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回答了一些教育領域的提問,很多問題其實並不關教育本身,而是有關生活的態度。對於教育,我們該提出什麼問題呢?你對於教育問題的疑問是什麼呢?
11
回覆列表
  • 1 # 高校鑑別

    不管什麼時代,教育都會一直存在問題,因為社會一直在發展,對於人的要求也在一直變化著。教育即為教導社會人群適應目前的社會併為之良性發展而發力。

    當前教育確實存在一些很明顯的問題。

    1.地域教育水平差異大

    諸如河南學生與北京學生的對比,河南學生考上211高校的錄取率低的可憐。

    2.城鄉教育水平差異大

    以安徽北部縣城為例,農村每所鄉鎮都保留一所初中,可是卻出現老師比學生多的現象,都是因為優秀的老師都被調入縣城,縣城老師犯錯才會調到鄉鎮。

    3.師生地位差異大

    以前段時間老師半夜催收學生作業遭到教育局處罰為例,學生10點打電話催學生交作業,說明學生沒有完成作業,那麼老師是否應該不聞不問,同理,學生家長10點打電話給老師詢問學生情況,那麼老師該向誰舉報。畢竟跪著的老師教不出站著的學生。

    4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

    中國目前《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保護學生的權益相關法律,可是當老師遇到學生暴力、學生遇到學生暴力時,卻沒有法律條文,只能任由發出暴力的學生使用暴力時無所顧忌

    5教師社會地位偏低

    教師目前也屬於國家公務人員,可是工資偏低,造成社會普遍瞧不起老師,男性學生都不敢報考師範類專業,因為工資養不起家庭。(不排除發達地區教師工資高的個別現象)

  • 2 # 桃子老師的正面管教

    現在的家長,嘴上都說著重視家庭教育,卻無數次的在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責怪老師!

    其實,家庭教育,才是教育的根本啊!!!

  • 3 # 小緣語文

    有人覺得學校教育重要,有人覺得家庭教育重要,到底孰輕孰重?

    第一、家長眼中的學校教育

    學校在家長眼中可能是最安全溫馨的學習樂園,那裡的老師學識淵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那裡的同學開朗活潑、積極樂觀;那裡的校園美麗溫馨;那裡的文化深厚典雅。在家長眼中學校是培養孩子做人和成才的最佳選擇。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博士等不同學習段,孩子可以從一無所知的孩童變成學識淵博的人才。久而久之,家長會下意識的認為學校是孩子成人成才唯一的地方,大多數家長認為只要把孩子送進學堂,孩子的學習大多是老師和學校的事情了。家長只負責孩子的成長,老師不僅要負責每一位的成長,還有學習、健康、快樂等各方面。

    在家長眼中可能學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這裡要分兩種情況。

    一是經濟條件不好的農村地區。覺得把孩子送進學校,那便寄託著整個家庭的希望,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想透過知識改變命運,想走出茫茫大山,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是這種情況,家長會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孩子的身上,而孩子想要達到這樣的高度,必須建立在良好的學校教育基礎之上。在家長眼中,教育是神聖的,教師是高尚的職業,學習是值得驕傲的。

    二是經濟好的大城市。將孩子送進學校,首先這個學校是有講究的,都希望進這個城市最好的小學、初中和高中,享受最好的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認為孩子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更是視野的開拓。在家長眼中質量高的學校教育,才能放心的把孩子送進學校,在他們眼中,學校、老師和學生是分等級的。並不一定認為學校教育便是最好的,但一致認為學校教育是很重要的。

    “農村孩子學習的終點可能才能趕上城市孩子學習的起點”,儘管這樣說有點誇張,其實是在反應一個教育問題,儘管教育一直強調公平。但由於受地域環境、經濟基礎、教學資源等方面的影響,學校教育仍然存在極大不公平。

    就拿最近疫情期間上網課來講,大山深處的孩子沒法順利進行網路學習,會因為網路學習擔心,而城市孩子卻從未有過這樣的顧慮。這樣的反差可曾引起我們的深思。

    第二、教師眼中的家庭教育

    我想“家庭教育”四字對大家並不陌生,回想起自己家庭教育是怎樣的畫面。

    可能在教師眼裡,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家庭本身是最溫暖的港灣,為什麼有的孩子不願意回家,不願意在家學作業,不願意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這其中有很多的不願意。

    老師會認為這些不好的學習習慣或多或少來自於家庭,會一致認為孩子應該具有待人接物、禮貌用語、誠信勇敢等好的習慣。並不是說孩子一切的壞習慣都應該由教師來糾正,因為有的壞習慣是在家裡養成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師會認為,我在生活中扮演了太多的角色,孩子的父母、學生的老師、領導的下屬等等,上有老下有小,一心操碎。可能還要跟家長和學生“鬥智鬥勇”,即時再堅強的老師,也會心生疲倦。老師是一溪春水,能孕出萬紫千紅的春天,不要再把老師完全比喻成蠟燭和春蠶,並不是願意奉獻自己的老師才是好老師,老師也應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自己,既可以培養出好的學生,也可以造就更好的自己。

    第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係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相互補充、相互包容、相輔相成的關係。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是為了學生和孩子。在很多時候學校教育和家庭會議會鬧得不愉快,甚至有一些社會紛爭,引起過很多的衝突矛盾,也可能最終兩敗俱傷。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完美結合,才能培養出有理想、有文化、有思想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大到學校和家庭,小到老師和家長,老師和家長都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體諒,齊心協力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護好航。

  • 4 # 梁鵬老師

    Education,教育,我的理解:讓人透過教育而擁有選擇幸福的權利和能力。對於收入來說,一個人增加一年時間的教育長度,收入就會增加8%。對於國家來說,全民增加了一年時間的教育長度,GDP就會增加30%。

  • 5 # 雲隱霧輕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填滿一缸水?還是點燃一把火

    怎麼點燃這把火

    放手讓孩子嘗試嗎?

    真正有勇氣敢放手的有幾個?

    是先學做人還是先學習

    弟子規說:

    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

    有餘力,則學文

    仗義每多屠狗輩

    負心多是讀書人

    有學問的無情起來更可怕

    家長是否應該在後面全力以赴?

    家長在後面累死累活

    會不會教出個媽寶娃,拼爹娃

    自力更生能力為0

    畢竟人生路很長

    現在不教好

    以後會怨你

    教育問題太多太多

    首先家庭環境是最主要問題

    怎樣保障孩子有一個

    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圍

    這是孩子未來幸福的關鍵

  • 6 # 輝縣李合生

    教育是百年大計,教育是立國、強國之本,所以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為了中國的教育更加完善、完美,談兩個問題:

    第一,素質教育的實施任重道遠。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下,在社會各界以分數論英雄的意識下,我們的學生幾乎成了純粹的造分機器。我是一位五十三歲有些三十三年教齡的農村小學教育工作者,在農村學校,開設的課程除了語數英,其餘的都是在支差應付。學生是溫室裡花草,只需辛勤澆灌,不能經風霜吹打。試想我們小時候,學生起早貪黑學習的比比皆是,體育課玩的是熱火朝天,朗朗的讀書聲,嘹亮的歌聲,學生的嬉笑怒罵聲,正真的聲聲悅耳呀,一切都是那麼的和諧,學生正真得到的全面發展。而現在呢?到處的戒備森嚴,學校不是監獄勝似監獄。

    第二,職稱改革任重道遠。同工不同酬是嚴重影響人工作積極性的。中級職稱的教師跟高階教師的工資差距太大,代課老師跟編制老師差距太大,明顯的不公,誰沒意見?任何一項改革的初衷,都是積極向上,求進步的,發展到一定階段,作用適得其反了,就又該改了,教師職稱問題就是如此。

    人微言輕,但眾人拾柴火焰高,希望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 7 # 追隨光影去旅行

    對於孩子教育,我認為當代存在一個極需面對和特別重視的最突出問題,就是三觀教育。

    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一個人思想和靈魂最基本的三元素,是基石的基石,也是指引人的一生前進方向的指路明燈,催人畢生不斷奮進的不竭動力。

    過去,中國近代以來,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從林則徐、梁啟超、譚嗣同、康有為、孫中山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者,以及以錢學森、孫家棟等為代表的愛國科學家,他們無不以天下為己任,以民族為大義,以國家為目標,以人民為宗旨,不怕犧牲,畢生奮鬥,奉獻才智,成就了國家,成就了社會,也成就了個人的人生追求。這就是人生應有的三觀的一個體現。

    然而,當今社會的一部分孩子在這個問題上,要麼沒有自己明確的三觀,思想模糊,腦子混沌,要麼從小就萌生錯誤的三觀,他們不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而是或者以自己為中心,毫無民族、國家、社會、理想、信念之概念,或者漠視他人,厭棄生命,不懂父母之愛,或者一味追逐金錢和財富,追逐明星,希望不勞而獲,等等。這都是三觀缺失或者三觀錯誤的表現。其危害對於個人、國家、民族都是非常可怕的。

    造成這個狀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的,政府的,教育部門的,學校的,也有家庭的。

    解決這個問題是當今孩子教育問題的當務之急,需要全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共同重視,共同研究,共同施策。孩子的三觀教育應當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責任。當然教育部門和學校首當其衝,責無旁貸。

  • 8 # 朝暉說地理

    作為教育人,我們很多時候可能忘記了為什麼出發,這是很要命的事情!結果就會陷入事務主義的漩渦而無法自拔​,說得直白點,就是不動腦子了!不去思考本原性的東西而作出調整。那麼,您能確保方向正確嗎?萬一前面是萬丈深淵呢?您說可怕不可怕?這就是國家為什麼要強調“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宗旨之現實考量!

    是的,很多老師在堅守自己的崗位,在默默地付出,每天早出晚歸,累得不行!以至於連自己的孩子的教育問題都管不了,沒時間過問。回家時,孩子已經入睡,出門時,孩子還沒醒!孩子都不知道家裡還有這麼一個忙碌的家長存在!拿著微薄的工資,幹著日理萬機的事情!教師的辛勞毋庸置疑!

    可是,我們老師們的教育教學真的是走心的嗎?與學生髮生了同頻共振嗎?學生的需要了解多少?表現好的學生真的就沒有問題?表現不好的學生真的只是讓你討厭?在您教他之前,他有哪些底子?讀了哪些書?對世界的看法如何?對人際交往持何種模式?如何對這些全然不知,那麼,我們的教育又如何體現因材施教?有人可能會問,你說老師們都忙成那樣了,為什麼還沒去跟學生打成一片,做到了解每一個學生?問題就在於,我們老師都忙些什麼?

    除了要處理學生之間的瑣碎事,還得趕寫教案,列印的不行,必須手寫!還得聽課評課,一個學期不得少於多少節!還得參加集體備課,很多時候是乾坐著或者尬聊!還得批改作業,必須要全批全改!還得開會,上級檔案精神傳達好像沒完沒了。​還得參加網路培訓學習!還得填寫各種上報的表格!還得準備迎接上級檢查的各種資料。還得下鄉去參加扶貧工作……如此這般,專業人卻淨幹些非專業的事,專業哪有不疏忽的?

    讓教師減負,教師才有能力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那些形式主義佔用了寶貴的時間,剩下的時間怎麼能夠幹好專業?比如,抄寫教案這件事,抄寫完教案就是形式主義,僅僅為了應付檢查,真正的備課應該是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反思教學行為!所以,要讓老師從事務主義中解放出來才行,教育才有救!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這裡!我的觀點,一是牢固樹立“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宗旨。二是圍繞教育宗旨讓老師回到自己的專業活動上。

  • 9 # 洋蔥愛讀書

    學了那麼多年英語

    還沒勇氣張口的人多了去了,

    沒勇氣拒絕他人

    沒勇氣表達自己想法

    早期教育更加重要

    我們學習一部分是為了生存,為了工作

    但,我們等到二十多歲大學畢業才開始體驗生存

    為什麼早進入社會的人顯得成熟?

    因為他們見識更多人和事

    而不是書上寫的人和事

    脫離群眾(即現實)是件危險的事

  • 10 # 郝峰濤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促使高考變成了新式科舉,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發展,還是優科(優勢)發展?

    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各有未知的興趣和天賦,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就會選擇“優勢中心發展模式”,即以某一方面為核心,帶動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制性全科發展是以大量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興趣和天賦一塊埋葬。

    二,學習是“從外到內”的灌輸,還是“由內到外”的覺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進行“從外到內”的填鴨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誰能理解孩子“由內到外”覺醒的渴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分知識,七分非知識;三分看的見,七分看不見;三分學習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導,七分靠自我覺醒。學習的原力在於自然和社會變化的引導,而教育只是一種輔助孩子成長的手段。過度的知識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反而會延遲、扼殺孩子“由內到外”的覺醒。

    三,高考是“指揮棒”,能否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應該打破固定的“語數外+文理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自選制既可維護高考公平,也可保護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四,教育是因材施教,還是無差別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強勢灌輸的幌子,畢竟我們連自己有什麼才能都不清楚,豈能妄議孩子有什麼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態度讓孩子在“自然世界、社會人文和無差別學科”中無差別學習,以寬容之態讓學孩子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

    教育的壓抑,正在侵蝕著孩子的童年和未來!

     

    致敬:

  • 11 # 靈魂天使聊教育

    教育的本質和意義,說大了,那是一門專業,一門學科,對於普通人來說顯得高大上,說小了,它又融入日常生活中。因此,我們可試著從沒受過教育的父輩或祖輩,對比自己或父輩的某些觀念和行為,以舉生活例項來分析兩者差異,從而以一個側面反映教育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改變。

    老夫妻均是30年代出生的,從沒上過學,只會方言,一方面本著養兒防老的觀念,另一方面響應“光榮母親”的政策,一生辛苦養大6個子女,並還都成家立業,且很多孫輩考上大學,工作也不錯 ,可謂兒孫滿堂,本來晚景不錯,至少物質上絕對能滿足老人家要求。

    但由於缺少文化,到年老時,無所事事,連看電視聽不懂,本來兩老有伴,幾年前老伴先走了,如今雖然一人獨居,子女早晚看望,她自己也偶爾串門 ,可她總希望有人陪在身邊,但不現實,除非生病,因為子女也有第三代需要照顧。她老拿以前自己的婆婆做對比,不知那個時代,所有家庭都不出門,蝸居在一起,一張床上還睡三個呢,當然熱鬧,也沒有電視手機等消遣。因為觀念跟不上時代現實,子女建議如實在冷清,去養老院,有聊伴,但她認為只有沒子女的才去養老院。本來老年人體弱,難免有點身熱頭痛的,不可能像年輕時,好得快,卻跟年輕時較勁,情緒激動,包括記憶力下降等也是自然規律,跟她講不通,有時叫她能走就活動一下,不要吃得太飽、太快、太乾,免得噎梗,食滯,還停留在“老年靠飯力”饑荒年代的古訓。凡此種種,雖然有老小孩之說,弄得子女也糾結無奈。

    同樣,同村有個上過幾年學的,雖年紀比她大,自己看看報紙電視,老有所樂,每天走路鍛鍊,買買菜,生活自理,偶爾感冒發燒,自己看病,不讓子女操心,說自己能解決的,不要麻煩子女,子女來探望高興,離開時也讓他們放心。

    透過對比,教育起碼能讓自己老有所依,老有所樂,對生活的理解和晚年的安享,包括親情的處理都有不同的感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許仲琳《封神演義》中,呂嶽的真實戰力,實力以及法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