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0
回覆列表
  • 1 # 澹奕

    有不少人認為日本當年所謂的“戰國時代”混戰,按照規模來看就是村跟村之間的戰鬥,其實這種理解是非常錯誤的,日本戰國時代大致在15世紀後期到16世紀末,當時中原屬於明王朝時期。雖然日本的體量跟明朝、帖木兒帝國等同時代的大陸王朝不能比,可在當時的世界上,日本的體量並不算小,甚至能算得上強悍。

    那麼,當時日本支離破碎的格局之下,各國實際上擁有的兵馬到底規模如何呢?

    首先,弄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日本的“戰國時代”並不算正式的歷史名詞,主要用來稱呼日本室町時代爆發“應仁之亂”後,再到安土桃山時代 之間的上百年歲月。這段歲月之中日本各地群雄割據混戰不斷,而當時甲斐國有位酷愛中國兵法的大名武田信玄,直接套用了中原“戰國”之名,來形容當時日本的格局。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的守護大名紛紛自立門戶,逐漸產生了大量的戰國大名。本來,這些守護大名大多都是受幕府冊封的各地武士團首領,類似於周王朝初期的分封諸侯但又有所不同。應仁之亂後,原本鬆散的上下級關係再也無法維持下去,所以很多守護大名擁兵自立,或者被當地的豪強、自身的屬下取而代之,這些人逐漸變成了戰國大名。

    而當時,這些“戰國大名”其實是一個家族或者整個的集團,他們執掌的領地,可能並不止一個封國,可能兩個甚至更多。當時,日本主要的戰國大名家族有:織田家、武田家、德川家、今川家、北條家、毛利家、上杉家、豐臣家、島津家等,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比較小的大名。

    那麼這些戰國大名,當時各家到底有多少兵馬呢?其實對這方面的相關記載並不多,也並不明確,不過也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那就是日本戰國時代發生的戰役之中,動員的兵力。

    織田家與今川家發生的“桶狹間之戰”,雙方出動兵力大約在4萬人,最終今川義元被幹掉了;而後來的關原之戰,雙方的兵力之和已經超過了15萬人,雖然這樣的規模對於當時的中原王朝來說根本不夠看,可別忘了那是日本,彈丸之地人口本來就不多,這樣的兵力參與規模已經是非常巨大的了

    目前,只有些並不確切的相關資料,日本戰國時期織田家整編的兵力大約在6萬,實力最強悍的武田家,僅僅是騎兵就逼近2萬。

    日本戰國早期,由於當時的封國與大名數量過多,猶如中原的春秋時代,所以各家的兵力大多也都非常少。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實力薄弱的大名被勢力強悍者給兼併了,猶如中原的戰國時代,那時候日本各家的實力也隨之強化,像是小牧長久手之戰中,織田信雄出兵超過6萬,與豐臣秀吉的12萬多大軍對抗

    到底日本戰國時代,各傢俱體有多少兵力,即便是日本本身也沒有什麼具體的統計,因為在當時,各方施行的是“兵農分離”,然而各個封國與大名領地之中的農民,平時為耕,戰時為兵,平時扛鋤頭,戰時扛槍頭,所以也沒什麼辦法來具體統計各家的兵馬。

    日本戰國時代,其總人口在1200萬到1500萬上下,在當時的世界範圍之內並不算少,而且古代的日本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黃金與白銀、銅的產地,美洲大陸發現之前,日本列島幾乎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黃金供應地,是不是與現代對日本認知裡的“資源匱乏”相差懸殊?然而這是真的,這也是為何近代西方為何將遠東的日本列島稱為“金銀島”的主要原因。

    日本戰國到底有多少兵力,實在是不好說,但要說當時是一群村長在打實在是有失偏頗,畢竟戰國時代基本結束之後進攻北韓半島,硬是跟表面上實力對比懸殊的明王朝僵持了許多年,拖得明王朝元氣大傷,而後並沒參與半島之戰的德川家一舉掌握了整個日本,開啟了德川幕府時代。總體來說,日本戰國時代尤其是後期,各家的兵力並不算少,甚至可以說還是很強的。

  • 2 # 無月文化館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總體來說,日本戰國各國的兵馬都不多。

    我認為,日本戰國時期的各國實力,可以按照織田信長的崛起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織田信長崛起前

    在織田信長崛起前,日本全國有許多的大名。

    只要擁有一個城砦,在戰國的時候就可以稱為大名了,所以,當時日本全國有許許多多的大名,小的僅有一個城砦,大的有一個國(日本戰國時期的國,相當於現在的省的概念)

    像關西的毛利和大內家,在戰國初期,都屬於比較大的大名了。

    又比如長宗我部家,幾乎打下了整個四國地區,也是比較大的大名。

    日本戰國前期,大名們經歷了從小到大的兼併過程,這期間的戰爭規模有大有小,但大多數都是數百人的規模。

    如竹中半兵衛這樣的智囊,帶著十幾個人就攻下了一個城砦。

    那個時期的戰國大名,手下除了幾個固定的武士家臣外,沒有固定計程車兵。

    平時都是在地裡耕種的農民,戰時徵召入伍去作戰,所以,那時的日本戰國,一般不會在收穫的季節作戰,因為大家都要收割糧食。

    而且作戰的時候,一般也不會下死手,因為如果真的拼命,雙方都有較大的損傷,不管輸贏,回去都沒人種田了,所以當時的戰爭死亡率非常低。

    織田信長崛起後

    織田信長是個改變日本戰國格局的人。

    他拋棄了以農為戰的舊方式,開始訓練全職計程車兵,並且大量購置鐵炮(洋槍)來裝備自己的軍隊,並在長蓧之戰中,用鐵炮隊擊敗了以騎兵稱雄日本戰國的武田赤備隊。

    織田信長的領地擴張非常快,他成了擁有好幾個國領地的大大名,手下的軍隊甚至可以分出好幾個集團來,當時很多人認為織田信長會結束日本戰國。

    但是,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和他的兒子一起葬身在本能寺,明智光秀結束了織田信長的制霸之路。

    雖然織田信長死了,但他先進的思想流傳了下來。

    這之後,大名之間加速兼併,城主級別的大名基本上被消滅,取而代之的是大名任命的城主。擁有幾國以上領地的大名開始增多,比如德川家康、伊達政宗等。

    軍隊因為不再兼顧農事,因此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作戰,大名之間的戰爭變的更為頻繁,且軍隊規模也都由於領地的擴張,而變得大了很多。

    千人以上的對戰更為普遍,萬人級別的會戰也不乏少數,如後期的關原之戰,東西雙方集結了十幾萬的兵力進行對戰,而德川家的主力就有三萬人,卻沒趕上作戰。

    後來的大阪冬夏兩戰,也都是數萬人級別的戰爭。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3 # 歷史評說

    日本的戰國時代初期就像中國的春秋時期,日本的各個大名就像中國春秋時期的各個諸侯國一樣,面對的是一場淘汰賽。那些弱小的諸侯和大名紛紛被淘汰,只有幾個強大的諸侯和大名才有資格進入最後的賭局,勝者將成為天下的主宰。

    但是日本的戰國時代初期,又和中國的春秋時代不同,中國國土面積廣袤,就算是小諸侯,也擁有不小的地盤。而日本的國土狹小,在戰國初期,有一座城砦就算得上一路諸侯了。

    所以在這個淘汰賽階段,許多日本所謂大名間的戰鬥,它的規模就相當於中國甲村和乙村,為了爭奪水源地,而發生的械鬥。雙方參戰人數維持在兩位數也不少見。竹中半兵衛就曾經幹過這樣的事情,這位智囊帶著十幾個人就攻下了一個城砦。

    還別說當時這些日本的所謂軍人戰鬥力未必就能比得上中國兩村械鬥的農民戰力,因為這時候的戰國大名手裡沒有固定的軍隊,所謂的上百人的大軍平日裡都是在地裡刨食的苦哈哈。一旦要打仗的時候,這些人就會應徵入伍,丟下鋤頭,拿起刀槍,充當起炮灰的角色。

    這種沒有專業軍人的情況,隨著一個人的出現而改變,這個人就是信長之野望的主角,尾張大傻瓜織田信長先生。他決定效法中國足球,走職業化改革的道路。

    他第一個訓練的出了職業化計程車兵,這些拋下鋤頭,再也不撿起來的農民徹底的完成了從農到兵的轉變。由於他們在別人種地的時候還在進行殺人訓練,所以這些士兵一投入戰鬥,就顯示出高人一等的殺人技巧。

    所以第一個吃螃蟹的織田家勢力迅速擴張,許多小大名被織田家淘汰出局,織田信長很快就成為了擁有好幾國領地的超級大名。日本所謂的國在我看來就相當於中國的地級市,只不過在那個諸侯多如狗的年代裡,能夠擁有好幾個地級市的地盤,這已經算少有的強大勢力了。

    在織田信長的鼎盛時期,他擁有的部隊已經達到了六萬人之眾。這已經脫離了兩村械鬥的規模,具有了中國戰國時期中等諸侯國的戰力,但是和動輒出動數十萬人的戰國七雄相比,他們還是弟弟。

    隨著明智光秀在本能寺發動政變,大魔王和他的兒子通通歸天,各個大名之間的平衡被打破。戰爭變得頻繁,淘汰賽的程序開始加速,無數苟延殘喘的小諸侯成為了過眼雲煙,幾個強勢的大名越混越壯,於是戰爭的規模也開始逐漸擴大。

    在這個時期,參戰人數四位數以上的戰鬥成為了主旋律,萬人之間的大戰也大量地開始出現。打到最關原之戰,東西兩方可是出動十幾萬兵力進行決戰,這已經算是日本歷史上了不起的大戰了。

    當然,這和中國的戰爭相比,實在不足一提,但是放在日本只有上千萬人口的大環境下,應該已經算是一場大規模的戰役了。

    所以說日本的戰國是一個既有雙方投入兩位數雄師的迷你戰,也有投入十幾萬人的大規模戰鬥並存的時代。

  • 4 # 米缸摟著麥芽糖

    日本戰國時期,各地大名的兵力多寡,很大程度上要看大名所在地區的糧食俸祿有多少。糧多俸祿多,能供養的軍隊就多,糧少,養不起那麼多人,只能看著對手乾著急。好一點的情況,一萬石糧食能養600兵,但這是大多是農民,沒有像樣的戰鬥力,往往很不經打。另外還有一萬石糧食養250兵,這些人能吃飽飯,戰鬥力也較為強悍。

    當時日本戰國的糧食度量衡單位是石高制,一石米大約合現在的20公斤,一個士兵,月消耗35公斤,一年不到400公斤的糧食消耗。戰國時期,非常能打的武田信玄,所在甲斐國,石高23萬石,總人口30萬左右,軍隊最盛時也就2萬人左右。而織田信長坐擁富得流油的尾張國石高52萬石,本能寺之變以前,織田軍最多時也不超過18萬人。如果時間再往前推十幾年,織田信長剛剛嶄露頭角的桶狹間之戰,當時的尾張國,滿打滿算能湊4000軍戰力。隔壁駿和國,號稱實力強大的金川義元手上有25000人,似乎就能在日本呼風喚雨。

    還有,豐臣秀吉徵朝失敗,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爭奪天下之時,東軍和西軍對抗雙方的總規模,參戰人數全部加在一起是20萬,請注意,這時德川家康的實力已經非常強大,可即便如此,德川軍本部參戰人馬也就才3萬。而對面與德川相同水準的石田三成參戰的本部人馬,更是少的可憐,只有區區8000人。德川系這邊的廣島藩藩主福島正則6000人,近江國藤堂高虎2500人,筑後國田中吉政3000人,德川家康麾下第一猛將,本多忠勝的本部人馬只有500人。

    可見,日本戰國時期的一個強藩,軍隊人數也就在2萬~3萬左右,普通的守護大名5千人是普遍情況,但這幾千人也能自保。難怪很多人都說,日本戰國的混戰是“村級亂戰”,至少從人數上,說不無道理,畢竟人太少了,不夠打嘛。

  • 5 # 坤哥自媒體Vlog

    日本的戰國時代初期就像中國的春秋時期,日本的各個大名就像中國春秋時期的各個諸侯國一樣,面對的是一場淘汰賽。那些弱小的諸侯和大名紛紛被淘汰,只有幾個強大的諸侯和大名才有資格進入最後的賭局,勝者將成為天下的主宰。

    但是日本的戰國時代初期,又和中國的春秋時代不同,中國國土面積廣袤,就算是小諸侯,也擁有不小的地盤。而日本的國土狹小,在戰國初期,有一座城砦就算得上一路諸侯了。

    所以在這個淘汰賽階段,許多日本所謂大名間的戰鬥,它的規模就相當於中國甲村和乙村,為了爭奪水源地,而發生的械鬥。雙方參戰人數維持在兩位數也不少見。竹中半兵衛就曾經幹過這樣的事情,這位智囊帶著十幾個人就攻下了一個城砦。

    還別說當時這些日本的所謂軍人戰鬥力未必就能比得上中國兩村械鬥的農民戰力,因為這時候的戰國大名手裡沒有固定的軍隊,所謂的上百人的大軍平日裡都是在地裡刨食的苦哈哈。一旦要打仗的時候,這些人就會應徵入伍,丟下鋤頭,拿起刀槍,充當起炮灰的角色。

    這種沒有專業軍人的情況,隨著一個人的出現而改變,這個人就是信長之野望的主角,尾張大傻瓜織田信長先生。他決定效法中國足球,走職業化改革的道路。

    他第一個訓練的出了職業化計程車兵,這些拋下鋤頭,再也不撿起來的農民徹底的完成了從農到兵的轉變。由於他們在別人種地的時候還在進行殺人訓練,所以這些士兵一投入戰鬥,就顯示出高人一等的殺人技巧。

    所以第一個吃螃蟹的織田家勢力迅速擴張,許多小大名被織田家淘汰出局,織田信長很快就成為了擁有好幾國領地的超級大名。日本所謂的國在我看來就相當於中國的地級市,只不過在那個諸侯多如狗的年代裡,能夠擁有好幾個地級市的地盤,這已經算少有的強大勢力了。

    在織田信長的鼎盛時期,他擁有的部隊已經達到了六萬人之眾。這已經脫離了兩村械鬥的規模,具有了中國戰國時期中等諸侯國的戰力,但是和動輒出動數十萬人的戰國七雄相比,他們還是弟弟。

    隨著明智光秀在本能寺發動政變,大魔王和他的兒子通通歸天,各個大名之間的平衡被打破。戰爭變得頻繁,淘汰賽的程序開始加速,無數苟延殘喘的小諸侯成為了過眼雲煙,幾個強勢的大名越混越壯,於是戰爭的規模也開始逐漸擴大。

    在這個時期,參戰人數四位數以上的戰鬥成為了主旋律,萬人之間的大戰也大量地開始出現。打到最關原之戰,東西兩方可是出動十幾萬兵力進行決戰,這已經算是日本歷史上了不起的大戰了。

    當然,這和中國的戰爭相比,實在不足一提,但是放在日本只有上千萬人口的大環境下,應該已經算是一場大規模的戰役了。

    所以說日本的戰國是一個既有雙方投入兩位數雄師的迷你戰,也有投入十幾萬人的大規模戰鬥並存的時代。

  • 6 # 薩沙

    日本戰國時期的人口最初為700萬,後期為1200萬。

    這個人口不算多,但也不算少,大體和當年的北韓持平。

    根據一般情況分析,日本全國可以出兵至少四五十萬軍隊,總數並不少。

    但是,由於戰國時期日本分為無數大名,四五分裂,就像三國演義初期,導致每個大明的兵力不多。

    而且,日本的戰國初期作戰,基本都是武士之間的戰爭,只是征伐部分農民作為足輕士兵,並沒有大量驅使農民作戰的先例,所以實際上兵力沒有這麼多。

    但日本戰國很多戰役的兵力並不算少。

    桶狹間合戰織田信長只有5000人,但對手今川義元軍約三四萬人。

    再看長篠合戰,這是武田家和織田家的戰略決戰,武田勝賴的主力大約有1萬5000人,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的聯軍共約3萬8000人,一說後者為7萬。

    而最有名的關原合戰,德川家康的兵力高達10萬,而石田三成的西軍方面的軍隊,也有8萬,雙方兵力接近20萬,並不少了。

    當然,如果相比中國的大會戰,這個人數還是少,但比較日本人口基數少,中國漢代人口就有幾千萬數量了。

    這不具備可比性。

    而後來壬辰倭亂日軍第一次出動20萬遠征軍,第二次數量更多,可見日軍的實力還是雄厚的。

  • 7 # 綵鳳雙鳴

    相聲裡,苗阜不是說了嗎?說是日本戰國,實際上就是十幾個鄉在那兒打!

    打到最後男的基本上都死完嘞!再打下去不用多長時間就滅國嘞!當時有大臣就向天皇建議,打破婚姻制度,女的沒事就上街溜達,帶上枕頭被窩。這也就是日本和服的原型,又叫合歡服。

    這樣時間長了就亂套了,不知道孩子出生該姓什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日本徵服就規定,在哪兒發生的事情,就依此為姓,比如“松下”在松樹下面,“渡邊”在河邊兒上!“山口”在山下面,最高難度的是“井上”匪夷所思啊!

  • 8 # 木子夏錦論史

    “戰國時期的日本戰爭就是村鬥”這一觀點成為網路上比較風行的一個段子,也有人認為這是對日本的一種敵意偏見!

    戰國時期的日本各國兵力到底有多少呢?從日本《亂》這個電影中一窺一二。

    《亂》描繪的是日本戰國時代的一個小諸侯一文子秀虎,秀虎透過連年戰爭爭霸一方,成為如日中天的一個小霸主,但年老力衰的秀虎身感力不從心,決定把自己的領地一分為三,由三個兒子掌握,老大太郎鎮守副城,老二次郎鎮守第二城,老三三郎鎮守三城,秀虎本人則準備安享晚年……(不詳細介紹了)

    這部電影是日本戰國時期一個小國的縮影,雖然是電影,有部分藝術加工,但電影中對當時歷史狀況的描述還是有一定可信度的!從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資訊:

    1.一個如日中天的諸侯國,其領土範圍僅有三座城,而且城還比較小,估計加起來也就中國古代一個縣大小,由此可見一個諸侯國的人口領土確實比較小,軍隊自然而然也不多!

    2.三個兒子被分封到三個城駐守,從電影中描繪的來看,每個城都類似於有圍牆的村寨。

    3.電影中的戰鬥確實規模不大,人數也就幾百人,最多也就千把人,實力有限!

    至少從這不歷史題材的電影中可以判斷出,戰國時代的日本,各國間兵力確實不多,戰爭也有點類似於大規模的“村鬥”。

    但這只是小諸侯國之間的兵力,對於一個大的國家來說,兵力還是比較可觀的。幾場戰國時期比較大的戰鬥:

    1.1467年三寶院之戰,西軍一方投入5萬兵力,雙方兵力規模在5萬以上。

    2.1467年,相國寺之戰,東西軍雙方參戰兵力達到2-3萬人。

    3.1546年,河越合戰,上杉聯軍將北條綱成守衛的河越城團團圍住,上杉聯軍8.5萬人VS北條氏城內守軍3000,後續援軍8000人,總勢9.6萬人。

    4.1560-1561年,上杉謙信和北條家的小田原城之戰中,上杉軍8萬多的兵力,雙方總兵力10萬左右。

    從這些戰鬥來看,大國間的兵力還是比較多的,而根據史料記載,戰國時期的日本共有66國,面積相當於中國兩個河南省大,總人口約有1000萬人,這就相當於每個國家平均人口約為15萬人,軍隊兵力平均也就一萬人左右,兵力確實不大,但國與國有大有小,大的國家有十幾萬兵力,小國也就幾千兵力!

  • 9 # A考拉2

    很高興回答樓主的問題 日本歷史一直是我關注的問題 呵呵 如樓主所見 豐臣進攻北韓時 號稱20萬 但是在根據研究時發現,他命令各大名所需要帶的兵數是按照一個比例來的。怎麼樣的一個比例 我也說不清楚 我也沒法明白的說清楚 只是按照那個比例來算 後 就會發現 20萬的兵力真正可以進攻的人數是在12W 其餘的8萬都是可以算後勤的了..然後 日本戰國時代打仗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大名之間互相爭鬥時所傷亡人數少而且一箇中等規模的戰爭的話 雙方兵力都是在萬人左右這樣,舉個例子。在前期,今川上洛時所帶的兵力是1.5W關於樓上所說的 織田最強盛時期兵力是5W 我不敢苟同. 織田有過兩次包圍圈,每次圍攻他的人數都是總共不止5W的。這樣的話,如果他只有5W兵力還能突破的了?而在後期,豐臣VS家康時,家康那時全家人數加起來都有6W左右,更不用說最強盛時期的織田了。所以我的愚見,給個保守估計。織田最強盛兵力應該是15右(光秀叛變時人數1.2W,他手下一個大將就有1.2W....)但是 樓主有一點 日本當時農兵多..信長號稱三百萬石。理論最高出兵15萬職業士兵,實際他傾全領之力也只有5到6萬人,還有半數農兵。

  • 10 # 百花爭豔只為你

    德川家康280萬石高,大約84000的兵力,

    而歷史上德川家康的部隊也差不多在這個數。

    石田三成19.4萬石高,大約6000多人,

    關原之戰石田三成出兵差不多就是這個數。

  • 11 # 二戰影象史料館

    我們可以從日本戰國時期各大戰役資料來了解當時各大名的兵力。

    下面列舉幾個著名的戰役。(開始碼字,嘖嘖)

    1.川中島合戰

    武田軍陣營:

    武將:武田信玄、武田信繁、山本晴幸、諸角虎定、馬場信房、高坂昌信、真田幸隆。

    兵力:10000-20000

    傷亡:2000-3000

    上杉軍陣營:

    武將:上杉謙信、柿崎景家、齋藤朝信、甘粕景特、宇佐美定滿、村上義清。

    兵力:8000-13000

    傷亡:2000-3000

    2.桶狹見之戰

    金川氏陣營:

    武將:今川義元、岡部元信、朝比奈秦朝、井伊直勝、鵜殿長照、松平元康、葛山元康、淺井政敏。

    兵力:25000-45000

    傷亡:2500-3907

    織田氏陣營:

    武將:織田信長、佐久間信盛、佐久間信重、森可成、丹羽長秀、飯尾定宗、簗田振政綱、千秋季忠、佐佐政次。

    兵力:約24700

    傷亡:2000-3000

    3.姊川之戰

    織田德川軍陣營:

    武將:豐臣秀吉、柴田勝家、池田恆興。

    兵力:40000

    傷亡:800陣亡2400受傷

    淺井朝倉軍陣營:

    武將:磯野員昌、前波吉繼、遠藤直經。

    兵力:13000-23000

    傷亡:1800陣亡、5400受傷

    4.三方原合戰

    武田信玄軍:

    武將:小山田信茂、山縣昌景、武田勝賴。

    兵力:27000

    傷亡:500

    德川家康軍:

    本多忠勝、瀧川一益、酒井忠次。

    兵力:18000

    傷亡:1000

    5.長蓧之戰

    織田德川軍:

    兵力:38000

    傷亡:不明

    武田軍:

    兵力:15000

    傷亡:7000-12000

    6.九州征伐

    豐臣軍:

    武將:豐臣秀長、黑田孝高、加藤清正、片桐且元、石田三成、小西行長、大友宗麟、小早川隆景、鍋島直茂、長宗我部元親、宗義智等。

    兵力:200000-220000(最大動員)

    島津氏:

    武將:島津義弘、島津家久、新納忠元。

    兵力:20000-50000

    7.關原合戰

    東軍:

    武將:德川家康、黑田長政、福島正則、井伊直政、藤堂高虎。

    兵力:75000-104000

    傷亡:4000-10000

    西軍:

    武將:石田三成、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上杉景勝。

    兵力:80000-120000

    傷亡:8000-32600

    8.大阪冬之陣

    德川幕府:

    兵力:160000

    豐臣氏:

    兵力:100000

    9.大阪夏之陣

    德川幕府:

    兵力:150000

    豐臣氏:

    兵力:60000

    由上可以看出,在戰國前期交戰雙方陣營往往都是各兩三萬兵力,參加作戰的各大名或家臣估計也就能動員幾千人都算不錯的了,但也絕不是“村長打架”。到了戰國中後期由於互相吞併和吸收形成了少數強大的勢力角逐,動輒數十萬的戰爭動員也是常有(如“萬曆北韓之役”豐臣政權動員的兵力達到了30萬之多)。

  • 12 # 倫敦上空的噴火

    按照古制日本共有66國,這個“國”只是一個行政劃分,跟州 縣 郡一樣,只是一個行政單位,並不是真正的國家的意思,就像現在俄羅斯的“自治共和國”也只是一個行政劃分而已。而且日本不同的“國”與“國”之間土地和人口差距極大,根本不能拿來一起比較。

    以戰國最普遍的石高制(按照全年稻米產量)來劃分一國的價值的話,根據豐臣秀吉時代的檢地紀錄來看,石高最高的陸奧一國就有120萬石,最小的隱岐只有4980石,相差了240倍。但兩個區域還都是一“國”按照戰國時期比較普遍的萬石300人(一萬石稻米產量的土地提供三百名士兵)的演算法,陸奧一國可以提供36000名士兵,而隱岐只能提供150名士兵。

    所以按照“國”來換算兵力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國”與“國”之間差距太大了。

    至於日本戰國總共有多少兵力這個問題,則比較複雜了。在刀狩令和農兵分離之前,並沒有軍隊定數,領主在今天能拉起一萬人的隊伍,明天農忙了 回家割麥子就能走八千人,所以戰國前期領主們的軍隊往往一時大一時小,沒有定數。 到戰國末期隨著刀狩令和常備足輕的出現,兵農開始分割,領主們的軍隊才開始有常備規制。提供的軍役和稻米產量掛鉤,不同地區的比例不同,但大致水平在一萬石的土地提供三百名士兵。

    戰國末期以及出現領地橫跨數國,石高達到百萬石以上的大大名,關原之戰前的五大老 德川家康255萬石 毛利輝元120萬石 上杉景勝120萬石 前田利長83萬石 宇喜多秀家57萬石.按照萬石三百的換算,

    德川家可以動員七萬六千兵力,

    毛利家和上杉家都可以動員三萬六千兵力,

    前田家可以動員二萬五千兵力,

    宇喜多家可以動員一萬七千人兵力。

    這五大老已經可以動員出接近20萬兵力了。

    至於關原之戰 東西軍在關原主戰場是東軍七萬四千對陣西軍八萬二千,其他各戰場雙方兵力零零散散加起來東西軍雙方總兵力超過三十萬兵力在交戰。

  • 13 # 指尖看日本

    日本戰國時代各國的兵馬數量,得從領主的經濟實力、人口數量、流動人口數量各方面考慮,所以無法給出精確的答覆。現在網上流行的一萬石養300人的說法,其實是以訛傳訛。

    300人/萬石是江戶時代的軍役標準,所謂軍役標準,就是幕府規定打仗時你需要帶出的兵馬,這個規定不是硬性的,除非特殊情況,否則發生戰事時你攜帶的軍隊人數只能多於軍役,不能少。

    舉個很常見的例子,比如考試的作文,要求字數800字,這就意味著,你只能寫800字嗎?還是考卷只容得下800字?不是,這只是出卷老師給你的要求,只要時間來得及,你樂意寫8000字都沒人管你。

    300人/萬石,就是考卷上的那個字數不低於800字。並且,即便是江戶時代的軍役標準,也不意味著你的領地要是隻有一萬石,你就只有300兵。軍役是出陣隨幕府一同外出去打仗用的,你一個一萬石的大名,派出300人參戰以後,你的領地內還需要有軍隊駐守,這是不算在軍役裡的。像在關原合戰時,豐臣家對長宗我部家的軍役要求其實只有2000人,但是為了這場關鍵的合戰,長宗我部盛親卻攜帶了5000人的軍隊。

    除了固定人口以外,日本戰國時代的許多浪人、流民都是軍隊的兵力來源之一,例如應仁·文明之亂,東、西兩軍在京都聚集了三十萬人馬,這些人裡很多其實都是臨時招募的僱傭兵。例如應仁之亂前因饑荒逃入京都乞討的難民、京都的地痞流氓、市民、京畿附近的賊寇等等,大名招募這些人作戰,不需要支付軍餉,不需要提供糧草,而是給予他們在戰場上的劫掠許可,無論是財物、人畜,只要在戰場上,他們就可以隨便搶,還不用負責。

    再者,長筱合戰時,武田勝賴的軍隊約有一萬五千人,他留了兩千人在鳶巢山監視長筱城,這兩千人裡就有不少浪人,戰鬥力並不高,在遭到酒井忠次的奇襲後直接崩潰。

  • 14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戰國時期,有一個兵力的換算比例,大概是1萬石能動員300名士兵。當時各個大名的實力一般是以這個大名有多少石的收入作為計算的。

    比如當時比較著名的上衫謙信的封地最多的時候為120萬石,那麼他能夠動員的兵力就是在36000人左右。武田信玄巔峰時期大約100萬石,能動員的兵力為3萬人左右。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有些大名雖然封地的產量不是很高,但是比較有錢,也能動員不少軍隊。再拿黑田官兵衛來說,關原大戰開始的時候他的封地為20萬石左右,能動員的兵力在6000人上下,他把自己的兒子黑田長慶帶領5500人到了關原戰場,加入東軍作戰。自己則在九州島組織了一支9000人的部隊攻略其他勢力。

    黑田官兵衛當時的想法就是讓自己的兒子帶兵參加東軍,他認為東軍會獲勝。然後他自己帶兵乘著東西軍大戰的時候自己迅速拿下九州和西本州地區,然後再往東打,與德川家康爭奪天下。而他在九州島能組織起一支9000人的部隊,則是因為他平時很節儉,省下了大量的錢財,使他能夠募到一支9000人的部隊,如果只是靠封地的產量,那麼是絕對募不到這麼多軍隊的。雖然他很快幾乎就拿下了九州,但是他沒想到關原大戰打的太快,德川家康後來也似乎看出了他的意圖,要他停止繼續攻略九州的城市,他才最終含恨作罷,最後首封了52萬石左右的領地。

    下面我們看下戰國時期主要大名的動員能力。

    在武田信玄之後的北條來說,曾經成為關東地區最大的諸侯,在北條氏政時期達到了巔峰,有220萬石的規模,能夠動員的兵力也有大約6萬人左右。

    今川義元,被譽為“東海第一弓取”。戰國前期的強大名,其領地最多的時候有63萬石,但是由於其比較有錢,所以能夠動員大約3萬人的兵力。

    毛利元就,被譽為戰國第一謀略家,其巔峰時期大約有100萬石的規模,能動員的兵力應該在3萬人左右。

    織田信長,戰國時期的霸主,剛開始在尾張的時候大約40萬石左右的規模。上洛的時候有100萬石,能動員大約3萬人的兵力。本能寺事變前夕到達頂峰,為500萬石左右,能動員15萬的兵力。

    豐臣秀吉,主城在大阪,是當時著名的商業城市,擁有220萬石的領地,按道理來說動員能力大約為6萬多人,但是由於資金很多,所以實際能動員14萬人左右。

    德川家康,在關原大戰的時候250萬石的領地,大約能動員8萬人左右。後來到了幕府時期,領地到了800萬石,能動員24萬左右的軍隊。

  • 15 # 解讀歷史迷霧

    想要確實回答這個問題,其實難度很大。現在有1萬石動員300人的說法,這並不準確。1萬石動員300人是江湖時期的標準,在戰國時代,很難按照這個標準進行動員。各個大名都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相關的動員制度規定。

    日本戰國時代大致分為前期、中期、後期,在前期到中期這段時間內,由於動員機制並不完善,很難判斷具體動員的機制。戰國時代的北條家,其創始人伊勢宗瑞(北條早雲),在初期只有不到百人的軍力。因此,戰國初期到中期的軍隊動員數量一直存在迷霧中。

    進入中後期,隨著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人的崛起,日本戰國一改之前的佔據京都即成為日本統治者的傳統觀念,轉變為徹底統一日本,消滅一切反對者的方針,戰爭的人數及殘酷性成倍上升,對於大名的動員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不過,中後期的日本戰國,基本已經確定了各大名的版圖,大名的戰爭動員能力相比於之前,已經成倍提高,參戰人數朝著萬人的規模快速邁進。

    有人認為,這得益於兵農分離政策的施行。其實,兵農分離政策只有在江湖時代才得以最終完成。在整個戰國時代,兵農分離執行得並不徹底。

    在織田信長之前,兵農分離政策就已經開始出現,但都未能得以施行。兵農分離最關鍵的兩點,一是錢,二是戶籍政策。讓農民、武士成為職業軍人,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戰國前期及中期的大名很難擁有這種經濟實力,二是戶籍政策未能得到實施,不能有效掌握領地實際動員力量。因此,在織田信長之前,兵農分離政策只有少數大名施行過,但在短時間內快速終結。

    進入織田信長時代,兵農分離政策同樣磕磕碰碰,當時的武士仍然無法脫離半農半武士的身份,這讓織田信長怒不可遏,曾經對未能嚴格執行的武士施行嚴厲處置。武士無法脫離土地,兵農分離政策自然無法得以有效實施。織田信長直屬部隊都會出現這種情況,更不用說麾下的軍團長了。

    唯一值得一說的就是織田信長有錢,可以支撐兵農分離的施行,不過麾下武士對於土地的眷念是一場延續數百年的傳統和新政策的博弈。很明顯,在這場博弈中,織田信長並未獲得最終勝利。不過,有錢好辦事,這也是織田信長遭受過重大軍事、政治失敗後,能夠快速恢復的原因。

    到了豐臣秀吉時代,由於並非武士家庭,對於土地並不看重,能用錢解決的事何樂而不為。這個時期的豐臣秀吉,已經開始使用自己龐大的經濟力量,加上軍事力量對敵人進行全面壓制。除了德川家康外,戰場上豐臣秀吉的對手要不臣服,要不被消滅。

    但如果想要知道確切的兵力,這是一件較為苦難的事情。各大名制定了不同的兵役法,這是根據自身情況確定的,遇到戰事激烈時,又會徵召更多的兵役人員,因此很難確實統計各國的實際兵力。

    因為,日本沒有官修的歷史,全都是當時人的各種日記、書信,加上江戶時代盛行的各種軍事小說,徹底將日本戰國曆史攪亂。後人需要日語學家進行全面分析,透過語法判斷資料是戰國時代的記錄還是江戶時代,之後進行各種比對,才能確定到底具備是否具有研究價值。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戰國曆史每年都有新的研究出現,推翻原有歷史的原因。現在,我們對於日本戰國大名、武士的生活、軍隊、法律法規等,全都來自於武田家的記錄。但這份記錄有很多地方都出現江戶時代的語法,從中期到晚期都有,因此到底具備多少價值,同樣值得商議。

    關於軍力情況,同樣如同迷霧一般,讓人無法確定。留下記錄的武田家如此,還有更多大名並未留下記錄或者尚未發現。因此,戰國各國的兵馬就留待更多史料出現,進一步進行研究後才有機會回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過年你們有什麼好段子,笑死人不償命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