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彩教養筆記

    明知道不該打罵孩子就是控制不住,家長該如何控制情緒?

    很多父母都說,知道打罵孩子不好,關於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大道理懂得一籮筐,可事實是,當看著孩子的某些行為,或者做的某件事總會碰到你那根弦,讓你大發雷霆,無法控制自己,打罵一通過後又後悔。

    其實,不是那些道理在關鍵時刻失靈了,沒有用,而是我們對自己不夠了解,就比如相同的情景裡,書本講的都是普適的,通用的道理,別人可能不會反應過度,但在這個情景裡,那是你不能觸碰的死結,只要一觸碰,說什麼管不了,這就不是道理不管用,而是自己沒有認清自己的情緒。

    要控制情緒,學會情緒管理的前提條件是要認清自身的情緒,其次,不要隱藏自己的情緒,學會表達情緒。

    (一)

    認清的元情緒,很重要。

    ()元情緒可以理解為情緒背後的情緒,在《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一書中是這樣解釋的:它是指對於情緒的想法、態度、觀點和價值觀。

    元情緒是一種無意識的反應,它形成於我們幼兒階段,比如有的家長就是不喜歡孩子大聲說話,跑來跑去,還有的是一看著孩子吊兒郎當,不上進,就特別的生氣,同一件事,別人會覺得沒什麼,但你就是會反應過度,這個情緒可能就是你的元情緒。

    你發火生氣,大動干戈,可能不是你看見孩子玩鬧,不上進本身這件事的情緒,而是這種情景勾起了你的元情緒。

    它可能在你的童年時期,因為玩鬧被父母呵斥過,或者某個不上進的,與你親近的人對你影響很大,雖然時過境遷,你長大了,忘記了,但這些情緒中都壓抑在你的潛意識裡,在相同的情景裡,就會無意識的出現,這就是元情緒。

    有時候我們內心潛藏著某種元情緒,劈頭蓋臉的把孩子打罵一頓,如果認識不到自己這些元情緒,我們是很難去讀懂孩子的情緒,當然更不可能去感受孩子的情緒,我們總會急於發洩自己的情緒。

    發現“我”內在的元情緒

    元情緒是在無意識的情緒狀態下表現出來的,所以如果不是刻意想要了解自己的元情緒,就很難對它有清楚的認識。

    當你在某種情景中表現出過分敏感的反應時,買就要覺察自身是否存在從未意識到某種元情緒,讓後追溯一下,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種情緒。

    或者透過一些讓你最不能接受的,讓你憤怒的,悲傷、憎恨的事情,這些都可以幫助你找到自己的元情緒。

    一旦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元情緒就不會盲目地責怪孩子、懲罰孩子,強迫孩子改變,更不會動怒,大動干戈。

    透過三步傳遞自己的情緒站在中立場述說當時發生的情景描述當時的情緒提出要求

    舉個例子,當你覺察到自己的元情緒時,可以這樣對孩子說:

    媽媽小的時候,只要你爺爺大聲發脾氣(情景),就會感到非常的害怕和討厭(情緒)。所以,當你大聲發脾氣的時候,我也會不知不覺的發火,情緒激動,我希望兒子不要突然就跟媽媽發火……(提出期望)

    (二)

    不隱藏情緒,讓情緒自然流露出來

    很多父母都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生氣時假裝不生氣;傷心時,努力掩飾自己的傷心……

    怕情緒失控傷了孩子,也有想在孩子面前表現自己堅強的一面。

    其實,父母不能管理好的自己的情緒,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不會情緒調節的父母,通常會更強烈地感受到憤怒、悲傷,恐懼和憎惡等情緒,而且一旦爆發很難剋制自己。

    在孩子面前,越是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父母,由於討厭自己的這一面,所以,具有極強力控制自己的情緒的傾向,就像戴上面具,試圖掩飾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出漠不關心過無動於衷,有時候做出很想要與孩子溝通的樣子,但僅止於表面掩飾,內心真實的想法,這樣的環境裡,孩子就會逐漸的與父母疏遠。

    情緒不及時的表達的壓抑,總會有一天像火山爆發,這會讓孩子更糟糕,父母在相同情景下的不同反應,會覺得莫名其妙,孩子分不清孰是孰非,而彷徨迷惑。

    孩子都是透過父母來學習應對不同情緒經驗的,生活在掩飾情緒的家庭裡的孩子,無法有機會學會正確應對情緒的機會。

    我們要讓自己的情緒自然表達,當孩子做出生氣的舉動或者惹是生非時,大人流露生氣的情緒,這些都是正常的。只是在表達上稍加註意,不要打孩子或語言暴力。

    當無法與孩子溝通時,給自己一些時間,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

    科學上,讓自己平靜的方法是,平緩而勻速地深呼吸三四次。我們心臟對於感性的情緒反應更迅速,相當於光速,當我們憤怒時,心臟就會不規則的跳動,讓大腦和全身發出危險訊號,處於攻擊和防疫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很難接納和理解別人的情緒,視覺也會變得非常狹隘,眼睛裡除了自己看到的東西外也容不下其他東西。

    這時,強迫自己恢復內心平靜,勉強自己把事情朝好的方向發展,反而會更糟糕。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簡單而有效的就是,放慢自己的呼吸,呼氣,吸收各五秒,讓自己自己的心臟跳動恢復正常即可。

    當我們認清自己情緒,學會表達情緒,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科學育兒,與愛❤️與問題共成長!

  • 2 # 快樂庭院

    知道不該打罵孩子,這是家長的理智,是頭腦層的思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情緒來自一個人的內心意識。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最先啟動的是內心的意識,次之才是頭腦的理智思考,如果一個人內心的意識和頭腦的思考偏離太大,或者已經習慣了內心意識主導自己的行為,自然他接下來的言行就會被內心激發出來的情緒主導,也就是題主所說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這是我在學習幸福雙翼家學課程中逐漸明瞭的,在不斷地思考和踐行中也不斷地確認這個過程。

    我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唯有家長自己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能力。

    題主說到自己很明白,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很多人在經歷這種苦惱,其實這是很正常的一種事情,因為人都不是完美的,理解他人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再加上每個人的個性不同,脾性不同,且家長和孩子的站位是不同的。

    題主說到這種情況,最起碼說明了兩個意思,一是題主不瞭解孩子的成長需求,也不瞭解自己的教育需求。

    二是題主家庭教育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在這兩個方面去做工作,一定會有一個向好的變化。這是很多家長驗證過的,也是我自己正在驗證的事情。

    最後,祝福題主早日能和孩子相處融洽,達成一種良性的親子相處模式。到那個時候,就不存在控制不住自己情緒一說了。

  • 3 # 蘇小妮

    家長面對孩子表現不好,讀書不好就要打罵的,原因在於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了,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活得像他們口中所說的別人家的孩子那樣,把口中別人家的孩子當作一種標竿,其實別人家的孩子也未必像他們想象的那麼完美。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他們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職場,或者在人際交往中,一個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不能稱為一個成熟的人。

    事實上,從某種程度來說,孩子可能就是父母的翻版,他傳承了父母身上很多的特質,父母的身上的那些小毛小病,父母生活中日常的一些不良習慣,都有可能在孩子身上體現,可是當父母的經常看不到自己的問題,卻一眼洞察孩子身上的問題,頗有一點馬烈主義照別人自由主義對自己的樣子。

    所以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首先要客觀地看待問題,其次,能夠坐下來以平視的角度跟孩子來探討他們身上的問題,並幫助他們解決存在的問題。

    生活中出現的很多悲劇都是因為控制不好情緒而導致,衝動是魔鬼,一個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有時候都不配為人,跟動物無疑,讓人說什麼好呢?

  • 4 # 早育之說

    有些人會認為,棍棒之下出孝子,堅持認為孩子是需要打才會成才的。但是,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已經被很多人所不認可了,現在認為教育孩子需要與孩子交心,但還是有一些父母會在某些情況下忍不住而打罵了孩子,那麼這種情況應該怎麼避免呢?

    忍不住打罵孩子怎麼辦

    在每次在你要打孩子之前,先冷靜一下,做好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很可能你的氣就消了,因為他的說法可能讓你理解了他。

    第二步,當一個人還有情緒的時候,別人說什麼他都會聽不進去,總要等到他心情平靜下來,才可能冷靜思考。所以,我們希望孩子聽話,首先就得認可他的情緒,讓他覺得你是理解他的,他才可能聽你接下來說的話,你那一大堆教育的話才說得有意

    第三步,這時不管孩子說什麼,先不要急著教訓他,而是冷靜地聽聽他想要做什麼。然後再問他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什麼階段的孩子不要打

    第一,兩歲前的孩子由於心智發展不成熟,缺乏規則意識是正常的。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在建立自己的安全感,他們的自控力較差,如果這個時候對孩子進行打罵,會讓孩子對自身的行為感到疑惑,缺乏安全感,長此以往,性格會變得內向而自卑。

    第二6歲以後的孩子。這個時候孩子進入小學了,他們渴望獲得同伴認可,這個時候打孩子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讓他們在同伴面前感到自卑膽怯,自己看不起自己,不認可自己,長期以往會養成消極、自卑的性格。

    其實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不能考一味的打罵去教育,甚至是這樣打罵的方法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情緒,使得孩子更加會不服從父母的管教的。因此,教育孩子需要方法,但也不要過於暴力,多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

    【貓小帥識字】是一款以冒險故事閱讀來帶動4~8歲小朋友學習漢字的軟體。冒險故事好多哦,可培養小朋友的初期閱讀能力呢。更多早教育兒資訊,有相關方面的問題請關注“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

  • 5 # 土生木番茄樹

    如果生孩子就是為了打他,那麼為什麼還要把他生出來呢。

    夫妻倆吃飽了沒事幹,每天對打就行了。

    有人要辯解了,說什麼打孩子是為了教育孩子,這神邏輯要是成立的話,強姦犯還能說

    自己是計生辦的編外工作人員呢:強姦婦女是為了對婦女進行性教育。

    不論什麼情況和藉口,暴力都令人作嘔。把暴力捆綁上教育,給自己找合理性開脫的,

    則更令人作嘔。暴力不是教育,暴力只是傷害。

    小孩子不懂事,人格也未成型,他們只懂得映照大人的樣子,只懂得模仿大人。他們就

    如同一面鏡子。父母在孩子身上看到了什麼樣的面貌,那說明,父母就是那副面貌。

    有的父母說,我看到小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就生氣。不打他心裡難受。其實,這副看起

    來就讓人生氣的面貌和行為,就是父母自己的樣子。也就是說,自己本身就是令人生厭的人,只是剛好在孩子這面鏡子面前看到了自己的面目可憎,藉著孩子的一副小可憐身板,傾瀉了一腔對自己的憎惡。

    還有的父母說,我們打孩子是為了讓孩子好。是為他著想。是恨鐵不成鋼。實際上,想

    讓孩子變成鋼的捷徑只有一個:父母自己變成鋼。自己都一副爛泥扶不上牆的廢柴模樣,還想透過打孩子讓他變成鋼。只會讓孩子打小就心裡瞧不起父母。從小就埋下叛逆的種子,一等翅膀硬了,就會恨不得馬上逃離這種惡夢般的家庭生活。

    人可以平凡,可以普普通通的過沒本事沒指望沒奔頭的生活。其實大部分人也都是這麼

    過的。而寄希望下一代能夠夠優秀,超越這種平凡的生活,那就應該用心血澆灌他,讓他成長的更好。他生在這種家庭,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你還用一副面目可憎的暴力嘴臉,給他加上肉體折磨和心理陰影這個鐐銬,又指望他帶著鐐銬出人頭地脫穎而出,這不是豬父母是什麼。

    很多父母,養個花花草草,養個貓貓狗狗,都一副愛心氾濫的樣子。唯獨對自己的孩子,卻一副面目可憎的嘴臉。養花草都知道要澆灌才能生長,養孩子就不懂得澆灌他?認為打一頓就能成長?真正讓孩子成長的,需要用愛來澆灌他,而不是用暴力摧殘傷害他。溺愛孩子,則是相反。就好比花草不需要那麼多的水,你拎著個大水壺擱幾分鐘就澆一遍,不幾天,花草就要淹死了,根也漚爛了。溺愛,就是愛澆灌的太多了,一天到晚不停的澆灌愛,那麼孩子還沒來得及把存量的愛吸收利用完,新的增量的愛就又過度的到來了。這樣的話,孩子就來不及成長,一直泡在大人的溺愛中,把自己的根泡爛,心智無法跟著年齡一起發育,爛了根就會變得頑劣乖張,就會變成熊孩子。

    看吧,溺愛孩子不好,所以還是打孩子好。這種非此即彼的只能理解兩種可能性的父

    母,得多麼缺心眼啊。這種邏輯,依然是強姦犯邏輯:對女孩子太好她們就會無理取鬧作的要死,所以還是強姦她們好了。

    愛護養育一個孩子,是一項很專業的事情。澆灌的太多會淹死,磨難的太多會枯死。很

    多父母,抱怨孩子長大了和自己不親,不孝順自己,其實都是自己造成的。那種從小嬌生慣養爛了根的熊孩子,長大虐待父母的是一種。還有一種,從小就是用棍棒澆灌出來的孩子,他們會變得無法理解“愛”和“關懷”,因為父母沒有教過他們如何去愛去關懷。

    即便他們長大成年了想孝敬父母,但是他們不會表達。雖然內心很火熱,但是看上去顯

    得很冷漠。不僅對父母如此,他們對所有人都如此,棍棒教育,讓他們喪失了對愛的表達欲。所以他們只能壓抑著內心火熱的感情世界,而表面上又異常的冷漠和處處戒備。甚至有的人終生活在鎧甲之中。

    如果孩子的行為不正當。矯正孩子的行為,有一百種方法都不止。唯獨打孩子,是最蠢

    的一種。越打,親情越淡。越打,越不聽話。越打,越怯懦。長大了之後,更容易變得對人唯唯諾諾沒自信。

    為什麼這麼蠢的方法,還這麼有市場呢。因為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成長導師地位坍塌

    了。孩子為什麼會變得頑劣?燈塔滅了,他們要自己在漫無邊際的黑暗裡到處遊蕩,在黑暗裡,根本沒用任何是非對錯。這就是頑劣。眼看著孩子的家庭教育失敗,作為實際責任人的父母氣急敗壞的,好像除了打一頓解恨,也沒別的辦法了。

    想讓孩子變優秀,最好的辦法,是父母自己就得足夠優秀。能像燈塔一樣,給他引航,

    做他們人生中的第一任成長導師,甚至是終生的成長導師。

    如果自己實在是很平凡的人,那就告訴孩子什麼是正確的方向,以身作則的做一個正直

    的人,這個方向是對的,我沒有航遠,是因為我動力不行,下面看你的了,孩子。加油。如果自己既不是燈塔,也不知道航向,那就應該竭力的讓孩子知道,什麼樣的人才可以成為他的燈塔。歷史上社會上那麼多優秀的人,給孩子樹幾個燈塔總不是什麼難事吧。竭力的給他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竭力的讓他和已經喪失教養的壞孩子們物理隔離。這十分重要。

    父母自己沒本事做不了孩子的燈塔,為人處事也不正直心術不正,也不知道怎麼給孩子

    樹立正向的榜樣,你還想讓他不學壞?這是不可能的。

    風不停,船總是要動的。要麼駛向正確的航向,要麼駛向錯誤的方向。這個風就是成長

    和教育,航行就是他們的人生。父母的愛和鼓勵,就是他們的動力。

    為什麼很多孩子走上社會變成了罪犯,變成不良少年問題少女,變成了人渣?因為你不

    懂得教育孩子,流氓們就會免費幫你教育孩子。誘使他們變得墮落和邪惡。

    暴力教育,是父母對孩子教育方式整體告急的預警訊號。說明整個家庭教育體系,都瀕

    臨崩潰。如果放任下去,只會越來越糟糕,每況愈下。

    沒用糟糕的孩子,只有糟糕的父母。父母有多糟糕,孩子就會多糟糕。

    打孩子,本質上就是父母對自身糟糕程度的一種憎惡。

  • 6 # 80後的愛情哲學

    中國老話常說:“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也經常被當作至理名言,很多父母在撫養孩子的過程,因為孩子調皮,不聽管教,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去體罰孩子,並且很多父母都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長此以往,孩子會出現與父母疏離,叛逆,離家出走等行為。既然你想找方法改變,代表你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

    意識是一個重要的內動力,那麼怎麼去斷了自己下意識的衝動呢?這需要去提高你對孩子的天性瞭解,認知變了,脾氣自然不容易爆發。

    此外家長生氣的原因往往根源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自己的問題。造成家長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通常是由家長以下三種心理因素造成的:

    1. 羞恥感:羞恥感是一種自我評價的情緒。當孩子任性,成績不好,家長往往以為別人會透過孩子的表現來評價自己,覺得自己丟臉沒面子,從而引發脾氣。

    2.恐懼感:害怕自己的孩子如此任性,在群體中評價不好,以後也會落後於別人,從而焦慮恐懼。害怕自己沒有承擔起責任,又無能為力。

    3. 愧疚感:當孩子因為自己的要求沒有被父母滿足,要求買喜歡的東西被父母拒絕而哭鬧。父母即愧疚又惱怒,造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反觀原因後,好好反問自己屬於哪種原因引發的情緒,從而做出調整。

  • 7 # 一個不一樣的性情中人

    有些孩子是個愛哭鬼,遇到事情一定要先哭個夠,有些父母直吼“不許哭”,有些任由哭鬧,有些會給孩子擁抱,那麼到底怎麼樣做才是正確的呢?父母又該怎麼控制自己的脾氣呢?

    小編認為首先父母應該瞭解孩子哭鬧的原因,孩子之所以哭鬧,是因為有負面情緒,是孩子最本能的反應,會為一件小事哭鬧,一味制止,孩子只會認為你不愛他,而且情緒得不到釋放,脾氣會更加差,父母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哭鬧時間。切忌打罵。有些家長沒有耐心,看到孩子哭鬧,直接打罵,孩子確實暫時不敢哭鬧,但是積累的情緒會讓他無處爆發,會越發不可收拾。

    那麼父母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呢?我認為這倆點意見可以幫助大家。

    一:我們要找到憤怒的原因和根源,是孩子的無理要求使你厭煩,還是孩子的做法觸及了你的底線,或者是夫妻間的矛盾遷怒了孩子,又或者是你在工作中的壓力無處釋放,要弄明白到底哪裡出現了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就事論事不遷怒,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我們要明確的告訴他們,你的行為是錯誤的,而不能霹靂啪啦的一頓指責,否定孩子的一切表現。

    二:第二,平靜對解決問題更有效,夫妻之間相互爭吵並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容易因為情緒的失控讓矛盾更加尖銳,父母對孩子呵斥,會造成孩子的負面情緒加重,甚至會造成心理的傷害,留下陰影平靜卻有利於的話語從來都是解決矛盾的良藥,確保對方都在傾聽對方的想法也都能明白對方的感受,那樣才能促成交流和理解。

  • 8 # 靜聆喧雨聲

    這個我還真不知道咋回答,因為我自己都處在矛盾中。

    給個建議吧,只要有口飯吃,自己生的娃一定要自己帶,從落地就開始帶到滿三至五歲後會比較好接受教育,容易溝通。最好是一直帶到十歲以上,有安全意識懂善惡之分了再慢慢放手讓娃兒們自由成長。

    舉個例子吧,我兒子到五歲了才自己帶,那不是一般的溝通障礙,超叛逆,我每次打完過後就責怪自己忍不住發脾氣,想著下一次一定要忍住忍住,結果還是一樣火起來時恨不得一巴掌呼到牆上去貼著,他也只是每次都敷衍我要改,現在11歲了還是老樣子,理講不通,罵不聽,打不怕。二胎九個多月了一直堅持自己帶,雖然累但值得,也終於體會到當媽的不容易與幸福的喜悅。

    有人說我一胎養廢了,所以培養二胎,我不反對,我自己都感覺大的確實廢了,作為男孩子一點擔當都沒有,什麼都指望別人給他辦好,長大以後如何挑得起一個家的重擔?最主要的想要二胎還是希望我老走以後兩孩子有個伴,遇事有得商量,大的若被欺負了,小的能有能力幫襯大的平安到老。再怎麼廢材畢竟是自己身上的肉,不是說棄就能棄的,教育大的都快讓自己精神失常了

    呼籲大家,哺乳餵養的娃不只身體更好,重要的還更貼心

  • 9 # 小濛主

    這個確實是很多父母的痛點,脾氣上來控制不住,打罵完之後又自責,就這樣在發火、自責中無限迴圈,弄得自己疲憊不堪,也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非常不利。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只有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才會接納和改變自己。

    1.原生家庭教育模式的影響

    回想一下我們的童年是不是也是在父母的打罵下長大的呢?上一代的育兒模式根植在我們心中,又延續到下一代身上。所以當代的父母要接受育兒和心理學的學習和成長,不讓上一代不恰當的教育方式複製到下一代身上。

    2.不能接納自己當下的情緒

    是不是覺得自己只能有好的情緒,不能有壞的情緒呢?其實情緒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家長要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不管是憤怒的還是悲傷的,都是情緒的一部分。如果是因為自己壓力大把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家長要學會減壓,勞逸結合。

    3.不能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有條件的愛孩子

    孩子聽話乖巧時就是好孩子,孩子犯錯誤或者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表現時就不是好孩子。家長應該轉換視角,無條件的接納自己的孩子。

    多看孩子的優點,不給孩子貼標籤,也不去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孩子犯錯時先冷靜下來,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同時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多聽聽孩子的心聲,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總之,爸爸媽媽只有認識到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自己的問題時,才會接納自己和孩子。轉換視角,積極關注,讓孩子健康快樂的長大。

    父母情緒穩定,養育出來的孩子越有安全感越自信。讓我們一起陪伴孩子共同學習成長!

  • 10 # 石韋教子

    自古以來,中國的家庭教育中似乎一直都離不開打罵,像前人留下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等等。以前的老人們從來都不覺得打罵孩子有什麼不妥的地方,有的甚至是把打罵孩子當成教育的唯一手段。

    現代的年輕父母們,文化程度都比較高,也認識到了體罰教育對孩子的不利一面,一直以來都在以科學的方式對待孩子,生怕有教育不到的地方,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好的影響。

    無論是在以前,還在現在,無論是哪一種的教育方式,都有他有利的一面在發揮作用,所以,家長不用為了打罵孩子而產生強烈的自責心理。作為家長,需要做的,就是不要無謂的打罵孩子。換句話說,就是不要單純是因為自己的情緒不好,而把這種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這種因為自我情緒的控制差而打罵孩子,才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那麼,家長該如何才能不讓壞情緒面對孩子?

    首先,如果在工作中或生活中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情緒很不好,正巧又遇到了孩子調皮搗蛋不聽話,那麼,火就忍不住會發在孩子身上。

    遇到這種情況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在見孩子之前,把情緒調節好。

    我常用的方法,就是買一份甜品,或者其他好吃的。美食可以治癒心情,自己吃一份,給孩子帶一份,然後,孩子開心,自己也能開心起來。

    其次,在單純遇到孩子不聽話,不做作業,或者在搗蛋的時候,真的很火大,這時,可以自己先到另一個房間冷靜一下,等心情平復下來,再跟孩子進行溝通。千萬不要帶著情緒教育孩子。

    最後,在日常的生活中,無論遇到任何事,都學著管理自己的情緒。情緒的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好的,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壓抑跟隨意的發洩情緒。

    比如,孩子弄壞了一件東西,你很生氣,可是生氣也無法讓東西復原,但是你要告訴孩子,他做了這件事,你的心情是怎樣的。然後告訴他愛護東西的重要性。這比單純揍他一頓要來得有用多了。

  • 11 # 童童樹

    前幾天在微博看到一個熱搜詞是#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如果父母脾氣脆弱,常常因為一些小事就激動,這樣的原生家庭會對人產生什麼影響?

    能理解父母因為孩子拖拉而打罵孩子,畢竟自己在多次勸說之後孩子仍是不做出改變,心裡難免會著急。明知道打孩子是不對的,但還是忍不住對孩子下手。

    我的一個親戚就是這樣,在她女兒還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孩子從小被保姆帶大,到後來再婚以後才把孩子帶在身邊,所以孩子從小就養成了一生一身壞毛病。

    做事拖拉,吃飯要拖到一個小時才能吃完,每次吃一會就跑掉去玩。成績也很不理想,我聽說有一次的英語才考了38分,非常愛玩。她媽媽每次輔導她寫作業,就像在上演一部家庭倫理劇,鬥智鬥勇。實在忍不了的時候,就對孩子又打又罵的。每次孩子都會說“我知道錯了,我下次不敢,我一定會改”,結果下一次還是老樣子。她媽媽每次打完也很後悔,很自責,不應該對孩子下手。

    回想一下,其實很多孩子都是在打罵中長大的吧,多多少少都有受過來自父母的責罵和鞭打。

    《虎媽貓爸》中有一個片段,趙薇飾演的畢勝男,從小被父母要求背字典,以至於她長大以後經常會夢見自己小時候被父母逼著背字典的畫面。顯然這樣的經歷,給她帶來了童年陰影,所以她不希望她的孩子也像她一樣。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來治癒。父母喜怒無常的情緒讓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尖,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發。對於孩子來說,喜怒無常動手打人的垃圾父母就像是一顆慢性毒藥,慢慢腐蝕孩子的心靈。

    到底是孩子做了什麼不能原諒的事,還是家長的脾氣過於火爆,還是將自己工作上無處發洩的壓力轉移到了孩子身上,我覺得家長都應該好好想想。

    家,是溫暖的港灣,是我們工作一天疲憊時溫暖的歸處,別讓它成為你壞情緒的垃圾場,孩子,更應該我們耐心溫柔去對待。

  • 12 # 快快媽媽育兒說

    這個問題很多家長都會碰到,有時候,也不是真的想打孩子,只是當下的情緒上來了,的確很難控制。但是,每次打了之後,家長們會覺得後悔和懊惱,而且還會影響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你有沒有想過,當你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出手打孩子的時候,真的是孩子的原因嗎?《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一書中寫道,想要學會控制情緒,其實要從瞭解外部觸發器和你的升級想法開始。比如,你工作一天感到很疲憊,回到家還要燒飯洗衣服,看到你的伴侶卻坐在一邊玩手機。你當下會感到很氣憤,和伴侶吵了幾句。看到孩子還不肯做作業之後,他就會成為你的下一個打擊目標。這裡的外部觸發器就是那一堆家務活,升級想法就是憤怒氣憤。

    一、遇事先冷靜當你感到情緒快要爆發的時候,先深呼吸,一次不夠,就來兩次、三次,讓自己先冷靜下來。告訴自己,沒有什麼緊急情況,沒有想的那麼嚴重。二、找到關鍵的觸發器平靜之後,去思考為什麼會有當下的這種感受,真的是孩子的行為造成的嗎?回想一天發生的事情,找到那個關鍵的觸發器。三、換位思考找到觸發器之後,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事情。為什麼孩子會這樣做,為什麼總是和家長唱反調?和孩子多溝通,傾聽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給他們最大限度的安慰和擁抱。

  • 13 # 羊寶媽媽

    如何控制情緒這是對孩子情商教育的最好的時機,因為如果大人都做不到好去控制自己的情緒的話,那麼孩子也學不會去控制自己的情緒。

    01什麼是情緒?

    情緒是人對外在的人事物的一個反應,它是一個訊號,告訴我們有什麼事引起了我們的怎樣的情緒,我們需要做一個怎樣的調整,讓自己更舒服。每一種情緒它都有它的作用,包括負面的情緒。

    02如何控制情緒?

    一、接納情緒。

    華人習慣去壓抑自己的感受,表達感受是特別不擅長的一件事情,也不願意去這樣做。但是,只有去表達感受,接納自己的感受,這樣才能讓孩子學會接納自己的負面感受。因為感受是沒有好壞對錯之分的,它只是一個訊號,讓我們知道有什麼事情引起了我們的情感。當我們不去排斥情緒的時候,我們更能傾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只有傾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的人,才有可能去傾聽到孩子的聲音,才能更理解孩子的感受。

    二、表達初始感受

    控制情緒,需要在情緒還沒有到達頂點的時候,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描述自己的最初的感受。很多時候是因為壓抑了太久,憤怒到達了極點收不住了。所以在覺察到有一點點情緒的時候,就去及時地表達,好過一直忍讓到最後突然爆發。

    三、讓自己冷靜一下

    如果是真的是忍不了的時候,建議你走開。你可以跟孩子說:我需要去冷靜一下,你可以關在房間裡去追溯一下,是什麼引起了自己這麼大的情緒的波動,是孩子還是自己?

    四、自我成長

    很多時候,生氣是對自己無能的一種憤怒,就是自己沒有控制好自己,也沒有管好孩子,這都是因為對自己沒辦法做到的事情的一種憤怒。所以在平時的時候,多看一些情緒管控的書籍,還有育兒書籍。一方面可以更瞭解自己的情緒,感知情緒,另一方面也可以更瞭解孩子。當知道是孩子的年齡使然,而不是故意跟家長做對,就會對孩子有更多的一些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波蘭想要取代英在歐盟的位置,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