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下風塵
-
2 # 大秦鐵鷹劍士
古代中國的紀年都採用帝王來紀年,通用格式是“帝王+X年”。帝王登基那年稱為元年,之後則是按年歲記,比如秦始皇登基後的第37年,史書記載為秦始皇三十七年,用公曆記的話則是公元前210。
紀年格式"帝王+X年”中的“帝王”通常有三種格式,分別是諡號、廟號、年號。諡號是對帝王的綜合性評價,廟號是帝王在家族中的輩份,年號則是帝王在位期間使用的紀年名字。隋朝之前採用諡號,唐元之間採用廟號,明清則採用年號。唐朝開始諡號越來越長,既不方便記憶,又不方便書寫,失去了諡號的原本作用,故棄諡號用廟號。
廟號並非每個帝王都擁有,只有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帝王才擁有,不過唐朝開始每個帝王都有。廟號雖然跟諡號有別,但是演變到最後廟號也有了諡號的部分功能,因此明清兩朝採用年號來表示。明清以前,一位帝王的年號可以有多個,明清開始,一位皇帝只有一個年號。
漢武帝的本名是劉徹,諡號是漢武帝,廟號是漢世宗,年號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等。
唐太宗的本名是李世民,諡號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廟號是唐太宗,年號是貞觀。
康熙皇帝的本名是愛新覺羅·玄燁,諡號是“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是清聖祖,年號是康熙。
-
3 # 羅蕭弋
這可能是明朝開了先例,後來清朝就跟著越過承傳前朝的慣例,其實清朝很多東西都是學明朝的,從官服就可以看出來了
-
4 # 舍我談歷史
經常看歷史文獻的很容易看到明清兩朝的皇帝,比如嘉靖帝、崇禎帝、康熙帝、乾隆帝等稱號,在帝前面的兩個字都是他們曾經用過的年號,年號在中國古代很早就用,明清之前很少出現用年號來稱呼一位帝王,具體是什麼原因的呢?
其一,明朝之前的帝王大都不是一個年號。年號是漢朝武帝首創,中國歷史第一個年號為建元。漢武帝自己就使用了十二個年號,其後的皇帝使用的年號一般都不止一個,很多時候出現天降祥瑞或者出現大災難改元。不能用一個年號來代表這個皇帝,比如唐玄宗有三個年號,集中時間比較長的是開元和天寶,如果稱他為開元帝,那麼人們只能想起他開創的開元盛世,就不會把天寶治亂(安史之亂)和他聯絡在一起,而從明朝開始,基本實現了一帝一個年號,用年號稱呼皇帝更合理。
其二,諡號和廟號完全可以表示清楚明朝以前的帝王。西漢至隋的帝王除了開創者,大部分都用某帝表示,如漢文帝、魏文帝、隋文帝等,既有當時諡號字數較少便於表示的原因,也有對宗法比較全面周的傳承,如周朝的王稱號為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周赧王等,中間用的都是諡號。從唐朝開始,後人不斷給去世的皇帝加諡號,造成用諡號稱號皇帝的困難,所以改用廟號更簡潔和便於區分帝王。
其三,明清以後的大環境發生了變化。明清兩朝大部分時間比較穩定,除了靖難之役外,未出現大的波動.這種局面也是前面歷朝歷代沒有的。沒有變動的情況,出於穩定需要,帝王也不會改變年號。而明清恰恰各有一位皇帝不能用某某帝來稱呼,一個是明英宗朱祁鎮,因為土木堡之變其被瓦剌俘虜,以于謙為首的大臣為了避免瓦剌勒索,擁立其弟弟朱祁鈺為帝,在朱祁鎮被放回後,朱祁鈺不願意退位,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在奪門之變後,朱祁鎮實現了復位,這個時候因為自己之前的年號有中斷且為了表現出自己出現掌權,進行了改元。而清朝的皇太極認為明朝的漢人對於大金這個國號會有很強的逆反心理,加上他成為蒙古的博格達汗,決定改國號為清,同時改元。
最後,歷史學家的習慣叫法。對於一個比如劉邦,稱他為漢太祖或者漢高帝都沒有毛病,因為他是開國君主,史學家習慣叫稱他為漢太祖並延續下來。習慣用年號表示的明清皇帝,除了宣統皇帝都有廟號,用廟號來稱呼他們也沒有問題,比如乾隆皇帝,稱他為清高宗也是沒有問題。一些皇帝的廟號在歷史出現過變動,為了避免爭議出現,稱呼其年號更為貼切。
-
5 # 南宮外史
反清復明鬥爭以及文字獄是清朝稱呼明朝皇帝用年號的主要原因。
對皇帝的稱呼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當朝人對皇帝的稱呼;另一種是皇帝死後後人對皇帝的稱呼,這又分兩種:一是后帝對前帝的稱呼;一是後朝史家及官民對前朝皇帝的稱呼。
一、當朝人對皇帝的稱呼:
大臣尊稱皇帝為陛下(bì xià)、帝、皇上等。秦朝時稱:始皇帝等。
二、同朝後帝稱呼前帝:
1、有廟號的稱廟號,如漢朝:高祖;唐朝:太宗,高宗、中宗、文宗、玄宗、肅宗、文宗、昭宗等;宋朝:太祖、太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高宗、理宗等;明朝:太祖、太宗(後改為成祖)、中宗、憲宗、代宗、孝宗 、神宗、熹宗、思宗等;清朝:聖祖等。
2、無廟號的稱諡號,如:漢:孝文帝、孝武帝、漢獻帝;隋朝:文帝,煬帝;唐朝:殤帝等。
一般情況下,唐朝、宋朝、明朝大都時興稱呼廟號;末代帝沒有廟號,有諡號的則稱諡號,如宋恭帝,就是諡號,宋端宗為其上尊號”孝恭懿聖皇帝“,元人上諡號”恭皇帝“等。
三、後朝史家對前朝皇帝的稱呼:
後代史學家整理前朝歷史書籍時,一般都根據前代史料的稱呼而稱呼之,基本不做改動。清朝人修明朝的史書《明史》,也是按照明朝的廟號稱呼之。
四、後朝官民對前朝皇帝的稱呼
唐宋時期,基本以史書上的稱呼為準。但到了清朝時期,則把明朝皇帝的廟號稱呼,統統都改換成了按年號稱呼,如:洪武、永樂、宣德、嘉靖、崇禎,而且官方習慣上還不加“帝”字,而在民間稱呼上則加帝字。
究其原因大概與清初”反清復明“運動及文字獄有關。
清初,張獻忠的舊部轉戰到雲南廣西湖南一帶,打起了“反清復明”的旗號與南明政權聯合反清。其後,吳三桂、耿精忠等人也舉行起義與清朝對抗。在這種形勢下,清朝忌諱“明”字,因為稱呼明朝皇帝時必須要帶上明太祖、明英宗等,為了淡化明朝,就在官方不再稱呼廟號,而改用年號稱呼,將明朝的什麼事情是就講洪武時如何讓如何讓,宣德時如何如何,嘉靖時如何如何等等。這還是政治原因,而非是諡號越封越長,稱呼起來不方便。實際上,只有清朝一代是稱呼年號的。而唐朝、宋朝、明朝三個朝代都是以廟號為稱呼的。
清朝三百年文字獄更是不斷,康雍乾時期最甚。
莊廷鑨從明朝宰相朱國楨的後人那裡,買來一部《明史》中《列朝諸臣傳》稿本。朱國楨的《明史》已刊行於世,《列朝諸臣傳》是未刊部分。莊廷鑨將它和自己所補的崇禎朝歷史,用自己的名字刊刻。他所補的崇禎朝歷史,對滿人有攻擊之辭。1663年,被歸安知縣吳之榮告發。當時莊廷鑨已死,也被刨棺焚屍,弟弟廷鉞被殺;為莊書作序的李令哲和他的四個兒子也都被殺。莊廷鑨的家產全部賞給吳之榮。
南潯鎮大富翁朱佑明,與吳之榮有私仇,吳之榮就嫁禍他,說莊書序中所稱“舊史朱氏”是指朱佑明,其名字也使人生疑,結果朱佑明和他的五個兒子都被處決。此外,牽涉此案的官吏、書商、刻工、列名書中的人等,罷官充軍、處死的有七十餘人。
康熙時期,戴名世著作《南山集》,書中採用方孝標《滇黔紀聞》一書材料,其中涉及南明諸王朝的事情,並書南明桂王永曆年號。結果戴名世被斬。
胡中藻著有《堅磨生詩鈔》,乾隆指摘詩中“一把心腸論濁清”之句,“加濁字於國號之上,是何肺腑?”詩中“與一世爭在醜夷”、“斯文欲被蠻”等句,因有“夷”、“蠻”字樣,被指責為詆罵滿人。又:“雖然北風好,難用可如何?”“南鬥送我南,北斗送我北。南北斗中間,不能一黍闊”等詩,則扣以南北分提,別有用心之罪。結果胡中藻被殺。
徐述夔著有《一柱樓詩》,其中有“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明朝期振翩,一舉去清都”等句,徐述夔和兒子懷祖戮屍,孫子及校對人都處死。
著名詩人沈德潛,因其《詠黑牡丹詩》有“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之句,也被剖棺戮屍。
1779年,馮王孫著有《五經簡詠》一書,其中有“飛龍大人見,亢悔更何年?”之語,說他想反清復明,凌遲處死,子坐死,家屬發遣為奴。凡此種種。
由此可見,大概是清朝以滿清而統治漢人,缺乏自信心,有意淡化漢人對明朝的印象,故以年號稱呼明朝,以鞏固統治地位而有意為之。
-
6 # 望舒樓主人
年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漢武帝之前是沒有年號的。廟號雖然起源於商朝,但他們更習慣用干支來稱呼皇帝,比如盤庚,庚就是十天干之一。周朝沒有沿用商朝的廟號,不過他們有諡號,比如“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幽”就是諡號。
漢武帝在位時期,出現了年號。此後的皇帝每人至少都有一個年號,這才有了使用年號稱呼皇帝的可能性,但也只是可能性。
因為在年號的使用上還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存在同一個皇帝對應多個年號的情況。
在明清以前,皇帝的年號並不固定,往往會出現同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因為各種原因而多次改元的情況。
比如創立年號的漢武帝劉徹,就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年號,而且每個基本都不怎麼出名。
其次,存在一個年號對應多個皇帝的情況。
寓意好的年號大家都想要,也因為皇帝的數量多,所以會出現好幾個皇帝扎堆一個年號的情況。
比如漢武帝劉徹的第一個年號建元,就陸續被前趙昭武帝劉聰、晉康帝司馬嶽、前秦宣昭帝苻堅、齊高帝蕭道成使用過,同時還是新羅法興王和真興王的年號。
所以,如果在皇帝群裡艾特建元皇帝,答應的就有七個人,誰知道叫的是誰呢。
再次,存在年號過長的情況。
按照慣例,年號通常是兩個字。不過也有例外,比如宋太宗趙光義的年號太平興國、宋真宗趙恆的年號大中祥符。
這樣的年號太長了,叫起來也不順口啊。
最後,還存在年號有特殊開啟方式的情況。
這一點因為屬於個例,所以經常被人忽略。比如南朝宋孝武帝劉駿,他的年號是大明。
對,你們沒看錯,就是大明。
所以想一想,在皇帝群裡艾特大明皇帝,出來的會是心裡想的那個人嗎?
大致是因為上述幾個方面的因素,再加上諡號和廟號的混合使用,導致了明清之前人們不習慣用年號來稱呼皇帝。
到了明清,皇帝往往採取一世一元制,基本不改元,一人一個年號用到老,不會重複,叫起來還順口。再加上諡號越來越長不容易記住,廟號沒有年號泛用性廣,所以用年號稱呼皇帝就成了主流。
-
7 # 古曲古風
最重要的原因:明朝之前很很多皇帝喜歡頻繁更換年號,所以沒辦法統一,稱呼皇帝年號不利於後世史書記載。
漢朝之前的皇帝沒有年號,唐朝之前有廟號皇帝的也很少,所以唐朝之前的皇帝一般都稱呼諡號在唐朝以前的皇朝,是很看重廟號的,所謂“祖有功、宗有德”,所以有很多皇帝沒有廟號,但是基本上每個皇帝都有諡號,只有極個別的沒有。像漢朝二十多個皇帝,只有高帝、文帝、武帝、宣帝、光武帝、明帝、章帝有廟號,其他皇帝沒有。所以唐朝之前的皇帝不便用廟號來稱呼,一般採用諡號加名字來稱呼。不過有個特例就是秦始皇,因為是第一個自稱為皇帝的人,所以後世都直呼他的秦始皇。
【秦始皇雕像】
從漢武帝起開始設定年號,但是唐、宋、元的皇帝們喜歡頻繁更改年號,同時他們非常看中廟號,也都稱呼皇帝廟號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以當年為元鼎四年,並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號六年。但根據一些出土的文物來看,上面都標有建元、元光等年號,證明建元、元光等年號並非後來追命。而漢武帝在位54年一共使用了十一個年號。
【漢武帝雕像】
之後很多皇帝也喜歡頻頻更改年號,比如武則天在位十五年,用了十四個年號,但武則天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所以世人都稱她的名字。
從唐太宗開始,後世皇帝不斷追封前朝皇帝諡號,所以皇帝的諡號開始不斷加長,非常不便於稱呼,例如唐高祖諡號的全稱是“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而且明清以前,許多皇帝都不止一個年號,所以也不便用年號來稱呼。那麼只好用廟號來稱呼,如唐太宗、宋高宗。也有特例,比如成吉思汗、忽必烈。
【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
宋元時期皇帝諡號逐漸加長,不利於後世使用,明清兩朝皇帝的年號一般是一帝一個,所以從明朝開始一般用年號稱呼皇帝在明清兩代,每個皇帝都有廟號、諡號,而基本上是一帝一年號(除了朱祁鎮這個二進宮的皇帝用了兩個年號),但是諡號是越來越長,例如努爾哈赤的諡號“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一共二十七個字。
當然,諡號也可以簡化,比如順治皇帝的廟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可以簡稱為章皇帝。所以當時的知識分子、官員等一般既可用廟號、諡號也可用年號來稱呼以前的皇帝,如康熙皇帝,可以被稱呼為聖祖,也可以被稱為聖祖仁皇帝,也可以被稱為康熙爺。
【清聖祖康熙畫像】
但是除了官員、學者名流之外,一般老百姓顯然弄不清楚每個皇帝的這麼長的諡號是什麼意思,也記不住,並且平時生活中也基本上用不到皇帝的廟號,但是用以紀年的年號卻成為老百姓口中經常用到的詞,老百姓對年號的熟悉程度顯然大大超過諡號和廟號,加上明清兩代每個皇帝年號基本上是唯一的,以廣大老百姓就以年號來代稱皇帝了。
-
8 # 歪史
年號是中國古代皇帝頒行用來紀年的方法,這個方法通行於漢字文化圈。在古代,其實有好幾種紀年方法,一種是年號、一種是諡號、一種是廟號、另外一種是干支紀年法,有時候,干支紀年法和其他前三種的任一種配合使用。譬如乾隆庚子年就是公元1780年,乾隆45年。
起初,諡號和廟號都是很嚴肅的,不會隨便使用,尤其廟號,立廟紀念的肯定是立下大功的皇帝,才值得後人紀念,但是魏晉之後,廟號氾濫,只要是皇帝就可以立廟。而唐朝以後,諡號由本來評價功過得失的方法變成替皇帝歌功頌德的東西,已經失去本意,而年號本來是為美好寓意而選的字也逐漸增加了他的特色涵義。
本來,一開始版本年號就是為了紀年,但是在明清時期,皇帝採用的年號通常固定,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只採用一個年號,除了明英宗朱祁鎮有兩個年號,一個正統、一個天順,這兩個年號之間隔了明代宗朱祁鈺的年號景泰。其他的皇帝都是一個,所以逐漸的年號就成了稱呼皇帝的一種方式,譬如崇禎皇帝、乾隆皇帝。
這種現象在明朝以前是行不通的,因為,這之前的一個皇帝就有很多個年號,譬如年號的創始人漢武帝就有十個年號,宋仁宗有九個年號。如果以年號稱呼他們那就亂了套。只好用其他的來稱呼。
普遍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諡號起源於周朝。周朝沒有采用廟號,秦始皇稱皇帝以後,廢除諡號。漢高祖劉邦稱帝以後,恢復了諡號,有限度的恢復廟號,整個西漢廟號總共四人。於是漢朝皇帝開始,歷朝皇帝死後就有一個字或者兩個字的諡號,這個諡號通常就是評價他一生功過的,加上一個朝代,和帝字,就成了這個皇帝的代稱,譬如宋武帝劉裕、隋文帝楊堅等。
到了唐朝時期,由於統治者的自大,諡號開始氾濫,由一字兩字諡逐漸發展成多字諡。譬如唐玄宗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時期皇帝諡號已經20多字,諡號稱呼皇帝已經不方便了,但是有另外一個方法,那就是自曹魏以來氾濫的廟號排上用場,畢竟一個皇帝死後立一個廟,一個只有一個廟號,於是,廟號成了皇帝的代稱,如唐太宗、宋徽宗。
回覆列表
所謂年號,是中國曆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按慣例,新君即位大多會頒行新年號,稱為改元。
明清以前多數皇帝擁有多個年號,每逢特殊時期往往就會改年號,以表示自己順應天意,是真龍天子。而到了明清時期,乃是中國的中央集權,皇帝集權巔峰時期。皇帝作為實際上的最好統治者,其本身已經被徹底神化了,不需要再玩以前順天命,更年號,下罪已詔的時候了。
皇帝所代表的至高無上,已經不允許皇帝去改,皇帝也不會輕易去改,以表示自己的一統萬年。這時皇權的自信與強大,讓皇帝的年號不再需要以前的那種偽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