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爽梁評86ut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深受劉備重用,鎮守軍事要地漢中多年, 漢中安如泰山,魏延最輝煌的一戰,以偏師在陽谿擊敗魏國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後來,魏延又跟隨諸葛亮北伐,立下赫赫戰功。魏延多次提出與諸葛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但是諸葛亮都沒有同意,最後,諸葛亮在五丈原被司馬懿耗死。試想,用魏延的軍事思想,能打敗司馬懿嗎?

    先看魏延的戰績,第一個,自然是鎮守軍事要地漢中,漢中是蜀漢門戶,非常重要,一般人守不住,但魏延做到了。《三國志 魏延傳》記載: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魏延的第二個戰績,是擊敗魏國大將費瑤和郭淮,只得稱讚的是,魏延只是偏師,就取得這麼大的勝利,足見魏延的軍事才能。《三國志 魏延傳》記載: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

    魏延跟隨諸葛亮出兵,多次請求與諸葛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但是諸葛亮都沒同意,造成魏延英雄無用武之地。《三國志 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呢?諸葛亮覺得魏延這樣做太冒險,諸葛亮一向謹慎,不敢冒險,沒有十足的把握,不敢行動,完全採取穩紮穩打的辦法。

    司馬懿曾對諸葛亮有過評價,說諸葛亮慮多決少,也就是說,考慮的多,但是做決定很少,這說明諸葛亮太謹慎了。

    司馬懿曾放出大話,說諸葛亮雖然帶十萬大軍來,自己也有信心打敗諸葛亮,結果,在五丈原,諸葛亮果然被司馬懿拖住,堅守不戰,最終諸葛亮被耗死了。《晉書 宣帝紀》記載: 帝弟孚書問軍事,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

    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司馬懿完全摸透了諸葛亮的底,諸葛亮的思想太過謹慎,完全採取穩紮穩打的辦法,不敢絲毫冒險,這是非常保守的戰法,完全被司馬懿掌握和洞悉。要知道,在戰場上,戰爭形勢瞬息萬變,一定要懂得隨機應變,否則,就會錯過重要時機,導致失敗。

    而魏延的軍事思想,就比較好,敢於冒險,敢於出奇兵,用兵貴在出奇制勝,有時,一戰就可以定乾坤。男人在日常中會很累,也有很多的人說是腎-虛了,關-組眾公號“ 江郎說腎 ”讓你遠離腎-虛!

    正因為如此,魏延敢於冒險,敢於出奇兵,司馬懿肯定摸不到魏延的底,吃不定魏延,因此,用魏延的軍事思想,很有可能打敗司馬懿!

  • 2 # 成語大全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省信陽市溮河區三里店)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期間魏延多次請諸葛亮給他統領一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因而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為馬岱所追斬,並被楊儀夷滅三族。.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社會的變遷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蜀漢統一天下的最佳時機已失,奪取天下需要綜合優勢的促進,不是誰的武力強大就可以實現的,我以為當蜀吳交惡以後,即使龐統再生來幫孔明,也難以有所作為,因為天下大勢,已人心厭戰了。效仿劉邦當年登壇拜韓信為大將的故事,劉備在封魏延為漢中督時大會群臣,並且故意在宴會上當面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威壯其言。”《三國志》卷四十《魏延傳》。當然豪言壯語誰都會講,那麼魏延鎮守漢中的實際功績究竟如何呢?《三國志·姜維傳》說:“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其制。”到了姜維守漢中,他認為魏延的軍事部署,“雖合《周易》‘重門’之義”,但只能保證不丟土地,卻不能大量殺傷敵人,於是他改變魏延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方針,放棄漢中外圍據點,將駐軍撤守漢、樂二城,採取堅壁清野、誘敵深入到盆地內部的做法,並認為此乃“殄敵之術也”。  對於姜維的此次調整軍事部署,歷代史家多認為是重大失誤,為後來漢中失守、蜀國滅亡種下了禍根。郭允蹈的《蜀鑑》論及此十分深刻。他說:“蜀之門戶,漢中而已。姜維之退屯於漢壽也,撤漢中之備,而為行險僥倖之計,則根本先拔矣。異時鐘會長驅直入,曾無一人之守,而敵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鄧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智者而能見。嗚呼,姜維之亡蜀也。”由此可見,諸葛亮選拔的接班人——姜維的才能遠不如魏延,因為魏延守漢中凡十五年,漢中固若金湯,沒有放一個敵兵進入自己的防區。接任的王平完全按照魏延的既定方針辦,也以少勝多,在興勢打敗曹爽率領的十餘萬魏軍。而姜維輕易改變魏延的戰略部署,卻直接導致蜀漢的滅亡。魏、姜二人軍事才能之高低豈非一目瞭然!所以劉備在用人和識人上,確實要比諸葛亮高明得多。  魏延勇略過人,他馳騁沙場,所向披靡,可以稱之為善戰無敵。曹魏方面,除司馬懿以外,能與魏延匹敵者幾無其人。蜀漢建興八年(公元230年),魏延率兵,“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三國志》卷四十《魏延傳》。。此次戰役,並無諸葛亮指揮,而是魏延單獨領軍作戰。對手郭淮乃曹魏關西首屈一指的重將,號稱“方策精詳,垂問秦雍”。郭淮曾敗馬謖,“摧破廖化,擒虜句安”《三國志》卷二十六《郭淮傳》。,即使諸葛亮亦畏懼他三分,但魏延卻能“大破淮等”。另外,在諸葛亮的幾次北伐中,魏延也立下赫赫戰功,《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載:“宣王(指司馬懿)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史稱司馬懿“畏蜀如虎”,這個“蜀”不單指諸葛亮,恐怕也應包括魏延在內吧。  以治軍而論,魏延“善養士卒”,與張翼德“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不可同日而語,而與關羽“善待卒伍”相似。《三國志》卷三十六《張飛傳》。以此觀之,魏延統大軍能獨當一面,克敵斬將,治軍有方而勇猛過人,絕不遜於關羽、張飛等蜀漢一流大將也。  蜀國速亡的原因在於姜維棄守,可惜現代也有人步其後塵,雖未失國,卻也丟土。

  • 3 # 老袁談吧

    魏延身份有些特殊,特殊到連我也分不清他究竟是一個好人,還是一個壞人。

    他有名聲,並不屬於默默無聞的歷史過客,但他也算不上是一個主角,他能被世人所記住,只因為他和諸葛亮有關係。諸葛亮是誰?恐怕不會沒有人知道,在中國,不,在世界上,可以說是婦孺皆知,他實在是太有名了。再被一部名叫《三國演義》的歷史小說烘托一下,有名到近乎被妖魔化。這本書的影響力非常的大,許多人把書中的角色和歷史人物混淆了,就連這一章所寫的歷史人物也沒能例外……

    還是不知道他是誰?有這一號人物嗎?好吧,沒關係,接著往下看。

    眾所周知,三國時代裡,對君主的忠誠最能蒼天可鑑並以此名揚天下的人,非關羽莫屬。他的義絕也是無人不曉,哪個讀過《三國演義》的人不知道關羽對劉備的忠誠?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那又是誰,因為“背叛”君主而遺臭於歷史之中?看到這裡,也許你已經知道了他是誰了,也許你還是不知道這個人。

    其實“背叛”寫著有點牽強,既然書中這麼記載,我姑且也只好暫時這樣寫下來了。

    他有勇武,能縱馬上戰場且箭術奇佳,卻不是因為這個而出名。他有將才,能獨當一面指揮千軍,卻也不是因為這個而出名。他有戰績,南征北戰立下了無數的功勞,卻也不是因為這個而出名。他的名聲只和一個熱詞緊緊聯絡在一起,那就是“反骨”。看到這個詞,你應該猜出來是誰吧?

    如今上千年都過去了,多少歷史人物塵歸歲月被世人遺忘。但提到這個熱詞,任誰都能想起他。

    他是誰?你也許已經知道了,這個人,就是這一章所採訪的歷史人物——魏延。

    他可是被“反骨”這仍然煥發著強大生命力的兩個字折磨了上千年,如同枷鎖死死扼制住,卻無處訴苦,甚至還要承受後人無數的非議,世人對他早已蓋棺定論,他也早就是反叛的典型。這公平嗎?這是真相嗎?沒人能說得清,但歷史是位任性的小姑娘,遲遲不肯作出應有的表態。一籌莫展的我不好欺負這位小姑娘,只能在已有些歲月的文字中,去尋找被埋藏已久的真相,什麼為虛?什麼為實?盡在這一章。

    在正式開篇之前,值得一提的是,因為《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雖然是同一背景,卻是不同性質。所以,魏延這個人也有兩種不同版本的人生歷程,在對比之下大致上是相同,然而在細節方面則相差十萬八千里。基於這次要正經嚴謹地寫文,所以,我們先來看看《三國志》正史裡來自魏延的簡短人生說明: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因為作戰勇猛屢立戰功深受劉備的器重。在《三國志》這部正史裡,他是作為一名部曲跟隨劉備入川,並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在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裡,以有限的兵力抵禦曹魏的進攻,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北伐期間魏延多次請求諸葛亮分配他一萬精兵,讓他率軍另走一路攻入關中,最後再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但諸葛亮一直不允許,魏延暗歎孔明懦弱,認為自己不能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因為與長史楊儀不和,在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最後魏延敗逃,被馬岱領兵追斬,並被夷滅三族。

    這樣的人生說明是不是看著特別沒意思……簡直是乏味到掉渣……但沒辦法,正史就是這樣。

    而在《三國演義》一書中,魏延被寫成了一個腦後生反骨天生要造反的人。同樣,在《三國演義》裡,他的形象也因此變得頗為吸人注目,而且還有著他在投奔劉備之前的精彩故事。

    首先他是在《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中第一次露臉。可不要看魏延第一次上臺,那時的他就表現得不同凡響,大有搶主角風光的勢頭。章節中的劉備當時在曹操大軍追擊之下,帶領大批百姓,撤離樊城,來到襄陽城門下,打算和劉琮一起合力抵禦曹操。蔡瑁、張允得知劉備喚門,徑來敵樓上叱軍士亂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敵樓而哭。城中忽有一將帶領數百人徑上城樓,要來殺蔡瑁張允。而這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將領就是魏延。他大呼曰:“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說完掄刀砍死守門將,遂開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以討國賊!’”但是劉備怕驚擾百姓不願乘機入城,轉走江陵,而魏延和文聘交戰數合,因為寡不敵眾,也只得逃離襄陽,投奔長沙的韓玄。

    在《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是魏延第二次出場。赤壁之戰後,劉備率軍進攻南郡,當時的關羽率軍進攻長沙,並與黃忠陣前交戰,長沙太守韓玄因為黃忠不肯拉弓放箭射死關羽而下令將他斬首,眼看蜀漢未來五虎上將之一的黃漢升就要死翹翹了,魏延因為韓玄不重用他,不得志而積怨,沒能奪得陣前先鋒和關羽對陣的戲份正憋了一肚子火,另一方面激於守城大將受屈的義憤,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他又是挺身而出,揮刀殺入,砍散刀手,救起黃忠,大叫曰:“黃漢升乃長沙之保障!今殺漢升,是殺長沙百姓也!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當眾共殛之!願隨者便來!”救了黃忠之後,他露臂一呼,相從者數百人,然後直殺上城頭,一刀砍韓玄為兩段,提頭上馬,引百姓出城,投拜雲長。

    魏延這兩次關鍵時刻的“亮相”,形象都十分正面,讓人印象深刻。在第一次出場中雖然沒能讓劉備進城主導荊州局勢而自己也不得不奔逃長沙。卻也能看出他愛憎分明的一面,以及信念所向,要知道魏延這種舉動可不僅僅是見義勇為就能解釋的,但凡威脅生命和地位的舉動,正常人都不會這麼做,劉備死就死嘍,關老子屁事。但魏延不願意看到劉備這位名聲遠揚的仁主就這樣命喪黃泉,更不看不慣蔡瑁張允的小人嘴臉!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他還是分得清,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樣的事情,他也明白。

    而在第二次出場已經到了五十三回,時隔十二回,依舊沒有淡化魏延的磅礴正氣,為了劉備,為了長沙,他再次做出驚人的舉動,率領官吏百姓攻殺韓玄。這一次的他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的愛憎分明,他的磅礴正氣,讓魏延得以在長沙城中一呼百應率領吏民,難道這不是人心所向嗎?如果說第一次只是心血來潮,那麼同樣的舉動來了第二次,就不得不說是魏延那遠超常人的見識與膽略,換作是你,讓你上,你上?

    縱觀歷史場合裡的每個歷史人物,能擁有遠超常人的見識與膽略,在比例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相貌不俗,魏延自然也不例外,在《三國演義》裡面,還專門描述了魏延的相貌——“身長八尺,面如重棗。”生得如同關羽模樣,而紅臉在中國戲曲藝術表現中象徵忠義,正直和勇敢。不僅如此,魏延這個人長得相貌堂堂,武藝也是獨魁,策馬就能耍刀拈箭,以勇猛作戰著稱于軍中!

    按說這樣一個人,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在,可不是隨便就有的,有一個算一個,哪怕沒有國寶級,也有一級保護的檔次。按照劇情發展,魏延在軍中應該是平步青雲,然後在某戰中立下不朽的戰功供世人傳頌。只是情況並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般,從後面的故事來看,他的經歷卻遠不如關羽順暢,地位也遠不如關羽顯赫,更不像關羽那樣深受後人尊崇。他為蜀漢南征北戰二十三年,直至雙鬢露白,都沒能像黃忠那樣留下“忠勇老將”的美譽,一輩子都是在打仗戰功累累,進入五虎上將之列都不過分,最後卻被自己人冠於“反賊”之名身首異處。

  • 4 # 墨點culture

    蜀漢名將魏延,字文長。初隨劉備作戰,智勇雙全,勇冠三軍,深得劉備信任,劉備稱王后受封漢中太守,後諸葛亮北伐,任徵西大將軍,曾經向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襲長安“子五穀之計”,但沒被採納。魏延為人孤高,深明大義,多立戰功,在後期尤其為諸葛亮所倚重。但是性格上比較矜高,帶有謀反之意。

    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

    諸葛亮北伐之際,魏延數立戰功,有勇有謀,在蜀漢軍中樹立了一定的地位,掌控了北伐軍最精銳的部隊,一直暗想脫離諸葛亮的掌控,自己來統領三軍將士,在平日的所作所為中,諸葛亮已看透魏延,對之都是全力防備,――即說明他不善於隱藏自己的心計,以至於讓別人能看穿自己,這樣無疑會讓別人抓住自己致命的空子,

    魏延雖有勇略,但過於急躁,這是用兵的大計,曾建議出奇兵,走子五穀,帶精兵五千攻克長安,為天下大定,確為妙計,但真能實現麼?――子無谷地勢險要,通往不易,容易遭伏兵,――如果在長安誠下久攻為勝,敵人以逸待勞便反過來屠殺之,――再者戰事延長的話,其軍糧等物質要從翻山越嶺運輸而來,若不能及時供給,將全軍覆沒。

    魏延的謀略,哪也只是將才謀略,他是一心急於求勝,不考慮這謀略背後的代價和退路,而諸葛亮則是穩抓穩打,步步為營,要想曹魏也是人才聚集的軍事大國,要想打敗並不容易――所以魏延缺乏統帥的謀略。不過在戰場上他亦能分兵佈陣,攻城拔寨。

    司馬懿,此人穩沉善於偽裝,善於利用天時人和,能辨認正反心理,深得排兵佈陣之精髓,具有統帥的能力。

    打仗要靠國力,兵力,統帥的計謀,論計謀,司馬懿在魏延之上。

  • 5 # 優己

    那是不可能的!而且會死得很慘!魏延的軍事思想就是單純的軍事打擊,與魏國進行全面的戰爭,這種想法會把蜀漢拖入與魏國的消耗戰當中去!而魏國的國力是蜀漢的六倍,跟魏國拼消耗會讓蜀漢徹底走向滅亡!這也是諸葛亮死後下令除掉魏延的主因!就是因為擔心魏延這種好戰派主政會給蜀漢帶來滅頂之災!仔細去發現,魏延的軍事思想其實跟關羽的一樣!(比如,劉備只是讓關羽出兵打擊曹魏,牽制曹軍,但是關羽卻認為作為將士,領命便需要完成非攻下襄陽不可,最終不僅襄陽沒攻下來還被呂蒙攻下了荊州)!而魏延的也一樣!魏延沒有領會諸葛亮定點破壞魏軍前沿堡壘的北伐戰略(諸葛亮北伐只是為了讓兩國之間保持幾百裡的無人緩衝區,並非想要真的伐魏),魏延認為北伐就是真的北伐,一定要攻城略地才會成功!這種思想使得他們沒法從大局去考慮,會把國家置於一個很威脅的境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到底是繼續養豬好,還是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