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誠心請教各位老師: 我從去年9月份自學臨時懷仁聖教序,已5個月有餘, 也經常在《頭條》中看各位老師的書法教學影片和作品,真的用益非淺, 在此感謝《頭條》為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一個書法交流與學習的一個平臺。 最近,我臨習中遇到2個問題,感到困惑不解,在此誠心請教! 1.怎麼才是精臨? 2.行書都要用中鋒運筆嗎? 3.初學聖教序,臨寫是與原帖一樣大好還是稍大點好? 附: 我今天臨習的作業,我這算精臨嗎?是中鋒用筆嗎? 多謝賜教!
7
回覆列表
  • 1 # 秋風桓桓

    用鼠須筆寫,適合出鋒,力道也足!

    所謂“精臨”,就是要在臨的過程中與先賢悟性通達,穿越時空領會他在那個時刻的心境和思想深度,不僅僅做到形似,更要在神上做到如出一轍,做到文學和哲學境界上一致,才是精臨吧。大抵儒家把品德完備的人都稱為聖人,我想,這個就是同一的人格境界吧。

  • 2 # 李行子

    臨《聖教序》精臨,主要體現在筆法精準到位,再者就星把《聖教序》的神韻美的和諧臨寫到情感上來,達到此標準,可謂精臨。

  • 3 # 楊炳升66

    你提的問題我不能完整的回答。

    一:我看了你的空間。

    二:只見你臨的《聖教序》。

    三:還看了你臨的影片。

    四:你臨的非常到位。

    五:關於中鋒不中鋒的問題我不願意答,因為我的觀點和大多數老師的認識都不大一樣,怕打口水仗。

    傳上四個字,看看你能不能隨手寫出來。

    速度越快越好,看看能不能從中找出另外的感覺?

    僅供參考。

  • 4 # 翰墨書道

    精臨來於準確和嫻熟,為什麼呢?

    精有精緻精到的意思,致,雅緻:精到,精確到位,也就是準確。在書法中就是臨摹要做到惟妙惟肖形神俱似,在創作作品中就是風格雅緻,不散漫。無論是精緻或精到都必須用心,技法嫻熟後的用心。

    關於精臨,顯然就是追求臨摹的如燈取影,得意見神。

    其實要做到這一點,就是我們常規的臨摹練習即可。如果說有法的話,就是要求自己的臨摹 刻意最大程度接近原帖的法勢意或神采氣韻。要臨摹的精到,需要先得法,後得意。

    得法是基礎,如果不熟,是很難說能夠的意的。因為那些經典書法作品可以說沒有靠法而成為經典,都是得神見意的。意是志,是無法的審美理想和情感。唯一技法嫻熟才能隨心所欲的表達自己的審美理想。

    臨摹《聖教序》要做到精到,就必須到達這兩個層次。

    具體來說要完成系統的描紅和完整作品的對臨,甚至通篇的背臨 並在此基礎上的法,掌握書法的技法規律和豐富的準確的字形,以及神勢原理,精神內涵。這樣的精到,不僅僅是形的精到還是神的精髓深入自己的審美之中。

    精到,還有講究法度的意思。這個法度不是館閣體式的法度和呆板的匠氣,而是一種具有鮮活生動的靈氣的規矩。

  • 5 # 墨幹古

    你說的問題,對於聖教序如何精臨和使用中鋒用筆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的一點感受不知能否讓你滿意,聖教序不是筆筆都是中鋒入筆。精臨,也就是一個熟習的問題。也有就是記憶,把所寫的能熟知於心,用筆才能筆到意到。

  • 6 # 千千千里馬

    根據你的問題來看

    1.怎麼才是精臨?

    2.行書都要用中鋒用筆嗎?

    3.初學《聖教序》臨摹要寫的根字帖一樣大還是小點?

    趙孟頫臨摹的《聖教序》

    這三個問題確實都很實際,也是我們學習書法到一定程度之後,很容易要追問一下的問題。

    我覺得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一邊學,一邊問,這是一個好習慣。

    我們很多喜歡書法的人,也感覺與大家能夠有交流的機會,也是一種快樂和幸運。

    我看了你的《聖教序》臨摹,感覺從初學的角度來說,還是學的比較像的,筆法大體也是對的。但是,缺少什麼呢?缺少的就是“緊湊”感。

    我們現在使用的《聖教序》字帖,是一個碑刻拓本,拓本本來就與原碑刻有一定距離,碑刻與墨跡又有一定的距離,這兩個天然距離,把王羲之的字已經損耗不少,也容易在深入臨摹的時候,遇到很多困惑,這是非常正常的。

    當然,這些問題都不是初學要研究的,但是,有了一定的書法基礎之後,就應該有所瞭解《聖教序》字帖背後的文化。

    比如碑刻中的一些細節,在拓本中就已經無法看到了,而我們要精學《聖教序》就必須要了解。

    精學《聖教序》是要擴大書法知識層次的,包括對書法版本的瞭解,而不是隻盯著字帖。

    除非是一個墨跡本,那我們學習書法”精學階段的任務,就是要從筆法準確,墨色有神上去找深入下去的理由和途徑。

    面對這個拓本我們如何“精臨”

    我想學習書法無論怎麼學,一個是筆法,一個是結構,這是我們自始至終都要緊緊圍繞的核心任務。

    在任何時候,任何階段,都不能在筆法和結構上有絲毫鬆懈。

    前面我提到的臨摹“鬆散”問題,既有筆法問題,也有結構問題。那麼,我們如何上一個臺階,更高一層地學會對筆法和結構的認識和掌握?

    其實,路就在腳下。學習書法,我們千千萬萬不能忽視的,就是我們用筆的過程。

    我們用筆有兩個過程,一個是筆畫的用筆過程。這個過程用起筆、行筆、收筆來概括,已經非常清楚了。

    不清楚的是,我們以為“不就是起筆、行筆、收筆”嗎?

    事實上是,我們真的很難過“起筆、行筆、收筆”這一關。

    我要說的是,在王羲之的書法體系裡,沒有一個同樣的筆畫,在起筆、行筆、收筆上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就不要把一個筆畫的書寫過程,看得“不過如此”了。

    我們真的很難“過此”而不是“不過如此”。所以,筆法都在具體的筆畫上。我們忽視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的變化差異,就等於是對筆法的輕視。

    結構問題,古代有歐陽詢的“三十六法”,後來黃自元有在歐陽詢的基礎上發展了“九十二法”這些古代的結構原理都可以看看。千里馬認為,

    最簡單的結構,就是寫好“接筆”

    我們要有“接筆”這個概念。“接筆”就是每一個字的第一個筆畫之後,所有的筆畫都處於“接筆”的狀態。

    那麼我們怎麼寫“接筆”呢?這是過去學習書法中,沒有從理論上重視的一個問題。“接筆”就是要求我們要學會“下一個筆畫”的起筆在什麼位置,與上一個筆畫是什麼關係。

    所以,“接筆”是比較麻煩的需要我們在臨摹字帖的時候,非常仔細地去研究。

    根據大量的書法教學實踐看,我們大量的書法教師,目前都沒有重視過“下一個在什麼位置”的問題,所以,非常影響我們精學書法的結構問題。

    我們打個比方,如果一個板凳裝配到最後,或者中間出現歪七扭八的問題,那麼,肯定是哪一個尺寸不對。

    我們寫字也是這樣,如果有一個筆畫的“位置”(也叫筆勢)不對,那麼,這個字的結構肯定會出問題的。

    最近,我閱讀一篇文章,好像是說任政先生也是這樣打過比方的。

    因為我沒有找到具體的出處,所以,暫時還懷疑是不是任政真的這樣說過,或者別人偽託任政先生這樣說。

    但是,這個比方與千里馬經常說的高度相似,如果真是任政先生也說過這樣的話,那就不是千里馬一人孤掌難鳴了。

    實踐上我們本來就是用中鋒寫字的

    關於書法中鋒問題,是書法用筆的一個大問題,問題大家對什麼是中鋒,也是各有各的說法,莫衷一是。

    千里馬對此的看法是。書法用筆無論何時,基本上都是用中鋒的。

    書法不用中鋒寫字,這書法也就沒法寫了。

    我們需要指出的是,書法用筆只有調鋒時,才會出現“非中鋒”問題。比如用筆要改變方向,那麼,就必須要調鋒。在調鋒時不是中鋒,而調鋒是為了回到“中鋒”狀態。所以,對中鋒用筆,不要再多追究了。在實踐上,我們本來就是用中鋒寫字的。尤其是王羲之的書法體系,都是中鋒用筆。

    建議臨摹字帖比字帖的字大一;點

    最後,你的一個次要問題是,臨摹字帖大一點好還是小一點好的問題。

    我認為,現在幾乎已經不存在了。

    我們使用的字帖,只有字帖選本的區別,已經沒有字帖本身決定大小的問題了。

    例如,同樣是《聖教序》,有人買的是放大字本的《聖教序》,有的使用的字帖是中楷的字帖。

    《聖教序》碑刻高350釐米,每行平均約80個字,出去上下字距空白,實際字徑還不到2平方釐米。

    我們今天出版的《聖教序》字帖上的字,隨便那一個字帖的字徑都超過原碑刻的大小了。

    我們主張初學書法,最好寫大字,也不要管字帖的字是大還是小。

    寫大字有什麼好處?就是容易糾正筆法和結構問題。一般寫大楷那樣基本就可以了。如果大字寫熟練了,在練習小字也可以。

  • 7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一、怎麼才叫精臨?

    精臨就是即要寫得對,又要寫得像,說明取法正確,只顧形似而書寫技法不對,貌似神奇離啥用沒有。這個問題取決於臨摹方法是否科學有效,只要是照著字帖寫,而且放大幾倍抄寫,這樣的作法本身就是錯誤的!很難做到筆法精準、字法無誤,肯定是工差相當大、訓練週期相當長,因為,照著寫的模式,等於把臨帖的事情弄的像學美術畫素描似的去做了,加之放大臨寫,必須要用大號的毛筆,同時還要加大筆法動作幅度,試想,原帖字型3釐米左右(屬於中楷),卻當作大楷練(至少6釐米以上),殊不知,用大毛筆寫不出來小毛筆的精緻的質感與神采,這實際上等於篡改了原作書寫技法,如果迷信中鋒,很多筆畫起止處是畫出來的,那就錯上加錯了!

    科學的臨摹方法是,必須要按原帖原大對等練習,而且訓練用具必須匹配好,一定要採取先摹寫→後臨寫,互相校驗誤差。從技法訓練角度上講,這叫精臨。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臨摹

    二、不要迷信中鋒

    中鋒、側鋒是兩大筆法系列,此技法缺一不可,它是表現字型風格特點的重要元素,需要酌情考慮恰當運用,不可單一。就《聖教序》而言,以側鋒為主的字居多,中鋒為主的字很少。怎麼判斷呢? 凡是起止處呈現方筆的筆畫都是側鋒法寫出來的。要想驗證這個問題很簡單,只需分別用中鋒、側鋒畫寫各種各樣的線段就知道了。

    之所以《聖教序》屬於行書,因為它是一件經典作品,並不是專門用於行書技法訓練的帖,基於此,行書字型佔的比例較多,而實際上,當中有一些字是行楷,有少部分字是行草,除了行法之外,還有楷法、草法在裡面。所以,在臨摹的時候,應採用分類選臨的辦法,將帖中的同類字型歸集在一起分別方萬逐一練習。比如,屬於行書的單獨挑出來,屬於行楷的放在一塊兒,屬於草書的擱在一起。這樣的話,能保持筆法動作前後一致,防止出現因楷、行、草字型混合導致筆性交替變換難的問題。

    等把每個字的筆法、字法熟練了,再試著進行通篇臨摹,重點研究行氣、章式。注意,通臨也不要光是照著寫,仍然是先摹寫→後臨寫,開始先一個字一個字的練,逐漸的過渡到一連氣臨摹幾個字……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潘氏摹臨法

    我覺得,書寫技法是一門專業學科,希望初學者正確認識科學訓練方法的重要性,不要盲目崇拜名家和輕信他們的歪理邪說……

    書寫技法、訓練方法是永恆的主題,書法實驗尤為重要,凡事不要憑空想象

    以上是我的教學研究心得,僅供參考。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翻閱之前釋出的相關練字論述,我的抖音、火山裡有小影片可以看看,興許對您有所啟發和幫助。謝謝支援!

  • 8 # 龍銘書客

    針對所提三個問題,我們逐一探討一下:

    一、聖教序中的精臨首先要克服單字問題,而後逐句,再次逐段,最後通篇。精臨不是要把字“描”得完全一模一樣,主要是在“眼到、手到、心到”三方面下功夫。眼到是指讀帖清楚,除結體外還要注意筆畫細節,讓自己在不看帖的情況下還能背出帖中字例;手到是指在眼到的基礎上用筆準確,力求形似;心到是指“吃透”帖中字例,隨手可以寫出來,儘量做到快慢節奏、虛實變化等方面神形兼備。

    二、《集王字聖教序》臨寫不需要筆筆中鋒。“中鋒取骨,側鋒取妍”,寫行書時要中鋒與側鋒並用。

    三、臨寫聖教序用什麼方法的說法都有,有的說一定要和原字一樣,有的說放大,還有說要先描摹的。我覺得“各持一說”是抬槓,比較偏激,這樣恐怕一個筆畫都寫不好,更別提結體、走勢和章法了,我們要把方法綜合使用。首先,初學時對原帖觀察不一定準確,要放大一點,但不是指特別大,和小字用筆技術差不多的尺寸就可以了。小字遮醜,大字考驗功力,力求每個字都能寫好,單字沒有過關,通篇抄多少遍都效果不大;其次,臨習時我們一定會遇到某個地方怎麼也寫不好,這時就要輔助描摹了,描摹時也要“寫”出來,而不是“畫”出來;最後,等書寫熟練了再去追求和原帖大小一樣,講究行氣利佈局。後附近日臨寫單字圖,臨習影片已發表,供書友參考。

  • 9 # 墨林自牧

    我也在臨寫《聖教序》我結合我的學習實際,來談一談“精臨”,不故弄玄虛,來點具有操作性的經驗之談,我先回答您提出的三個問題:

    1.怎麼才是“精臨”?

    精臨,就我理解而言,就是精益求精,對一個經典之作反覆去臨寫,不論是點畫還是章法,不斷地臨寫,比較,在臨寫,再比較,如此往復,最後達到和原帖相似度很高的程度。

    注意:精臨之前要熟悉原帖,精臨並非通篇而臨,只是抓住比較好的,比較經典的字,反覆研究臨習,研究,總結。

    2.行書都要用中鋒運筆嗎?

    關於中鋒的概念我就不贅述了。我只講一句:正以取骨,側以取態。當然,儘量以中鋒為主,但不見得一定就是中鋒,有時轉折見方等,還是要用側鋒,這要看具體你要怎麼表達你想寫的字了。

    3.要不要和原帖一樣大?

    我感覺初臨的時候可以臨寫稍微比原帖大一些,這樣你能很好的研究筆畫,體會行筆過程,寫慢一點更好。等有一定基礎了再和原帖一樣大臨習。總之,不同階段不斷調整。

    4.點評您的習作

    首先您的單字都不過關。改進方案:逐字去臨寫,感覺和原帖差不多了再去學習下一個。筆力偏軟。改進方案:加強楷書臨習,這裡指的歐楷。側鋒較多。改進方案:把筆拿直,理解什麼叫“錐畫沙”。無氣韻。改進方案:先過單字關,然後一句話一句話臨寫,別看一個字寫一個。

    以上就是我對您的問題的一些看法和改進措施。慢慢堅持,注重開始練習,書法各種書體都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更何況歐楷和王羲之都是遵從一派的。努力吧。

  • 10 # 翰諾書法

    你臨5個月聖教序,看了你的作品,總體感覺神氣不足,還需提高。

    第1個問題怎樣算精臨?

    精臨肯定是在筆法和結體上都非常像。

    筆法中的起筆,行筆和收筆的狀態要很像。特別注意觀察起筆是切筆還是直入,看看他的行筆是中鋒還是側鋒,特別是遇到轉折處,看看是圓筆還是方筆,看看他的收筆露鋒還是藏鋒。

    結體要注重觀察字態的正斜、線條的位置和方向、字內空間如何經營等等。

    關於如何精臨,有一款軟體可以重影對照,檢查是否和原貼一致,不厭書法,你可以下載試試。

    第二,要不要每個字都中鋒。

    不一定具體的字具體的分析。有些字來句墨跡本蘭亭序,你可以觀察這個字在蘭亭序裡是怎麼寫的。

    第3練習要不要和原帖一樣大?

    我的建議是不要,可以上大一點,這要跟你的筆和你的寫字姿勢都有關係。

    願你層樓更上。

  • 11 # 程德安書法

    說說我臨聖教序的體會。

    初臨聖教序,只是源於喜歡,另外是得益於聖教序是二王書法的精髓,也是我們學習行書最好的貼本。初臨聖教序應該先取其形做到型似,這一點應該能夠做到,有句話說的好叫照葫蘆畫瓢。只要你用心去寫,每臨過一次應該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穫。別人看你淋初臨的作品看上去可能有些呆板,上下字之間行之間沒有任何聯絡。當你臨熟了以後就自動的有了前後之間的呼應聯絡。這時候你就越發越注重細節了,尤其是提按和提筆。

    在型似階段你可以用大筆站立書寫大一點的字,寫細節時看筆法時也可以坐著寫一些小點的字或者和聖教序等同的字。

    這裡注意一點聖教序中鋒用的最多,但並不是全是中鋒亦有側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天大盤為什麼跌這麼多,之後的走勢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