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美網
-
2 # 乾得堂
這很簡單,化錢炒作。只要有錢,又肯化錢,這名就一定會有。而且越炒名自然越大。只要持續的化錢,名就也一定會持續。這一點都不難。難的是你有錢嗎?你是為了錢去炒名,還是為了各去賺錢?如果這一點沒想好,這化錢炒作得事也許作不成。其次,化了錢要想賺回來,就得想好,是否能夠賺回?要是賺不回又虧了錢是否虧的起?這一些想明白了再去炒作化錢。如果你一無所有,要想出各賺錢,那還是老老實實的找份工作,養家餬口的好。(畫為自寫)。
-
3 # 科技曰報張愛華
十歲在宣武少年宮書法班習字 我的老師魏碑名家趙發潛多次說 不要怕出名 這是當年美國友人參觀少年宮時為我留影
藝術家被餓死是人們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因此想在藝術道路上儘快出名是很正常的,但是也不能浮躁的急於求成,藝術從業者應該首先靜下心來,提升藝術造詣,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作品的優劣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在這點上不可本末倒置,否則就算成功出名,也容易一落千丈淪為笑柄甚至對本就遭遇信任危機的藝術行業造成重創。那麼,在確保作品水準的前提下,如何讓更多人知曉呢?
一、在“資源優勢”下發展
各行各業如果有資源優勢和人脈基礎,對於個人發展都有不小的提升,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貴人相助”。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圈子裡有朋友,熟人裡有大佬,美協裡是會員,至少也會小有名氣的。關於藝術道路上結合自身造詣合理利用資源而成功的藝術家數不勝數,試舉幾例僅供參考。
陳逸飛的“哈默背景”
1980年,陳逸飛懷揣38美元自費留學美國。剛到美國時,他靠給雜誌畫插圖和到博物館修補名畫賺錢為生,後來成為美國哈默畫廊簽約的首位中國畫家。1983年10月,哈默畫廊為其舉辦首次個展,並請來許多世界知名收藏家。開幕酒會上,陳逸飛的42張作品被一搶而空,紐約各大報刊也給予了高度評價。此外,哈默不僅親自撰文為陳逸飛造勢,還利用自己受邀來中國訪問的機會,贈送陳逸飛油畫作見面禮,並稱作者是“中國最優秀的藝術家”。短短几年時間,陳逸飛就躋身世界著名畫家的行列。他的成功,哈默畫廊功不可沒。
範曾的“畫外功夫”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榮寶齋和畫家範曾進行長期合作。後來,榮寶齋每年為範曾搞一次年度作品展,採用中國傳統藝術機構的運作模式幫他包裝造勢。1983年,日本一家財團在岡山為他建立了“範曾美術館”,中國當代在世畫家建美術館,範曾是第一個。1987年,49歲的範曾赴日本東京大孤、岡山舉辦畫展大獲成功,他用展覽籌來的費用,為南開大學捐建了一座東方藝術大樓。這些舉動,客觀上迅速提升了範曾的影響力。
吳冠中的“企業推廣”
吳冠中的成功屬於企業介入的資金運作推廣模式,從商業運作來說,萬達的介入對他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99年大連舉辦建市百年慶典時,吳冠中來到大連,在萬達集團看到了他的很多作品,雙方從此建立了良好關係。萬達集團先後收藏了吳冠中的70餘幅畫作,大多是其創作生涯的重要作品。2004年6月,萬達集團拿出這些作品辦了一個吳冠中全球巡展,並在巴黎參加中法文化年活動,引起轟動。加上1992年大英博物館曾打破慣例,首次為在世畫家吳冠中舉辦大型個展。這些高階藝術平臺的推廣,讓吳冠中獲得了極大的知名度。
可見利用好行內資源和人脈優勢,與大型的藝術機構和投資人合作,是成名的重要途徑。
二、無資源優勢下的發展
2、利用好各類藝術平臺。
最後,祝願各位從事藝術創作的朋友能夠在藝術道路上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