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經常會聽到“紙媒已死”的說法,如果真的是這樣,那現在的報紙,雜誌以及書刊都是靠什麼賺錢呢?還會有人買嗎?
6
回覆列表
  • 1 # 嘰嘰猴

    紙媒已死是近年來,傳統媒體遇到的寒冬。身邊也經常有同事議論,報社養不住人了,我們跳槽吧。但是,不管紙媒還是新媒,只要入了這一行,都怕跟不上節奏。

    這種理論,比較多的來自遙遠的美國。美國是世界科技的中心,也是新技術、新媒體的發源中心,新的形式,新的理念,更新換代、層出不窮。一些傳統紙媒,倍感壓力,紐約時報、芝加哥,這些大亨也都在轉型電子領域。媒體人失業潮也是一波接一波。

    上學時,學過《傳媒的四種理論》,像西方國家的新聞自由主義、社會責任理論等,西方媒體在資本的運作下,自覺轉型,是市場的選擇。受眾想要得到的是資訊,以及更加方便快捷的展現形式。

    中國的媒體,在理論上說因該劃歸於蘇聯共產主義型別,黨媒姓黨,高度一致。傳統紙媒,一般都有組織進行管理,即使是“死”,也只是砍去病態的或尾大不掉的殘垣斷壁,他的主幹還是活的,即使賠錢,它也不能死。

    還有一些出版集團,熱衷於教育類書刊的出版,什麼考王、寶典、學霸、金點子、金鑰匙,玲琅滿目,目前還算賣的可以,學生的錢畢竟還是好賺的。

    所以,我說,紙媒之死不是死,而是最佳化升級再改造。

    為了傳統宣傳的需要,各地的大報會神奇的存在,成了絆腳石的子報子刊,也會逐漸合併或砍掉,形成各地黨報集團一家獨大的局面。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輪一輪的轉吧。

    以後即使什麼穿戴裝置、VR、植入等技術再發達,總會有人會捧起一本經典,慢慢品味。

    紙媒不死。

  • 2 # 暢魚隨心

    隨著中國進入網際網路時代,新媒體的興起,每個人都可以做媒體人。這是時代的產物,是一個時代發展到最高點,才會產生它。

    而紙媒是一個時代見證,一個時代的標誌,當我們要走向另一個時代時,它就跟不上那個時代的發展速度。

    例如古代的制度,開始是奴隸制度,隨著時間的演變,奴隸制度適應不了時代的發展,便有了封建制度,隨後有了資本主義制度,隨後因為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已經成為主導趨勢,資本主義內部各種矛盾充分顯露,無產階級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而紙媒與新媒體一樣,紙媒以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如今,人手一部手機,每天玩手機佔一天的四分之一。手機的功能不斷創新與發展,人們用手機看新聞,遠遠比看報紙來得簡單,不用那麼麻煩。

    如今還有紙媒,只不過是紙媒到新媒體的過渡期。隨著以後的發展,新媒體將成為文化傳播等等的主流。

  • 3 # 北斗七星2017

    隨著亙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用手機資訊接受和閱讀新聞了,上幾百年的紙媒可以說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大都透過重組或靠刊登廣告服務賺錢謀生了。過去是因為沒有亙聯網,資訊閉塞,所以人們要獲得資訊的主要渠道只有透過購買紙媒。現在有了手機人們能第一時間快捷地掌握各種資訊,既方便又省時省力,所以傳統的紙媒不再是現代人理想的媒體資訊,隨著社會的發展.紙媒可能會被重組或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另謀生路了。

  • 4 # 淡說

    近年新媒體和網路的興起對紙媒發出了巨大沖擊,幾乎出了黨刊機關刊基本維持發行量之外,其他報刊紛紛轉型,那麼紙媒會消亡嗎?我認為不會。

    1、目前報紙的銷量不高,但是黨政機關,企業單位等還是有些想當的尋求。

    2、雜誌從低端走向高階,不僅僅是小故事,小訊息,而是作為一種集宣傳,媒介,收藏為一體的紙質媒體。

    3、紙媒開始分化為實體版和網路版的,網路版的需求完全可以抵消成本,紙媒也就不會消失。

    4、紙媒是一種新聞文化,它的存在時一種符號,除非社會告訴數字化,但這個時期還有很長。

    說一個例子,現在沒人寫信了,但是郵政還在,也就像電子書永遠也替代不了紙書。

  • 5 # 匿名故事

    我只是路過的而已···

    “賣報,賣報”“號外,號外”這是所有抗戰劇裡面我們熟悉的聲音與畫面,也是這個時候的紙媒是多麼的強大!

    誠然,要是說“紙媒已死”,並不見得,紙媒的進化是受到現在的“自媒體”的衝擊,可是衝擊之下只是尋求變革而已,而非說已死,說是“獨守”老人還好!

    年輕化的閱讀造成自媒體的快速發展,人人“媒體人”!不知道你們在除了八卦新聞的時候,看到一些實事新聞的時候,是看有標註【xx日報】,還是看哪個自媒體人的!所以說在紙媒的時代,他們的權威是撼動不了的,在某些領域他們不是要死,而是在尋求變革,人人自媒體衍生的東西就是八卦、謠言漫天飛的。你無法分辨真正的內容的時候,紙媒的時代就會在這個時候站出來的!

    紙媒不會死,只是會帶來一個全新的形式!但是固有的紙媒形式,在受眾群體的更替下,只是減少,但是不可能會滅絕!

  • 6 # 電遊風雲

    前段時間我看到這樣一篇文章:你根本不知道一本雜誌到底可以多努力,作者是 GQ 雜誌的前任副主編張偉。

    文章最後,張偉說:

    還有另一個例子。

    你可能還記得,2012 年的時候,優酷土豆搞了個大新聞,突然宣佈合併了;那段時間,幾乎所有的商業雜誌都把這件事做成了封面。

    我當時供職的彭博商業週刊也有一樣的想法。不過,他們沒有像其他雜誌那樣 P 個圖就完事兒:當時的視覺總監陳揚專門跑去菜市場挑了一個形狀標準的土豆,用刀在上面刻出了優酷的 logo,然後——打光、拍照、修圖,做出了一張意味深長的封面圖。

    值得一提的是,他費盡力氣做的這張封面,當時只是作為「比稿」的一個候選人。也就是說,上面提到的這些步驟,最後有可能只是白費功夫。

  • 7 # 辯白

    2012年,傳媒業大亨默多克預測稱,報紙將在20年內死亡,2017年可能是報紙謝幕年。而最近沸沸揚揚的傳聞:上海早報雙雄之一的《東方早報》停刊2017年1月1日起停刊,員工整體轉入澎湃新聞網,最終塵埃落定,證實一份高品位,有至上影響力的報紙就此謝幕。

    菲利普邁耶教授在《正在消失的保質如何拯救資訊時代的新聞業》提出了“紙媒寒冬論”,隨後“紙媒已死”的論調從未停歇,眼見著國內外一家家老牌報紙雜誌停刊,寒冬之感尤為強烈,每個新聞人都如履薄冰。無冕之王到新聞民工不過轉瞬而已,理想和現實之間隔了一整個宇宙。

    2016年徵訂時還曾寫下:誰說紙媒已死,我們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原生新聞紙的《東方早報》沒能實現2014年徵訂時許下的邀你讀到地老天荒的諾言,率先離開了讀者。是否會引發新一輪的紙媒倒閉風潮不得而知,但可以預見《東方早報》絕不會是最後一份停刊的報紙。 知乎上有人提問:“一邊是紙媒蕭條,一邊是數媒浪潮;一邊是新聞專業的思想捍衛,一邊是資訊碎片的信任危機,紙媒已死?紙媒永生?”

    而如今不可逆轉的大潮流讓許多人相信紙媒已死?變為紙媒已死!但《人民日報》曾發文:“紙或不存,報將永恆”,或將成為紙媒新常態。紙只是一種依託和承載,而紙上的內容才是核心和精髓。只要受眾對資訊還有著需求,那麼內容就永遠不會過時或退伍。存在這個意義上紙媒永生。 新聞業仍舊在混亂中重構秩序,在混亂中尋找進路。新聞人對行業衰落的無力和迷茫,奉為圭臬的新聞理想暗淡化則是這個行業最大的危機。

    李泓冰2014年的一篇舊文《黃昏時分 新聞仍在路上》寫道:“紙媒近了黃昏,新聞仍在路上,它的全部尊嚴,不在於它穿哪件衣裳,而在於直立行走的赤裸裸的真實……”。在時代的鉅變面前,新聞理想不滅,做不願苟同的苟且者,不改初衷的真相的追隨者,歷經磨礪並且堅定向前,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是新聞人的底線與標準。

    紙媒確實面臨危機,但並非沒有未來。“行業可以優雅得老去,但絕不應喪失激情。即使面對黃昏,也要相信會有一個嶄新的黎明。” 紙媒遠遠不是一門生意,新媒體在新聞生產上依舊處於外圍角色,公信力,把關人,品質和品牌是紙媒的天然優勢。紙媒是死是活不是幾個人的判斷決定的,受眾才是關鍵。有受眾追捧則活,無受眾閱讀則死。

    里爾克曾寫下:“我們目睹了,發生過的事物, 那些時代的豪言壯語,並非為我們所說出。 有何勝利可言? 挺住就是一切。” 對於紙媒來說挺住就是一切。

  • 8 # W130572273

    多少年前大家就在唱衰紙媒,前幾年在唱衰實體店...

    隨著科技的發展,必然有一些傳統行業是註定要被淘汰的。

    但唱了這麼多年的「紙媒已死」,紙媒真的已經死了嗎?如果說紙媒已死,那麼《南方週末》、《新週刊》、《新京報》這些傳統紙媒為何還是在發行,雖然他們也同時耕耘新媒體,但紙媒依舊是個沒有被拋棄的渠道。

    其實我們也能看見,現在越來越少的人去購買報紙報刊了,看報紙這件事基本上已經跟年輕人絕緣了,年輕人絕緣的只是報紙本身,而非報紙所承載的資訊。他們只是從報紙報刊轉變到網路新媒體上去了。

    況且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工作節奏的逐漸加快。碎片化閱讀已經越來越成為主流,沉浸式長時間閱讀已經是個看上去做上去都有那麼一點點奢侈的事情了。紙媒這個渠道的消亡是無法逆轉的。

    所以如果一定要說紙媒已死,那麼死的只是這個渠道,而非整個紙媒產業。

  • 9 # 使用者6624936983

    支援紙媒不會消亡的人認為,紙媒有它需要存在的意義,比如採訪權,深度,一系列發展完善的編排機制,這是現在新媒體良莠不齊的局面所無法與之相比的。認為紙媒會被新媒體替代的人也很多,他們認為,現在接收資訊的終端已經改變,越來越少的人會去讀報看報,沒有收入,拿什麼支撐龐大的成本壓力?另外,人才流失也很嚴重,很多優秀的文字工作者轉行進入新媒體。

    紙媒正在經歷寒冬,這毋庸置疑,我在想,會不會有紙媒在寒冬中堅持下來,當新媒體發展到一定規模,擁有更完善的生存準則時,紙媒如果也隨之改進,其實是可以出現兩者共存的現象的,因為每一個載體都有青睞它的人群。

    我覺得紙媒會很難,但是《人民日報》不會關門,我們很多紙媒是國家財政扶持,這樣的報紙自然不會消亡,而且如果紙媒被完全用新媒體替代,你同意嗎?這樣一個數百年發展起來的傳播模式,被一個發展僅30年的新媒體替代,新媒體能夠完全支撐原來紙媒的功能嗎?這也不一定,從這個意義上說,紙媒不會消亡。

  • 10 # 心靈小語

    我覺得不是,紙媒還有一個別的媒體無法替代的作用,深度閱讀和存檔作用。不管網路媒體再怎麼更新,我們還是需要一張報紙,來證明我們真實的存在。

  • 11 # 未來的北漂一族

    看到這個標題,我只想大喊一聲,“紙媒並沒有消亡!”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紙媒,傳統意義上是報紙、雜誌等以紙張為載體的媒體,發展到現在,還有很多表現形式,比如新開創的以二維碼紙巾為載體的紙媒,能夠很好地把線上線下的結合起來,達到更大的投放效果。

    首先,我想談談二者之間區別。

    紙媒與網路傳媒在市場定位,受眾定位還是營銷策略等方面都是各不相同的。總結起來,個人認為,紙媒在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徵:(1)定位大眾化。與網路、電視等媒體相比,紙媒無論是受眾定位還是自身定位,都以大眾化為主。(2)市場細分明確。紙媒有明確的市場細分和受眾群體,這使得紙媒的廣告主能夠在投放廣告的時候做到有的放矢。(3)具備集團運作背景。紙媒大都依靠實力雄厚的報業集團,不僅能夠享受集團的各項資源,還能夠成為集團運作發展的戰略棋子。

    再者,比起新媒體,個人認為,紙媒還是具有一定的優勢的!(1)紙媒的內容優勢是新媒體所不具備的,而且是在很長的時間內都無法企及的。受眾的核心需求永遠都是內容,傳統紙媒能夠提供新媒體所不能提供的優勢內容,進而滿足消費者的功能訴求和情感訴求。(2)我們都知道,媒體品牌的可信度是媒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沃土,而紙媒正好具備這種品牌優勢。大多數紙媒經營歷史悠久,培養了自己一大片受眾,擁有自己的公信力和人文屬性。例如,紙媒作為黨報的品牌優勢是新媒體不能企及的。比如,一則新聞在網路上得到報道,受眾總是會到紙媒上尤其是黨報上尋求事情的真實性,這種行為不管是習慣還是文化,它卻反映出了消費者的一種心理訴求,事實上受眾也確實是這麼做的。這就說明紙媒尤其是黨報的公信力在今後一段時間是根深蒂固,不可動搖的。(3)紙媒還擁有一大批優勢的採編人才,這部分人才訓練有素,而且實戰經驗豐富。紙媒擁有采訪權和新聞釋出權,這些權利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新媒體不具備的。

    反觀當下,在網路時代的大背景下,中國已經有超過4.5億的網民,佔到中國總人口的30%。新媒體以其傳播快速的優勢吸引了廣大受眾和廣告業主的注意,搶佔了紙媒的部分市場,使紙媒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但根據以上分析,我依舊認為,紙媒的消亡並沒有成為現實,並堅信在不久的將來,它就會蓬勃崛起!只是發展速度有所減緩!

  • 12 # 辣的跟孫悟空一樣

    當然在很多60、70後紙媒還是很有市場的(父母輩還是以看報紙,雜誌為主)那如何去服務好這些人,以及如何做出更加適合年輕人看的雜誌可能是需要我們思考的。畢竟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喜歡看紙質頁面的感覺。

  • 13 # 陝西元素

    紙媒已死話雖絕對,但道出的是另外一個真像:隨著移動互聯普及,自媒體興起,大家習慣了用手機來獲取資訊。以上種種,讓媒體擁有的壟斷的採集和壟斷的傳播渠道都已喪失,而附加在這個地位上的媒體的商業模式已如冰山般崩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紙媒的困境是所有在新的技術普及後,傳統商業模式都遇到的困境。電視,廣播,入口網站等等,當年曾經風光無限的媒體,都在經歷一個大變革時代。而其中的從業者也要經歷變革的陣痛。

  • 14 # 書房記

    紙媒的發行量急速下降,大多還是依靠廣告和政府補貼吧!

    傳統媒體行業發展緩慢,面臨升級換代。網際網路行業高速發展,引領經濟潮流。網際網路媒體的高速發展使得傳統媒體受眾日益減少,過去報紙、刊物、電視是媒體,現在依靠網際網路人人都可以成為媒體,可以說這是一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智慧手機的發展,傳播載體和方式都發生了變化!

    自媒體起源於網際網路。在此之前,無論是廣播、電視、報紙還是雜誌,媒體都是單向的傳播方式,媒體寫什麼、播什麼,你就只能看什麼、聽什麼。而自媒體和新媒體的時代,給我們帶來的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們能夠看到聽到不同的聲音了。這些都是超越傳統媒體的優勢。

    在自媒體時代,如果你有100—500個粉絲,就相當於辦了一份不錯的中學文學社團的會員報;如果有1000—5000個粉絲,相當於一份有影響的大學生文學社的會員報刊;如果有10000個粉絲,相當於創辦了一份具有一定規模的公開出版發行的報刊;如果你有10萬個粉絲,相當於創辦了一份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地方都市報;當粉絲數增加到100萬,你就相當於辦了一份全國性的報刊;如果有1000萬個粉絲,那麼,這肯定是一份全國性很具有影響力的出版物……自媒體很容易被傳播,閱讀量遠遠大於傳統媒體,且自媒體成本低於傳統媒體。紙媒需要印刷,大量的人力、資源成本。而自媒體只需要內容成本。所以,“紙媒已死”將會成為現實!

  • 15 # 老表在廣東

    我從事傳媒10年了,在紙媒這塊還是很有發言權的。

    紙媒短時間內不可能會死,況且還是有相當大部分的閱讀人群的。比如說報紙,權威性是其他任何媒體不能超越的,全國性的報紙,像《參考訊息》《人民日報》《環球時報》《光明日報》等,代表著國內外政治經濟發展的方向,權威性可想而知。就算地方性的報紙還是權威性很大,一般都是當地的生活報和黨報,是家庭和機關單位長期訂閱的。

    至於雜誌和書刊,權威性稍遜於報紙,只是透過特定的渠道發行,發行量很小。比如《南都週刊》《中國經濟週刊》《青年文摘》《意林》《故事會》等,大部分是透過郵局報刊亭銷售的,購買的人群還是不少,短時間內不可能消失。

    下面我就說個有關紙媒的真實案例。2013年我任職的一家公司,產品主要針對老年人,我就計劃在報紙上投放軟文廣告,當時遭了公司高層一致反對。我毅然頂住壓力,投放了一期,沒想到,當天電話諮詢量突破了100個,預約就高達70多個,要知道這是在一個三線城市,這公司歷史上從來也接到這麼多諮詢。後面,我接著投放了四期,當月業績翻了一倍,公司高層樂得合不攏嘴。

    後面再講講紙媒盈利問題。很多人有個誤區,以為紙媒只靠售賣掙錢,其實大錯特錯,紙媒真正掙錢的途徑是廣告,掙廣告商的錢。紙媒發行量大,閱讀人群多,當然廣告商更願意花錢投放。比如《南方都市報》在廣東地區發行量大,一個底版廣告就要10W+,全天售賣報紙的錢可能還不夠一個底版的廣告費。

  • 16 # 足球週刊安然

    “紙媒衰敗”與“紙媒已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趨勢,後者是狀態。很顯然,前者是事實,後者,則更多是人們的一種慨嘆。

    新媒體如此發達,高科技日新月異,紙質的東西逐漸被取代,已經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裡顯現出來。別說看報紙讀雜誌的少了,現在大家出門,揣在兜裡的紙幣是不是都比以前少了很多?從環保的角度而言,從便捷的角度來說,人們都會有這樣的傾向。體驗,是決定發展趨勢的重要因素。不帶錢包,只拿個手機就可以隨時付賬,體驗當然要好很多。

    但是“讀紙”的情況卻有所不同。倒在沙發上滑動手機螢幕,其感覺與品著香茶,聞著墨香,閱覽著精彩的圖片,並伴著清脆的翻閱紙張的聲音看一本讀物,是完全不一樣的。有人喜歡前者,也有人鍾愛後者。

    曾幾何時,大街上的書報亭隔一個路口就是一座,如今即使在大城市,想找到一個賣報紙雜誌的地方都要費一番功夫。報刊亭上懸掛的雜誌少了,報紙也不多了,我們也經常會聽到xx報停刊,xx媒體壽終正寢的報道。但存留下來的紙媒,一定是各個品類中的精品,各自擁有一批忠實的擁躉。

    當下,紙媒都在轉型,這符合時代的需要,但我不認可“紙媒已死”或“紙媒將死”的說法。任何時候,優質的內容+權威的平臺,永遠不會缺少粉絲的追捧。

  • 17 # 智付支付

    紙媒被時代拋棄的1千個理由!

    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衝擊可謂排山倒海。

    事實上,一大批紙媒人已經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中。小擰就職於某知名企業品牌公關部,這個部門總共30號人,其中20號來自媒體,這些媒體包括了揚子晚報、浙江日報、齊魯晚報、第一財經日報、南方都市報。這些從紙媒出來的媒體人都有這樣的特點:高效得讓人毛骨悚然。據她說,同事一天能產出30篇高質量的稿子,寫稿和做專題就像切豆腐那樣嫻熟,遇到負面公關問題他們當晚就能夠把財報如數家珍羅列出來,並進行披露解讀。可見,紙媒多年鍛造出來的強大而實用的專業主義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從本質上說,紙媒的衰落一方面是自身內容跟時代脫節,目前大量的紙媒形成了套路化、官腔化,它們已經失去了太多原創內容的生存能力了。另一方面是由受眾閱讀習慣向電子裝置轉移所造成的,這種轉移也造成了廣告商的視線轉移,它們把資金用在更有效率和較少傳播限制的電子裝置上。

    有人會質疑新媒體團隊的水平,但是這種團隊都是可以複製的,寫作厲害的人必須是中文系和新聞系畢業的嗎?難道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的寫作水平會比不上北大清華的中文系畢業生?

    無數的質疑都無法掩蓋“紙媒沒落”的現實。從長期來看,那些內容低質的新媒體將會慢慢被淘汰,有實力有特色的大號才能生存下來。紙媒要想延續它曾經的價值和影響力,就必須走與數字媒介融合的道路。

  • 18 # 金心463

    傳統紙媒受到衝擊,這是不爭的事實,已經有不少自負盈虧的紙媒關門。目前有一些黨報黨刊還在運作,但是也失去了不少讀者。

    黨報黨刊能夠繼續執行,是因為有財政支援,有各級各部門的硬性訂閱任務,掛靠政治考核便車發行。但是,大多數報刊雜誌都成了擺設,基本沒有人翻看。我們單位每年要完成各種黨刊黨報的訂閱任務,還要完成行業內的報刊雜誌訂閱任務。郵政部門每個星期會送來幾大摞報刊雜誌,幾十斤重,單位只好把這些紙媒原封不動地堆放在一角,廢紙收購站派人來,幾毛錢一斤,連同其它廢紙一併運走。

    沒有人願意看紙媒,是因為人們都在玩手機,資訊量不亞於紙媒。這是一個時代的手機通病!智慧手機的普及,有利有弊。

    紙媒會不會徹底消失?目前還很難說!其實紙媒有它的優越面,就是便於儲存,便於老年人使用!

    手機媒體雖然很多,但是也有弊端,更新快,不容易儲存,搜尋引擎裡似是而非的內容挺多。

    雖然我現在也不怎麼看紙媒,但是,對紙媒有一種惜別的情結,希望紙媒不會消失!

  • 19 # 博覽群山1

    大約十年前,南京街頭報灘無數!現在你到南京看看,能找到報攤算你有本事!報紙徹底淘汰已是不爭的事實。這樣也好!一年要少砍倒多少大樹,保護了環境,減少了排放,對地球有好處!依我看!電視也面臨危機!全國幾百個電視臺,真讓我開啟電視機想看的節目不到六個!可想而知的慘!新媒體(智慧化、可互動、可交流)的橫空出世,將淘汰一切落後的、呆板的、無法互動交流的舊媒體!這是歷史的必然!是時代的進步!

  • 20 # 小道乾貨

    馬上就是新年,中國素有“富人過年,窮人過關”的說法。對於很多紙質媒體而言,每到歲杪,在戰戰兢兢、慘淡經營、賠本連個吆喝都賺不到地“過關”幾年後,都面臨哈姆雷特“是死還是生”之類的抉擇。形勢比人強,最終總有過不了關或者不願再過關者,心不甘情不願地選擇關張了事。據說,今年又有數十家紙媒走向了自戕。

    今日一別,即是永別。

    千江有水千江月,對於紙媒的式微乃至求生無門,大家見仁見智,剖析、歸納了若干理由,不外乎新媒體崛起搶佔了紙媒的活命空間,大眾獲悉資訊的渠道和理念發生了嬗變,等等。甚至,有聲音詬病本屆大眾變得浮躁,不願讀書看報;埋怨政府未對紙媒採取更實惠的財政保護和傾斜。這些觀點,多多少少都有例證,作為一種觀點似乎有其立足的支點。但是,竊以為好多紙媒的死,歸根結底是其一作再作造成的。早在網際網路崛起之前,紙媒就因為自己的作而為今天被大浪淘沙的命運埋下了導火索,後續的各種外因只是加快了速度或者加強了烈度而已。

    紙媒不死,天理不容。

    對其無可逃避的命運,我說說自己瞭解的紙媒的各種作。

    一是官場化。 大小是家媒體,社長、總編輯首先最在意的是自己的行政級別,動輒強調自己正處、副廳的官級。這種組織文化浸染著其中幾乎所有的從業者,一些老編輯老記者廝混半生,連個副科級的副主任都沒有熬到,好不容易評個正高、副高職稱,猶如愛美者撿到了半支口紅,開始對外行強調自己這個職稱享受正處級、副廳級待遇,到處糊弄老百姓。比如,某報社老王退休之前評上了主任記者,他最喜歡別人稱呼自己為王主任,而反感人家叫其“王主任記者”。

    過去,我們強調政治家辦報,後來有專家辦報、經營家辦報、名家辦報等主張,但現在的現實是無一例外地淪為了“官員辦報辦刊”。一家報館,不是採訪編輯能力強、對形勢大局瞭如指掌、懂經營善管理者做總編輯,而是由善於鑽擠、長於逢迎,對辦報辦刊既無能力又無熱情者把持。我在中國知網等資料庫查過某些著名媒體總編輯的寫作成果,這些帽子堂皇者除了為晉升職稱東拼西湊的幾篇論文,大半輩子少有其他論著。古代窯子,肯定是色藝雙全的窯姐兒掛頭牌,不會是老鴇子掛頭牌,現代的某些媒體呢?誰官大誰通吃,這樣的事業能有多少可持續效能有多少真正的生命力?

    二是全面劣化。不少紙媒,主要靠攤派發行生存,靠或明或暗的新聞敲詐維持。比如,某市除了發行量比較大的晚報,還有商報、家庭報、青年報等多家媒體。晚報在市民中影響較大,廣告效果好,有實力的商家願意在上面刊發廣告。但他們每每在晚報刊發了整版大廣告,總有商報、家庭報、青年報面目曖昧的編輯記者登門,直言不諱地說,我們廣告效果沒有晚報好,但收費只是晚報的三分之一,您無論如何也得在我們報上登一版。你要是言聽計從,皆大歡喜。你要是硬著不登,那好吧,請靜等輿論監督吧,真真假假的關於你的負面報道能讓你焦頭爛額、商譽掃地。

    這是報社層面,至於記者個人,其下作下賤、無法無天能讓人出離憤怒、無法幽默。某年冬至前,我參加個混吃混喝的飯局。席間,某報社記者看上了一個小媳婦,非要人家晚上一起唱歌。小媳婦說,馬上就是冬至了,自己下午要去買肉買面,晚上要準備一家人的餃子。該記者洋洋得意地說,包什麼餃子,下午跟著我去肉聯速凍食品廠,想要什麼餃子你隨便選,讓他們老總送。當下很多人起鬨說好,試試這小子是真有本事還是吹大笛。飯後,我們四人攔了一輛計程車,直奔肉聯。

    到了目的地,讓出租車在廠門口等,這孫子帶著我們找到人家負責銷售的副總,說報社收到讀者投訴,你們的速凍食品存在包裝開裂、分量不足等問題。這位副總見怪不怪,啥解釋沒有,而是問,“兄弟今天來了幾個朋友?”

    “四個,不,還有司機在樓下等。”

    副總抄起電話,說,“那誰誰,馬上搬十箱餃子送我辦公室,記在公共關係賬下。”

    不一會兒,餃子送到,副總拍著那孫子的肩膀,說:“一人兩箱,咋樣兄弟,哥夠意思吧!馬上就是冬至,銷售上忙得很,沒啥事兄弟你先走吧!”

    這孫子笑嘻嘻地帶著我們搬著餃子下了樓,一臉得意地問小媳婦,“咋樣,哥哥我牛逼吧?”

    坐計程車回到其報社門口,這孫子不願意付車錢,非要給的哥一箱餃子抵賬。的哥說:“先生,我知道您這餃子是高檔貨,半箱餃子就比我拉您一個來回還值錢。可是吧,我交份兒錢、加油啥的,人家都是要人民幣,不要餃子啊,您讓我咋辦?” 這孫子又揚言要治人家的哥,交通委運管辦交警隊啥的張嘴就來,的哥說:“大哥您是大人物,可我一沒有繞道二沒有不打表三沒有頂撞乘客,您憑什麼送我交通委運管辦交警隊呢?”我們趕緊攔住,我掏了二十八元車錢了事。人家計程車走遠了,這孫子還喋喋不休,說今兒全看哥幾個的面子,要不我非整的這貨跪地求饒,云云。整個一恬不知恥嘛。

    普利策先生說,我們的國家與報業休慼相關,升沉與共。報業必須具有能力,大公無私,訓練有素,深知公理並有維護公理的勇氣,才能保障社會道德。否則,民選政府就會徒有虛名,成為一種贗品。報業的謾罵、煽動、虛偽、專橫將使國家與報業一同墮落。塑造國家前途之權掌握在未來新聞記者的手中。您說,這樣的記者能辦出公平公正、有公信力,能推動社會進步的媒體嗎?這樣的媒體,是社會和人民之福,還是之禍?過多過濫、混不下去的紙媒的關張,某種意義上也是為實體經濟減負鬆綁,是放管服變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三是人為製造層級,盤剝基層勞動者。 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報。要讓新聞從業者擔當如此重大而重要的使命,總得給其最起碼的生存空間、生活條件吧?反觀很多紙媒,用工關係特別複雜,有正式工、臨時工、勞務派遣工。臨時工有報社聘的、部門聘的,甚至活兒多、有辦法的記者自己私人聘的。一些基層勞動者,終日辛辛苦苦辦報編刊,收入微薄,甚至連社保、醫保都沒有,被輕視為“新聞民工”。可以說,這些年很多紙媒都有被員工扯橫幅討要工資的經歷,都有被員工送上被告席的違法亂紀作為,幾乎成了造成社會不穩定的風波源頭。關張、整頓這些紙媒,是中國最佳化社會治理、推進依法治國、穩定安定團結大好局面的當務之急。

    不破不立。按照全生命週期理論分析,很多紙媒之死,實在是社會進步、文化產業新聞事業涅槃重生不得不付出的成本。

    沉船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幫助前端web新人入門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