對聲紛至沓來,他們認為用美國的國家儲備去支援日本,是用納稅人的錢養活曾經的敵人,要求成立調查組,對麥克阿瑟的行為展開深入調查,並公佈於眾。

    接受質詢的麥克阿瑟,回覆道:“有一種勝利不全靠戰爭獲得的,……徹底地消滅戰爭,就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造,……日本人正處在飢餓的狀態下,會引發大規模的騷亂,佔領將變得十分困難……情況就是這樣,給我麵包,或者給我子彈!”

    讓國內的反對者“閉上嘴”,關鍵在於麥克阿瑟誠心想要做好事情。儘管他依然是高高在上、目中無人的樣子,並有日本“太上皇”的貶義稱謂,但戰後幾個月就成功地爭取了民心,緩解了日本民眾對美軍的敵對情緒,他的舉措是正確的。

    同時,也為了“從裡到外”地改造日本,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至少說明他有當“太上皇”的本事。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 2 # 魅力來源於神秘

    麥克阿瑟沒有直接給日本人發糧食!而是利用多報軍隊人數的手段向後勤方面要求更多的糧食補給!而杜魯門總統其實早就默認了麥克阿瑟的行為!至於最後為什麼會被曝光。。。難道你不知道政治資本這一說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世界上沒有遊戲,熱愛電競的你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