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inda果
-
2 # 育兒小漫
你的心情可以理解,尤其是寶媽們都會有過這樣的心情……之所以自責,因為我們在乎寶寶,因為我們愛他們……
寶寶摔跤雖然是常有的事,摔的不疼還好,寶寶自己拍拍手就起來了,看著萌萌的樣子,還覺得有點可愛……
可是有時候看到寶寶摔後疼的嗷嗷大哭、摔到腦袋起了包、插破了皮、摔破了嘴巴……還是讓媽媽心一下揪了起來。尤其看到他那疼痛的表情,滑落的眼淚,心中不由的懊悔起來……
甚至會很自責“要是我反應快點他就不會摔倒了、要是及時擦乾地上水寶寶就不會摔倒了、要是給他穿雙防滑點的鞋就好了、要是……”
可是哪有那麼多要是?
在寶寶成長的過程,難免會摔“幾跤”,既然不能避免,但儘量把它降低最小化……
如何把摔跤降低最小化或怎樣預防寶寶摔跤呢?
1、板凳、桌角儘量用軟東西包裹或買些防摔桌角保護。這樣即使寶寶不小心摔到上面也起到緩衝的保護作用,不至於那麼疼或傷疼減輕最小。
2、地面保持乾燥。地面有水時及時擦乾,尤其是地板磚地面有點水都比較滑,所以及時用乾燥的拖把擦乾,以免寶寶摔倒。最好有個備用的乾燥拖把,有水就立刻擦乾。
3、給寶寶穿防滑點鞋子。防滑的鞋子鞋底都設計較深的防滑紋,走路比較穩,可以有效的減少寶寶摔到機率。由於寶寶小活潑好動,跑起來一不留神寶寶就摔倒了。最好選擇比較舒適的那種,舒適防滑兩不誤。
4、衛生間的門儘量關著。衛生間是家裡最容易見水的地方,儘量及時拖幹,以免一不留神寶寶進來摔倒。儘量做到人走門關,衛生間一般都有窗戶,想通風開啟窗子即可。
5、戶外多留意。戶外活動不像家裡空間小,寶寶在戶外,容易“忘形”一不小心有可能就摔跤了。戶外看寶寶最好不要玩手機。以免手機裡的東西讓你走神忘記了孩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保證寶寶在自己的可視線範圍內玩耍,最好緊跟著寶寶,大點的孩子可在範圍內即可。切記不要玩手機!
每個寶寶都是父母的“開心果”,是父母的心頭肉……
所謂,摔在你身,痛在我心……
雖然在寶寶成長的過程,難免會摔跤,既然不能避免,但儘量把它降低最小吧……
讓我們多一些預防,
讓我們少一些自責。
願每個寶寶健康快樂成長!
-
3 # 雅如微語
你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危險,家長主要是儘量保證孩子的安全,有些問題可能沒辦法避免,這時候家長就要學會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
4 # 倔強的小鳥依人
心疼肯定的是有的,可是大人也不是萬能的,也不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預知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與其自責自己幹嘛不去幫孩子保護自己呢?告訴孩子遇到危險應該遠離,摔倒自己起來,當他受了一點傷或委屈時,應該很明確的告訴孩子,如果下次你的行為還是那麼調皮,那麼疼的更厲害呦!孩子一天天的長大,視野也廣了,天地更大了,你能陪他幼小,可他成年呢?
-
5 # 兒童心理支持者
相對爸爸來說,媽媽對孩子磕到碰到會比較在意、自責,這是母愛的使然
媽媽心中要知道,我們在這個社會上,不止有身體上的磕碰,心裡上也會有磕碰,您對於寶寶身上的磕碰這樣自責,也要放大膽讓寶寶去嘗試,若因自責而處處不讓寶寶去嘗試,以後寶寶內心會更懼怕嘗試。
孩子本身就是在各種嘗試中長大,媽媽要相信,磕碰是孩子成長中正常的現象,媽媽要確保孩子不要處在危險的環境中,大膽讓孩子去試試。
孩子在嘗試中,會摸索到適合自己的方式,磕到碰到,痛了會主動避開,一能鍛鍊孩子的處理方式,二能鍛鍊孩子的思維方式。
寶媽,你的自責是正常的,自責也會令我們考慮更多帶孩子更安全的方法,有媽媽的保護,孩子更健康成長。
-
6 # 青橙花開呀
很多新手媽媽,在寶寶發生磕碰受傷的時候,都會特別緊張,看到寶寶的傷口會更加的難過自責,責備自己沒有照看好寶寶。與其事後自責,不如在家裡做好預見性處理,為孩子營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
我的女兒剛滿一歲,已經可以自由的在房間裡走來走去了。前段時間,女兒在家裡接連受傷。先是額頭碰到餐桌腿上,腫了好大一個包,很久還沒有完全消退。幾天後和奶奶一起玩的時候,又在臥室裡摔倒,下巴撞在床沿上,剛長出的小門牙很用力的撞在了下嘴唇,當場出了好多血。等我和孩子爸爸從廚房跑出來,只看見孩子嘴角流了好多血,衣服上也是,我當時嚇得雙腿發軟,看著痛哭的孩子心疼自責不已。待清理了女兒嘴角上的血,仔細檢查才發現女兒的下嘴唇,被上面的小門牙磕出了三個深深的傷口,這次是我女兒出生以來受傷最嚴重的一次。看著依偎在我懷裡痛哭的小小人兒,我難過的直掉眼淚。本身這個長假宅在家,家裡有三個大人,按說孩子應該會得到加倍的照顧才對,而我們竟然讓孩子三天兩頭的受傷,我和孩子爸爸都特別難過自責不已。
在第一次磕碰額頭的受傷之前,我們已經將家裡的餐桌、茶几、櫃子角,容易對寶寶產生磕碰的地方都貼上了防撞條。但是百密一疏,我們忽略了餐桌腿上也會是一個容易產生磕碰的地方了。當時應該就引起我們的警醒,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是對周圍一切都很好奇的時候,大人陪孩子玩耍的時候要寸步不離,更不應該邊陪孩子,邊玩手機。正是因為我們在寶寶第一次受傷後沒有吸取教訓,導致她接二連三的受傷。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磕碰雖在所難免,家裡容易產生危險的地方也有很多,家長千萬不要抱著“不可能發生這樣的意外”的想法,做為大人需要有預見性的幫寶寶在家裡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1、把有尖銳邊角的桌椅、茶几、櫃子的邊緣都包上防撞條;
2、寶寶易拉開的抽屜、櫃子門按上安全扣;
3、對家裡的地面應及時做好清潔,保持地面的乾淨整潔;
4、收走打火機、水果刀、剪刀之類堅硬的危險用具;
5、熱水壺、熱茶等危險物品放在遠離孩子的活動區域;
6、給所有的插座孔按上保護套,以防孩子用手摳;
7、檯燈、落地扇、陳列櫃之類容易摔倒的物品,想辦法做好加固處理;
8、玩具上的小零件、衣服的紐扣、硬幣之類的小件物品,收納後放在寶寶夠不到的地方;
9、注意能卡住寶寶頭的空隙;
10、盛滿水的用具一定要加好蓋子,以防孩子開啟;
11、邊跑邊吃的寶寶,嘴裡的東西容易卡在氣管裡;
12、儘量不要讓孩子在高處玩耍。
同時也要注意在戶外活動的時候,避免孩子遠離有可能產生磕碰和危險的地方:
1)陌生人;
2)不適合孩子年齡的運動器械;
3)不設防護欄的危險地方;
4)行車道上的車輛;
5)行駛中的電梯;
俗話說百密一疏,在孩子年齡太小,對周圍環境還處於認識瞭解的初期,沒有完全的判斷力的時候,家長意識到有危險的時候,應該立即把孩子抱離危險的環境,並堅決制止孩子可能招致危險的行為。父母更不能把孩子一個人丟在一邊不管,即使1分鐘也不行,應該時刻讓孩子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家長的用心陪伴比什麼都重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避免不必要的危險,而不要總是事後後悔自責。
-
7 # 稚繪園美術
很高心回答您的這個問題
首先您要了解,孩子這一生磕磕碰碰在所難免,你保護的了一時還能保護一世嗎?只要不是很嚴重,不必太掛在心上,孩子都覺得沒什麼的事家長就沒必要這麼擔心。
孩子成長總會去經歷這些事,不能因為這個有危險那個有危險就不讓孩子碰,適當把控就好,例如孩子老愛去玩飲水機,家長怕燙傷,其實這個是不用擔心的,飲水機的水溫並不是100度,當孩子在碰到時也會因為慣性而縮回手,不會有太大問題的,反而會讓孩子明白那個是熱的,不能碰。
孩子的自愈能力是很強的一般的小磕碰很快就會好的,家長也不要太自責,你也不能預料他會發生,能做到的是儘量減少受傷,如果實在擔心可以在家裡找找有危險的地方貼上防小孩子碰撞的海綿條。
從你的疑慮中,感覺是個剛做媽媽不久的,比較擔心這個。生多兩個就不太會有這樣的擔心啦,哈哈哈!
-
8 # 天時地利的迷信
這個情況是很普遍的
自己的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磕著碰著家人會心痛自責這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媽媽,對自己的孩子特別心痛
首先小孩子愛玩愛鬧是小朋友的天性,他們一開始用自己的雙手探索這個時間,到處摸,拍,用嘴去嘗各種東西。會走了以後就開始到處亂跑,不想讓抱著,想到處看看。
這個時候就算是一個人24小時守在他們身邊,寶寶也會磕著碰著,這種可以儘量避免,但是也不能百分百避免,所以大家一定要放鬆心態,這是寶寶成長的必經之路,我們作家長的就是給寶寶儘量多的保護。同時這是對寶寶的鍛鍊,不捨得她吃苦受累,是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放鬆心態,加油,你就是最棒的家長,最後祝願每個寶寶健康成長!
-
9 # 楷媽談育兒
這個主要由於孩子還小,看起來特別脆弱,他磕磕碰碰你肯定會自責,這是母愛的本能,多數人都如此,不止你一個。這也是一個過程,等他長大了,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到時你就不足為奇了!你要想明白的是:
1、沒有誰能替孩子百分百排除障礙
我也像你一樣經歷過一段時間,甚至我自己還沒自責,倒是被自己老公指責,說我馬大哈,孩子都看不好等等。事實上,作為媽媽,我們才是最怕孩子磕磕碰碰的那個人。只是誰都是第一次做媽媽,你的認知範圍不一定全面,你能儘量做到保護她的周全,但你無法百分百排除孩子身邊的安全隱患!
就像孩子走路,走的好好的,突然摔了一跤,你能怎麼辦?只能提醒他下次走路要小心,其他別無他發,你總不能抱到他長大吧?當然,重大安全隱患,基礎常識還是要學習的,比如孩子玩火、游泳等等,可能涉及生命安全的這些安全教育,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2、孩子需要透過自己探索這個世界
有時磕磕碰碰沒什麼不好,孩子需要自己探索這個世界。就像老師說的那樣,我教給你的永遠只是知識,怎麼運用到生活中去,靠的還是我們自己!
你跟孩子說吃飯要怎麼吃,他聽了就會了麼?肯定不會,他還需要透過自己練習才會。或者偶爾他被臺階拌倒了一次,那麼下次他就會知道需要抬腳,自己才不會摔倒!磕磕碰碰不能完全說它不好,偶爾也是孩子的成長經歷,會教會孩子避開不該碰的東西,所以只要不是嚴重的,輕微的磕碰其實很正常,不用心理負擔過大!
3、犯過的錯誤別再出現第二次
多數人會自責,是基於這一點。孩子已經因為同樣的情況,磕磕碰碰第二次了,寶媽就會自責,早知道我不幹嘛了,孩子就不會受傷!
所謂千金難買早知道,要是誰都能早知道,就不存在後悔一說!
當孩子因為自己的疏忽導致磕磕碰碰,第一次可以原諒,第二次你也不用原諒自己了,這種自責無濟於事,顯得有點廉價!
做父母要學會從錯誤中反省自己,而不是反覆的自責,毫無悔過之心,否則孩子是真可憐!引導者都反覆犯錯,你能指望孩子成長?明顯答案是否定的!
總之,要學會正確看待孩子磕磕碰碰的事情,凡事有利有弊,俗話說:“育兒先育己”當媽的過度緊張自責,對孩子也會有不良的影響!
-
10 # 平安8566
從提問的問題來看,雖然不清楚你是否是孩子的父母?或是其他,但可以感受到您是個非常有責任心的人。孩子磕磕碰碰是成長必經的之路,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將大的危險主動清除掉,比如家中尖銳的物品收拾好,放在孩子夠不著的地方,桌角及傢俬角都用軟套保護好,外出注意安全,避免孩子開飲水機…重要的大的危險提前清理,其他的小的磕磕碰碰就可以放輕鬆點,孩子走路不穩當摔跤了,擦破皮這種小事常有,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就好,不必太過自責,過度的保護對孩子反而不好。
-
11 # 玉潔oo
我的孩子現在5周半,我個人認為孩子小磕磕碰碰是常事,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小孩不磕不碰不大,所以我覺得只要別出現大問題就好!
至於媽媽總是責怪自己沒有看好,很自責,我個人認為這都是每一個母親的通病,因為自己孩子就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塊肉,見不得孩子有一點疼痛和哭,恨不得是自己受傷,去替代孩子的疼,是我們愛孩子已經超出了愛自己!
我以前也是和很多媽媽一樣的想法,就是自責,看著自己寶寶一天一天長大後,我得出一個結論!
現在孩子是很聰明的,尤其三週半後的孩子就是一個成人的大腦,什麼都懂啦,你告訴他哪個東西不能玩,你玩了會受什麼傷,你把這些都告訴了,他如果偷著拿了玩了最後也真受傷了,你首先看看傷哪了,是不是皮外傷,如果是皮外傷就和他在把之前的話講一遍,他這一次一定會聽進去,再疼也沒那麼哭鬧,他認為是自己非要去拿,即使受傷也會自己自己承擔!之後還想做類似的事時候,他會想起那次沒聽媽媽的話最後把自己傷了!希望幫到大家,謝謝!
-
12 # 閣下久等
對你的遭遇,我深有感觸。
孩子五個月的時候,睡覺從床上翻滾掉下去,摔了一個大包。
孩子哭的傷心,我也跟他一起哭。
拍個照片給我老公,我老公也心疼壞了,雖沒有說什麼責備我的話,但是我知道他心裡是有些怪我的。
二寶在一歲的時候,大寶不到四歲,兩個人一起嘰嘰歪歪,吵得我頭昏腦脹。做好飯,小寶哭,大寶要洗手,老家的水龍頭孩子不好弄,我只好把煮好的麵條往桌子裡面推一下,就把還不太會走路的小寶放在地上,去給大寶弄水洗手。
可是剛放好水,就聽到小寶一聲撕心裂肺的大哭。
我心裡突的一聲,知道完蛋了。
待我跑過去,小寶坐在地上大哭,麵條撒了一地,我慌了。趕緊抱起來衝到衛生間,一看小手通紅,立刻涼水給他衝,當時大冬天,穿的特別多,我知道他脖子也燙了,但是我沒辦法給他衝脖子。
大寶這個時候還在一邊一直說:媽媽我手還沒洗乾淨……
我深深的絕望,家裡一個人都沒有,一個人都沒有。我只好一直給他衝手,小寶一直哭,我對大寶無力的說:弟弟燙傷了,你別在說話了。
大寶深表理解的說,哦……
家裡沒有人,我就這麼給他衝了一會兒,發現脖子下面一大片起了大泡,手上的燙傷衝的也不及時,也起了大泡。我抱起小寶帶著大寶衝出家門騎電動車帶他去醫院。去完醫院回來的路上,我給我老公打電話,他在外地,我突然就哭了,我說孩子燙傷了,我好害怕…
往事歷歷在目,真的不堪回首,如果老人知道幫個忙,我不至於手忙腳亂,家裡老人每天吃飯從不管我們,我自己帶孩子做飯。公公自己吃好了就出去遛彎了,從沒想過我一個人帶倆孩子怎麼做飯怎麼吃飯。
曾經我是怨他們的。
幸好我們搬走了。現在都好了,孩子慶幸沒有留疤痕。
其實兩個孩子鬧騰起來,而你只有一個人,就算你有再強大的心,你也無法不出錯。我開車的時候孩子在後面嘰嘰歪歪的鬧騰,我分心創過兩次紅燈。想想也是很可怕。
寶媽給你個抱抱,每個母親都是全身心的愛自己的孩子,所以你的感受是正常的。但是請學會好好愛惜自己,愛不好自己,你就更無法好好愛孩子。
回覆列表
孩子的成長,是在不斷好奇、不斷探索中完成的,偶爾磕碰是正常的。作為父母,都希望把最好的給予到孩子,在養育中,會看很多育兒書籍,實踐中還會諸多小心,但依然擔心沒有帶好,這是關心則亂的原因。建議父母,如果有不解的感受,再多看看育兒相關的書籍,因為對於兒童影響至深的人,是父母,尤其是媽媽。不要在和孩子的相處中無意識地受著自身成長經驗的侷限性。
孩子從一出生,他的成長敏感期就到來了。從起初只能看到黑白色逐步到五彩繽紛的世界,從什麼都放嘴裡的口欲期,逐步過渡到會爬會走,可以用更多感官去探索未知。
孩子出生的前三年是大腦飛速發育的時間,他們對世界的好奇與渴望是與生俱來的。所以,當小傢伙在不斷嘗試不斷探索中,磕碰幾下,父母注意規避安全性即可,大可不必內疚。
自我的內疚感,自己從自身著眼,除了在帶孩子的事情上會這樣,在其他事情上是否也會有因為某種結果不好,便自責。這屬於自我自信心的範疇。當一個人“自信”不足時,總會需要“他信”,當與我們相關的外在事情沒有做好時,那種自我攻擊情緒就會出來。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可以很好的反觀自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