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調皮小師妹

    《後天》以一家人的故事為主線,以全球性氣象災難為背景,勾勒出了一幅震撼而唯美的災難史詩。

    影片講述溫室效應造成地球氣候異變,全球即將陷入第二次冰河紀的故事。北半球因溫室效應引起冰山融化,地球進入又一個冰河期,龍捲風、海嘯、地震在全球肆虐,整個紐約陷入冰河的包圍中。

    作為氣象學家在科考時遭遇了一次驚心動魄的冰裂,格陵蘭海浮標顯示氣溫驟降13℃,熱帶地區突降大雪,洛杉磯颶風,紐約海嘯……一切似乎都指向一場不可避免的大災變……

    災難中的一家人,在三個不同的地方,而迎接他們的,似乎都可以簡單的用這兩個字概括:死亡。

    言歸正傳,今天是給大家講地理的,那麼第二部分,我們一起來看《後天》裡的那些地理事兒。

    冰芯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冰芯。

    冰芯,顧名思義,就是取自冰川內部的芯。在大氣中的物質會隨大氣環流而抵達冰川上空,並沉降在冰雪表面,最終形成冰芯記錄。冰芯形成由於氣溫低,積雪不融化,每年的積雪形成一層層沉積物,年復一年,從底部往上逐漸形成一層層的冰層,越向上年代越新。冬季氣溫低,雪粒細而緊密;夏季氣溫高,雪粒粗而疏鬆;因而,冬夏季積雪形成的冰層之間具有顯著的層理結構差異,宛如樹木的年輪一樣。

    影片最開始,講述主人公三人在極地採集冰芯的事,從影片中我們能瞭解到的是:這個冰芯一定不要出問題,不然老闆那裡有我們好看的;而實際上,從地理視角,冰芯有著諸多用途,比如:

    測量冰層厚度(這麼low X的想法只有100年以前的人才能想得出來);氣候環境變化研究(如最早的氧同位素率比較),這也是時下冰芯研究應用最多的領域,鑽探技術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的有機結合,使得冰芯的採集變得不如以前那般艱難。20世紀末,Vostok冰芯使得南極冰芯記錄的氣候變化延伸到42萬年以前。21世紀初,EPICA計劃又使得南極冰芯記錄延伸到80萬年以前。

    在影片中,正是冰芯鑽探過程中的一次意外,給這場全球性的冰災做了一個鋪墊。

    從全球變暖到溫鹽環流

    為什麼鑽探冰芯會導致冰裂的形成?難道是打鑽打的太深?——片中給出的解釋是全球變暖。全球變暖,這個現在聽起來不痛不癢的詞,在2002年,可是在全球範圍引起廣泛討論的大事,當時社會各界的看法不一,有的說全球變暖了,也有人說全球實際上是在迎來一個冰期。而在這部電影中,則是由全球變暖帶來了冰期。

    極地地區的冰川消融,大量的淡水流入海洋,大家可能會想,這和冰期有什麼關係。要想了解這其間的秘密,就不得不說到溫鹽環流。

    在歐洲大陸的西邊,大西洋的東北區域,有一支自西南向東北流動的洋流——北大西洋溫鹽環流,它給歐洲帶去了溫暖溼潤的空氣和豐富的降雨,使北歐的冬天不至於那麼嚴寒,這支暖流也相似地影響到北美東北部,如果沒有它,那麼,北歐的冬天就會變得異常寒冷,不僅如此,北半球很大一部分地區的氣溫都要受到影響。這是因為,北大西洋溫鹽環流是全球洋流系統中很重要的一個成員,它的變化會打亂洋流格局。大西洋溫鹽環流,就像一條將熱能從赤道送往北大西洋的傳送帶:來自赤道的溫暖海水藉由沿岸的灣流不斷向北移動,途中海水釋放出熱量,逐漸變冷,再加上不斷的蒸發使海水的鹽度增加。因此,越往北海水越冷越鹹,因此也越重,最後終於在北大西洋沉入深海,而這部分原本溫暖的赤道海水也變成了又冷又鹹的北大西洋深層海水。至此,溫鹽環流繼續向南移動,沿南大西洋、南極洲流進印度洋,最終又回到赤道,完成所謂的“環流”。

    溫鹽環流到冰期形成

    我特地做了上面這幅圖來解釋溫鹽環流的這個過程(圖中為熱鹽環流,兩者意思相同)。之前說到極地的冰川融化了,而這融化的冰川,都是淡水,淡水的存在稀釋了冰川下海水的鹽分,鹽分降低使得密度下降,無法下沉。就這樣,溫鹽環流中斷了。

    來自赤道熱帶地區的暖流供給中斷,導致了北半球氣溫驟降,引發了一系列的災難……

    當然,電影最後還算是個大團圓結局,但是電影的震懾性是十分強烈的。面對全球性的氣候事件,即便是現在的我們,也無從招架,建立預警機制,促進人地和諧,切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防止地球毀滅,才能避免我們的明天變成“後天”。

  • 2 # 電影倉庫

    電影《後天》結尾,山姆和其他幾個倖存者等到了前來營救他的爸爸傑克。紐約劫後餘生的人們等到了營救他們的直升機。一個光明的結尾,一個撫慰人心靈的結尾,一個人們期待得到的結尾。像無數部好萊塢災難大片一樣,《後天》總算讓我們吐出一口氣,帶著心有餘悸的心滿意足走出電影院。

      看到這裡,相信有人也會像我一樣,悲觀地在心裡默唸:山姆等到了傑克,但是誰來拯救我們的未來?

      對資深影迷來說,會習慣性地挑剔複製的質量;會嘲笑凍裂樓體的嚴寒竟然像追蹤獵物的猛獸一般,在爐火前停步不前;會詫異科考Explorer居然能夠把臉單獨暴露在冰凍的天氣下而若無其事。苛求真實在這裡沒有太大的意義。

      因為這個光明的尾巴無非是一個象徵。包括傑克和山姆,包括“大人物”們,都無非是象徵。象徵著人類的理智,象徵著人類的未來,象徵人類的短視和反省。理智讓我們對災難保持警覺,未來命懸一線,而短視使我們對災難毫無戒備並且自食苦果。

      在好萊塢大片裡,每當地球和人類災難臨頭,不管是彗星撞地球,還是外星人入侵,或者是致命病毒襲擊,總會有一個凡人英雄,憑著超人的意志和九死一生的好運氣,拯救人類於生死邊緣。《後天》裡沒有“救世主”,在巨大災難面前,誰也不能充當英雄,但卻不乏智者和勇士,傑克就是這樣一個主角。還有英國科學家萊遜。他們預見到了人類即將遭遇的悲劇性結局。在災難片裡,英雄常常是這樣一些人物,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在平時與“英雄”和“勇氣”毫不沾邊,比如傑克,一個古氣候學家。而現實恰恰如此,假如不是“非典”,誰會知道一個叫鍾南山的疾病防治中心的醫生?

      自從“9·11”以後,美國的電影更加關心現實,也更加富於批判精神。《大象》如是,《華氏911》如是,《後天》亦復如是。批判現實主義正在成為新的主旋律。《華氏911》將矛頭毫不留情地直指布什政府,剝下他的外衣給世界人民看。《後天》同樣以災難預言的方式批判了美國政府的政策取向。影片結尾,幡然醒悟的繼任總結,向全世界公開懺悔,反省了過去的環境政策,感謝“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收留”了美國難民。這毫無疑問是針對美國拒絕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而做的最辛辣的嘲諷,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以極端的方式所給出的一個善意勸諫。

      電影的主旨是提請每個人:關心我們的未來!片名“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無疑是一個警示——別以為災難離我們很遠,它就在眼前。

      山姆得到了來自父親的承諾,父親履行了自己的諾言,沒有棄自己的兒子不顧。可是,誰能給我們的後代以承諾,為他們的未來負責?

      科幻小說和電影往往有著驚人的預見力,後世的現實往往就是曾經的想像。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事實。也許是因為人類的創造最初總是植根於想像之中。登月、飛天曾經存在於遙遠的傳說中,今天的電腦時代、網路時代當初也只存在我們的大腦皮層中。誰敢說,《終結者》和《駭客帝國》只存在於電影中?誰敢說《28天》《28周》永遠不會出現?未來的事情,誰知道呢?

  • 3 # 飯飯剪記

    導演羅蘭·艾默裡奇(Roland Emmerich)對拍攝這種特技電影還是頗有心得的,除了之前賣座鉅獻的科幻恐怖影片「哥斯拉」外,由威爾·史密斯主演的「獨立日」也因故事的震撼和大量嶄新特技成為當年全球最矚目的影片。次片的特效雖抵不上2009年的那部巨片「2012」來的震撼,但人類社會瀕臨崩潰的場景的隱喻意義卻同樣發人深省。

    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在影片中飾演一位將大部分時間花在工作和科學上的氣象學家,在本片中上演了一段男神“冒死”拯救自己兒子的催淚故事。雖沒斬獲什麼大獎,但演技已被好萊塢認可,還得到了業界的一致好評。

    影片的第二位男主,是飾演氣象學家神童兒子的傑克·吉倫哈爾(Jake Gyllenhaal),這個男女都愛的美男子還真沒拍過什麼爛片。「鐵拳」中不摻一點兒水分的拳擊手身板讓媒體折服,此後迎來了他演藝生涯的第一個高峰——出演敏感題材影片「斷背山」,將大多數人羞於啟齒的同性戀情演出了新高度,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提名奧斯卡(最佳男配)。因演繹到位,還曾被公眾一度以為就是同性戀,各種八卦也講得栩栩如生,最後連傑克的幼兒園同學都忍不住出來闢謠。

    傑克在本片中的飾演同樣精彩,除了在災難片中引出了親情的催淚橋段,與女主埃米·羅森(Emmy Rossum)的愛情戲份也吸引的不少眼球。埃米·羅森在2004年出演了「後天」「歌劇Wraith」兩部風格迥異的電影,還獲得了MTV電影獎的最具突破女演員(提名),本片中更是憑藉演技與美貌吸粉無數。

    影片時長2個小時,這種純商業型別片的劇情向來沒什麼驚喜,但本片的故事講的還算合格。片頭並不陌生,科考員在考察時發現了冰層變化的秘密,並及時把訊息就傳了出去。於是包括男主在內的無數氣象學家開始測算,並預測冰河時代即將到來。不過,這一預測顯然無法說服秉持“我們的經濟也同樣脆弱”觀點的副總統,於是就有了如下的故事——

    就在廣大政客們不把氣候變化當回事之時,傑克的預測卻成了現實,各地開始頻頻爆發、颶風海嘯、洪水暴風雪、動物逃亡等各種災難。這廂,父親與其他氣象學家博士們堅守崗位,開始建議美國總統全國廣播避難措施,北部留在室內想盡一切辦法取暖,而南部則疏散前往墨西哥避難。

    那廂,和同學一起去紐約參加比賽的兒子遇上了百年不遇的暴風雨。好不容易逃到圖書館的他開始聯絡老爸並詢問自救辦法,終於在淹到快沒頂之時得到了關鍵方案:找一切可以燃燒的東西,等我救你。

    得到訊息的兒子開始向在圖書館避難的同胞們“通氣”,不過每個災難片中總會有幾個自以為是的“犧牲品”,一大波壓根沒當回事的人還是選擇了出館逃生。只留下了兒子的同學和幾位數額有限的避難者,繼續就在圖書館靠燃燒書籍取暖,等待父親的救援。

    當然,影片除了描述主人公遭遇災難後的各種表現,把另一部分篇幅留給了異常的自然現象。諸如南亞的新德里突然下起大雪,洛杉磯的好萊塢標誌牌被龍捲風掀走;紐約的自由女神像被從曼哈頓島湧來的大浪淹沒;英軍直升機在執行任務時因燃料急結冰墜毀。而面對洶湧而來逃命的美華人,還比較安全的墨西哥政府卻關閉了邊境,逼的美國政府迫不得已用免除拉丁美洲債務為代價來接受救濟。

    好在,影片終究給了我們一個很俗卻很美好的結局。聽從父親建議躲在圖書館的兒子等來了前來營救的父親,暴風雪也漸漸褪去,堅持到最後的人都不出意外的得救了。

    當然,作為一部災難片完全可以靠特效唬人,不過這部片子就屬於那種“明明可以靠長相卻偏偏要靠才華”的型別。美華人在此片中的手法有點像南韓“赤裸裸諷刺政府官僚”的風格,諷刺效果也比以往直白許多。

    政客不相信科學

    在片頭處,副總統始終堅持“經濟才是第一位”,於是就在沒辦法阻擋又沒來的及預防的情況下,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事實上經濟上的惡化往往還都有一定先兆,反而是自然界的報復才真是說來就來。

    同時,其他一些政客對教授氣象言論測算的懷疑也間接導致了災難的發生,倘若政府提早重視並安排疏散以及準備相應的禦寒工具,想必也不會有這樣的結果了。

    燒書時的“冷幽默”

    在知乎看到不少有關圖書館燒書來取暖的相關問題,問的最多的無非就是“是否代表稅法籍毫無價值?”其實這一小細節無非也是一種變相的諷刺罷了。

    當初為了經濟而忽略了對環境的治理,沒想到當生存受到威脅之時,反倒是象徵著文化的珍貴古籍被要求留下來,而諸如法律稅務等治理國家的書籍卻被視為“垃圾”燒掉。可見,文化才是可再生資源,經濟的發展也要遵循以人為本。

    美國非法移民

    毒毒最服的諷刺情節就是它的“反其道行之”,影片中無數被環境肆虐的美華人衝破政府建造的“防止墨西哥非法移民入境”的鐵絲網做起了“非法移民”,不知被拒的滋味如何?無奈之下,美國政府又一次“背鍋”:為公民保生,取消墨西哥所欠的全部外債。一度讓毒毒這種從沒想過移民的小群眾,看的巨爽。

    不知道此暗示與那些批評發展中國家破壞環境,卻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的行為有沒有“異曲同工之妙”。

    話說回來,在2009年時毒毒就看過一個新聞標題“全球每年30萬人死於氣候變化”。顯然,科幻災難題材的小說和電影都有著驚人的預知能力。2012的世界末日雖然沒出現什麼可怕的事情,但若繼續執迷不悟,不知道影片「後天」裡的場景會不會發生在不久的將來……

  • 4 # 影視D哥

    《後天》有一部人類災難片的鴻篇鉅製!較以往的災難片相比,這部影片涉及到的災難元素更多,颶風、海嘯、暴雨、冰雹、冰凍等,可謂多災多難的一部影片,絕對是一場視覺盛宴。

    這部《後天》的高明之處在於災難並不是未可知,相反透過古氣候學家傑克對先兆的研究,及時的通知了政府和媒體,但是卻成了“耳邊風”,當總統公開否定傑克的遷徙行動時,悲劇已經釀成,更有甚者,媒體記者還在享受著這場視覺盛宴,可以說是天災更是人禍。

    比起以往災難片一開始就毀天滅地、狂奔亂逃。這種眾目睽睽之下,眼看著事態一步一步的擴大,到不可收拾,最終變成徹底的天災,更能扣人心絃。

    影片的特效更為震撼,片中的颶風和海嘯可能大多數災難片中較為常見,但是一片冰封之下的城市,當冰封之地如惡魔觸角一樣四處蔓延時,對視覺的衝擊還是比較讚的。劇中飛行員開啟直升機門速凍的橋段,以及天空中俯視整個紐約市的時候,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難得的一部災難片經典之作。

  • 5 # 天心看電影

    請問看過《後天》這部電影,你們對這部電影有何評價?

    《後天》由好萊塢災難片導演:羅蘭·艾默裡奇導演而成,他的另一大作《2012》可能更出名。

    《後天》裡極端天氣看似是個環境問題,實際上是個經濟問題,現實世界也是如此,各國都不會願意以犧牲自己國家經濟發展來換得環境的改善。

    電影裡男主是一個氣象學教授,他在研究了極地冰川后得出結論,如果全球繼續變暖,冰川將會融化,將引起空前的災難,但沒有人聽他的。隨即災難降臨。電影表現了家庭危難時刻的互助和和解,展現了極寒來臨之際的恐怖慎人氣氛。紅線以北的地區將不會再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

    電影剪輯和敘事,點線結合,既有大場面也有像不丟下寵物狗這樣的小細節眾生像。

    個人認為災難片裡比較優秀的作品,值得細細一看。

    最後祝大家:

    心想事成!天天開心!事業有成!

  • 6 # 悠悠媽的快樂生活

    後天是一部我個人非常喜歡的影片,無論是其中的故事,主題,還是劇情和演員,都感覺不錯。雖說已經是幾年前的影片,但每次看時都在感嘆,知識的力量。

    對於一個人,重要的到底是什麼?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知識的積累?面對危險時究竟該如何去應對?

    每每在看到大家被困在圖書館後,那個擅長電子設計的學生在自制無線電收音機來收聽資訊,而氣象學家的兒子在用自己的知識告訴大家如何才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有生存機會 的時候,我都是無比感嘆:知識有時真的可以救命。

    所以,實用型的知識是非常有用的。

    同時,身體健康,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非常重要的。

    有時和家長們交流時,經常提到,面對未來,我們究竟該培養什麼才能讓孩子面對未來的世界呢?

    健康的身體,彈性的學習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讓你在面對未知的生活時,有資本,有能力,有機會來適應,學習,成長。

  • 7 # 橘貓影音

    這部於2004年5月28日上映的電影《後天》,是一部經典的災難題材電影。在豆瓣上得到了8.1的高分。

    電影從一位氣侯學家的視角切入。從南極冰架出現裂縫拉開電影序幕。影片主要講述了人類不斷破壞自然,從而導致溫室效應的加劇,加快了極端天氣的出現。冰雹,暴風雨,龍捲風…後面是樓一樣高的巨浪…能看到發生在夏威夷度假海邊勝地受到颶風侵襲的場面。這就是破壞大自然的後果,這就是對人類的懲罰。幾千年來,人類在不斷吞噬自然的軀體,現在就要品嚐自然所釀造的苦酒了。一部好的電影,總是處處閃現著人性的光輝。細節處的感動,就像晨曦裡無意中瞥見的葉尖的露珠,瞬間的美麗卻具有無限的折服力。

    雖然這只是一部科幻片,但這些天馬行空的想象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也許現在已經發生了。有人可能會說,這只是虛構的,這麼荒誕的想象簡直是天方夜譚,但你能說,在從前的從前,人們是否會幻想過今天有電腦的出現,手機的問世。他們肯定沒有預料到,相同的,現在的你,你能肯定嗎?如果還不注意保護環境的話,我們的“後天”將可能更糟,也將可能沒有後天。

    請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吧!一起來保護環境,愛護我們可愛的地球。

  • 8 # 簡文主義

    《後天》這部災難片,視覺效果很好。

    一部依靠推理打造的災難性視覺盛宴,但是如果將其作為教育類影片,多有不妥。

    首先,人類沒有那麼笨拙,不會放任生態惡劣到那種地步。針對人類無知的批判性藝術作品到處都是,看看那些各種藝術性各種主義的東西,妄談人類的邪惡與自不量力。

    可是到今天為止,人類還不是在推動時代進步。

    從古至今,改朝換代,天災人禍,都是進步的階梯,沒有一次是倒退的。

    一部電影,一本書,一部戲,歸根到底只是少數人的思想,尤其是批判性的都是狹隘的。事實中,不論多麼偉大的著作都有其侷限性。而真正包羅永珍,曠世鉅作是人類本身。

    多少書聖畫師讚美高山流水,卻不知鬼斧神工的背後有人類的印章。又有多少科學巨擘讚賞遠天海幽,卻不知神秘莫測的背後是人類的尺度。

    我認為,人類本身的複雜性在於思想,其餘的都只是浮雲流水。就如同電影一般,有人想讓你哭,叫悲劇片,有人想讓你笑叫喜劇片,有人想讓你又哭又笑叫愛情片…如果你站在山的角度看人類,你站在海的角度看人類,你站在任何一處自然中看人類,你又是什麼感想呢?

    後天,有人說在警醒人類,我說它做不到,只是一部滿屏視覺瞎編的故事。

  • 9 # 亂步一下

    《後天》由好萊塢災難片導演:羅蘭·艾默裡奇導演而成,他的另一大作《2012》可能更出名。

    《後天》裡極端天氣看似是個環境問題,實際上是個經濟問題,現實世界也是如此,各國都不會願意以犧牲自己國家經濟發展來換得環境的改善。

    電影裡男主是一個氣象學教授,他在研究了極地冰川后得出結論,如果全球繼續變暖,冰川將會融化,將引起空前的災難,但沒有人聽他的。隨即災難降臨。電影表現了家庭危難時刻的互助和和解,展現了極寒來臨之際的恐怖慎人氣氛。紅線以北的地區將不會再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

    電影剪輯和敘事,點線結合,既有大場面也有像不丟下寵物狗這樣的小細節眾生像。個人認為災難片裡比較優秀的作品,值得細細一看。

  • 10 # 敬念談情說愛

    無畏後天,活在當下

    《後天》是一部很優秀的災難片,但是災難片通常都不被觀眾所喜愛,因此這部影片即使很優秀,但是票房卻很低,這這種片子沒有什麼超級英雄做噱頭,又是國外的片子,自然會沒有什麼流量,大家萬不可以因為什麼票房低,評分低,就被誤導而認為這不是部好片子。

    據說《後天》這部片子剛上映三個月後,印尼海嘯就爆發了,不少網民嘲諷這是部“預言片”。

    《後天》這部影片和當時的《2012》有些類似,都是多方面引發的世界性災難,只不過《後天》重心放在了寒冷的冰上,冰封一切,而《2012》則是放在了水上,水淹珠穆朗瑪峰。以冰河世紀為例,地球被冰封還是較為現實的,從這個角度來看,《2012》有些或許誇大了,《後天》則在這個度的方面把控的更好。

    像日本東京的冰雹,猶如香橙般大,外面的車都被砸得稀巴爛,而人也可想而知了,只一個大冰雹就給人砸暈,然後接二連三的冰雹就給人砸到致死。

    如此細緻的災難畫面的描述簡直不要太美,導演真的是用心了。電影究竟用心到什麼程度呢?舉個例子,就連美國那幾秒鐘的龍捲風場景都充滿了特效,只為給觀眾最好的體驗。電影的一個缺點就是,在最開始的時候,一群科學家討論的時間太長,嘰嘰喳喳,給觀眾很差的觀影體驗。

    但是,電影的重頭戲卻很考究,極度嚴寒安排的恰到好處,節奏緊張有力,電影張弛有度,使得最後的壓軸更有看頭。導演將嚴寒表現的寫實化,更像是一個無處不在的殺手,在你轉身的一瞬間就可能丟失生命,這種生動感與演員的神情還聯絡地比較密切,總之,電影的後半部分格外的優秀。

    只要特效而不能提現出觀感體驗的災難片只會是爛片,災難片的重點在於體現出一些現實生活中有意義的價值:愛護地球,保護環境,保護你我共同的家園。災難片中展示的是後果,而我們今天要做的就是創造美好的結果,遠離這個後果。

  • 11 # 彩彩說電影

    《後天》由導演羅蘭·艾默裡奇執導拍攝,是一部與溫室效應有關的災難片,這部片子我相信給好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整個紐約變成了一個茫茫的冰原,冰原上就自由女神像露個腦袋出來,顯得人類的文明在大自然的肆虐之下,如此之脆弱,如此之渺小,《後天》這部片子,它有一點非常討巧,比方說我們平時看災難片,有洪水的、海嘯、地震的、暴風雨的、冰雹的,種種各種各樣的災難,這部電影裡面把這些災難全部加入進去了,我們看著一部片子,把所有的視覺效果都欣賞到了,這樣的片子最大看點,就是它關於災難的這些場景的拍攝,看起來很逼真。

    但是他不是說有場面都取自實景,比如說洪水這個畫面,裡面有段場景,洪水湧進了紐約,一下子把紐約好多地方都淹沒了,紐約圖書館成為了大家避難的場所,但是接下來滔天巨浪海水灌到紐約,瞬間把紐約變成了汪洋大海,溫度急劇下降凍成個大冰坨,那麼說這個滔天巨浪是怎麼拍的呢,先做好這個圖書館的模型,把模型放到一個大水箱裡,然後往裡面注水,就製作出了汪洋大海的效果,這都是導演艾默裡奇在拍這類災難片的時候,積攢下來的經驗,他以前拍過無數這類的災難片,那麼可以說在《後天》這部電影裡,他把所以對災難片體會,這些精華都拿出來放到這個片子裡,所以我們看到整個《後天》裡面的場景特別的炫目。這些精彩的畫面我們看過以後,那是輕易不會忘記的,裡面主要提到《溫室效應》這個觀點,那麼這個觀點是在全球範圍之內,傳的最廣的觀點,地球溫度急劇上升,導致各種各樣的災難,然後人類的末日可能因此就來了,片子裡面當時藉助這種思維,好多人都來觀看。後天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這種啟示,就是人法地、地發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樣一個過程,他透過自然這種教訓,帶給我們人類內心的這種修養和反省,從這個角度來看,好萊塢導演在這方面確實還是獨具匠心的。

  • 12 # 愛我家的大狗子

    《後天》是一部很震撼的電影,是一部在特效上很震撼的電影。雖然劇情雖然差了一點,不過特效足夠精彩。

    《後天》是2004年才在中國上映的,在那個時候確實特效屬於高水準的,即使現在看也是特效不錯的一部劇。

    主要講訴了溫室效應引起冰川融化,洋流變化,地球回到了冰河世紀的時候。颶風、冰雹、洪水、等災難的來臨,人類在自然災難面前顯得如此渺小。

    電影講訴了全球北緯30度以上的地方受災嚴重,美國政府組織民眾轉移到赤道地區,而身為氣候學家的男主早就預料到了災難的來臨。但是男主的兒子正困在曼哈頓的圖書館裡,靠燒書來維持體溫。而男主則和兩個兄弟去曼哈頓救自己的兒子。

    劇中有許多感人的地方,比如:父親一直堅信自己的兒子活著,要去救自己的兒子。而兒子也堅信父親會來救自己的。

    雖然在災難面前我們如此的渺小,可是親情也是很偉大的。

    這部電影也啟示了我們要愛護環境,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 13 # 蝸牛影視欣賞

    也許很多人沒有看過這部影片我在這裡先簡單的介紹一下劇情。

    隨著科技的進步,工業生產和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導致全球溫室效應加劇。北半球因溫室效應導致冰川融化。龍捲風、海嘯、地震在全球肆虐。地球即將進入第二次冰河世紀,故事就從即將陷入被冰河包圍的紐約展開。氣候學家傑克在觀察史前氣候研究時指出,溫室效應帶來氣候暖化將會為地球帶來空前的災難。傑克警示政府儘早採取預防措施,但政府認為傑克只是危言聳聽,但當災難即將來臨時,傑克卻得知自己的兒子山姆竟隻身前往紐約營救女友。這時災難從紐約開始爆發了,曼哈頓大樓遭到颶風的強烈襲擊,瞬間被摧毀,海嘯引發的洪水,席捲了全球,歐洲更是被洪水淹沒不復存在。全球氣溫驟降,白雪和冰層覆蓋了整個地球表面。冰河時期開始了。山姆及其朋友在傑克的勸導下艱難的躲過了一劫。傑克和其助手歷盡艱難,終於和山姆再次重逢。

    觀後感:南極洲出現的冰川裂縫拉開了影片的序幕,影片場面宏大,氣氛嚴肅而凝重。影片主要採用了灰暗陰沉的冰冷色調,以誇張的手法展現了環境和氣候的改變對人類造成的巨大影響。將地獄般的景象活生生的搬進了紐約、倫敦、東京等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繁華都市,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衝擊,同時也以個人和家庭的視角細膩的描述了親情、友情和愛情在面對災難時可能迸發出的巨大能量。片中男主在外是科研精英和國家高層代表。在家庭中又是一個負責的丈夫和守信的父親。電影以他為中心輻射開來,將災難的影響儘可能廣泛而全面的對映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不同階級。上到國家元首,下到貧民百姓。並以此為警戒,呼籲人類停止對環境的破壞和對資源的肆意揮霍。

    《後天》在色彩的運用上可謂別具匠心。影片主要採用了藍、白、灰、黑四中色彩。災難開始時,狂風暴雨、電閃雷鳴,此時整個地球都被深藍色籠罩,烏雲遮天蔽日,就連人們的著裝幾乎都變成了灰色。混沌的深藍色,恐怖的黑色,壓抑的灰色,很好的渲染了災難的可怕,給人深深的震撼,同時又感到絕望,而當全世界被冰凍,在紐約我們能看到的唯一的建築物象徵著自由和和平的自由女神像也被冰層所覆蓋,放眼望去,一片死寂。而當太陽昇起,此時的世界只有天藍和雪白兩種顏色,色彩的前後反差,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衝擊。而這樣的藍和白才是地球本該有的顏色。影片中暖色調運用的很少,主要體現在火的運用上,火象徵著希望和生命,黑暗中的一抹火光,預示著無限的可能和希望。

    《後天》這部影片直觀的體現出了電影藝術的逼真性和假定性。電腦特效給我們呈現出了一個看似不可能發生的“後天”。但在特效過後,我們的心也被深深震撼。隱隱覺得那個“後天”似乎並不是那麼遙遠,發人深省,令人深思。

    在影片結尾處,美國總統說“曾經令我們驕傲的科技和軍事在大自然面前是多麼的不堪一擊,曾經我們所輕視的發展中國家卻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幫助和接納了我們。很不幸我們也將變成他們其中的一員。我們曾經贏得了太多的讚譽和掌聲,但最後我們卻失去了家園”這何嘗不是一種諷刺和警示。現在全球氣候受溫室效應的影響,全球氣溫逐年升高,兩極冰川開始融化,海平面逐年上升。這和影片中的場景何其相似,如果人類還不能意識到保護環境重要性。也許我們的明天可能就是影片中的“後天”。

  • 14 # 覓影追聲

    同樣羅蘭·艾莫里導演的災難科幻電影《後天》卻沒有《2012》更讓人印象深刻,但是依舊讓人難忘。

    《後天》上映距今已經15年了,也許很多小夥伴,對這部電影不是很熟悉,但喜歡災難片的朋友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一部電影。

    影片主要講述全球氣候異變,而引發的地震、海嘯、龍捲風等災難性氣候,使人類世界進入了第二次冰河世紀。

    回想起十五年前的災難科幻電影《後天》,那驚心動魄的情節,震撼的場景,人們在災難面前的頑強和勇氣,久久迴盪。

    細細品味,不得不佩服編劇和導演的想象力,昨天影片發生的事,也許就是今天現實生活中正在悄悄發生的氣候變化,只是電影加速了時間。《後天》是一部具有特別感染力的電影。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們只想到了明天,卻忽略了“後天”。

    影片最後,山姆等到了來營救自己的父親,人們也等到了來營救的直升機,讓我們在災難中看到了希望。

    災難是人為的,人卻不能控制災難,我們唯有避免災難的發生,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 15 # 貴州羅小廚

    你們很多人可能沒看過這部電影,但我要給你們簡要介紹一下劇情。

    南極洲冰川上的裂縫拉開了電影的序幕,場面宏大而嚴肅。影片主要採用陰暗、陰冷的基調,誇張地表現了環境和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巨大影響。地獄般的場景被生動地搬到了紐約、倫敦、東京等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繁華城市,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衝擊。同時,它也從個人和家庭的角度描述了親情、友情和愛情在面對災難時迸發出的巨大能量。在影片中,演員是一位科研精英和國家高層代表。家庭中有一個負責任的丈夫和一個值得信賴的父親。影片圍繞著他展開,儘可能廣泛、全面地將這場災難的影響對映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和不同的階層。從國家元首到窮人。作為一個警告,呼籲人類停止破壞環境和肆意使用資源。

    《後天》在色彩的運用上是獨一無二的。影片主要採用藍、白、灰、黑四種顏色。災難剛開始的時候,風雨交加,電閃雷鳴,這時整個地球被深藍色覆蓋,烏雲遮住了天空和太陽,連人的衣服幾乎都變成了灰色。混亂的深藍色,黑色恐怖、令人沮喪的灰色,很好的渲染的可怕的災難,給人深刻的衝擊,同時又絕望,當世界凍結,我們唯一可以看到建築在紐約自由女神像象徵著自由與和平都覆蓋著冰,當我們環顧四周,死一般的沉寂。而當太陽昇起的時候,此時的世界只有天藍色和雪白兩種顏色,周圍色彩的對比,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衝擊。藍色和白色是地球的顏色。影片中很少使用暖色,主要體現在對火的運用上,象徵著希望和生命。黑暗中的一抹火苗暗示著無限的可能性和希望。

    電影《後天》直觀地反映了電影藝術的逼真性和假設。電腦特效給了我們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後天”。但在特效之後,我們的心也被深深地震撼了。依稀覺得《後天》似乎沒有那麼遙遠,耐人尋味,耐人尋味。

    在電影的最後,美國的總統說,“曾經讓我們自豪的技術和軍事是如此脆弱的自然。我們曾經鄙視的發展中國家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幫助和接受我們。不幸的是,我們將成為其中之一。我們曾經贏得了太多的讚揚和掌聲,但最終我們失去了家園。現在全球氣候受到溫室效應的影響,全球氣溫逐年上升,極地冰川開始融化,海平面逐年上升。這和電影中的場景很相似,如果人類沒有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也許我們的明天就是電影中的“後天”。

    上述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都是個人理解和建議。希望大家喜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樓層怎麼選?總層高33層的該選30樓還是26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