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說三道四的

    分享一下個人感受,拿《戰爭與和平》作為例證。

    《戰爭與和平》以1812年的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從1805到1820年間的重大歷史事件。以鮑爾康斯、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大貴族的經歷為主線,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描寫中把眾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聯起來。

    作者將“戰爭”與“和平”的兩種生活、兩條線索交叉描寫,構成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壯闊史詩。

    《戰爭與和平》的基本主題是肯定這次戰爭中俄華人民正義的抵抗行動,讚揚俄華人民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和英雄主義。但作品的基調是宗教仁愛思想和人道主義,作家反對戰爭,對戰爭各方的受難並都給予了深切的同情。

    《戰爭與和平》可以說是一部大部頭的書一百多萬字,很多人會望而卻步,但是當你真正慢慢讀下來,你會發現書裡的故事情節一環扣一環,讀完一章想讀下一章,而且讀起來非常流暢,也好理解。這就是流暢關於厚重,此書鴻篇鉅製,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和給世界人民帶來的災難,展現了愛情、生命與和平的珍貴,涉及到哲學、思想以及文化領域,讀起來歷史感特別厚重。

    所以,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這樣的大文學家的名著就是流暢厚重。

  • 2 # 回憶紅葉

    自從明清以來,真正好的文學寥寥無幾,現代生活,物慾橫流。

    人們在慾望中掙扎,知識面越來越窄,功利心愈來愈強,誕生一部偉大的小說,幾乎是天方夜譚。

    文學作品是大眾化的,人人都可以寫,但一部好的作品,往往是集大成者,歷史,地理,天文,曆法,哲學,美學等無所不通,經史典籍,文學性,語言的藝術性。深奧不可測。

    用驚豔比喻文學大家是不合時宜,真正的大家往往是厚重的,十年磨一劍,嘔心瀝血,才能成就一件高深厚重而流暢的文學作品。

    任何功利性,我們所看到的作者,必然是表面,所謂驚豔只是一種浮誇,而厚重是需要不斷學習和不斷的沉澱的。

  • 3 # 宮商角徵羽羽羽

    我認為驚豔是指讓人眼前一亮,也許大文學家們不是個個文筆驚豔,但是一定是流暢厚重。流暢就不必多說了,不斷層不掉隊情節相呼應即是流暢。何謂厚重?有內涵、有力量、有深意,能發人深省即為厚重。

    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沒有一處地方能說的上是文筆驚豔。作者用鋒利的筆觸,深刻地剖析了封建文化、科舉制度的道德文明的虛偽與無恥,以及它對歷代知識分子的嚴重精神戕害。這就是厚重。

    餘華的《活著》:主人公福貴本是紈絝子弟,家產敗光後幡然醒悟,重新做人。為母親請郎中的時候被抓壯丁。好不容易從死人堆爬出來,被解放軍送回家鄉。母親已經不在了,女兒也因高燒不治而成了啞巴。好在兒子聰明伶俐。沒有過幾天平靜日子,兒子被縣長的汽車撞死,而那個縣長就是和福貴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女兒遇到好人嫁了,結果死於難產大出血。那家醫院正是兒子不在的地方。留下外孫和福貴夫婦,福貴妻子又得了軟骨病走了。外孫因為太餓吃多了豆子撐死了,最後只有大黃牛陪著福貴。這本書,語言樸實無華但是吸引著你一直看下去。看書看的眼淚都不夠流,或多或少你都能這本書看到一點點自己的影子。什麼是活著的意義,為什麼而活著?這就是文學家帶給我們的,流暢和厚重感。

  • 4 # 奶茶愛尚咖

    大文學家的文筆應是流暢、厚重,而非一味的驚豔,二者有何差別讓我們細細品味。

    所謂文筆驚豔,即文章詞藻華麗,言語間極盡奢華,豐富的修辭,獨特的手法,令人炫目、引人驚歎。然而僅此言語,如空中之樓閣,不見根基,虛無縹緲,常看常品,又彷彿過眼雲煙,盡是浮華,令人深感乏味,甚為空虛,可見並非大家之作。

    而文筆流暢,即文章言語通暢自然,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展現的是爐火純青的寫作功底;字裡行間亦有修辭,但無爭香斗豔之感,與所表之意相合且恰到好處,彷彿渾然天成,做到了真正的返璞歸真。這一切都來源於長期的閱讀與大量的練習,長期的閱讀是對知識的積累,大量的練習則是對知識的思考與運用,寫作由疏到熟,自然熟能生巧,流暢自然。

    文筆厚重,即文字間可見作者厚重的思想,所言盡是讀者“正是如此”的認同感,亦或是“原來如此”這般恍然大悟的讚歎感,為文章賦予了深厚的底蘊,發人深省。厚重來源於積澱,隨著對事物認識的深度、廣度的不斷延伸,思想日漸豐富,經過反覆思索,不斷沉澱,對事物洞察力日益敏捷、分析也愈發透徹,思想自然呈現厚重之感,引人深思。

    流暢、厚重二者結合,使得文章既有言語的順暢自然,亦有思想的沉澱作為深厚的底蘊,文章整體才不僅引人注目且發人深省,可稱大家之作。

  • 5 # 文化一家人

    何謂流暢厚重?本人以為,這四個字應該分開理解。

    1、所謂流暢,從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文字通順,渾然天成,讀上去朗朗上口,有節奏感,把讀者代入一種舒適的美感。

    但這只是字面上的表意,更深的含意是指行文樸實無華,通俗易懂卻又蘊含深刻。文學前輩巴金曾說過:寫作的最高技巧是無技巧。言外之意是指,當作者的文字功底達到爐火純青的高度後,讀者在文章的字裡行間是看不出有什麼技巧的。它深入淺出,就象行雲流水般娓娓道來,在普普通通的文字後面,蘊涵著巨大的能量,能使讀者產生深深的思考,從而達到文章深入人心的功效。也就是說,流暢只是形式,深入人心才是最終目標。

    這應該就是流暢的要義和追求的最高宗旨。

    2、所謂厚重,是指文字後面所涵蓋的意境是深遂的,宏遠的,包容量巨大的。給讀者帶來震撼性的效果。同時也產生了懸念,挑起了讀者閱讀下去的慾望。

    白嘉軒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裡娶過七房女人。這是《白鹿原》開篇的首句。這一句話就把讀者帶入了尋找白嘉軒這個人物走向的想往。在那個年代,娶過七房女人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和一般家庭。那麼,他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於是便產生了懸念和閱讀的慾望。可見這一句話的份量之重,是功莫大焉!

    據說《白鹿原》的作者陳忠實先生構思這句開篇語,曾費了好長時間。而一旦敲定了這句話,後面的內容就像開閘的湖水,奔湧而出,一洩千里,不可阻擋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就是文字的厚重。

    3、流暢加上厚重,無疑就是一篇成功文章的前提。沒有流暢厚重,勢必要流於枯燥呆板滯澀乏味的巢臼,既便有再好的思想,再積極的主題,也會顯得蒼白。

    說到底,流暢厚重是個概念,是個名詞,是個宏觀上的比喻。如何落實到具體文字上,這是一個文學工作者終身為之奮鬥的目標。

    但是,想要達到流暢厚重,卻不是一件短期就能實現的事情,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磨鍊才能形成。本人以為,實現這個目標的唯一途徑就是讀和寫加上對生活的積累和提煉,除此之外沒有其它捷徑可走。

    結語:

    以上就是本人對流暢厚重的粗淺認知。如有偏差和謬誤,敬請批評指正。

  • 6 # 新文旅時代

    大文學家們真正詮釋了什麼叫,藝術源自生活,卻高於生活!

    因為沒有生活原形或者現象就沒有藝術創作的源頭和靈感。也就是說生活中的所有點滴小事或者發生過的事是藝術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

    而大文學家們透過藝術手段的加工,精練的語言描述,有序的故事情節排列,渲染,誇張,集中矛盾等故事情節的等等描繪,就使一本小說或者是其他的文學作品更加的生動,耐人尋味。所以說,很多大文學家們的文筆不一定狠驚豔,文辭華麗那種,但是一定是有深度、有見解、有生命力的。

  • 7 # 九龍玉春

    文筆流暢是基本功,說明寫作者思維不斷檔,平時善於積累生活素材,觀察周邊事物,瞭解社會方方面面,有自己的獨特視角,能由表及裡,深入洞察剖析事物的本質,告訴你他的觀點是什麼。但總覺得當今文壇功利性太強,心浮氣躁。或許是應付編輯的任務之作,顯得沒什麼深度。特別喜歡孫犁先生的散文,別具一格。厚重則非一般人可為。那樣的作品,是時代造就的產物,讀來令人蕩氣迴腸。但能寫出這樣作品的了了。人是趨樂避苦的動物,沒人願意主動找苦吃,除非被逼到牆角。所以當今的作家群體鼓樂聲中享受春花秋月的多,沒幾個知道什麼是戰地黃花。莫言的作品來源於童年的苦難造就了一顆樂觀向善的心,也有不屈不撓的奮鬥歷程。周邊的人善惡並存,但在對待國難的關頭,他們總會放棄自己的恩怨,做一個普通人能量最大的奉獻者。其實這就是底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展現,也是人們靈魂深處的碰撞。所以如果說厚重,我選擇的是莫言的作品。陳忠實、路遙先生的作品有使命感,同樣是一種厚重。

    其實文學的美還有一種形式,那就是幹練。你看《史記》、《資治通鑑》以及范文瀾蔡美彪兩先生的《中國通史》,不僅文筆流暢,而且沒有冗詞贅句,讀來令人歎服。

    當然,大師要幾百年出一個,而不是幾年幾十年。我們難仰大師之項背,但我們應當學習大師的嚴謹。

  • 8 # 梧桐樹邊羽

    有人說大文學家們的文筆並非驚豔,而是流暢且厚重,何謂流暢厚重?

    我們把這個問題簡化。這裡的“大文學家”是代表了大眾認可,也就是普遍規律。所以我們把這個問題捋清楚以方便回答。

    這個問題其實是:為什麼說文筆驚豔不如流暢厚重?

    什麼是文筆?

    文筆原有幾個意思,是指文章本身,寫文技巧,泛指文體或者文章風格。但是在今天我們提到文筆,一般是指創作者獨特寫作技巧形成的個人風格。所以才能用“驚豔”、“厚重”這樣的詞來形容,這是作者行文風格給讀者最直接的感受。

    “驚豔”的風格從哪裡來?自然是從新奇有趣的文章構思、特立獨行的表現方法而來。這一點在早期詩歌中表現非常明顯,特別是曹植開創詩文修辭之後,詩風走到南北朝末期進入了一個形而上的極端,成為了極其精緻、靡麗的“齊梁體”。當時蔚然成風,南朝詩人樂此不疲,並且鄙視來自北方的蒼茫大氣、粗糙明白的詩風。

    不過這種空洞浮華的唯形式主義,對詩文內容方面卻沒有提升,一直停留在書寫風月雲露,美女情致。進入國家氣象開始昂揚向上的時期,就被初唐詩人猛烈批判。

    為什麼呢?因為對錶現手法的新奇勁過去之後,文章內容“興寄都絕”(陳子昂語),就是不說浩然正事。花樣玩得再奇巧,就好像茶道之前的動作五花八門,結果泡出來還是屎味的茶湯,有誰會喜歡?好的文章,需要新奇、有趣的文筆再加上充實豐滿的內容,所謂之“文質彬彬”,正如美女茶道師鼓搗了一陣子養眼的手藝,端出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來,這才是一種享受。

    盛唐詩,就是這杯香茗。

    所以,人們反對的並不是驚豔的文筆,而是反對驚豔文筆之下的華而不實。

    那麼,什麼是流暢厚重呢?這同樣是對文風的形容,有牽涉到內容,也可能僅僅是寫作習慣。流暢,就是平直、順暢,不故意彎彎繞,有事說事,說完就好,不故弄玄虛。這自然不會產生敘事驚豔感,是和上面那種文筆相對應的,即放棄了各種奇特的構思和修辭手段,以通順明白為第一要義。

    這在詩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白居易後期的詩作。白居易老了之後寫詩,一定要先給老嫗讀懂才算合格,也就是說不玩文人那些花架子,讓大家明白才是好作品。他這種風格得到了後人和日本人的推崇,是文化不高群體的福音,因此有很多追隨者,併成為了一種風格特色,被稱作“香山體”。

    但使用流暢文筆的作品是否就一定厚重嗎?也不能這麼說,像發展到後來楊萬里的“誠齋體”,相對於脫胎於黃庭堅的“江西詩派”,當然是流暢,卻講究的是活潑自然,饒有諧趣,這個就不能用“厚重”來形容了。而且“香山體”如果流暢沒控制好,容易進入流俗,如“江湖詩派”,甚至於打油詩。

    流暢固然是流暢了,卻不厚重。

    給詩文加上“厚重”的特色最主要還是要靠內容的加成。需要內容充實,眼界高闊、論據豐滿,就給人厚重的整體印象。而具有豐富內容的詩文如果過度修飾,依靠驚豔的“文筆”來表現,又會顯得輕佻,一驚一乍,不復厚重。

    所以,流暢未必厚重,但是厚重必須流暢。

    而缺乏內容的厚重,其實也就是個虛架子,有些宋詩就是如此,用流暢的語言講一大堆空洞的大道理,沒有實際內容,讀完之後空空如也,雖然感覺上氣勢厚重,其實也是一個虛浮。

    讀者的眼睛是明亮的。這類純粹玩架子的文章不管是驚豔還是厚重終歸被拋棄。

    這就歸結到了文藝創作的另外一個問題。

    文筆到底重不重要?

    不論驚豔的(反正也會看膩),還是厚重的(老是端著架子),這兩種文風,哪怕是兩者兼而有之,剛柔相濟的文筆,到底對一篇文章的好壞佔多大的分量?

    文筆對好文章的加成作用是有的,但是有限。

    一篇文章的好壞決定性因素是言之有物、真情流露。

    也就是說,不論什麼體裁的文章,歸根結底都是說服讀者的議論文。而言之有物是議論的論據,真情流露是打動讀者的唯一手段。

    至於用什麼文筆來流露真情,在一篇好文章,一個好作者手中並沒有多大區別。如果是短小精悍的作品,新奇、驚豔的手法會讓讀者產生新鮮感,而如果是大部頭作品,這種頻繁跳躍的文筆只會讓讀者在要讀懂你真實創作含義的時候感覺很累。

    所以,對於創作大部頭的大文學家來說,驚豔的文筆遠不如流暢厚重。

    咱們不如老老實實說事,透過言之有物來流露真情,確實地、長久地打動讀者,才是一個大文學家的風格和特色。

    寫文章無外乎有話要說、說得明白、說得精緻這三點。做到前兩點就是好文章,再進一步做到第三點,就更好。而說得精緻就是文筆特色。

    所以文筆對一篇文學作品給讀者的觀感來說,實際上是處於最不重要的位置。

    歸根結底,是絕大多數讀者喜歡流暢厚重文筆罷了。

  • 9 # 情韻之音

    我來回答下你的問題,我同意你的觀點

    我們所熟悉的作家各自在不同領域耕耘,有散文、小說、說明文、雜文、遊記、議論文等,不同的文體需要不同的形式,有些注重文字優雅,有些注重經濟實用。

    我認為好的作家寫出的文字是有靈魂、性格、厚重感的,並且文字通俗易懂雅俗共賞,可以折射出時代的烙印,這樣的作品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何為文字靈魂?

    一般我們看到一篇文章,都會先看出文章的基調是什麼,比如文章反應的主題是:批判、紀實、讚美、弘揚精神等,這就是文字的靈魂。

    比如我們熟悉的文學家魯迅,大多數文章寫的是“批判”意義的雜文,文筆並不是最優美的,甚至有點“晦澀難懂”,但是魯迅的筆下刻畫的是當代社會底層人士的掙扎,以及批判當代社會的黑暗,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即使過去了幾十年,仍然具有劃時代的影響力。文章是有靈魂的,如同一把鋒利的匕首一樣,刺痛每一個麻木的人。

    何為文字性格?

    說到性格,我們一般用來評價一個人。比如:開朗、內向、老好人、暴脾氣、溫柔、幽默等。

    那麼一篇好的文章有沒有性格?是有的,文字猶如人一樣具有老辣、豪放、粗狂、細膩等特點。比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作家莫言先生,他的作品《紅高粱》《檀香刑》《生死疲勞》《蛙》大多數具有豪放、大膽的色彩,讓我們看到了文字的魅力。莫言先生是這個大時代裡用文字向世界發出怒吼的東方之獅,他的作品大多數也是言辭樸素,但是讓看的人能過癮。

    何為厚重感?

    厚重感一般是具有時代的烙印,反應的是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狀態,即使過了幾十年、幾百年,文字也能折射出特殊時代下的背景,很容易引人入勝,如同身臨其境一般。

    比如,我非常喜歡的作家路遙先生寫的《平凡的世界》,全文通俗易懂,但是每一個文字都寫出了上個世紀改革開放春風裡,西北黃土地上農民大膽改革,奮發向上,在平凡的世界裡爭做一個不平凡的人的故事,很有時代感,我們看到的是黃土地的粗狂、厚重感。

    結語

    我們看到的文學作品大多數是通俗易懂的,因為它具有靈魂、性格、時代的烙印,我們才記住這些偉大的作品。所以,好作品不一定文筆好,但一定是流暢和厚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11:0零封三星到一比二被SN翻盤,為何感覺RNG這些年走下坡路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