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無知先生

    朱熹到底是什麼人,關鍵看他怎麼做!封事,這個事情在南宋是普遍的。如果你沒有機會和皇帝當面表達你的意見,你就可以寫封事,來表達你的政見。我想就朱熹而言,對他來講是需要勇氣的,因為什麼呢?因為孝宗皇帝不太喜歡他,特別不太喜歡他講的東西。他明明知道孝宗皇帝不喜歡他講的東西,他還要講,這就是勇氣。因為在“戊申封事”之前,他在春天的時候到杭州去,路上就有人和他講,說你這次去,不要再講正心誠意。因為他以前每次都是講《大學》,正心誠意,格物。這是什麼意思呢?讓皇帝加強自己的修養,看看皇帝的心正不正。他就是說皇帝的心不正,因為你的心不正,所以容易受到小人的影響,所以他講的這套東西皇帝不愛聽。三十幾歲他就講這個,三十三四歲,他見皇帝,就講這些東西,格物致知,就是說你陛下你要正心誠意。所以在戊申年去見皇帝的時候,有人就勸他說你講的東西是皇上最不喜歡聽的,你這次就別講了吧!他說,我怎麼能不講呢?不講就是欺騙皇帝,我要把我真正的想法講出來,如果我不講,就是欺騙,因此他就接著講。當時可能覺得講的不夠吧!回來在冬天就寫了這封封事。在這個之前,十年前,庚子年,他又有庚子封事,當然他那時講的具體的東西比較多,但也是一貫。所以我想,當時的士大夫批評皇帝並不奇怪,但朱熹是一個代表,因為他講的都是皇帝不愛聽的,明明知道皇帝不愛聽,他還要講。孝宗皇帝還算是不錯的,因為他的封事送到皇帝那裡時,已經是夜裡,皇帝還要起來把燈點亮,還要一篇篇看。看完之後雖然沒有那麼高興吧,我想還是有點感動,心想這個老頭,這位老臣,他還是為朝廷,為皇帝著想,所以還是受到一點感動吧!朱熹一生做了什麼?堅持道統論及其文化實踐的代表就是朱熹。朱熹具有強烈的文化傳承意識,廣泛繼承了儒家的學術文化,在理學方面,有太極、通書解義,西銘解義,編訂二程遺書、上蔡語錄,作知言疑義,編近思錄、小學。在史學方面有八朝名臣言行錄、資治通鑑綱目,伊洛淵源錄。經學方面有周易本義、啟蒙,詩集傳,主編儀禮經傳通解,指導書經集傳,終生作四書集註,或問,在文獻整理方面作孝經勘誤,楚辭集註、韓文考異、參同契考異、陰符經考異等。朱熹的文化實踐歸結為一句話,就是文化傳承與創新,他對古代文化作了全面的整理,對四書的集結和詮釋尤花費了畢生精力,是文化繼往開來、傳承創新的典範,朱子在孔子以後於文化傳承方面作出了最大貢獻,這是近一千年以來無人可以與之相比的,是我們今天從事文化傳承的榜樣。朱熹對儒家思想的理解的確有所偏差,但是不能抹殺其為儒家文化傳承的巨大貢獻!更不能從其個人品行上來質疑其人!朱熹為正統儒家傳承人無疑!

  • 2 # 葉少456

    在中國歷史上,名人特別是“聖人”備受人們尊重。然而作為一個普通的人,難免會有些缺點,但其中的一些人卻有著很大的汙點和令人討厭的一面,其品行比普通人尚且不如,卻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被光輝的形象所掩藏,成為了一個完人。

    被元、明、清三朝封為“聖人”的南宋大儒朱熹,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代表人物,是中國南宋時期“理學”的集大成者,一生著作無數,流傳下來的也非常多,八百年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傳統社會的道德標杆,然而我們要是翻開歷史的背面一看,就會發現朱夫子是個假道學,甚至是偽君子,說他口是心非、陰損毒辣也不為過。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南宋江西婺源人,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世稱“朱子”,可以說是繼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朱熹被辛棄疾贊曰:“歷數唐堯千載下,如公僅有兩三人。”西方研究者則譽之為可與亞里士多德比肩而立的偉大哲學家。其理學思想不僅被元明清三代視為正宗,影響至今,而且遠播海外。

    根據史料記載,朱熹小時候就很聰明瞭,5歲開始閱讀《周易》,6歲與其他孩童玩耍之時可信手將八卦圖畫在沙洲之上,還親自編著了一本叫做《周易本義》的書籍,可見他對易學的研究之深。朱熹相信風水的“山環水抱,藏氣聚風”之說,不僅是相信,他還迷信,他堅信只有祖宗墳墓的風水好了,後人才能福澤綿延,為此朱熹將其父的墳墓三次遷移,其母、其妻、長子及他自己的墳墓都是自己親自選定,從這裡也能看出他的私心,這和他所提倡的重義輕利的理學是自相違背的。

    《夷堅志》中描述,朱熹在任提舉浙東刑獄的時候,與知州唐仲友起了糾紛,雙方都在氣頭上,於是各自上奏朝廷控告對方,一時之間也是僵持不下。這位理學家沒有想著如何說服唐仲友,而是打起了歪腦筋。經過多方打聽,朱熹得知唐仲友非常傾慕當時的江南名妓嚴蕊,於是他偷偷派人把嚴蕊抓來,對其用刑,想從嚴蕊口中得知一些對唐仲友不利的訊息,好以此要挾。沒想到嚴蕊寧死不從,於是朱熹把她再關再打,仍無結果。

    姑且不論唐仲友的品性如何,朱熹如此行徑確實不是君子所為,與他自己所提倡的更是大相徑庭。常言道,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事很快就被其他人所知曉,一時間輿論譁然,鬧得沸沸揚揚,這許多人都敬佩嚴蕊,甚至孝宗皇帝都知道了這件事,最終唐仲友與朱熹二人均因此事被免職。

    同時朱熹對於訴訟有著非常重大的偏見,他認為,凡是涉及到訴訟,都是先論起尊卑、長幼、上下、親疏之分後,才聽凡人是非曲直的言辭,他的理念是要“以理殺人”。可是他卻未曾想過,如果訴訟按此原則執行,那麼有地位的人說什麼都是對的,下層人民如何伸冤?

    在繼續揭秘之前,我們先來說說證據。有本書叫做《四朝聞見錄》,是宋朝的葉紹翁所著,全書分為甲、乙、丙、丁、戊五集,凡二百零九條,記載了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事蹟,所記多為作者親歷或耳聞,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1988年中華書局曾經出版,該筆記形式活潑,內容廣泛,多年來頗受讀者歡迎。

    據《四朝聞見錄》的丁集記載:儘管朱熹大肆鼓吹“革盡人欲,復盡天理”,但在宋慶元二年(1196年),監察御史沈繼祖卻列舉了大量事實,揭露他言行不一:他曾經帶著兩個漂亮尼姑外出旅遊,並用甜言蜜語引誘她們“三陪”,最後二人還俗做了朱熹的小妾,出去做官時都帶著她們;此外,朱熹的大兒媳在丈夫死後卻懷了孕;不知孝順,虐待自己的老母親;以兒女婚嫁喜慶的機會,大肆收受紅包禮金,“一歲之間,數以萬計”;以知名學者的招牌,開門辦學並擅自提價,收取高額學費;指使家屬子弟偷盜別人的耕牛(在古代這是重罪),宰殺後胡吃海喝。

    此外,朱熹還強行佔據範染祖輩留下來的山林,用於修建自己的私家住宅,還誣告原主並治罪。前文講過朱熹重視風水,為其母選定了墳墓,而這墓地是怎麼來的呢?他讓人挖了崇安一名弓手父母的墳墓,用來安葬自己的母親,全然不顧別人的祖宗曝屍荒野。

    有人認為,這些都是朱熹政敵所捏造的。然而《四朝聞見錄》的作者葉紹翁,是朱熹的福建同鄉,而且只當了短暫的小官,長期隱居錢塘西湖,跟當時皇帝身邊的大紅人“朱聖人”根本沾不上邊,何來政敵一說?此書面世後,有關朱熹的事蹟引發朝野巨大震動,造成了很壞的影響,滿朝文武紛紛彈劾這位老夫子。

    宋寧宗聽說之後,也降旨要貶朱熹的官,於是朱熹主動上表謝罪,不僅承認了納尼做妾等事,連幾十年“正心誠意”的大學問也不講了,說自己是“草茅賤士,章句腐儒,唯知偽學之傳,豈適明時之用”,表示要“深省昨非,細尋今是”。陳亮等人和他關於理學反覆辯論多年,他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現在一看政治風向不對,馬上承認自己大力提倡的那一套是“偽學”,要“深省昨非”了,這是非常沒有原則與節操的態度。

    退一步說,如果葉紹翁揭發的水分太大,對於面子比生命還看得重的朱夫子能夠認輸嗎?再以北宋宰相王安石為例,其清廉高潔的品行,讓政敵都不得不佩服,如果朱夫子像王安石一樣,個人操守無懈可擊,就算政敵想攻擊也無從下手,皇帝手下的監察御史並不是好糊弄的。此外,還有清朝才子紀曉嵐對《四朝聞見錄》的評價也認為,該書記載的基本上是事實。

    在筆者看來,對朱熹如何評價是一個十分糾結和無奈的的事情。你可以鄙視他,也可以對他頂禮膜拜;可以數落朱熹無數的錯,又不能不追思他的貢獻。我們看聖人,往往是隻看見他們“聖”的一面,卻忘了他們“人”的一面。古往今來,像朱熹之類的名流,在他們光鮮的外殼之下,不知藏著多少見不得人的陰暗面,只是大多數百姓不知道罷了。

  • 3 # 論史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採取保守態度的。僅以史料來說,存而不論也,靜待諸位分析。

    請看《宋史》,在其卷四百七十四中說道:“時臺諫迎合侂胄意,以攻偽學為言,然憚清議,不欲顯斥熹。侂胄意未快,以陳賈嘗攻熹,召除賈兵部侍郎。未至,亟除沈繼祖臺察,繼祖誣熹十罪,落職罷祠”。在這篇敘述中,朱熹是因為被誣陷而去職。附圖。

    而在另外一套《宋史全文》中,事發在慶元二年,書中說道“時侂胄欲論朱熹,無敢先發者,紘銳然任責,物色無所得,經年醞釀,章疏乃成。會建方喪之議,遷太常少卿,紘遂以稿授沈繼祖。辛未,詔落熹秘閣修撰,罷宮觀”。在這個本書中沒直說是誣陷,但是這個“物色無所得,經年醞釀,章疏乃成”這句話讓人難免有所聯想。附圖。

    《四朝聞見錄》(這篇史料還是有一定價值的)裡記載了這封章奏的原貌包括朱熹對自己的辯解。原文較長,僅附圖。

  • 4 # 女團SHOWGIRLS

    朱子絕對是近代史以來被中傷地最慘的,沒有之一。 很多文章把他描述成偷尼姑,偷奸兒媳婦的色魔,但,真是那樣嗎? 其實歷史早就翻案,現在人故意把白的說成黑的。後來的皇帝已經重新重視理學,並尊重其道德性。大家可以思考下其背後的原因。一個儒者,當其學術思想捲進政治漩渦後,都被動地走向偏離。他的被汙和被尊,背後都是統治需求的驅使,而這都不是他的本意。 從目前瞭解到的朱子來講。 從治學精神上朱熹終身都在做注《四書章句集註》的功夫,臨終前一天還在完善自己的註釋。孔子之後,他的這本書是對儒家原著註釋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對佛家心性之學的創造性迴應。功勞很大。 其次從做老師的人格影響上

    三月初九,71歲的朱熹在血雨腥風的“慶元黨禁”運動中去世。四方道學信徒決定在十一月聚集在信州舉行大規模的會葬,這又嚇壞了反道學的當權者,竟令守臣約束。十一月,朱熹葬於建陽縣黃坑大林谷,參加會葬者仍然有近千人之多。從中可見其道德感化。古代不是現代,交通不發達,去一個地方可謂是極其辛苦,如果不是道德的感化,真的是很難想象為什麼那麼多學子冒著政治上的風險和長途跋涉的辛勞來見老師最後一面。

  • 5 # 醉後乾坤壺中日月

    孫長老這樣說,我就真有一點不好說了。也沒有關係,老朽老實,我還是暢所欲言:我先把孫長老定語去掉。偽君子,言重。當然要比“滿口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好的多。

    朱熹,不管是褒貶,都是應該的。因為他雖說是:南宋理學家,是弘揚儒學的大師,後稱朱子、朱夫子。做過宋寧宗皇帝的老師。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人不是神仙,所以,錯也就在所難免。老朽認為:只要是活人都有錯,只不過是大小多少而已。為什麼有功高蓋主,功勞本來就大,再一吹捧,那還了得,有的必遭殺身之禍。雷鋒,王傑,焦裕祿,生前就很優秀,為什麼不樹立標杆,死了以後,才來總結,報道,宣傳,號召全國學習。因為人是有思想的,人的因素第一,活的思想第一。韓信要不是封了那麼多不死,他會自封三立青王嗎?這也是塞翁失馬,成也蕭何敗也何啊,最後被一個丫頭用稻羅籤戳死,因為他13歲也殺了一個無法殺死的人。所以我認為朱熹功過最多也只能是三七。朱熹,在農村稱朱子、朱夫子,聖人。別的不說,就治家格言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勝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 奴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豔妝。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勿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多溫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兄弟叔侄,須多分潤寡;長幼內外,宜法屬辭嚴。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求淑見富貴而生讒容者,最可恥;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這樣的句子,凡是讀書人都會。了不起啊。

    我們再看看有史記載:朱熹,南宋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的知府、浙東巡撫,據說做官清正有為。堅持道統論及其文化實踐的代表就是朱熹。

    朱熹具有強烈的文化傳承意識,廣泛繼承了儒家的學術文化,在理學方面,有太極、通書解義,西銘解義,編訂二程遺書、上蔡語錄,作知言疑義,編近思錄、小學。在史學方面有八朝名臣言行錄、資治通鑑綱目,伊洛淵源錄。經學方面有周易本義、啟蒙,詩集傳,主編儀禮經傳通解,指導書經集傳,終生作四書集註,或問,在文獻整理方面作孝經勘誤,楚辭集註、韓文考異、參同契考異、陰符經考異等。朱熹的文化實踐歸結為一句話,就是文化傳承與創新,他對古代文化作了全面的整理,對四書的集結和詮釋尤花費了畢生精力,是文化繼往開來、傳承創新的典範,朱子在孔子以後於文化傳承方面作出了最大貢獻,這是近一千年以來無人可以與之相比的,是我們今天從事文化傳承的榜樣。朱熹對儒家思想的理解的確有所走偏,但是不能因為有過錯,就一概否認,老朽認為朱熹為正統儒家傳承是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的。

  • 6 # 123老梅吳楣福

    謝邀。對於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應該客觀公正予以評價,不能一日天堂一日地獄,一日聖人一日“偽君子"。朱熹,作為正統儒家文化的傳承人,他對儒家文化傳承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的歷史功跡是任何人也抹煞不了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肯定也有其侷限性與狹隘性,抓住某些缺點從根本上來否定其人格,用“道貌岸然”“偽君子“之類的詞語來貶損他,決非正確評價。朱子治家格言是我用來教育子孫正確做人的道理,難道偽君子的話能世世代代迷惑著世人?

  • 7 # 明貞

    道德禮法和事實的分裂是文化和人性鬥爭的結果。朱熹是君子但首先是一個人,他的言行和意志也不一定由的他自己。近代東西文化的鬥爭已到了白熱化階段,最終的結果並不完全由是非和利害決定,而是意志和毅力。寡慾和清心是能避免迷惑和錯誤,但不是生活的終極目的,生存目的是長遠和樂趣!

  • 8 # 青年史學家

    談及中國傳統文化,朱熹絕對是一個難以繞過去的人物,甚至可以這樣說,沒有朱熹,就沒有宋以後的文化,朱熹也因此一直被後世冠以儒學“集大成者”的美譽。

    翻開中國歷史,但凡有聖人稱號的人都會有一些瑕疵,但是朱熹身上所體現的可不全是瑕疵的問題哦,很少有人能夠像朱熹一樣,讚譽與批評幾乎同樣多,前方高能......

    北宋滅亡的時候,金軍虜走了宋朝皇室的許多婦女,而後來這當中很多婦女未能捍衛宋王朝的尊嚴和榮譽,未能堅守貞潔的底線,因此到了南宋的時候,以朱熹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開始著手進行國家的心理和道德建設,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存天理,去人慾”,那麼,作為新理論創始人的朱熹自己有沒有做到存天理、去人慾呢?很顯然沒有,朱熹在許多時候還是放縱了自己的慾望。

    宋孝宗時期,朱熹所倡導的理學被斥為偽學,朱熹本人也被解職還鄉。朱熹被解職還鄉後,在福建武夷山講學,朱熹在學堂講學期間,曾經暗中卻迷上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寡婦胡麗娘,這些情節後來還被演出了一部劇《朱熹與胡麗娘》。這還不是猛料,根據南宋監察御史沈繼祖的檢舉,朱熹曾經帶著兩個漂亮的尼姑出遊,並且在途中誘姦了兩個尼姑,後來還將她們納為妾。還有傳聞,朱熹的大兒子死後,朱熹的兒媳卻懷孕了,因此許多人指責是朱熹在亂倫。因為南宋時期黨爭十分嚴重,因此許多人對朱熹的指責也許是誇大其辭,但是其他人完全可以從其他方面對朱熹進行攻擊,但是各個不同對手選擇的都是攻擊朱熹的私生活方面,因此小編相信,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朱熹在私生活方面如果是完全清白的,至少會有人出來為他辯汙,但是很可惜沒有。

    如果以上還是傳聞加推測的話,以下的內容則是有史可稽的。

    朱熹在任浙東路提刑按察司的時候,與知州唐仲友曾經有摩擦,為了扳倒唐仲友,朱熹動用手中的權力,嚴刑拷打朱熹的情婦江南名妓嚴蕊,但是嚴並沒有屈服,此事流傳開來後,朱熹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評與指責,這與他所主張的忠孝仁義根本不是一回事。

  • 9 # 天色思行

    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中最令人厭惡的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朱程理學。老子說道法自然,孔夫子說有教無類,佛教說要忍耐慈悲,多好。就朱程之流盡整三綱五常,把程門立雪,立牌坊之類亂七八糟的玩意當做神聖使命。中華文化是開放的文化,從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到後來的佛教遍地開花,這也帶來了漢唐盛世。自從朱程理學出來後,中國就變成守舊,頑固的代名詞,直到現在還有餘毒。如不是民國初期的新文化運動,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破舊,我估計咱們還在背誦〃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之類"的〃聖賢"話。

  • 10 # 吳松儒

    此言差矣!物換星移,前人之事,後人觀之,不可以當世之論論之。程朱理學,於前人事物而言,乃當時之大論,。亦為現世之牛頓論,而後有愛因斯坦論,然今人可言牛頓為騙子呼,當然不可,諸子實乃當時當世技藝所限也。若今人人以當世之科技文化而觀前人,則前人無一為聖賢,皆為愚昧者也,而吾世之後者觀今亦如此。

  • 11 # Darkise

    不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我從高中開始就喜歡法家而不是儒家。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秦就是採用法家思想,漢武帝能把匈奴滅了,也是有相對完善的制度下完成的。

    完善的法律才是變強大的依靠,不是滿口的仁義道德,那些是糊弄人,和道家思想是殊途同歸的,都是愚化人民,讓統治者好統治而已。然而人民被愚化了,生產力也就停滯了,就必定會出現清朝那樣的情況,中國100多年的黑暗史不該只讓清政府來背鍋。

    我從天安門樹孔子像就開始反對儒家提倡法家思想,但是我是小人物,我的言論不會被聽到,但是我不會放棄的。

    儒家劃分了清晰的階級等級,君是君臣是臣之類就是要人安於自己的地位。而法家卻給人希望,明確你能做到什麼貢獻就有什麼回報,做的什麼罪惡就會有什麼懲罰。

  • 12 # 東方108797816

    儒家後輩為釋道儒爭鳴在意識形態高地的補位,其實王陽明的“心學”和程朱“理學”都是儒學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只是在有些方面違背孔子“過猶不及”的教誨……

  • 13 # 可食中國

    我認為後世對朱熹的評價有太多誤會甚至是汙名化,這樣其實是不公平的。

    如果從個人所做所為去了解一個人,評價一個人可能會比較客觀一些。

    朱熹除了是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外,還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公益家,朱熹發明的社倉法,彌補了官倉-常平倉的不足,有效應對了災荒的影響,解救無數民眾,社倉法後來影響到了北韓和日本,日本至今都還有社倉的組織存在。

    朱熹發明的社倉法,是對隋朝長孫平的義倉制度的改進和完善,強調義倉一定建立在鄉間裡社,並且要有嚴格的規章制度,一定由民間自己來管理,社群居民捐助糧食,夏貸秋斂,保證了社倉糧食的新鮮和可持續運營,歷史上經朱熹參與和推動的社倉共有八個,分佈於浙江和福建兩省,他創立的五夫社倉一直延續至今,共有九百多年的歷史。

    從今天的視角來看,社倉實際上就今天的社群社會組織,社群基金會,是一種公益組織,也因此朱熹被後世推崇為“紫陽倉祖”,為世人所敬仰。

    他的人文情懷和公益智慧也影響了當代義倉文化的復興,並推動了當代公益行業的發展。 以我看,朱熹才是真君子,大丈夫,是理論家和更是實幹家。(常竹青)

  • 14 # 這不是歷史

    朱熹,宋代理學家,閩學派的代表性人物,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十分之大。

    朱熹在十九歲這一年考中了進士,當上了知府。後來成為巡撫,做官清廉,在歷史上是很有名的人物。

    不過在生活中,朱熹可是個不折不扣的渣男,他強佔了兩個尼姑。

    兒子死了之後,兒媳婦還莫名其妙的懷孕 了,並且霸佔了故人的財產,朱熹可真是一位道貌岸然的代表。

    除了朱熹以外,歷史上道貌岸然的偽君子細數起來,還有很多。

    這些人裝出新世界,渣出新高度。

    其中康有為就被稱為歷史上最道貌岸然的人,康有為是中國晚清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

    康有為出生在官僚家庭,是戊戌變法的提倡者,也是梁啟超的師傅。康有為一邊提倡一夫一妻制,但是自己娶了很多的妻子,除此之外,戊戌變法失敗,自己潛逃,還騙取了大量的錢款,說是用於救國,實際上都是用於自己。

    乾隆,王莽,郭沫若都被稱為道貌岸然者。

    郭沫若文學家,歷史學家,1912年和第一任妻子結婚,可是結婚後不辭而別,第一任妻子一直替他贍養父母,隨後郭沫若又和安娜結婚。安娜為了郭沫若和父母斷絕關係,生了五個孩子,最後郭沫若不辭而別。安娜後來才知道他已有家室,再後來還追求了於立忱三年,等到生了孩子,郭沫若態度立刻就變了,還誣陷她。

    這位女子最後選擇自殺而亡。

  • 15 # 搲一瓢歷史的水

    朱熹,字元晦,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坦白來看,從治學上來講,朱熹絕對是集大成者。其理學思想被元、明、清三代視為正宗。試想,三代王朝會不知道朱熹的為人?事物有兩面型,人也有另外一面,要看從哪個角度去看,如果只看其缺點,那這人是個偽君子,如果其作出的貢獻看,也許有另一種評論。

    我們不去定論古人,只是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追溯歷史探索一下。

    宋朝的葉紹翁寫了一本《四朝聞見錄》,內容記載了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四個朝代的事蹟。這本書裡面有記載1196年監察使沈繼祖列舉了大量事實,揭露朱熹言行不一,朱熹的行為並不是他本人倡導的:革盡人欲,復盡天理。他曾帶著兩個尼姑外遊,陪伴著他,到最後兩個尼姑還俗做了朱熹的小妾;還記載朱熹的大兒媳在丈夫死後卻懷孕了;記載了朱熹為了使自己母親死後能有一個好的風水寶地,把別人家的祖墳給刨了等等。

    朱熹的事情應發了朝野的震驚,皇上也聽說了,要革朱熹的職,朱熹主動請罪,承認了納尼姑為妾等事。清朝紀曉嵐對《四朝聞見錄》的評價,認為葉紹翁的記載基本是事實。

  • 16 # 兮兮說事兒

    當然不是,看到其他人的回答,把別人對朱熹的汙衊當成真理,還信誓旦旦,大肆批判,簡直是把無知當有趣!

    對於朱熹的爭論,我們下面一一來說:

    朱熹沒說過“存天理,滅人慾”,而是“去人慾,存天理”

    第一個,說朱熹強調“存天理,滅人慾”,消滅普通人的慾望,沒有人性。此外,還說朱熹貶低女性地位,讓她們纏小腳。

    其實,翻邊整個朱熹的文集,都沒有“存天理,滅人慾”這樣一句話,這句話其實是出自黃宗羲的《宋元學案》。黃宗羲寫錯了,在朱熹的著作《晦庵集》裡面,寫的是“去人慾,存天理”。

    你可能會說,這不都是一樣的麼?

    當然不一樣,朱熹的意思是說,要去掉人生中不好的慾望,保留下天理,這裡的天理也不是綱常倫理,而是上天的道統。

    其實,朱熹自己也是這麼做的,不僅他自己這麼做,他甚至還要求皇帝這麼做。公元1194年,朱熹接受了宋寧總趙括的任命,來到臨安(杭州)當了煥章閣待制兼經筵侍講的聖旨,負責每天給皇帝講授儒家經典,成為了“帝王師”。

    朱熹每天給皇帝將的就是如何“正心誠意”,如何“去人慾,存天理”。宋寧宗表面上唯唯諾諾,但是宋寧宗非常信任奸臣韓託胄。朱熹就不斷的教導皇帝,你要好好讀書,不能有一刻懈怠,精益求精,近賢臣遠小人啊。

    皇帝答應的好,但是從來沒有行動,朱熹只好藉著給皇帝講《大學》的時候,說皇帝光說不做,表裡不一。

    這一下把光宗惹怒了,直接下了一道聖旨說,朕看你年齡大了,恐怕講不了課了,你還是回老家吧。

    就這樣,朱熹在皇宮待了46天,就被趕走了。由此,就可以看到,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慾”並不是滅絕人性的,而是積極向上的。

    朱熹為何被汙衊?捲進了爭執鬥爭之中

    第二個爭論,就說朱熹在晚年偷偷娶了兩個小妾,還和兒媳婦通姦,把人家肚子搞大了。

    這就更是無稽之談了。

    這種說法其實是來自於當時一個名叫沈繼祖的官員,那麼他為什麼要汙衊朱熹呢?

    其實是和當時政治博弈有關。

    話說宋寧宗趙括的父親,宋光宗趙惇不是當皇帝的材料,剛當上皇帝就想退位,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然後自己躲清閒。

    可是,這件事宋光宗自己說了不算,要取得太后的同意。怎麼辦?光宗就想到了太后的親戚韓託胄,太后是韓託胄的姑媽,再加上韓託胄能說會道,太后就同意了光宗的請求,立他的兒子趙括為皇帝,是為光宗。光宗登基了,韓託胄按理說應該是功臣,得大大的封賞吧。但是宰相趙汝愚卻只是讓他做了宜州觀察使,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官。在宋代,宰相的權力很大,於是韓託胄就懷恨在心,開始攻擊宰相一派。

    那這和朱熹有什麼關係呢?朱熹作為理學大家,他自然不會主動捲進政治鬥爭中。但是,因為他要求光宗遠小人,其實就是指韓託胄村,韓託胄就把他當成了眼中釘,於是就有了監察御史沈繼祖對他的汙衊。

    沈繼祖汙衊他六大罪狀,第一是不孝敬母親,第二個是不尊敬君主,第三個是不忠於國家,第四個是欺侮朝廷,第五個是對朝廷不滿,第六個是有害風教。

    在有害風教裡面,就說他勾引尼姑為妾和與自己兒媳婦私通,使其懷孕。

    朱熹勒令尼姑還俗,於是被人汙衊娶尼姑為妾

    先說勾引尼姑為妾。當時,朱熹已經64歲了。朱熹一輩子,只娶了一個老婆,那就是他的恩師劉勉之的女兒劉清四。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這個老婆在朱熹48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此後,朱熹就沒有再娶老婆,也沒有納妾。因此,沈繼祖這個人就覺得,這怎麼可能?肯定是背地裡幹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正好,朱熹當漳州知府的時候,曾經為了整頓社會風氣,勒令一些尼姑還俗(當時的理學家都把佛教思想看作自己的大敵,朱熹是不是藉著手中的權力收拾佛教徒,我們不好判斷)。

    沈繼祖一看,你好端端為啥讓人家尼姑還俗?肯定是看上了人家,想納妾。於是,就有了這個罪名。再說和兒媳婦通姦。朱熹的兒子朱塾死的早,公元1192年就去世了,享年38歲。根據學者的考證,朱塾去世之後,這個兒媳婦沒有再嫁,而是帶著兒子回到了朱家的老家婺源,沒有跟朱熹生活在一起。那麼,怎麼可能會發生朱熹與兒媳婦通姦的事呢?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關於朱熹是偽君子的攻擊,就可以不攻自破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子曰:穀神不死,是謂玄牝…怎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