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早上煙火

    《學記》,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通篇圍繞教育展開,從教、學兩個角度闡述何為成功的育人方式。其中的教育理念,即使放在今天,也不啻為優秀的教育體系。

    <教學目的>

    [摘要]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註釋] 有德有才的社會管理者,如果想教化民眾,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就必須從辦教育入手!

    [點評] 首篇往往是每本書的核心所在,開篇強調教學的目的重在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堪稱教育的靈魂所在。回過頭來,思考我們當今的教育,目的是什麼?是應試?是高考?是文憑?是找好工作?這值得我們深思,不同的教學目的,背後就決定了教育方法。

    <教學相長>

    [摘要]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註釋] 人們只有經過學習,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透過教學,才會感覺到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才能夠自我反省,要求自己不斷地提高文化水平;知道困惑,才能夠自強不息,不斷充實自己,發展自己。所以說,教學與求學,是相互促進的。

    [點評] 提到教育,現在的焦點很容易集中到教師身上,是不是特級教師,帶出的學生升學率如何,諸如此類問題。一味強調“教”的一方,卻往往忽視,教學相長,彼此成就。學的好,是自己的孩子聰明;學不好,是老師不好;如果我們能換個角度,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可能效果不止提升一點點。

    <催化劑>

    [摘要]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遊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

    [註釋] 太學開學時,官吏及師生們都必須身穿禮服,頭戴皮帽,置備餚饌,祭拜先聖先師,這是對文化知識的敬重;在祭祀時,齊頌《小雅》,練習三首(指《鹿鳴》、《四牡》、《皇皇者華》),暗示學生進入太學讀書,就意味做官的開始,要珍惜自己的身份,塑造良好形象;上課前,擊鼓召集學生進入教室,督促學生開啟書箱,開始靜心恭順地研讀書本;用檟木或荊條做成教鞭,置於課堂之上,用來警示學生樹立威儀;沒有占卜和祭奠先祖,官員也不能隨意進入學校視察,以示社會非常尊重學校,讓學生安下心志,從容讀書;教師要時常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但不要隨意給予指導,要多留時間和機會讓他們自己探尋問題答案;對於年齡小的學生,只需要求認真聽講,不必深入探討。這是按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進行教學。這七點,教學的宗旨呀……學校不提倡藝術技能的學習和演練,學生就不會對學習感興趣。所以,有學識的人在學習過程中,善於深居求學,潛心鑽研學問,注重用課外學習來滋養學問,在遊歷中豐富自己的學問。

    [點評] 前者七條教學宗旨,提倡尊師重教,後者強調寓教於樂。現在教學為什麼難?一者,學生打罵不得,老師得不到尊重,試問學生沒有恭敬心,如何沉下心來學習;二者,應試考試太多,使學習淪為考試工具,更談不上娛樂學習,古有‘吟詩作對’,今唯‘做題考試’,成果不言而喻。

    <教所由興>

    [摘要] 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

    [註釋] 不正確的事情,在還沒出現的時候就要透過教育教學加以禁止,這叫“預防”;當學生適宜接受的時候進行教學與訓練,這叫“適時”;不超越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識能力,傳授知識,這叫“循序”;組織學生交流切磋,吸取彼此優點,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這叫“觀摩”。

    [點評] 預防、適時、循序、觀摩,一者考驗教師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水平,二者亦是因材施教,後文篇幅所介紹的善譬喻、比物醜類等等皆屬於這個範疇。反觀現代教育,大多實施標準化教育,乃至老師有心想為之,應試環境也不允許。

    <考校所成>

    [摘要]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註釋] 第一年主要考查學生背誦經文的記憶力;第三年主要考查學生是否熱愛學習、重視學業、熱愛集體;第五年主要考查學生知識的廣博和對老師敬重的程度;第七年主要考查學生求證知識和選擇朋友的能力;達到這些目標,小有所成;第九年,學生就該具有較高的智慧,善於歸納推理,觸類旁通,洞明事理,確立自己的觀點,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做事不違背社會的基本規律,這叫大有成就。

    [點評] 古人將“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現實問題”作為大有成就的標誌,這與起步階段的立志學習,也不無關係,最終以‘學以致用’為終極使命,那麼過程中的學習內容與方法亦不會偏離。反觀我們現在實在慚愧,專業無用論,工作與專業無關大有存在,古人早就對教育體系有很深刻的見解,可惜我們熟視無睹。

    因《學記》屬於《禮記》中一篇,本以為其核心側重有關學習的關係禮儀儀式,今日讀來受益匪淺,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們都應深入閱讀並理解,引以為鑑。

  • 2 # 布魯斯看世界

    1.論教育的功能,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個體功能。

    2.論教育制度與學校管理。《學記》以追求古代理想社會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學制系統——“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3.在學校管理方面,《學記》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教學程序和考查標準——“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4.論教育教學原則:教學相長、尊師重道、藏息相輔、豫時孫摩、啟發誘導、長善救失。此外,《學記》還主張“學不躐等”,即教學要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循序漸進;同時,重視學生的學習,指出“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

  • 3 # 跟雲一起看世界

    中國最早的體系極為嚴整的教育專著。《禮記》中的一篇,寫作年代約在戰國晚期。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學記》文字言簡意賅,比喻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務,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關係。

    《學記》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本學習和實際訓練相結合,既要擴大知識領域,又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書中用較多的篇幅,闡述“教”與“學”的辯證關係。認為只有透過“學”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學業方面的差距(“學然後知不足”),只有透過“教”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知識和經驗方面的貧乏(“教然後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進,看到貧乏,才能鞭策自己,從而得出“教學相長”的正確結論。《學記》重視啟發式教學,重視教學的循序漸進,強調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

    重視因材施教。主張從瞭解學生學習的難易,才質的美惡,作為啟發誘導的依據。主張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從簡單到複雜的教學順序,並且提出一條積極性的教育原則,即要在學生不良的行為沒有發生前,引導他們向善的方面發展。

    並指出在學習過程中同學之間要取長補短。《學記》賦予教師以崇高的地位。提出嚴師和尊師的思想。《學記》是研究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和實踐的寶貴資料。書中在總結先秦儒家教學經驗基礎上提出的教學原理,教學原則與方法,以及尊師重道的思想,對中國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中國也是世界珍貴的教育遺產之一。

  • 4 # 花雨繽紛朗誦

    《學記》是中國古代一篇教育論文,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一般認為是戰國晚期思孟學派的作品,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樂正克。其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中國先秦時期的教育經驗。

    下面我們摘錄一段作為舉例說明

    作品原文

    ​學記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斅學半。"其此之謂乎?

    摺疊白話譯文

    思慮要合於法度,徵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輔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聲譽,不能夠聳動群眾的聽聞;如果親近禮賢下士,寬容異己體恤百姓,可以聳動群眾的聽聞,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並形成好的風俗,就一定要重視設學施教啊!

    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治人民,首先要設學施教。《尚書·兌命》篇中說,"始終要以設學施教為主",就是談的這個道理啊!

    儘管有味美可口的菜餚,不吃是不會知道它的美味的;儘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所以,透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透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後才能不倦的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兌命》篇說,"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 5 # 張華東999

    《學記》是中國古代一篇教育論文,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一般認為是戰國晚期思孟學派的作品,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樂正克。其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中國先秦時期的教育經驗。

  • 6 # 靈玉一休

    《學記》,是儒家十三經之一《禮記》中的一篇,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闡述教育問題的論文。據郭沫若考證,作者可能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當然,作者是誰並不重要,主要看內容。

    雖然當代的教育體制已經發生很大轉變,但教育的某些原則和方法,想來是亙古不變的。《學記》作為兩千年前的一篇教育論文,其中的很多觀點在當代依舊能夠直戳根本。看完這篇文章,你或許會情不自禁地讚歎一下老祖宗的遠見卓識

  • 7 # 建寧之聲

    《學記》是中國古代一篇教育論文,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一般認為是戰國晚期思孟學派的作品,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樂正克。其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中國先秦時期的教育經驗。

  • 8 # 拱出新世界

    《學記》是先秦儒家典籍《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相傳為孟子學生樂正克所作,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關於教育教學的論文。全文只有1200多字,言簡意賅,是對中國先秦時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練。

    《學記》先秦時期學校教育方面得失成敗的經驗教訓,概括為“四興六廢”。教育的成功經驗在於“四興”。即防範於未然,及時進行教育,循序漸進而不揠苗助長,博採眾長以借鑑、補正。這四點是教育興盛的成功之道。與此同時,需要避免亡羊補牢、學習起步時間過晚、教學程序雜亂、教學秩序不好,閉門自學而不相互切磋,不尊重朋友而違背師教、閒逛而荒廢學業,“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 9 # 福臨茶業90後茶人

    《學記》是中國古代一篇教育論文,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一般認為是戰國晚期思孟學派的作品,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樂正克。其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中國先秦時期的教育經驗。

  • 10 # 榴花閣

    《學記》是中國古代一篇教育論文,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專著。一般認為是戰國晚期思孟學派的作品。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樂正克。它系統而全面地闡述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概括了中國先秦時期的教育經驗。

  • 11 # 超人小航航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被稱之為“教育學的雛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句讓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就出自於《學記》。

    《學記》全篇總結了先秦儒家教學經驗上提出的教學原理,原則與方法,以及尊師重道的思想,還有在教學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中,概括出“教之所由興”和“教之所由廢”的重要規律。

    戰國後期,由於百家爭鳴後學術思想的交流融合,出現了一批集中論述教育問題的理論著作和儒家經典。

    《學記》就是以《大學》為其政治基礎,以《中庸》為其哲學基礎的。

    《學記》反對“死記硬背”而是主張課本上的學習要與實際相結合,學生們需要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書中用較多的篇幅,闡述“”與“”的辯證關係。認為只有透過“”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學然後知不足”,只有透過“”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教然後知困”,從而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

    《學記》重視“開而弗達則思”,重視教學的循序漸進,激發出學生主動,喜歡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重視因材施教。

    由淺入深,從易到難,也是其中一條重要的主張。不僅如此還要在學生出現不良行為之前,引導他們向對的方面發展。並希望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相互要取長補短。

    《學記》還賦予教師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了尊師的思想。《學記》不僅對中國古代教育史產生了深遠影響,至今仍然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值得我們去認真地研究、借鑑。

  • 12 # 亦詩4

    《學記》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本學習和實際訓練相結合,既要擴大知識領域,又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書中用較多的篇幅,闡述“教”與“學”的辯證關係。認為只有透過“學”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學業方面的差距(“學然後知不足”),只有透過“教”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知識和經驗方面的貧乏(“教然後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進,看到貧乏,才能鞭策自己,從而得出“教學相長”的正確結論。《學記》重視啟發式教學(“開而弗達則思”),重視教學的循序漸進(“不陵節而教之謂孫”),強調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重視因材施教。主張從瞭解學生學習的難易,才質的美惡,作為啟發誘導的依據。

    主張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從簡單到複雜的教學順序,並且提出一條積極性的教育原則,即要在學生不良的行為沒有發生前,引導他們向善的方面發展。並指出在學習過程中同學之間要取長補短。《學記》賦予教師以崇高的地位。提出尊師的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聽書讀書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