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666
-
2 # 小心飛
新君即位,對權力的控制是第一大事。乾隆為了牢牢掌握自己手中的權力,從行政、輿論、人事等多個方面採取了加強皇權的措施。而在行政上,主要表現為裁撤雍正喪期內設定的總理處,恢復軍機處。

在剛即位時,乾隆是把軍機處當作前朝政治的弊端來撤銷的,但頭腦敏銳、頗有遠見的他很快就意識到:真正的弊端並不是軍機處的設立,而是由親王和重臣把持政務要職。於是,為了充分削弱他們的權力,乾隆又重新恢復軍機處並制定相關制度,使皇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他要打造的軍機處,也並不是歷史上那種擁有很高權力的“宰相”之職,而僅是能夠貫徹皇帝意志、通曉文字工作、工作效率較一般大臣高的高階秘書而已,當然,這個秘書是皇帝御用。

謀權之重在於用人。在軍機處的人選上,乾隆吸取教訓,為免大權旁落,他將皇族完全拒之門外。但為了保證滿族人在清政權中佔重要地位,他還是規定首席軍機大臣必須為滿人。在任選滿人為首席軍機大臣上乾隆也有他的手段。比如,挑選年紀輕輕的毛頭小夥子來擔當,他的小舅子傅恆就是一例。

傅恆在年僅25歲時被任命為首席軍機大臣,這時候的他雖然少年英才,但畢竟在處世閱歷上有所不足,乾隆如此抬舉,傅恆自然拼命為皇帝分些勞苦,並且對皇帝言聽計從,沒有任何異議,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忠實的傳達人。因為乾隆往往是一人說了算,便擔心軍機大臣們有二心,為了徹底收買他們為自己賣命,又規定凡為軍機大臣者可不以資歷高低為標準提拔自己的親信。

收買了人心,還要控制人心。為了更牢固地獨握大權,乾隆一改雍正時軍機大臣不超過三人的慣例,而讓6名軍機大臣分割軍機處的事務和許可權,使他們互相監督、互相牽制,不能有任何越軌之舉。他還規定軍機大臣不能同時入見皇帝。當時傅恆不認識漢字,乾隆特許他可以和其他大臣一起入見。此外,對於象徵軍機權力的大印,乾隆也管理極嚴,印文鑰匙分別由職事太監和軍機章京保管,為了保密起見,還規定只能由15歲以下不識字的少年充任軍機處聽差,還派御史往來檢查,不許任何人在外窺探。

在建立、健全軍機處及其管理工作制度後,乾隆開始透過各種方式大肆削弱中央和地方其他機構的權力,把權力集中於軍機處,由皇帝親自領導。實質上,軍機處權力的擴大,就是皇帝權力的擴大,它不僅將傳統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剝奪,使之名存實亡,而且也使內閣形同虛設。所以才說,軍機處的設定,使得中央集權制在乾隆時達到了頂峰。不過,有了軍機處,過去可能要經過眾多環節才能處理的公文,現在可以直接透過它到皇帝或下級,這樣相對來說還是大大提高了朝廷的辦事效率
-
3 # 宇哥講歷史
軍機處建於雍正七年,原是西北用兵期間為了軍事上的保密而設定的一個臨時機構,一些事宜既不經內閣審批,又不經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決定,而是由雍正帝透過軍機處親自處理,所以這一機構的建立對於雍正皇權的加強起過一定的作用。但軍機處也僅僅是對西北軍務起作用,所以軍機處建立之初,由於皇權尚未得到充分發展,軍機處在管理國家事務中所發揮出來的重要作用尚未引起最高統治者足夠的重視。所以雍正皇帝去世之後,在政策的調整中,乾隆皇帝將其作為前朝的一項弊端予以取消。但乾隆很快就意識到,真正的弊端並不是軍機處的設立,而是由親王和重臣把持政務要職。於是,為了充分削弱他們的權力,乾隆又重新恢復軍機處並制定相關制度,使皇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
4 # 戰鬥大黃蜂
乾隆為何要迫不及待的撤銷軍機處。?首先對於新皇登基之初為了鞏固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利,軍機處的權利大,所以要撤銷軍機處,把權利集中在自己的手裡
-
5 # 狐瓜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隨著乾隆的上位,原來的軍機大臣權力過大,而且都不是乾隆提拔的人,所以就把軍機處給裁了。然後轉眼第二年,乾隆又恢復了軍機處,換上自己的人,這樣辦事才能放心。從乾隆的表現就可以看出軍機處對於皇帝的統治有著非同一般的作用,那我們就來詳細說說這個清廷延續了二百多年的機構吧!
軍機處的誕生當是雍正正在對厄魯特用兵,軍報的傳遞頻繁,由於戰機稍縱即逝,所以軍務都需要緊急處理,而且軍機是重要資訊需要嚴格保密。於是雍正設立了一個由親王大臣組成的臨時部門,這個部門位於乾清門,當時叫做軍機房或軍需房。
最初這個部門只是處理軍務,由雍正直接領導。軍機房的軍機大臣和其他官職也基本上是兼職,人員沒有定額編制,隨皇帝需要增減。但是都必須由皇帝任命,從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中挑選人員。
軍機處的職能軍機處的職能可以概況為兩樣,一是下達諭旨,二是上報奏疏。其核心是奏摺制度的演變。康熙時便開始有密摺上呈皇帝言事,康熙也很重視奏摺的保密性,其晚年曾言:“凡奏摺不可令人寫,但有風聲,關係非淺。小心,小心,小心,小心。”而雍正即位以後,也著力推行密摺制度,將可以密摺的官員人數擴大到一千餘人,某些品級不高的官員也得到雍正特許可以上呈密摺。
軍機處開始是辦理軍機要務的臨時機構,後來擴大到了所有的重要政事。軍機處與密摺制度結合,內外大臣的奏摺直達御前,皇帝直接批覆,就完全的繞開了內閣,皇帝下達的旨意便不用內閣稽核,直接進行執行。於是便天下之事決於一人,天下之權集於一身,封建中央集權達到頂峰。
軍機處的發展軍機處最初位於乾清門外面,後遷到門內進入內殿。最初的軍機房真的就是的簡單的房子,用木板蓋起來的。到乾隆稍微好一點,改用磚瓦搭建,但內部陳設簡陋。
乾隆年間軍機處的編制有一定完善。主要職務有軍機大臣,正式稱謂為“軍機處大臣上行走”。我們熟悉的影視劇中和珅就兼著這個官職,他是滿軍機處之首。還有一個是漢屋,即漢軍機處,主管漢人軍政要務。滿、漢各有一個首領,又分別稱作“揆首”和“領袖”。次要職務稱為軍機章京,主要負責寫文書,執行辦事。另外還有軍機處選補章京,相當於實習生,都是各部門推薦的優秀人才。
軍機處始於雍正,興於乾隆,經歷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一直到1911年即宣統三年,在立憲派的壓力下被迫裁撤,一共實行了180餘年。
軍機處雖然可以說是清廷最高的權力機構,但是不過是封建皇權統治的工具,最終聽命於皇帝一人而已。
-
6 # 涼夜寒塘
那麼乾隆帝為什麼要撤銷軍機處呢?
說白了還是為了鞏固權力公元1736年,雍正帝駕崩,乾隆即位。清廷的規矩是新皇帝要給老皇帝守孝,乾隆為雍正守孝了27天。這段時間裡,朝中大政都是由莊親王愛新覺羅·胤祿以總理事務王大臣身份負責,一切大事決斷都要由軍機處那邊點頭才可實行。
後來,乾隆帝為了鞏固自己帝王的權力,自然容不得這樣的軍機處,立馬撤銷。
但是第二年的時候,乾隆帝又下旨:“目前兩路軍務尚未全竣,且朕日理萬機,亦問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須就近承辦”,意思就是“我太忙了,還是恢復軍機處吧,這樣就近我好辦公”,軍機處又被恢復了。
涼夜認為,乾隆帝這一廢一立其實不過是走個過場,主要還是想把原先雍正時期的班底全部換成自己的人。雍正駕崩那個時候乾隆剛剛即位,明面上直接換人容易造成混亂的局面,而且原先軍機處的大臣都和自己沾親帶故,做事不好那麼絕。先廢再立,過了一年,乾隆的帝位逐漸穩固,找個藉口重立軍機處,自己任命軍機大臣,整個軍機處都是忠於自己的班子。再加以改進,把地方權力進一步削弱,集中到軍機處,由皇帝親自管理。
簡單來說,軍機處的廢和立本質上都是為了鞏固乾隆帝的統治,從歷史的結果來看,效果的確不錯。 -
7 # 東方京川
1736年,雍正去世不久,皇帝要守孝。由莊親王允褖以總理事務王大臣的身份輔佐政,規定一切大事均出於總理事務處,這是軍機處第一:被撤銷。
此後,作為清代重要的中樞機構,它一直存在到1911年。當時正值清朝滅亡的前夕。為了挽救皇帝的統治,迫於形勢,朝廷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就包括宣佈實行"君主立憲”,成立責任內閣,這樣軍機處,第二次被正式地永遠地撤銷!
-
8 # 古今博學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軍機處的歷史。
軍機處何時建立,為什麼建立?軍機處於雍正七年,即1729年設立。看過電視劇《雍正王朝》的都知道,當時西北戰事吃緊,青海和碩特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叛亂,雍正封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去平叛戰亂。但由於西北戰事相持不下,糧草時常供應不上,戶部又推搪完不成任務。雍正迫於形勢發展,決心成立軍機處,協助他處理軍務。
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雍正從大學士、尚書、侍郎以及親貴中挑選,如怡親王允祥、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戶部尚書蔣廷錫等。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它的設立標誌著封建社會集權制度達到了頂峰。
乾隆為何撤銷軍機處在雍正皇帝駕崩後,乾隆繼位。不久以後就罷除軍機處,改設“總理事務處”,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鞏固和加強自己統治的強烈願望。畢竟軍機處的權力太大,而雍正留下的老臣用起來不順手,又不能馬上罷免,只能把這個機構廢除,由另一個自己設立的部門代替。乾隆認為雍正當時設立的軍機處存在弊端,需要改進。只能透過大刀闊斧的手段來進一步完善,同時聽命於自己。其實,在乾隆撤銷軍機處不久後,又重新恢復了,並制定了相關制度,使皇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人選上,乾隆吸取了教訓,改變雍正時期軍機大臣不超過三人的慣例,而讓六名軍機大臣分別負責軍機處的事務,以便讓他們互相監督和牽制,以至於不敢有越軌行為。
-
9 # 伊耆角木
乾隆即位之初,確實有一次短暫裁撤軍機處,不過很快恢復了。究其原因,其實是為了進行一次“機構改革”,讓新的軍機處進一步幫助自己徹底掌權。
軍機處,雖然始創於雍正年間,並一直延續到清末改制,但其創立之初,與後來的情況並不一樣。最初,軍機處其實只是個戰時的臨時機構。雍正七年,為了應對西北戰局,雍正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容易洩露訊息為由,在隆宗門內設定軍機房,這也就是軍機處的原名。雍正十年改名“辦理軍機處”。這算是一個“戰時機構”,臨時設定。入值軍機處的人員多為親貴大臣,但也是從各個不同部門裡來的,都屬於兼職,他們的本職崗位還是議政王、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等等。所以,雖然軍機處的產生讓雍正進一步集權,可以越過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等獨行其事,但缺陷也是存在的,就是說這個部門缺乏法理依據,似乎並不穩固,容易撼動。雍正在世時,以其威望、手段讓群臣懾服,那軍機處就是一把強有力的武器,但是如果皇帝鎮不住呢?後果恐怕不堪設想。
故而,乾隆即位之初裁撤軍機處,不是不要了,而是要改革。況且,在即位之初,乾隆自己還要面對一個“突圍”的過程。因為雍正駕崩時,乾隆雖然已經25歲,但雍正還是給他留了四個輔政大臣,也就是乾隆的十六叔莊親王允祿、十七叔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所以,按照雍正遺詔,乾隆必須在朝政上倚重這四位“託孤大臣”。
乾隆是個“權術大師”,面對這樣的處境,他先是在剛剛即位時就以時事變遷為由裁撤了軍機處。既然本來就是個臨時機構,裁掉也是無可厚非。取而代之的,乾隆設立了“總理事務處”。由允祿、允禮、鄂爾泰、張廷玉四人任總理事務王大臣,其他原軍機處大臣訥親、徐本、班第、索柱、豐盛額、海望、莽鵠立、納延泰改在總理處“協辦總理事務”或“差委辦事”。這招很厲害,首先,按照雍正遺詔,乾隆一定要倚重四個輔政大臣,而允祿、允禮本來不在軍機大臣之列,現在將他們列為總理王大臣,就完全符合遺詔要求。而與此同時,軍機處被裁撤,就避免了政出兩頭。同時,除四大臣外其他人都被免去了軍機大臣,也就是一個重新洗牌的機會。可謂一舉三得。
等到乾隆二年十一月,乾隆除服。也就是說,服喪期滿,應該親自主理朝政了,所以四大臣按理請辭總理事務處王大臣職務。乾隆順勢取締總理事務處。但是,沒有了這個中間機構,就變成皇帝依然要透過內閣去控制群臣,效率低下,而且其中勢力盤根錯節。於是,乾隆復設軍機處,成員基本為雍正十三年裁撤前的人員。這也算是一種恩威並施。
雖然人員一樣,但是性質可就完全不一樣了。首先,有兩個人被削權了,沒錯,就是兩個叔叔允祿、允禮。因為他們本來就不在軍機大臣之列,這次復設也就順理成章不算他們兩人,雖然他們還保留議政大臣之名,但已經無法直接插手政務。這也是乾隆緊鑼密鼓打壓宗室貴胄的重要一步(此前,乾隆元年乾隆就以朝拜禮儀問題罷允禮雙俸),此次還政雖然在禮節上對允祿、允禮更為尊崇,但實際已經暗流湧動(乾隆三年,允禮去世,四年,爆發弘晳逆案,乾隆以康熙廢太子胤礽之子弘晳謀逆為由,將與之交好的宗室成員都被嚴懲,允祿也被剝奪了雙俸和議政大臣頭銜,直到乾隆十八年復授議政大臣,已是風燭殘年)。
其次,新軍機處權力擴大,不再是雍正年間的戰時臨時機構,而成了常設機構,為之後乾隆透過軍機處控制朝政打下基礎。從此所有軍國要務都由軍機處處理。
最後,也是對鄂爾泰、張廷玉的限制。總理事務處存在時,二人被允祿、允禮壓著。復設軍機處以後,雖然沒了兩座大山,但乾隆已經透過這段時間對朝政有了充分的熟悉,人員也進行了洗牌。已經無法對乾隆造成威脅了。
回覆列表
雍正設立軍機處,經歷一個過程,即七年置軍機房,十年鑄造關防,這一機構是在不斷完善併成為定製的過程。雍正崩,乾隆守喪期間,把它改名總理處。複名軍機處。後來這個機構堅持到清末,所以說雍正創立的軍機處,成為清朝一代的制度。
軍機處雖然處理的事情比較複雜,但其官員的設定卻很簡單,只有兩個職位: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但他們都有別的官職,派充軍機處職務;軍機大臣不是專職,本職事務仍照常辦理;軍機章京以此為職責,但仍屬原衙門的編制,佔其缺額,升轉也在原衙門進行。
軍機處的職權是,當面奉諭旨,寫成文字,並給予轉發。雍正每天召見軍機大臣,形成一套制度,其詳細情況記載缺略,不得而知。稍後的情形是,每天寅時(3點至5點),軍機大臣、章京進人值房。辰時(7點至9點),皇帝召見。有緊要事務,提前召見。每天見面一次,有時幾次。退出後,軍機大臣書寫檔案。在軍機處設立之初,主要是辦理戰爭、軍政和八旗事務,而後範圍擴大到所有的機要政事。
軍機處作文字工作,就是秘書性質,所以軍機處成為皇帝的秘書處了。軍機大臣對皇帝負責,它的下屬軍機章京因系其他部門官員兼任,所以他們之間雖有上下級關係,但後者不是前者的絕對屬吏,很難結成死黨。因此軍機大臣不能對皇帝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只能絕對秉命於君主。
雍正創設軍機處,使它日益取代內閣的作用,是行政制度上的重大改革。它使議政處名存實亡,使內閣形同虛設,軍機大臣雖具有一定權力,但主要是秉承皇帝意旨辦事,沒有了議政處的議決權,內閣的票擬權,這些權力通統歸於皇帝了,來揭秘吧認為軍機處的設立標誌著封建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
所以行政機構的改革,加強了皇權,削弱了滿洲貴族和滿漢大臣的“相權”。但是,軍機處的出現並非偶然。縱觀歷史,它實際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不斷髮展的結果,是清初滿族統治者由貴族分權向中央集權不斷演變的產物。由於軍機處的建立,加強了雍正的統治,因而為迅速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736年,雍正去世不久,皇帝要守孝,由莊親王允祿以總理事務王大臣的身份輔政,規定一切大事均出於總理事務處,這是軍機處第一次被撤銷。1737年,皇帝喪服期滿主政,裁撤總理事務處,恢復軍機處,並改鑄章印為“辦理軍機事務印記”。
此後,作為清代重要的中樞機構,它一直存在到1911年,當時正值清朝滅亡的前夕,為了挽救自己的統治,迫於形勢,朝廷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就包括宣佈實行“君主立憲”,成立責任內閣,這樣軍機處第二次被正式地永遠地撤銷!
乾隆繼位之初,曾裁撤軍機處,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兩路軍務尚未全竣,且朕日理萬機,亦問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須就近承辦”,將其恢復,此後軍機處“軍國大計,罔不總攬”“內閣宰輔名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