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7
回覆列表
  • 1 # 唐風宋月

    要明白這個問題,就得明白孔子是怎麼搞教育的。

    首先從生源上來說,孔子講究有教無類。類就是類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是社會性動物,由於家庭文化相貌興趣等等自動分為各種群體各種型別,孔子作為一個私立學校校長,靠教書養活老婆孩子一吃開口飯的,他的有教無類是現實的選擇,而非他的自願本心。只有生源多了,學費才能增加,生活水平才能提高。孔子的學生各行各業的都有,貴族,商人,農民,武士,總之只要能拿出十條臘肉乾,他都教。不論身份,不論出身,不論職業,不論美醜。只要你交學費就行。

    其次從課程設定來看。許多書上都寫著孔子教六藝。六藝是國立大學的教育科目,孔子培養的都是後備官員,而想當官在當時就得熟悉六藝。所以孔子主教這六門課。但是孔老師要是隻有這兩把刷子,那可就太井底之蛙了。孔老師可謂全才,種地搬磚抹牆和泥讀書打架看風水觀天象無所不知,只要你是個人,只要你來我這兒,只要你交學費,你肯定白跑不了這一趟。曾經有農民來向孔子請教種地,孔老師看他是個農民伯伯,一年捨不得吃肉把十條肉乾提來了,於是教的很起勁。把農民伯伯的梆子敲得梆梆響,翻來覆去的講,最後農民伯伯滿意而歸。

    其次從教育方法來看,孔子搞的是選修課。不是啥人來了都教同一套。學生來了,孔子把課程表往哪兒一擺,想學啥自己選,跟去菜市場買菜一樣。學生選上幾門,行了。學會夠吃飯就行。孔老師是不喜歡全才的,雖然他是全才。孔老師喜歡培養專家。孔子的學生只有子貢是全才,文武商學皆能,但是孔子並不看好子貢。顏回就會死讀書做學問,但是孔子最看好顏回。

    但是教育不是搞慈善,也不是扶貧,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接受同一層次的教育。孔子辦的不是掃盲班,也不是學前班,而是成人教育,職業培訓班。孔子最好的學生子貢和顏回剛進孔子學校,三年時間啥都沒學會,聽不懂,孔子也不教。顏回課堂聽不懂,回去自學,第二天孔子一提問,全會。所以孔子說顏回好學。子貢世家子弟,起步高,開始還看不起孔老師,覺得孔老師浪得虛名,沒看出啥不同啊。但是過了三年服了。孔老師的學問就是一座莊園,我連大門都進不去啊。

    孔子為何能成為三千年來最好的教育家,你以為人家真是吹出來的嗎。直到今天的大學甚至小學,教師們教育的方法還不是以上這幾條。尤其是開私立學校補習班的,只是好多學校的老師沒有孔老師的通天學問,不是誰去都能學到東西的。

  • 2 # 軒轅華表

    孔子唯一掌握的是天文測量技術,並以此作為認識社會關係的理論依據。主要國家利益應與人民分享:人民應不遺餘力共同建設國家。這一面必定是贊同的!但是,教育方面應該沒有什麼建樹,3000弟子才出72賢(還是後人‘舉薦’),真正用上排場沒有幾個。由此,對教育方面算是失敗的,自然不會承認教育上的貢獻。他的教育目的僅僅是為自己造勢,從記載的仕途事蹟上看,對治國方面沒有實際能力。“孔學”到宋代又被二程和朱等人曲解引向另一個角度,得到光大。又因漢之後歷代政府需要對其編注和修善,精華元素只有為官者明白,故與原作有悖,導致後世學子對“孔學”質疑和厭學。

  • 3 # 元谷元

    筆者欣賞孔聖人的“有教無類”教育思想,受教育者不分貴族與平民,只要有心向學,都有平等的權利,這樣的主張至今有現實意義。

    現在的一些貴族教育自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公共教育資源應該公平分享給國民,孔子的“有教無類”實際上是偏向平民的,現在的“施教分類”有悖於文明社會的基準,留下了很嚴重的隱患。

    現今社會的偽貴族化較為嚴重,在教育領域尤為明顯,實際上不過是吃穿玩樂的貴族化,在修養風度上根本談不上,但其張揚炫耀不僅在汙染社會,更製造了社會階層的分裂,進而造成人們心態的不平衡,影響社會穩定。

  • 4 # 宛在生活

    贊同!試舉一例如下文個人淺見所示

    現代人不要有大多的創見,孔子的述而不作讓你受益匪淺

    至聖先師—孔子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選自《論語·第七章·述而篇》

    “述而不作”體現在: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第十七》

    天道的執行變化產生了春夏秋冬四時,萬物因四季分明而得以生長,天自己卻從未居功自傲,發一句自以為是的言語。孔子從“天垂象”中,引申推演到人事主張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體現在:“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

    周公

    孔子的一生都在為恢復周公制定的周禮而努力,周公是孔子做夢都想夢到的古聖先賢。因此才發出這樣的感慨。

    老子

    “竊比我於老彭”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其始祖是老彭祖。如前所述,老子本是彭祖後裔,周代彭祖。老子本來因老彭祖的遭遇“一旦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也如老彭祖一樣“述而不作”;也以“為壽”為目標,終於棄官,不再從政,開“出世修煉”之先河;西出函谷被精通天文的函谷關令尹喜所阻,才不得已留下“買路錢”,臨時寫了《道德經》,總結、闡述了歷代道家真至聖賢及彭祖的思想,成為世界上第一部哲學專著。所以道家文化的其中一部分就是彭祖文化,《道德經》就是彭祖思想的集中體現,道家始祖之一就有彭祖。

    據考證彭祖有四代。第一代,始彭祖彭鏗。公元前四千四百多年,他180歲時用他發明的雉羹治好了堯帝的疲勞綜合症,成為烹飪始祖。他便是孔子把與舜相提並論的政治家彭祖。第二代,夏朝封為伯爵的大彭祖彭壽。他幫助夏禹謀劃治國之策,率師平定叛亂。他既是政治家,也是軍事家,又是武術家。第三代,商初仍為伯爵的大彭祖彭考。他協助商湯滅夏,多次率師平定叛亂。第四代,末代彭祖老彭,他就是孔子十分崇拜的思想家、教育家彭祖。他們又都是養生學家。

    儒道本為一體,在西周之時,儒道兩家是不分家的。諸子百家皆尊《易經》為其本源。儒道兩家的論述也是學習易經天道觀然後推演到人事的述而不作,只不過儒家更偏重於走周易的乾卦路線,道家在外在形態上走的是周易的坤卦路線。現在在自誇自己的建立時,不妨謙虛一下以“述而不作”作為標杆,有時候你們冥思苦想發現的很多道理,老祖宗早都表述出來了而且比你想的更加完善。

  • 5 # 懷疑探索者

    誰都知道孔子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都知道孔子有“七十二個賢人”弟子,但對孔子教育思想的具體認知則比較模糊。我們要問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不是正確,是不是有價值,首先要明白孔子在教育理念上說過哪些話。下面,我列舉孔子在教育上的一些“語錄”,談談我對孔子教育思想的看法。

    孔子說:“有教無類”。什麼意思呢?以前都只有貴族子弟可以上學,普通平民是無權接受教育的,也沒有這個教育機會,因為孔子之前的教育機構都是官學,是由國家政府開辦的,貴族才有資格上學。到了孔子就不一樣了,他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舊傳統,興辦私學。私人可以授課,這個在中國以前的歷史上是不可想象的。普通老百姓在上層的眼中,就是幹活的工具,是和牛馬一樣的蠢貨,是沒有資格去學習知識的,知識是貴族才有資格學習的。孔子就不信這一套,他大膽的提出“有教無類”,擴大了施教的範圍。看看孔子的學生,三教九流都有,有農民,工匠,漁民,商人,小知識分子,軍事人才。據說孔子一輩子教育了3000多個學生,我想這個是可能的。

    孔子積累了一套如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啟發式等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出了種種觀念,比如,“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每問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些觀念,都是很好的,很寶貴的教育學習的經驗理念,就是再過一千年,三千年,一萬年,這些理念都不會過時。

    孔子還有兩句重要的教育理念:

    第一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告訴你對待學問的態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舉例,我們經常被問,外星人有沒有存在?我也許心裡相信外星人是存在的,但我嗎沒有發現任何外星人與地球接觸過的資訊的證據,所以,即使我心裡資訊,也不會說“外星人肯定存在”,而是用嚴謹的態度說“我不知道。我認為外星人可能存在,但需要進一步的證據。”

    第二句:“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意思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不僅是道聽途說,而且四處打聽別人的隱私,然後到處傳說,以此作為生活的樂趣,實乃卑鄙之小人。

    舉例,我們發現一些人,拿走地攤八卦來的文章,說楊振寧怎麼怎麼不好,造謠說楊振寧遊山玩水,回國養老,還詆譭說他沒有道德,是寡廉鮮恥的小人。如果我們仔細做研究調查,就會發現,這些道聽途說來的說法,全部是無稽之談。經過調查,我們發現,性格我行我素的楊振寧,他不僅僅對中國貢獻頗大,而且一貫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是愛國的華人典範。不隨便輕通道聽途說的八卦謠言,也在考驗你是不是具有一個君子的素養。

    總之,對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們要理性的分析,掌握其有益的成分。

  • 6 # x研究所

    最佳答案] 首先我贊同孔子的教育。實話說,同樣面積大致相等的兩塊大陸,亞洲的中國,整個的歐羅巴洲.一個今天好歹還是統一完整的一個國家.一個那麼多年了,要想整合登天樣難.對於治民方面的作用,孔子不是神,但是孔子比上帝管用.孔子思想有弊端.男女大防不就是個弊端嗎?但是這樣做有沒有好處,有,而且太好了.至少幾千年裡教匯出的正人君子,或偽君子比強姦犯得多的多.至少市面上人人懂得啥叫害臊.相比歐洲的誰的拳頭大誰就有初夜權來說,這種弊端很人性.

    要說孔子思想的弊端,你為啥不去思考下現在什麼思想沒有思想弊端呢?或者哪種思想的弊端少?哪種比較顯形的叫弊端?又或者那種優越的思想能否讓它自己流傳千年之久.恐怕一對比,你會發覺很難有與之相比的了.我不是孔子思想的唱高者,所以請聽我講完.

    孔子的思想載體最早就一本論語,然後有十翼,然後有72賢徒弟的表現.以現代人的快餐式的瞭解法,現在能快餐一遍這些東西的人,我們就叫磚家學者了.而千年來,研究儒學的人則窮其一生讀一本論語,研究數十載十翼,效法一輩子72賢,由此再出自己的著作,自己的言論,豐富一個早已作古的人的言行.好吧,弊端,若真有也早就不存在了.因為如同一片片樹葉相互遮掩著一樣,即使真有也被隱藏了.即使真有弊端也不見了.發展到與今天的世界接軌的程度,孔子的忠君可以引申為對企業,對國家的忠誠,孔子的克己復禮,可以引申為遵守社會制度,維護世界和諧.哪裡還有什麼弊端?

    休謨在談佛家流傳時比喻印度是一個子宮,比喻中國是一棵大樹,比喻日本是開出的花朵.很好的闡釋了這三個國家對於文化,思想的衍生與發展.印度是創造的地方,印度人就愛天馬行空的想象.中國則是從一個源頭可以發展出無限的流派,無限可以枝繁葉茂的思想,並使其豐富多彩.而日本也有佛法,但是隻注重了形式.儀式很漂亮,動作很美,很注意表面的優雅,但是如同花,其實也就意味著一個思想的終結.孔子思想是中國這個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大樹,孔子本人就是這棵樹的種子.這樣一棵樹也許不美,但是其廣袤和內涵,豈是我等片言片語就說什麼弊端的呢?我們同是華夏子孫,若不是前人的教育我們國家可能還未起步呢?知人者智,自者之明。這種低俗的問題大家還是少看為妙,多瀏覽古文書籍吧!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 孔子全身畫像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係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①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幹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②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 影視作品中的孔子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 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透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係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收起內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武磊國王杯打滿全場,與進球失之交臂,他下輪聯賽還能首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