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俠想
-
2 # 野樹春秋
不一定,有可能是秦華人後代,也有可能是魯華人。
漢族秦姓有兩大分支:一支源於嬴姓,一支源於姬姓。源於嬴姓的是秦華人後代,源於姬姓的是哭過人後代。
秦姓源流之一:嬴秦始皇一統六國後,二世而亡。
秦滅後,王族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稱為秦氏。這便是陝西秦氏,伯益從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
這一支的秦姓是秦華人的後代。
秦姓源流之二:姬周文王後代魯國侯伯禽裔孫的封地秦邑,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周武王時,其弟周公旦被封魯(今山東曲阜)稱魯公。魯公後因輔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兒子伯禽接封魯國,其裔孫中有一支食邑於秦(今河南範縣舊城)。後以邑為氏。
這一支秦姓不是秦華人後代,而是魯華人後代。
秦姓源流之三:外族清朝康熙時期,蒙古巴爾虎旗因遭受葛爾丹部族的迫害,率巴爾虎族萬餘人南下,遊牧於今張家口一帶。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經清廷準議,全族移駐盛京,後又遷居鳳城鎮,取漢字“秦”為氏。
還有其他姓氏。
所以,現在的秦姓人,有可能是秦國後人,也有可能不是。具體要看族譜。
-
3 # 回憶還是要忘記
這個呢有好多個說法,你參考一下
秦姓的主要來源有出自嬴姓、姬姓的說法,分別形成陝西秦氏和山東秦氏。此外,在外族融合中,有古羅馬人以秦為姓,並世代在中國生活繁衍,成為秦姓人的組成部分,這是中國姓氏文化歷史中非常罕見的例子。如今,全國秦姓總人口有近380萬,排在全國姓氏總人口的第74位。秦姓人口第一大省是河南,大約有24萬人。四川秦姓人口大約有18萬,是全國秦姓人口第六大省份,在四川姓氏的排名中,排在第80位左右。
秦的釋義:舉著杵舂禾穀
“秦”是一個古老的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了。從甲骨文“秦”的字形可以看出,“秦”是一個象形字。“秦”的最上面,中間是一個杵,左右是兩隻手,表示雙手拿著杵。“秦”的下面,是兩株禾穀,象徵著成熟並收割了的莊稼。整個“秦”字的字形,表示舉著杵在舂穀。
古時西北津渡要地一帶,是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平原,非常適合種植莊稼,其中以禾穀(小米)為主。《說文解字》中說“地宜禾”,就是這個意思。當然,後來因黃河氾濫成災,如今已變成鹽鹼荒沙之地。
禾穀成熟時節,人們收割的時候,只割禾穂,不割連蔸部的禾杆。這種收割方式與我們傳統所見的情況不同。現在農民收割水稻時,用鐮刀把蔸部連桿一起割下,然後用打穀機把稻穀粒脫下,水稻被分為稻穀顆粒和穀草。
那時的人把禾穂割下來後,殘存在地裡的禾杆逐漸乾枯。等到一定時候,就放火把禾杆燒成灰,用來肥沃土地。這種用有機物肥沃土地的辦法,現在有的地方還在用。
割下來的禾穂,紮成一把一把地弄回家,晾曬在屋前事先搭好的架子上。每天早上,女人們把禾穂放在高座的木臼或石臼裡,每次放兩三把,然後舉著木杵舂禾穂,把米粒從穗子上脫下來,並把米粒的殼去掉。
“秦”字,就像兩個人拿著杵在舂禾,舂禾的聲音是舂。“秦”與“舂”古時的發音相同,至今閩南話、潮汕話中都是這樣。現在一些少數民族中,還有這種舂禾的習俗。
在秦人的祖先大廉以前,禾穂脫粒採用的是用石杵滾壓禾穂脫粒去殼的辦法,大廉發明了杵臼舂禾脫粒去殼的好辦法,大大提高了生產水平,秦人就以此發明作為部落氏族的名字。
秦人居住的秦川和秦嶺地區,一直被稱為秦地,最終形成了秦國和秦姓。由於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建都關中咸陽,所以陝西又簡稱為秦。
伯益讓位 被夏啟殺害
遠古時期的中國東方,有一個部落叫東夷。東夷人對鳥兒特別崇拜,以鳥為圖騰。隨著人口增長,東夷部落分裂為人夷、鳥夷、鬱夷三大支系。鳥夷部族的首領叫少昊,因生在嬴水而姓嬴。
到舜當政時期,少昊有個嫡傳後裔叫伯益。伯益,又叫伯翳、柏益,《史記·秦本紀》中稱他為大費。翳,是一種屬於鳳凰類的鳥,古代叫做五彩神鳥,伯翳這個稱呼,帶有很明顯的鳥夷痕跡。伯益從小與鳥獸打交道,能懂鳥獸語言,所以負責馴養鳥獸的擔子落在了他的肩上。
伯益最大的功績是協助禹治水。禹治水成功後,舜論功行賞,把家族的一個女子(一說是舜的女兒)許配給伯益,並祝福伯益“爾後嗣將大出”。舜還讓伯益擔任虞官(掌管山林、草木、鳥獸的職位),並賜為嬴姓,封在費地,讓他當上東夷部落的首領。
伯益的管理和政治才能突出,禹當政後,最初設定的接班人是皋陶,但皋陶還沒來得及繼任就去世了,遂把伯益選為接班人,任命他為執政官,總理政事。
傳說禹在巡視東方的途中,在會稽去世。按當時規矩,伯益先為禹服喪3年,服喪完後,伯益又按禹的做法,把位子讓給禹的兒子啟,自己躲到箕山之陽去。當初禹接受舜的位子後,把位子先讓給舜的兒子商均,自己躲到了陽城。但天下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來朝拜禹。禹看天下人心向著自己,就繼承了舜的位子。所以,伯益也效法禹。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出現了多個版本。
《史記》中說,啟是個很有賢德的人,天下的人心都歸向於他。伯益雖然是禹指定的接班人,但因為伯益被指定為接班人的時間不長,天下並不順服他。所以,伯益一讓位後,天下諸侯都去朝拜啟。啟即位後,建立夏朝。有扈氏部落不服氣,起兵討伐啟,結果被啟打敗。為穩固政權,啟對有影響和實力的氏族進行清洗和整肅,伯益首當其衝。啟襲擊了伯益部落,把伯益殺死。
《竹書紀年》中說,伯益之所以被啟殺掉,是因為伯益想奪取啟的政權,這種說法遭到後世很多人的反對。禹本來是傳位給伯益的,伯益之所以在為禹服完喪後把位子讓給啟,是出於當時的禪讓制禮儀考慮。
所以,最有可能的是,當時的人心已經散了,不再像堯舜禹時期那麼純潔了。啟在老爸在位時,就想把公天下變成家天下,平時很注意收買人心,控制了朝政。伯益傻傻地以為天空仍是那麼湛藍,世道還是那麼純淨,本著謙虛謹慎的態度把天下之位讓給啟,結果卻假戲真做,不但沒有成為禹的接班人,反而把命丟了。
作為與禹同為媯姓的有扈氏部落,對啟篡奪伯益的位子感到憤憤不平了,起來反對啟。啟此時實力強大,對膽敢反對自己的勢力,自然不會像老爸禹那樣施行德政,直接一個字:殺!
當時的政治鬥爭非常激烈,原本在逐漸融合的夷夏族從此結怨,發生分裂。東夷地區延續了幾千年的規模巨大的諸多古城,在戰爭中毀於一旦。一直很活躍的早期華夏鳳文化遭到毀滅性打擊,嬴姓人由此分化,有的留在山東,有的南遷淮水,有的向西遷徙。其中一支向西遷到今山西、陝西、甘肅一帶。
費昌投奔商湯 討伐夏桀
伯益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大廉,即鳥俗氏;老二叫若木,即費氏。若木的後裔費昌,是夏桀的大臣。夏桀荒淫無度,夏王朝的社會矛盾和階級鬥爭日益尖銳。費昌多次勸說夏桀,引起夏桀的不滿。費昌意識到危險臨近,舉家逃到正在彙集天下英雄、商討滅夏大事的商湯那裡。
商湯對費昌的到來非常高興,在征伐夏桀的戰爭中,費昌“為湯御”。“御”在這裡可以理解為先鋒,也可以理解為駕車。商湯滅掉夏朝,費昌立下了很大的功績。
費昌後裔孟戲、中衍兄弟,在商王太戊時期,為太戊駕車。由於駕駛技術精湛,兄弟二人得到太戊的賞識,太戊把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他們。從商湯開國到太戊,費昌及其後裔“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
到商朝末期紂王時,中衍的後裔蜚廉、惡來父子輔佐紂王。蜚廉善跑,是個飛毛腿,惡來有力,是個大力士。周武王伐紂時,惡來作為紂王的貼身護衛,在戰鬥中被殺。蜚廉當時在北方為紂王採石,商朝滅亡後,隱居在霍太山(今霍山,又名太嶽山,位於山西霍縣東南)。
非子養馬 受封在秦邑
惡來的兒子叫女防,女防的後裔大駱因歸附造父,被周穆王封在犬丘(今甘肅禮縣境內,又說在今陝西興平境內)。大駱有兩個兒子:成、非子。成是大駱和申侯女兒的兒子,被立為嫡子。非子住在犬丘,擅長餵養和繁殖馬匹及其他牲畜,在當地非常有名氣。
人一旦有了名氣,好運自然跟著來。當時周孝王為振興王室,抵禦北方戎狄侵擾,在汧水、渭水之間的天然牧場大量繁殖馬匹。一次,周孝王聽說有個叫非子的人很會養馬,任何馬只要到了他的手裡,就會養得又肥又壯。
這可是一個了不起的專業技術人才啊!人才並不是21世紀才最重要,在任何時期都重要。周孝王叫人把非子帶來親自面試,非子果然了得,對馬匹的調養、訓練、繁育和防治疾病等說得頭頭是道。周孝王高興得合不攏嘴,讓非子去軍馬場主管馬匹。
非子帶著周孝王的重託,只用了幾年時間,不僅讓馬匹數量大大增加,還把馬匹養得膘肥體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周孝王聽在耳裡,看在眼裡,喜在心裡,覺得真是走路踩到了狗屎,遇到了非子這麼一個寶貝人才。
周孝王覺得應該重獎非子,畢竟跟著自己混的人這麼多,不能只讓馬兒跑,不讓馬兒吃草,把非子樹成典型,讓大家也有個盼頭。周孝王打聽到非子不是大駱的嫡子,按規定不能繼承家族大業。周孝王認為,給一個人最好的獎勵,就是把根本沒有希望的事情變得有希望。所以,他決定讓非子做大駱的繼承人。
這事讓申侯知道了,不樂意了。大駱的嫡子成,是申侯的親外孫,是根據國家明文規定的宗脈繼承人,怎麼可能拱手讓給非子呢?申侯覺得到了該自己出面的時候了。但申侯畢竟是個政治家,不能把這事說得太直白,得講究策略。
申侯找到周孝王,從國家安全、民族團結的角度,深入闡述了自己為什麼要把女兒嫁給大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因為自己為周王室做出的巨大犧牲,才換來了如今西部邊陲和睦、西戎歸服、周王室政權穩定的大好局面。言外之意,希望周孝王同志不要去幹涉大駱的家事,否則惹出禍端就不好收場了。
周孝王是多聰明的人啊,當然明白申侯的意思,也知道申侯說得很在理。但如果貿然答應申侯,那就太沒面子了。周孝王說:“很久很久以前,非子的先祖伯益主管牲畜,做得很出色,不僅得到了封地,還被賜姓為嬴。現在非子也像伯益那樣出色,我可以學舜帝嘛,也給他封地,做一個附庸國,讓他接續嬴姓的榮光哈。”
周孝王把秦邑封給非子,延續嬴氏的祭祀,號稱秦嬴,是一個附庸國,非子也被稱為秦非子。附庸國是附屬於諸侯的小國,不能直接受周天子領導,封地範圍小,一般在50裡以內。非子受封的秦地,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很多學者認為在今甘肅天水,另有學者認為在今陝西鳳翔、今甘肅禮縣大堡子山河谷地帶。
秦國壯大 滅亡後形成秦姓
非子受封后,作為西遷的東夷嬴姓部族一支的大駱家族分為兩支:非子支系住在秦邑,成支系仍住在犬丘。周厲王時期,西戎反叛周王室,滅掉了犬丘支系。
周宣王即位後,對西戎發動戰爭,任命非子的曾孫秦仲為大夫,秦仲在征伐中戰死。周宣王召集秦仲的兒子其等兄弟5人,給予7000士兵,繼續征伐西戎。其打敗西戎,為老爸報了仇。周宣王把犬丘的土地一併賜給其,任命為西垂大夫,史稱秦莊公。
周幽王末年,周朝都城鎬京遭到犬戎圍攻。烽火點燃後,有一支部隊從西邊晝夜馳援,這是西垂大夫其的兒子開率領的秦人。結果,秦人趕到鎬京時,周幽王已死,誰也無法控制在都城燒殺擄掠的犬戎人。剛即位的周平王姬宜臼決定遷都洛邑。從鎬京到洛邑,秦人部隊成了保護周平王的唯一部隊,立了大功。
為感謝秦人,周平王封其為諸侯,賜予周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直到這時,從非子時期開始的秦國,正式擺脫附庸國的身份,正式進入諸侯之列,成了與齊、晉、燕、楚等老牌諸侯國平起平坐的諸侯國,秦國在西方站穩了腳跟。開是春秋時期秦國被正式列為諸侯的第一任國君,史稱秦襄公。
表面上看來,周平王賜給秦國的土地很寬廣,但那片土地被戎、狄部落佔領著,秦國要想真正得到土地,還得去與戎、狄部落展開鬥爭。秦襄公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人,他連年向戎、狄部落發動進攻。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討伐西戎中去世,兒子秦文公繼位。
秦文公繼任國君後,營建城邑,設立史官,嚴苛刑罰,擴大領土。他派兵打跑西戎,把西戎佔領的周朝土地和人民歸為己有,地盤擴充套件到了岐山。但秦文公也是聰明人只把岐山以西的土地歸自己,岐山以東的土地全獻給了周朝。
到秦穆公時,秦國先後滅掉西戎12個國家,開闢了上千裡國土,對穩定大後方做了鋪墊。由於經常與西戎交戰,秦國多個君主死在征伐中,但也讓秦國士兵練就了能征善戰的本領。
進入戰國後,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經濟實力大增,士兵又彪悍善戰,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滅掉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王政確立了皇帝稱號,宣佈自己姓嬴名政,承認是嬴的後代。但秦朝只存在了12年就被劉邦推翻,秦三世子嬰被項羽殺死。
秦朝滅後,嬴姓王族庶支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是為秦姓,也是秦姓中的陝西秦氏,奉伯益為得姓始祖。陝西秦氏的歷史有2200多年。
周武王滅商後,把弟弟周公旦封在魯地。周公旦因為要輔佐年幼的周成王,無法前往封地,讓大兒子伯禽(禽父)去魯地就封。伯禽到魯地後,盡心治理魯國,並在後來平叛“三監之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繼承製,即嫡長子為大宗,其餘兒子為小宗。一般諸侯國國君的嫡長子繼承父位當國君;庶子無權繼承君位,必須分出去自立一家,且不能襲用父親的姓氏,必須另外取姓。
伯禽的一支後裔,食採在秦邑(今河南範縣東南),其後人就有以邑名為姓的,是為秦姓,成為河南或山東秦姓的源頭。春秋戰國時,出自這支秦姓的名人眾多,如魯國的秦非、燕國的秦開、楚國的秦商。
多數史籍記載認為,伯禽的這支後裔山東秦姓是秦姓正宗,早於陝西秦姓,形成的歷史大約2800年。
舜是姚姓,據說在他執政期間,身邊有七友、八伯、九官輔佐他。
七友,指的是舜的7個非常要好的朋友,有的又說是舜家族的7個分支。他們是:秦不虛、東不訾、雄陶、方回、續牙、伯陽、靈甫。
漢武帝時期,漢朝透過絲綢之路與大秦國在經濟、文化等方面有了交流。延熹9年(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來到漢朝,這是中國與歐洲國家友好往來的最早記錄。晉武帝時,大秦國再次派使者來中國通好。此後,中國各朝代與大秦國往來不斷,很多大秦人來到中國。
到中國的大秦人,大多沒有再回去而留居了下來。古代西域和歐洲稱中國為秦,如今中國的英文是China,就是“秦”音的變化。留居的大秦人依從漢人的風俗習慣,以秦為姓,子子孫孫在中國繁衍生息,成為秦姓的組成部分。
乞顏氏,是蒙古族最古老的部落。元朝時,就改為漢姓秦、齊、祁、陳等姓。蒙古族墨爾秦氏、扎哩特氏、巴爾虎氏等,清朝中葉後,大多改為漢姓的秦、莫、齊、陶姓等。
滿族中,也有多個改為秦姓的例子。如綽克秦氏改為漢姓秦、初姓,多秦氏改為為秦、多姓,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穆顏氏,改為秦、孟、穆姓等。
-
4 # 楊慄
秦姓,亦稱秦氏。漢族秦姓有兩大分支:一支源於嬴姓,一支源於姬姓,秦姓分佈很廣,以北京、江蘇、山東、山西、陝西、四川、廣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居多。
-
5 # 水煮咖妃
出自贏姓,是顓頊帝的後代。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之
首,後來統一全國。秦朝滅亡以後,王族子孫以國名為姓
-
6 # 葦說定製化運營
秦姓人口在當今中華姓氏中排第78位,為華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6%,居第七十八位。秦姓分佈很廣,四川、河南、廣西、江蘇等省較為集中,四省秦姓約佔全國漢族秦姓人口的54%。
第一支是出自姬姓,為文王的後裔,以邑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後裔食採於秦邑,其後有以邑為姓,稱秦氏,史稱秦姓正宗。
第二支是出自出自嬴姓,為顓頊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後秦滅後,王族子孫以國名作為姓氏,稱為秦氏。
先秦時期,秦氏主要分佈於今河南、陝西、山東、湖北、河北等省。西漢初,高祖劉邦採納婁敬的建議,遷徙關東大族充實關中,秦氏有一支自魯徙居扶風茂陵。這支秦氏人丁興旺,官宦眾多,西漢時有秦襲等5人同時任郡守一級的官,故世號"萬石秦氏"。
秦末有秦同,從劉邦擊項羽有,被封為彭侯,是知山東秦氏於西漢處有遷至今江蘇者。兩漢至南北朝時期,秦氏還分佈於今甘肅、四川、山西等省。宋、元、明時期,秦氏有遷至今廣西、安徽、貴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歷清至近現代,分佈地更廣,還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除了姬姓和嬴姓之外,秦姓還有一個“引進來”、“走出去”。
“引進來”指的是羅馬帝華人氏來中原,改姓為秦。
在《漢書》、《後漢書》中的《西域傳》中,都曾不約而同地記述過一個特殊的國家——大秦。在《西域傳》中,史學家曾記述過許多稀奇古怪的國家,而漢朝也給這些國家取了許多奇怪的名字,比如烏孫、龜茲、安息等等。在描述這些國家時,漢朝人很少用好詞。很顯然,漢朝是相當看不起這些國家的。
即使是西亞強國帕提亞帝國(波斯),漢朝也毫不猶豫地扣上了安息的名字,好像這個國家很快就要滅亡一樣。在對帕提亞的評語中,史學家毫不猶豫地給出了一個評語:“其國兵弱”。
公元166年,一批古代大秦人(即羅馬帝國)從海路來到中國。這是中國與歐洲第一次直接交往,這條路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大秦人或因出使或因經商,看到中國中原地區的繁榮景象後,有一批人不願回國了,就此改姓秦。
“走出去”指的是秦始皇后人東渡日本,由秦姓改為日本姓氏。
日本秦氏為日本一個古代的氏族,與東漢氏同為具影響力的氏族,他們自稱是秦始皇的後代。到如今,日本秦氏大多改姓為羽田和波多。比如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他曾公開承認自己是中國古代秦人之後。
不管是日本的羽田氏還是波多氏,不管是自稱是秦始皇后裔還是有證考究,從生理心理特性方面來分析,你會發現日本人簡直就是秦人的翻版。
秦人在中國古代始封諸侯之前,原是殷商鎮守西部的部族武裝。殷商滅亡,周人不用秦部族,秦人便長期在西部與其他部族爭奪河谷自保生存。在異族環境中獨立生存,在部族爭奪中擴張,這正是秦人的悠久傳統。
秦原本是戰國時期“七雄”之一,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在不滿十年中,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使秦朝的擴張達到了頂峰。
久居孤島的日本極力擴張,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野心卻比秦始皇還要大,還要囂張。
回覆列表
秦姓,亦稱秦氏。漢族秦姓有兩大分支:一支源於嬴姓,一支源於姬姓,秦姓分佈很廣,以北京、江蘇、山東、山西、陝西、四川、廣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居多。少數分佈於東北地區,東北地區的秦氏和西南地區的秦氏外族漢化的比較多。又其次分佈於安徽、貴州、浙江、福建、江西、雲南、北京、廣東、海南、臺灣、香港、澳門等南方地區。海外秦姓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和歐美一些國家。亞洲還有日本秦氏,日本首相就有姓秦的最後改為日本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