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我是一個藍胖子

    首先,作為孩子的父母當然是耐心說服老人,有禮貌且坦誠地與長輩溝通。爺爺、奶奶和外婆、外公是兩代人,除了在年齡上有較大的差異外,思想方法、生活經歷、個人愛好、生活習慣、社會條件以及所受到的教育等等,都存在很大差距。在教育晚輩方面持有不同的意見、態度和方法是正常的;因此。父母既要看到老人溺愛孩子的“必然性”,可以先肯定老人的慈愛之心,尊重老人的勞動成果,對老人哺育之情表示由衷感激。然後,向老人陳述正確教育孩子的責任以及溺愛孩子的危害性,希望老人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例如,不偏袒孩子的短處,不嬌慣孩子,孩子來看望時,不要給孩子零花錢或嘮叨“你媽不會照顧你”之類的話。如果採用了講道理的方法解決矛盾,老人一般會通情達理,共同承擔教育孩於的重擔。

    第二,父母自身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要正確。 父親、母親在向老人說理的同時,可透過一些必要的教育手段來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自我服務能力和勞動習慣。家長對孩子的合理要求要堅持下去,不妥協。但切忌沒有耐心,態度粗暴,更不可打罵孩子。

    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點,父母雙方平時自己也要主意自己的言行動作,正是所謂身教。而且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一項義務,有空時自己多帶帶孩子。 什麼是溺愛,更不瞭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

  • 2 # 壯仔媽寶

    可以給老人舉一些例項,關於吃垃圾食品的壞處,以鮮活的例子告訴他們給孩子帶來最惡劣的後果是什麼,也有可能爺爺奶奶不知道給孩子要買哪些零食,所以才給孩子買那些零食,你可以告訴爺爺奶奶孩子可以吃什麼,請他們以後給孩子買這些孩子能吃的東西!

  • 3 # 若愛曦福

    爺爺奶奶通常都會溺愛孩子,這時候我們作為孩子的家長,應該耐心的和孩子爺爺奶奶說,孩子我們也很疼愛,但是,不能過度的溺愛孩子,這樣會毀了孩子的,現在我們什麼都依著孩子,慣著孩子,等孩子長大了,外面沒有人會依著他,順著他,這樣孩子就會一事無成。所以呢,疼愛孩子也要有節制,不能過分的溺愛孩子。孩子的爺爺奶奶也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寶貝孫子或孫女成為一個一事無成的人,這樣耐心的說他們會理解你的。

  • 4 # 糖紙吳柿子

    孫子孫子,爺爺奶奶的命根子。說的不是沒有道理。要是我家遇上這種情況,我就要去做老公的思想工作,讓他去找老人談去,因為我去怕會給婆媳關係帶來緊張氣氛。自己的爸爸媽媽,說對說錯都不怕,也容易接受一些。具體怎麼談才好,談什麼合適,我覺得都是成年人了,不用我在這裡囉裡囉嗦。讓他談去,定能妥協。

  • 5 # 小麥156

    爺爺奶奶溺愛孫子這點無可厚非,都說隔輩親嘛,但是如果給孩子一些垃圾食品,你可以心平氣和的跟兩位老人溝通一下這個問題,讓他了解一下這些垃圾食品的危害,可以給他說那些東西孩子可以吃,那些不能。相信老人可以理解的,也會做的更好

  • 6 # 陸妍如

    隔代親隔代親,老一輩都是很疼愛孫輩的,尤其是老人由於起時候的年代比較貧窮,會有一種補償心理,不希望自己的孫輩也遭受物質缺乏的苦,加上對垃圾食品缺乏瞭解,所以在吃上面很願意滿足孩子的要求。我們家也是這樣,更老人說經歷不要給孩子吃垃圾食品對孩子身體不好,老人基本不聽,經常說,委婉的說,老人也有自尊心的。後來我就給我女兒看一些關於垃圾食品的片子,讓她對垃圾食品產生害怕心理,從而自己拒絕吃。有一定的效果。反正就是多說,說多了就會有一些效果,如果老人熟悉的朋友家孫輩因為吃垃圾食品生病了,就好好利用這個事情 ,以關心的口吻跟老人聊天,瞭解病情。這點最管用。反正不管怎麼樣,老人是要面子的,跟老人講要注意方式。

  • 7 # 蘭心伊悅1

    給爺爺奶奶看些垃圾食品是怎麼製作的,查詢 一些影片,或文章給他們看。

    告訴他們,孩子吃了垃圾食品後,對身體有什麼害處。

    告訴老人,現在孩子的年齡,習什麼食品和玩具更適合孩子。

    平時也得告訴孩子垃圾食品是怎麼對身體不好,不要總吃垃圾食品,可以給孩子看這方面的繪本 。孩子更能理解 和接受。如果孩子不要了,也不吃了,那爺爺奶奶也不給買 了。

  • 8 # 飛燁媽媽

    這是現在獨生子女很普遍的問題,我的看法有以下幾點:1.儘量自己帶孩子,會有規律親子關係也好,你可以告訴他垃圾食品的危害,讓他看垃圾食品的製作過程,這個時候可以讓爺爺奶奶也加入進來,畢竟他們買垃圾食品的初衷也是為了孩子高興因為他們小時候對食品的匱乏,所以格外喜歡給孩子買吃的。2.什麼是垃圾食品呢,也許老人家並沒有把那些食品當成垃圾,媽媽卻當成了垃圾,本質認同不一樣,這就是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你說哪有幾個人沒有吃過所謂的垃圾食品呢,少吃一點也是沒有關係的,不然孩子會對這個產生匱乏,長大了會加倍補償給自己的。3.媽媽覺得不方便說的話,可以讓爸爸去說啊,這樣極大的緩和了公婆和媳婦的關係,畢竟爸爸會更加公平對待這件事情,作為妻子尊重愛人的意見,也是有益於家庭的。

  • 9 # 搖曳的浮木

    多和爺爺奶奶溝通,可以建議他們多看些育兒知識。告訴他們垃圾食品的危害性,可以多給孩子做一些色彩豐富的健康食品,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耐心的和爺爺奶奶溝通,試著讓他們接受父母的意見,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相信老人也不能那麼無理取鬧,如果怕發生矛盾,就讓孩子爸爸去和爺爺奶奶談,都是為了愛孩子,所以,該面對的問題還是要面對的。

  • 10 # 豪諾媽媽育兒記

    其實老人會溺愛孩子是正常的,因為母親和老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所隨的壓力自然也不一樣。對老人來說,這時她應該做的是含飴弄孫,至於主要的養育、教養等責任,並不在她身上;而且,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年老之後的包容性本來就會變大,對於孩子種種搗蛋不聽話的行為,當然也就較不以為意,因而自然就會處處順著孩子。

    此外,由於年紀大了體能變差,無形中會影響老人的生活觀,像是對安全問題,他們便會顯得更加焦慮;比方說當孩子在學騎腳踏車時,祖父母多半會因擔心孩子跌倒,而予以制止。

    親身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

    當然,體諒是一回事,教養的原則可仍得堅持才行;但是由於許多上班族媽媽必須仰賴老人為你照顧孩子,所以即使有教養衝突,在孩子都是老人帶的情況下,聲音就算是想大也大不了,對此,專家表示,想掌有教養孩子的權利,就不能迴避照顧孩子的義務;也就是說,如果你和老人的的教養衝突真的非常嚴重,那麼不妨考慮為孩子找個保姆,讓教養的權利迴歸到自己身上。

    假如生活條件不許可你另外請保姆,那麼緩衝的辦法,就是上班時才讓老人帶只要一下班,就立即將這照顧的責任接過來;上班又要帶孩子,當然是非常辛苦,但也唯有如此,你才有資格堅持自己的教養原則,如果上班沒有辦法自己帶,下班又借幫迴避帶孩子的責任,那麼又怎樣有立場要求坐享教養的權利呢?

    總之,爺爺奶奶或是其他長輩只能是替代性的照顧者,主要的照顧者,父母是責無旁貸;而當的確負不起主要的育兒責任時,相信長輩對於你的做法,自然也就會有相當的尊重。

    明確瞭解自己的教育原則

    化解兩代人之間教養衝突的另一大重點,就是必須明確地瞭解自己的教育原則;專家指出,要說別人之前,應該先說服自己有明確的思考概念,知道自己堅持的原因,才能明確地告訴孩子和婆婆,讓他們瞭解。

    俗話說:五年就有一代溝。在年代的差異下,婆媳間的觀念差異是自然的,假如你有堅持的原因,那就不要在意她勇敢地說出該說的話,溫和地將立場說清楚吧!

    主動與老人聊天

    主動出擊與老人溝通,也是化解僵局的方法。私下和老人聊天——先向她提及自己感謝她幫忙照顧孩子的辛苦,再溫和地跟她說明自己教養孩子的方式,與自己這麼做的原因;其實只要是為了孩子好,老人應該也會贊同你的做法。

    當然,也有些個性比較敏感的老人可能會反過來指責你自視太高;這時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態度確實已經不卑不亢,就不妨採用以下三種態度:

    1、不理會她的講法;

    2、減少和她相處的時間;

    3、找個好保姆托育,讓孩子的教育確實以父母的想法為依歸。

    要特別注意的是,在狀況發生時,你並沒有讓孩子和老人知道你堅持的原因,而只是一味打罵孩子的話,則不僅孩子不理解,老人的心也會因而受傷;如此問題非但無法解決,反而會愈演愈烈,讓婆媳問題更加嚴重。

    讓老公與你站在同一陣線

    夫妻如果教養的相同,孩子的行為才會有準則可循;而當老人的教養方式與你不同時,你們的立場也才能一致,所以專家建議,夫妻協談是必須的,多與老公聊你的教養方式,與老公達成一致,建立你們對教養孩子的中心思想後,自然會一致對外;下一次當老人有意見時,見到孫子的父母都這麼說,自然也就不好堅持了。

    此外當婆媳教養有衝突時,最好由老公出面說服婆婆。畢竟,母親對子女的要求是比較容易接受;由老公說服她,成功的機率比較大。

  • 11 # 靚龍雪兒

    有一句話說得好,孩子你自己不管教自然而然有別人替你管教,家裡的人溺愛她,別人並不會溺愛他,這個道理要跟家裡老人講清楚,如果。他打人家打習慣了,將來在外面打別人,別人會讓她嗎?別人一巴掌打回來那受傷的還不是孩子。所以一定要認清這個現實。有的事情,並不是溺愛孩子就好了。愛孩子要有度!家長要有分寸!和你老公商量,讓他和爺爺溝通。

  • 12 # 蔣鐸

    無意間看到這段影片對我觸動很深,爸爸媽媽的陪伴對於孩子的童年來說,不可或缺。不管爺爺奶奶是否幫忙帶孩子,親子教育都是不能缺席;一旦缺席,孩子的人生中、性格里,就會有一個再也補不上的漏洞。現在正是我準備出去工作的時候,我決定把孩子帶在身邊。當孩子露出了甜甜的笑容、伸出肉肉的手臂要抱抱,甚至胡亂在臉上親親,一聲聲爸爸媽媽讓整個屋都充滿了歡樂,一點辛苦、一點壓力又算什麼?有父母的地方才叫家!對我而言,真的沒有任何理由讓自己的孩子做留守兒童。

  • 13 # 萌萌噠女漢子121

    但是我自己覺得如果太慣孩子這是錯誤的、那麼你直接和公公婆婆說那肯定會引起她們不滿!婆媳之間矛盾難免會增加,我是這樣做的、不知道對你管不管用!你最好用委婉點的說!比如:我管孩子的時候我就會在她們不在的時候!我就會相對於嚴格的要求孩子!那麼要是當面見到爺爺奶奶疼得時候我就先當沒看見、等回來和我在一起我就給孩子講我們該怎麼做,爺爺奶奶是疼你!但我們要學會自己獨立!讓他知道什麼對什麼不對!這樣既能教孩子還能維護好婆媳關係!

  • 14 # 苦茶帶點甜

    其實你說的這個情況,現在的中國的傳統的家庭很多都有。只是處理起來還有有點棘手的,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是很重要的事情。爺爺奶奶很疼愛,是正常的事情,但是你們要很清楚的知道,小孩子的教育問題,並不能在 溺愛 的情況下長大的,原則性的問題就要正確的認真的對待,你們的話才是應該聽的。

  • 15 # 逢考必過—劉老師

    首先要改變爺爺奶奶的思想:跟父母好好的溝通一下,把孩子依賴他們的情況陳述一下,分析一下會導致的惡果,讓父母瞭解到他們的溺愛是在害孩子,並不是在對孩子好,讓父母知道後果的嚴重性,老人也是為了孫輩好,肯定會配合的,慢慢地改正溺愛。

    可以和爺爺奶奶分開住:爺爺奶奶若是控制不住就對孫輩好,總是打擾了我們教導孩子,也可以和父母分開住的,這樣孩子就知道依賴不了爺爺奶奶,管教起來更容易。

    教導孩子時避開爺爺奶奶: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可以讓爺爺奶奶不要出現,避開他們,這樣管教孩子的時候就不會出現我們在嚴肅教育,爺爺奶奶在旁邊哄孩子,心疼孩子,甚至教訓著我們狠心,這樣的教導等於沒教,反而適得其反,讓孩子感覺有爺爺奶奶在爸爸媽媽也不敢對自己怎麼樣,自己想怎樣就怎樣。

    給孩子立規矩:給孩子立規矩是必不可少的,嚴肅地告訴孩子,無論爺爺奶奶在不在,他必須要按規矩做事,若是孩子不配合,可以用一些物質獎勵作為誘惑,比如不聽話就不會給買玩具了等等,讓孩子乖乖就範。

    讓爺爺奶奶平時參與教導:其實爺爺奶奶可以一起參與教導的, 明事理的老人都是明白溺愛的害處的,所以爺爺奶奶平時也應該對孫輩的行為多加留意,有錯就進行批評教育,我們可以隨時提醒老人,讓老人做到這一條,這樣既可以和老人一起生活,又可以讓孩子改掉壞習慣,一家子才和樂融融。

  • 16 # 鹿鳴呦呦11

    只要爺爺奶奶是正直,明事理的人,以道德和社會秩序為原則自律,言傳身教便會影響孩子知是非,寵愛孩子又有何妨。若爺爺奶奶是沒道德和社會底線的人,放任寵愛孩子可就沒譜了,做父母的可要做個有心人了,無底線的寵愛孩子,長大會變成問題孩子。到那時,他有危害社會的一面,最終他會影響你整個家庭的未來。

  • 17 # 錢志亮工作室

    正視現實,夫妻形成共識

    當今社會,一家三口與長輩共同生活,或者祖輩照料孫子輩的比較普遍,祖輩、父輩間在教育晚輩問題上持有不同意見、態度和方法,也十分正常。尤其是祖輩與孫輩有隔代情結,易溺愛孩子,要正視這個現實。夫妻要形成這樣的共識:祖輩有豐富的人生經歷,這是教育孩子的寶貴財富,可以與他們溝通,讓他們接受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將祖輩與父輩的親情化為春雨,滋潤孩子的心田。

    親情為先,父輩祖輩溝通

    與祖輩進行有效溝通,是改變溺愛的關鍵,而父輩與祖輩的良好親情關係,又是能否有效溝通的關鍵,婆媳關係是家庭中十分重要而又相對難處的關係,而只要媳婦真的將婆婆當自己的媽媽,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媳婦與公婆有了良好的親情之後,向他們宣傳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溺愛的危害就容易得多。

    外出旅行,父母孩子互動

    面對祖輩的溺愛,父輩並不是被動的,父母可以利用節假日帶孩子外出活動,孩子身處美麗的大自然,能感受到父母的親情與活力。在這樣的氛圍中,父母親與孩子談心,告訴孩子應該怎樣面對生活,怎樣確立人生的理想,怎樣刻苦學習,怎樣才是有責任心的人,效果會更好。父母還可以設計一些讓孩子參與的遊戲,讓孩子知道怎樣與人相處,怎樣相互幫助。比如夜間在野外宿營,可以讓孩子與父親、母親輪流站崗,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這些活動實質上是父輩與祖輩在“爭奪”對孩子的教育機會。孩子會有自己的思考、判斷與選擇。

    條件具備,父母孩子獨住

    當父母有了自己的房子,應該一家三口獨住。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先進的教子理念,在家庭生活中可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但祖輩與孫輩的親情仍然不能割捨,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父母可以讓孩子給祖輩送去一些禮物,也可以在週末請祖輩來家中作客,孫輩可全程陪同,集接待員、服務員、警衛員、講解員於一身,這會令祖輩刮目相看:孩子這麼懂事、能幹,看來溺愛真的要不得。當父母一方或者雙方某一段時間工作太忙,需要出差,可以邀請祖輩來家中小住,照顧孫輩與享受天倫之樂兩不誤。

  • 18 # 神評師走江湖

    我以為我的爺爺奶奶已經很寵我了,然鵝

    看到微博上油菜花的網友們把爺孫輩的溫情故事生生變成了段子。

    孫子已經成為老人家的“信仰”

    與其一直勸

    還不如直接用孫子來“威脅”

    誰敢動我孫子一根手指頭

    我就跟他拼命

    不管你是誰

    這難道不該是一個溫情的環節嗎?怎麼莫名的覺得有點喜感?

    但是從網友的字裡行間還是能感受到爺爺奶奶的寵愛,不管是明著寵,還是暗中觀察著寵,就沒有不寵的時候。

    爺爺奶奶的確是世界上最最寵愛我的人了,還記得小時候我住在爺爺奶奶家,他們可疼我了,記憶裡很小的時候都是在爺爺寬厚的背上長大的,他一邊經常揹著我,還帶著我去買各種零食,上小學的時候,我老是搗蛋,學習又很差,爸爸一看到我成績,就忍不住動手打我,他一打我,爺爺奶奶就和他急。後來初中高中大學就到市裡面去讀了,寒暑假回家的時候,不管多晚到家他們都會做好我最愛吃的飯菜等我······那是全世界最愛最愛最愛我的人,恨不得把命都給我的人。現在我畢業工作了,經常給他們買東西,想把全世界都給他們,想多陪陪他們……

    現在爺爺奶奶年紀大了,爺爺沒辦法再像以前那樣揹著我,奶奶也沒辦法幫我紮好看的辮子。有一次回家看到他們戴著老花眼鏡在看我小時候的照片,一張一張輕輕的摩挲,我頓時眼淚都出來了。

    好好珍惜現在能夠在爺爺奶奶身邊的時光吧,不要子欲養而親不待才知道後悔。

    趕緊安裝個家庭雲,將這份時光珍藏起來吧,這樣爺爺奶奶以後都不用再戴著老花鏡一張張翻看以前的照片,直接可以在電視上回憶以往細碎的時光。

    希望你們在爺爺奶奶眼裡

    永遠是捧在手心裡的小寶貝

    就這麼一直被寵下去。

  • 19 # 育兒媽媽頻道

    這個問題我認為爺爺奶奶過度寵溺孩子當然是錯,但是年輕的寶爸寶媽也應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是否過於誇大細節,或者方式方法過於激進。

    首先,我認為爺爺奶奶寵溺孩子屬於隔輩親,從孩子那裡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續、獲得快樂和希望、重獲人生價值感;這點作為晚輩的要理解,孩子的事情多和長輩溝通、講道理,都是為孩子好。

    然後,寶爸寶媽如果沒辦法時刻照顧孩子,也應該在工作之餘履行做家長的責任。想要成才是需要吃苦,但如果因為人生的小目標,就踐踏孩子的小心靈,也有點兒霸氣後媽的味道。帶寶寶是件辛苦的工作,老人如果願意幫助分擔,父母平時在家就應該主動承擔家務,分擔家庭支出等。

    最後,平時多給老人“放放假”,給老人買點禮物賄賂一下,相信家庭的氛圍會更加和諧。真遇到矛盾時,也更容易化解。

    尊重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根本;父母才是寶寶教育責任的承擔者。

  • 20 # 元然心靈

    隔代親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只要這種愛不超過一定限度打不到溺愛的程度,其實是不會不影響孩子成長的。但爺爺奶奶好壞都由著小孩,那對小孩的成長就十分的危險了。

    首先,我們要了解隔代親出現的原由。現在每個家庭的小孩少,爺爺奶奶金貴小孩。到他們那個年齡,他們在看著小孩的勃勃生機的時候,有種找到虛假的自我的感覺。他把自我對年輕力壯的渴望投射到小孩身上,而獲得對自我的愛的需要。

    要解決這樣的現實問題,我們需要的是良好的溝通,並給予老人良好的感情依託。讓老人對自己的年老色衰不感到恐懼,獲得平靜如水的安全感。然後,要和老人協商清楚,在教育這塊的決定權始終在你們手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分享一個你自己寫得最滿意的句子或者段落嗎,說不定瞬間就成啟發智慧的金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