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ZZX智慧人生

    一般來講,清代的官制體系分為兩大類,一是地域體系,分為京官和地方官兩大系統。二是職能體系,分為文官和武官兩大系統。兩大類相互交錯。其中,京官系統中以文職官員為主,地方官系統中則文武兼有。清代的官吏等級制度沿用了自漢魏六朝以來的“九品十八級”基本制度,每一品都有正從之別,如正一品、從一品。很榮幸的是本人祖上在清代也有一位正八品。當時祖宅還有掛著牌匾,可惜年代久遠沒有留下。

  • 2 # 萬雪斌39

    清代朝服主要從質料、款式、顏色、紋樣、飾物這五個方面體現等級性。題主問的是朝服顏色與官員品級之間的關係,那就只從顏色這方面說說。

    由於服飾種類比較多,又男女有別,所以分開列舉一下。

    一、清代服裝顏色總述

    服裝的顏色在中國古代服飾制度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元素。但它已不僅僅是一種單純光照之下形成的自然色調感知,而更多的是一種賦予和承載了諸多思想意識和情感精神等人文內涵的色調媒介。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色彩的象徵意義遠遠超過了它的視覺形象所產生的審美意義。

    清代服飾中,等級最高的顏色是明黃色,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和皇貴妃才可穿用,一般臣庶嚴禁使用。明黃色是凌駕於一切服色之上的神聖而不可侵犯的顏色。即使貴為皇太子,也不能在衣服上使用明黃色,只能在衣服的配飾,如朝帶、吉服帶及朝珠的絛帶等細小不明顯的部位使用明黃色。實際上,這種以黃色為尊貴的做法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色彩觀的一種反映。

    早在《周易》中,就有關於黃色為吉利之色的記載。如,“皇裳,元吉”(《周易·坤第二》)。《漢書》也說:“黃色,中之色,君之服也”(《漢書》卷二一《律曆志》)。

    按中國傳統的五行思想來解釋,“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分別代表“西、東、北、南”四方,而“土”居於中央,統率四方,而土色為黃。皇帝是中央集權的象徵,把黃色用之於皇帝衣飾,則象徵皇帝貴在有土,有土則有天下的至高無上的權威。因此,中國古代很多朝代都以黃色為貴,黃色是皇帝的御用色。

    康熙朝服像、雍正朝服像

    二、清代男服顏色與品級

    朝服:

    在清代男服的禮服中,按照典制規定,皇帝在大朝及元旦、冬至、萬壽聖節等重大慶典活動中,於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時,穿明黃色朝服。此外,在地壇舉行祭地儀式時,皇帝也穿明黃色朝服。除明黃色外,清代皇帝朝袍的顏色還有藍、紅和白色。其中,藍色用於天壇祭天或祈谷求雨;紅色用於日壇祭日;月白色用於月壇祭月。

    皇帝之下的臣屬,朝服的顏色則相對簡單得多,皇太子朝服為杏黃色,僅次於明黃;皇子為金黃色;親王、郡王的朝服為藍及石青色,若蒙皇帝賞賜金黃色者,亦得以穿用;貝勒、貝子、固倫額駙、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的朝服不允許用金黃色,其餘顏色隨便用;公、侯、伯下至文武四品官、奉恩將軍、縣君額等人的朝服,用藍及石青色;文武五品至九品,則只能用石青色一種顏色。

  • 3 # 陳小二do

    首先,大家都知道,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品級,即官品。是區分官員地位高低的等級。清朝封建統治者為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分化大臣權利,以防權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別於以前各朝的官制。清朝官制有九品十八個級別,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類。

    在中央設定官職分中樞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類。如內閣、軍機處、六部等。地方官職設定文官、武官等幾類,如總督、巡撫、將軍、提督等。

    其次,看過清宮劇,大家都看到官員頭戴頂戴花翎。清朝官制有一套非常精緻嚴謹的管理系統,官職等級除了從服飾上有所區別,官員們的頂戴花翎在不同的級別也有所不同。一品官員的頂戴頂珠是紅寶石級剛玉,在清朝這種寶石極為少見,價格也很高,是最尊貴的;二品官員帽子的頂珠是珊瑚,因為珊瑚是紅色的,而在中國古代,紅色是喜慶的、珍貴的;三品級別官員頂珠與二、一品官員都是寶石材質的,但是藍寶石相對產量比較高,價值也相對低一些;四品官員頂珠材質是青金石的,因其顏色是跟天色相似,許多地位高的人覺得青金石很珍貴;五品官員帽子上的頂珠是水晶的,因為水晶是透明的,意思是水中之玉和水之精華,寓意乾淨純粹,用水晶頂珠意思是不做貪官;六品級別官員的頂珠是硨磲的。硨磲是埋藏在地底下的貝殼化石經過長時間的演變成玉的一種材質;七品級別官員頂珠也是金的,因為級別相對八、九品官職高一點,所以它的頂金材質也相對高階一些,是素金,也就是被現在認為的金珠子;八、九兩級官員頂珠都是鏤花金材質的,但兩者又有所區別,九品材質是陽紋鏤花金,八品是陰紋鏤花金。

    最後,清朝官員品級不同,服飾不同,服飾花紋不同,主要從官帽上的頂珠、還有帽後的翎管、羽翎都有著細微的差別,都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地位,是很重要的標誌。

    所以,看清朝官員品級,不僅是職位的高低,更是身份的象徵,也意味著享受的權利及待遇的不同。

  • 4 # 嘟嘟時光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有著高度的中央集權體制,更有一套有別於以前各朝的官制,但大體還是沿襲明朝傳統,官品設制從中央到地方。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官制中最有代表性、最完善的,每品都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其中中央官職有中樞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類。地方官職分文官、武官等幾類。

    大體有:

    正一品、從一品。 正二品、從二品

    正三品、從三品。 正四品、從四品

    正五品、從五品。 正六品、從六品

    正七品、從七品。 正八品、從八品

    正九品、從九品

    清朝的官品制度有其積極的意義,也更有消極的方面:

    1、積極作用

    ① 利於國家鞏固和發展,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② 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發揮官員的社會責任,令行禁止,如應急事件處理,稅收徵管,經濟建設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2、消極作用:

    ① 高高在上的皇權專制是必會導致暴政、惡政,腐敗,阻礙社會發展。

    ②官官相互牽制,封建壓制性強烈,不利於官員思想的發揮和社會思想的開放,禁錮社會思想。

  • 5 # 不吃貓的魚1128

    清朝官職表列舉出清朝官職,分為文官及武官,而清朝官位大小也可由品等來區分。

    文官

    正一品

    太師 太傅 太保 大學士

    從一品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尚書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總督 侍郎 內務府總管

    從二品

    內閣學士 翰林院掌管學士 巡撫 布政使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 宗人府府丞 通政使司通政 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 順天府尹 奉天府尹 按察使 外務部左右丞

    從三品

    光祿寺卿 太僕寺卿 鹽運使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 大理寺少卿 詹事府少詹事 太常寺少卿 鴻臚寺卿 順天府丞 奉天府丞 道員 外務部左右參議

    從四品

    翰林院侍讀學士 翰林院侍講學士 內閣侍讀學士 國子監祭酒 都轉運運鹽使司同知 知府

    正五品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 通政使司參議 光祿寺少卿 六科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 郎中 順天府治中 奉天府治中 欽天監監正 太醫院院使 同知 直隸州知州

    從五品

    翰林院侍讀 翰林院侍講 司經局洗馬 鴻臚寺少卿 監察御史 員外郎 知州 運鹽司運副 鹽課司提舉

    正六品

    內閣侍讀 左右春坊左右中允 國子監司業 部院主事 宗人府主事 寺衙門主事 起居注主事 都察院都事 都察院經歷 大理寺左右丞 欽天監左右監副 太醫院院判 京府通判 京縣知縣 兵馬司指揮 欽天監春夏秋冬中五官正 太常寺丞 神樂署署正 府通判

    從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贊善 翰林院修撰 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五官正 欽天監秋冬官正 布政司經歷 布政司理問 運鹽司運判 直隸州州同 州同 僧錄司左右闡教 道錄司左右演法

    正七品

    翰林院編修 通政使司知事 通政使司經歷 大理寺左右評事 太常寺博士 太常寺滿洲讀祝官 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 京縣縣丞 兵馬司副指揮 知縣 太常寺典簿 按察司經歷 皇史宬尉 太僕寺滿主簿 部院寺內務府司庫 京府儒學滿漢教授 京府儒學訓導 外府教授 七品筆帖式

    從七品

    翰林院檢討 鑾儀衛經歷 中書科掌印中書 內閣中書 辦事中書 詹事府主簿 光祿寺典簿 京府經歷 欽天監官五官靈臺郎 祠祭署奉祀 布政司都事 運鹽司經歷 直隸州州判 州判 國子監博士 國子監助教 唐古忒學助教 古忒學中書

    正八品

    國子監學正 國子監學錄 欽天監主簿 太醫院御醫 五經博士 八品筆帖式 四氏學學錄 太常寺協律郎 布政司司庫大使 運鹽使庫大使 道庫大使 按察司知事 外府經歷 外縣縣丞 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 州學正 縣教諭 僧錄司左右講經 道錄司左右至靈

    從八品

    翰林院典簿 國子監典簿 鴻臚寺主簿 欽天監五官司挈壺正 太醫院吏目 祠祭署祀丞 神樂署署正 布政司照磨 運鹽司知事 府州縣訓導 僧錄司左右覺義 道錄司左右至義

    正九品

    欽天監五官監侯 欽天監五官司書 太常寺贊禮郎 九品筆帖式 按察司照磨 府知事 同知知事 通判知事 縣主簿 和聲署奉鑾

    從九品

    翰林院待詔 工部製造庫司匠 國子監典籍 欽天監博士 鴻臚寺鳴贊 鴻臚寺序班 會同館序班 刑部司獄 府照磨 通判照磨 欽天監漏刻博士 太醫院吏目 太常寺司樂 宣課司大使 州吏目 道庫使 府稅課司大使 按察使司獄 府司獄 同知司獄 巡檢 布政司倉大使 府庫大使 同知倉大使 土司副巡檢 都綱 都紀 正科 正術

    未入流

    翰林院孔目 禮部鑄印局大使 縣典史 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關大使 府檢校 長官司吏目 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 同知庫大使 州庫大使 稅課司分司大使 州稅課使大使 縣稅課使大使 驛丞 河泊所所管各閘閘官 道倉大使 州倉大使 典科 訓科 典術 訓術 副都綱 僧正 僧會 副都紀 道正 道會

    武官

    正一品

    領侍衛內大臣 一二三等子 太尉

    從一品

    內大臣 湘軍騎兵.步兵.守兵 外省駐防將軍 烏魯木齊熱河察哈爾都統 提督

    正二品

    左右翼前鋒統領 八旗護軍統領 八旗副都統 左右翼總兵 外省駐防副都統 鑾儀使 一二三等男 總兵

    從二品

    散秩大臣 副將

    正三品

    一等侍衛 冠軍使 火器營翼長 步軍翼尉 包衣護軍統領 烏槍營總 圓明園總管 前鋒參領 護軍參領 烏槍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 城守尉 陵寢總管 圓場總管 黑龍江船駁水手總管 察哈爾總管 王府長史 參將 一二三等輕車都尉 指揮使

    從三品

    圓明園包衣營總 包衣護軍參領 吉林參領 黑龍江參領 指揮同知 察哈爾參領 駐防協領 一等護衛 遊擊 宣慰使司宣慰使

    正四品

    二等侍衛 雲麾使 前鋒侍衛 副護軍參領 烏槍護軍參領 副前鋒參領 副驍騎參領 佐領 步軍協尉 信駁總管 南苑總管 陵寢副總管 陵寢司工匠 圓場翼長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 上都達布遜諾爾 達裡崗愛總管 防守尉 黑龍江吉林管水手四品官 司儀長 騎都尉 都司 宣慰使司同知 指揮僉事

    從四品

    城門領 包衣副驍騎參領 包衣佐領 察哈爾副參領 察哈爾佐領 四品典儀 二等護衛 宣慰使司副使 宣慰使司宣撫使

    正五品

    三等侍衛 治儀正 步軍副將 步軍校 監守信駁官 南苑門章京 陵寢防禦 陵寢管理燒造磚瓦官 分管佐領 蓋州牛莊滿洲掌印防禦 關口守禦 黑龍江吉林管水手五品官 雲騎尉 守備 宣慰使司僉事 宣撫使司同知 正千戶

    從五品

    四等侍衛 委署前鋒參領 委署護軍參領 委署烏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 下五旗包衣參領 五品典儀 三等護衛 守禦所千總 河營協辦守備 宣撫使司副使 安撫使司安撫使 招討使司招討使 副千戶.

    正六品

    藍翎侍衛 整儀尉 親軍使 前鋒校 護軍校 烏槍護軍校 驍騎校 監造火藥官 陵寢祭祀供應官 太僕寺馬廠駝廠翼長 黑龍江吉林管水手六品官 門千總 營千總 宣撫使司僉事 安撫使司同知 招討使司副招討使 長官司長官 百戶

    從六品

    委署步軍校 內務府六品翎長 六品典儀 衛千總 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城門使 盛京遊牧正尉 太僕寺馬廠駝廠固山達 七品廕監生 恩騎尉 把總 安撫使司僉事 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盛京遊牧副尉 七品典儀

    正八品

    盛京養息尉左右翼長 八品廕監生 外委千總

    從八品

    八品典儀 委署親軍校 委署前鋒校 委署護軍校 委署驍騎校 圓明園副護軍校

    正九品

    各營藍翎長.外委把總

    從九品

    太僕寺委署固山達 額外外委

  • 6 # 龍行天下走虎步

    清代的官品制度是延續了前朝的制度,可追溯到曹魏時期的“九品中正”官僚選擇制度。當時將士人按才能分別評定為九等,後來將在職官員的尊卑也分9個等級,亦稱九品。北魏時期又進行了更細緻的區分,把每品分為正與從,第四品以下的正與從又各分上與下,把最初的9個等級發展成30個等級。其排列順序為: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正三品、從三品、正四品上、正四品下、從四品上、從四品下……正九品上、正九品下、從九品上、從九品下。這種等級區分,隋唐以後各代仍被沿用,直至清末始廢,只是各代略有差異。唐、宋時期的武職,從第三品起分上、下級,形成武職32個等級。隋代和清代只保留九品之中分正與從的辦法,正與從不再分上下,且文職與武職相同,形成整齊劃一的從正一品到從九品的18個品級。

    此外除了這些實權的官位還有虛職的爵位,其主要為皇族和皇族的外圍關係設立。在所有表示官員地位高低的虛銜中,爵的起源最早。《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鄭注:“祿,所受食;爵,秩次也。”可見“爵”就是貴族官僚的等級。清代的爵位分兩個系統,一是皇族的爵級,分十等;二是皇族以外的爵級,分為九等。

    官品的意義主要在於統治階級便於管理和選拔人才。

    首先、來說將官位設定層級有利於權利、責任的劃分,便於分工管理和系統性的工作。上級管理考核下級,下級以工作成果對上級負責,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不同層級的劃對應了不同的福利待遇和榮譽,驅使下級官吏努力工作得到更好的待遇和福利。古人對品級榮譽十分重視,比較正式的稱呼或者碑文中亦有某某大夫、某某朗的品階以示榮耀。

    其次、統治階級利用官品制結合科舉制度招納了大批的優秀人才,特別是老百姓中的有用人才。選人用人制度還制定了比較嚴格的監察和廉政制度、薪酬制度、升任制度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統治秩序的正常執行。

  • 7 # 大叔來嘍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分化大臣權利,以防權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別於以前各朝的官制。清朝官制有九品十八個級別,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類。

    清朝中央官職分中樞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類。例如內閣、軍機處、六部等。清朝地方官職分文官、武官等幾類,例如總督、巡撫、將軍、提督、等。

    清朝沿襲明朝傳統,清初官制,大體承明之舊,只是對明朝官制中突出的弊端稍加釐革。直到雍正、乾隆時候,才逐步調整,從而穩定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2萬落地,有哪些車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