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渡世菩提

    佛說:一個人無論讀了多少經典,記了多少佛法,沒有加以思辯成為自已的東西,等於沒有。

    所以《道德經》說智慧出有大偽,冒聖人之名行偽善之事。

  • 2 # 文化交通站

    如果他真的瞭解儒家學問,他只能稱之為學儒者,因為儒家學問不像數學中的公式,它是一種思想,思想是會被同化的。恕我直言,目前的儒家思想都是偽儒,因為在董仲舒,朱熹的兩次歪曲,已經把儒家快變成了儒教。如今的偽儒只會把人變成衣冠楚楚的偽君子,所以如果他只是學習儒家學問,沒有儒家的思想,那麼他稱不上偽儒,因為他根本就不算是儒家的,偽儒是指現在經過歷史變遷,政治社會需求和變質的儒家。

  • 3 # 高銘川號湖舟

    學問是真的,品行未必全真

    這就是學問不等於思想。

    大多數人都知道“仁義禮智信”,可誰又能真正做到呢?我坦白,我交代:“我做不到”。牆要倒了,我未必去撫,但我肯定不去推。仁來仁對,義來義回 ,禮來禮往,信來信復,我自以為做的尚可 ,至於智我甘拜下風。

    完全用儒家思想的行為規範支配如今現實生活中的行為,會很受傷。也就算是“用之”、“棄之”因人而異,因事而異。也許可以稱之活學活用吧!

    有儒家的學問,未必有儒家的思想。我是這麼認為的。

  • 4 # 久住青山Lee

    儒家的學問本身就是圍繞著“品德”展開的。所以沒有儒家的品德怎麼能說有儒家的學問呢?只能說有儒家的知識。

    孔子講“仁”,孟子說“義”,荀子曰“禮”。這不都是圍繞著一個人應該如何做人,如何處世展開的嗎?所以儒家的學問是入世的,更是有關做人的。“慎獨”、“克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不都是在強調做人嗎,不是在強調品德嗎?

    一個人,“德之不修,其才必曲”。所以也希望當世的所有讀書人,如果不得志,多反思自身的人品缺陷,而不是怪罪世道不公,甚至扭曲自己的靈魂做出那些一己快意而不擇手段的事。這樣世道才會不斷變好,所以不要再說“華人素質低”,因為說這句話的人本身素質就不高,本身見識就有限。不要說“中國不行”,因為中國不行是因為你、我不行,不要指責“他”,人人都自強,國家才會強!

  • 5 # 張祖林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成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早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至今。

    由於現在國學熱,所以很多人開始學習國學文化,學習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拜師學習,在老師的指導和帶領下去逐漸的學習。一種是自學,就是透過看書和網路資料,自己在家研讀學習。

    由於儒家思想是為人處世的智慧,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和學習,這自然是好事。不過孔子講過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孔子已經告訴人們,學只是開始,目的是用,所以說學習和實踐才是受益最大的,如果學而不用,最後裝了一腦袋知識,不僅對我們沒有幫助,反而還會影響我們的思想,有句話叫:多知為敗。也就是說學的知識不用,學的越多阻礙越大。

    如果只學會了儒家的思想,而沒有用到生活或人生當中,就沒有真正受益,沒有學會儒家的品德,等於沒有學。

  • 6 # 崑崙139100429

    整個儒家分三個層次或者三個階段。我認為是:1、“禮儒”(堅持復禮的孔子原儒);2、“法儒”(改造依附於皇權一統之法的董儒);3、“理儒”(程、朱理學視皇權為‘天’的宋以後的儒)。按照現今自命為“真儒”(孔儒、禮儒、原儒)的說法:“董仲舒之後再沒有真儒”之說,除孔孟時代的儒其它都是假儒,亦即都是偽儒。但這些“偽儒”幹著偽事偽為孔子掙來的“聖”位和偽出來的儒家至高地位、利益卻都是真的。另外是百姓自古以來對那些不會做事只會嚼“經句”背“教條”的讀“聖賢”書的人稱為“腐儒”、“酸儒”、“朽儒”,李白還給冠以“魯儒”大概都接近於“偽儒”了。不管是“偽儒”還是“儒偽”、內貶還是外貶都是斥其虛假的一面。這還是要具體分辯的。

  • 7 # 尋道底呢

    多數兩不懂!儒學一竅不通!德行一塌糊塗!也跑出來噴!這叫什麼???瞎子深海跳舞!死都不知!還認為遇上了海棉!!!

  • 8 # 156936195

    竊以為:社會公德是基礎,是底線,是紅線!

    學問是知識,但不是素質!

    象蔣就是典型的例子。

  • 9 # 愛說心裡話

    很複雜。有的把文化當成精神食糧,有的當成工具,有的當成偶像,有的當成敵人,有的當成信條。表裡如一少之又少。

  • 10 # 想當醫生

    這個問題要回答,首先要知道儒家有哪些學問吧。

    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基本就是孔子整理出來的,是儒教的基礎,但是根本不適合當時諸侯爭霸的政治環境,所以折騰到後來屁用沒有。

    後來在漢朝董仲舒把君權天授、天人合一、五德輪迴、天人感應這些東西加了進去,讓漢武帝統制更加穩固,也提高了儒家在統制階級中的地位(獨尊儒術)。

    後來朱熹、二程等等對綱常學說進一步完善,越來越禁錮思想,最後形成了崇古、保守、貪婪、虛偽的儒教理學這樣的封建理論,使得中國文化再無進步。

    因此說儒教文化有什麼?沒有!發展到現在,儒教沒有實用的文化,只有虛偽的說教,孔子兩千年前不能成功,儒教子子孫孫傳揚的儒教思想更加沒有意義,除了虛偽沒有什麼實際的東西,五四運動、打到孔家店,還需要繼續。必須明確一點,中華文明傳承博大精深,不是儒教理論能夠代表和概括的,必須在繼承的時候去偽存真。

  • 11 # 農小弟

    只有儒家文化,沒有儒家品德,可以稱之為偽儒。偽君子也。多少貧窮子弟,十年寒窗苦讀當官入仕,成為大官後,不忘初心,齊家,冶國,平天下有很多。也有一部分,當上大官,有錢有權,有勢,忘了初心,仁,忠,義,成為偽君子,害國,害人,害己。如明朝大奸臣嚴家父子,嚴松,早期考取功名,入世當官,也很正義,有為真學問,真君子,而後官大了有大權,大名,大利,失了忠義仁,成為奸臣人人罵之教訓深刻。除禾日當午,漢滴禾下土,誰知盤中歺,粒粒皆辛苦。李紳,大詩人,早期真君子,遺憾後來成了貪官可惜了。所以儒家有中庸之道。聖人稀少,君子可以很多。莫做偽君子真小子。

  • 12 # 沉默9591897

    都說半部論語可治天下,不過是需家門徒宣傳結果,歷史上可曾有一國一朝因儒家而強大?戰國時尊儒家之國盡亡於尊法家之秦,宋重文(儒)輕武而亡於元,明重儒(東林黨)而亡於清。。。。。儒家從精神上愚民,教人知禮順從,自我滿足,有利社會安定,符合統治者需要,但如果尊為聖言為之傾倒迷信,在天下激烈競爭中,則民無戰心國無戰力。

  • 13 # 崇陽37

    儒家學問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個體而言,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勇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和要義。它講究知和行的統一;道德與行為的統一。因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學問,不是指文字、言詞,是指人生體驗、行為方式。

    也正因為受儒家學問的教育影響,受儒家文化的薰陶滋養,歷史上眾多的文化人,是憂國憂民、捨身取義的典範;是知行結合的典範。大詩人陸游離世前還在愛國憂民,詩嘆: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以身許國,其詩何等壯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相反,一個滿腹經倫的人,他的學問只停留在嘴巴上、書本上,而品德低下,做人做事很差勁,那他自詡的滿肚子的“錦繡”“八股”,實為“糟粕”、“屎溺”。

    當代的教育家、文化人葉聖陶先生曾說過,一箇中學生,他的作文得了滿分,而在回家途中不願給一個老人讓座,那他的作文為0。

    結語:一個只有儒家學問,沒有儒家品德的人,只能稱之為“偽儒”。

  • 14 # 迴歸自然99天地合一

    個人認為,所為講的‘’偽儒‘’,與自身的經歷,身處的環境有直接關係,我們從小學到大學接受教育,老師教的理論知識和技能都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基礎,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在沒有進去社會實踐之前,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思想,不知道要怎麼發展,在大學裡能遇到一個好的導師是一件很榮幸的事,因為榜樣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所以會出現一種現象就是自己的風格很像哪位老師,說明老師對自己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一定的影響。但更重要的還是自己的格局和境界的修煉。因為人從出生就不是自己的,是屬於自然的,屬於這個現實社會的,是融入整個世界的萬物之中的。

    回到問題上來,偽的出現有兩種原因,一是自己的修養不夠。二是沒有自信心。說到修養,是堅定自己的信念不動搖,是做人做事的方向。但人在每個成長時期都有一種願望和價值願景,由於成長過程中自己的經歷和背景,所處的環境,個人閱歷,都會使人感到現實與願望的差距,而使自己的思想發生波動,而自己又不願意放棄,因為自己沒有達到一定的能力和階段,也可以說個人的認識個思想沒有抓住趨勢,從言行上會出現一些偏差,可能有超前的思想,但與自己的現行不相匹配,讓人們感到不踏實,產生一種猶豫感。

    不自信,我們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權利,也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價值的體現是在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時間、特定的事件、發揮特定應有的能力,達到特定的結果,得到周圍人的認可。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從普通人做起的,平常人要有平常心,沒有機遇修心,有了機遇修身,平時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能獨善其身。所以你所說的,所做的自己是堅信的,如果自己都不信,講了誰會信,做了誰會聽?在紛繁嘈雜聲中獨有才叫真。

  • 15 # 問古思塾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

    閣下說的偽儒,我們可以換成另外一個更好理解的概念“偽君子”。

    其實人可以分成三種類型,真君子,偽君子,真小人。

    不管儒家有多少種學說,但萬變不離一個仁字,因此,我們判斷一個人是真君子,還是偽君子,或者真小人,關鍵看他能不能夠做到愛人如己。

    1.真君子

    不管它是否精通儒家的學說,甚至都不管他是否受過學校教育,只要是他在處理人際關係時,能夠有同理心,能夠照顧對方的關切,能夠在自己和他人之間,利益和責任之間,慾望和天理之間,語言和行動之間找到平衡,實現對等,不偏不倚,如果他能夠一以貫之,我們就可以基本斷定他為真君子。

    真君子一定能夠像孔子說的那樣“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也就是說,一個真君子,在處理與別人關係的時候,一定先思考自己應該履行的義務,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自己獲得利益,不能夠超出自己承擔的責任。

    還可以理解為,一個真君子,往往願意先履行義務,後進行利益訴求,而且利益訴求不會過分。

    真君子也一定會做到知行合一,他所說的就是他所做的,他所做的也就是他所說的。

    言語和行動是可以互相參照,互相印證的,絕不是嘴上說一套,現實當中去做另一套。

    臺上講執政為民,講反腐倡廉,臺下去大吃大喝,去收禮受賄,絕對不能算是真君子。

    君子更多的應該是孔子講的那樣,訥於言而敏於行。往往是先做後說,或者多做少說。

    還有,一個真君子,踫到任何問題,一定不會先指責別人,而是先反省自己。是孔子所講的“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衡量,生活當中一張嘴就講別人不好的人,十有八九很難是君子了,要麼是真小人,要麼是偽君子。

    真正的君子,往往都像曾子講的那樣“吾日三省吾身”。

    就是說,真君子喜歡跟自己較勁,偽君子和真小人喜歡指責別人,挑別人毛病,跟外在的人事物較勁。

    2.真小人目光短淺,只看眼前,看不見長遠;見利忘義,只想得利,不願意盡義務;貪得無厭,無分寸感,吃相特別難看;我執心重,自高自大,錯誤全歸別人。3.偽君子

    外在的表現,非常像一個真君子,甚至有的時候調門比真君子還要高。

    但在面對具體問題時,真正去待人接物時,面對天理和人慾的抉擇時,則是和真小人一樣。

    這樣的人,官場裡面特別多,大學老師裡面特別多。

    一些官員開口就是正大光明,做事往往自私陰暗。

    一些大學老師講起課來頭頭是道,儼然是一個大學者,但是在面對利益,面對道義時,便成為一個活脫脫的小市民。

    不管是真君子還是真小人,最起碼有一個真字,偽君子最具有欺騙性和社會危害性。這種人自欺欺人,最後只能自食其果。

  • 16 # 安心堂以真善美重構

    有句老話:知人知面不知心!看人就像任何其它的事物一樣,由兩個層面:表象和本質,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或者通俗地說:科技是把雙刃劍!

    助人需要有心有力,只有想法沒有能力也是助不了人的;當然如果表面助人,其真正的想法是利用他人或者是懷著害人的心腸,是不會有好的結果。

    基於真擁有善終致美,尊重客觀規律,用我們的愛心去面對人生所遇到的人和事,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奢望有一個美好的結果。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 17 # 百望雲端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首先得明確,什麼叫做“真儒”?明確了“真儒”的標準,也就確定了“偽儒”的界限。

    一、儒家的品德是什麼?無法準確界定

    什麼叫“真儒”?按照孔子提出的標準,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什麼意思呢?

    這是孔子講的四條做人的標準:道、德、仁、才兼備。但德的標準是什麼?並沒有明說。孟子又曾經提出一個道德標準,叫做“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但歷史上太多的儒者都是三妻四妾、左擁右抱,這怎麼解釋“淫”?至於“威武不能屈”,那儒家還告訴我們要忍辱負重、能屈能伸、相時而動呢。如果說儒家告訴我們要遵守“三綱五常”,那李世民搞“玄武門之變”也沒見儒生門出來批判,反而紛紛去拍唐太宗的馬屁!綜上,所謂的儒家品德,很多觀點只是一種籠統的意會標準或者說寫意情懷,你一較真,它就漏洞百出。當然,道德標準本身就是一個很廣泛很主觀的問題,汝之蜜糖可能正是彼之砒霜。所以,以道德評價儒的“真偽”,這很片面。

    其實,縱觀歷史,儒家所謂的品德,往往儒家都是向君王、向別人、向學生、向群眾提出來的標準要求,勸導別人要怎樣怎樣做,而對自己,則是該幹嘛幹嘛。難怪人家韓非子說,“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這並不是空穴來風。對此,老百姓也有形象比喻,象一支手電筒,只照別人,不照自己。

    二、以品德無瑕疵作為判斷標準,世間皆是“偽儒”

    如果就是有人說,反正凡是違背社會基本規則、導致不良風氣的,都不符合儒家的品德。那我還要進一步追問,請問誰能做到?就拿朱熹來講吧。他有沒有跟尼姑發生一些不該發生的事情,還很難說,史料中還存著他給皇帝的“檢討書(《落職罷宮祠謝表》、《落秘閣修撰依前官謝表》)”呢:“罪多擢髮,分甘兩觀之誅(稱自己之罪擢髮難數)”“以至私故人之財而納其尼女,規學宮之地而改為僧坊。諒皆考覆以非誣,政使竄投而奚憾。”當然,朱熹當時可能也是為了表現得“認罪態度良好”,說一些違心之言也未可知。

    但不管怎樣,如果把“真儒”標準設定為品德上絕無任何瑕疵,那我們可以大膽的斷定,世間並不存在“真儒”,所有皆是“偽儒”。

    三、非要把學術、政治與道德聯絡起來,是儒家幼稚病

    學術水平、政治水平的高低,其實與道德並無根本的聯絡。

    一個滿腹經綸、才高八斗的人,也可能是一個私生活很糜爛的人。同樣,一個政治能力很強、政績突出的官員,可能私底下貪汙受賄,貪戀美色。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常識、事實。此外,一個人的品德也是隨思想的發展而不斷髮展變化的,一個人年輕時可能天天看A片,思想乖張,並不妨礙有一天他當上國家元首。一個人從年輕時熱血愛國,正能量滿滿,也不敢保證有一天他不會做漢奸,比如汪精衛等。要解決這些問題,不是一味地強調道德修煉,也不是一味地強調道德與學術、政治的掛鉤。

    私人的、家庭的道德交給自己約束,社會的、職業的道德交給法律去監管,學術上的、政治上的事兒就交給學術、政治專業機構去評判就行了。

    所以,總的來講,評判儒學的真偽,用學術上的事兒來評判,別扯上品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咖雲集,喬丹為何缺席了2020公牛主辦的全明星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