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隱愚者

    幽雲十六州,也就是現今北京周邊,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扼守華北平原的第一屏障。

    地理位置

    從地圖中也可以看到,擁有了幽雲十六州,就意味著一馬平川,長城天險也失去了作用。幽雲十六州在手,向南可惜直接透過京杭大運河,或者經過河北、山東直逼北宋都城汴京,基本無險可守。

    幽雲十六州之痛

    也正因如此,宋太宗趙光義滅了北漢便著手收復幽雲十六州,因為這裡戰略地位顯要,沒有幽雲十六州,宋朝都城也不安全。

    宋朝隨後開啟兩次北伐,可惜都以失敗告終,隨後的遼南征、金國南侵都證明了幽雲十六州對北宋安全的至關重要。

    天子守國門

    坐擁幽雲十六州,便可以保住廣大中原腹地,同時長城天險也能夠防禦北邊的遊牧民族。另外從地理上看,幽雲十六州距離蒙古草原、東北地區都非常近,又有長城存在,可以說是非常理想的抵禦侵略的第一道和最重要的防線。

    也正因為如此,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就是為了對北方的遊牧民族進行威懾,並開展有效管轄。

    綜上所述,幽雲十六州在古代,確實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京杭大運河和長江流域發展以後,直接決定了王朝的安慰。

  • 2 # 創業者小約

    說到燕雲十六州為什麼能成為明朝的天子守國門一道屏障?那麼好,同志們小夥伴們咱們一起來學學地理吧,啊哈哈,很多時候其實很多地方都沒有在我們想象中的地方,所以問題的重點是為什麼能成為明朝國門屏障。那我們就來聊聊燕雲十六州以及其地理位置。

    第一,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由今北京市區,北京的延慶區、密雲區、順義區,天津市,河北任丘市,河北河間市,河北涿州市,河北懷來縣、逐鹿縣,張家口宣化區、蔚縣,山西應縣,山西朔州市東部以及中部兩地,加上山西大同等十六個地區組成,古時稱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任丘、河間、涿州、張家口、朔州、大同等地區,囊括三省八個市,地域不小了,特別是對於古代。

    第二,其中幽雲十六州為什麼會落入他國手裡呢?

    這裡要說到在唐朝和宋朝交界的時期,曾出現過五代十國軍閥混戰,藩鎮割據的局面,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在中原地區更替,以及中原以外的南唐、南吳、吳越、楚、南漢、前蜀、後蜀等十幾個割據藩鎮國構成五代十國。在五代的後晉時期,後晉國王石敬瑭認小他十幾歲的契丹第二個王耶律德光,耶律阿保機的次子做父親,認賊作父,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同時上朝納貢,自稱子國。自此燕雲十六州便落入契丹之手,再到後來金人南下奪取燕雲十六州,然後直到蒙古人崛起一統天下建立元朝,將燕雲十六州納入版圖。

    第三,能成為屏障的原因

    之所以燕雲十六州能成為大明帝國駐守國門的一到屏障,主要歸功於它優越的地理位置,何況自古以來天津一帶一直都是抵禦東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一大要塞。特別是這十六州從地圖上擺開來看,就是個“一”字橫著的屏障,這十六州的位置在長城以南,從東邊山海關西至雁門關後面的主要資源供給的城市。特別是古代,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足以見得糧草重要,而這十六州恰好是大明王朝抵禦外來入侵的屏障的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糧草供給地,同時又是兵源地。如果失去這燕雲十六州,中原大地無險可守,除非退至長江淮河以南,所以也就是說失燕雲十六州,則失中原大地,失中原則失天下。所以這十六州才是明王朝守衛長城國門最重要的屏障。

  • 3 # 使用者92606981788

    明朝建立後,元順帝撤離北京退守蒙古,明朝將以前的長城重新修繕,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並設立九邊重鎮防備蒙古的進攻。明成祖後來遷都北京,北京離北邊邊境很近了,這正是天子守國門。明朝中後期,東北的建州女真崛起,就是後來的後金,大同,宣府,山海關等長城關隘的戰略地位更加的凸現。燕雲十六州任何一處被北方的蒙古還有後金攻破,騎兵便可長驅直入,華北平原再也無險可守。明朝崇禎帝有南逃的機會的,但他寧可上吊也沒有逃走,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4 # 草竹道人

    從軍事和戰略等方面,對於“燕雲十六州”,北宋沒有攻下,而明朝卻可以“天子守國門”,我認為主要可以這麼來看:

    一、北宋的軍事中心不在“燕雲十六州”

    北宋之前,正是精力了“五代十國”的軍閥割據的混戰,中原地區的局勢混亂,北宋的主要兵力和軍事力量都集中在對付南方地區的割據政權,而無暇“燕雲十六州”。

    而對於明朝來說,朱棣的勢力範圍和“鄉情”都在燕雲地區,而且元末明初,朱元璋的進攻路線也是由南向北。由此可見,明朝“天子守國門”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北宋的北部遊牧民族“難以應付”

    在北宋時期,位居北部的遊牧民族可以說是“兵強馬壯”的鼎盛時期,戰鬥力相比北宋要強勢不少,而以宋仁宗為首的宋朝歷代皇帝,都是以“妥協”、“求和”為邊境和平的“戰略方針”,以至於對“燕雲十六州”也就“望而遠之”,並沒有“攻取”之意了。

    但是在明朝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大多退居大漠和草原,“燕雲十六州”地區的蒙古軍隊已經消減,而燕雲地區正是北方“京津冀”的咽喉要地,“天子守國門”也是有一定“威懾”作用的。

    所以,透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宋朝和明朝在“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是區別對待的。

  • 5 # 旭奕

    燕雲十六州是現在北京、河北、山西的部分沿山地區,古代冷兵器時代中原王朝是農業社會,缺乏養馬的草場,軍隊以步兵為主,所以只能依託山勢地形修建關隘抵抗遊牧民族的騎兵。該地區以北就是蒙古草原,所以從春秋開始一直就是中原抵抗遊牧民族的重要屏障。

    自從五代十國時期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後,中原王朝對遊牧民族的入侵一直非常被動,這就是南北宋雖然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都是古代王朝的高峰,但卻從頭到尾都被遼、金和蒙古輪番壓著打,最後滅國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所以明在驅逐蒙元並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後,就把該地區視為屏護帝國的重要地區,前期朱元璋封自己的幾個善戰的兒子在該地區就藩以拱衛中央,後來明朝的四大戰區薊、遼、宣、大還都是燕雲地區。

    朱棣篡位後因為更熟悉北京的環境,再加上對建文帝的特殊恐懼,所以就以天子守國門的名義遷都北京。

  • 6 # 漢水長流

    此論斷有問題,宋能否攻下燕雲十六州,與明代的所謂的‘天子守邊 ,並沒有邏輯關聯。也就是說宋不攻下,到了明代也完成了光復。

    天子守邊是部分史學學者的個人觀點,不能代表史學界。因為不是站在有明276年的歷史過程來思考的,而是從明中後期衰落的角度得出的結論。

    明代在永樂時期國力達到了鼎盛。成祖治政下的版圖北窮朔漠,南極冥海,東西抵日出日落之處。當時的北京,也就是宋代收復無望的燕雲十六州大致所在之地,正是這個大一統王朝地理位置的中央。這種局面持繼百餘年。

    因此說,明代天子守邊的觀點片面,不能服眾。

  • 7 # 折梅相問

    燕雲十六州也就是今天北京河北北部一帶,此處地勢險要,華北地區向來以平原為主,北方遊牧民族一旦突破這一地區,華北平原一馬平川唾手可得,這一帶巍峨險峻的太行山山脈和燕山山脈儼然構築了燕雲地區在戰略上抵禦北方鐵騎南下的天然的第一道防線,更有桑乾河和巨馬河這兩條河流作為抵禦遊牧民族鐵騎的第二道天然防線。同時該地區氣候環境條件優良,也是農業畜牧業的天然的條件,自古以來,幽燕之地就是農業發達,經濟繁榮之地。宋朝開國之初,也意識到燕雲十六州不在自己手裡,汴京受到北方鐵騎的威脅,在開封府北邊大量種植樹木以阻擋外族入侵。宋太祖也曾花重金贖回此地,可惜未能如願。後期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此地,然而,宋軍大敗而走,趙光義中箭而逃。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一直未能佔領此地。北宋末期與金國約定一起伐遼,滅遼之後歸還燕雲十六州,金太祖歸還太行山以南燕雲地區(未全部歸還),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死後,金國以張覺事變為由,大舉進攻北宋俘虜徽欽二帝,北宋滅亡。

    洪武元年,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常遇春攻克元大都,北元勢力撤回漠北草原,致此在外族人手裡四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再次回到漢人手裡。隨後幾年朱元璋派幾路大軍出師漠北大敗,損失軍馬數以十萬計。此後明朝再未出戰攻打北元勢力,十幾年後,洪武二十三年,明朝清點戰馬不過五萬匹,戰馬的匱乏也打消了出戰的想法,只能以燕雲之地作為固壘,以步兵堅守修築長城以防外敵入侵。總之,漢人的騎兵非外族的對手,尤其在華北平原上,步兵難以同外族騎兵對抗,只能以步兵依託有利地形進行阻擊。所以說想要守住華北平原必須拿下燕雲之地,以此地形防守漠北勢力。此地一失,長江以北不保。

  • 8 # 想跟你聊故事

    這個跟宋朝和明朝的制度有很大關係,甚至跟宋朝明朝的開國皇帝有關。

    宋太祖趙匡胤因為黃袍加身,擔心手下有一天會效仿自己,於是來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把戲。宋朝由此開始實行重文抑武的制度,所以宋朝儘管有璀璨的文化,但是軍事力量一直是其軟肋。

    明太祖朱元璋是平民出身,透過起義奪取天下,完全是槍桿子裡出政權,所以治國方面就非常強勢,堅持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國策。

    正是由於文治理念不同,才造成這樣的結果。

    且兩國面臨的情況也有所不同,宋朝面臨的是異族強勝的局勢,明朝沒有像宋朝那麼大的外部壓力。

    宋朝是保守防禦型,明朝是對外開拓型,不管是鄭和下西洋,還是對外經貿都可以看出,有這樣的不同結果也在情理之中。

  • 9 # 歷史影視小迷弟

    燕雲十六州,見證了多少王朝的興衰更替啊。對於中原王朝來說,燕雲十六州是抵禦北方外族入侵的一道強有力的屏障。

    燕雲十六州地圖

    (一)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及歷史介紹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幽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十六州對應的現在地理區劃如下:

    幽州(今北京市區)、順州(今北京市順義區)、儒州(今北京市延慶區)、檀州(今北京市密雲區)、

    薊州(今天津市薊州區)、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鄚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

    新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媯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武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蔚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

    應州(今山西省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市東)、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區)、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

    五代時期,公元936年,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後唐河東節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後晉,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遼太宗為父,石敬瑭為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充套件到長城沿線,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160多年,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派遣大將徐達北伐,燕雲十六州才再次回到中原王朝的手中。

    石敬瑭向遼稱兒

    (二)燕雲十六州對中原王朝的戰略意義

    地理形勢的重要性

    燕雲十六州的地勢非常險要,本身就是抵禦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華北地區向來以平原為主,橫亙在其兩側的燕山山脈和北太行山山脈,成為了北方遊牧民族騎兵難於逾越的障礙。這巍峨險峻的山脈儼然構築了燕雲地區在戰略上抵禦北方鐵騎南下的天然的第一道防線。同時長城也是依靠這些陡峭的地形而建,失去燕雲十六州的同時也失去了長城。

    燕雲十六州地形

    在山脈之下,有桑乾河和巨馬河這兩條河流作為抵禦遊牧民族鐵騎的第二道天然防線。事實上河流在戰爭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預估的。在中國古代,江河沼澤特別是河流常成為拒敵於外的防禦屏障。在那個以刀槍弓箭為主要武器的冷兵器時代,利用江河設防是戰爭雙方常用的禦敵辦法。

    農業、畜牧業的重要性

    燕雲十六州是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也是中國半溼潤地區與半乾旱地區的交界處。溫暖溼潤的氣候環境,造就了該地區發達的農業、畜牧業。歷史上,一直以來就是中國農業最發達、經濟最繁榮、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

    燕雲地區自古就與遊牧民族的領地接壤,在千百年的文化交流當中,養馬文化已經植根於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再加上本地區的戰馬相較於內地地區的戰馬,無論是耐力還是爆發力上都更勝一籌。在古代,騎兵相當於特種部隊,在作戰過程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北宋正式由於失去此地進而失去了戰馬基地,因此在對遼戰爭中經常失敗。

    戰馬

    明朝天子守國門

    明朝建立後,最大的敵人一直都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先後有北元、瓦剌、韃靼、後金等政權,這些政權對大明的北部邊疆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因此才有明初朱元璋分封諸王拱衛邊疆,才有朱棣五徵漠北。正是由於燕雲十六州巨大的地理,經濟、軍事等價值,所以它才成為明朝“天子守國門”的屏障。

    大明疆域圖

    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王朝的意義不僅僅是巨大的軍事價值和經濟價值。作為北方地區的重要門戶,它能在中原王朝強盛之時,成為經略控馭北方遊牧民族的據點和橋頭堡;而在中原王朝頹勢之時,成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這一雙向作用使得歷朝歷代都特別重視這一區域。

  • 10 # 浮華的滄桑

    有人說天子守國門是一個謊言,不管是否如此,關於這個問題,就需要從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說起了。關於燕雲十六州,熟知的就是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的事情。燕雲十六州東西長約六百公里,南北寬約二百公里,主要包括現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的部分地區。

    往常的分析更多的強調燕雲十六州的戰略位置的重要,一旦丟失,中原王朝將無險可守的問題。從其他角度考慮,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主要在於它和其他北部屏障其實是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生活秩序的分界線。

    燕雲十六州包括以南區域主要是農耕文化,出產糧食;以北主要就是遊牧,但是居住在這裡的遊牧民族幾乎不可能做到自給自足,他們需要農耕地區出產的糧食以及其他手工藝品,需要和中原地區進行交換,交換的方式要麼就是貿易,要麼就是戰爭。

    當北方的遊牧政權掌握了燕雲十六州以及以南的部分割槽域後,統治區域內部就可以滿足或部分滿足生產生活需要的糧食等物品,也就不是必須和中原王朝進行貿易了。

    可以看到北宋包括後來的南宋和北方遼或者是金的和談,其實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甚至很多時候的感覺是,北方的遼或者金,在決定對宋是和談或者戰爭時,宋朝的情況基本不在考慮範圍內。除非遇到特別重大的失敗,基本上就是打一場戰然後和談休息一段時間,然後再打一場戰再和談。

    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原因主要是自身綜合實力不是很強。一方面經濟實力不足以支撐發動連續的戰爭,發動一次戰爭內部需要休整。另一方面軍事實力還沒有強大到短時間內消滅宋朝。戰爭只是為了和談增加談判的資本,和談只是為了國內休整積累下一次戰爭的力量。真正和談時,基本也就是提出什麼條件宋朝都答應,甚至宋朝還要納貢稱臣。

    幾百年後,明朝也面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軍事實力也更強。雖然也取得一些勝利,但是難以根除北方遊牧民族的隱患。在這種情況下,達成了隆慶和議,封俺答為順義王,從此到明朝滅亡,基本沒有再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為什麼這兩次同時中原王朝和北部遊牧民族政權和和談結果截然不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遼或金掌握燕雲十六州以及以南部分地區後,自身也有同樣的地區可以發展農耕生產,沒有必須進行貿易的必要,宋朝也就基本沒有談判的資本,這種和平更像是乞求對方得到的賞賜。而到明朝時期,長城以及燕雲十六州及其以南適合發展農業生產的地區全都掌握在明政府的手上,掌控了北方遊牧民族必須的生產生活物資,北部少數民族政權要麼透過貿易要麼透過戰爭來取得這些物資,但明政府強化了長城的防禦,雖然偶爾突破,也需要付出很高的代價。當戰爭不具有高回報的時候,也就持續不下去了。所以在談判桌前,明朝政府能夠以進行貿易為籌碼推動和談的達成。

    燕雲十六州不僅是戰略意義上的重要地區,更是遊牧社會和農耕社會生活秩序的分界線,所以,燕雲十六州可以說是兩個完全不同社會和生活秩序的分界線,也是遊牧民族對於中原農耕民族侵襲的屏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包子放什麼餡料調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