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侍風

    義大利主要以步兵為主,其裝備,訓練同德軍無法同日而語,吃不飽飯也是一個很重要因素。義大利在北非的某些師,不得不說其作戰素質超出了同時期的意軍,即便同隆美爾在北非的軍隊相比也毫不遜色,曾有名北非的德軍軍官如此評論這些意軍部隊:“我們經常要求他們去完成那些他們難以完成的任務,但他們都很好的完成那些超出他們能力範圍的任務。”

    義大利先投降不只是軍隊的問題,墨索里尼在義大利的統治並不穩固。法西斯統治首推德國和日本。墨索里尼本人而言缺乏希特勒那樣的演說煽動力,民眾支援度不高。

    義大利沒有像希特勒那樣鋒利的牙口,卻有著不小的野心,試圖恢復當年羅馬帝國,過分的野心,卻缺乏現實的可行性。

  • 2 # 橋喜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連年的戰爭使義大利經濟瀕於崩潰。全國各地食品匱乏,黑市猖獗,民不聊生。軍隊也處於“崩潰狀態”,兵源嚴重缺乏,士氣低落,義大利法西斯黨內部也出現了分裂。

    義大利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於1943年7月25日發生了政變,墨索里尼政府垮臺,墨索里尼本人也義大利新政府經過秘密談判後,決定投降。

    1943年9月3日,意、美雙方代表在西西里島錫臘庫扎附近的橄欖林中籤訂了停戰協定,並規定意軍立即停止軍事行動,海、空軍撤往盟軍指定地點,並立即撤場作戰的軍隊,還規定盟軍有 權使用義大利的各個機場和軍 事基地。

  • 3 # 光明歷史科普

    “一戰”中義大利投降原因:

    1914年,“一戰”爆發,交戰一方是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另一方是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然而,三國同盟之一的義大利卻於1915年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原因何在?

    首先,這是由義大利的孱弱和對外擴張政策所決定的。1871年,長期四分五裂的義大利實現了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統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這又嚴重阻礙了義大利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義大利的落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農業落後,糧食產量極低,每年三分之一的糧食靠進口。第二、重工業不發達,遠遠落後於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第三、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大量貧民逃往外國謀生。因此,義大利有“貧窮的帝國主義”之稱。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義大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張有利,它就靠向誰。

    其次,這也是由義大利的國家利益所決定的。義大利和英、法、俄三國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表現在:義大利對英國得罪不起,因為其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所以一開始就表示不參加任何對抗英國的行動。義大利這個“貧窮的帝國主義”在財政上對“高利貸帝國主義”的法國有所依賴,特別是1887年和1895年兩次對衣索比亞的都以失敗而告終,被迫無條件承認其獨立,並賠款1000萬里拉,這使義大利財政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這時,法國乘機以貸款為條件,並施展靈活的外交手腕,使義大利與法國簽定條約,雙方對各自在非洲擴張範圍和已取得的利益達成一致。義大利為了順利地在非洲擴張,也與俄國達成協議,雙方簽約表示,共同抵抗奧匈帝國在巴爾幹的擴張,意對俄在黑海海峽的擴張持“善意態度”,俄對意在北非的擴張表示理解。由以上事實可以看出,一戰爆發前,義大利由於利害關係,實際上已經從三國同盟中分化出來,靠向了協約國一方。

    第三、一戰爆發後,協約國全部滿足了義大利領土方面的要求。一戰爆發後,義大利藉口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意大利磋商,宣佈“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後來,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二戰義大利投降原因:

    準確來說,義大利在二戰結束時,是作為戰勝國出現的,自然不會投降啊!在戰爭初期,義大利是三大軸心國之一,參與戰爭的。但是後來由於墨索里尼以及義大利軍方的無能,導致了義大利在北非戰場和巴爾幹半島的節節敗退,如果沒有得過,義大利早完了。連年戰亂使得義大利人民厭戰,義大利國王也不再相信墨索里尼。終於,1943年,義大利人民推翻了墨索里尼政府,與同盟國停戰。義大利投降盟國後,迅速調轉槍口對德宣戰,同盟國陣營也同意接納義大利,所以在戰爭結束時,義大利是作為戰勝國出現的。

  • 4 # 薩沙

    只是因為,義大利人參戰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這裡要破除大家一個觀念。

    在二戰,墨索尼亞的法西斯政黨並沒有真正控制義大利。

    可以說,義大利仍然是資本家和貴族集團控制。

    只是因為一戰前國家的局勢急劇惡化,現有執政集團無法控制局面,被迫讓受到人民支援的墨索尼亞來執政。

    可以這麼說,墨索尼亞充其量只是義大利的大管家而已。

    就連西西里的黑手黨,也對墨索尼亞曾經嗤之以鼻。黑手黨教父領袖維託曾說:連墨索尼亞這種下三濫也能成為羅馬的合法政府,義大利真是要完蛋了。

    所以,墨索尼亞其實也不敢違背國內實權集團的利益。

    我們看看二戰義大利的參戰歷程。

    1940年5月10日,德國開始策劃入侵法國、比利時、荷蘭與盧森堡。法蘭西戰役爆發後,在幾天內德軍便以閃電戰和空降戰術成功攻下荷蘭和比利時,接著猛攻法國。

    然而,義大利並沒有出兵夾擊法國,而是按兵不動。

    直到英法聯軍慘敗,英軍不顧盟友法軍自敦刻爾克緊急撤離以後一週,義大利才在6月10日進軍法國。

    然而法國12天后就宣佈投降,義大利沒有經過激戰就白白佔領了一塊法國領土,撿現成的便宜。

    不過,面對德軍攻打英國的海獅計劃,以及準備向東入侵蘇聯的計劃,義大利都無動於衷。

    反而,義大利在1940年開始在地中海和北非開始作戰,試圖擴大自己的地盤。

    6月義大利開始圍攻馬耳他、8月佔領英屬索馬利亞,並且在1940年9月入侵埃及。

    除了馬耳他以外,這些都是對德國沒有任何好處的行為。

    因為德國在北非並沒有殖民地,也沒有必要分兵去作戰。這就需要跨越地中海運輸物資,而英國海軍仍然在地中海全面活動,控制了直布羅陀海峽。

    如果德華人去北非作戰,其實就是為了義大利去搶地盤。

    結果,果然義大利在北非慘敗。德國無可奈何下,只得派軍隊去北非作戰。

    當時是1940年,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莎計劃就要開始了。

    在東歐,義大利也在煽風點火。

    1940年10月時義大利嘗試入侵希臘,但是在幾天內便被擊退到阿爾巴尼亞地區而陷入僵局。這又將德軍拖入東歐戰場,發動了入侵希臘和南斯拉夫的戰役。

    其中,僅僅一個克里特島,德軍就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尤其傘兵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德國為了義大利人做了這麼多,但後者一旦自身難保的時候,就立即考慮退出戰爭。

    1943年7月9日盟軍殺入義大利西西里島,義大利內部大亂,當時就有人強烈要求義大利退出軸心國。

    當時盟軍還沒有進入義大利本土,9月才開始登陸。

    1943年7月26日,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正式取消墨索里尼總理職位,墨索里尼被立即逮捕,宣佈同盟軍合作。可以說,這次反水夠麻利的。

    9月義大利投降,德國進駐了義大利在南歐、巴爾幹和法國的所有佔領地。

    不過義大利政府仍然控制義大利南部,與同盟國共同對抗納粹德國。

    結果二戰結束以後,義大利沒有被列為戰敗國,也沒有像德國一樣被瓜分,丟失大量領土。

  • 5 # 小約翰

    義大利是個比較務實的國家,典型的牆上草隨風倒。

    義大利不僅在二戰賣了德國。而且他在一戰也賣過,同一個國家坑了德國兩次!

    在一戰初期,歐洲列強為了爭霸組成了兩大聯盟,一方是同盟國陣營,德國跟奧匈帝國結盟,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都屬於這個陣營。

    義大利開始的時候屬於同盟國,因為它看這個陣營挺強大的,人多勢眾,還都是惡霸,就加入到裡面了。

    可是大家打起來的時候,義大利卻並不參戰,聲稱要保持中立,坐山觀虎鬥。

    可是在戰爭爆發一年後,也就是1915年,義大利卻倒戈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義大利參加同盟國是有目的的,它想從法國那裡奪回薩伏伊地區。

    薩伏伊原來是義大利的,在1858年撒丁王國和法國締結反奧匈的軍事同盟,跟法國商定,如果法國出兵協助撒丁王國把奧地利帝國從倫巴第和威尼斯趕出去的話,撒丁王國則將薩伏依(薩瓦)和尼斯割讓給法國。

    因此義大利人一直耿耿於懷,想趁這個機會把薩伏伊要回來。

    可是英法出面跟義大利談條件,說如果加入到他們的陣營,義大利在戰後就可以得到阜姆和達爾馬提亞,這兩個地區“自古以來”也是義大利領土後來被奧匈帝國給搶走了,這兩個地方的面積要比薩伏伊大多了。

    所以義大利一聽英法這樣講,就動了心,跟英法簽訂了倫敦密約,倒戈加入到協約國陣營。

    一戰原本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後來因為美國加入改變了力量對比,協約國最後獲勝了。

    可是勝利後英法美卻食言了,推翻了自己的承諾,不履行倫敦密約,把阜姆劃給了義大利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義大利只得到了博爾扎諾省、特倫託省、特倫蒂諾等地8,900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儘管如此,總比跟著德國成為戰敗國要好得多了。

    可是義大利人卻覺得自己挺虧,他們說義大利在一戰中也付出了60萬人傷亡,英法說話不算數把義大利耍了,因此大家對英法普遍採取敵視態度,這也為一戰後墨索里尼上臺創造了條件。

    二戰之後的義大利形勢跟德國有點相似,經濟形勢一團糟,失業率居高不下,義大利人民對政府不滿,希望改變現狀,出現一個大神一樣的人拯救義大利。

    這時候墨索里尼出現了,他是個法西斯主義者,比希特勒在德國上臺還早,希特勒1933年才執政的,他在1922年就當了總理。

    而且墨索里尼實行的也是對外擴張政策,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轉嫁國內危機,取得飲鴆止渴式的經濟發展。

    墨索里尼利用經濟蕭條竊取了政權,並且從1925年起開始獨裁統治,在1935年入侵衣索比亞,受到國際制裁後 ,宣佈退出國聯。

    1936年10月,墨索里尼與希特勒同流合汙,在柏林簽訂《柏林協定》,正式跟希特勒站在一起。

    一個月後,德、意、日三國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組成法西斯陣線。

    跟德國聯手後,墨索里尼有恃無恐,在1939年4月吞併阿爾巴尼亞。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正式決定加入軸心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英法和蘇聯宣戰,配合德國進攻三國。

    可是墨索里尼跟希特勒相比,在國內的獨裁還沒有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反戰呼聲一直存在,反戰力量也一直在發展,特別是1943年7月,英美聯軍在西西里島登陸成功後,質疑墨索里尼的人越來越多。

    1943年7月24日大法西斯議會通過了對墨索里尼的不信任動議,埃馬努埃萊三世國王一看墨索里尼不但沒有讓義大利走出困境,反而走向了深淵,於是就一腳踢開了他,宣佈將他解職並下令逮捕他,把他監禁起來。

    同年9月12日,德國發動橡樹行動,實施突襲行動將被軟禁的墨索里尼救出。但他已經不再是義大利的合法總理,義大利政府在墨索里尼下臺後當即宣佈退出軸心國陣營,跟盟軍合作。

    所以,二戰中義大利再次反水,選對了陣營。

    不過跟英美中蘇相比,義大利是半路倒戈,畢竟不那麼光彩,在1947年的巴黎和會上,義大利搞得跟戰敗國差不多。

    在當時簽訂的《巴黎和約》中規定:

    一、義大利政府保證在國內禁止法西斯組織活動;二、全國武裝力量控制住30萬人規模。

    三、義大利必須放棄阜姆市割歸南斯拉夫(一戰後義大利曾出兵佔領了該地。割歸南斯拉夫)的裡雅斯特港成為自由區,置於聯合國監督之下(但1954年西方國家單方面決定由義大利合併該自由區的城區,郊區部分歸入南斯拉夫);四、放棄非洲殖民地;五、賠款數額是36000萬美元。

    不過義大利人應該知足,跟德日比起來,自己要幸運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甜點的做法有啥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