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真摯斯坦森

    杜甫是詩聖。但杜甫的媳婦卻說:“我可能嫁了一個假詩人”

    的確,那時的文化人,尤其是精通詩詞歌賦的文化人,做官,出人頭地是很容易的。例如,李白.白居易.張九齡........但杜甫一生未當官。是因為其沒才嗎?不是,或許可歸咎於生不逢時。

    先說說杜甫娶妻,杜甫是未取功名先成家,岳父姓楊,叫楊怡,職務是司農少卿。結婚前,岳父曾問:“子美啊,你現在做什麼工作啊?”

    杜甫臉一紅說:“主要是寫寫詩。”隨後又說:“我會努力的,爭取考取功名。而且我一定會對小姐好的”

    岳父說:“子美啊,這兩件事要牢記。祝你們幸福”就這樣,杜甫成婚了。

    成婚後的杜甫牢記對岳父說過的兩句話,考取功名和對楊小姐好。而且,杜甫也是一心一意對小姐好,但稱呼這位比自己小十一歲的老婆,用了一個特別沒有美感的詞叫老妻。偶爾還用一個更遜的詞,山妻。

    “老妻書數紙”“老妻憂坐痺”“老妻寄異縣”……好像根本不知道到底誰更老一樣。

    楊氏夫人有時都懷疑:這麼不會說話,我嫁的是不是一個假詩人?

    偶爾地,楊小姐也問他:朋友都說你的才華高得不得了,就不能給我寫幾句情詩什麼的?

    杜甫撓著頭:“詩,我寫倒是會寫,可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些放在你身上也不合適啊……”

    不過,楊小姐也發現,假詩人也不一定就不好——他對別的女人也不會油嘴滑舌。

    李白寫詩,動不動寫女人,寫吃喝嫖賭,什麼“千金駿馬換小妾”啊,“載妓隨波任去留”啊。後來連王安石都看不下去了,說他:“十句裡有九句不是女人就是酒。”

    這也不怪李白。唐代嘛,才子嘛,都是這樣的。

    只有杜甫例外。翻遍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詩,裡面沒有一點風流的東西,沒有吃喝嫖賭,一句撩妹子的話都沒有。幾乎唯一的一句,就是:越女天下白。

    楊氏夫人說:瞧,就說笨有笨的好處吧。

    按計劃,他努力準備著考試,爭取進步。

    其實結婚前他就曾考過一次,結果碰上了一個考官叫李昂。這個人沒水平,還出了名的心眼小、脾氣壞, “性剛急 , 不容物” 。

    杜甫同學落榜了。他沒有氣餒,認真複習,等待著機會。

    天寶六年,朝廷發出通知,宣佈要搞一次特別高考,號召大家都來參加,量才授職,決不食言,騙人是小狗。

    杜甫精神一振:我的機會終於來了!哈哈,老婆,孩子,你們就等聽著我的雷聲吧。

    告別了夫人,他踏上了征途。這一年他三十六七歲,寫作文的造詣已經爐火純青,放眼天下,幾無對手。

    考試的場面十分隆重,氣氛十分莊嚴,程式十分完善,尚書省長官親自主考,御史中丞監督,煞有介事。

    杜甫同學認真答完了詩歌、辭賦、策論等所有題目,覺得發揮得不錯,交了卷,靜靜等待著成績。

    和他一起等成績的,還包括唐朝的另一位大詩人元結同學。

    許多個日夜的翹首以盼後,榜單終於公佈了,杜甫等人一擁而上去看,發現結果是:一個都不錄取!

    是的,這不是陰謀,是陽謀。所有的考生,恭喜你們被玩了。

    這一次杜甫同學碰上的不是最差考官,而是最差宰相。

    “陛下,大喜呀!”宰相李林甫拿著這份錄取結果,跑去找玄宗皇帝,說,“您看,一個人都沒錄取,這說明什麼?說明野無遺賢啊!您瞧咱們的組織人才工作搞得多出色!”

    “是嗎?那好啊!”玄宗皇帝正在打馬球,心不在焉地答道,然後一縱馬:“得兒……駕!”再次投入比賽。

    本來杜甫還準備下一次考試再金榜題名,然而,沒有下一次了。幾年後,“安史之亂”爆發了,杜甫和其妻子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從這一刻起,杜甫的第一個中國夢“考取功名”破滅了,到老也沒翻身。

    好在第二個夢圓上了,杜甫對得起要對楊小姐好這句話。其一生沒有蓄妓,沒有納妾,沒有包二奶,沒有過任何花邊新聞。就連詩句裡也是清清白白,乾乾淨淨。

    正是因為這特殊的經歷,杜甫被後人尊為詩聖,生前未曾做官,死後留個清白的名聲也算是能瞑目了。

  • 2 # 千千千里馬

    杜甫是一個偉大是詩人

    這是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婦孺皆知的。但是,生活中的杜甫怎麼樣呢?就不是每一個人都很清楚的。因為,關於杜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可以說,就是今天頂級的杜甫專家們也是眾說紛紜的。例如,有人說杜甫是人民的詩人,有人說杜甫只是一個詩人,有人說杜甫是抒寫自己的詩人,還有人說杜甫是詩聖。這不說來說去,杜甫究竟還是一個詩人嘛!

    那麼杜甫究竟是怎樣一個詩人?其實,如果按古代知識分子來說,說每一個人都是詩人,絕對一點也不是誇張。因為,中國古代的讀書人,都是從詩歌的教育開始啟蒙的,詩歌對每一個人來說,那是一種終身教育,所以,每一箇中國古代讀書人都是詩人。杜甫即使不出名,他肯定還是一個詩人。例如,杜甫的朋友嚴武,他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啊,但他也是詩人啊,對不對?可以說,中國古代有無數知識分子都是詩人,只是他們沒有任何名氣,他們的作品也都早已灰飛煙滅。

    如果我們不考慮杜甫的寫詩生活,那麼,杜甫在幹嘛呢?

    根據對杜甫生活的研究來看,杜甫除了交朋友喝酒之外,他內心的工作,就是把自己修煉成一個踐行信仰的人。

    這個工作不得了,因為理想信念那一個人沒有,或者不懂?杜甫與其他人的最大不同,就是一生堅持理想信念毫不動搖。為了自己心中這個美好的理想信念,杜甫的為人處世也就非常有原則,起碼沒有很強烈的羨慕嫉妒恨。例如,安史之亂爆發以後的至德二年十月,他從妻子居住的地方郙州羌村回到長安,繼續做他的左拾遺。當時唐肅宗因為收復東西二京高興啊,所以大加封賞,包括沒有功勞的,也犯過錯誤的,例如他的朋友房琯,都得到了封賞。偏偏杜甫一毛錢也沒得。你說人家杜甫冒著生命危險,尋找唐肅宗,沒有功勞還有苦勞吧?但唐肅宗一點也想不起他。杜甫卻為這事兒,不生氣,不上火,真是這樣。因為,對於杜甫來說,他最大的事情不是升官發財,而是祈求國家萬世太平。特別是安史之亂以後,杜甫一直希望國家團結----統一-----中興,這幾乎就是杜甫的大唐之夢。

    杜甫的詩被古人譽為做到了“溫柔敦厚”的境界。其實,沒有溫柔敦厚的修煉,也寫不出“溫柔敦厚”的境界啊。

    什麼叫“溫柔敦厚”?溫就是溫良恭儉讓,柔就是上善若水,以柔克剛,敦就是敦誠敬愛,厚就是君子厚德以載物,為人厚道嘛!一句話,就是不反抗,不鬥爭,不狡詐,不朝三暮四,保持一顆不變的平常心。你說這功夫,有幾個人能夠堅持的下來啊?但杜甫堅持下來了。這真是太不容易了,所以,杜甫很偉大啊。

    杜甫為了這份堅持,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我們把他的代價用一個公式來計算一下,這個計算結果就是:奮鬥……失敗……再奮鬥……再失敗……但我的初心永在。

    這就是真實的杜甫。

  • 3 # 茶館閒聊

    杜甫被後人尊稱“詩聖”,其“三吏三別”記錄民間疾苦,被稱作“詩史”;他毫無疑問,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一名忠君愛國的典範。種種早已深入人心,自然無需多言。

    但去掉這些後人加上的榮譽,杜甫其實只是一個“可憐但可敬的人”。

    杜甫出身名門,祖上世代為官,幼時的生活是優渥富足;書香世家,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如果沒什麼意外,科舉入仕、在朝為官完全是可期的。

    可偏偏杜甫遇上了已經昏庸的唐玄宗,李林甫的一句“野無遺賢”、唐玄宗的不辨真偽,徹底阻斷了科舉入仕的道路。困局長安十年,最後得到的結果卻是從此再無正常入仕的可能。

    既然無法透過正常的途徑,要想實現“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就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可以說是最真實的寫照。

    在這過程中,曾經寫下《飲中八仙歌》時的狂放不羈早、歷來文人所看重的氣節也不得不放到一邊。可即便如此,也仍然難謀一官半職。

    直到天寶末期,才終於因《三大禮賦》而被授予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從八品的小官,不過也總算是“守得雲開見月明”。

    可“月明”的時間很短,因為安史之亂來了;逃跑的途中,連自己都成了叛軍的俘虜。

    同樣是俘虜,王維被嚴加看管,而杜甫卻連被囚禁的資格都沒有。

    後來逃了出來,唐肅宗念其忠心耿耿,給了一個左拾遺的官。可同樣的,這個官做得也很短,因為為房琯上疏觸怒天子,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在此期間,杜甫一家“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而到最後,淪落得“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採橡慄自給”的境地。

    就這樣流浪漂泊,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好不容易遇到肯資助的朋友嚴武,過上了幾年雖然還是艱難但稍微穩定的生活,老友竟一病不起、乘鶴西去。

    於是乎,再次漂泊流浪,直至五十九歲病逝舟中。

    縱觀杜甫的這一生,功沒有,名沒有,抱負也是鏡花水月。心有濟世救國之願,一生卻從未接近過權力的中心;反而是不斷漂泊、長年居無定所,有的時候連飯都吃不上。

    如此的遭遇,難道杜甫不是一個“可憐”的人嗎?而經此磨難,仍能不改前志,難道不是“可敬”的人嗎?

  • 4 # 煮酒君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鄭州鞏義市境內)人,號少陵野老,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卓絕的一批詩人之一。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合稱“(大)李杜”,被後人尊為“詩聖”,又以其詩歌常懷憂國憂民的情節,對貧苦百姓報懷極大同情,其詩也被稱為“詩史”。

    杜甫出身京兆杜氏,是典型高門大族。杜甫自幼表現出高於常人的文學才能,七歲便能成詩,杜甫在他的《壯遊》中寫道,“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杜甫出遊郇瑕,開元二十年,即漫遊吳越,至開元二十三年,杜甫返鄉參加鄉貢,次年,進士落第,此後,杜甫開始了他的齊趙故地之遊。他在《壯遊》中,也記下了這段輕狂、失意的歲月:“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陽與李白相遇,一同在河南遊歷,歌酒詩文、仙途鬼道,二人無話不談,成就了《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的情誼。

    唐天寶六年,唐玄宗召集天下有才之人於長安會試,由於李林甫從中作梗,參與會試者全部落選。杜甫科舉之路幾乎被一舉斷絕,他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妥協,屢次投贈干謁朱門,但收效甚微,他旅居長安十年以求權貴,但總不能如意。這期間,杜甫仕途無期,生活困頓,對躊躇滿志的他而言,可謂沉重打擊。至天寶十四年,杜甫終於被授予河西尉,但這遠不能讓其施展胸中才華、抱負,他在《官定後戲贈(時免河西尉,為右衛率府兵曹)》中表達了對自己所遭受不公待遇的不平,“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老夫怕趨走,率府且逍遙”,但生計所迫,時年四十四歲的杜甫最終還是接受了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一事。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沈佳宜至鄜州(今陝西富縣境內)避難,不久隻身北上,以期投於靈武,不料為叛軍所虜,被押解至長安,此後,他目睹叛亂之為禍,憂國憂民之下,相繼寫下了《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等篇章,為剿滅叛亂、安定民生等出謀劃策,表現出其崇高的愛國熱忱和對天災人禍的悲憫情懷,但“人微言輕”,並不受重視。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杜甫成功投奔唐肅宗,被授予左拾遺官銜,但不久便被貶至華州,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等事務,杜甫只得以《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歌表達其內心的苦悶。韓元元年(公元758年),杜甫到洛陽、偃師等地探親,在途中眼見戰爭禍亂,創下不朽篇章“三吏”“三別”。

    杜甫一生不得志,雖然自身處境堪憂,卻胸懷天下,常懷悲天憫人的情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 5 # 雲湧千山

    以上所有的回答對杜甫的性格特點的分析,竊以為都缺乏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引經據典的準確定位和分析。

    請看鄙人的分析: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也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被後世稱為"詩史",他本人被後世稱譽為"詩聖"。他現存的1400多首詩歌具有極高的思想和藝術價值,是唐以後1300多年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企及的典範,對後世發生了無以估量的巨大影響。但是這些都並不代表杜甫就是一個性格、品德完美無缺的聖人。在中外文化史上,往往有這種情況:越是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越是可能有某種性格缺陷或怪癖,甚至在私德方面有很大的問題,比如梵高、高更、巴爾扎克等等。

    我們不能要求偉大的詩人、文學家、藝術家都是十全十美的道徳楷模和正人君子,只要大德無虧就足以了,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的杜甫同樣如此。

    據正史《舊唐書•杜甫傳》、《新唐書•杜甫傳》和《唐才子傳•杜甫傳》的記載分析,杜甫是一個性格有相當怪癖褊狹的人,《新唐書•杜甫傳》總結概括杜甫的性格特點是:“褊躁傲誕”。這是參與編纂《新唐書》的宋祁說的。宋祁認為杜甫的性格遺傳自其爺爺杜審言,即“褊躁傲誕”。《唐才子傳 ·杜審言》也說他“恃高才,傲世見疾”。杜審言是進士,也是詩人,還是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兄弟的座上賓。《新唐書·杜審言傳》杜審言大言不慚地說過:“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杜甫比他爺爺來毫不遜色,宋王讜《唐語林》卷二有所記載,杜甫曾自誇:“使昭明再生,吾當出劉,曹,二謝上。”爺爺狂,人家還不得不買帳,杜甫狂,卻狂得不是時候。《新唐書·文藝上》載述:“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甫)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由此可見杜甫對嚴武是卻不大領情的。見到嚴武,他不戴頭巾,也不打招呼。有一次喝多了,發起了酒瘋,他居然站到嚴武的寶座上,瞪著眼睛怪模怪樣地說:“嚴挺之竟有這樣一個兒子啊!” 人家嚴武是何許人也,堂堂封疆大吏,兇暴勇武,自然會心生怨恨。據《新唐書·文藝上》記載:嚴武由於忌恨杜甫的不恭,欲殺杜甫,但後來被其母勸阻住了。由此可以看出,儘管嚴武對自己有所幫助,但杜甫從骨子裡是看不起他的,有時會自覺不自覺地表露出來。後來嚴武雖沒殺他,但對他的接濟自然也就少了,最終嚴武一死,杜甫也待不下去了。  

    杜甫性格的第二個重大缺陷是:自視清高,高不成低不就。《新唐書》本傳說杜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仕途上,杜甫也不是沒有機會,而是他自己耽誤了。公元755年,四十四歲的杜甫忽然收到朝廷的一份委任狀,要他去當河西縣尉,主要任務是徵收賦稅,追捕盜賊,而且河西荒涼偏僻,杜甫覺得太苦,不肯上任。後來也不知道是誰幫了他的忙,進行了通融,朝廷轉而讓他當了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雖然也是個芝麻官,但處於長安附近,容易交往,晉升的機會顯然要多很多,於是他就接受了,總算走上了仕途。因房綰事件而降官後,本來嫌官小的他乾脆不幹了,拍屁股走人。當年的許多文人日子過不下去了,都可以開館授徒靠束脩度日,杜甫不幹,一心只想當官,卻總不能如願。

    杜甫的性格的這兩個重大缺陷,可能是造成他後來仕途不順的最主要原因,但是正是因為這兩個性格特點,使杜甫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比別人有更加敏銳的觀察、思考和捕捉藝術靈感的能力,使他能夠遠離繁冗的官場,極深入的體察、瞭解、表現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及大自然的風貌,雖然戰亂的顛沛流離完全是迫不得已的。朝廷少了一個無足輕重的官員,而我們中華民族多了一個創造了無與倫比的精神財富的偉大詩人!!

    韓愈在《調張籍》中寫道:"惟此兩夫子,家居率荒涼。帝欲長吟哦,故遣起且僵。剪翎送籠中,使看百鳥翔。•••••平生千萬篇,金薤垂琳琅。流落人間者,太山一毫芒!!"

    天意君須問,人間要好詩!!人生若此,夫復何求?!

    (本答題中間一段引用了一些百度上搜索來的內容,特此說明,並向原作者致敬!!)

  • 6 # 五嶽讀書

    杜甫太大,我只說他的一小點點:他是個極為多情之人!

    “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其實正是人間四月天,花團錦簇,豔杏燒林,所有人都沉醉東風,為青春喝彩,這時候,一縷清風吹過,一片紅色花瓣被風輕輕摘下,輕旋飄落,峨冠博帶計程車大夫們,沒人注意到這一片小小的不值一提的花瓣,只有多情的杜甫看到了,傷感地意識到,雖然僅僅是一片飛花,整個春天卻從此開始衰敗,李白們縱酒高歌,他卻為之惆悵,為之黯然神傷…

    為山河破碎,他感時濺淚,為一葉飛紅,他也觸目驚心,猛虎細嗅薔薇,越偉大的詩人越有一顆易觸的心,他走在山河表裡潼關路,觸目所及,俯仰關情!

    時間走過大唐,來到北宋,杜甫的多情流淌所及,又出現了另一位多情的才子:秦少游,受杜甫影響,他也寫了一句“飛紅萬點愁如海”

    時間繼續流淌,到了“清朝不清,明朝不明”的時代,虛擬世界裡出現了一位林黛玉,她也寫了一句“花落花飛花滿天”,而林黛玉的爹爹叫做林如海,林中春盡,依然是飛紅萬點愁如海!

    多情自古空餘恨,我迎著日光,迷離仰望歷史的長河,依稀又看到了詩經裡那白霧茫茫的世界,伊人俏立,在水一方……

  • 7 # 十點讀書

    和孩子在一起

    憂國憂民老幹部秒化寵娃狂魔

    有一年,杜先生職場失意,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被放長假趕回了家。

    一兩年沒見面,到家夫妻倆抱頭痛哭,不是因為失業,而是因為亂世,因為窮。

    孩子們一個個面黃肌瘦,破衣爛衫。

    雖然是個八品官,但杜先生好歹是做過京城公務員的,回家時很貼心地給夫人帶了大城市的高階化妝品。

    年幼的女兒也笨手笨腳學母親化妝,老杜不去阻止,而是滿心愛憐地看著她:

    “學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

    這傻丫頭啊,早上起來用梳子胡亂撓頭,亂七八糟又抹胭脂又塗粉,還畫了個奇怪的眉毛。

    世事艱難,所幸還有孩子們的溫暖慰藉。

    他們淘起氣來像一堆小猴,坐到爸爸懷裡,爬到爸爸身上,想起個什麼事情就揪著他的鬍子問短問長,一天到晚吵鬧不停,可是杜爸爸一點也不嫌煩。

    生還對童稚,似欲忘飢渴。

    問事競挽須,誰能即嗔喝?

    翻思在賊愁,甘受雜亂聒。

    他在戰亂中歷經生死,能活著回來陪伴在他們身邊已是最大的幸福,怎麼能忍心呵斥他們呢?

    看到天真無邪的孩子們,他忘了旅途的飢餓,回想起身陷叛軍時的思念和擔心,現在心甘情願忍受他們的雜亂吵鬧。

    經歷過生死離亂,才知道陪娃帶孩子是多麼的奢侈和幸福,無論什麼榮華富貴也比不上一家人在一起。

    快遞荔枝算什麼

    杜牧有句著名的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在快遞都還沒出現的年代,詩人用網購荔枝來諷刺唐玄宗對楊貴妃的窮奢極欲,可是同樣是唐代,杜爸爸卻整天給孩子淘玩具,還讓人給孩子們快遞了個活體寵物!

    他聽說南州出產一種袖珍小猴,和人的拳頭差不多大,就特地央人弄來一隻給孩子玩。

    孩子們看到這小猢猻,簡直樂到癲狂。

    他一定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當年,爸爸年輕的時候健壯得像只小牛犢啊,而且比猴子還要靈活好動。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難以想象,緊鎖眉頭的老杜也有過青春年少有趣好玩的時刻。

    杜甫很忙

    但中年男人最高階的忙碌是陪妻帶孩子

    生活安定的時候,杜先生不僅童心未泯,而且還很有生活情調。

    據學者們研究,杜甫夫婦大概生養了五到八個孩子。暑假閒著沒事幹做些什麼好?

    老杜帶著老妻去划船、去下棋、看孩子們游泳、釣魚。

    有詩為證:

    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看來詩聖也未能免俗,喜歡曬娃、秀恩愛,平淡的生活透露出無限幸福。

    魯迅先生說:“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這話同樣適用於杜甫,而且他的有情和憐子,一點也不影響一代聖賢的光輝形象,反倒讓人覺得很真實。

    貧窮和苦難中的中年男人: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杜甫一生沉淪下僚,又生逢亂世,一輩子可謂顛沛流離,安寧富足的日子屈指可數。

    為了生存和理想,杜甫常年奔波在外,想到孩子,他的詩中經常出現“憐”和“憶”兩個字 ,如“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妻子寫信說孩子病了,他心急如焚,恨不得馬上回到家,“女病妻憂歸意速,秋花錦石誰複數”。

    對家人,他始終是愛憐又愧疚的。

    有一年,他抱著孩子逃難,“痴女飢咬我,啼畏虎狼聞。懷中掩其口,反側聲愈嗔。”

    孩子嗷嗷待哺,杜甫怕哭聲引來危險,只能把孩子抱在懷裡,用手捂住孩子的嘴,發現嘴邊不是食物,孩子扭過頭去哭得更厲害了。

    還有一年,44歲的杜甫從京城回家探親,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古名句,到家發現年幼的兒子竟也因為食物短缺而被餓死,“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直到公元770年,58歲的杜甫在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病故,他在絕命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中追思自己苦難坎坷的一生,想起夭折早亡的孩子,依然耿耿於懷。

    在我們的印象裡,杜甫一直以憂國憂民的聖賢形象示人,如同蘇軾所說“一飯未嘗忘君”,吃一頓飯也忘不了國家和君主,看見自然界不起眼的草木蟲魚也會聯想到忠君愛國仁者愛人。

    這樣聖賢,似乎離我們普通人很遠。

    可是讀了這些詩,我發現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同時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清代人說老杜:“若徒為一飯不忘君而不動心骨肉者,必偽人也。”

    如果一個人光講君臣之義,說些冠冕堂皇的大話,而對自己的兒女、家人、朋友毫無情意,那他必定是一個偽君子,所幸杜甫於國於家都一往情深,至情至性,如此才不愧“詩聖”稱號。

  • 8 # 安意如

    杜甫與“詩仙”李白齊名,經歷卻有天壤之別。私心裡,我喜歡李白,我發自內心尊重杜甫的原因是,他一心一意,為國為民,亂亦不易其心,貧亦不改其志。這樣的人,心如玉壺冰,是值得千秋標舉,萬世傳頌的。

    最令我感念的,是他老來身居茅屋,不幸茅屋還被秋風吹破屋頂,不幸茅草還被頑童搶走,頑童欺他年邁體弱,任他追得氣喘吁吁,喊得口乾舌燥也不還他……(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所以讀杜甫的詩,真是需要一定的年齡閱歷和心理承受能力才可以。杜甫以前的詩人,從未如此深切的呈現一個時代的苦痛,一個盛世的崩殂。大多數人只是見自己,能達到見天地的,已屬稀有,杜甫真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他寫自己亦是客觀,寫他人,亦是深情。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在這麼艱窘辛酸的境地下,他居然還能自嘲,他想到是居然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 9 # 一起看大戶

    站街鎮,南瑤灣,杜甫天生不一般!

    大家好,我姓杜,專看大戶,人們都叫我杜大戶!

    前面大家已經跟著老杜看過了各式各樣不少的民居、古建,比如位於山西晉城的柳氏民居,那麼今天啊,老杜就來盡一下地主之誼,帶大家看一下這位“老杜”的故居,你們能猜出我們要去誰的老家嗎?

    去過鞏義的朋友一定或多或少都聽過這麼一句話:站街鎮,南瑤灣,杜甫天生不一般。哎!你猜對了,我們今天觀賞學習的就是杜甫故居。

    杜甫故里位於河南鄭州鞏義市站街鎮南瑤灣村,背依筆架山,是詩聖杜甫出生和少年時期生活的地方。杜甫在其在世期間取得的一系列詩歌,政治上的成就,與從小滋潤他生長的故鄉的水土,及故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鄭州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期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他曾在長安應試,但仍未中舉,後又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但最終都沒能得到賞識。

    杜甫一生在官場命運多舛,屢不得志,他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他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都說詩家之不幸,文學之大幸。正因為詩家杜甫的一生幾經磨難,壯志難酬,才有了文學史上《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的誕生,才有了被千古文人墨客稱讚的“詩聖”。

    位於鞏義市站街鎮的南瑤灣村,背靠筆架山,前臨界泗河,杜甫生於此,並在此度過少年時代。儘管他在故鄉的時間不長,但是一生中始終懷念著故鄉,這一點,從他給我們留下的懷鄉的著名詩句就可看出:“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秋風楚竹冷,夜雪鞏梅春”。這些詩句無一不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無比的眷戀。

    杜甫故居坐東向西,宅院長20米,寬10米,院內有東西向瓦房3間,東側有房2間,北側有一窯洞,院內西牆上嵌清代張議草書“詩聖故里”碑一通,為“唐工部杜文貞公碑記”。

    進入杜甫故里,我們便可以看到景區內一段長廊,因其長120米,寬2.5米,俗稱“百米長廊”,又叫“詩聖碑林”,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先生題。廊內容納石碑百餘通,上面的內容大多為杜詩,匯聚了國內外著名書畫家的墨寶,真、草、隸、篆古今書法各具特色,其書法藝術精湛,結構嚴謹,雄深蒼渾,堪稱一絕。千百年來,詩人,墨客,專家,學者懷著崇敬心情前來拜謁詩聖,無不留言題字,吟誦杜詩。

    鞏義是詩聖的故鄉,是河洛水土培育了詩人高尚的性情,醇厚的文學素養。杜甫的一生憂國憂民,他的愛國精神和關懷人民的真摯感情為我們後人所推崇,也必將是我們傾其一生去學習,努力的高度。這一期對於杜甫故里的簡單介紹我們就到這裡了,下一期我們繼續探究詩聖故居的奧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有些小鮮肉演員報酬很高,為何一些實力派老演員比不上他們的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