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釣汪

    釣魚界的普遍認知,黃尾鯝吃口輕

    黃尾魚又叫做黃尾鯝,一直以來釣魚界對垂釣黃尾鯝時因為浮漂漂相所表現出來的不停的上下微動現象,而給得出了黃尾鯝吃口輕的結論。

    而隨著眾多釣者對黃尾鯝進食方式的不斷深入研究之後發現,黃尾鯝吃口輕這一結論似乎不太正確。

    過去的釣魚界都一致認為黃尾鯝吃口輕,因此線上組的選擇上都更偏向於小鉤細線軟竿,而在餌料的配比上更是追求狀態的極致。但是在實力垂釣黃尾鯝的過程中,效果卻並不明顯。甚至經常會出現於口多但就是不上魚的神奇現象。越是這樣就越讓釣友對黃尾鯝吃口輕這一結論深信不疑。

    黃尾鯝的漂相

    現在有釣者意識到以往我們在垂釣黃尾鯝時,在釣法上,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釣組的搭配,以及用餌,而對黃尾鯝的生性、食性的瞭解和研究似乎是十分不夠的。

    長期以來,黃尾鯝“吃口輕”的觀點一直主導著廣大垂釣者垂釣黃尾鯝的垂釣技法。而黃尾鯝“吃口輕”卻恰恰源於廣大垂釣者忽略黃尾鯝特殊的索餌方式,利用臺釣高靈敏度的技術進行施釣過程中的“經驗”積累。

    在實際的黃尾鯝施釣過程中,浮漂經常出現的不停的上升或微微下沉的漂象視作黃尾鯝的“吃口”,卻久等不來一個令人興奮的真實有效的吃口——“下頓”,使黃尾鯝“吃口輕”的觀點更加流行於釣界。

    黃尾鯝真的吃口輕嗎?

    回答這一疑問,我們首先要對施釣黃尾鯝時的漂象作一分析。施釣中,當黃尾鯝進窩後,其漂象往往是或快或慢的一目或半目的上升,有時甚至是上升至漂肚,期間均無“下頓”(或有微微的自然下沉)。許多人認為,這種漂象系黃尾鯝的吃口所造成的,或為黃尾鯝的“探口”,併成為黃尾鯝“吃口輕”的有力佐證。

    其實這種漂象並非是黃尾鯝的“吃口”或“探口”,而是黃尾鯝進窩後攝食遊動時形成的水底渦流向上釋放能量所產生的浮漂訊號。當黃尾鯝在水底搶食時,為了獲得有限的食物而佔據最佳的攝食位置和保持最佳的進食身姿以及保持身體的平衡,就像是中鉤後為擺脫厄運那樣不停的用力的擺動尾部,而攪動水流,在水底形成渦流,進而攪動主線,在浮漂浮力和鉛墜重力的作用下,或快或慢的上升或下沉。

    因此,在垂釣黃尾鯝時所產生的的這種或快或慢的上升或下沉的浮漂訊號,並非黃尾鯝的吃口或探口,更不能誤認為是黃尾鯝“吃口輕”的漂象。它僅說明出現這種漂象,大致可以證實窩裡有黃尾鯝在攝食。如果這一漂象連續不斷的出現,且頻率較高,幅度也相對的較大,則證明窩裡有一定數量的黃尾鯝進窩。

    浮漂“下頓”一直被廣大垂釣者認為是黃尾鯝典型的真實有效的“吃口”之一。因為這個“下頓”動作似乎是在瞬間發生的,所以這個“吃口”難抓,也就成了黃尾鯝難釣的原因之一。然而黃尾鯝攝食時所產生的“下頓”動作,非是“吃口輕”所能產生的。既然是“下頓”說明黃尾鯝攝食時是有相當的力度的。既然有力度,何來吃口輕之說?所以,只有吃口重,才有“下頓”。

    那麼,黃尾鯝的這個“下頓”動作是如何產生的呢?

    基於黃尾鯝特殊的進食方式是啃食或啄食,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當黃尾鯝在憑嗅覺慢慢接近鉤餌時,始終是保持著啃食的身姿(魚頭斜向下,嘴部觸底,尾部斜向上),它遊動時所形成的渦流也慢慢的攪動主線,並使浮漂上升或下沉,這一過程無疑會帶動鉤餌或左或右,或前或後的移位,鉤餌的這種不停的移位,如果是鯽魚、鯉魚、草魚的話,也許給它的攝食不會產生多大的麻煩,而對於以啃食方式索餌的黃尾鯝來說卻會帶來極大的不便,它不像鯽、鯉、草魚那樣,只要水平的調整遊動方向,即可輕易的攝食,而是要搶據有利位置,不斷的調整身姿,循著鉤餌的移動軌跡,啃食鉤餌移動時脫落的殘餌,當接近或發現有大團的餌料時,便會不失時機的突然發力,猛的一啃,使鉤餌入口。就這一瞬間的動作,所產生的訊號表現在浮漂上就是我們期盼的“下頓”,而且是一個短促有力的“下頓”。

    相對其他魚種而言,黃尾鯝的膽子還是比較大的。而且其食性也相對交雜,品味也低。基於這樣的食性,它對食物的安全性和味覺的感知也是比較低的。而不象鯽魚、鯉那樣會反覆的透過嗅覺、視覺進行觀察,確認安全,並可食,才會吸入口中,有一個探口、吞口、走口的過程,並在正常情況下都會一一的在浮漂上反應出來。而黃尾鯝食性低賤,只要攝食的其他條件適應,如氣候、環境等,它是不會輕易放過眼前的食物的。再者,黃尾鯝的自然食物大都混雜在水底泥土中或粘附在岩石的表面,要獲得這些食物,也就自然的造就了它啃食的方式和身體條件,以及啃食所需的強於其他一些魚種的動力。正因為如此,黃尾鯝才會成為人們最容易釣獲,也是釣獲量較多的魚種。也正是基於黃尾鯝這樣的攝食本領,我們可以料想,它的吃口也是不會“輕”的。

    針對黃尾鯝線組的選擇

    既然已經明瞭黃尾鯝吃口輕的前因後果,那麼在針對垂釣黃尾鯝的時候我要做出適當的改變了。

    首先是在釣組的搭配上,細主線、小號漂、短子線、小號鉤會減少黃尾鯝攝食時所形成的渦流的影響,從而減少假訊號。其次在餌料的選配和製作上,注重的應是餌料的味型和恰到好處的附鉤性。再次在釣法上應當根據季節氣候、釣點地形、水流風向等,把握好釣頓的節點,使浮漂產生的訊號有力、明顯,並易把握起竿的時機。

    釣點的選擇

    最後就是在釣點的選擇上,陡坡優於平地,泥坡優於巖坡;而在黃尾鯝產卵期,沙土混合的緩坡則為最優的釣點。

  • 2 # 魚情觀察員

    黃尾鯝特殊的索餌方式——啃食,或曰“啄食”。再如以往人們對垂釣黃尾鯝時的浮漂不停的上下微動,而給出了黃尾鯝吃口輕的結論。而隨著眾多釣者對黃尾鯝索餌的方式認識的不斷深入,這一結論似乎也受到了質疑。還有就是過去受到黃尾鯝索餌輕的食性的誤導,在釣組的搭配上一味地追求軟竿、細線、小鉤、長子線、小號漂,在用餌上不僅注重味型,更是追求餌的形態,以致“吃口”頻頻,就是釣不上來魚,而讓黃尾鯝吃食輕的觀念在眾多釣者的腦中更是根深蒂固。現在有釣者意識到以往我們在垂釣黃尾鯝時,在釣法上,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釣組的搭配,以及用餌,而對黃尾鯝的生性、食性的瞭解和研究似乎是十分不夠的。

    長期以來,黃尾鯝“吃口輕”的觀點一直主導著廣大垂釣者垂釣黃尾鯝的垂釣技法。而黃尾鯝“吃口輕”卻恰恰源於廣大垂釣者忽略黃尾鯝特殊的索餌方式,利用臺釣高靈敏度的技術進行施釣過程中的“經驗”積累。

    在實際的黃尾鯝施釣過程中,浮漂經常出現的不停的上升或微微下沉的漂象視作黃尾鯝的“吃口”,卻久等不來一個令人興奮的真實有效的吃口——“下頓”,使黃尾鯝“吃口輕”的觀點更加流行於釣界。黃尾鯝真的吃口輕嗎?回答這一疑問,我們首先要對施釣黃尾鯝時的漂象作一分析。施釣中,當黃尾鯝進窩後,其漂象往往是或快或慢的一目或半目的上升,有時甚至是上升至漂肚,期間均無“下頓”(或有微微的自然下沉)。許多人認為,這種漂象系黃尾鯝的吃口所造成的,或為黃尾鯝的“探口”,併成為黃尾鯝“吃口輕”的有力佐證。鄙人在分析了黃尾鯝特殊的索餌方式之後認為,這種漂象並非是黃尾鯝的“吃口”或“探口”,而是黃尾鯝進窩後攝食遊動時形成的水底渦流向上釋放能量所產生的浮漂訊號。也許有人會懷疑黃尾鯝遊動時會形成促以使浮漂作出上升或下沉,甚至走位的渦流?這個問題,我們完全可以透過在垂釣黃尾鯝時的一個精彩環節來予以回答。大家對垂釣黃尾鯝如此的痴迷,除了其垂釣過程充滿了技巧的運用之外,還有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黃尾鯝中鉤後溜魚那種充滿力度的手感。而這種手感來正是來自於黃尾鯝超常的掙脫厄運的遊速,而要獲得這種遊速就要依靠它快速擺動的尾巴而為其提供向前的動力,況且黃尾鯝修長扁平的體型也為它快速遊動提供了先天的條件。據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當黃尾鯝在水底搶食時,為了獲得有限的食物而佔據最佳的攝食位置和保持最佳的進食身姿以及保持身體的平衡,就像是中鉤後為擺脫厄運那樣不停的用力的擺動尾部,而攪動水流,在水底形成渦流,進而攪動主線,在浮漂浮力和鉛墜重力的作用下,或快或慢的上升或下沉。因此,我們大致可以這麼說,在垂釣黃尾鯝時所產生的的這種或快或慢的上升或下沉的浮漂訊號,而非黃尾鯝的吃口或探口,更不能誤認為是黃尾鯝“吃口輕”的漂象。它僅說明出現這種漂象,大致可以證實窩裡有黃尾鯝在攝食。如果這一漂象連續不斷的出現,且頻率較高,幅度也相對的較大,則證明窩裡有一定數量的黃尾鯝進窩,而非一、二尾。因為,有一定的數量的黃尾鯝攝食所形成的渦流的流速和範圍也相對要大一些,故浮漂產生的訊號也明顯,也更加頻繁。

    浮漂“下頓”一直被廣大垂釣者認為是黃尾鯝典型的真實有效的“吃口”之一。因為這個“下頓”動作似乎是在瞬間發生的,所以這個“吃口”難抓,也就成了黃尾鯝難釣的原因之一。但是,我們細想一下,就會發現我們一方面認為黃尾鯝“吃口輕”,然而黃尾鯝攝食時所產生的“下頓”動作,而非是“吃口輕”所能產生的。既然是“下頓”,就說明這一動作不僅是在瞬間發生,而且是在瞬間發力才難夠產生。這個我們在生活中也是經常會碰到的一種現象。比如,我們在漁具店挑選魚線時,為了測試魚線的強度,會用雙手去拉拽,慢慢發力或突然發力,其測試的效果是不一樣的。突然發力就比較容易將魚線拽斷。這而你輕輕的慢慢的拉拽就不容易將魚線拽斷。這一現象,如果用到黃尾鯝攝食上,也是同樣的道理,說明黃尾鯝攝食時是有相當的力度的。既然有力度,何來吃口輕之說?所以,只有吃口重,才有“下頓”,方符合力學上的原理。那麼,黃尾鯝的這個“下頓”動作是如何產生的呢?這一問題,鄙人在先前的帖子中曾作過探討。基於黃尾鯝特殊的索餌方式——啃食或啄食,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想象,即它在憑嗅覺慢慢接近鉤餌時,始終是保持著啃食的身姿(魚頭斜向下,嘴部觸底,尾部斜向上),它遊動時所形成的渦流也慢慢的攪動主線,並使浮漂上升或下沉,這一過程無疑會帶動鉤餌或左或右,或前或後的移位,鉤餌的這種不停的移位,如果是鯽魚、鯉魚、草魚的話,也許給它的攝食不會產生多大的麻煩,而對於以啃食方式索餌的黃尾鯝來說卻會帶來極大的不便,它不像鯽、鯉、草魚那樣,只要水平的調整遊動方向,即可輕易的攝食,而是要搶據有利位置,不斷的調整身姿,循著鉤餌的移動軌跡,啃食鉤餌移動時脫落的殘餌,當接近或發現有大團的餌料時,便會不失時機的突然發力,猛的一啃,使鉤餌入口。就這一瞬間的動作,所產生的訊號表現在浮漂上就是我們期盼的“下頓”,而且是一個短促有力的“下頓”。由此,我們也可這樣認為,“吃口輕”,往往會發生在鯽魚、鯉魚和草魚等以吸食方式攝食的魚種上,而非是黃尾鯝。

    相對其他魚種而言,比如生性膽小的鯽魚、鯉魚、草魚和鯿魚相比,黃尾鯝的膽子還是比較大的。而且其食性也相對交雜,品味也低。基於這樣的食性,它對食物的安全性和味覺的感知也是比較低的。而不象鯽魚、鯉那樣會反覆的透過嗅覺、視覺進行觀察,確認安全,並可食,才會吸入口中,有一個探口、吞口、走口的過程,並在正常情況下都會一一的在浮漂上反應出來。而黃尾鯝食性低賤,只要攝食的其他條件適應,如氣候、環境等,它是不會輕易放過眼前的食物的。再者,黃尾鯝的自然食物大都混雜在水底泥土中或粘附在岩石的表面,要獲得這些食物,也就自然的造就了它啃食的方式和身體條件,以及啃食所需的強於其他一些魚種的動力。正因為如此,黃尾鯝才會成為人們最容易釣獲,也是釣獲量較多的魚種。也正是基於黃尾鯝這樣的攝食本領,我們可以料想,它的吃口也是不會“輕”的。

    鄙人認為,糾正黃尾鯝“吃口輕”的觀點,對今後提高和改進垂釣黃尾鯝的釣技和水平是有實際意義的。首先是在釣組的搭配上,細主線、小號漂、短子線、小號鉤會減少黃尾鯝攝食時所形成的渦流的影響,從而減少假訊號。其次在餌料的選配和製作上,注重的應是餌料的味型和恰到好處的附鉤性。再次在釣法上應當根據季節氣候、釣點地形、水流風向等,把握好釣頓的節點,使浮漂產生的訊號有力、明顯,並易把握起竿的時機。最後就是在釣點的選擇上,陡坡優於平地,泥坡優於巖坡;而在黃尾鯝產卵期,沙土混合的緩坡則為最優的釣點

  • 3 # 丫掌門

    黃尾魚“口輕”不在魚,而在人。在於人的調漂!

    想要釣黃尾,必須先了解它的生活習性。

    此種魚是和鯽魚鯉魚一樣生活在底層的雜食性魚類,但有一點與其他魚明顯不同,就是它的進食動作。其他魚是一吐一吸的吸食食物,而它是一點一點的刮食,並且邊刮邊左右晃動。正是這種特殊的進食動作才會出現這種特殊的漂像。而非我們釣魚人所謂的“口輕”。此時提竿多數是空竿,即使有幾條也非正口,而是被錨上來的。

    因此,解決這種現象的辦法就是調漂時要調低釣高,子線躺底,採用短竿細線小鉤釣頓。比如調平水釣5目,出現“口輕”漂像時再往上推兩目,釣7目,直到出現明顯的頓口或頂漂為止(注意:鑑於黃尾吃食的特性,所謂明顯的漂像也就在半目範圍)。等待浮漂出現明顯漂像時(半目)提竿刺魚最合適!(注意:黃尾咬鉤後衝勁很大,不能提竿過猛,容易造成切線或破嘴)

    另外,子線躺底時一定要短,只有短才能更快的傳送漂像。

  • 4 # 癮大釣技渣

    天氣線組個體大小調釣餌料

    天氣

    雖說一年四季均可作釣黃尾,但差別很大。在春季釣魚,四五月份是黃尾鯝產卵期,需大量進食,這是一年中的釣魚黃金期。第二是中國南方的十一月左右,黃尾鯝需要儲存大量糧食過冬,也是野釣黃尾的好時節。這兩個時間段魚口是非常猛的,一般不存在因為天氣導致的輕口問題。其他時候便需要考慮因天氣所致的魚口輕。

    線組

    魚口輕可能原因之一線組不合適,釣黃尾的主線一般用1.5-2.0#尼龍線;子線建議線號:1斤以下用1#,1-3斤用1.2/1.5號;魚鉤選擇最好選擇鉤體重量輕的鉤型,可考慮新關東,大魚小魚兼顧。一般1斤一下黃尾選擇0.3號新關東,魚兒大時魚鉤相應的要用大些。如果魚很小,建議選擇袖鉤,具體根據魚體發現而定。黃尾嘴細,鉤不宜大,主線以能釣起魚為基礎,越細越好,增加魚的入口舒適性 。(袖鉤和伊豆也有用到,一般建議使用無倒刺的鉤型)

    個體大小

    魚的個體大小直接影響浮漂動作,不考慮線組等原因下,小魚小餌是不會導致魚口輕的。但是小魚大餌,魚吃不進餌料,便會出現浮漂動作不明顯的問題。大魚小餌便不存在這現象。

    調釣

    因為黃尾魚嘴巴向下,和鯪魚嘴結構相當,所以最好也最容易上手的就是梅州釣法,特點找底快,易上手,能有效過濾小雜魚魚口,但是你說到魚口輕。所以我們需要在梅州釣法的基礎上稍微調靈敏些。釣法如下:帶鉤調平水,釣1~3目;子線也需要短子線,訊號傳輸更靈敏。建議上鉤3.5cm,下鉤 5.5CM,餌搓黃豆大小餌球,抓有力下頓動作,基本一抓一個準,偶爾有黑漂或者上頂的,肯定是不能放過的。

    餌料

    餌料方面要減輕餌料比重,增加入口性。在普通餌料搭配情況下加多些輕麩的用量。比如使用百分之五十的野戰藍鯽,加上百分之三十的鯪魚王,再新增百分之二十的輕麩和百分之五的花生粉。另外,還有一個我個人常用配方:南北鯪魚料和金牌鯪魚料1:1比例調配好後再加15%輕麩,個人覺得也挺不錯的。

    野釣黃尾魚口輕,也需要在具體情況下具體分析,釣無定法,根據魚情隨時改變作釣思路才能爆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有9年的糖尿病,空腹血糖一隻在7點多到8點多,算是高血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