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閒來讀史

    喜歡看《鐵齒銅牙紀曉嵐》這部電視劇的人,應該都會對劇中的這樣一個情節有較深的印象:和珅在蘭州城見到一個叫做“金三爺”的老者的時候,一向豪橫慣了的他,竟然直接就給對方跪下了。不僅如此,他還對對方表現出一副奴顏婢膝的樣子來,簡直讓人大跌眼鏡。

    其實,和珅當時雖然在朝廷中擁有比較大的權勢,但是卻永遠都惹不起這位老者。因為這位老者的身份比較特殊,是清朝有名的一位老旗主。別說和珅不敢招惹他這號人物了,甚至連乾隆這個皇帝,也輕易不敢去招惹對方。那麼,八旗旗主在清朝的時候,到底是多大的官呢?為何連皇帝都不敢惹?

    一、八旗旗主的來歷。

    說到八旗旗主的來歷,其實在時間上一直可以追溯到清朝還沒有建立起來的時候。在1601年的時候,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後又過了十幾年,原本的四旗變成了八旗。而新增的四旗,則分別為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和鑲藍旗。

    此後,滿洲社會開始實行八旗制度。而為了便於管理和約束八旗各旗下的兵和民,統治者又專門給每色旗各設定了一位旗主出來。而這,就是我們要給大家介紹的清朝八旗旗主們的來歷。

    二、八旗旗主所擁有的權勢。

    介紹完八旗旗主的來歷後,我們再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八旗旗主們所擁有的權勢。瞭解了這部分內容後,大家就能明白為何就連大清朝的皇帝輕易也不敢去招惹這些旗主們了。

    首先,我們要告訴大家一件事,那就是旗主在清朝既不是官職,也不是爵位。但手中卻擁有較大的權勢,就連在朝廷中弄權的權臣,所擁有的權勢也沒有辦法跟這些旗主們手中所擁有的權勢相比擬。甚至有的時候,這些旗主還敢公開跟皇帝叫板。

    在這裡,我們可以給大家舉兩個例子。比如,清朝的朝廷中曾經存在過一個非常有名的漢人大臣,他的名字叫做范文程。此人早在清朝還沒有建立的時候,就跟隨努爾哈赤打江山了。後又輔佐皇太極、福臨和康熙,可以說是大清朝公認的大功臣。

    按理來說,清朝的皇帝都把他捧在手心裡呵護著,生怕他受到一絲委屈。可既便如此,清朝的一位叫做多鐸的旗主還是敢欺負到他頭上來——多鐸強搶了范文程的老婆,給範文好一頓羞辱。雖然後來皇太極狠狠罵了多鐸一通,還罰了他很多銀錢,可卻並未因此傷及他的身體。而這件事呢,最後也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再比如說,道光當皇帝期間,曾非常器重一位叫松筠的官員。可是突然有一天,這個官員卻接連好幾天都沒有上朝。這下子道光可納悶了,便問大臣們原因。結果大臣們卻告訴他,松筠所在八旗其中一旗的老旗主逝世,他按規矩跑去給人家辦喪事了。

    道光得知原因後相當鬱悶,可即便如此,他也沒敢當著文武百官的面發什麼牢騷。後來將松筠抬旗到上三旗,這才讓他得以免於再去做這些事情,因為清朝的上三旗都是直接服從皇帝管理的。

    也就是說,在清朝除了上三旗的人歸皇帝直接管理外,其他歸於另外五旗的人都得對他們所在旗的旗主唯命是從。旗主對於他們而言,就是他們的天和主子,甚至可以說是皇帝。即便旗主出門要飯,他們見到旗主後,也得立即對其行大禮。

    否則的話,就算是有違祖制和滿清朝廷的規矩體統,那他們可是要受到極其嚴厲的處分的。正因為如此,清朝八旗旗主才會那麼有恃無恐。當然了,也是因為如此,清朝的一些皇帝才會對這些旗主們的存在和所作所為感到頭疼了。

    若是換成別人,鬧出點事情來的話,皇帝完全可以直接下令給予對方最為嚴厲的懲罰。可由於旗主們的身份比較尊貴和特殊,所以縱使他們故意搞出點事情來,只要沒到皇帝忍無可忍的地步,就沒人能拿他們怎麼樣。

    看完上述內容後,你還會覺得像和珅這樣的權臣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人嗎?起碼知道還有旗主這號人存在的人,不會再這麼想了吧?只要有和珅所在旗的旗主在一天,那和珅就永遠得做到對皇帝和旗主兩個人表現出奴才對主子的樣子來才行。

    前往“歷史龍元閣”公號,可看文章《既然鐵木真是忽必烈的爺爺,那麼他們的後代又為何不同呢?》

  • 2 # 小馬談古今

    清朝八旗旗主是幾品官,在朝中有怎樣的地位?

    八旗是清朝的主要編制,清朝靠八旗起家。努爾哈赤透過不停的征戰,逐步擴充而建立八旗。為了保證八旗的戰鬥力,努爾哈赤便採取了“分封制”的辦法,給予了旗主很大的權力。

    這個權利具體來說就是兩點:

    第一、八旗之間地位平等,旗主相互沒有統屬關係,旗主只向皇帝一人負責。

    第二、旗主就是一旗之君主。各旗主對屬下旗員、兵丁的統屬關係十分嚴格。旗人對旗主要有“上下之分”。

    還比如,旗下官員及旗民有事,必須要到本旗主處報告,得其允許後方可行動。行軍打仗不得擅離本旗及其所屬牛錄,如擅自離開要處重罰。甚至於,旗人女子婚嫁也需要本旗旗主的許可才行。這麼大的許可權,說旗主在一旗之內就是一個小君主,土皇帝,一點都不過分。

    不過這種情況只是清初才有,順治皇帝繼位之後,出於維護皇權的需要,他就剝奪了旗主的這種如同“土皇帝”一樣的權力。

    具體剝奪的辦法很簡單:順治親政後,設立了一個叫“都統”的官職。並把管理旗人的職責交給都統負責。旗主就不再負責本旗的一切軍政事務了。

    也就是說,入關之前,旗主不僅有地位,而且還有軍政大權。入關之後,旗主的軍政大權被剝奪,交由都統負責,旗主不再負責本旗的軍政事務。

    八旗旗主權利變更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旗主在清朝早期是一種類似於君主的身份,旗主就相當於是土皇帝。比如多爾袞三兄弟因為控制了兩白旗,就敢跟身為皇帝的皇太極叫板。

    第二、因為旗主權力太大,所以從順治時期開始,旗主的軍政大權就被剝奪了。之後的康雍乾三代繼續打壓旗主,使得旗主變成了一個榮譽身份。

    第三、嘉慶和道光兩朝繼續打壓旗主,削弱了旗主對旗人的主奴支配權,導致旗主變得可有可無,沒有人再關心旗主是誰了。

    旗主權利的沒落,其實也是清朝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皇權的具體表現。

  • 3 # 天老大S

    所謂旗主,都是老百姓語言,旗人是一種組織形式,在家為民,戰時為軍,黨有黨籍,旗有旗籍,軍有軍籍,民有戶籍,當國家有危難的時候,旗人是首當其衝的,近代以來對外戰爭,維護國家統一,旗人都是一當先,大清國面對的是西方二次工業革命,亞洲全面淪陷,日本脫亞入歐,能保住版圖,實屬不易,

  • 4 # 小島知風

    八旗旗主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並不是具體有多大的官職,在清代八旗旗主大多是由鐵帽子王世代傳承,在清初的時候八旗旗主權力很大,到了康熙時期八旗旗主基本都是富貴閒散王爺,他們只有世襲的鐵帽子王尊貴爵位,很少有在官場出任具體官職的人。

    清初時期八旗旗主權力非常大,而且政治影響力也很大

    清朝的八旗制度始於清太祖努爾哈赤,是努爾哈赤在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建立的滿洲女真族的制度,最初的時候只有四旗,分別是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四旗,到了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的時候,努爾哈赤的實力越來越強盛,於是他又增設了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四旗。

    皇太極時期清朝的實力更加進一步強盛,蒙古部族和部分明朝地區都被還是後金的清朝所征服,於是皇太極又設立了蒙八旗和漢八旗,至此清朝八旗日趨完善,分為滿、蒙、漢三族八旗。

    在皇太極時期,八旗旗主基本都是由他的兄弟們兼任,皇太極自領兩黃旗,其他六旗旗主由他的兄弟子侄出任,他這些兄弟子侄大多都是清朝的開國功臣,爵位也都是親王或郡王,這一時期的八旗旗主權力非常大,他們有軍權,還有議政的權力,地位也是非常的高。

    八旗旗主可以說算是所有八旗子弟的祖宗,八旗子弟有些像奴隸,但是他們與奴隸又不同,他們可以擁有自己的私產,可以相對獨立的處理自己的家務事,所以就這些來說八旗子弟更像是八旗旗主分家之後的耷拉孫,他們要每年供奉孝敬自己的旗主,就如同供奉祖宗一樣。

    在這一時期旗主擁有很大的權力,旗主統治旗下子弟,旗主也可以從旗下子弟之中選擇自己的私屬奴隸,這就是清朝的包衣奴才制度,這些包衣就算是旗主的私屬奴隸,旗人不一定都是奴隸,但是也會有一部分是包衣奴隸。

    除了這些之外,在皇太極時期,這些八旗旗主由於都是努爾哈赤的子孫,也就是皇太極的兄弟子侄,他們除了有極大的權力之外,還可以參與議政,政治上的影響力也是非常大的,比如皇太極的弟弟正白旗旗主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都可以與皇太極的兒子豪格爭奪皇位,最後多爾袞爭奪皇位沒得到皇太極所統屬的兩黃旗擁護,多爾袞只能退而求其次擁立了皇太極的幼子順治繼位,自己則成為了攝政王。

    多爾袞對於清朝的政治影響力是非常大的,可以說清朝能順利入關統一天下,多爾袞是居功至偉,由此也可見清初時期八旗旗主的權力和政治影響力之大。

    所以說八旗旗主在清朝沒有入關之前,權力非常大,政治影響力也非常大。

    清朝入關之後,皇帝強化皇權,逐漸淡化了八旗旗主的政治影響

    清朝自順治入關之後,在順治初期,八旗旗主們還依舊是皇太極的兄弟子侄,他們是清朝開國功臣,清朝統一天下全依賴的是他們,所以這一時期八旗旗主們的權力還是非常大的。

    但是當順治親政之後,八旗旗主們的權力已經嚴重威脅到了順治的皇權,尤其是順治在歷經叔王多爾袞攝政之後,順治更加擔心旗主的政治影響力過大,權力過盛會威脅到皇權,所以順治開始逐漸淡化八旗旗主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削減他們的權力。

    順治在攝政王多爾袞去世後親政,順治很快就推翻了多爾袞的所有功績,將多爾袞開棺戮屍,並褫奪了多爾袞睿親王的爵位,同時順治更是直接將多爾袞統領的正白旗收歸皇帝直接統領。

    因此自順治之後,清朝皇帝直接是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三旗旗主,這也被稱為上三旗,其他下五旗旗主都是由清初的鐵帽子王出任。

    所以這麼來看八旗旗主實際只有六人,皇帝一人統領三旗,剩下五人都是世襲的鐵帽子王旗主,下五旗分別為:正紅旗旗主禮親王代善家族世襲;鑲白旗旗主肅親王豪格家族世襲;鑲紅旗旗主代善長子克勤郡王嶽託家族世襲;正藍旗旗主豫親王多鐸家族世襲;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家族世襲。

    順治在這些開國功臣旗主相繼去世之後,允許他們的子孫世襲罔替親王爵位,但更多的是將他們富貴圈養起來,儘量不讓他們出任官職,不賦予他們權力,削除了這些旗主在政治上的影響力。

    在順治的打壓削除下,到了康熙時期,這些旗主們的鐵帽子王后代基本都是一些閒散富貴王爺,很少參與政治、軍事,只有像禮親王代善的後人傑書非常有能力且謙恭謹慎不敢擅權,所以傑書得到了康熙的重用,是康熙朝時期的名將。

    因此換句話說,這些旗主平時是無官無職,只有親王爵位,而親王爵位是超品級的爵位並不是具體的官職,只有當皇帝賞識和信任這些旗主的時候他們才能像傑書一樣獲得皇帝重用出任官職才算是有官職了,否則平時就是富貴閒散王爺。

    這就是因為在清初時期八旗旗主的權力太過於強盛,政治影響力很大,所以順治親政以後的為了穩固皇權,開始逐漸削弱旗主們的政治影響力和權力,到了康熙時期那更是進一步穩固了皇權,旗主們基本都成了富貴閒散王爺。

    八旗旗主雖然不是官職,但是身份地位很超然很崇高

    上面說過八旗旗主就像是八旗子弟的祖宗一樣,雖然在清朝統一天下之後八旗旗主們都是無官無職的富貴王爺,但是人家有親王爵位,有旗主的身份,就代表了旗主們擁有著超然的身份地位。

    八旗旗主就像是所有八旗子弟祖宗一樣,八旗子弟就像他們的子子孫孫一樣,這些有旗籍身份的子孫們就算是再有出息,做再大的官看到旗主這些祖宗們都得跪下磕頭請安,然後每年還得給旗主祖宗們送禮物孝敬供奉。

    記得曾經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演過一個段子,紀曉嵐整和珅,當時和珅已經是領班軍機大臣兼大學士,這個官職在清朝相當於宰相了,已經是權傾一時,可以說和珅在這時期就是乾隆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官了。

    紀曉嵐故意找到了和珅的旗主金大煙袋來折磨和珅,弄得和珅十分尷尬下不來臺,還得給金大煙袋磕頭請安。

    這就是因為和珅是正紅旗的身份,他有旗籍在身,所以按照八旗規矩,旗人不管政治上官職當的多大,見到旗主也得磕頭請安,每年也得給旗主上禮孝敬供養旗主。紀曉嵐就是故意利用了這個規矩,請來了欣賞自己正紅旗旗主的金大煙袋來整治和珅。

    金大煙袋在電視劇裡曾經說過:我是正紅旗旗主,就算我明天落魄要飯要到和珅家門口,他也得給我請安問好,然後迎進家門好吃好喝的供奉起來。

    按照電視劇中紀曉嵐所交代的人物身份,這位刁難和珅的正紅旗旗主其實就是禮親王代善的後人,乾隆時期的禮親王永安,歷史上永安的兒子昭槤與紀曉嵐以文學相交是忘年之交,紀曉嵐確實與正紅旗旗主家族交情深厚,所以電視劇中安排他替紀曉嵐出頭刁難和珅也是合情合理。

    當然,歷史上的紀曉嵐與和珅也算是交情匪淺,因此他是不可能刁難的和珅的。

    電視劇雖然是虛構,但是這個情節確實很符合當時的清朝規矩,雖然清朝入關之後八旗旗主們的權力和政治影響力逐漸減小,但是八旗旗主們的身份地位依然是非常超然且崇高,他們依然在旗人面前是祖宗,旗人就必須給旗主請安磕頭,還得每年供奉孝敬這些旗主。

    所以很多八旗子弟當了大官之後,平時都儘量避開本旗旗主,不然當了大官還要給別人跪下磕頭請安,那也太沒面子了,但是這又是規矩不能不行,所以這些當大官的八旗子弟平時儘量都會避開本旗旗主。

    即便旗主是皇帝,而皇帝本身就是天下共主,由全天下百姓共同奉養,但這些八旗子弟也得私下孝敬供奉皇帝。

    比如《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曹家祖上一直是睿親王多爾袞正白旗旗下的包衣奴才,多爾袞死後順治收正白旗為皇帝直接統領,所以曹家的身份就由睿親王府的包衣奴才變成了皇帝私人的內務府旗下包衣奴才。

    按照身份來說曹寅就是康熙的私人奴隸,但是康熙十分信任和喜愛曹寅,在康熙的扶持下曹寅出任了江寧織造,這相當於是皇商兼替康熙監督江南地區官員的一個亦官亦商的職位,是一個很肥的官位。

    曹寅所出任的江寧織造本身就屬於皇商性質,所以這裡的收入每年都是要進入康熙的私人腰包內務府的,而曹寅後來利用還能監督江南百官的權力大肆收受賄賂,這期間曹寅也沒忘了孝敬自己的旗主康熙皇帝,他把收受賄賂所得來的錢三成留給自己家族,七成上交內務府孝敬自己的旗主康熙。

    康熙在晚年興建園林,也是非常需要用錢,所以即使他知道曹寅的這筆錢來路不正,康熙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笑納了曹寅作為包衣奴才供奉給旗主的金錢。

    連康熙作為一國之君都是如此,所以想一想其它各旗主是如何剝削包衣奴才的,即便包衣奴才坐再大的官,每年孝敬和供奉旗主的錢也不能少。

    因此來說八旗旗主們雖然在清朝統一中國後政治影響力和權力都大不如前,即便他們並不是具體的官職,都是無官無職的富貴王爺,但他們依舊是清朝最頂級的貴族,擔著旗主之名,有著顯赫尊貴的身份,享受著包衣奴才們的孝敬和供奉。

    寫在最後

    所以說八旗旗主並不是具體的官職,也不能說他們的官職有多大,他們本身是親王爵位是超品級的待遇,但是他們大多數和大多時期都是沒有實際的行政權力和職務的富貴閒散王爺。

    八旗旗主是多大的官職就得看皇帝對他們有多麼喜愛和信任,想讓他們出任多大的官職了,旗主本身並不是官職,而是頂級貴族的身份地位象徵。

  • 5 # youngforme141465928

    一般都是鐵帽子王,都是宗室,除了兩黃一白上三旗歸皇帝親自統領,後期旗主基本類似現在的英國女王,沒有實權,最有實權的是都統。旗主不是官職,通俗點說,後期的旗主一般都是皇上的遠房二大爺之類的親戚,都出了五福了,放到現在早就不認識了,

  • 6 # 船伕

    八旗制度的建立

    當二十多歲的努爾哈赤,用祖上留給他的十三副鎧甲起家時,他肯定沒想到,一不小心就開創了一個王朝,即使到了皇太極時期,女真人的夢想也只不過關外稱王而已。

    隨著女真,也就是後來的清朝不斷壯大,努爾哈赤開創了八旗制度,最開始並不是直接就建立了八旗,而是先有黃、白、紅、藍4旗,此後隨著隊伍進一步壯大,努爾哈赤又在4旗的基礎上,增加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制度正是確立(1615年)。

    八旗看起來很難理解,其實本質就是八支隊伍,之所以分開,是為了戰時分軍指揮。每個旗中都有相應的中層軍官,牛錄額真統轄300人,甲喇額真統轄5個牛錄。努爾哈赤在世時,八旗一開始都在他一人的手裡,後來隨著年紀大了,精力有限,於是他將八旗的一部分指揮權交給四個較大的兒子,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四大貝勒:

    大貝勒代善,領滿洲兩紅旗(正紅旗、鑲紅旗)

    二貝勒阿敏,領鑲藍旗

    三貝勒莽古爾泰,領正藍旗

    四貝勒皇太極,領正白旗

    綜上,我們知道,理論上八旗第一任旗主就是努爾哈赤和他的兒子們,也就是四大貝勒,旗主就相當於這一支部隊的最高領導。5但到了後來旗主就明存實亡。

    八旗制度的消亡

    關於滿清初期皇位爭奪,很多影視作品種都有介紹,努爾哈赤死後,諸貝勒蠢蠢欲動,結果平時低調且老謀深算的皇太極笑到了最後。他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原先努爾哈赤直屬的兩黃旗和自己手裡兩白旗來了個“混編”。本質上就是欺負當時的多爾袞和多鐸年幼,將八旗中的精銳部隊騙到了自己手中。

    除此之外,皇太極在原有旗主的基礎上,設定了固山額真(註釋1,可以參照軍長),統管一旗的軍政大權。又將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劃歸皇帝直屬,稱之為上三旗(註釋2)。其餘五旗成為下五旗,仍由諸王爺貝勒擁有,但此時王爺貝勒是旗主之位就有些被架空了。等到了皇太極死後,皇位再次開始競爭。最後讓孝莊太后的兒子順治登上了皇位。

    順治時期,多爾袞將八旗軍權進一步統一,等到順治親政時,八旗的指揮權基本都回到皇帝手中,八旗的各旗旗主雖然仍然存在,單已經是明存實亡了。

    官位就是個名字而已,統治者想讓你全力滔天,即使是太監也可以擁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利,再比如唐朝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按道理就是個秘書的職位,但實際上卻有著相當於宰相的權利。

    流水的官名,鐵打的權利,那些唬人的名號不一定就厲害,千萬別當真!

    註釋1:固山額真,源自滿語,是滿清入關前的官名。職位為八旗中的一旗長官,管理全旗戶口、生產、教養、訓練等事。滿清入關後改為都統。

    註釋2:最開始的上三旗,在皇太極時期是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入主中原後,多爾袞將自己所領的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豪格統領的正藍旗降入下五旗,所以很多人對上三旗是哪三個會有爭議,其實是不同時期的不同變化而已。

  • 7 # 西山講歷史

    滿清的旗主在各個階段它的權力是不一樣的,在努爾哈赤時代和皇太極時代,旗主的權力非常大。如果套用現在的觀念,滿清前期的旗主就相當於公司的合夥人,大家都是一起打天下的兄弟。皇帝本人就是旗主之一,而且是最大的旗主,有什麼事都是八個旗主一起商量解決,這時的滿清制度叫八王議政。

    在滿清的前期,八旗旗主就相當於各旗的皇帝,每個旗的實力取決於自己下轄多少個牛錄,一個牛錄是三百人,下轄的牛錄越多,旗的實力越強,旗主的地位越高,比如正黃旗就有四十五個牛錄,而最弱的鑲白旗只有十五個牛錄。

    但是這個時候,天下已經平定,皇權集中是大趨勢,從順治開始就不斷的消弱各旗旗主的權力。到了乾隆朝的時候,各旗的旗主基本上已經沒什麼實際權力,這時候的旗主更像是一個榮譽稱號。

    所謂的八旗旗主這個時候更像是一個公司的股東,不能實際參與公司的運作,只有分紅的權利了。所有的權力都已經集中於皇帝也就是ceo手裡。

    而到了後期,滿清朝廷基本上已經被漢化,所謂的旗主就是一個稱呼,大家也不在意這個旗主了,所謂的八旗基本上已經消失,八旗這時就是一個領錢糧的理由。

  • 8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八旗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八旗最初的雛形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黑旗軍。之後又發展為紅旗與黑旗,努爾哈赤親掌紅旗,原來的黑旗軍交由其胞弟舒爾哈齊掌管。隨著實力的不斷擴充,努爾哈赤又將紅旗、黑旗等重新編制,分為黃、白、紅、藍四旗。再之後,又在四旗基礎上擴編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自此,八旗成為定製,正黃旗、鑲黃旗由努爾哈赤親掌、正紅旗、鑲紅旗旗主為代善、正白旗旗主為清太宗皇太極、鑲白旗旗主為杜度(努爾哈赤之孫,嫡長子褚英之子)、正藍旗旗主為莽古爾泰、鑲藍旗旗主為阿敏。皇太極即位之後,透過權利鬥爭,又對八旗的勢力範圍進行了重新劃分,最終形成了皇太極親掌正黃旗、鑲黃旗,代善父子分掌正紅旗、鑲紅旗,一母同胞的多爾袞兄弟分掌正白旗、鑲白旗,皇太極嫡長子豪格掌正藍旗,阿敏的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濟爾哈朗掌鑲藍旗的格局。此後,多爾袞掌權、豪格失勢,多爾袞兄弟又瓜分了豪格原本的正藍旗,之後又重新設定了新的正藍旗,並且將自己的正白旗透過置換,納入了上三旗序列。而且,八旗中各旗所轄的牛錄也一直在不斷變動,並不固定。

    可見,八旗旗主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權力鬥爭不停變換著。而且,所謂旗主並不一定完全掌握旗下所有牛錄,部分地位相對低一些的入八分宗室王公也會擁有少量牛錄,這部分人又被稱為小旗主,其地位低於大旗主,但對於自身擁有的牛錄依然有很大的自主權。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後,尤其是清世祖(順治帝)掌權之後,為了避免各旗旗主做大,刻意分化、削弱下五旗各旗,規定入八分宗室王公在獲得封爵的同時,會被劃撥給下五旗多少不等的牛錄,稱為旗份。此後,下五旗被不斷分化、稀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所謂大小旗主,已然無法出現入關前一家獨大的局面。

    換句話說,只要擁有旗份,就有資格被稱為旗主。那麼,誰可以擁有旗份?前面已經說了,入八分宗室王公。何為入八分宗室王公?即和碩親王至奉恩輔國公。這些人可以享受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八項禮儀性待遇,故而又稱入八分宗室王公,也只有這些人才有資格分得旗份。不入八分鎮國公及以下宗室,只擁有封爵,沒有資格分得旗份。按清制,不入八分輔國公及以上者,皆為超品,即凌駕於正一品之上。由此可見,無論是大旗主還是小旗主,其地位皆在正一品之上。

    同時,因為八旗制度保留了濃厚的奴隸制殘餘,各牛錄編制下人員,對於擁有本牛錄的大小旗主,名義上依舊保留了主奴關係。打個比方,某位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所在的牛錄是某位入八分輔國公擁有的旗份。那麼,名義上那位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就必須認這位入八分輔國公為主子,哪怕這位入八分輔國公沒有任何行政職務,僅僅在家抱孩子養老。從這個角度而言,大小旗主的地位就更加是高得沒品了,連“宰相”都得叫主子,不是嗎?

    至於上三旗的旗主,那就更是沒什麼可說的了。上三旗歸皇帝親掌,皇帝就是上三旗的旗主。試問,還有誰能夠大得過皇帝?在這裡糾正一個誤區,很多人認為皇子理所當然隸屬皇帝親掌的上三旗,其實不然。皇子們封爵時獲得的旗份仍然屬於下五旗,換句話說,清朝的皇子及其後代應當是隸屬下五旗。如果哪位皇子的後代在上三旗,多半是努爾哈赤、皇太極某位皇子的後代,因為彼時制度並不嚴格,有部分皇子後裔留在了上三旗內。

  • 9 # 勇戰王聊歷史

    八旗旗主既不是爵位也不是官職,在清朝中後期之前,旗主卻比所有官員和爵位都威風!就算是權傾朝野的和珅見了旗主,也要給“老主子”下跪請安!

    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和珅在蘭州城遇到老旗主“金三爺”,馬上一臉諂媚的給他下跪。這雖然是電視劇情節,但是,也反映出旗主在清朝的地位。

    八旗在1601年設立之初,只有四旗:黃、白、紅、藍。等到1615年,又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才正式確立。此時,八旗旗主每人掌握一份人口(兵馬)和土地,八旗旗主合起來,就是整個滿清(後金)。也就是說,此時的滿清是八個股東,每一位旗主就是一位股東。也是因此,股東(旗主)都有跟皇帝(大汗)叫板的勇氣。

    等到滿清入關以後,一方面上三旗都被皇帝直管。另一方面,各旗主的兵馬慢慢的都被朝廷收回,此時,旗主只管旗務,不管軍政事務。軍政事務由朝廷任命的“都統”管理,都統是從一品官員。但是,旗人對都統沒有任何義務,都統對旗人也只有行政上的權利。旗人對自己的旗主卻有天生的義務,在清中後期之前,旗主在本旗內,絕對是皇帝一樣的存在!

    舉個例子:清朝文臣之首范文程,為清朝開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深的皇太極信任。可是,他的妻子卻被旗主多鐸霸佔。最終,在皇太極出面以後,多鐸被罰銀1萬兩,才算給范文程一個交代!

    清朝軍大學士松筠,好幾天不上朝。道光便問道:“松筠為什麼又沒來?”。同僚們告訴皇帝,松筠的旗主家辦白事,他前去服喪去了,最近一段時間都沒空。道光聽了以後,覺得這太不成體統了,這是有意侮辱朝中重臣。但是,道光皇帝也不好說什麼,旗人聽旗主的差遣,畢竟是祖制。於是,道光給他抬旗到(皇帝直管的)上三旗,這才算完事。

  • 10 # 四川達州人

    旗主,不是官。

    是世襲八旗軍事貴族,某一旗的總負責人。

    努爾哈赤起兵後,最初只有一旗,色黑。後建紅旗,黑旗交給弟弟舒爾哈齊。再後建立白旗交給長子祁英。因為內部鬥爭,舒爾哈齊與祁英都被處理,努爾哈赤改建黃白紅藍四旗,再擴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分別以自己的子侄為旗主。後面擴建蒙古八旗,漢軍八旗依附於各自的滿洲八旗之下。

    大體上,八旗制度以300士兵為一牛錄,佐領管轄。5牛錄為一甲剌,參領管轄。5甲剌為一固山(旗)。也就是說,初期一旗大多25牛錄7500士兵。後面人口繁衍,如滿軍鑲黃旗在清末時期已經達到84佐領2個半分佐領,人口13萬,士兵2.6萬。

    一般來說,八旗以1644年入關為界,旗主、參領、佐領,等職務均為世襲。

    就是說,入關前的祖先是旗主,子孫後代就是所有本旗人等的主子,同理,參領就是本甲剌的主子,佐領是本牛錄的主子。雖然後期康熙雍正架空了旗主、王、貝勒、貝子、入八分公的統兵權乃至控制各旗民政事務,但這種主奴名分依舊維持著。

    比如,旗主的某些子孫敗落了,甚至淪落到在大街上當苦力,可依舊是本旗或者本牛錄旗丁們的主子,這些人哪怕就算當上大學士,軍機大臣,碰到老主子那也得立即上前伺候,奉獻錢財。而那些繼續當旗主參領佐領的人,逢年過節,生日喜喪這些,旗丁子孫不僅要孝敬財物,跑腿幫忙都得跑快點。

  • 11 # Mer86

    八旗旗主不是官職,而是一種身份。旗主和旗人的關係,就好比爸爸和兒子。兒子在外面即便混的再好,回到家裡碰見親爹,也得乖乖的叫一聲“爸爸好”。

    眾所周知,八旗制度最早只有一個旗。八旗是後來努爾哈赤透過不停的征戰,逐步擴充而來的。為了保證八旗的戰鬥力,努爾哈赤便採取了“分封制”的辦法,給予了旗主很大的權力。

    這個權利具體來說就是兩點:

    第一、八旗之間地位平等,旗主相互沒有統屬關係,旗主只向皇帝一人負責。

    第二、旗主就是一旗之君主。各旗主對屬下旗員、兵丁的統屬關係十分嚴格。旗人對旗主要有“君臣之分”。

    之所以要這樣,是因為努爾哈赤在創立八旗制度之初,就把所有的部眾,包括後來歸附和俘獲的人員,都編入各旗中。形成“以旗統人”的統治格局。

    也就是說,後金政權建立之初,沒有類似於中原漢地的行政建制。人太多了,努爾哈赤一個人管不了,他就只能把人丁打散,分別編入八旗。除了他自己親自統領的兩黃旗之外,其餘六旗,都交給自己的兒子和侄子管理。

    這就相當於,如果後金是一個公司,努爾哈赤把大公司拆分成了八個子公司。他本人兼任兩個子公司的老總,其餘六個子公司交給兒子和侄子打理。各子公司自負盈虧,相互之間不干涉,只向努爾哈赤一人負責。而各子公司內部的具體運營,努爾哈赤不管,都由子公司的老總負責。

    比如鑲藍旗主阿敏欺壓塞桑古(弟弟),塞桑古就跑到正紅旗找代善告狀。但是代善因為規矩不敢管。塞桑古又跑去找正白旗找皇太極告狀。然而皇太極也不敢過問此事。這個情況在旗人中被稱作“隔旗如隔山”。

    還比如,旗下官員及旗民有事,必須要到本旗主處報告,得其允許後方可行動。行軍打仗不得擅離本旗及其所屬牛錄,如擅自離開要處重罰。甚至於,旗人女子婚嫁也需要本旗旗主的許可才行。這麼大的許可權,說旗主在一旗之內就是一個小君主,土皇帝,一點都不過分。

    不過這種情況只是清初才有,順治皇帝繼位之後,出於維護皇權的需要,他就剝奪了旗主的這種如同“土皇帝”一樣的權力。

    具體剝奪的辦法很簡單:順治親政後,設立了一個叫“都統”的官職。並把管理旗人的職責交給都統負責。旗主就不再負責本旗的一切軍政事務了。

    也就是說,入關之前,旗主不僅有地位,而且還有軍政大權。入關之後,旗主的軍政大權被剝奪,交由都統負責,旗主不再負責本旗的軍政事務。

    至於說順治為什麼要用都統分旗主的權,這一點很好理解。因為旗主是世襲的身份,享有支配奴才的權力。如果旗主造反,奴才是不能提出反對的。這樣就很不利於皇帝的統治;而都統是官職,是流動性官職,有任職期限,只有管轄權,沒有所有權。都統可以指揮旗人,但是不能把旗人當做奴才。

    康熙中前期之前,都統一般都是本由本旗的旗人擔任,旗主也可以出任兼職。從康熙中期開始,都統可以跨旗出任。所謂的跨旗出任,就是說正紅旗的都統,不一定是正紅旗的旗人擔任,什麼旗的旗人都可以。這樣一來,都統也就不受旗主的束縛,只向皇帝一個人負責。

    因此,從康熙後期開始,各旗旗主也就是徹底變成了“空筒子王爺”。這些旗主老爺在本旗有很高的地位,但就是沒啥權力。如果不出仕當官,就只是個黃帶子宗室。每月按時領自己的俸祿,指揮不了旗人。

    像《雍正王朝》電視劇裡面出現的關外四位旗主王爺進京逼宮這種事情,在歷史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這個時期的旗主,仍然可以享受主人的待遇,旗人見了旗主還是要畢恭畢敬。這就好比兒子在外面威風八面,回到家裡還是得老老實實,見了爸爸一樣要規規矩矩。

    然而在乾隆朝之後,由於乾隆不滿意旗主的特權,就對旗主特權進行了削弱。之後的嘉慶和道光兩朝也是數次削弱旗人對旗主的義務。所以其實到後來,根本就不知道各旗的旗主是誰了。因為,旗主老爺是誰壓根就不重要。愛是誰是誰,反正旗人對旗主也不需要盡什麼義務了。

    最後做一個總結:

    第一、旗主在清朝早期是一種類似於君主的身份,旗主就相當於是土皇帝。比如多爾袞三兄弟因為控制了兩白旗,就敢跟身為皇帝的皇太極叫板。

    第二、因為旗主權力太大,所以從順治時期開始,旗主的軍政大權就被剝奪了。之後的康雍乾三代繼續打壓旗主,使得旗主變成了一個榮譽身份。

    第三、嘉慶和道光兩朝繼續打壓旗主,削弱了旗主對旗人的主奴支配權,導致旗主變得可有可無,沒有人再關心旗主是誰了。

    第四、旗主的沒落過程,其實就是清朝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皇權的具體表現。

  • 12 # 雨霽視角

    明朝統治的末期,滿清入山海關之前,東北黑山惡水之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個部落,建立了著名的後金政權。為了更好的管理和作戰。努爾哈赤把部落分為了黃白紅藍4個旗。

    慢慢地隨著女真勢力的不斷擴張增大,又相繼收編整合4個旗,共計八旗。分別是正紅旗、正白旗、正藍旗、正黃旗、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和鑲藍旗,每個旗都有一個旗主掌權,發施號令。

    清朝的八旗旗主是多大的官?

    在努爾哈赤擔任後金大汗時期,同時還兼任正黃旗主和鑲黃旗主,其它正紅旗主和鑲紅旗主為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極、鑲白旗主杜度、正藍旗主莽古爾泰、鑲藍旗主阿敏。

    後來大汗努爾哈赤去世後,公元1636年,皇太極於瀋陽廢汗稱帝,建立國號大清,清朝開國皇帝產生。皇太極雖號稱皇帝,但是由於先前努爾哈赤時期留下的舊制度,加上八旗旗主都是一些貝勒、親王,且在多年的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國家政權需要和八位旗主共同分享,所有事務需共同商議才決定,而一旦決定的事,連皇太極也不能輕易更改。由此可見,清朝前期八位旗主的官是蠻大的,而且權力也大,屬於“內閣”成員,能行使和左右國家大事上的決定,是僅次於皇帝的一種存在。

    皇太極是怎樣削弱八旗旗主影響力的

    皇太極繼位後,滿清一直為入侵中原做準備,於是就必須要擴大兵源,也就是在滿州八旗的基礎上,皇太極又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至此,清朝的八旗制度達到巔峰。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構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體。為滿清日後的入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同時,凡事都有兩面,八王議政制度讓皇太極縛手縛腳,非常頭疼。 為了加強皇帝手中的權力,皇太極針對八位旗主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想方設法的羅織罪名,選擇各個擊破的手段來打擊、削弱八旗旗主。

    皇太極先是以戰鬥不力、貪生怕死為由,將旗主之阿敏投獄,將其終身監禁。之後又用計策故意和莽古爾泰爭吵,莽古爾泰忍無可忍之下拔刀相向,皇太極便以“御前不敬、大逆不道”之罪,剝奪了旗主莽古爾泰的貝勒頭銜。

    皇太極的手段也是了得,花費幾年時間,終於廢除了與幾位旗主共掌大權、共同處理政務的舊制。除此之外,皇太極仿照明朝機制,分別設立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掌國家行政事務。又設立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都察院等。負責撰寫詔書、掌管起草和編纂史書、講經注史等。皇太極透過連番操作,把原來八旗的權力分散到各部門,而各部門只聽令於皇帝一人,逐漸的將權力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中。

    可惜的是,皇太極集中了中央權力之後沒多久,正想著大刀闊斧,大幹一場率領清軍入關,徹底打垮明朝一統江山的時侯就猝死了,享年51歲。

    皇太極死後,時命六歲的順治帝繼位,清政權實際由皇太極之弟多爾袞把持。多爾袞時稱攝政王,由於其是滿清正白旗旗主,也就是說皇太極想削弱旗主把持朝政的計劃徹底破產。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繼位的順冶皇帝對多爾袞深惡痛絕,在多爾齊袞去世後,順治帝剝奪了多爾袞的封號,並下令掘其坆墓讓其死後不得安寧。

    到了康熙做皇帝的時候,也深受旗主擾政的困擾。康熙皇帝不敢輕易廢除舊的制度,怕引起強烈反彈。但康熙畢竟有一定的執政能力,他建立了都統制度,每個旗都有一位都統,用來控制八旗。而都統只能由皇帝親自任命,官屬一品,其他人無權干涉。

    每一旗的最高官職為都統,下面才是旗主。都統的職務包括掌握本旗的戶口、軍事訓練等職務。由於都統是屬於皇帝分派,相當於行政上的官員,也不是世襲職務,所以一般不受旗主的肘制。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都統的存在,慢慢逐步分割蠶食了旗主的權力。到了康熙末期的時侯,都統包攬了各個旗的大部分事務,相當於旗主成了空架子,沒有了多少實際權力。

    旗主對旗人的影響力

    八旗中人一般都是世襲罔替,到了清朝中後期,雖然旗主在清廷已沒有多少實權,但旗主對本旗人的影響還在,根本沒有消失。除非是犯了大錯,被開除了族籍,否則每月餉銀照領,世世代代都是旗人。

    而旗人見到旗主是必須要請安的。除了天子皇帝以外,哪怕你是朝中的一品大員、軍機大臣,又或者是戰績彪炳的將軍,見到了本旗旗主就必須請安。

    比如乾隆年間清朝重臣和坤,其平生擔任主要職務包括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重要職務。但因為和珅是正紅旗旗人,如果他遇見了正紅旗旗主,他都一樣要跪拜請安,就是這麼個理。

    清朝中末期的八旗地位

    無可否認的是,清朝的八旗制度是清王朝統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為保衛邊疆防止外來侵略、為發展和鞏固多民族統一起過積極的作用。

    但隨著歷史變遷,清朝皇帝為了自家皇權,也為了更好的統治,從清朝中期開始,八旗中人便逐漸的退出了清朝政權的政治舞臺。雖然還是世襲罔替,每月有月餉供俸,但是旗主無爵位,不屬於官職,只屬於八旗內部等級分配製度。

    而由於八旗制度嚴重地束縛了八旗中人生存於社會的能力,很多八旗弟子毫無生活本領,成了活脫脫的蛀蟲。到了滿清末年,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庫空虛,很多八旗子弟生活日漸拮据,生活無以為計。

    公元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被迫宣佈退位,清朝政權滅亡。連同煙沒於歷史長河中的,還有在整個清王朝扮演重要角色的八旗中人。

  • 13 # 貓眼觀史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的有這樣一幕,和珅在蘭州的時候,因為沒給金爺的面子,最後被金爺羞辱一番,按照金爺的說法就是“即使我做乞丐,和珅見了我也得親自下來給我磕頭!”金爺在劇中的背景就是正紅旗的旗主,恰好和珅又是正紅旗出身。

    那麼滿清時期的八旗旗主真有這麼大的權力嗎?他們的官職有多大?

    清朝時期的官職制度被譽為是封建時期最完善的,細細想來,在清朝想要叛亂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也正是和他們的官制有關係。

    滿清八旗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他們不論你是誰,擔任什麼職務,哪怕是一品官員,只要你還屬於旗人,見到旗主就必須叩頭,這樣看來,八旗旗主的官職應該是高於一品的。

    八旗起源於滿族人的狩獵組織,它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和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基本制度。八旗制度和清朝政權一直是清朝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朝最終走向衰亡。1601年,努爾哈赤重新組織黃、白、紅、藍四旗,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建立了八旗制度。

    入關之前,正皇和鑲黃旗都是由皇帝直接領導,其他六旗由皇帝的的子侄領導,1651年,多爾袞去世,順治帝親政,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於是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

    在八旗中,旗內官職最高的是都統,官居從一品,主要負責一旗的人數、教養以及官爵承襲還有軍事方面的訓練等,都統的位置已經很大,但還是不如旗主,因為都統也得聽旗主的,這就能看出八旗旗主的官職有多高了,至少是在從一品之上。

    總得來說,一般上三旗是有皇帝直接控制,下五旗則基本上是由貴族控制,一般來說都是親王或者貝勒,這些人的身份本來就高,如果再擔任了其中一個旗的旗主,那地位更加顯赫,早已經高於普通的官職了,應該算是清朝時期核心統治階層的核心人物。

  • 14 # 魏青衣

    滿清入關,靠的是主要就是八旗軍,八旗分為起源於女真族人的狩獵組織,是社會組織,也是軍事組織,八旗的制度讓後金全民皆兵,戰力極為強悍。

    八旗,包括黃、白、紅、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等八旗。

    八旗,掌握在大清帝王手中,也算是掌握在大清八旗旗主手中,作為八旗的領導者,八旗旗主自然身具超高權勢,但八旗,並非是由皇帝親自指認的,而是世襲下去。

    當然了,在世襲的同時,如果發生了某些預料之外的事情,八旗的某一支或許就會被皇帝剝奪,由皇帝再派人領導。

    後金滿清族人數目不多,所以八旗軍中也並不都是滿清族人。

    在滿清入關之前,八旗各部旗主的權勢極大,統領八旗,他們之間地位較為平等,皇帝是八旗中某一支的領導人,也是八旗的總領導。

    但這樣的格局並不會長期存在,八旗的存在固然影響了皇權,八旗旗主在巔峰時期甚至可以決定皇位繼承人,他們具有影響時局的能力,可以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但清朝卻是讓皇權達到了巔峰,為了剋制八旗制度,順治帝將八旗分為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便於更好的統帥各部。

    到了雍正年間,雍正帝更是設立了八旗都統衙門,這個部門的存在正是為了剋制八旗旗主的權力,讓雍正可以更好的統帥八旗。

    等到了八旗都統衙門出現以後,八旗旗主的實權被嚴重削弱,雖然貴為王公貴族,但這時候的八旗更多的已經只剩下了爵位,而並非實權。

    八旗的各項職能,盡皆被八旗都統所代為處理,無論政治,軍事,經濟,盡皆由八旗都統統一指揮。

    八旗旗主在清兵入關之前,的確算是實權派,手握的權勢足以威脅到皇權,但清兵入關以後,八旗旗主的職權就被逐漸削弱,加上八旗之間互有鬥爭,八旗旗主算是沒落了。

    當然了,雖然八旗沒落了,但八旗旗主的影響力還在,就像是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和珅就跪拜過一名叫金大煙袋的人,他就是一名八旗舊貴族,雖然手中並不一定掌握實權,但單單是八旗權貴這一身份,就足以令同為八旗族人的和珅點頭哈腰。

    當然了,即使是清軍剛入關的時候,八旗旗主的職權也算是更為接近一方總督的,八旗旗主也基本上都是皇親國戚,在權勢達到巔峰的時候,職權還是配得上一人之下這個詞的。

  • 15 # 歷史的坎

    我們在電視裡面常常看到那些清朝的文武百官,感覺特別宏偉。

    實際上是官員的等級其實是非常之多的。不同的級別都會有不同的官級。當你看到那些名稱不一樣的官員,千萬不要拿名字所謂的長度來區分大和小哦。

    其實所謂滿清是當時為了區分族人和非族人之間的區別而產生的

    就好像我們常說什麼八旗子弟,其實說白了就是皇親國戚。是皇帝的家人組成一支強壯的隊伍,其實就好像你家大業大然後想把一群有能力的家人集中在一起一樣的。

    所以從這個點上面來看,滿清八旗旗主一定是個皇親國戚。

    就算他不是什麼官員,但是就光他的身份就可以秒殺很多芝麻綠豆的小官了。清朝赫赫有名的努爾哈赤就是八旗旗主,說明能稱為八旗子弟就已經是強者了。那旗主就是霸王了。

    綜上所述滿清八旗旗主是由能力強大的皇親國戚組成的。正是因為會比一般的大官都要大,畢竟是自家人和外人是有區別的。能夠參政,所以許可權之大不是宰相類似的能夠比較的。其實就算是皇帝心裡也會顧慮三分。

  • 16 # 楚風說歷史

    八旗旗主不算是一種官職,八旗制度是女真(也就是滿族)特有的一種管理模式,簡單地說就是旗主對本旗人員有著絕對的權力。

    清朝初期的八旗旗主權力很大,可以左右皇位的歸屬,後來隨著滿清入關,又經過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的削弱,八旗旗主只是身份的象徵,沒有任何實權。

    後來女真人的對外戰爭也以牛錄額真來統領牛錄的方式進行,所以牛錄也算是一個軍事單位,畢竟女真人都是全民皆兵。

    但是牛錄人數最多也就幾百人,發動大規模的戰爭肯定不行,這樣就需要更大的軍事單位,就是由若干個牛錄組成了一個更大的單位,並且以旗幟為標誌作導作戰,滿語中旗幟被稱為“固山”,漢語就稱為“旗”。

    公元1584年,努爾哈赤以先父所遺的十三副甲冑起兵,開始統一女真各部。這時候的努爾哈赤只有一旗兵力,以黑色旗為旗幟,稱為黑騎軍。

    1589年,建州三衛的統一,統治人丁也不斷增多了,所以努爾哈赤又創立了紅旗軍親自統領,原來的黑騎軍交給胞弟舒爾哈齊指揮。

    努爾哈赤畫像

    1601年,努爾哈赤把海西女真哈達部給征服了,實力進一步壯大,哈達部的兵丁又成立了白旗軍,一開始由哈達部的降將指揮,後來降將被殺,由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指揮。此時努爾哈赤有三旗兵力,也就是紅黑白這三旗發展成了後面的八旗。

    1615年,建州已經吞併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努爾哈赤翅膀更硬了,擁有軍隊五六萬,牛錄更是比最早的時候多了很多倍。這樣,努爾哈赤於該年將紅白黑三旗及所領牛錄析設為八個旗:原紅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原白旗分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原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

    努爾哈赤還規定300人為一牛錄,5牛錄為一甲喇,5甲喇為一固山。正色的四旗旗幟為純色四方形,龍首朝後;鑲色的四旗旗幟為五邊形,黃、白、藍三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龍首朝前。

    就這樣八旗制度正式形成,其中努爾哈赤親自掌握兩旗,剩下的都是兒子和侄子掌握。

    其中各旗的旗主分別是:正黃旗主和鑲黃旗主努爾哈赤、正紅旗主和鑲紅旗主代善(努爾哈赤的兒子)、正白旗主皇太極(努爾哈赤的第八子)、鑲白旗主杜度(褚英的兒子)、正藍旗主莽古爾泰(努爾哈赤的兒子)、鑲藍旗主阿敏(舒爾哈齊的兒子)。

    所以,能夠成為八旗旗主的都是努爾哈赤的後代或者胞弟舒爾哈齊的後代。另外努爾哈赤又創立蒙古八旗,皇太極創立了漢軍八旗,從此每個旗色都由滿蒙漢組成。

    八旗制度確立後,還經歷了數次的改色和混編,其中皇太極時期進行了一次大動作,還有就是多爾袞時期也進行了一次。

    努爾哈赤晚年的時候很喜歡大妃阿巴亥,所以他把自己的兩黃旗的65個牛錄分出來45個分別給了三個幼子,也就是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他們每人15個牛錄。

    其餘的二十個牛錄努爾哈赤自己統帥作為親軍,他有個明確的指示: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是正黃旗旗主,將來自己死後,自己統帥的親軍全給多鐸,並且努爾哈赤還把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想把鑲白旗給多爾袞。

    只是努爾哈赤還沒安排好就死了,努爾哈赤死後,權力重新洗牌。其實努爾哈赤死後,多爾袞三兄弟實力最強,可是這三個小傢伙年紀太小,不是老辣的哥哥們的對手,結果哥哥們抱團推薦了皇太極為帝,還逼死了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

    阿巴亥自盡後,皇太極於1626年登基,皇太極趁勢把努爾哈赤想給多爾袞的鑲白旗搶了過來,並且讓他兒子豪格為鑲白旗旗主。多爾袞雖然沒有得到鑲白旗,但是他繼承了努爾哈赤給他的十五個牛錄,並且依附在阿濟格的鑲黃旗身邊。

    皇太極又以自己是皇帝,所以就把自己的正白旗和鑲白旗改色為正黃旗和鑲黃旗。而阿濟格和多鐸的兩黃旗被皇太極改色為兩白旗。雖然皇太極這樣可以顯示自己的尊貴,但是沒用,旗的實力並沒有變化,還是阿濟格和多鐸的兩旗最厲害,畢竟是努爾哈赤的嫡系部隊。

    皇太極畫像

    1635年,皇太極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就找個藉口把正藍旗主莽古爾泰廢掉,並且自己吞併了正藍旗,將正藍旗與自己親領的正黃旗混編重組,成為新的正黃旗和鑲黃旗,並從中分出8個牛錄給兒子豪格統領的原鑲黃旗,又再次將其改色為正藍旗。這樣皇太極就掌握了三旗的兵力。

    皇太極為了分化多爾袞三兄弟的實力,先是把年齡比較大的阿濟格廢掉,讓年齡比較小的多爾袞當正白旗旗主,同時還把正白旗和鑲白旗進行混編,但是成果也不是太明顯,因為這兩個旗確實團結,不論怎麼改編都是鐵板一塊,不虧是努爾哈赤調教出來的部隊。

    皇太極掌握了三旗的兵力後,還想進行了很多鞏固自己權力的策略,比如在旗裡面設立一位旗務大臣,用來分割旗主的權力。皇太極還取消了四大貝勒並坐的儀式,改為自己一人“南面獨坐”。

    皇太極時期,已經開始學習中原文化,老是想著怎麼才能加強皇權,但是在這個關鍵時刻,皇太極駕崩了。就是因為皇太極在位期間雖然努力的削弱旗主實力,但是作用不大,旗兵還是聽旗主的,管理旗務的大臣根本插不上手。

    所以皇太極駕崩後,皇位的歸屬又成了八旗旗主之間的較量,其實也就是多爾袞和豪格之間的較量。正是由於兩個最強的相爭,都沒有獲勝,反而便宜了福臨。福臨繼位後,多爾袞大權在握,處死了豪格,豪格的正藍旗被多爾袞所得。

    多爾袞把自己的正白旗和豪格的正藍旗混編,成為新的正白旗和鑲白旗,將胞弟多鐸統領的原鑲白旗改色為正藍旗。從此以後八旗旗色沒有再改變。

    最早的時候八旗沒有高低之分,只是汗王統領兩黃旗是慣例,其他的六旗也都是平等的。並且本旗旗主不能插手別的旗的事務,而且旗主對於本旗兵丁擁有生殺大權,可以說是絕對的權力。

    順治帝掌權後,自然把多爾袞的正白旗收入囊中,然後規定自己掌握的三旗: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為上三旗,其他的為下五旗。上三旗和下五旗區別就在於上三旗旗主是皇帝,下五旗的旗主是宗親。

    上三旗中只有一個皇族,那就是皇帝,即使是皇子也在下五旗。當然皇子當上皇帝后,自然也就變成了上三旗旗主。

    八旗旗主實力的削弱

    透過多爾袞和豪格爭皇位就可以看出來,清朝初期八旗旗主權力太大,大到可以左右皇位。因此順治帝以後的皇帝,進行了很多的改革,削弱了旗主的權力,讓皇權進一步加強,到了後來旗主也就只是有身份而已。

    首先,順治帝規定了上三旗和下五旗。

    從前之所以八旗旗主可以左右皇位,是因為皇帝掌握的軍隊太少。從順治帝開始皇帝掌握三旗兵力,並且還確立了上三旗為皇帝的親兵,最為尊崇。這樣壯大了皇帝的實力,加強了皇權。

    其次,就是把八旗軍隊進行了全國性的駐防。

    從順治二年(1645)開始,八旗中的下五旗開始全國各地的駐防,八旗駐防各地可以有效的對地方進行控制,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削弱旗主的實力。

    因為上三旗全部駐防京師,下五旗一部分也駐防京師,但是大部分駐守全國各地。這樣的話,京師最有實力的旗主就是皇帝本人,其他的旗主也只有對各地本旗人員的戶籍管理權,並沒有直接調動權,基本上就廢了軍事上的權力。

    再次,就是康熙皇帝改革了都統的制度。

    康熙皇帝也知道八旗旗主有一定的實力,因此聰明的康熙想把八旗旗主的權力進一步收回。

    其實八旗都統之前叫固山額真,是皇太極設立的,目的就是管理旗的軍政事務。但是一開始成效不大,固山額真和旗主有隸屬關係。

    順治時期,改固山額真為都統,康熙時期改革了都統制度。方法很簡單,就是讓都統的權力進一步加強,都統負責整個旗的訓練、器械和民政等工作,實際權力非常大。也就是原來八旗旗主的活都讓都統給幹了,這樣旗主基本上沒有了權力。

    還有就是規定都統就是屬於政府派出的官員,不受旗主管轄,並且原來擔任都統的都必須是本旗人員,但是康熙規定,不是本旗人員也可以擔任都統,就這樣都統徹底不受旗主控制,成了皇帝的親信。皇帝對旗的控制更強了。

    最後,雍正皇帝又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王、貝勒對各旗的控制,嚴格區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領(俗稱外佐領)和府屬佐領(俗稱內佐領)的隸屬關係。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領,實際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而旗主只能控制府屬的佐領。

    金大煙袋

    所以經過幾代皇帝的努力,八旗旗主到了乾隆時期只有一點封建的宗法權。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八旗旗主一點實權都沒有了,但是名譽上的權力還是有的。比如,旗民在大街上看見旗主是一定要畢恭畢敬的行禮的,就像電視劇中的和珅看見金大煙袋,因為和珅是正紅旗,金大煙袋是正紅旗旗主,和珅即使位高權重,但是禮也是要行的。

    還有道光帝時,三朝元老、軍機大臣松筠隸屬於正藍旗,所以當正藍旗旗主家裡辦喪事時,就把松筠召了過去。讓年近七十的他身穿孝服,在旗主家門口迎接來往客人,充當門童的角色,而且接連多天。朝廷的臉面蕩然無存。

    道光帝知道後很生氣,但是沒有辦法,這是規矩,道光帝只能把松筠抬到了上三旗,這樣上三旗旗主是皇帝,就避免了別人隨便使喚朝中大臣。

    八旗制度雖然為清朝取得了天下,但是入關以後,隨著戰爭的結束,八旗軍或者八旗子弟慢慢的腐化墮落,所以等到了康熙年間,八旗軍戰鬥力已經直線下降,朝廷不得不依靠重新組建的綠營軍。

    乾隆皇帝時期,八旗子弟的生計問題日益嚴重,到後來發展到了販賣人口,當賣軍中的盔甲器械,甚至變成地痞流氓和無賴。

    八旗子弟遛鳥

    而清朝末期的八旗旗主由於多年離開了權力中心,並且由於八旗子弟的腐敗,人們對於旗主是誰都不怎麼關心了,因為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民國時期很多人說一些不學無術,遊手好閒的人為“八旗子弟”。

    綜上所述,八旗旗主可以算是滿清沒入關之前各個分部族的首領,不同於中原文化認為的官職。但是清朝初期八旗旗主的權力是很大的,等同於一方諸侯,土皇帝的存在。但是隨著清朝入關,學習了漢族文化,加強了皇權,八旗旗主的作用和實權越來小,取而代之的是高度集中的封建君主制度。

  • 17 # 流沙衛城

    這玩意不能這麼問,這不是多大官,你這麼問讓人很難給你回答,你只能把清史看完,早先八旗創舉是努爾哈赤創立的,八旗指的是一種制度,戰時為軍,平時為民,十個人一組,這一組就叫牛錄,一個為首領,領九人,不打仗生產打獵,打仗就是軍事單位,相當於一個班十人班長領著九個戰士,在努爾哈赤初期起兵的時候,由五大臣統領,五大臣都是在努爾哈赤白手起家時候,就跟著努爾哈赤,一點點軍隊壯大,沒建金朝時候,努爾哈赤就相當於總司令,總司令管著五個將軍,五個將軍管著八旗,在建立金朝以後,五個大臣不擔任管理了,由努爾哈赤兒子們管理,他的兒子就是旗主,也就是說旗主就是所管的這支旗,指揮領導人,在入關後旗主有的就開始擔任國家朝廷職位,不固定,這八旗都有出來人才擔任朝廷不同的職位,但是除了皇帝即便是你當了六部的頭,見了旗主也得客氣,這旗主就變成了一個爵位,後期清朝把八旗指揮權被中央統一,旗主不在擔任軍隊指揮權領導人,就成了只開工資沒有權利的貴族,他不是多大的官,而是隻八旗打下來的天下,在起兵時期打仗的時候,一個旗管幾千人,不打仗時候八旗就是經濟單位,好比一個部落,打個比喻,黃旗有一萬人,不打仗時候黃騎旗主就是這一萬人部落的酋長,打仗時候就是這一萬人的司令,是這麼一個單位一個職務,到了後期乾隆把八旗統一,這些旗幟就只是沒有權利的貴族,如果黃其中出來一個人擔任了朝廷大官,即便這黃旗旗主不在朝廷當官只是百姓,這個官見了旗主也要拜見,比如和珅是紅旗出身,他在乾隆時期權利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紅旗旗主只是京城一個貴族有錢人家,和珅見了他也要拜見,他是一個這麼形式的存在,自打旗主不在統領八旗了,他們就腐敗有朝廷給的世襲制度,一直享受國家給的待遇和工資,天天就知道置辦大宅院,娶小妾,天天大街鬥鳥,鬥蛐蛐,犯事了,官府也不敢動

  • 18 # 魏東雙

    滿洲八旗是努爾哈赤建立的軍政合一的部盟制,由愛新覺羅家族掌控,旗主相當於諸侯王。入關統一帝國後情勢大變,八旗名存實亡。

    最初的八旗領主,正黃&鑲黃旗:努爾哈赤、正紅旗:努爾哈赤次子代善、鑲紅旗:代善長子嶽託、鑲藍旗:努爾哈赤同母弟舒爾哈齊次子阿敏、正藍旗: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正白旗:努爾哈赤第八子黃臺吉、鑲白旗:努爾哈赤長孫杜度。

    八旗多次變動後,從順治開始鑲黃、正黃、正白旗上三旗由皇帝統領。

    從康熙始“削藩”下五旗,由皇子領旗主,由皇帝任命的非宗室的都統直接掌控,從一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葡萄種植者,應該具備哪些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