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伯樂發現千里馬
-
2 # 酒無止境
一種是中國義務教育階段有關人文藝術審美教育的東西太少,特別是詩歌欣賞等方面的知識極度欠缺,因此導致了人們不懂欣賞詩歌的美,所以喜歡看詩歌的人少;
一種是現在的詩歌寫作太注重技巧,內容花哨隱晦,沒有多少真情實感,不能打動讀者,所以看的人少;
一種是中國社會目前還處在一個發展中的時期,不管是政府還是普通民眾更多的都是關心切身利益,對像詩歌這種思想精神上的藝術追求就比較淡薄,所以看詩的人少。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觀察學習,說得偏頗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原諒指正。
-
3 # 春江花月夜之心醉
感覺詩歌更多情況應該是心情悠閒或者情緒迸發時候的一種情緒抒發,當然前提得是有足夠的文學積澱。即使想要欣賞同時也少不了一定的文學基礎。如今的社會節奏已經徹底攪亂了生活。有時間體會文學學習文學的情況太少。其實好多人還是內心有嚮往。但是卻都是身不由己了。快節奏幾乎全面影響了生活形式與質量。
-
4 # 詩痴老頑童
讀詩詞的人還是有的。但與其他文學,文藝相比感覺讀的人少多了。為什麼呢?因為,詩詞需要用心慢慢去品,有時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因此,與小說比,篇幅沒有小說長,也沒有故事情節,所以,在消磨時間和吸引人方面就差多了。與影視劇,小品相聲更沒法比,因為,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不可能成天抱著本詩詞在那裡沉思,品味。他們在工作之餘,需要的是放鬆,娛樂,休閒。這些是詩詞做不到的。即使是演唱會,人們是聽唱歌,欣賞音樂,而沒人拿著歌詞去讀。不知我理解的對不對。謝謝邀請。
-
5 # 上官聽海之
僅簡要表述個人觀點,各位見仁見智吧:
一 詩歌,是人類文化最初的表現形式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文學體裁。尤其是中國漢文化的詩歌,從最早的田間壠上的勞動創作,到春秋戰國時期《詩經》,《風》《雅》《頌》,到雄漢盛唐乃至宋明……可以說,詩歌是隨漢民族繁衍興衰而一脈延承的。事實上,詩歌的確在漢文化佔有很大地位,從某角度講,一部浩瀚的中國史就是一部漢詩史!漢詩,是漢文化桂冠上那顆最耀眼的明珠!
二 詩,歌詠以言志,詩歌這一文學體裁有著強烈的特性與魅力。而漢詩,較之其他民族,語種,特性更甚:字精意濃境深!而且中國漢語詩又分五言,七律,以及詞等多種體裁,格式。表現形式豐富多彩,不拘一格,精彩紛呈,蔚為壯觀。(後附網上例子)
三 就所提“看詩歌的很少”,基本認同。個人認為主要3方面原因:一是非詩大環境存在,詩氛圍缺失。縱觀詩鼎盛的春秋戰國,唐,宋,明等時代,要麼整個社會思想開明,百花齊放;要麼政通人和,物華天寶。從官方到民間,都對文化格外重視 ,推崇備至――所以,詩歌興!人見人愛,也人人參與,成為舉國上下,人民大眾一致的“愛好”(文化氣息與文學修養)。二是當前資訊媒體時代,是導致詩歌式微,“衰退”的客觀原因:快餐式文化和閱讀方式,以及豐富的多樣性文化攝取選項,導致更多人喜歡“短平快”,圖文並茂,立等可閱的文化資訊,而捨棄或淡化了對傳統紙質書籍的閱讀。三是院校及家庭教育的詩歌引導,薰陶都非常缺失,很多家長,教師及青少年,都把重點放在所謂“實用”的技能或技巧上,如奧數,應試,以及鋼琴,外語,舞蹈,圍棋等愛好上,對以詩歌為代表的閱讀,創作學習不夠。現在的詩歌,僅為默默無聞的學術研究課題,或少數民間愛好者的個人“喜好”,也是“淪落”了,是詩歌的低潮。相信,詩歌會有重歸的那一天!
附:
-
6 # 野樹春秋
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這個時代既沒有優秀的詩人,也沒有熱愛詩的文化氛圍。
造成這種情況有很多原因,具體來講有宏觀原因也有微觀原因;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
宏觀原因我們的社會在否定詩歌。如果微博上有人發一個段子,回覆評論的人千千萬;如果在微博上發一些詩句,問津者寥寥無幾,偶爾評論也是:你真裝逼!於是本來有幾分喜歡的人們,也會因為畏懼被打上“裝逼”的標籤而配合社會否定詩歌。
這種整體社會否定詩歌的局面是怎產生的呢?因為我們都不相信或者不願意相信那些真摯而熾烈的感情了。而詩歌則是100%的真摯感情。
為什麼每一個人都拒絕真誠、拒絕美好、拒絕崇高呢?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深知我們靈魂深處的骯髒!
當然詩人也是人,也需要衣食住行,只能說,造成詩人短缺的不能一味去歸責詩人,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每一個人的“共謀”!
社會取向→否定詩→詩人改行→社會中缺乏好詩→社會進一步否定詩 這就是一個死迴圈。
歷史原因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新事物日新月異地產生,我們每每都應接不暇。在這個時代我們的思維很忙碌,而詩歌必須要我們的心悠閒雅緻。我們必須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都保持深層的感情才能有詩情!可惜在這個思維很忙碌的時代,我們還沒來得及對某件事物產生足夠的感情,這件事物就過時了!
這個匆忙的時代沒有足夠的時間讓詩情去發酵!
現實原因“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尋找衣食溫飽,我們稍微懈怠就有失業得到危險。我們每一個人都被房貸、車貸、保險壓得喘不過氣來,在這種高壓的狀態下,你有興趣去讀一首閒情雅緻的詩麼?反正我是沒有的。
-
7 # 通古博今農民工
下層主要還是受讀書無用論影響?讀詩寫詩的也掙不來飯錢?基層百姓見了詩人就會說你是瘋子,耍嘴騙子。不但看詩的人很少,幾乎是沒有。一一一最近我地經常停電,很多網友問題沒有及時回答?希親愛的朋友多加涼解。
-
8 # 誰與你共枕夕陽無限好
詩歌是文學藝術的一種精品。是文字,在激情燃燒時的靈感再現,有時只是一閃之念。因此魄力,感染力,穿透力,是其他作品不能有的。而詩朗誦又是將詩歌,推向讀者的好辦法。上乘之作,需要知音與共鳴。受眾面小,詩歌看的人相對少一些。
因為歌詞都是詩,音樂透過新媒介速傳,也使得讀詩歌的人,也少了。
但是,網站,卻給愛好者提供了大平臺。我每天閱讀,卻都是才子,佳麗的語驚乾坤之作。讓我五伏投地。一首詩,有時終生不忘!
-
9 # 東都有湘
因此詩歌首先在於的應該就是不斷得以發揚光大傳承,所以就需要更多的優秀的原創詩歌來擴大這個文化領域陣地上的持有量。然而現代詩歌創作顯然有些脫離詩歌本身要求的內涵動向。我們知道詩歌不但在於創作的詩歌體本身需要具有基本朗誦要求的優美旋律性,以及流暢透過性,更重要的還應該在於創作的詩歌體具有鮮明的主題靈魂感。
之所以稱為詩歌,也就是說既要具有詩賦一般的優雅端莊感,還應該懷有歌曲一樣的起伏節奏性。如此才能稱為詩歌,要知道優秀的詩歌作品永遠是不會遭到沉淪的。因此作為社會更多的應該是鼓勵原創,而不是仍然守候在曾經既有的那些優秀詩歌當中反覆來沉迷不進。同時藉此詩歌問答題的機會,推薦個人新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
也許,昨天的你
輝煌的從不曾以為
有一天
有個驚鴻回首
突然自我
已經熟悉不再遙遠的容顏
因為時間
此刻自由
昨天對於你
不過就是一個輝煌
沉浮海市時間的奴隸罷了
時間對於你
昨天莫過無情
不管你是否掙扎
或許,今天的你
當輝煌開始褪色
就在某一天
某個時分
你從昨天來到今天
不在重負那些
還曾記憶猶新的洶湧壓迫
當然你可能
並不由衷而喜悅
那是因為
這些輝煌的昨天
正如蜃樓一般
熊熊泯滅
輝煌對於你
顯然,以為往事
無論你難離難捨
這就是人生
一個充滿矛盾的所在
輝煌帶給你的同時
難免時間自我出讓
同樣輝煌的無守
就在時間自我歸心
如果究竟問人們
期盼的依舊輝煌
還是時間自我
其實更多的人們
總是言語後的輕鬆轉身悵惆
還有無奈潮落
可是,當你低頭瞬那
你會發現
時間守候真誠
自由還是萬歲
尊嚴無法輝煌
雖說不免淡淡苦澀
可是輝煌能寫多少春秋
再多思想能問幾許生活
但是生活終將
前方繼續守候人們
哪怕腳下還是坎坷
然而已有角度
-
10 # 七彩文藝
多數的詩,沒有激發讀者的閱讀慾望,或者作者寫的太難以捉摸,主題不鮮明。讓讀者雲裡霧裡,像中國詩歌網裡的詩,很多詩我也看不懂,乾脆就少去。
飛過雪山去看你,截圖:
-
11 # 飄落的葉18
我寫的詩不需要人來看,我覺得“林蔭小道一線天,村中別墅雲中間。無邊無際竹似海,鵪鶉鳴叫春常在。”我12歲時找到上半句的,後半句我去掉,繼續尋找,因為後半句有抄襲的嫌疑,要找到下半句一定要有真實的意境,才能體會,真實的經歷才能找到下半句,還是帶著“林蔭小道一線天,村中別墅雲中間。”繼續尋找下半句,組成7絕律詩。我要把這首詩變成千古絕唱。
-
12 # 沂蒙小詩
一現在人生活節奏快,多數人喜歡直來直去,因為但凡詩歌均或多或少的給人太多想象的空間,一般的人所以不會那麼費神了!
二當今物質社會背景下,詩人沒有特別介定,一首好詩也不會相對應有好的收入,也就沒那麼多人有想去作詩的念頭了!更不用說喜歡去看了!反之假如一首好詩能換幾千幾百的真金白銀,那想必還那麼多人不去喜歡看詩、研究詩、作詩嗎!
-
13 # 鹿九鳴
這樣講吧,在一個全民快餐化的時代,張口閉口不是房子就是兒子的時代,拼錢,拼車子,拼房子,是絕大多數人共同追求的。
是我們都變俗了嗎?
是我們文化程度變低了嗎?
是我們都生活在溫飽線上無心吟風弄月了嗎?
我想都不是,我們這個社會正處於激烈變革中,人心浮動,像一艘乘風破浪的帆船還沒有到達彼岸。
那,為什麼看詩歌的人少了呢?這是一個惡性迴圈,因為詩人賺不到錢,就沒有詩人,沒有詩人,就沒有好的詩歌,沒有好的詩歌,你就看到的大都是垃圾,所以更不願意看詩歌,就更沒有詩人了。
那,什麼時候我們才願意讀詩歌了呢?這個問題,我不好說,隨著社會的發展,多元化的時代會讓我們主動去尋根,去尋找我們這個民族應有的自豪感,那麼作為這個民族的文化之根,詩歌,這必然會重新煥發生機。
這一天不會太長。不要顧及別人讀不讀,你喜歡就去讀;不要問詩歌還有沒有價值,存在既是可能。
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
-
14 # 楊角風發作
人們喜歡談論“詩和遠方”,但是遠方到底在哪裡?能解釋大家不再愛詩歌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不再崇拜詩人,大家也不再喜歡看詩歌,寫詩這條路慢慢的變成了純粹的個人愛好了。
最近幾年楊角風突然又開始寫詩,原因完全是受到了高曉松的影響,他的《人生還有詩和遠方》中寫道: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房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
深深感動了我,我們的生活太多的物質橫流,而精神上真的缺少了那份詩意,人生還有詩和遠方,那麼遠方是什麼?
楊角風知道這篇文章瀏覽量不會高,因為太多的詩歌都沒有突破一百閱讀,不是寫詩的人少了,而是少了讀詩的人!
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是屬於“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的“一代人”,有一期高曉松專門提到了海子,提到了那個時代,我之所以崇拜高曉松,也是因為他是一個有理想的人,沒有在這個物慾的社會迷失自己!而當年的海子親身經歷了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扼殺物慾、只講精神,到80年代末期的摒棄精神、物慾橫流的社會轉型過程。面對現實,理想主義者的作者困惑了,希望破滅了,覺得不能“詩意地棲居於世”了。所以詩人的境界總是那麼的理想,而現實又不會那麼豐滿,也造成了詩人的滅亡。
或許從海子的逝去那一刻起,中國詩人就進入了低谷期!
海子說,風后面是風,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還是道路。
海子說,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追求遠方,追求的可能只是海市蜃樓。
其實在楊角風看來,遠方可能是歷史的前河,可能是古人的意境和情懷,可能是遙遠的詩意的夢想。
我們還有誰會用到這樣的語句表達離別的感情: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我們還有誰會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表達憂愁呢?
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表達變得這麼幼稚?這麼直白?這麼沒有意境?這樣的蒼白無力?
現在的物質水平高了,大家再也不想讓生活過得那麼複雜,連遊戲都不想動腦筋,簡單的打打殺殺就行,誰還會去看劇情?誰還關注過程?誰還會去用心讀詩?
詩歌的當頭一棒是梨花體的出現,從此詩人再也不想寫詩,人們再也不想讀詩……
《一個人來到田納西》
毫無疑問
我做的餡餅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楊角風不想批判了,沒有詩和遠方,那就拿四歲孩童說話來湊。也使得詩歌跟遠方越來越遠!
不管怎麼說,楊角風仍然堅持寫詩,堅持讀詩,只有真正愛好詩歌的人,才能讀懂寫詩的人,人們需要歸屬感,有了歸屬感,即使只是很小的一個團體,也能抱團發光!
因為楊角風堅信,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不勝感激!
-
15 # 沅茵
一直就是這樣,讀者比小說要少,小說有內容情節,詩歌就是抒情,對讀者來說就是釋放自己的情懷。詩歌必然比小說看得少,這很自然。如果詩歌比小說讀的多,那你最好去日本、歐洲那些國家,日本人喜歡買詩集讀詩歌。
-
16 # 憂鬱的風35
不少人看的少,評論卻不少,張嘴就是某某能排第一,某某我喜歡,是最好的詩人,其實問題真得這麼簡單?你真的完完整整地拜讀了那些大詩人的作品?你瞭解詩歌的發展歷史和不同朝代的發展特點嗎?你考慮過古代詩歌那汪洋浩海的學術評價嗎?欺心不自知,張嘴不自持。
-
17 # 小濤1760472
現在看詩歌的人少不少我不知道,
但現在看人民幣的人是越來越多!
以前是: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現在是:有錢就行,沒錢你滾。
教育界尚且如此,何況平民呢?
-
18 # 同行的你
應該說不止詩歌看的人少了,看其他文學作品的人也比以前少了。至於原因,我看不外乎以下幾種:
1,因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大家都知道,我們每個人為了生活,每天忙著上班下班,有時為了多掙點錢養家餬口,還時不時地加班。房子、車子、老子、兒子像一座座大山,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每個人都像一個上足了發條的陀螺,能靜下心來讀完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詩的人恐怕真不多。
2,因詩歌是一門既嚴肅又高雅的藝術,本來就是寫給少數人看的。它不像小說、故事等其他文學作品,含有娛樂的成分。
3,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詩歌已沾染銅臭。網路時代,也是全民寫詩時代,有些寫詩的人都不一定讀詩。因為有的人寫詩,並不是因為他愛詩,而是因為他把寫詩當成了賺錢的工具。
4,現在的詩歌,好壞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有些詩就是大白話,因太淺顯了,專業的人士不愛讀;有些詩歌又太含蓄了,業餘的人士看不懂,也不愛讀。這也造成了當今詩歌良莠不齊,人人喊罵的局面。
-
19 # 李沫霖
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偽問題,希望題主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能夠先明晰幾個概念。
詩歌是什麼?
很少具體是指多少?
“為什麼詩歌看的人很少”這個問題是題主自己的主觀感受,還是客觀的深入調查得出的問題?
等真的弄明白這三個問題,題主自己大概就能回答這個問題了。
什麼是詩歌,就中國而言,詩歌這種題材可以追溯到收錄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時期的民間歌謠,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詩經》,重章疊句、反覆吟詠。兩漢時期的樂府民歌,主要形式是五言敘事詩。 南北朝時期基本上都是情詩,唐宋時期主要是格律詩,以五言或者七言為主,之後又出現了戲曲這種形式……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開始倡導用白話寫作,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現代詩。
除了中國,還有日本的俳句、歐洲的十四行詩。
這些都是詩歌。 請問題主瞭解多少?我所列舉的這些都只是詩歌海洋裡面的很小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大的分類下有各個流派的詩人。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題主肯定是因為身邊的人不讀詩歌從而覺得詩歌看的人很少,但是怎麼說呢?不要把個體案例放在大的概念下,這樣的邏輯,十有八九就是錯的。
捋清楚這樣的邏輯,繼續回到問題,題主身邊的人不讀詩歌,可能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去欣賞詩歌,即便可能是出於這樣的心理,但這並不意味著說“詩歌就是高雅的藝術”。這樣的邏輯也是行不通的。
再加上當下的訊息膨脹,能夠選擇閱讀的形式越來越多,從而使得詩歌蒙上了一層灰。
回覆列表
詩歌,許多人誤解是文人墨客上層建築的專屬品,以至於寫詩的人為了迎合權貴,只寫一些詞藻華麗無實的作品,漸行漸遠,脫離了大眾。還有一些詩人,作繭自縛,為了脫俗,也為了表示自己的清高與孤傲,寫一些只有他自己明白的作品,漸漸孤立自己。這樣的詩歌,自然在時間久後,沒什麼人願意接受和賞析了。
與此對應,也有許多人誤解寫詩自由的真諦。許多人認為,寫詩容易,每個人一生中總有幾句話是富有高度和詩意,在這種狂妄心理下,為了某種名利,不認真作詩,隨手氾濫成災地把一些自以為是的話語,也濫竽充數地傳播,讓人們感受不到詩歌的美和魅力,自然讓人生厭。
還有一種不正常的情況,就是相互吹捧成風。作為朋友,不管他的作品的品質與內涵,盲目或違心地吹捧,讓大眾讀者讀後大呼上當,大倒味口,甚至一見詩歌就繞道而行了。
要想詩歌繁榮,被更多人接受,必須傳承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向世界各國文化學習,吸取其精華。每個詩人,必須內外兼修,不斷提高素養,嚴格要求自己,寧精勿濫地創作。詩人要深入生活,走進自然和社會,走進大眾人民,完美自己的靈魂,才能創作出傳世佳品。這樣的話,詩歌還會越來越少人喜歡和傳誦嗎?
詩人們,祖國現時代給了一片沃土給你們,你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