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知傳習閣

    因為歷史書只記錄一個朝代的建立的歷史,和成為盛世的歷史,對其它歷史一般都是不做記錄的,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就有許多一代名將,因生不逢時被歷史遺忘在某個角落。下文中提到的張議潮其中之一。

    唐朝後期,為平叛安祿山,唐王朝將西域、隴右、河西、朔方一帶原本用來對抗外敵的邊境駐軍係數皆調往內地。這就造成造邊防空虛。在此局面下,唐朝在西部的另一個強悍宿敵乘虛而入,迅速佔領安西四鎮和隴右並最終攻佔溝通中原和西域的戰略咽喉河西走廊。此後,這個宿敵繼續深入,甚至一度佔領國都長安城。它就是唐朝在西南最強大的敵人--吐蕃王朝。

    面對強敵,當地唐朝軍民進行了頑強抵抗,給吐蕃王朝造成嚴重損失。但終究寡不敵眾,安西四鎮、隴右以及溝通中原和西域的戰略咽喉河西走廊最終被吐蕃王朝佔領。從此,河西走廊的唐朝遺民遭受了吐蕃殘暴統治。此時,在唐朝官方對河西地區有了一個新的稱呼:“甘、涼十一州”。“甘、涼十一州”問題成為牽動整個帝國心靈的隱痛。

      吐蕃侵佔唐朝西部領土後,對當地唐朝遺民進行了極端殘暴的統制。苛捐雜稅和繁重的勞役自不必說,燒殺劫掠已經是很平常的行為。吐蕃大到貴族將領,小到士兵,動輒對當地民眾刀槍相向。而且,吐蕃是典型的奴隸制。搶掠人口為奴隸對於吐蕃來說是家常便飯。於是,整家甚至是整村的河西地區唐朝遺民經常被吐蕃軍隊集體抓去,變為奴隸。搶掠過程中,反抗的輕壯年男子一律被集體屠殺。女性中,年輕漂亮的多數被吐蕃軍官霸佔姦汙。剩下的有的成為軍妓,大部分則和兒童一起被販賣到吐蕃國內各地甚至被販賣到中亞和印度。那些沒有被搶掠的,則有可能隨時淪為農奴。農奴比奴隸的地位稍高些,但一樣飽受蹂躪。當地吐蕃駐軍對唐朝遺民經常沒有任何理由的就地毒打甚至殺死。在吐蕃殘暴統治下,自西漢起本來十分發達的河西地區經濟、文化遭受毀滅性摧殘,迅從封建制經濟速淪落到極端落後原始的奴隸制。當地唐朝遺民在吐蕃統治者殘酷壓榨下民不聊生。而此時經過安史之亂的致命打擊,唐朝已經無力驅逐入侵者收復河西。因此,從河西被佔領第一天起,河西人民自發的不斷髮起反抗吐蕃佔領的起義。起義沉重打擊了吐蕃統治,但也遭到血腥鎮壓。但當地的反抗從未中斷過。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改變河西命運的人凳上歷史舞臺。他,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被後世讚譽為“西域雄獅”的晚唐名將--張議潮!

      二

    公元799年,張議潮出生於河西淪喪後的沙州(注:即今敦煌)。張氏世代是沙州豪門首富,其實就是當地實力派豪強。但顯赫的家族地位並沒有為張氏家族帶來平安。有後世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政權不同,吐蕃政權根本就沒有考慮過為維護統治要去聯合、籠絡當地漢族豪強大戶,更沒有打算讓他們參與政治。因此當地大地主同樣要忍受吐蕃貴族的欺詐和蹂躪。張議潮自幼對吐蕃的殘暴統治耳濡目染,對大唐故國心馳神往,立志要驅逐侵略者,迴歸祖國。為實現志向,他自幼就刻苦學習兵法和武藝。以自己的家產為軍資,秘密招募、訓練義軍,同時不斷收納反抗吐蕃起義被鎮壓後的流亡者。蓄積力量,伺機而動。他的機會終於來到了。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上層統治集團發生大規模內亂。曾經令唐朝和河西軍民聞之色變的一代西域梟雄,吐蕃贊普朗達磨被佛教徒在皇宮裡刺殺(注:此人反對佛教,信奉“本教”。上臺後殘酷鎮壓佛教徒)。郎達磨無子,掌握實權的吐蕃大相企圖立其三歲的侄子乞離胡為新贊普,企圖扶植一個傀儡。這遭到其他貴族以及王室成員的激烈反對。各方互不妥協,最終導致爆發全國性的大規模內戰。期間,貴族尚恐熱攻佔都城邏些和大部分地區,自稱宰相。在與其他貴族混戰中,尚恐熱劫掠河西地區州郡,大肆燒殺搶掠。他本人甚至兇殘到將嬰兒煮熟食用。如此滅絕人性的行為激起了河西人民激烈反抗,也加近一步劇了吐蕃內亂,削弱了吐蕃實力。公元847年5月至848年12間月,尚恐熱對唐朝發動的幾次大規模入侵都被唐朝官軍擊潰。唐軍陸續收復原州、威州和扶州。吐蕃在河西地區的勢力受到嚴重打擊。張議潮等待已久的實際終於來了!

      

      公元848年,張議潮與好友安景旻、閻英達聯合當地其他豪強,揭竿而起。河西人民反抗吐蕃殘暴統治,迴歸祖國的大起義終於爆發了!戰鬥打響後,吐蕃當地駐軍立即出兵鎮壓。面對數倍於己的敵軍,在當地人民的全力配合下,張議潮和麾下將士採取佯裝敗退,途中設伏截擊的戰術。戰鬥中,作為主帥的張議潮披掛盔甲,騎乘戰馬,恢復大刀始終衝在最前線。在主帥無畏精神和對吐蕃殘暴統治巨大憤恨的雙重鼓舞下,義軍將士無不奮勇爭先,拼死殺敵。進攻的吐蕃軍大敗,被殺、擒數千餘人幾乎全軍覆沒,殘餘者落荒而逃。沙州光復!隨後,張議潮趁勝進擊,一舉收復瓜州(注:即今甘肅省安西縣)。收復瓜州後,張議潮立即派遣使節前往故國唐朝。以明確自己起義是為迴歸祖國。公元850年,以敦煌高僧悟真為首的河西使團歷盡磨難,衝破吐蕃重重阻隔,終於到達故國首都長安,向唐朝皇帝呈遞河西義軍首領張議潮的表章以及河西民眾懇求母國出兵協助起義軍的萬民折。唐朝政府立即派遣軍隊進入河西地區,協助起義軍。

      在派出使團的同時,張議潮沙州為根據地,採取“且耕且戰”的戰略,一方面整訓軍隊,擴充軍隊;另一方面發展生產,囤積糧草軍需。而河西地區民眾對義軍則表現出空前的團結和支援。父母送子,妻子送夫踴躍參軍,並捐獻大量糧食、錢款。在河西人民全力支援下,義軍迅速壯大。陸續擊退吐蕃對沙州基地的數次反撲。隨後,張議潮感覺實力已經足夠強大,遂決定轉入對吐蕃的全面戰略反擊!

      公元851年,張議潮率義軍對吐蕃在河西地區駐軍發起大規模戰略進攻。各地民眾聞風紛紛起義。義軍勢如破竹,連克伊州、西州、河州、甘州、肅州、蘭州、部州、廓州、岷州九州(注:分別是今新疆哈密、吐魯番;甘肅張掖、酒泉、蘭州;青海樂都、化隆、岷縣)。徹底摧毀當地吐蕃經營近百年的侵略構架。至此,已經淪落吐蕃統治近百年之久的大唐河西“甘、涼十一州”全部光復!

      公元850年5月,河西起義捷報送到長安,唐宣宗任命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同年8月,以張議潮弟弟張議譚為首的29人河西使團到達首都長安,朝見大唐皇帝陛下。同時以河西義軍領導人的身份,正式向大唐中央政府呈遞河西走廊地區沙州、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十一州地圖、戶籍和貢品。至此,除涼州外,被吐蕃佔領近百年之久的河西走廊故土和人民終於迴歸祖國。幾代河西人民魂牽夢繞的歸國夙願終於成真。唐朝接到河西地圖等物品和捷報後,通報全國。河西的迴歸在整個唐朝以及周邊國家中造成地震般的轟動效應。因為這是唐朝自安史之亂近百年後,在國力和威望極端衰落的情況下,極為罕見的一次從周邊強國手中大規模收復如此龐大的一片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的失地,大唐國內舉國上下一片歡騰!

      公元850年11月,唐帝國政府下令以河西義軍為主,在沙州建立歸義軍,負責防守河西十一州。封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成為整個河西地區最高軍事、行政長官。張議潮雖然有了官職,但當時唐朝已經國力衰敗,內憂外患。中央政府只能向河西地區提供極其有限的經濟支援。而張議潮要面對的則是一片殘破的河山。吐蕃是最典型的落後的奴隸制政權和經濟制度。佔領河西后,吐蕃原封不動的將奴隸制搬到河西地區。導致該地區本來十分發達的經濟、文化、科技和政治體制遭到災難性破壞。而且吐蕃對河西地區完全是竭澤而漁式的瘋狂掠奪。因此,吐蕃雖被驅逐,但河西地區的經濟已經崩潰,對張議潮提出嚴峻挑戰。而且此時的軍事形式也不容樂觀。河西北方是另一個強悍的少數民族政權回鶻。回鶻與唐朝的關係比較特殊。一方面,回鶻曾經直接出兵協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對唐朝有“救國之恩”。另一方面,回鶻又經常騷擾、掠奪唐朝北部邊境,只是雙方之間的關係比同吐蕃要好很多。回鶻同樣對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的河西走廊虎視眈眈,在這方面絲毫不亞於吐蕃。而已經敗退的吐蕃則磨刀霍霍企圖反撲。同時,周邊其他少數民族部落也不斷襲擾吐蕃。此外還有一點,就是吐蕃雖然被驅逐了,但經過吐蕃近百年的統治,在河西地區遷徙進入大量各少數民族移民,這造成十分複雜的政治局面。而最重要的,張議潮始終有一塊心結。那就是河西戰略重鎮涼州(注:即今甘肅武威)依然被吐蕃侵佔著。於是,張議潮開始在河西地區大力進行改革。

      首先是恢復經濟生產和文化教育尤其是政治制度。張議潮以歸義軍強悍的武力震懾為後盾,在河西地區全面恢復了大唐先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尤其是完全按唐制恢復了河西地區的縣等基層政治區劃。在河西少數民族移民聚集地,徹底廢除了其對國家統一構成威脅的,近乎半獨立的部落制度,這就牽扯到民族問題,必然會遭到很大阻力。對此,張議潮採取恩威並施的手段。對那些極端強硬並對國家統一構成威脅的,他以軍事手段進行了極其堅決而有嚴厲的打擊!而與之相對性,張議潮又堅定的奉行唐朝一貫的民族平等政策,大力爭取少數民族上層的支援。同時在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等方面充分尊重和保護,甚至制定了極為嚴明的法規和軍紀以約束軍隊和漢民眾。在這些正確政策作用下,河西地區有巨大影響力的少數民族吐蕃首領尚延心、回鶻首領僕固俊等相繼率眾歸降。張議潮奏請朝廷,任命尚延心、僕固俊的成為唐朝武將。同時將其所屬吐蕃、回鶻等少數民族兵士進行整編,組成忠於自己的精銳騎兵軍團,總人數接近7000人,成為河西歸義軍一支強大的精銳武力。同時大力發展經濟生產、科技和文化教育,從內地引進大量先進技術和文化類產品。大力興修水利設施,開墾荒地。努力恢復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同時大量興辦學校,努力發展教育事業。靈雲認為必須指出一點。就是張議潮將教育看得極為重要,認為興辦教育尤其是大力普及、推廣中華文明,實現文化方面的普及和一致,是維護當時民族團結的重要方式。在張議潮的努力下,河西走廊地區在短短數年時間裡,迅速恢復元氣並且的巨大發展。吐蕃近百年統治留下的各方面積患,尤其是在文化和思想、政治方面的落後餘孽被大唐之風盡皆盪滌。首府敦煌成為西域名城。河西的經濟、文化和軍事勢力都得到顯著增強。唐朝中央政府特使巡視河西后,在奏章中明確稱:“觀河西之地,舊時胡風盡去,唐風大盛。人物風華,一同內地”。這成為當時河西走廊恢復後最真實而又公正、客觀的寫照!

      

      隨著經濟的恢復,河西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此時的歸義軍已經發展成為一支以兵員漢族為主,包括多個其他少數民兵在內,以騎兵為絕對主力的強大的軍事力量。於是,張議潮開始大規模對侵犯河西地區者用兵:公元856年,張議潮大敗受吐蕃指示襲擊河西的吐谷渾!河西鐵騎軍團在擊潰敵軍後繼承昔日大唐安西軍隊強悍的遺風,長途追擊近千里,斬殺吐谷渾數千人,俘獲俘虜、牲畜、甲仗無數!。在肅清外圍支脈後,張議潮開始集中兵力,全力以赴攻擊依然佔據部分大唐河西故地的宿敵吐蕃。公元858年8月,張議潮親自率領7000騎兵東征吐蕃在河西走廊最後的據點涼州。公元861年,唐歸義軍全殲近萬名吐蕃守軍,收復河西最後一塊淪陷失地西北重鎮涼州!至此,吐蕃勢力被徹底逐出河西走廊!張議潮終於實現了他那“驅逐胡虜,河西歸於中華”的畢生宿緣!公元863年,唐朝廷任命張議潮兼任涼州節度使,統轄整個河西走廊地區全部軍、政、民事物。而張議潮則繼續向西,擴大戰果。

      公元866年2月,張議潮與麾下回鶻族將和吐蕃族將領僕率由河西各民族士兵組成的主力騎兵數萬人西征吐蕃佔領下的西域大唐故地。唐軍所向披靡,斬首吐蕃軍萬餘人,陸續收復西域西州、北庭、輪臺(注:即今中國新疆高昌、吉木薩爾、輪臺縣),前鋒深入西域。這是自安史之亂百年後,唐朝軍隊進入西域故地距離最遠、戰果最大的一次遠征!公元866年10月,已經深入吐蕃大縱深腹地的唐河西歸義軍在張議潮、僕固俊等指揮下,在廓州(注:即今青海貴德)包圍當時吐蕃最高統治者、雙手沾滿河西甚至是西域各族人民鮮血的吐蕃王朝大相尚恐熱。在唐軍拼死猛攻下,吐蕃全線崩潰。張議潮麾下少數民族將領拓跋懷光率500精銳騎兵衝入廓州,在亂軍中生擒吐蕃主帥尚恐熱!拓跋懷光秉承張議潮命令,將雙手沾滿西域人民鮮血的屠夫尚恐熱先砍掉四肢,而後凌遲,最後斬首。隨後,唐軍將吐蕃賊酋尚恐熱首級飛馬傳首至京師長安!於是同時,唐軍另一將領尚延心擊潰吐蕃殘軍。曾經威震西域甚至一度攻佔長安的吐蕃王朝勢力受到毀滅性打擊,加之內部分裂以及西方大食的攻擊,徹底衰敗。至此,按史書記載,唐軍“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淪喪近百年之久的隴右地區迴歸故國。張議潮創造了讓後人感覺不可思議的“敗吐蕃,河西、隴右之地盡歸大唐”的奇蹟!

      唐軍凱旋之時,全軍高唱《大陣樂》,一如當年盛唐時的軍威,恍惚之間,當年不可一世的大唐好像又回來了。

      按史書記載,唐軍“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張議潮創造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敗吐蕃,河西、隴右之地盡歸大唐”的不世武功。

      然而這為大唐收復4000裡河山的曠世功績,文治武功可以媲美嶽武穆的民族英雄,如今卻鮮為人知,不免讓人唏噓。

      此後,張義潮在河西坐鎮,擊敗了前來騷擾的回鶻,在河西恢復了唐制,並恢復生產,興修水利,發展灌溉,本已荒廢的河西再度回覆繁榮。

      此時的張議潮可謂功成圓滿。為向唐朝中央政府表明自己絕無私慾,堅決維護國家統一的態度。公元867年,已經69歲的張議潮親自來到長安,以“先身入質,表為國之輸忠;葵心向陽,俾上帝之誠信”的氣概向朝廷證明自己的忠誠。為表章張議潮建立的不朽功勳。唐朝政府晉封他為左神武統軍,晉官司徒,南陽郡開國公。公元872年,張議潮長安病逝,結束了他偉大的一生,享年74歲。唐朝廷追封張議潮為太子太保,以國公規格隆重下葬。張議潮病逝的訊息傳到河西地區,萬眾悲哀,哭聲震天!

      張議潮走了。在他的身後,留給大唐王朝的,是一個繁榮、富庶的河西地區和一支強悍的河西歸義軍。張議潮用他的一生,實現了他那“驅逐胡虜,河西歸於中華”的畢生宿緣。在唐朝已經日薄西山,內憂外患的紛亂年代,作為西北普通百姓的張議潮。在沒有任何外力支援的形勢下,依靠河西人民的支援。擊敗當時東亞最強悍的吐蕃王朝這一強敵,使得已經淪喪胡塵近百年之久的河西走廊地區和西域與祖國恢復統一,創造了晚唐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蹟!成為晚唐一代名將。後世稱讚張議潮:““坐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河西歸宗,百年左衽,復為冠裳;十郡遺黎,悉出湯火......”!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去;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張議潮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是為漢民族政權統一奮鬥的一生,他永遠都是我們的驕傲。

  • 2 # 大意覺迷

    並非史書不提,而是因為當時已經是晚唐,大唐氣數將盡,無暇自顧,即使張議潮收復河西,也無法挽救大唐衰微的政治局面。隨著唐朝演變成後梁,進入五代紛爭時期,連中央的合法性都存在問題,張議潮的後人便只能建立割據政權,苦苦支撐,雖然威名顯赫,但歷史意義無法與大一統王朝的將領相比。

    張議潮收復河西也算是時運所致,安史之亂後,吐蕃乘亂攻佔河西、隴右以及西域大片領土。張議潮便是出生在受吐蕃圍攻多年的沙洲。而吐蕃雖然能征善戰,但是不善於治理。吐蕃人統治河西走廊時期,將盛唐時期發展的基礎建設弄得一塌糊塗,而吐蕃本土也接連發生饑荒和內亂,給張議潮的沙洲起義創造了極好的外部機遇。

    與此同時,衰微的唐王朝也試圖振作精神,對吐蕃進行連續打擊,使得遠在千里之外的沙洲的張議潮等人感到了振奮的力量。張議潮經過努力,做了充分的籌劃,他將當地豪族、佛門僧徒以及豪傑勇士團結起來,於大中二年(公元848年)發起起義,乘著城內吐蕃兵力不足,出其不意,將吐蕃軍驅逐出城。吐蕃不甘失敗,又調集重兵圍城,被張議潮成功突破,之後又經歷了數輪艱苦的奮戰,張議潮還試圖派人請求唐朝中央支援,但路途艱險,又有追兵,未能達到原定的軍事目標,張議潮只能靠自己和當地人的努力進行了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戰鬥,逐漸收復河西的領土,在晚唐歷史上書寫了壯麗的篇章。

  • 3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並非史書不提,只是這位末世英雄顯得沒有盛世時期開疆拓土的衛青、霍去病、李靖、李勣知名度高而已,既然如此那就有我為大家介紹這位末世英雄吧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西駐軍東調內地平叛,早已對西域虎視眈眈的吐蕃並沒直接進攻唐朝在西域地區的安西四鎮,而是出兵侵佔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連線中原和西域的咽喉要道,這一地區的失守意味著大唐的西域軍團被切斷了同中原內地的聯絡,從而成為一支徹徹底底的孤軍。然而令吐蕃出乎意料的是已成為孤軍的西域留守軍團卻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事實上西域守軍的頑強不僅出乎吐蕃人的意料,連李唐朝廷也對此始料不及:公元780年已是安史之亂後第25個年頭,此時安史之亂早已平定,大唐天子已由玄宗換成肅宗再換成代宗繼而又換成德宗,在經歷頻繁的變遷後人們似乎早已忘卻大唐在遙遠的西域還有一直孤軍一直在堅守,然而就是在這年北庭都護府守將李元忠、安西都護府守將郭昕派遣使者間道奏事,至此朝廷才知道這支已失去所有補給援助的孤軍,這支被認為早已葬身沙漠的孤軍竟已獨自堅守了25年。唐德宗對西域軍團的忠貞進行了嘉獎。

    西域軍團的傳奇並未就此終結,事實上在此之後他們又獨自堅守10年,直到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佔北庭,而唐朝在西域所設的另一都護府安西也從史籍上消失了。安西都護府最終淪陷的時間目前已無從考證,但一支孤軍獨自堅守35年以上這本身就是一段傳奇。隨著安西都護府的陷落,西域以及鄰近的河西走廊陷入吐蕃之手,而這時的大唐王朝受困於內部的藩鎮割據問題始終無力收復失地。不過這並不代表著當地人民甘於接受吐蕃的統治——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3月11日敦煌沙洲降生了一個嬰兒,他叫張議潮。

    張議潮的家鄉乃是當年漢武帝親設的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郡,素有盛大昌盛之意。在漢唐時期這裡見證了帝國將士們開疆拓土的功業,見證過絲路商隊的陣陣駝鈴,與此同時也留下了歷代西行求法的高僧和邊塞詩人們的足跡。不過這一切張議潮都無法感知,因為自他記事起敦煌就一直處於吐蕃的統治之下。此時的吐蕃還停留在奴隸制時代,完全沒後世的契丹、女真那種入主中原因俗而治的理念,吐蕃人在河西地區不停搶掠老百姓的糧食,甚至公然擄掠人口變賣為奴,與此同時嚴禁當地漢人著唐裝、說漢語。每當有唐朝使者路過河西總會被當地百姓質疑:大唐朝廷忘了在西邊還有我們這群子民嗎?而每一個路過此處的唐使都心情複雜:這裡難道不是大唐的疆土嗎?可為何如今卻淪陷於吐蕃之手?這個問題成為河西百姓以及有志收復河西的大唐人士共同思考的問題,在這群思考者中就有張議潮。

    張議潮以盛唐名將封常清為偶像,苦學兵法韜略,武藝更練得勤,家產更幾乎變賣,用於招兵買馬,就這樣在吐蕃人眼皮底下,不聲不響練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歸義軍!公元848年四十八歲的張議潮終於等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機會——這年吐蕃內亂,於是張議潮趁機率歸義軍驅逐吐蕃收復瓜州,沙州等地;並遣使者高進達等表函前往長安。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張議潮率眾收復西州。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先後收復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魯番)、河州(臨夏)、甘州(張掖)、肅州(酒泉)、蘭州、鄯州(青海樂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肅岷縣)等十一州,派遣兄長張議潭攜版圖戶籍入朝,唐宣宗遂賜詔任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鹹通二年(公元861年)張議潮收復涼州。至此“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功德圓滿的張議潮在六十九歲那年來到長安,就任左神武統軍,他七十四歲病故時大唐舉國悲痛,河西百姓家家嚎哭!

    張議潮死了,但他建立的歸義軍並沒隨之消亡:鹹通十一年(870年)九月回鶻入侵,於西桐海(今敦煌西南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的蘇幹湖)為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所敗,鹹通十六年(875年)正月又為張淮深所敗。唐末,歸義軍節度使張承奉建立西漢金山國,自稱“金山白衣天子”。鹹平五年(1002)歸義軍再度與甘州回鶻發生戰爭,歸義軍內部發生兵變,曹宗壽掌握了歸義軍政權。宋朝開國後以羈縻之策對待歸義軍政權——依然以曹宗壽為歸義軍節度使。歸義軍也和遼朝開始通使。景德三年(1006年)黑汗王朝滅于闐王國,寺院僧人聞訊,十分恐懼,將文物藏在隱蔽的洞窟中,這就是日後的敦煌遺書。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曹宗壽卒,其子曹賢順即位。天禧四年(1020)和天聖元年(1023)曹賢順曾兩次向宋廷進貢物品。景祐三年(1036年)歸義軍政權為李元昊所滅,第八任曹氏歸義軍節度使曹賢順以千騎投降西夏,至此割據河西的歸義軍節度使政權滅亡。

  • 4 # 談史說事

    在唐朝大部分時間裡,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政權都是唐朝的頭號勁敵。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吐蕃趁唐朝西北邊軍內調,兵力空虛之機,大舉進犯,唐朝河西、隴右、安西、北庭四個節度使的轄區幾乎都被吐蕃所佔領。當地數百萬唐人淪入吐蕃統治之下近百年,被稱為“沒蕃人”,過著悲慘的生活。

    但吐蕃王國很快走向衰落。822年,由於屢次戰敗,吐蕃和唐朝達成“長慶會盟”,停止進犯唐朝。842年,吐蕃贊普朗達瑪毀滅佛教,被僧人刺死,由於朗達瑪無子,其死後吐蕃宮廷發生了王子云丹與約松之間的奪位之戰,進而引發了全面內戰。

    雲丹與約松的內戰導致吐蕃在河西、隴右地區的勢力也分成兩派展開爭鬥。吐蕃洛門討擊使論恐熱與鄯州節度使尚婢婢連年作戰。

    尚婢婢深受漢文化影響,他認為,吐蕃政治混亂,已經無法挽救,不如舉族歸順大唐,才是生路。

    於是,尚婢婢公開鼓勵河西地區漢人起義歸唐。會昌三年到會昌五年,尚婢婢軍一再大敗論恐熱,並向河湟地區各地發出檄文,號召這一地區的落蕃唐人後裔起義迴歸唐朝。

    “婢婢傳檄河、湟,數恐熱殘虐之罪曰:“汝輩本唐人,吐蕃無主,則相與歸唐,毋為恐熱所獵如狐兔也”!

    在這一形勢鼓舞下,848年,沙州漢人張議潮率眾起義,一舉收復沙州、瓜州,開始了推翻吐蕃在河隴地區統治的大業。唐朝先後加封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歸義軍節度使、沙、瓜等十一州觀察使。

    經過十餘年的作戰,863年,張議潮率領兵馬七千人向吐蕃在河西地區的統治中心,原唐河西節度使駐地涼州發起攻擊,將其攻克。克復涼州不久,張議潮部將拓拔懷光攻克廓州,擒殺論恐熱。張義潮派出張季顒、拓拔懷光將論恐熱首級和繳獲的器械鎧甲進奉唐廷,並將鄯、廓等州圖籍進獻,吐蕃政權在河隴的勢力至此徹底崩潰滅亡。

  • 5 # 米南德王問道

    張議潮和他建立的歸義軍勢力,在歷史上的存在感不強。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所處的地域比較偏遠,勢力範圍非常有限,還因為傳統歷史敘事一直以中原為核心的。距離過遠而影響力有限的物件,不會獲得高曝光率。

    其次,就是中原的歷史記載要服從王朝統治者的政治取向。很不幸,歸義軍就是中原統治者所不待見的一群人。

    張議潮原本是敦煌本地的豪強後裔,家族在當地比較有勢力。但在唐朝的中晚期,當地已經完全丟給了從青藏高原南下的吐蕃征服者之手。吐蕃帝國的統治手段非常惡劣而粗糙,用急功近利的同化政策來管理整個河西走廊與西域地區。將傳統的漢人、胡人全部打散為新的部落。並安排吐蕃貴族官吏來擔任部落的管理者。這些人對於原西域居民的態度也是異常殘暴不仁。

    張議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地方反抗勢力。利用他家族在敦煌本地的號召力,以及各地對於吐蕃主人的仇視,很快就掀起了大規模反吐蕃起義。

    吐蕃人的急功近利政策,在張議潮掀起的反抗浪潮中,反而幫助了起義者聚集力量。因為原本的西域各地,胡漢社群都是涇渭分明的。城市中有漢人聚集區和特定的胡人社群“粟特坊”,雙方實際上是兩個有區別的小共同體。城市之外,還有原本的印歐土著或回鶻突厥人的部落。他們和城裡人又不是一個群體。

    但在吐蕃人的同化政策下,這些原本分散的不同團體,被重組為一個個所謂的“部落”。在強制化的被合併之後,這些人又因為對吐蕃統治的敵視而更緊密連線。所以,張議潮起兵後,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支援。地區內的非吐蕃力量,全部參與到起義當中。人數有限的吐蕃統治者,幾乎是在整個地區被連根掀翻。

    張議潮很快就在河西建立了規模有限,但特別特殊的歸義軍政權。轄區內基本歸附了過去的唐朝制度,並希望同退居中原的唐王朝本身取得聯絡。只是當時的唐朝,對於這樣一個突然冒出來的政權,並不感冒。除了給予名義上的預設外,並無其他實質性的支援。

    好在歸義軍起兵後,整個西域的其他地方都爆發了類似的起義。吐蕃人再無能力進攻,只能困守他們在河西、河套等處的殖民地。西域也就成為了歸義軍、回鶻部落和于闐王國三分的局面。他們還在實質上結成了一個反吐蕃同盟。

    但歸義軍本身是出於對吐蕃仇視而建立起來的臨時政治體。所以在主要威脅消失後,歸義軍內部也就不免出現矛盾。這種矛盾在後來演變成了小規模內戰,並更讓張議潮建立起來的“河西小唐朝”被實力更強的粟特後裔曹氏取代。這讓後期的歸義軍政權,看上去就更像是一個東方化的粟特國家。

    歸義軍勢力後來一直堅持到了北宋建立,被勢力強盛的回鶻人吞併。但回鶻人並沒有像吐蕃那樣建立直接的統治,而是讓包括敦煌在內的城市繼續維持內部自治。這個局面直到西夏王朝興起後,被西征的党項軍隊大破。

    對於中原統治者而言,歸義軍勢力在實質上還是一種對自身的威脅。很多人可能不太明白這原理是為什麼。但中原的文明習慣,從漢朝開始就進入了“大一統思維模式”。

    在這個模式下,統治者最擔心的並非外族敵人,而是和自己同文同種的第二個政權。所以和外族對手可以交鋒,也可以和談。但對於非自己體系的第二政權,卻往往不能容忍。歸義軍本身是地方豪強的產物,讓晚唐-北宋的中央官吏非常忌憚。因為他們本身就希望不斷消滅類似的地方豪強集團,保持朝廷的垂直管控模式。

    所以,包括北宋在內的中原王朝,都對歸義軍勢力比較冷漠。從而影響了史官對於當地發生事情的記載。這就是張議潮這類傳奇人物,在後來的歷史中不太出名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養老院護理員給臥床老人擦拭身體,難道老人不願意洗澡、洗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