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慧愛育兒
-
2 # 智伴親子教育
跟我的小公主一樣一樣兒的我現在在教她要懂得分享,怎麼樣去尊重他人,別看說的容易,做起來啊那苦惱只有自己知道
-
3 # 米婭老師育兒記
一、引導孩子正確認識挫折
例如,當孩子摔倒後,應讓他自己爬起來,成人不要大驚小怪地趕緊去扶,否則,孩子很容易形成"摔倒就等人扶"的依賴心理。
又比如,孩子沒有得第一,大哭大鬧,家長擁抱著孩子,理解的她的情緒,並安撫,說:“寶貝,我知道你,這會兒肯定很難受,對不對?你在做這個事情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媽媽都看到了,你做的已經很好了。媽媽還看到你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特別的專注、特別的認真,雖然沒拿第一,但這個過程,你是開心的,享受的,同時,你的能力也提高了,對不對?這就是你最大的收穫。媽媽不需要你每次都拿第一,只要是參與這個過程你全力以赴,是開心的,媽媽就特別為你感到高興。”
讓孩子重視過程,而非結果;家長表揚和肯定也是肯定其過程,而不是結果。
不要說,下次我們爭取拿第一的話,這樣又給她埋下了要得第一的種子。孩子再大一點,情緒穩定後,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來分析下這次沒得第一的原因。
二、利用榜樣作用教育,增強幼兒的抗挫折能力
可以給孩子讀一些關於挫折教育的繪本,推薦《了不起的傑作》,這是一個關於堅韌、勇氣和友誼的成長故事。
或者是給孩子樹立一些榜樣,比如游泳的孫楊哥哥,也不是每次都得第一的啊,也有失利啊,可是他勇敢的接受失敗,更加努力勤奮的練習,再次比賽又拿到了金牌。
三、多鼓勵,改變幼兒的受挫意識
幼兒只有不斷得到鼓勵,才能在困難面前淡化和改變受挫意識,獲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我們大人要多鼓勵幼兒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旦進步,要立即予以表揚,強化其行為,並隨時表現出肯定和相信的神態。大人的鼓勵和肯定既能使幼兒的受挫意識得以改變,又能提高他們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
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是家長、老師共同努力的長期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注意,不能對幼兒提出過高要求,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進行培養,否則,幼兒在壓力面前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
總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戒驕戒躁,不卑不吭,大人要正確引導,使幼兒能正視並戰勝挫折,健康發展。
-
4 # 甜米豆媽媽
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獨生子女家庭比較多,當然也離不開父母的嬌寵。每個女孩都有個公主夢,而且都是父母編織出來的。如果放在十年前,甚至於二十年前,這種情況是少之又少的,但是放在現在卻是普遍得多,跟環境和教育離不開關係。以前的家庭孩子多,物資沒有這麼豐富,重心不能放在某一個孩子身上,所以幾乎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現代社會,孩子少,關注力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長而久之,孩子就會得失心很重。
爭強好勝其實是多面詞,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得一面。孩子三歲半,我們還是可以給她樹立正確的心態的。現代社會是一個懂得分享反而會獲取更多的社會。沒有教不好得孩子,只有不懂得方法和沒有耐心的父母。孩子從出生是從一張白紙展現給我們的,我們新增什麼色彩他就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們要從自身教育反思,然後在細小事物中教育。
爭強好勝的孩子肯定不懂得分享,我們要引導她分享自己的樂趣,分享玩具,獲得更多的朋友。
爭強好勝也會體現在攀比心上,比如人家有,她沒有的東西,自己又喜歡也會不開心。所以從生活教育起,讓她養成懂得正確爭取,制定計劃,想要什麼,可以用自己的表現來獲取,而不是用脾氣來獲取。
不如意,就會哭鬧,我想這是一個不好的習慣,我們不應該舉手無措,畢竟孩子還小還是可以引導的,從小事開始,一點一點改變她的思想觀點。比如她要做某件事,你不想讓她做,她用哭來威脅,你妥協了,我相信下次她還是用同樣的方法。所以我們要懂得應對,一次不行可以多嘗試幾次。好習慣都是慢慢養成的。
女孩子現在很多都有公主病,其實這種在學校裡,接觸人多了,很容易手搓。畢竟地球不是為誰而轉的。孩子如果從小就明白,所有的東西都是需要努力獲得的,我相信,這種好勝心也會成為正面的動力,讓她變得更優秀。
-
5 # 一位爸爸的修行
我覺得這是我們父母經常讚揚的結果。
孩子只能夠接受自己是最好的,不能夠接受失敗。主要是因為缺乏自我認知的一種表現。我們經常表揚孩子做的很棒,時間久了孩子在潛意識裡面認為自己是最棒的。不能夠接受挫折和不如意所帶來的心理落差。
孩子的每種行為都代表著她背後的真正原因,她不如意的主要原因是她沒有得到第一所帶來的自我價值感。她認為我的價值感就是拿第一和讓家人讚揚我。這是我們平時教育孩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自己也不知道我們存在這些問題。
我們會用過度的表揚讓孩子失去了自我的認知。我們經常表揚會讓孩子的價值感永遠來自於身邊的人對他們的看法。這樣孩子以後的抗挫折的能力特別弱。
我們要讓孩子從做事情中獲得價值感,從解決問題中獲得價值感,而不是因為做的好了,得到表揚了而獲得價值感。
所以我們父母要以鼓勵的方式讓孩子獲得價值感,我們鼓勵孩子去解決問題,我們鼓勵孩子的合作精神,我們鼓勵孩子的助人為樂,等等
我們要引導孩子把關注點放在去解決問題而得到價值感上。
這樣孩子不論是第一還是第二她都能夠得到真正的滿足感和歸屬感
鼓勵可以讓孩子形成自信,而表揚只會讓孩子火災“別人對我的評價”不利於孩子的人格上的成長。
-
6 # 捧一束野菊
爭強好勝按提前來說是一種不錯的行為,但像你所說的話,那麼爭強好勝就有點極端了,而這時父母就得做好思想工作,當然開導的時候不能去責罵孩子,要善於引導,想要孩子通情達理,父母就得把榜樣立起來!
-
7 # 落在牆角的蒲公英
孩子有好勝心是好事,但是好勝心太強了就不怎麼好了。好勝心指的是一個人不滿足於現狀,力求超越自己、超越他人,爭取更大成功的一種心理傾向。爭強好勝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科學研究顯示,從3歲開始,孩子就有了競爭的意識,並且開始拿父母和他人作為自己的參照,透過與別人的比較,來彰顯自我的不同,以此獲得成就感。
很多卓有成就的人小時候都有很強的好勝心。英國首位女首相撒切爾夫人小時候就是一個好勝心很強的人,她的父親曾經教導她“要永遠坐在第一排”。好勝心強的孩子凡事總想爭第一,有很強的積極性和學習慾望,敢於競爭,勇於拼搏,在很多方面表現都很突出。
那麼,孩子為什麼要表現出好勝心理呢?專家在研究青少年心理特徵時發現,好勝心強的孩子主要是想顯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多數情況的好勝都是在同伴面前顯示自己的能耐。也就是說,在同伴面前不甘示弱是孩子好勝心的開始。這之後,孩子會逐漸表現出在學習上爭第一,在各種活動中勇於競爭,彰顯自己的才華。
所以,如果家長髮現孩子表現出了好勝心,這其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說明你的孩子不甘心做一名弱者,有很強的進取意識,會非常努力地學習,對各種知識保持旺盛的求知慾。
好勝心有如此大的好處,那是不是說,好勝心越強越好?我的回答是:不。凡事都要有個度,好勝心也一樣。適當的好勝心有助於孩子學習,過度的好勝心卻會阻礙孩子學習和成長。
好勝心太強的孩子,如這位媽媽的女兒,往往會與他人產生矛盾。因為過度的好勝心會產生一種非要把對方壓倒的想法,表現出來就是逞強好鬥,不達目的不罷休。這樣很容易給其他孩子留下壞印象,從而遠離你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因為缺少朋友而變得孤僻、自我封閉。另一方面,太過爭強好勝還會讓孩子失去寬容心,凡事只認勝負,而不懂得尊重別人、包容別人,這會讓他越來越冷酷,變得十分功利。
從另一方面來說,好勝心太強的孩子,因為內心裝的都是勝利,所以無法承受失敗,一旦某天他遭遇了挫折或失敗,就會因承受不住而出現非常大的情緒波動,甚至心理疾病。
因此,面對好勝心太強的孩子,家長一定要合理引導、正確教育,使他的好勝心保持在一個合適的度上,真正成為幫助他前進的驅動力。說到這裡,家長們肯定想知道,到底該如何引導好勝心強的孩子呢?這裡我就告訴大家。
第一,家長不能壓抑孩子的“過度好勝”,而是要把它引到值得競爭的方面來。好勝心過度的孩子,表現出來就是凡事都要爭第一,大事小事都要比高下。這個時候,家長不妨給他來個區分,在該爭的地方鼓勵孩子競爭,在不該爭的地方勸解孩子理性面對。例如,在學習方面,家長可以鼓勵孩子競爭,告訴孩子“知識就是力量”;而在諸如跟朋友吃飯、做活動之類的事情上,則告訴孩子“友誼第一”,要他懂得互相禮讓、尊重他人。
第二,教導孩子遵從“公平競爭”原則。好勝心太強的孩子,一旦處於競爭狀態,情緒往往比較激動,有時候會控制不住自己而採用一些偏激或不公正的手段。有些孩子一旦輸了就“大哭大鬧”甚至直接衝上去打對方,有些孩子則為了贏得勝利背地裡做些手腳。這樣的舉動一旦開始,就會氾濫,最終導致很嚴重的後果。因此,家長一定要在發現苗頭的時候,就盡力勸解開導孩子,讓他明白“公平競爭”的原則。
第三,引導孩子正確對待得失成敗。太在乎輸贏的孩子,很難承受住失敗的打擊。因此,教孩子坦然面對得失成敗,是防止過強好勝心控制孩子的重要手段。家長們首先不要對孩子要求太多,也不要經常拿他跟別的孩子比,而應該多跟孩子一起玩遊戲,在遊戲中平衡孩子的勝負心態。比如,跟孩子一起打牌或下棋時,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輸,然後以輕鬆的談話教導他輸贏並不重要,過程和實實在在的收穫才是最重要的。還可以在孩子輸了之後也給他一些獎勵,告訴他“你進步了”,讓他意識到進步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輸贏。當孩子在遊戲中經歷了挫折和失敗後,他會更好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長處,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得到真正的收穫。
第四,幫孩子處理好人際關係。正如上面我講過的,好勝心太強的孩子往往跟別人相處得不好。這時候,家長一定要充當“協調者”,幫孩子處理好這些關係。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參加一些集體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體會到團體合作的樂趣,認識到別人的優點;還可以經常跟孩子探討其他孩子身上的優點,教導孩子向別人學習。有些家長還故意給孩子製造一些“難題”,讓孩子主動尋找朋友幫忙解決。這些都有助於孩子人際關係的提升。
孩子年齡小,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引導。很多時候,因為認知和閱歷的關係,孩子無法判斷一種想法或者一種習慣到底是好還是壞,這就需要父母主動站出來,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引導孩子改正壞習慣、發揚好習慣。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了好勝心過強的情況,請千萬不要一巴掌拍死,請按照我這一節講述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希望有同樣困惑的家長在看後,能豁然開朗,更加科學理性地對待孩子的好勝心理。
-
8 # 夕水街勤勞的胡椒
正視孩子的爭強好勝心理與行為,避免對孩子進行不正確的語言暗示,用縱向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發展,慎用橫向比較,幫助孩子恰當地評估自己的能力,並學會欣賞他人的長處。
-
9 # 濰縣小虎
子爭強好勝,不能說對或者錯,也不能說是好還是壞,只能說有其積極和消極的方面。從積極的方面來說,好強、上進是好的,這是讓孩子成長的動力。但好勝心過於強烈往往滋生自私、嫉妒心理,霸道,缺乏團結和團體精神,在今後的歲月裡,容易被孤立,而最終好勝心也會遭受損傷。實際上,過於爭強好勝是抗挫折能力弱的表現之一,3-6歲是孩子塑造性格的關鍵時期,因此,要對孩子爭強好勝的積極面予以肯定,但對消極方面一定要合理地引導,最終讓孩子不僅與人隨和,內心也能更加強韌。下面有幾點建議供家長參考: 1.家長心態要平和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不論升職還是失業,不論得到還是失去,家長如果都能保持一個良好的平和心態,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示範,孩子從中也能學習到這種寵辱不驚的品質。 2.引導孩子去欣賞別人的長處 當孩子和小夥伴在一起時,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去欣賞別的孩子身上的優點和長處,讓孩子懂得讚美別人,而不是隻看到自己身上的長處和別人身上的缺點。
-
10 # 使用者667869503673
不好,爭強好勝,有上進心是好事,如果不能接受挫折,到外面可能被一口吐沫星子淹死,郭德綱不是說了嗎?吃虧要趁早。
-
11 # 金城號角
我覺得這應該叫任性吧,作為家長,首先自己要先豁達一點,不要對孩子太嚴苛,要懂得放任孩子的天性很重要,但另一方面要讓孩子多開開眼界,三歲的孩子,從潛意識裡已經懂得一些道理了,我們要慢慢的讓孩子明白爭先是好的,但也要懂得面對自己的不足,學著去彌補更要學著去欣賞別人的優秀,而不是一味的去比較,在平時評價孩子做的某件事情時,千萬記得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去刺激孩子的好勝心。具體的做法,言傳身教吧,把自己身邊的事情作為孩子孩子解決問題的活教材。要讓孩子明白不僅僅是他有這樣那樣的難題,我們也會遇到。這樣應該會讓他從潛意識裡產生思想共鳴。
-
12 # 生活必備的劉醫生
挫折教育是爭強好勝孩子必上的一課!即便他們的人生真的一直是一帆風順,你也必須人為的給他們找點挫折來承受。不然今後走向社會,那麼多挫折,不將高傲的小腰板折斷才怪!所以適當的潑冷水教育需要貫穿整個教育過程!
-
13 # 楠本哥
和我家女兒一毛一樣,一開始她什麼都想贏,什麼都認為她是對的,什麼都要她舒服。經常讓大人們抓狂。打罵處罰無濟於事。其實她只是想得到一種得到的欣慰,打罵適得其反。
後來發現一個教育的小竅門。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她感受她的性格同款小盆友行為,當場問她,這位小盆友行為對嗎?如果她說不對,說明她能分辨是非,那在補充一下以後你該怎麼做呢?如果認為這位小盆友對的,那麼馬上指出,如果這位小盆友搶的是你,打的是你,你還認為她是對的嗎?
-
14 # 竹杖芒鞋111
首先我們分析"三歲半″"爭強好勝″,根據兒童發展規律,三歲開始有自我意識,爭強好勝一方面是三歲前以我為中心觀念的繼續,另一方面是一種強烈獨立意識的表現,另一個詞"哭″,這是三歲前達不到自已意願時的處理方式,也是對現實無能為力的表現。建議帶孩子多參加一些活動,戶外啦,運動啦,購物等,認識到世界的豐富多彩。另外要多引導,培養其正確的競爭意識。
-
15 # 歡慶喜悅778
孩子遇到挫折哭了,不要去罵和打孩子,告訴孩子沒做好再努力下次一定成功,鼓勵一下孩子;不如意哭了這時候父母的態度要嚴肅一些,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做的不對
-
16 # 山水之間觀閒雲
人的成長受性格和外界環境影響,兩個關鍵因素!孩子就像一顆小樹,枝枝叉叉的咿咿呀呀的使勁長,作為家長,凡事掌握“度”才能幫助孩子成長。對於爭強好勝這個問題可以冷處理不關注,不評價,不支援,不訓斥,就跟沒看到一樣!她自己無趣了可能就會好些。如果還不行就找好機會壓制!我不贊成一開始就針對的教育批評,這樣搞不好會讓孩子反感,結果嘴上不說了,心裡不服,事與願違。
-
17 # 夢歌仙人
觀望教育因人而異,發揮長處,滿足實現她第一的慾望支撐(引導知識學習重要性),避短處,要適度讓孩子收到一定挫折教育(增強心理抵抗能力),麵粉總是在擠壓醒面待定的過程中得到發酵昇華成長…
回覆列表
真正的愛是有界限的。三歲之前人是沒有顯性記憶的,三歲的時候,隨著語言能力的發展和客體穩定性,情感穩定性的形成,孩子自我意識開始建立。
這個階段的孩子非常自我的以自我為中心,我要最大的,我要最好的,爭強好勝是孩子正常的心理想法。
真正的愛是有界限的。中國父母很少有界限這個概念。
在尊重孩子界限的前提下。尊重平等的共同制定規則。要學會共情,接納孩子的情緒,管教孩子的行為。對有些不適的行為要和善而堅定的執行。
人是社會性動物,一個人的社會化成長是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三歲的孩子該進幼兒園了。應該有自己的小夥伴了,在與小夥伴的分享,爭執,打鬧中進行著社會化的成長。
從以自己為中心,到知道你、我有別,再到知道你、我、他的想法不一樣,孩子要到5歲才能知道。
如果孩子沒有小夥伴,只與大人在一塊,特別平時由老人養育的話,就可能被高度聚焦,不考慮別人,只考慮自己。
三歲的孩子進入人生一個新的階段。有時候不是孩子有問題,是我們家長看待孩子的問題標準有問題。
其實育兒即是育己。有時間,可以學習一下兒童發展心理學,與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