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加盟評論

    首先說明一點,銀行理財不保底,而不是銀行存款不保底,銀行的存在靠的就是信用,提前出來肯定是因為之前的經驗教訓導致的,所以提出來是一件好事,因為沒有風險就獲得的理財收入不會非常高,如果很高就一定不正常,所以在國外市場可以看到風險遠高於國內的理財,被騙的事情也時有發生,那麼在投資的時候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判斷能力,首先要知道什麼樣的利率是合理的,什麼樣的利率是風險係數比較高的,這樣瞭解下來便會比較清晰了。銀行不承諾保底之後必然會推出一些風險更高一點,收益也更高一點的理財產品,讓更多的銀行使用者購買。

    您的問題裡保值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升值,那麼服務於保值升值的理財產品有很多,需要您自己再看看,如果想要風險比較小那麼可以關注一些貨幣型基金,這一型別的基金風險係數都非常小,可以作為保值的投資選擇,同時有些理財產品的利率能夠達到8%左右,還有一些P2P專案同樣可以考慮,這種保本並且有承諾收益率的都比較靠譜。

    保值則是抵禦通貨膨脹,增值則是指超過透過膨脹的速度獲得收益率,如果沒有很好地金融知識建議多多學習,之後可以透過投資你所熟悉的行業或者黃金等一系列基金都可以獲得不錯的收益,投資也需要斷線、中線、長線配合著來,不同時間段選擇不同的投資標的,這樣組合能夠讓你有一個比較長遠的發展,能夠透過這些組合判斷你的收益率。

    股市可以選擇一些估值低於公司實際價值的股票,然後選擇一些大的領域長期投資,這樣不受市場波動給個股帶來的影響,總的趨勢是上升的就可以。

  • 2 # Paul Luo

    請問有多少流動性資產需要理財?不同規模做理財,差異是很大的。例如交易成本,規模愈小,成本愈高。

    還有一個關鍵問題,買賣資產的時間點。例如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大多數時間都沒有交易且現金量佔比持續高企,2017年甚至一度持有現金超過1000億美元。

    這告訴我們,資產價格與盈利能力才是我們要關注的。承平時只做些定存、理財保險、短期公司債、外匯套息等可迅速變現的保守配置。一旦市場風雲變色導致資產價格大幅下滑,就是現金進場機會。因為5~8%的投資收益扣除交易成本,雖已勉強抗通膨,但長久而言,持有資產還是比現金有價值,所以平時防守性理財是為了有機會在好價格時購買優質資產。

    另外,努力維持好信用也是理財的一環,確保一旦機會來了借得到資金,沒有槓桿的投資都不是完善的計劃。

  • 3 # 郭一鳴

    在監管之下,理財產品中銀行不再兜底,也就 意味著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存在賠本的可能。但是,銀行理財不再保底,只是針對理財產品,而銀行存款仍是保本保息的。

    但是現在,在負利率時期,錢存銀行活期以及定期是跑不贏通脹的,也就是不能保證穩定增值。所以,需要考慮理財產品組合。

    首先可以考慮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比如基金中的貨幣基金,風險較小但是收益比銀行存款好些。其次也可以適當配置中風險產品,比如股票型基金,P2P理財等。

    總之,還必須考慮理財,不能再單純的把錢存到銀行,這樣是跑不贏通脹的,做不到增值。

  • 4 # 財經文化評論

    人們對理財產品的購買熱情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強烈,但是理財產品的不確定性卻越來越增強。最典型的是銀行的理財產品不再保底、不再剛兌。

    首先,特別保守的風險穩健型的投資者可以分一部分資金進行定期存款。銀行的定期存款雖然收益率不高,但是本金和利息都是確保的,所以適當地配置一部分資金用於定期存款也是一種選擇。

    其次是購買一部分國債。最新的訊息是,2018年第一、二期儲蓄國債(電子式)將於4月10日至4月19日面向個人發行。兩期國債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品種,最大發行總額為400億元,其中:三年期200億元,年利率為4.00 %,五年期200億元,年利率為4.27%。投資者購買的兩期國債從4月10日開始計息,每年4月10日支付利息,到期償還本金並支付最後一年利息。如果有長期閒置的資金而又不想有投資風險,4%到4.27%的年化收益率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其三,銀行的結構性存款。統計資料顯示,在去年的一年內,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工、農、中、建、交、郵儲、國開行)的個人結構性存款增加了48.23%,和同期活期儲蓄存款增長6.26%、定期儲蓄存款下降5.69%的增速相比,其增速令人矚目。由2016年12月末的8994.58 億元增加到2017年12月末的13333.02億元;而中資中小型銀行的個人結構性存款由2016年12月末的9691.52 億元飆漲到2017年12月末的14322.53億,環比增長了47.78%。雖然說結構性存款比定期存款風險大,但一般而言,本金的風險較小,而收益也與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相差不大,況且目前各家銀行對結構性存款的叫法不同,但是都不同程度地承諾“保本保收益”,比如承諾保本並保證一定的浮動收益,多數產品認購金額下限為5萬元或10萬元,最高收益率則因期限長短不同在4%~4.4%之間浮動。

    因此,在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不保底的情況下,上面的幾種投資選擇也是一個很好的策略。

  • 5 # 小六忠誠

    銀行理財不再有承諾的保本收益了,這是理財市場走向合規的飛躍,享受安慰理財收益的人現在正面臨考驗了,以後你不可以再只買一個產品了,要透過多方配置實現平均化收益。

    在以淨值波動計算理財收益的年代到來,還不如直接購買基金,基金在這方便有更大優勢,一直以來基金就是淨值波動的。關於基金投資方面的內容我已經講過了不少,今天講講銀行理財者如何過度到基金投資中來。

    首先你要選擇一隻貨幣基金作為你存放資金享受穩定回報的搖籃,基本上貨幣基金都有4%左右的年化收益率,

    其次,你要適當的進行一些冒險的投資,我一直建議定投指數基金,穩健的銀行理財一族最適合防禦性的投資行為。採用每月定期定額投資的方式買進指數基金和債券基金,防禦投資比例1:1.

    你現在先把一到兩年內需要使用的現金預留下來,放到另外一個賬戶裡面。我們每個投資人都需要有兩個賬戶,一個是消費賬戶,另外一個是投資理財賬戶。接著要把資金進行劃分,最佳的是18份。

    也就是用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佈局。每份投資你可以分佈於均等的指數基金和債券基金中,也就是一半用於指數,一半用於債基。債券基金平均年收益高於貨幣基金,指數基金收益卻遠高於債券基金,如此配置你整體組合的收益就被提升起來了。

    任何會波動的資產最好的策略就是運用定投方式買進,以此取得市場的平均價。債券和指數配置主要是兩者有蹺蹺板的效應,指數下跌了債券卻會上漲,到時候正好可以變現債基加投指數;如果相反,指數基金上漲了你卻可以賣出指數加投債基。如此你的錢不斷的在波動中穩步增值。

  • 6 # 無名大心

    大家好,我是gala的研究室,簡單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資管新規出臺後,銀行理財不能剛性兌付,不能承諾保本了,這給很多在銀行理財的投資者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因為很多人的理財要求就是讓自己的資產可以安全穩定的增值,這下該怎麼辦呢?其實完全不用擔心,市場上還是有可以滿足條件的產品的,只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罷了,下面我就說上兩個:

    1、收益憑證

    恐怕很多人一看到這個詞都不知道咋回事吧,確實如果不是有人特意給你推薦這個,在公共場合你是看不到的,因為這是一種私募產品!

    收益憑證是券商(即證券公司)的一種理財產品,你可以這麼理解:你把錢借給了券商一段時間,等到期了,券商按照提前約定好的利息一次性還本付息。而且門檻也不高。

    安全性:你與券商之間是債權債務關係,就像你把錢存進銀行,也是你借錢給了銀行一樣。

    流動性:期限可長可短,短的不到一個月,長的可達兩年。

    利息基本是在4.5到5之間,要高於一般的銀行理財,當然還有一些浮動收益的憑證,收益最高能到達年化十幾個點,具體的細節我就不多說了。

    2、貨幣基金

    對於貨幣基金,很多人應該都不陌生,因為餘額寶大家都或多或少的瞭解了貨幣基金的好處,可以保證資金安全,利息也要比一般的理財產品更出色,只不過很多人只是停留在瞭解的程度,並沒有去真正的買過貨基。

    一家之言,如有不足請多指教。

  • 7 # 飛刀47號

    我在銀行做了二十多年。銀行理財不得承諾保底是老事物,又不是新訊息。

    本人認為,銀行理財不保底是一個偽命題……如果不保底,風險自擔…這不就是鼓勵不兌付麼?………如果都不兌付,那買理財不是打水漂麼?

    很久以前,監管就嚴格禁止銀行理財承諾保底…我們銀行有個支行給發簡訊賣理財,有保底字樣,還受到了處罰。

    理想的狀態,經濟學的要求是,每一個投資理財的人,有足夠的財務知識,有足夠的時間。能夠清楚的瞭解理財其中的風險,理財發行的中介都非常盡職………但是這是理想……有多少老百姓有時間,有多少能力?………希望少一點理想,多一點常識。

    買理財很簡單,就是去大一些的銀行網銀或者手機銀行,買屌絲理財…!屌絲理財銀行即使有風險,也得託底,不然屌絲們鬧起來,聲譽損失太大。

    銀行賣理財現在都是紙質不承諾保本,口頭承諾。

    注意…本人銀行信貸員20年,炒股韭菜20年。將釋出兩種內容…1,腦洞新聞…快樂生活。2,成功學內容……如有興趣,請關注

  • 8 # 度小滿金融

    銀行理財的偏愛者大多都是保守型投資者,如果銀行理財不保本,而收益依然維持原狀的話,肯定是要尋找風險相近,收益更高的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自誕生以來一直髮展勢頭不錯,但是近幾年一方面監管越來越嚴,另一方面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銀行理財市場變化不小。

    隨著剛性兌付的打破,無風險收益產品時代也宣告終結。銀行理財不承諾保本之後,可能會對原有產品進行大量變革,推出一些風險更高一些,收益也會更高的理財產品來吸引使用者購買。但具體成色還有待驗證,所以我們可以暫且跳出銀行理財範圍,從題主強調的“穩定增值”的核心理念入手,來看看還有哪些理財方式可以做到穩定增值。

    首先是債券。

    最近一段時間,央行的貨幣政策收緊,市場資金的流動性相對緊張,債券的利率較平時可能會高一些。另外債券安全性也比較有保障,尤其是國債,雖然收益低一些,但是穩定安全,從資產的合理配置角度來講,購買一些國債有益無害。

    其次就是貨幣基金。

    在這裡我們多說一點。貨幣基金集合了公募基金和開放式基金的特點,是一種將社會閒散資金聚集,由基金管理人運作,以風險較小的貨幣市場工具為標的的基金型別,具有高安全性、高流動性、穩定收益性等特點,也被很多投資者看作是“準儲蓄”。貨幣基金的收益率在3%~6%之間,通常在4%左右。對於基金理財方面的新人而言,學習和認知的意義往往大於收益。在這個時候,安全是考慮的首要因素,然後才是收益。因此,配置一定的比例的貨幣基金還是很有必要的,除本金安全外,每月還能獲得相對穩定的收益,並且收益整體而言高於活期儲蓄的收益的,並且贖回方便,一般只需提前兩個工作日贖回即可收回所投資金。投資貨幣基金,既能有效控制和分散投資風險,又能提高短期閒置資金的收益,逐步養成投資理財的好習慣。而且,透過接觸貨幣基金,對於那些對基金理財還不是太瞭解的投資者來說,可以漸漸的對基金投資中的程式、收益率、行情變化等方面積累出自己的經驗,便於向更高水平的理財階段過渡。所以,貨幣基金可以做為最基礎、最安全的保障性理財來進行配置。

    以上我們簡單介紹了兩種比較穩定的投資理財方式,作為理財新手或是相對保守的投資者們還算是比較合理的配置選擇。當然,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沒有絕對的安全。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去適當嘗試一下股票、指數基金等風險高收益也更可觀的理財方式,讓自己的資產配置更加多元化,在收益方面也會有更多的想象空間。

  • 9 # 三人聚眾

      題文斷章取義,甚至很多自媒體都道聽途說,從而斷章取義。如今銀行依舊存在保本和保收理財產品,而非一刀切,全部不再保本和保收。

      在資管新規《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關於銀行理財主要提到兩條:

      第二條: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在表內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第十五條:金融機構應當做到每隻資產管理產品的資金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不得開展或者參與具有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特徵的資金池業務。

      也就是說,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為表外業務,不能承諾保本保收。但是沒有指出銀行理財中的表內業務不能保本和保收,而如今很多商業銀行用結構性存款去充當銀行理財保本和保守產品。或者說,只是新瓶裝舊酒罷了,更換個瓶子難道就不認識了嗎?

      結構性存款或銀行表內業務類的銀行理財,銀行是可以承諾保本和保收的,並不屬於資產管理業務。

      但是相對而言,保本或保收產品收益率會較低於不保本和不保收的理財產品。這兩者的風險型別不同,承擔較高的風險可獲得較高的收益。

      如果追求資產增值,那麼就要去嘗試承擔風險,而非努力的逃避風險。風險與收益成正比,如想承擔小風險卻要獲得高收益,那是不可能的。如要資產增值,那必須要考慮到通貨膨脹,選擇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必然跟不上通貨膨脹,又何談增值呢?

  • 10 # 首席投資官

    大家來想一個簡單的道理,銀行在資管新規之前之所以敢對於預期收益承諾剛性兌付那是隨便拍腦門而形成的結果嗎?銀行會虧這錢給大家付利息嗎?顯然不是,在一個理財產品成立之前,很多專業人士是對預期收益做過測算的,會測算最高的結果同時也會測算最壞的結果,那麼最後給出的收益都是相對保守的。銀行的很多理財產品都是採用攤餘成本法而計算收益,比如A理財第一期賺了10%,第二期賠了5%,第三期賺了10%,那麼三期平均收益就是5%,最後雖然第二期賠了但是攤餘成本後把第一期和第三期的利潤拿出來一部分彌補第二期。但是這些大家在平時是看不到的。

    資管新規後,只是讓銀行不再承諾給客戶剛性兌付,讓理財產品的盈利情況透明化,但是理財產品投資還是那些領域並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只是把一些沒有和投資者說明的東西現在要說明白了,不能讓大家老是覺得理財和儲蓄沒有區別。

    那麼我們以後投資也是要透過分散投資來分散風險,比如我們有30萬元那麼我們就可以分三份投資三個理財產品,那麼假設三份投資有兩份都是賺了10%,另外一份虧了10%,那麼整體來說我們就是不虧本的。

    所以理財產品還是那個理財,只是慢慢的會把它真正的面目呈現在大家的面前,讓大家對於理財有一個更理性的認識。理財和儲蓄是有區別的是存在風險的,我們一定要分散投資分散風險。

  • 11 # 坤鵬論

    其實除了銀行理財產品外穩定增值的理財產品品種挺多的。首先解釋一下銀行理財不再保底的問題。

    雖然銀監出臺《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不允許銀行發行保本理財產品,但有兩年多的過渡期,目前仍然有不少銀行在發行此類產品。當然此類的產品會慢慢的退出金融舞臺。銀行理財產品種類也很多,保本保息,保本不保息和不保本不保息三種。

    對於保本保息和保本不保息,這兩類產品,如果你的本金虧損,銀行必須負責賠償你損失的本金。對於不保本不保息的理財產品,出現虧損,你必須自行承擔責任。另外銀行還有代銷產品,代銷的理財產品與銀行沒有關係,銀行只是提供一個交易平臺,代銷的產品容易出現飛單現象,風險比較大。即使打破剛性兌付PR2級以下的產品安全係數也是有保障的,也能實現穩定增值。

    另外銀行定期存款也不錯,近年來,各銀行為了攬儲,利率都有所提高。三年定期利率4%以上,五年定期可達5%以上。但要考慮到流動性的問題,提前支取只能按活期利率支付。

    支付寶平臺下的一些短期理財產品也不錯,如建信飛月寶,國壽超月寶……收益率都在4%以上,封閉期飛月寶30天,超月寶60天都不長,可以續存。安全係數也有保障,屬於中低風險產品都可以滿足樓主的穩定增值。

  • 12 # 大妞聊理財

    王律師正值壯年,不論以什麼標準,都可以算是中產了。

    曾經在百忙之中偷空炒過股票,犧牲了幾十萬。

    後來為了培養女兒的金融知識,又拿出幾十萬讓女兒投基金。共買了3支基金,其中2支基金的管理公司排名前3,還好,略有盈餘。平均年化2%左右,還有一支基金,7年了,現在還虧損30%,但總比清盤了好。

    王律師再不介入所謂的類投資。

    理財基本上就是存個一年期定期存款,自動轉存。沒風險。

    去年開始指導老婆做銀行理財,慢慢理財佔到70%的積蓄。

    偏愛銀行理財者大多都是像王律師這樣在股票、基金上損兵折將後跌入到保守型的投資者,或者根本沒有時間研究如何理財,便簡單的選擇銀行理財。如果銀行理財不保本了,還想實現穩定增值(不增就貶了),怎麼辦?

    筆者建議:做為保守型投資的王律師可考慮買銀行大額存單。目前各銀行推出的大額存單收益還不錯。

    三年期的收益在4.1-5%之間,與銀行90天理財收益接近。有的銀行還推出了可轉讓大額存單。若有急用,可在銀行平臺轉讓,手機銀行操作非常方便。

    據說:銀行理財資金可進入股市,銀行可能會推出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個人認為,初期拿投資人當韭菜,難有收益。謹慎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童年回憶《寵物小精靈》,不好奇為何作為神奇寶貝的喵喵會講話嗎?